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1
關鍵詞 小麥;種植;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6-0046-01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在迅速擴大,在小麥的生產過程中,科學種植,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該文針對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詳細的闡述,以為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條件、抗逆性強、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主要預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蟲[1]。其次是土壤處理。播種前宜將除草劑施于地表;采用機械耕地、耙地,保證土地平整,上虛下實,結構良好;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施有機肥30~60 t/hm2,氮、磷、鉀肥占總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獲前7~15 d及時灌水增墑,提高出苗率。
2 播種管理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適播期進行播種;種植方式可采用寬窄行,即寬行17 cm、窄行8 cm;膜側種植寬帶60 cm為一壟,壟寬36 cm,壟間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種要適當增加播種量[2]。為提高出苗率,播種時要保證深度一致,下種均勻。
3 田間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嚴重可適當補灌。切忌冰層蓋苗。
3.2 越冬防護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鎮壓保墑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凍后及時打碾,彌合裂縫,保溫防凍。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進行1~2次打碾提墑,促進返青。
3.4 追肥
根據小麥需肥規律分階段多次進行,播種后追肥;長勢較弱的越冬群體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體偏小的麥苗需要春季追肥;拔節前結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葉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階段多次進行。未進行壓冬水的小麥,需及時澆返青水;未進行返青水的小麥,拔節期需及時澆水,4月上中旬及小麥孕穗期早灌頭水,適時管好抽穗水、麥黃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現倒伏或貪青晚熟的現象而導致減產。
3.6 防治病蟲害
小麥常見病害主要有小麥白粉病、條銹病、赤霉病、黑穗病、紋枯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麥紅蜘蛛、吸漿蟲、黏蟲等。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抑制小麥病蟲草害。盡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學農藥,禁止施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
3.6.1 農業防治。即根據農業生態系統中昆蟲、作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術使生態系統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不利于害蟲發生發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蟲的種群數量。簡而言之,即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蟲的方法。例如,適時播種,有效減輕小麥銹病和紋枯病的發生;適時進行中耕除草,減少自生麥苗;秋播前,減少越夏菌源,減輕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的發生;合理施肥與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農業防治雖然見效慢,但持效期長,而且省工經濟,還不污染環境,不易產生抗藥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學農藥直接殺害或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人為捕捉或者設置障礙防止害蟲蔓延;結合害蟲的一些特性如趨黃性、趨味性、趨光性等,對害蟲進行誘殺。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對人無害,無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蟲治蟲,小麥病蟲害種類很多,同時病蟲害的天敵種類也繁多。應對病蟲害,向麥田引進天敵,保護和利用天敵,維持生物物種平衡,達到加強防治小麥蟲害,并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
3.6.4 化學防治。盡可能避免使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盡量使用生態化學制劑,如50%辛硫磷乳油拌種,可防治蠐螬、金針蟲。抽穗前,或小麥銹病病發率達5%時,或小麥白粉病病發率達10%時,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小麥蚜蟲發生時,用40% J樂果乳油1 50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使用生態化學制劑,污染少,對小麥生長無太多影響,是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趨勢。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稱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開花、授粉、籽粒形成與灌漿等,是形成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嚴重發生時期,要根據后期的生育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小麥成熟末期進行收獲。
