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1
關鍵詞: 英語專業本科生 研究性學習 閱讀個案
一、引言
目前,對于英語學習者學習方法的研究已經不計其數,但是對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這一外語學習思路和模式的運用卻并不是很普及,尤其是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教與學中很少有體現。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本研究通過跟蹤國內某理工類大學20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兩個學期真實閱讀任務中的表現,并對其兩個學期不同的表現進行對比,旨在證明基于真實項目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進而證明基于項目的這種研究性學習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值得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積極地倡導,最后基于實驗結果針對這一學習方法提出了幾點建議。
二、個案設計
本研究負責人為講授英語專業基礎英語的專業教師,本研究選取某理工類高校20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慮到研究對象是主修英語語言文學,因此閱讀的材料被選定為英美文學名著。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生入學第一學期,在傳統課堂學習之余,學生采取自主性學習的方法來進行閱讀,即教師對學生沒有進行過多的指導和監控;在此階段中,教師選定學生閱讀的內容:《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簡愛》,并告知學生閱讀的目的,即對這兩部作品通讀,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評論,最終提交讀書報告。
第二階段為學生入學第二學期,在傳統課堂學習之余,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即基于項目的學習環境中進行閱讀。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即基于項目的學習的基礎培訓,使學生了解最基本的理論,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生的配合度。然后教師與學生商定閱讀的內容:《老人與海》和《傲慢與偏見》,并告知學生閱讀的目的,即對這兩部作品通讀,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評論,最終提交成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次讀書報告、中期反饋、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監控,并將學生的成果以多種形式呈現,包括讀書報告、課堂展示、錄音錄像等。
第三個階段為搜集學生的反饋,采取采訪的方式來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同時結合學生兩個階段閱讀成果質量的對比,得出實驗結論。
三、結果分析
1.就學習內容而言,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學習,它的目標更加明確,而且有現實可行的具體步驟,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我檢查和教師的宏觀監控交叉進行,因此100%的學生都感覺比起自主性學習更有收獲,對作品的認知,如情節、主題等都有所提高。如在第一階段閱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時,沒有一個學生注意到作品中的自然環境;而在閱讀《老人與海》中,學生加強了對人類本身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提升了自身對人類以及自然界現實和未來的人文關懷,并抒發了對人類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美好愿景。
2.就語言習得而言,第一階段學生的讀書報告大多數都像是讀后感,對情節的復述和對人物的簡單直觀評價;在第二階段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中教師干預加強,多重的任務壓力使學生會更多的接觸原著中的詞匯和語法,同時還有大量的文學評論,因此學生的語言功底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是在文學批評理論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步。與此同時,學生要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成果提交,整個過程又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如口語表達。當然在此我們不能忽略學生兩個學期英語水平之間的差異,但如此明顯的區別清楚地說明了基于項目的閱讀任務帶來的積極結果。
3.就學習態度而言,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更注重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所以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而且通過與其它科目任課教師的溝通證明學生在其它課程中也表現出了較高的參與度。
四、幾點建議
1.實驗過程中有6名學生表示對項目所選閱讀內容不是都感興趣,甚至其中2名學生(10%)表示對英美文學作品壓根不感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要注重學生的興趣,閱讀目標可以適度靈活,做到既符合英語專業培養計劃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以本實驗的研究對象為例,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學知識,所以必要時也要采取項目驅動的原則,加強教師的操控,比如將這一些閱讀成果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案從而加強學生的配合程度。
2.在項目的流程監控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在第一階段,有90%的學生承認沒有讀完原著,大多讀的是簡寫本;而在第二階段,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有50%的學生承認沒有讀完原著,而是讀了一部分之后就去查找各種資料用以完成作業。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要進一步加強監控,既有針對學生的也有針對教師的,比如說學生可以制定更為詳細的項目檢查表,學生之間結對子來相互監督,或者教師可以就某個故事情節與學生展開討論等。
3.在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自我專業素質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因此通過指導和監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也要不斷豐富本專業的知識,實現自身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總的來說,兩個階段中實驗對象在閱讀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但第二階段的進步更明顯。由于實驗中的其他變量都已經得到控制,兩組學生的唯一區別就是不同的學習環境,因此,本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基于項目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言能力,其中更具體地說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語言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地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創造一個更有利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文忠.英語專業研究性學習的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2
能力。
一、職業教育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筆者著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目標培養:
1.激發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理性思考
實踐性是理論最顯著的特點。傳統的德育課教學往往是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很少顧及學生對政治觀點原理的理性思考,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德育課開展研究性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觀點、原理去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2.培養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
實行開放型教學,是德育課實施創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正是一種探究式自主開放型教學。它要求學生打破時空限制,積極延伸課堂教學,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通過社會調查和親身體驗等方式,從社會鮮活的資料庫中激活原有的知識儲蓄,在不斷的發現中發掘創造潛能。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多元化的經驗,在活動過程中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3.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分析、質疑、解答中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斷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4.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由于教師是學生自主活動的“領路人”、實踐探索的“指路人”和集體研討的“帶路人”,因此,研究性學習可以密切師生關系,從而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氣。
