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1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06-01
由于我國水稻的種植量較高,使得病蟲害的發生也成為了一種常見現象。不僅會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使水稻的質量與產量下降[1]。所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防治工作的實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廣東省陸豐市為例,對防治措施的應用進行探討。并針對病害的形成原因與特性,找到應對的防治對策和解決方法。
1 水稻的常見病害與防治措施
1.1 瘟病與防治技術
谷粒瘟、穗頸瘟及苗瘟等,是瘟病的主要病癥。若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偏施氮肥、長期干旱或者過分灌深水等,易加重瘟病病情。由于不同時期染病,其病癥影響程度也不同。所以,防治工作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過程中,農戶需要應用以藥劑保護為輔,健康栽培為基礎,選用抗病害品種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技術。(1)品種的選擇要合理化。(2)田地管理技術要科學化。農戶要做到定期曬田,并合理增加有機肥、鋅肥與鉀肥的實施,確保秧苗的健康成長。(3)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稻種。把稻種放入2000倍液402抗菌劑80%中浸泡48小時至72小時,或者將其放入1000倍液401抗菌劑10%浸泡48小時,可起到對稻苗的催芽作用。又或者可把稻種放入500-700倍液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中浸泡24小時,也能起到催芽的作用。(4)藥劑防治作用。在患病初期時,農戶可根據病害的發展情況,按照2250g/hm2-3000g/hm2克瘟散乳油40%,或者1500g/hm2富士1號40%,及450g/hm2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等,定期對水稻進行農藥噴灑,但需要注意的是,750kg/km2為用水標準量,噴灑藥物時要適宜不能盲目加量,這樣能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
在種植水稻過程中,灌水量過大、種植過于密集和氮肥使用過量等,容易引發紋枯病的發生。該病癥的發病期主要以末期或者蘗盛到抽穗期為主,能夠對葉片或者葉鞘造成嚴重侵害。通常在防治過程中,農戶大多都以藥劑防治為輔,農業防治為主。(1)加強栽培防治技術。在種植期間,為了能降低病害的發生,肥料的選取是非常重要的。增施鋅肥與鉀肥,減少磷肥與氮肥的實施,這樣可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2)藥劑防治工作的實施。選用藥劑噴灑時,不宜過晚也不宜過早,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最后3片-4片稻株。按照750g/hm2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或者900mL/hm2-1500mL/hm2紋霉清懸浮劑20%等,對稻株中下部進行藥劑噴灑,這樣可避免病害的發生。
2 水稻的常見蟲害與防治措施
螟蟲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是一種常見的蟲害,主要以啃食苞內上表皮和葉肉為主。在防治過程中,可根據病害的發展,農戶選用750 mL/hm2決斗乳油13.5%,或者1350 mL/hm2雷鉆乳油15%等,添加900kg/ hm2后進行噴灑防治。在冬天閑田階段,農戶需要進行一周以上的翻耕灌深水,把水稻播期適宜推遲,這樣能減輕與避免病害的發生。此外,農戶還要確保藥劑開展性的實施,藥劑的合理化應用,可有效避免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從而降低水稻產量。由于螟蟲的種類較多,比如三化螟或者二化螟等,使其農戶在防治過程中,其方法措施也是不同的[2]。當二化螟的幼蟲齡處于高峰期階段時,農戶可采用殺蟲單進行防治,或者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時,農戶可實施Bt和Bt復配劑進行防治。因為單季稻田是二化螟的重點危害對象,所以在卵孵高峰期時,使用阿維菌素復配劑、氟蟲腈以及甲維鹽等藥劑對其進行防治,可降低蟲害的發生。三化螟是二化螟的延伸,主治白穗,在防治過程中可選用殺蟲單或者三唑磷等藥劑。但農戶在防治期間需要注意,藥劑的噴灑不能過于單一,不同類型的藥劑需要交替使用,這可降低蟲害產生抗藥性。
防治螟蟲的最佳時期:(1)三化螟:待水稻處于大肚期時,農戶需要對其進行第一次的藥物防治,其防治周期為七天。(2)二化螟:農戶需要在低齡幼蟲高峰期時對其實施藥物防治。
