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1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生產不僅要依靠科技,還要合理地防治病蟲的危害。選用良好的水稻品種,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可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因此,加強水稻前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使當地水稻的生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1.1片面注重蟲害的防治,忽視病害的防治
由于農戶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對水稻的病蟲害理解不到位;加之病害對水稻的危害在前期,防治效果不太明顯,但是蟲害對水稻的危害顯而易見,例如褐飛虱能直接造成“冒穿”、螟蟲可導致蔬菜的“枯心”等。因此,農戶偏重防治后期的蟲害,忽視了前期的病害,造成經濟損失。
1.2病蟲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南方的氣候比較濕潤、溫暖,很適合一些害蟲的生存、繁殖。當害蟲發生次數多了以后,不管是內源性還是外源性的害蟲,在當地1年中發生的次數會增加至4~6次;同時,由于近幾年來水稻面積減少,但是病蟲害的遷入量卻大大增加,加重了水稻的危害。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螟蟲、稻飛虱、赤斑泡沫葉蟬、稻縱卷葉螟等,生長期長,分布廣泛,對水稻的危害性較為嚴重。
1.3防治技術落后
防治技術的落后會直接導致防治效果差。在農村真正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或婦女,由于文化程度低,所使用的農藥機械并不先進,多數農戶仍然使用粗點噴霧,噴射效果較差,直接影響了防治效果。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合理處理水稻種子
處理水稻種子能有效地避免作物土傳、種傳部分病害以及地下害蟲侵襲[1-2]。常見的方法有:使用16%的惡線清可濕性粉劑(主要成分是使百克與殺螟丹)和5%的滅菌成可濕性粉劑加水浸泡水稻種子,浸種3~4 d。水稻種子放進藥液時要不斷上下翻動,在浸泡之后直接催芽播種,不需要淘洗種子。這樣能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水稻干尖線蟲病以及水稻的白葉枯病等相關的病害。起到方便、安全、高效、經濟的作用,也能真正確保水稻出苗的整齊、齊全、均勻、健壯,是獲得豐收的重要保障。
2.2加強信息交流和監測
一是在病蟲害發生前期就要及時作出反應。對一系列重大的病蟲害要加強監測力度,并清楚地掌握其動態,準確預測報道。二是加強對外源性病蟲害的信息溝通,隨時做好當地的預防工作。三是及時精準地將消息發放到每家每戶,保持實效性和準確性。爭取在同一時間,使用同一種有效藥物進行防治。
2.3加大防控技術推廣力度
一是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治理,以水稻的基本生態為主,利用水稻品種的抗性、栽培的避蟲技術以及利用相關天敵和物理性誘殺技術等綜合措施,從而盡量降低農藥使用率以及提升防治的質量[3]。二是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情況,對其防治技術和策略進行科學調整。例如,“稻飛虱”的治療:該蟲主要是在每年7月對水稻進行危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的葉鞘和葉片內汲取其營養,該蟲具有隱蔽性、暴發性和毀滅性,因而在大風雨之后應加強調查和治理,使用25%撲虱靈25~30 d,其安全間隔期為14 d;或者用25%速滅威1.8 kg/hm2,或10%大功臣150~225 g/hm2混合750 kg水進行噴霧,還可以使用生物農藥綠晶 1 000~1 500倍液噴霧。又如稻縱卷葉螟:該害蟲具有遠距離遷徙的特點,在1年中發生較為完整的世代應該有5代,發生6代的是少數。通常情況下,每1代都會有3~4個蛾峰,給防治帶來了困難,主要是在該蟲的卵孵盛期進行施藥,也就是在蛾高峰后的7~10 d施藥。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藥有5%凱強水分散粒劑180 g/hm2,或30%大名乳油1 200~1 500 mL/hm2,或5%凱強120 g/hm2+20%銳通900 mL/hm2,對水450~750 kg進行噴霧。三是農藥要定時更換使用,這樣不僅能延緩害蟲的抗藥性速度,而且還能延長水稻的使用壽命。
2.4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一些研究部分保護利用天敵控制害蟲的自然技術和措施、研制一些生物類的農藥,從而取代毒性較高的化學藥物,可利用昆蟲信息素干擾雌雄害蟲的,從而更好地降低害蟲的繁殖能力。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選擇不同波長的激光對部分害蟲進行處理,使其害蟲的代謝紊亂甚至死亡;加之燈光、顏殺,以及氣體和溫度的處理等,都會成為無公害的防治手段。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改進,物理輻射或者是化學不育技術預計會是將來害蟲防治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4]。
3參考文獻
[1] 陳娟,馬國勝,王杰,等.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及施藥技術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2(4):25-26.