二、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策略
1.內容
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選擇的內容可分為以下兩種:
(1)從教材中確定研究專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研究性學習進行滲透,也可以結合學生社會實踐,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
(2)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合理進行村鎮規劃和土地利用,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內容,都是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所以,要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2.原則
(1)課題設計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職教學生的專業特點。與普高學生相比,職教學生在關注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時,更具有現實性。因此,課題選擇應盡可能是職教學生關注的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注重“三個結合”,即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實際相結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與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這樣,教學更切合職教學生的思想實際,更具針對性、現實性、感染性。
(2)課題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謂發散性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廣開思路,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多種不同結果的思維形式,如多向思維、側向思維、逆向思維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是在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啟發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既注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更重視研究性學習過程。由于職教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的高低,更要強調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可行性,關注學生如何運用所學觀點原理去搜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的研究過程。在研究過程中,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所學觀點原理的科學性、重要性,增強學生對德育課教學的學習
興趣。
(4)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基本程序。
第一,學習科學的觀點,是研究性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只有運用的觀點,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保證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在開展研究性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講透的觀點原理。
第二,確定課題,實際上是發現并提出問題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最初可以由教師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專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步發展到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主動發現、提出問題,確定研究專題。
第三,提出方案。學生確定課題后,可以讓學生先認真分析產生該問題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第四,具體實踐,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階段。它可以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搜集有關資料和信息,為撰寫政治小論文提供豐富的材料。
第五,撰寫論文,是學生開展研究性活動的關鍵,也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體現。因此,教師要精心策劃,指導學生運用搜集到的豐富材料寫好政治小論文,要求論文切合實際,做到真實可信。
第六,成果交流。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政治小論文的形式來呈現,也可以是墻報、辯論會的形式。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給有關部門,為這些部門的決策和解決問題提供參考。
3.途徑
近年來,筆者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對德育課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1)專題研究性原著選讀活動。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完整的科學體系,理論博大精深,思想蘊涵深刻。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選的一些原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德育課的學習興趣。
(2)社會問題調查研究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求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及學生的思想實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課題。學生結合科學理論的學習,在社會調查中發現問題、確立課題,并加以論證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3)創造情景,激活主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了在德育課教學中順利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有全新的教育觀念,努力創造條件,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情景教學。設置情景,關鍵在于找到情景、知識、學生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既切合知識內容,又激發學生的樂學情緒,還要為學生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3
關鍵詞:職業院校 體育鍛煉 目標定向
體育鍛煉興趣指的是學生積極認識體育學科、從事體育鍛煉的心理傾向,體育學習興趣與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情感、體育動機以及體育態度有很大的關系。目標定向指的是個體參與活動所依據的成就目標取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機變量。成就目標定向理論已經成為教學領域新的指導理論,與素質教育目標非常吻合。通過研究目標定向,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體會體育鍛煉的快樂。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職業院校四個年級的學生,共526名,其中男生369人,女生157人,年齡在18歲~23歲之間。區分性別和年級,考察他們體育學習興趣的特點和差異,探討他們的體育學習興趣與目標定向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調查法
查閱相關資料,為本次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自制《體育鍛煉興趣問卷》,包括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情感以及體育動機等問題,獲得相關的研究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
二、研究結果
(一)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的體育興趣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高職院校學生在體育鍛煉興趣方面有著顯著差異,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與女生的月經期、害羞、不自信以及嬌氣有很大的關系。
(二)不同年級的高職學生的目標定向
根據調查發現,不同年級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在各維度上總體差異不明顯,但是不同年級之間大一與大四之間在體育學習興趣、體育參與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非常大。
(三)體育鍛煉興趣與目標定向的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職院學生目標成就動機與體育興趣呈正相關,與回避目標的消極情緒呈負相關。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目標定向理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明確目標,并逐步實現目標。
三、討論