稻飛虱同是水稻常見蟲害之一,該蟲害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褐飛虱;二是白背飛虱。不同類型其患病時間也不同,褐飛虱的多發時間主要以水稻孕穗到成熟期為主,白背飛虱的多發時期則主要以分蘗到拔節期為主[3]。在防治過程中,農戶可選用300倍液葉蟬散可濕粉10%,或者2000倍液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5%等藥劑進行噴灑,這樣能避免蟲害的繁衍。又或者農戶可按照30-45kg/hm2將葉蟬散顆粒劑4%撒入稻田中,再添置適量水后用細土攪拌,根據300-375 kg/hm2向田地內進行撒施。
總結
綜上所述,水稻產量、質量的提高,離不開防治技術的實施。由于水稻病蟲害的種類較多,使得需要采用的防治技術也相對較多,比如藥劑防治、加強栽培種植等。所以,農戶在防治期間,除了要從本質上消除病蟲害外,還要對稻種與稻苗的栽種技術進行加強,這樣既能降低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而且還能確保水稻質量、產量的提高,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鎖成.淺談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09):105-105.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2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
農業種植的生產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近些年部分水稻主要種植地區出現病蟲害的現象,從而給水稻的生產質量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稻曲病、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蟲害,給我國水稻種植帶來很大的損失。水稻種植期間,一旦發生病蟲害,不僅對水稻生產量會進行大大的降低,還會對農民的收入帶來影響,更對我國社會經濟帶來滯后的影響。可以說,水稻能否高產,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病蟲害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我國水稻生產質量。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力度較弱。大多數的農戶在進行水稻種植期間,只會觀察水稻的表面來判斷是否出現病蟲害,如果沒有發現,就不會采取相關的預防措施,這無疑會給水稻造成隱患問題。另外,大多數的農戶對于水稻病蟲害的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的不多,所以,即使已經發現水稻出現了病蟲害,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更由于很多人不重視防治工作,這樣的行為只會導致病蟲害對水稻大面積的影響,一旦病蟲害進行大量的繁殖,這對于水稻來說存在巨大的隱患。而且由于季節性等因素,會成為病蟲害滋生的溫床,尤其是稻曲病很容易在環境便利的條件下大量的繁殖。
2.用藥方法不合理。由于很多農戶對水稻防護方法的相關知識不了解,所以在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多采用化學農藥,很多農戶為了少花錢,在進行農藥的購買時,會買較為便宜的農藥,由于這些農藥不是新產品,其藥效已經大不如前。更有甚者在進行農藥配比時,沒有對相關的說明書及作用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閱讀,對農藥的使用量上過量的增加,而且操作時間上的不合理,從而讓水稻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另外,在農戶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為了保險起見,會對農藥進行大量的濫用,這無疑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3.防治不專業。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期間,防治不專業主要表現在:一是設備不先進。大部分群眾防治病蟲以手動噴霧器、電動噴霧器為主,而且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工作壓力小,影響了防治效果,而且容易發生農藥中毒事故;二是用水量普遍不足。防治病蟲害,一般要求前期畝兌水量為30kg,后期畝兌水量為45kg,飛虱大暴發時畝兌水量增加至60kg。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群眾嫌麻煩,畝兌水量一般為15-22.5 kg,即噴霧器1-1.5桶水,把畝用藥量全部加進去,在操作期間也不夠規范,不能正確地二次稀釋農藥;三是防治時間不準,很多群眾不根據病蟲情報結合苗情進行防治,不管早熟、遲熟品種還是早抽穗晚抽穗都是統一時間打藥;大部分群眾打藥次數普遍偏少,一季打1-2次藥,打了破口藥就不打齊穗藥,從而降低了水稻病蟲防治工作效果,經常導致穗頸瘟發生流行,稻飛虱暴發危害,病蟲暴發后又進行補打,而這時防治效果往往較差,而且已經造成了損失。