5 參考文獻
[1] 周增蓮.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謝付振.農業結構調整下的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J].吉林農業,2010(8):253.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2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5.033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且栽培歷史悠久,吉林省水稻質量好、產量高,是我國大米的主產區。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蟲害問題往往是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本文總結了幾種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的識別和防治方法。
1水稻常見病害的識別與防治
1.1y枯病
識別:水稻紋枯病是水稻常見病害之一,也稱水稻云紋病,該病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發生,該病發病主要受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尤其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率高。識別該病主要是觀察接近水面的葉鞘上是否出現橢圓形的水漬狀的病斑,顏色一般呈灰綠色或者灰褐色,并有向上不擴展的趨勢,此時就要引起注意。總的來說該病在我國北方發病還不算典型,但是也要引起重視,因為該病可以引起水稻空殼率增加,導致水稻籽粒不飽滿,造成水稻減產。
防治:預防該病注意控制濕度,尤其在高溫環境下。同時注意品種選擇,盡量選擇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及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種。同時,注意清除土壤中的病菌。藥劑防治建議使用20%稻腳青(甲基砷酸鋅)或10%稻寧(甲基砷酸鈣)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100公斤噴施,或加水400~500公斤潑施,或拌細土25公斤撒施。
1.2稻瘟病
該病害對于水稻危害較大,一旦發病就會對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如果防治不及時,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水稻減產50%。同時,該病由于發生部位不同,可以分為葉稻瘟和穗頸瘟。
1.2.1葉稻瘟 識別:葉稻瘟主要為害水稻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的斑點呈綠色,伴隨著葉稻瘟的發展,斑點會繼續發展變大直至葉片死亡,最終導致水稻植株發育不良,影響水稻產量及質量。
防治:預防該病仍然以抗病品種為首選,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使用。
1.2.2穗頸瘟 識別:水稻發生穗頸瘟后主要是影響了水稻的養分輸送,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和發育,該病通常會由水稻葉稻瘟發展而來,嚴重時會導致水稻穗頸節壞死,出現白穗現象,造成水稻籽粒不飽滿,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
防治:預防該病應從選種開始,選擇抗稻瘟病能力強的品種為主,注意栽植密度,同時注意平衡水肥,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稻瘟康35毫升+稻瘟康Ⅱ號35毫升對水15公斤,均勻噴霧全株,7天用藥1次。
1.3白葉枯病
識別:白葉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病極容易造成水稻出現碎米和秕谷現象,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該病主要感染水稻葉片,在水稻葉片的邊緣和葉尖出現斑點,斑點顏色一般為黃綠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沿著葉脈延伸,變成長條形的病斑且顏色逐漸變成黃褐色,最終變成灰白色,最后葉片枯萎。
防治:預防該病要先做好藥劑浸種工作,降低發生的幾率。注意水田管理,避免淹苗。多施用磷鉀肥,平衡氮肥,田間管理等。藥劑可選用20%氟硅唑咪鮮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2水稻常見蟲害的識別與防治
2.1稻飛虱
稻飛虱是水稻常見害蟲之一,體形很小,觸角呈短錐狀,有透明的翅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該害蟲主要以刺食水稻汁液為主,一般棲息在水稻基部,影響水稻生長,逐漸導致水稻植株變黃,從而影響水稻產量。防治措施:選用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畝用100克,對水45公斤噴霧防治,或者賽嗪酮,或10%吡蟲啉30克/畝對水45公斤噴霧。
2.2水稻螟蟲
螟蟲是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為主的害蟲,水稻螟蟲也是為害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其中為害最為嚴重也最為普遍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對水稻危害程度最大,其為單食性害蟲只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了為害水稻也危害小麥、玉米等作物。防治措施:5%銳勁特懸乳劑30毫升/畝、48%樂斯本40毫升/畝、3.6%殺蟲雙大粒劑1.5公斤/畝、55%特殺螟50克/畝、1.8%阿維菌素40毫升/畝、9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0克/畝,以上藥劑任選對水50公斤噴霧使用,注意全田噴施應均勻。
參考文獻
[1]熊國蓮.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6,(29).