根據研究表明,學生的目標定向與體育學習興趣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學生的目標定向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目標定向,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因此,體育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進行合理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學習目標。
(一)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定向
體育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定向,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努力挑戰的優秀品質,提高體育鍛煉的樂趣。由于男女生的性別差異性,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女生的體育情感,增強體育鍛煉的動機,并安排不同的課程內容。另外,還要重視大四學生的體育鍛煉傾向,緩解畢業、就業以及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
(二)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
老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會影響到學生的目標定向。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體育鍛煉的潛在價值。
(三)營造自主課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是老師在講,學生按照老師的安排作出相應的行為,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和思維擴展的培養。如果老師能夠營造自主的課堂[4],多給學生創造自由選擇和參與討論決策的機會,學生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責任感和自立感,有利于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另外,老師提供的多種選擇不能有所偏向,以免影響學生的目標定向;老師應該保證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及能力進行選擇,并幫助學生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平.大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與體育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2(7):89-90.
[2]羅文鋒.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與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0(2)55-56.
[3]張麗娟.大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分析及教育對策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3):92-96.
[4]邢曉虎.對河北省高職院校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4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課程設計 培養目標 設計原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設計的合理性與實用性,而課程體系的設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一方面要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要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方面的需要。可見社會需求、人才素質與發展、學生的個體需要決定著課程體系的內容。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懷化學院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實踐。
一、現狀分析
1.學校發展定位
2008年以前懷化學院由于學校定位問題,造成“重理輕能”的現象。過于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課的教學時數高達70%以上,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自2008年以來,學校經過實踐與探索,將學校辦學定位為――教學應用型,并實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2013年,學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把學校建成高水平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奮斗目標。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為此,一要緊扣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突出專業設置的應用特色,增強辦學競爭力;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開展應用研究,增強科研實力;優化教師隊伍的知識、能力結構,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改革,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學生來源與教學現狀
根據懷化學院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中心統計,學生錄取成績穩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錄取線超過省控線8分和9分,相對2013年超過省控線5分和7分和2012年超過省控線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學生大多數來自邊遠或不發達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容樂觀,英語錄取成績不升反降,英語基礎差,優秀率低。同時各系部之間和系部學生個體之間英語成績參差不齊,存在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使得英語教學活動開展極其困難,很難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懷化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大學英語教學更多的是關注外語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重知識輕能力,英語知識結構還局限于基礎英語范圍,缺乏文化知識、應用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有效培養;課程體系不盡完善,不系統,實施大鍋飯式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既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大學英語服務于社會的目標,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又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目標。
3.就業情況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很嚴峻,懷化學院大學生就業也不例外,就業率未能達到90%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單位過于強調文憑,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學校,而將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排斥在門外;過于看重工作經驗等。當然大學畢業生自身也存在問題,如誠信問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從學校一方考慮,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搖籃,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學理念不先進,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導致教學內容與社會專業需求脫節;其次,教師對教育內容與方法研究不夠,輕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
二、課程設計原則
“課程體系設計的意義在于為實現計劃、意圖、期望、目標而對教學的有關方面進行策劃、指導、監控和評價”[1]。“大學英語課程設計過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標的確定、大綱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測試與評估等多方面的內容”[2]。因此,懷化學院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需求原則
需求原則指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進行社會需求分析和學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課堂設計的始終。社會需求分析主要指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大學生英語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學生需求包括學生學習目的和期望、認知水平、語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達到水平、習慣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為課堂設計的其他方面,即教學目標的確定、大綱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測試與評估提供依據”[3]。課程設計前,要對懷化學院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主觀需求,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要求存在的距離。只有依據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設計方案。