四是專業化防治程度較低。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近幾年剛剛起步,群眾認識有一個過程,加上專業防治組織購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前期須投入大量的費用,因擔心購買高效植保機械后,簽不到服務合同,導致專業防治組織之間發展不平衡,開展服務參差不齊,統防統治面積比例小。然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因其防治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省工省藥,正在被廣大專業防治組織和群眾所接受。
二、水稻病蟲害防治對策
1.病蟲防治信息宣傳。防治水稻病蟲害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影響農民的生產效益,所以,要對水稻病蟲害防治體系進行宣傳。對防治體系實施宣傳不僅能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途徑,還能提升防治工作的實施水平。利用電視、標語、墻報、培訓、技術資料、病蟲情報、手機短信等多種方式宣傳病蟲防治信息,如防治對象、防治時間和防治方法。在圩鎮、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處設立病蟲信息宣傳欄。病蟲防治時期,植保技術人員下沉到村組對農民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指導群眾科學病蟲防治,現場解決病蟲防治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高病蟲防治水平。
2.綜合防治。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可以減輕或推遲病蟲的發生,減少防治次數,減少農藥用量。稻田耕漚滅螟降低螟蟲基數,浸種消毒降低稻瘟病和惡苗病的發生風險,稻鴨共育減輕病蟲的發生。利用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蟲害看到光后會靠近,然后被殺死。還可以使用測報燈,對害蟲的發生進行預測,提高測報的準確性,做到預報準確,及時,群眾及時用藥,科學用藥,提高防治效果。對于生物防治,利用蟲害的天敵來控制病蟲害的繁殖數量以及繁殖速度,該方法雖然不能起到一定的根除作用,但不會污染環境,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農藥具有安全、高效、無污染等優點,可以確保環境安全,提高大米品質和效益。對于化學防治方法,在做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的基礎上,病蟲發生時再輔以化學防治,做到混合用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一次用藥,多種病蟲綜合防治,減少用藥次數,減輕勞動強度,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減少農藥用量,提高稻米品質,提升種糧效益。
3.專業防治。專業化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防治效率高。應該大力扶持專業防治組織的發展,鼓勵專業防治組織購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進行作業,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確保專業化防治健康有序發展。政府可以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并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推廣引導,推動專業化防治工作的開展。同時,政府還要增加相關的政策扶持,激發農戶的工作積極性。其次,政府需要創建專業化的實施團隊,提高團隊的的整體實力,不僅要對其宣傳與指導,還需要在市場上加強競爭與防治。最后,專業組織的形成要從自身做起,并對相關人員實施的業務進行培訓,不僅要促進操作手段的規范性,還需要利用先進的設備,保證服務工作的優質化。
三、結語
水稻病蟲害是影響產量最為重要的因素,對當前防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加大政府投入,進行政策扶持引導,鼓勵專業防治組織的發展,提高群眾的科學防治意識,利用多種手段控制病x危害,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藥用量,提高產量和品質,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效益,才是病蟲防治的最佳出路和良策。
參考文獻:
[1]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
[2] 鄒前鋒,楊曉暉,彭楊,成連香,吳述云,胡柏森.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6(18).