[2]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
[3]鄒前鋒,楊曉暉,彭楊,成連香,吳述云,胡柏森.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 2016,(18).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3
關鍵詞:豫東;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106-2
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為豫東麥區常見病蟲害,常常造成小麥不同程度減產,本文根據豫東地區小麥常見病蟲發生危害情況,提出綜合防治措施。
1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也稱立枯病,該病病菌為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
1.1 癥狀特征
小麥染病后,在小麥生長的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該病主要感染小麥葉鞘和莖稈。在幼苗的感病初期,會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出現淡黃色的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呈現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感病后期一般會導致感病植株基部的莖節腐爛,最終導致死亡。小麥拔節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棕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后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并沿葉鞘向上部擴展至旗葉。后期病斑侵入莖壁后,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1.2 發生規律
小麥紋枯病病菌一般會以菌核或菌絲體附著在病殘體上或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為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冬前發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節后盛發期和抽穗后穩定期,冬前零星發生,播種早的田塊有明顯的發病中心,早春返青后隨氣溫升高,病情發展加快,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病株率和嚴重度急劇增長,形成發病高峰,小麥抽穗后病害發展緩慢,但病菌由病株表層向莖稈擴散,嚴重度上升,造成田間枯白穗。病害的發展受日均溫度影響大,20-25℃時病情發展迅速,大于30℃即停止生長。
1.3 防治方法
(1)種植抗(耐)病品種;(2)合理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控制小麥過分旺長;(3)藥劑拌種,用1.5%三唑醇懸浮種衣劑30-45g拌種100kg;(4)在小麥分蘗末期,病株率達5%時,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g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150g進行防治。
2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是禾谷類白粉菌的專化型,有性態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亞門布氏白粉菌;無性態為串珠粉狀孢,屬半知菌亞門粉孢屬。發生該病可致葉片早枯,分蘗數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減產10-50%。
2.1 癥狀特征
小麥白粉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病部表面覆有一層白色粉狀霉層,組織受侵染后,先出現白色絨絮狀霉斑,后逐漸擴大聯合成大霉斑,表面漸成粉狀,后期漸變成灰色或灰裼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顆粒(閉囊殼)。
2.2 發生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熱的一旬平均氣溫小于23.5℃地區的自生麥苗上越夏,越夏期間,病菌不斷侵染自生麥苗,并產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閉囊殼在低溫干燥條件下越夏并不斷形成初侵染源,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中上部或葉片組織中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傳播方式是借助氣流傳播,當傳播到葉片上時,如果遇到適宜的溫濕度就會萌發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即形成了附著孢和侵入絲,它會穿透葉片的角質層,侵入到葉片的表皮細胞,形成了吸器,同時它會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而后在菌絲中又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就會從葉片脫落,隨氣流進行下一輪的傳播。當病菌成功越夏后,首先感染越夏區的秋苗,引起發病并產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區和非越夏區傳播,侵染這些地區秋苗,越夏區小麥秋苗發病較早且嚴重,早春氣溫回升,小麥返青后,潛伏越冬的病菌恢復活動,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擴大為害。
2.3 防治方法
2.3.1 選用抗、耐病品種
2.3.2 農業防治 越夏區麥收后要及時進行耕翻滅茬,除掉自生的麥苗;合理密植,避免過量使用氮肥,適當增加使用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以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3.3 藥劑防治 通常于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達20%時施藥,一般在早春病株率達5%時選用三唑酮(粉銹寧)防治效果最佳,秋苗發病較早且嚴重的地區應于秋季或冬前進行防治。生長期施藥:用15%粉銹寧可濕粉,每畝有效成份8-10g進行防治。
3 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又稱黃疸病,屬真菌病害,分為小麥條銹病、小麥葉銹病、小麥稈銹病三種。
3.1 癥狀特征
小麥條銹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同時也會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夏孢子呈鮮黃色、長橢圓形、呈虛線狀排列,后期表皮破裂散發出鐵銹色粉狀物。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