2.教學總目標與具體目標相結合原則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的設計既要立足于教學總目標,又必須基于懷化學院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即大學英語教學總目標與懷化學院學生實際的具體目標相結合。這里的教學總目標是教育管理部門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學具體目標是為實現總目標各高校基于本校的發展定位對教學的具體要求,包括語言行為教學目標、語言技能教學目標、語言內容教學目標、語言水平教學目標等。
3.個性化原則
各高校生源情況差異較大,不同層次的學校,學校各個不同的專業,個體差異較明顯,因而要針對不同起點、不同專業特點的學生,個性化設計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課外活動、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對學生實施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原則。只有從學生的群體差異(系部之間)和個體差異的實際出發,才能確保教學的實效性,既使基礎好的學生學有所得,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展,又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激發其興趣,增強其信心,使其英語水平邁上一個臺階。
4.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延續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各異,在達到具體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兼顧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重視通用英語教學,從基礎抓起,逐漸提高英語水平;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后,為他們開設充分體現個性化教學的大學英語后續選修課課程,即專門用途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等,以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專業發展的需要。
5.教學評估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原則
“教學評估時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課程體系,如果沒有教學評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學評估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教學評估的中心目標是判斷語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否實現,具體目標是否實現。通常教學評估可分為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兩個層次,也可由宏觀教學評估和微觀教學評估兩部分相組成。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教學評估應充分重視微觀的課堂上的形成性評估,“課堂上的形成性評估作為教學和學習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學生進步的總體情況,提供學生反饋來鞏固學習,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確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及學生的學習計劃”[5]。
三、課程體系設計思考
1.課程教學目標
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學生英語水平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需要。對于此目標,應以教育部即將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依據,全面系統地修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使《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成為指導懷化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2.課程設置
通過需求分析,科學構建適應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要求的課程設置,即必修基礎課程與選修文化課程、選修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新的課程體系。
3.教學方法
努力創建形式多樣、手段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從跨學科和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創造性地運用相關教學理論如:情感過濾假說理論、馬達理論、同伙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大膽嘗試“以活動為中心”和“以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研究性教學、自主學習等形式,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4.課外活動
繼續開展英語角、圣誕晚會,寫作大賽、演講比賽、英語知識競賽等英語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基礎英語課程在全校增加單項比賽項目,如英語單詞競賽、聽力比賽、閱讀比賽、翻譯比賽、英語寫作比賽等。通過比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展示應用英語的機會,由此調動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強化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營造英語學習和英語應用的濃厚氛圍,著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5.教學評估
與教學目標密切聯系,制定教學評估體系。成績評定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加大形成性評估的比重。學生期末總成績為融期末筆試(包括聽力測試)、口語測試、課內外表現(包括語言實踐活動)及考勤為一體的綜合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作出較公證、客觀、準確的評價。參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參與課內外活動的表現情況、完成課內外學習任務情況、平時小測試、學習過程檔案、問卷調查、參加英語學科競賽、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學英語考核成績構成表
參考文獻:
[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語言教學矩陣[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織女.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5
【關鍵詞】 Mammotome; 深度; 乳腺腫塊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using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in different depth of benign breast tumor. Method: 215 nipple areola benign breast tumors in 140 cases were conducted by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and it ca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the lumps, glands tumors after clearance, nearly glands on the surface of lumps, subcutaneous tumo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pth of lumps in the breast. We clear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y following-up 6 months of the postoperative. Result: The number of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in 140 patients was 215 which included 51 in the back clearance, 109 in the breast glands, 45 near the surface of glands, 10 under the skin. The diameter of the tumors were 5-25 mm, and all of them were confirmed benign by pathology, but 3 cases of postoperative occurrence skin ecchymosis and 1 case apparent hematoma. There was no relapse in all the postoperative after 6 months following-up. Conclusion: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applies to different depth of nipple areola area benign breast tumor. We can avoid unnecessary damage and reduce the residual lesions by the proper use of techniques.