[3]韋孔林.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4).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3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方法;安徽旌德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149-01
旌德縣位于皖南山區,土壤、水質、大氣等經檢測均有利于無公害水稻生產。旌德縣為單季中稻生產區,常年種植面積為8 000 hm2。主要水稻病蟲害有水稻稻瘟病、稻紋枯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偶發水稻霜霉病、條紋葉枯病。自然天敵資源主要有蛙類、捕食性昆蟲(如蜘蛛、隱翅蟲等)類、寄生性生物(寄生蜂類、線蟲、菌類)等種群150多種。目前,旌德縣水稻生產基本達到無公害生產水平,但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仍存在重化學防治,輕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的現象。因此,根據生態環保、控制有效的綠色植保技術要求,提出該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
1 旌德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1.1 稻瘟病
由于水稻品種的稻瘟病抗性差異,雨量、雨日與水稻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每隔3~4年遇水稻稻瘟病重發,感病品種受害可造成絕收。旌德縣苗葉瘟一般始見期在5月下旬,水稻分蘗盛期葉瘟較重,抽穗期一旦遇連陰雨甚至多霧露天氣穗頸瘟均較重。據筆者觀察,種子帶菌是目前該縣稻瘟病主要初侵染來源,也是一些新品種在當地當年種植就受害較重的原因[1-2]。
1.2 稻紋枯病
該病發生在田塊之間差別較大,有明顯的逐年累積效應,長期灌水、水稻無效分蘗多、田間通風透光率低發生較重,畈田明顯比梯田重。
1.3 稻曲病
水稻抽穗期間遇較長連陰雨天氣,發病就較重。
1.4 水稻霜霉病(黃化矮縮病)
一般播種早、秧田期遇低于12 ℃氣溫,覆膜保溫效果不好(無紡布覆蓋透氣性好,但保溫效果比塑料薄膜差),秧苗發病率高。如2013年旌德縣白地鎮大面積使用無紡布覆蓋水育秧,造成該病發病率較高。
1.5 水稻條紋葉枯病
該病為灰飛虱帶毒傳播的水稻病毒病。由于旌德縣極少種植小麥,灰飛虱越冬基數常年都不高,主要是北方麥區遷入。發病程度與水稻品種關系密切,該縣歷史上發生最重的品種為D優158。
1.6 水稻二化螟
近年來,旌德縣二化螟稻樁越冬基數在3.0萬~4.5萬頭/hm2,1代幼蟲危害期主要在6月上旬,可造成水稻基本苗受害,嚴重降低稻株分蘗力。2代、3代二化螟雖然造成少量枯孕穗或白穗,但對產量影響不大,且對控制水稻無效分蘗具有一定作用。
1.7 稻縱卷葉螟
隨季風梅雨過程遷入境內,常年主要危害代次是四(2)代、五(3)代。據筆者觀察,四(2)生前期,是稻縱卷葉螟天敵絨繭蜂、赤眼蜂發生高峰期。水稻偏施氮肥、靠近蜜源作物的田塊發生較重。
1.8 稻飛虱
發生危害時序分別是灰飛虱(5月下旬)、白背飛虱(7月下旬)、褐飛虱(8月中旬)。就稻飛虱本身危害的情況來看,近年在旌德縣造成損失(冒穿)的僅為褐飛虱,防治適期與稻縱卷葉螟防治適期相近。該縣稻虱兩索線蟲(Amphimermi sp.)對稻飛虱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經調查稻飛虱線蟲寄生率可達66.7%(2013年8月,旌德喬亭)。農戶前期使用敵敵畏等廣譜性農藥,后期稻飛虱很難控制。
2 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
充分利用農業、生物、物理等節本環保的防治方法,特別是化學防治要合理選用農藥品種,嚴格控制防治指標,嚴格控制安全間隔期,盡量減少化學農藥次數、用量以及噴施農藥的作業面(如能在秧田期防治的,不在大田防治,能撒施的農藥不噴施等)。注意水稻水肥控制,適時烤田和平衡施肥。根據旌德縣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第1次用藥主要針對1代二化螟,防治適期在6月上中旬。第2次用藥主要針對“兩遷”害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防治適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3次用藥主要針對水稻穗期病蟲害。同時在每次施藥時,應當配用井岡霉素以兼治稻紋枯病[3]。
2.1 稻瘟病