[2] 何曉波.水稻中期主要病蟲害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10(6):48-49.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2
[關鍵詞] 水稻施藥技術 常見病蟲害 發病特點 危害癥狀 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08-0069-02
水稻是我鎮種植面積比較大的農作物之一。有水田面積19321畝,病蟲危害成了水稻生產的大敵,近年來由于氣候反常和耕作制度變更等原因,我鎮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出現了一個較為明顯的高峰期,我作為農業技術人員,在病蟲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我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作了經驗總結。
1 水稻病害的種類
水稻病害常分為真菌病害和細菌病害之分。
1.1 真菌病害
1.1.1 稻瘟病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是水稻上為害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我鎮屬于低熱河谷地帶最嚴重的是苗期,分蘗期和抽穗齊期。防治方法:應采取以種植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為中心,健康栽培為基礎,藥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①注意品種合理搭配與適時更替。②科學田間管理;水稻生長前期實行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后期干濕交替,促進稻葉老健。③培育壯秧,施足基肥,增施鉀肥,有機肥、磷肥,巧施穗肥。④播前種子處理,用強氯精浸種。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⑤藥劑防治:狠抓苗葉瘟和穗瘟,巧治葉瘟。孕穗破口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當苗期或分蘗期和稻葉出現急性型病斑或有發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圍田塊已發生葉瘟的感病品種田和生長嫩綠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葉病率達20%以上,劍葉發病率在1%以上的田塊及時進行噴藥,常發區應在秧苗3-4葉期或移栽前5天噴藥預防苗瘟。
1.1.2 稻胡麻葉斑病
稻胡麻葉斑病又稱水稻胡麻葉枯病,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
癥狀:芽期發病,芽鞘變褐,芽末抽出,子葉枯死,苗期葉片,葉鞘發病,多為橢圓形病斑,如黃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時病斑擴大連一片成多形,病斑多時秧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為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為橢圓形病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色至灰褐白色。病葉由葉尖向內干枯,潮濕時,死苗上產生黑色霉狀物,葉鞘上染病,病斑初橢圓形,暗黑色,邊緣淡褐色水漬狀,后變為中心灰褐色的不規則大斑。水稻胡麻葉枯病發生規律是: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草穎殼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和病草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干燥條件下,病斑上分生孢子在干燥條件下可存活。帶病種子播種后,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從表皮直接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條件適宜時很快出現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進行再浸染。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收獲后及時處理銷毀病稻草,深耕滅茬,降低菌源物。②合理施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加磷、鉀肥及有機肥,特別是鉀肥施用可大大提高植株抗病力。
(2)種子消毒:稻種在消毒處理前,曬種1-3天,這樣促進種子發芽和病菌萌動,用10%401抗菌劑1000倍液浸種48小時,或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凈后催芽。
(3)藥劑防治:在稻田發病初期噴藥保護,藥劑選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克,或40%克瘟散乳油2250-3000克,用水750公斤噴霧。
1.1.3 水稻紋枯病
紋枯病是水稻常發且為害重的病害,具有發生面廣,發生概率高,為害重,損失大。一般以分蘗盛期、末期至抽穗期發病為盛,以抽穗期前后發病更重,主要侵害葉鞘和葉片,嚴重時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莖稈內部。
癥狀;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葉鞘染病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后漸擴大呈橢圓形或云紋形,中部呈灰綠色或灰褐色,濕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半透明狀,邊緣暗褐, 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云紋斑,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癥狀似葉片,后期呈黃褐色,易折。穗頸部受害,初為污綠色,后變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較多,千粒重下降。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的同時在前季稻收獲后深犁翻曬田。犁耙田后要打撈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2)化學防治:紋枯病的防治適期為分蘗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當水稻分蘗末期到圓稈拔節期,叢發病率10%-15%,孕穗期叢發病率15%20%時應用藥劑防治。高溫高濕天氣,要連續防治2-3次,間隔期10-15天。藥劑每667平方米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毫升,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100克,加水50-75千克噴霧。