【Key words】 Mammotome; Depth; Breast lumps/tumor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18
女性良性腫塊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傳統的開放手術切除方法,切口留有瘢痕,影響美觀,已不能滿足廣大女性的審美要求。美國強生公司于1994年推出Mammotome乳腺旋切系統[1],使乳腺手術達到完全、快速、切口小、并發癥少、術后美觀的效果[2],尤其是對于臨床觸診不能觸及的乳腺病灶更具有優勢[3]。目前的資料顯示,Mammotome旋切手術可以徹底切除絕大部分乳腺良性腫物[4-5],被認為是應用于乳腺病微小病灶活檢診斷和治療的標準方法[6-7]。盡管Mammotome旋切術有其許多優勢,但若操作不當,仍可發生皮膚損傷、皮膚瘀血、局部血腫,甚至發生氣胸等[8]。筆者對本院140例患者的215個不同深度的乳腺良性腫塊進行了Mammotome微創旋切術,并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不同深度的乳腺良性腫塊的Mammotome旋切術采取不同的技巧,且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臨床與超聲診斷為乳腺良性腫塊的140例女性患者,共切除腫塊215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0歲,腫塊直徑5~25 mm,單發81例,多發59例,均為非乳暈區腫塊。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Mammotome旋切系統,型號SCM23。本院使用8G旋切探針。局部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稀釋為1%的溶液,加2滴腎上腺素,在局麻藥中加入少量的腎上腺素[9],有助于減少出血的發生。配備高頻探頭的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定位引導。
1.2.2 術前準備 非月經期患者,術前一般情況良好,取仰臥位,肩背部適當墊高,先由超聲科醫生術前確定腫塊的部位、大小、數量,并用標記筆在腫塊皮膚表面標記定位,再由手術醫生確定切口及行針方向,一般取腫塊旁1.5~3.0 cm作切口;常規消毒、鋪巾,超聲探頭用無菌橡膠手套包裹,表面涂無菌耦合劑,整個過程均由手術者自行超聲定位,方法為左手握超聲探頭,右手持旋切刀頭。
1.2.3 方法 將140例患者215個腫塊根據距離皮膚的不同深度分為4種:后間隙腫塊51個,腺體內腫塊109個,近腺體表面腫塊45個,皮下腫塊10個,每種使用的方法技巧有所不同。所有切割標本均送病理檢查。術后均于6個月進行隨訪。具體操作如下。
1.2.3.1 后間隙腫塊 該部位的腫塊靠近胸大肌,如處理不當,可能出現胸肌損傷,甚至氣胸等并發癥。先用超聲預測局麻注射角度,用5 mL注射器在穿刺點部位皮下浸潤少許,打出一小皮丘,再一手握超聲探頭,在超聲引導下,一手改持長針頭注射器傾斜成一角度,使針頭緊貼腫塊直達后間隙,邊推藥邊進針,進針過程中,超聲下可見針尖部位推出少量液體,形成無回聲團塊,直至超聲下見針尖到達乳腺后間隙,此時針尖恰好在腫塊底部,再推出適量麻藥,使乳腺組織遠離胸大肌,增加操作空間,這一方法可大大避免因進針過深導致的胸肌損傷、氣胸等,接著繼續超聲引導下將Mammotome旋切針沿針道進針,并可明顯感覺到進針輕松,無明顯阻力,到達后間隙時,將針尖部適當上翹,調整進針深度,確保旋切針凹槽位于腫塊正下方,超聲引導下將腫塊逐條切割取出,手術過程中根據腫塊切割的情況隨時調整針槽位置,采用扇形旋轉,多方位、多角度、多次旋轉的方法調整切割方向,并將超聲探頭從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反復監視腫塊的切除情況,直至超聲提示腫塊已完整切除。術中應同時觀察切割組織條是否包含腫瘤的包膜,或者切除靠近病灶邊緣的組織時,應注意觀察其是否是“正常組織-病灶組織-正常組織”的結構[10],以確定病灶是否完全切除。吸盡殘腔內積血,退刀,再次超聲下多角度檢查確認腫塊是否完全清除。術畢局部壓迫5~10 min,切口貼上免縫膠布,彈性繃帶加壓包扎至少48 h。