選用抗病品種(要求抗病等級在0~5)。重點抓好種子消毒處理,即選購已消毒的包衣稻種,未包衣的稻種播種前應先曬種,提高種子活性,用45%施保克(咪鮮胺)4 000倍液,浸種12 h。水稻生長期間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易感病期如苗期、分蘗盛期和破口露穗期生長過旺。對發病田塊,用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300 g/hm2(首選)、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高有效成分含量)450 g/hm2,或40%富士一號乳油1 500 g/hm2,對水900 kg/hm2噴霧,一般施藥2~3次,即可控制病害發展。據觀察,選用抗病品種和種子消毒處理基本能控制(下轉第156頁)
(上接第149頁)
該病發生流行,秧田期和破口露穗期用藥預防效果較好。
2.2 水稻紋枯病
農業防治以“寬窄行”栽植方式,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能,防止過量施用氮肥。發病田塊具有“累積”效應,應加強防治,5%井岡霉素水劑2 250 mL/hm2對水900 kg/hm2噴霧,水稻生長中后期結合其他病蟲害防治,用藥2~3次。
2.3 稻曲病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安排水稻播種期,以避開旌德縣“立秋”期間的連陰雨天氣。用藥適期在水稻水稻破口前5 d左右和水稻破口期,用5%井岡霉素6 L/hm2對水900 kg/hm2噴霧,可結合稻瘟病防治。
2.4 水稻霜霉病(黃化矮縮病)
水育秧遇低溫陰雨天氣發病較重,而且一旦水稻發病后期不能正常抽穗,應做好保溫或適當推遲播種。該病對銅制劑敏感,秧田苗床播種前撒施硫酸銅3 750 g/hm2,可有效控制水稻黃化萎縮病發生[4-5]。
2.5 水稻條紋葉枯病
選用抗病品種,減少糯稻種植面積,抓好5月中下旬秧田期防治。用有效成分吡蚜酮90 g/hm2對水900 kg/hm2噴霧。
2.6 水稻二化螟
1代二化螟防治適期在6月上中旬,早栽水稻可以在配合撒施分蘗肥、除草劑用90%殺蟲單原粉750~900 g/hm2,注意田間需保持水層3 cm左右,使其自然落干。遲栽水稻應在秧田防治,結合稻瘟病、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選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吡呀酮、殺蟲雙混合藥劑噴霧。2、3代二化螟只作為兼治對象。采用性誘劑誘殺二化螟是近年來推廣較好的生物防治措施。
2.7 稻縱卷葉螟
7月中旬前,是旌德縣有益生物(如絨繭蜂)敏感期、繁殖高峰期,三(1)代稻縱卷葉螟不用農藥防治,發揮天敵對其控制作用。7月下旬四(2)代稻縱卷葉螟可能造成危害,防治措施應推廣使用仿生物農藥、礦物農藥及植物農藥。水稻卷葉率達0.5%時,選用1.8%阿維菌素懸浮劑1 200~1 500 mL/hm2,或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25~300 g/hm2,或18%殺蟲雙水劑2 250 g/hm2對水900 kg/hm2噴霧。
2.8 稻飛虱
主要針對四(2)代稻飛虱進行防治,采用“治前壓后”的方法控制后期稻飛虱危害,一般五(3)、六(4)代稻飛虱只在前期防治不好或沒有防治的情況下才發生較重。防治指標:四(2)代控制在1 000頭/百叢以下,五(3)、六(4)控制在1 500頭/百叢以下。禁用、限用廣譜性殺蟲劑,如呋喃丹是殺蟲殺線蟲劑,對稻飛虱兩索線蟲具有較強殺傷力,擬除蟲菊酯、敵敵畏、毒死蜱等對稻田蜘蛛影響較大。化學防治有效成分吡蚜酮90 g/hm2或噻嗪酮375 g/hm2,對后期田間蟲口較大或成蟲比例較高的混用烯啶蟲胺15.0~22.5 g/hm2對水900 kg/hm2噴施稻株基部[6]。
3 結語
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不僅要考慮防治效果,更要考慮農業投入品特別是化學農藥對環境、產品污染的情況。2002年旌德縣參與全國無公害水稻生產示范項目,2013年開始水稻有機產品生產試驗,對病蟲害防治提出嚴格的操作規范。試驗表明,旌德縣在三溪科技示范園區,選用水稻品種良種、采用稻鴨共育模式、施用標準有機肥和優質沼液等措施,基本控制水稻病蟲草害,水稻產量達到全縣平均水平,稻米品質符合有機米標準。
4 參考文獻
[1] 向洪愛.淺談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科技風,2011(17):134.
[2] 夏登華.長豐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6):157,159.
[3] 趙興喜.秦巴山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0(3):129-131.