小麥葉銹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偶而葉鞘和莖稈也會感染此病。夏孢子堆橘紅色、中等大小、圓形或長橢圓形,在葉片上散生。通常情況下,夏孢子堆少數可穿透葉片。冬孢子堆主要發生在葉片背面和葉鞘上,圓形或長橢圓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亂,成熟時不破裂。
小麥稈銹病:主要危害莖稈和葉鞘。夏孢子堆呈深褐色、較大、長橢圓形,排列較散亂無規則。稈銹菌孢子堆的穿透力較強,能夠穿透葉片,葉片背面的孢子堆大于葉片正面的孢子堆。
3.2 發生規律
三種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麥類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環。當夏孢子在寄主葉片上,在適合的溫度(條銹14-15℃、葉銹15-20℃、稈銹3-18℃)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條件下侵染小麥。病菌在病葉組織內生長,潛伏期長短因環境不同而異。條銹菌入侵后,當有效積溫達到150-160℃時,便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每個夏孢子堆可持續產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200萬倍),這些夏孢子可隨風傳播,甚至可通過強大氣流帶到1599至4300m的高空,吹送到幾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進行再侵染。在高海拔冷涼地區晚熟春麥和晚熟冬麥自生苗上越夏,在低海拔溫暖地區的冬麥上越冬,完成周年循環。
3.3 防治方法
3.2.1 選用抗(耐)病品種 在生產過程中選用抗病品種,可有效預防病害的發生,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3.3.2 藥劑拌種 15%三唑銅可濕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或25%三唑醇干拌劑140g拌種100kg。
3.3.3 大田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防治,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切實加強控制,防止其蔓延擴展,當大田達到0.5-1%的病葉率時進行全面防治,用量:每畝用15%三唑銅可濕性粉劑50-100g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60g噴霧防治。
4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也稱為爛麥頭、紅頭瘴,該病病原菌為鐮孢屬真菌里若干個種,如燕麥鐮孢菌、禾谷鐮孢菌等。
4.1 癥狀特征
小麥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麥穗部,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感病會引起幼苗的枯黃及腐爛,中、后期感病會造成小麥莖稈和小麥穗的枯黃及腐爛,其中,小麥穗部腐敗的危害性最大。病菌首先侵染的是花藥,接下來為穎片的內側壁,一般情況下,小穗先染病,而后快速蔓延到穗軸,從而造成其他小穗的缺水枯死。
4.2 發生規律
赤霉病病菌在田間麥秸、玉米稈、稻樁等各種植物殘體上以菌絲體越夏、越冬。春天田間殘留麥秸、玉米稈上的病菌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溫度15-20℃、濕度80-100%)條件下產生子囊殼,成熟后吸水破裂,殼內孢子噴射到空氣中并隨風、雨傳播到麥穗上引起發病。小麥收獲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間麥秸、玉米稈上越夏、越冬。赤霉病在小麥抽穗后至揚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尤其是揚花期侵染為害最重。赤霉病發生的輕重與品種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氣關系密切,品種穗形細小、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的品種較抗病,反之則易感病;上年發病重的麥區為下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小麥抽穗至灌槳(尤其揚花期)內雨日數的多少是病害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抽穗揚花期遇3d以上的連續陰雨天氣,病害將可能發生流行。
4.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做好栽培避害管理:根據當地常年小麥揚花期雨水情況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多雨季節,適量增加磷、鉀肥的使用,以達到培育健壯苗,防止倒伏的目的;(3)小麥抽穗揚花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一般第一次施藥是在大田中10%的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進行,前一年發生較嚴重的地區要進行一次補施。一般用量為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粉50g或50%多菌靈可濕粉50g進行防治。
5 小麥蚜蟲
為害小麥的蚜蟲主要有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
5.1 癥狀特征
麥蚜一年可發生10-20代,以成、若蟲越冬,來年氣溫回升,麥蚜產生大量有翅蚜遷飛繁殖為害,小麥抽穗揚花期麥蚜繁殖迅速,至乳熟期達到高峰,對小麥為害最為嚴重。
5.2 防治方法
(1)調整作物布局,提倡冬麥和油菜間作,減輕蚜蟲為害;(2)保護和利用天敵;(3)防治苗期蚜蟲,每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40g;防治穗期蚜蟲,當百株蚜量超過500頭時,每畝用25%吡蟲啉•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6-20g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 陳澤.小麥病蟲害的防治[J].墾殖與稻作,1997,(02).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4
關鍵詞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現狀;問題;對策;安徽渦陽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183-01