1.2.3.2 腺體內腫塊 該部位的腫塊最常見,操作起來最簡單、最安全。同1.2.3.1方法皮下浸潤麻醉后,一手握超聲探頭,在超聲引導下,一手持長針頭注射器傾斜成一角度,使針頭緊貼腫塊直達腫塊深部,使腫塊底部與腺體組織形成一間隙,超聲引導下將Mammotome旋切針沿針道進針,輕松進針直達腫塊底部,同1.2.3.1方法切除整個腫塊,并超聲下確保完整切除。
1.2.3.3 近腺體表面腫塊 該部位腫塊位于腺體與脂肪之間,切除過度,容易引起皮膚凹陷明顯,甚至損傷皮膚,同1.2.3.2麻醉方法,但特別于皮下注射適量,使皮膚遠離腫塊,這樣可在皮膚與腫塊間形成一個超聲下的較大的無回聲腔隙,增加操作空間,這一方法可大大避免因旋切針切割至近脂肪層時因切割過度或負壓吸引所導致的的皮膚損傷,接著同1.2.3.1步驟切除整個腫塊,并將超聲探頭從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反復監視腫塊的切除情況,直至超聲提示腫塊已完整切除。
1.2.3.4 皮下腫塊 該部位腫塊緊貼皮下,主要包括脂肪瘤,及皮下組織較薄,甚至幾乎無脂肪組織的皮下腫塊,操作時可因負壓吸引后損傷皮膚,為避免損傷皮膚,首先可增加切口與腫塊的距離,3~5 cm為宜,使刀頭有充分的活動空間,距離過近,易使刀頭在切割過程中抽吸到附近皮膚而損傷皮膚,其次在皮下注射麻藥時可將大部分麻藥注射于皮下層,使皮膚遠離腫塊,這時皮膚與腫塊間會形成超聲下的無回聲間隙,增加操作空間,大致同1.2.3.3步驟麻醉及切割腫塊,在切割過程中,可不斷往皮膚與腫塊間的皮下組織內注入0.9%氯化鈉溶液,在接近皮膚層時,將刀頭旋轉調整至凹槽側對準腫塊或側下對準腫塊,同時放下左手的超聲探頭,用左手食指與拇指繃緊皮膚,右手持旋切刀小心切割,觀察切割出的組織條是否到達腫塊邊緣,反復用超聲探頭從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監視腫塊的切除情況,直至超聲提示腫塊已完整切除。以上方法可有效避免皮膚被負壓吸進刀槽的情形,免于皮膚損傷。
2 結果
140例Mammotome微創旋切手術共切除腫塊215個。術后皮膚瘀斑3例,局部血腫1例,皮膚損傷0例,氣胸0例。術后病理診斷:乳腺纖維瘤94個,增生性結節81個,脂肪瘤3個,囊腫37個。術后1個月第1次隨訪,皮膚瘀斑、局部血腫完全吸收,切口瘢痕小,外形正常。術后6個月進行彩色超聲復查,所有患者均無影像學病灶殘留。
3 討論
麥默通于1994年推出后,1997年在美國被FDA批準用于乳腺可疑病灶的定位活檢[11-13],2004年美國FDA正式批準可以用于影像學發現病灶的完全切除。Mammotome旋切術應以選取良性腫塊切除為原則,避免選擇乳暈區腫塊,目前國內認為MMT旋切術(使用8G旋切刀),腫物的最大切除徑線應當
參考文獻
[1] Parker S H, Klaus A J, Mcwey P J, et al. Sonnographically guided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using a hand-held device[J]. AJR Am J Roentgenol,201l,177(2):405-408.
[2] Luo H J, Chen X, Tu G, et 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8-gauge Mammotome system in presumed benign breast lesions[J]. Breast J,2011,17(5):490-497.
[3]馬雙慰,周靈飛,鮮渝斌,等.麥默通旋切系統在臨床觸診陰性乳腺病灶中應用[J/CD].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3,7(1):58-59.
[4]廖寧,李學瑞,傅月珍,等.B超引導下Mammotome旋切系統在乳腺微創外科中的應用研究(附320例報告)[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5,5(1):117-119.
[5]蔣國勤,邢春根,方軍初,等.多發性腫塊麥默通微創切除術35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5,7(2):8-10.