[4] 周淼.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2):86.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4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防治
水稻是甕安縣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多年來,我們一直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稻瘟病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一、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稻瘟病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根據受害時期和部位不同,分別稱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
幾種稻瘟病的主要特征如下。苗瘟:一般發生在三葉期以前,病苗基部變成灰黑色,葉片變成淡紅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瘟:從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有少數發生在葉鞘上,其病斑有多種類型,主要有慢性型、急性型兩種;慢性型病斑在田間最常見,其形狀有點像織布的梭子,兩頭尖中間大,病班的最外層為深褐色,中央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綠色或暗綠色水浸狀,一般為圓形、橢圓性或不規則形,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的霉層。節瘟:發生于莖節上,黑色,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潮濕時生灰色霉狀物。穗頸瘟:發生在穗頸部,使穗頸變成黑褐色或墨綠色,最后干枯腐爛。發病早的使水稻變成白穗,發病遲的使谷粒不飽滿,病穗往往從頸部折下,形成吊頸。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優質、高產水稻良種;2、在水稻播種前集中處理散落在稻田和堆放在戶外的稻草,不用病稻草捆秧;播種前搞好種子處理,一般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或1%的石灰水浸種或強氯精消毒;3、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磷、鉀合理搭配,追施氮肥時,適時適量,防止過多、偏遲,有條件的地方可施硅肥;4、藥劑防治,每畝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0.1—0.15千克兌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號乳油0.1—0.15千克兌水50—60千克,或30%稻瘟靈0.15—0.2千克兌水50—60千克噴灑;5、白葉枯病分為葉枯型和凋枯型兩種。其中葉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葉枯型病害大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出現黃綠色斑點,斑點迅速擴展成條斑,受害嚴重時條斑可延伸至葉片基部,寬達葉片兩側。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現一次發病高峰,病株心葉首先發病,出現失水青枯,隨后其它葉片相繼青萎,最后出現死苗、缺叢現象,折斷病株莖基部,用手擠壓斷口處有大量黃色菌膿溢出;6、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塊是否發病,都應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對水900kg噴霧防治1次。在抽穗后發現穗頸瘟,用富士一號1 500mL/hm2對水900kg進行噴霧;7、扣種稀播,培育壯秧,闊行、淺栽、淺水勤灌,足蘗曬田。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5
[關鍵詞]水稻 病蟲害 現狀與對策 羅山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3)07-0133-01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羅山縣的水稻業蓬勃發展,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了30萬余畝的規模。但是,水稻蟲害的頻繁發生對當地的水稻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加強對羅山縣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羅山縣林業局制定了全面系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案,招募了一批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經驗和知識豐富的專業人員,為全縣的水稻種植戶提供病蟲害防治知識專業的講解以及對當地水稻病蟲害情況的實施監督和反饋,大力開展防治病蟲害的工作。截至目前,該局發放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宣傳資料2萬余份,林業有害生物預警信息8期,防治面積約2.5萬余畝,受到廣大林農的歡迎和好評。
二、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1.氣候不利