渦陽縣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地區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量充沛、無霜期較長,縣境地勢平坦,適宜農作物種植。渦陽縣農作物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現有耕地面積13.13萬hm2;2012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6.93萬hm2,播種面積24.27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90%,平均產量5 130 kg/hm2,總產量124萬t。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1.44萬hm2,平均產量7 545 kg/hm2,總產量86萬t;玉米播種面積4.33萬hm2,平均產量4 440 kg/hm2,總產量19萬t;豆類播種面積7.2萬hm2,平均產量1 725 kg/hm2,總產量12萬t。
隨著農作物整體結構調整、品種抗病蟲害性能提高、耕作制度逐漸優化,病蟲害發生出現了頻率快、范圍廣、抗藥性強、持續時間長、程度加重等現象,不僅給農民防治病蟲害帶來了較大的難度,而且還嚴重影響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現結合渦陽縣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提出對策。
1 病蟲害發生概況
渦陽縣農作物病蟲害一般年發生73.33萬公頃次左右。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赤霉病、穗蚜、紅蜘蛛等;玉米病蟲害主要有粗縮病、莖腐病、葉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蟲、彎孢霉等;大豆病蟲害主要有大豆枯萎病、葉斑病、食心蟲、豆莢螟、豆天蛾等。
2 存在的問題
2.1 病蟲綜合防治意識不強,防治方式單一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有農業、生態、物理、生物等多種方式和措施,但是目前渦陽縣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防治方式單一,而多數病蟲害只通過化學方法進行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過改善種植條件,改進農業栽培技術和措施,使病蟲害沒有生存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病蟲害發生的程度。同時部分農民認為預防無法直接顯現出效果,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因此并不注意進行病蟲害預防工作,綜合防治效果較差,造成病蟲害抗藥性越來越強,不斷出現生理小種,為進一步防治帶來更多的困難。
2.2 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用藥量掌握不當
渦陽縣部分農田管理粗放,勞動力缺乏,存在重蟲輕病、重治輕防的現象,等到病害發生且較重時再進行防治已錯過了其防治適期,效果不理想。在防治的過程中,部分農戶無法正確掌握農藥使用量,存在用藥量(濃度)越大防治效果越好的思想,有的甚至在不了解農藥性質的前提下混配農藥,導致化學藥害成為作物的又一危害,出現落花落果、葉片變色變硬、生長點封閉等現象,并且還造成大量的化學污染[1-2]。
2.3 科學防治水平低,統防面積小
在防治過程中部分農民還存在不能正確識別病蟲害、不能正確選擇藥品以及噴灑配方存在經驗主義,重視蟲害防治,但不了解常規病蟲的最佳防治適期,農藥的噴施方法不正確、時間不當,不能準確噴到發病部位,影響防治效果。同時,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少,規模普遍偏小,服務能力有限,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大多是一家一戶進行防治,統防統治面積小。
2.4 農藥市場不規范,技術與器械落后
部分地區由于地處偏遠、法律意識淡薄、監督檢查不到位,存在辦證意識不強、無證經營農藥、“游擊”經營等行為,大量假冒偽劣、過期低質、標簽不規范、老藥新名、一藥多名的農藥混入市場,農藥質量令人堪憂。同時,在銷售過程中,買賣國家禁用和限用農藥品種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部分農藥經營人員素質偏低,不能根據農藥的使用特性以及病蟲害的特征進行對癥下藥,經常出現誤導農民購藥等問題。在生產使用器械上,渦陽縣還普遍使用工農-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此種器械不僅技術性能較差、制造工藝落后,而且存在跑、冒、滴、漏等問題,霧化質量差、霧滴大,使藥效受到影響。除了器械使用落后外,渦陽縣的技術服務也相對滯后,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服務方式與效率較落后,技術人員自身的素質有待提高,無法真正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業技術、知識、教育的需求。
3 防治對策
3.1 科學防治,提高農民種植水平
專業技術人員應摸索當地的病情、發生時間規律,根據不同種植品類分析不同的病蟲害特征,加強對農民的指導和病蟲害辨別,抓住最佳時機,對癥下藥,通過實踐教育扭轉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認識,嚴格按照藥液使用的濃度、藥量配制,在使用前注意各藥劑之間的搭配以及殘留液的清洗和保存,掌握配施藥技巧,包括噴藥的合理時間、位置、角度及速度,讓藥液從噴嘴噴出時形成一層薄霧黏附在作物的莖桿和葉片上。
3.2 加強監測預報,注意綜合防治
為增強農民防御認識,依托渦陽縣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全面推進測報調查的標準化,提高對主要病蟲害的預警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化技術,及時、便捷地將信息傳送到基層和廣大農戶的手中,從而在病蟲害防治上做到對癥下藥。在防治方面應通過多種方式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如選用優良抗病蟲品種,確定適宜播種期,合理輪作、間作、套作,增施有機肥、配方肥,合理密植,適時澆水施肥,及時清潔田園,摘除病蟲植株的葉、果等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嫁接換根及起壟栽培等。
3.3 規范農藥市場管理,引進新技術與新器械
為避免不規范農藥市場,應加大農藥登記管理力度和監管力度,嚴禁農藥市場出現假冒偽劣農藥、國家禁用農藥、限用農藥,大力發展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藥新品種,減少高毒農藥的使用。大力推廣煙堿雜環類農藥、菊酯類農藥、生物制劑等,取代高毒有機磷農藥,保護天敵,維持生態平衡;大力推廣機動彌霧機、熱霧機和無人飛機施藥技術,努力提高防治效果[3-4]。
4 參考文獻
[1] 曲建東.淺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7):178-179.