[6] Yom C K, Moon B I, Choe K J, et al. Long term results after excision of breast rllass using a vacuum-assisted biopsydevice[J]. ANZ J Surg,2009,79(11):794.
[7] Ohsumi S. Breast biopsy for mammographicaiiy detected nonpaipable lesions using a vacuum-assisted biopsy device (Mammotome) and up right-type stereotactic mammography unit without a digital imaging system, experience of 500 biopsies[J]. Breast Cancer,2012,12(1):101.
[8] Kibil W, Hodorowicz-Zaniewska D, Kulig J. Mammotome biopsy under ultrasound control in the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of nodular breast lesions-own experience[J]. Pol Przegl Chir,2012,84(5):242-246.
[9]康驊,海濤,冷振鵬.麥默通微創旋切活檢系統在乳腺病變中應用的體會[J].中國醫刊,2006,41(9):21.
[10]曉輝,田文志,王勤勇,等.Mammotome乳腺旋切系統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瘤124例[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2):142-144.
[11] Becette V, Chérel P, Menet E, et al. Biopsy of breast microcaleifiea-tions using an 11?Gauge vacuum-assisted device: rol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pathologist[J]. Ann Pathol,2003,23(6):496-507.
[12] Sittek H, Kessler M, Untch 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biopsy and preoperative marking of suspect mammary lesions[J]. Gynakol Geburtshilfliche Rundsch,2004,44(2):69-83.
[13] Helbich T H, Matzek W, Fuchsjager M H. Stereolactic and ultrasound-guided breasl biopsy[J]. Eur Radiol,2004,14(3):383-393.
[14]涂巍,曲文志,趙曼,等.麥默通旋切系統在治療乳腺良性腫瘤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乳腺病雜志,2008,3(2):48-49.
研究性學習研究目的范文6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今天新課改的背景下,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大膽地、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適時地給學生指導點撥,啟發誘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新知識體系。而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可以看出,自主學習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的自主性,核心是探索性。二者在能力要求和學習目標上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因此我就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談一點粗淺認識。
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真貫徹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切忌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用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
有的教師習慣了長期的填鴨式教學,以知識的傳授者自居,唯恐自己不講學生就想不到,長此以往就挫傷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變成了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考試機器。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也不忘越俎代庖,代學生選題,代學生收集資料,變研究性學習為課外輔導,這樣既達不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也無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應該真正的解放思想,放開手腳,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由選題,自主探究,自由創造。不要害怕學生研究不出什么成果,因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決一個實際課題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進步,重在參與,人人都是成功者。尤其是剛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自己選題,主動收集信息,開展課題研究,了解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例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選題是很關鍵的一步,如何使問題變為課題呢?來源于對學科知識積極思考和對生活的細心觀察,有的學生當看到別人成果時,會感嘆說:“這種現象我也看到過,當初我怎么沒想到呢?”。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學生沒有主動觀察與思考,以至于“熟視無睹”。
二、及時發現和評價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成績和優點,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可以通過開題評價、中期評價、結題評價適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召開課題交流會,總結交流成功經驗,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三、根據教材特點營造學生研究性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課內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行的新教材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能力為宗旨,本身包含有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材《堿金屬》在內容表達上采用:提出問題分析預測實驗討論歸納。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描述金屬鈉、鈉的氧化物、堿金屬元素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提出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用途,其依據是什么?教師及時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進行大膽的分析、預測。在激烈討論的氛圍中教師開始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去找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應提醒學生今后怎樣獲取、分析、運用知識。接下來通過實驗中巧妙構思H2的檢驗方法,發動學生創造新的實驗方法,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學會選擇知識,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強調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鉆研”。使學生籠罩在探究的氛圍中,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自主探究、努力求知的好習慣。
此外,盡可能開展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課題活動 ,讓學生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喚起自主學習意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四、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在自主學習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疑”是獲得真知,增長才智,解決問題的起點。一切創造性思維始于“疑”。沒有疑,就沒有創新,沒有疑,就談不上探究,更說不上進步。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情境,誘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并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重要前提。
在質疑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事物和問題全面性的認識,克服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要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地看問題,并分析問題的成因,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幫助學生認識到由于提出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樣。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養成善于質疑的好習慣,培養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思想,這樣就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要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