河南省羅山縣處在河南省的東南方,大別山北部,地處淮河南岸,全縣總面積達到2065平方公里,有十九個鄉兩百九十七個村子。耕地面積廣闊,多達220萬畝。整個縣城處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域,每年4~7月常有鋒面和副高控制或過境,年降水量豐富,土壤很肥沃,是一個種植業大縣,雨天比較多,每月常在15度以上,有利于南方蟲源的遷入。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特別是5-6月平均氣溫偏高,雨日較多,日照不足、陰雨低溫,使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遷入較早,對稻瘟病、螟蟲、稻飛虱等多種病蟲的發生有利。
2.抗病蟲能力差病蟲源基數大
我國近年來種植的水稻大部分都是優質米品種,產量高,但是抗病蟲能力非常弱。水稻病蟲害經常發生,蟲源的數量多,暖冬時期,病菌和蟲源更易存活。羅山縣近年來油菜、蔬菜種植面積大,全縣蟲源田、橋梁田充足,加之稻草還田,小麥、油菜等免耕栽培,造成螟蟲越冬基數成倍上升。
3.主栽品種抗性較差
近年來,羅山縣雜交水稻普及率達95%以上。從鄉鎮調查數據來看,感病品種面積比達50.5%。特別是對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無抗性,有利于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的種群增長,繁殖倍數高。
4.稻瘟病發生危害呈周期性變化
根據對1980-2005年歷史資料的分析,稻瘟病是羅山縣水稻病蟲害中災變系數最大的一種病蟲災害。稻瘟病常年發生面積變異系數為82.3%。自雜交稻推廣以來,羅山稻瘟病總共出現了4個發病高峰,分別是1983-1985年、1991-1992年、1999-2000年及2004-2005年。近年來雖然推廣水稻品種較多,但抗性普遍較差,加之預防不力,稻瘟病呈大流行態勢,進入又一輪重發周期。2004年、2005年發生面積分別達到1.5萬hm2和1.6萬hm2,雖經大力防治,實際損失仍達4000t以上。稻瘟病病穗率平均為52.5%,最高100%,病情指數平均為41.37,最高為95.50,損失率平均為39.88%,最高為95.0%。平壩地區出現如此嚴重病情,歷年來罕見。
5.紋枯病危害損失嚴重
水稻紋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羅山水稻紋枯病重發頻率高,危害較重。1980-1990年間,水稻紋枯病發生面積1.2萬hm2左右,損失1500t以下,1990-2000年,發病明顯加重,發生面積達1.4萬hm2以上,損失2000t。由于拋秧等輕型栽培技術的推廣,田間種植密度增加,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紋枯病發生。2001-2005年,羅山縣紋枯病進一步加重,近年來發病面積達1.5萬hm2以上,損失3000t以上。2004年7月,在官莊鎮甚至出現紋枯病病株率達100%,產量損失70%以上的田塊。
三、防治對策
1.積極引進和推廣種植高產優質抗(耐)蟲品種強化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
種植抗(耐)蟲品種能有效地將害蟲種群數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大大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和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減少農藥對稻谷和環境的污染。病蟲測報是防治工作的基礎。農業植保部門要及時病蟲的發生預報,制定防治預案和防治對策,爭取病蟲防治主動權,及時控制和撲滅突發性、暴發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蟲災害。
2.加速推廣低毒高效廣譜低殘留農藥新品種
羅山縣農業勞動者素質低下,對各項植保技術措施的應用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尤其是農藥使用技術落后,仍然使用低工效的工農-16型手動大容量噴霧為主要工具。這樣一來既造成了農藥的大量浪費,又增加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更新落后藥械,提高藥劑的有效利用率,是解決的主要辦法之一。今后要大力推廣泰山型機動噴霧器、PB-16型超低容量噴霧器及衛士牌噴霧器,提高農藥的有效利用率。近年來篩選推廣的新型高效新農藥如“吡蟲啉”、“銳勁特”、“啶蟲脒”、“樂斯本”等,從殺蟲活性、持效性均優于目前大面積使用的“撲虱靈”、“殺蟲單”、“三唑磷”等,是防治水稻害蟲理想的殺蟲劑。
3.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打好“三大戰役”
一是搞好秧苗期的水稻病蟲防治工作,減少后期壓力。二是重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挑治葉瘟。三是打好保穗戰役,重點防治穗頸瘟、二代螟蟲和稻稈潛蠅等病蟲危害。
四、結束語
水稻業是羅山縣的經濟支柱產業,本文詳細分析了羅山縣產生病蟲害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但是具體實施起來還需要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切實把防治方案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病蟲害的發展對當地水稻種植的危害,提高當地的水稻種植經濟效益。而萬萬不可只是空喊口號,僅僅把病蟲害防治工作停留在表面,只有腳踏實地的做,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陸瑞莊,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171-173.