[2] 李全啟.淺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3(9):114.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5
[關鍵詞] 陽泉曲鎮 玉米 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14-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社會大眾對食物的營養化續期越來越高。玉米是我們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其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對改善人體營養結構有著很大作用。此外,玉米還是重要的飼料和工業原料。近些年,我國對玉米的需求量不斷提升,而全國范圍內玉米種植面積呈現縮小趨勢,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就需要我們積極研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位面積內玉米的產量,盡量滿足玉米市場需求。
1 科學選地整地
科學選地和整地是玉米獲得高產的關鍵。玉米適應性強,在任何土壤中都能夠生長,但是為了保證獲得高產,應該選擇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排灌方便,沒有連續種植過玉米的土地種植,以壤土或者沙壤土為宜。選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整地深度一般在25~30cm之間,確保地面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為播種創造一個良好條件。對于田間有效層較淺的情況,應該使用深松機進行深松,打破犁底層。一般情況系深松深度在30~40cm之間。結合整地還要做好施肥工作。底肥施入應該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每畝施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公斤,施入復合肥30公斤,磷肥15公斤,鉀肥10公斤。將上述肥料混合均勻后隨整地一起施入。
2 科學播種
2.1 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首先,科學選種。玉米種子對保證玉米獲得高產和穩產有著很大影響,因此,一定要科學選種。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種植制度和田間肥力情況,選擇生產潛力大、抗病蟲害性能高、抗旱、耐倒伏的雜交玉米品種;其次,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在播種前需要做好科學選種工作,將種子在陽光下暴曬2~3天,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同時將種子的癟粒、病蟲害粒和機械損傷粒及時去除,提高種子純度。播種前2~3天使用粉銹寧、多菌靈或者辛硫磷進行藥劑拌種。對于有條件的種植戶我們推薦使用包衣種子,大豐系列較適合當地種植。
2.2 適時播種
首先,足墑播種。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一旦田間墑情適宜應該立即安排播種作業。結合地區病蟲害流行趨勢,搶墑早播,避開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一般在4月20號-5月5號播種;其次,確定合理的播種量。播種量要結合立地條件和玉米品種綜合確定,一般情況下機械播種每畝用種量為2~2.5公斤;最后,機械化播種。玉米播種采用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深度維持在5~10cm為宜,行距維持在50~60cm之間。在正式播種前需要調整好機械,確保播種一致,播種均勻,不存在重復播種和漏播現象。
3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3.1 查苗補苗、間苗定苗
玉米播種5~7天左右就會連續出苗,出苗后要及時檢間出苗情況,針對缺苗的應該及時補種或者移栽。對于田間斷壟不嚴重的從稠密地區移栽玉米苗,對于斷壟嚴重的使用相同玉米品種催芽后直接播種,確保田間出全苗。當玉米生長到3~4個葉片之后應該及時進行間定苗,間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強、去雜留純的原則進行,對于缺苗地^應該保留兩株玉米苗。
3.2 做好中耕培土工作
做好中耕工作可以疏松土壤,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拔節期中耕1次,大喇叭口期第2次中耕并培土。中間如果遇到降雨天氣,還需要額外進行一次中耕,促進土壤呼吸和玉米根系生長。玉米出苗后如果田間雜草較多,可以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嚴格控制好除草劑的使用量。
3.3 做好施肥灌溉工作
首先,做好施肥工作。一般情況下,每畝產量在500公斤的地塊需要碳銨80~90公斤或者尿素30~40公斤。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要結合玉米實際生長情況進行科學追肥。從玉米進入拔節期就需要及時進行追肥。一般在玉米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要及時進行施肥,每畝每次追施尿素10公斤。
4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當地玉米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絲黑穗病,有一年發生過粘蟲。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還要做好化學藥物防治。對于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要點: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適時晚播、提高播種質量、農藥防治、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焚燒或深埋。農藥防治:可用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也可用高巧、立克莠進行拌種。玉米螟的防治要點:玉米收獲后徹底處理秸稈,粉碎還田、燒柴、漚肥等。種植抗螟蟲品種、燈光誘殺(用高質汞燈誘殺玉米螟蛾)。藥劑防治,螟蟲進入莖稈或雌穗之前用氯氰菊酯進行防治。對于玉米黏蟲可以選擇使用20%殺滅菊酯乳油15~45克對水50公斤噴霧,或用5%滅掃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層結構及光合特性[J]. 呂麗華,陶洪斌,夏來坤,張雅杰,趙明,趙久然,王璞. 作物學報. 2008(03)
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6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植物保護 教學
1立足農村職業中學生源現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好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學目標。農村職業中學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他們感到自卑,自覺不如人,害怕面對“中職生”的稱呼,心理壓力和困惑較大,這些都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但這些學生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對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認識,加之植物保護課程實踐性強,記憶性、操作性的內容較多,即使文化基礎稍差,對學好該門課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這又為植物保護課教學奠定了較好的基礎。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結合中職教育的特性,確定較為適宜的教學目標,以夠用、實用為原則,以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經營第一線高素質的勞動者,技術高超、手藝嫻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員為目標,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強化學生技能的培養。
2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職學生普遍厭學,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在確定合理教學目標后,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在他們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把他們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使學生由此產生矛盾、困惑、驚訝,從而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學生產生問題后便進而渴望要解決這些問題,獲得有關這些問題的知識,于是促進了他們學習積極性的高漲。
2.2 改革考試制度,注重形成性評價
教育不光是一種知識積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成長、成才,培養自信心,激發奮斗精神的教育。中職學生雖然是考試的失敗者,但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他們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在其他方面往往有許多優點,教師不要僅僅關注期中期末的成績,更重要的要看學生平時的表現,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例如有的學生在昆蟲病害標本的制作方面很優秀,教師一定要及時表揚,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定的成功感,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3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
植物保護課程從教學內容上看:農業害蟲形態識別和植物病害癥狀觀察等實驗實訓多,教學實習多,實際農事操作多。但植物保護教學往往不能與病蟲害發生同步進行,當某一重要的病蟲害沒有發生,不能進行實踐操作訓練時,就可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把學生培養成只會解釋問題的“理論高手”,而是要培養學生成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高手”。在進行植物病害診斷的教學時,可以根據作物的被害狀來推斷發生病蟲害的種類。尤其是一些被害癥狀相似的植物(如蚜蟲和紅蜘蛛的被害狀,大豆食心蟲和豆莢螟在豆莢部位的為害狀等),應該怎樣進行區別,讓學生思考進行鑒別的方法。
4結合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實施現場教學
在3―5月不定期帶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田間地頭,觀察識別病蟲,采集病蟲害標本,老師跟隨指導解疑。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如針對小麥散黑穗病的發病特點,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黑穗在田間是成叢出現的,為什么非留種田在發病期不進行施藥防治。最后讓學生明白,小麥散黑穗病是種子帶菌,系統浸染,所以發病是成叢的,因為該病只有初侵染,不發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種田不需要施藥防治。通過此過程,學生認識了大量的常見病害和害蟲,也掌握了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活躍課堂氣氛,穿插討論式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偏重于老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往往形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費時、費力的教學方法是講累了教師,聽煩了學生。討論式教學是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基礎的,通過教師預先設計、組織,啟發學生經過自學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就某一問題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相互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探尋知識的一種互動式學習和思維方式,從而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提高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變“死記”為“活學”。通過討論式教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層次,變“學會”為“會學”。課后學生還經常自發進行討論,邀請老師參加“裁判”。
6改進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植物保護學是一門非常適合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在該課程中要給學生講授昆蟲及天敵的形態、生物學特性、昆蟲的分類、植物病害的癥狀、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掛圖、標本和實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屬于微生物的范疇,傳統板書形式的植物保護教學難以有效表達這些相關的內容,教學效果差。采用課件教學后,把抽象、微觀的東西明了化,把書本上靜止的插圖動態化,使學生輕松理解,牢記在心。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做好課件,老師必須親自動手搜集素材,使課件的內容豐富,圖像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