水稻病蟲害及防治范文6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民以食為天,水稻種植技術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溫飽問題。如何提高水稻種植質量,提升水稻種植產量,已成為相關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水稻病蟲害的專業化防治技術是指通過農業栽培種植技術的方式以及農藥藥劑應用的方式,對各種水稻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提高水稻自身抵抗能力。現對水稻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技術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1 立枯病
立枯病一般發生在水稻秧苗期,水稻受害后,秧苗色澤變黃,植株瘦弱,且水稻植株幼芽以及幼根逐步出現腐爛以及扭曲的現象。水稻植株2~3葉期受害,病苗逐漸呈現黃褐色的色澤,也可能出現暗白色的色澤。
1.1 農業防治
在水稻種植以及栽培區域選取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在整個區域背風向陽環境特征的基礎之上,要最大限度保障水稻植株區域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而且地勢變化保持平穩狀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堿性土壤上栽植水稻,要用硫磺對土壤進行調理,酸性環境更有助于水稻植株生長。另外,應該酌情施用尿素。在水稻植株移栽過程中,要有效控制其稀密程度,最大限度保障水稻植株的有效性[1-2]。
1.2 藥劑防治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水稻立枯病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藥劑有禾枯靈、廣枯靈以及一些育苗藥劑等。而當前階段使用比較廣泛而且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藥劑有育苗靈以及苗病清。基于水稻立枯病防治實踐,應該盡量于1葉1心期選取3%育苗靈藥劑,也可以選擇40%苗病清藥劑對立枯病進行防治,效果較好[3]。
2 稻曲病
水稻植株穗部通常比較容易出現稻曲病。發病一般在水稻開花階段與乳熟期階段。水稻一旦出現稻曲病病狀,可能導致水稻植株的花體以及幼穎出現很明顯的侵染問題。
2.1 農業防治
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育苗期間要適當減少播種量,有助于壯秧的培育。同時,栽插過程中必須嚴格根據最佳密度移栽,以45~48萬叢/hm2為宜;水稻生長過程中,要嚴格保障施肥的有效性,主要是有效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適當增加磷肥與鉀肥的施用量。
2.2 藥劑防治
水稻植株生長發育至破口階段的7d之前都應噴灑20%瘟曲靈750g/hm2,以噴霧的方式,這是防治稻曲病發生的主要手段。另外,水稻植株抽穗周期過程中,可能會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持續性雨天天氣,需要在水稻植株生長發育至始穗期階段下再進行1次噴灑作業,最大限度地保障藥性的持續有效,使防治效果達到最好。
3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是水稻栽培過程中出現的常見蟲害之一。稻縱卷葉螟幼蟲時期通過吐絲的方式將水稻葉片卷成管形蟲苞狀態,在內部啃食水稻植株葉片的葉肉,并且會留下相對明顯的白色條形斑紋。此類蟲害一旦嚴重,可以導致水稻大面積枯敗,對水稻所造成的侵害是不可估量的,植株即便表現為結實狀態,但是水稻飽滿性方面必然存在一些缺陷。
3.1 農業防治
水稻種植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保障用水以及田間灌溉的合理性與可靠性,再充分利用露曬田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肥料的持續性,進而更好地防止水稻植株出現徒長貪青。
3.2 藥劑防治
可以選擇威客達乳油藥劑4000倍液、定康可溶性粒藥劑5000倍液、威遠高甲維鹽微乳劑藥劑6000倍液、博打乳油試劑1500倍液,采取噴霧方式對其進行均勻化的噴灑處理。
4 二化螟與三化螟
水稻種植過程中,如果受到二化螟與三化螟的幼蟲侵害,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質量問題。二化螟與三化螟處于初期孵化階段的幼蟲通常都是以聚集性的方式,處于水稻植株葉片內部,明顯的癥狀是水稻植株在破口期生長階段出現非常明顯的白穗或枯穗,若不能得到及時防治必然會導致水稻在成熟階段出現明顯病態,直接影響產量與質量。
4.1 農業防治
稻谷收割處理完成之后必須要做好冬耕冬種的處理。并且還應該在翌年水稻移栽前15~20d翻挖曬田,能夠將二化螟、三化螟幼蟲及其蟲卵予以有效殺滅。
4.2 藥劑防治
二化螟與三化螟要實現對水稻的危害,必須要經過較長的蟲卵培養周期。根據這一特點,可以選用威客達乳油藥劑4000倍液、殺蛾妙微乳劑3000倍液、抗蛾斯微乳劑3000倍液,采取噴霧方式對其進行均勻化噴灑處理。
5 總結
綜合利用生態平衡的理論來指導防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防治措施開展綜合防治工作,并注意防治措施的互相協調,相輔相成,充分發揮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保證水稻高產、優質,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