1.2 水稻細菌性病害
1.2.1 水稻白葉枯病
秧苗在低溫下不顯癥狀,高溫下秧苗短條壯,小而鋏,擴展后葉片很快枯黃凋萎,此病有2種型。第一種青枯型,是一種急性癥狀,植株感病后,葉片呈現失水青枯,沒有明顯的病斑邊緣,往往是全葉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綠色,葉片邊緣略有皺縮或卷曲。第二種是慢性癥狀,植物感病后從葉尖和葉緣開始發病,發現暗綠色水漬狀短線病斑,最后病斑變灰白色,黃褐色,病株特別明顯。
發病條件:帶病種子,帶病稻草和殘留田間的病株,稻樁是最初侵染源,細菌在種子內越冬,播后由葉片水孔,傷口侵入學,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帶菌的黃色小球,隨風雨,灌水、昆蟲、人為等因素傳播。高溫高濕、臺風是病害流行的條件,稻區長期積水,氮肥施用過多,生長過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發生。
發病特點:該病是由細菌引起的病原菌為水稻黃單胞稈菌。初侵染源主要是病草和病谷,細菌經水流傳播到秧田,引起秧苗發病。早稻秧苗感染后往往不表現癥狀,成為帶菌苗。晚稻在三、四葉期就可表現癥狀。秧田期淹水,秧苗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機會增多,淹水沒頂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秧苗帶菌率越高。當帶菌或顯癥狀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蘗末期,稻株抗病力降時,開始發病,成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產生大量的菌膿,借灌水和暴風雨傳播,不斷進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間不斷擴大蔓延。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在減少菌源的前提下,狠抓肥水管理,以藥劑防治為輔,重點抓好秧田期的水漿管理和藥劑防治。
(1)種子處理 播前用強氯精浸種。
(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白葉枯病最經濟有效途徑,如汕優63、宜香3003等品種,清理病田稻草殘渣,病稻草不還田。搞好秧田管理,培育無病壯秧。選好秧田位置,嚴防淹苗。秧田應選擇地勢高,無病,排灌方便。防止串灌,浸灌和長期深水灌溉,防止過多偏施氮肥,還要配施磷、鉀肥。
(3)藥劑防治:防治水稻白葉枯病的關鍵是要早發現,早防治,封鎖或鏟除發病株和發病中心。秧田在秧苗3葉期及時拔秧前3-5天用藥;發病株和發病中心,大風暴雨后的發病田及鄰近稻田,受淹和生長嫩綠的稻田。是防治的重點。大田在水稻分蘗期及孕穗期的初發階段,特別是出現急性型病斑,氣候有利于發病,則需要立即施藥防治,發現一點,治一片,發現一片治全田。用藥次數根據病情發展情況和氣候條件決定,一般間隔7-10天噴1次,發病早的噴2次,發病遲的噴1次,每畝用70%葉枯凈膠懸劑100-150克,或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50升噴霧。
1.2.2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至黃褐色的細條斑。病兩端呈浸潤型綠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狀黃色菌膿。干谷呈膠狀小粒,發病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斑,與白葉枯類似,但對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病情嚴重時葉片卷曲,田間呈現一片黃白色。
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在病稻種,稻草和自身稻上越冬,成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借風、雨、露等傳播。在無病區主要通過帶菌種子傳入。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發病蔓延,臺風暴雨造成傷口,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過深,加重發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階段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1)加強種子檢疫,確保種子是否帶菌。
(2)選用抗病雜交品種,如汕優63、岡優12、Ⅱ優63等品種。
(3)避免偏施,遲施氮肥,配合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忌灌串水和深水。
(4)藥劑防治:苗期或大田稻葉上看到有條斑出現時,應立即噴藥防治。用法是每畝用7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50升噴霧。
2 水稻常見的幾種蟲害
2.1 結苞為害類
2.1.1 稻叢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典型的遷飛性害蟲,也是對水稻危害最嚴重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危害于中稻。
稻縱卷葉螟的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
稻縱卷葉螟以幼蟲吐絲縱卷葉片結成蟲苞,幼蟲躲在苞內取食上表皮及葉肉組織,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條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響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癟谷率增加,導致嚴重減產。成蟲盛發和卵孵期,雨日10天左右,雨量100毫升左右,溫度25-28℃,相對濕度80%以上,則大量發生。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 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水稻生長健壯,整齊;做到前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提高水稻抗蟲能力并縮短為害期。(2)化學防治 根據水稻分蘗期補償力強,受害影響小,穗期受害損失大的特點,要狠抓穗期防治,進行藥劑防治。
根據害蟲情況,在卵孵高峰期每667平方米使用80%殺蟲單溶性粉劑50-60克;在卵孵高峰期后1-2天,每667平方米可用40%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加水30-45千克噴霧。甲胺磷乳油每15畝用25-50毫升,,每15畝用750毫升噴霧。
施藥時應注意:(1)施藥時間一般以早晚為好,陰天、細雨天可全天進行,但細雨天應適當提高濃度。(2)甲胺磷對稻縱卷葉螟有特效,但為高毒農藥,作為過渡農藥品種,使用應避免高溫季節使用。(3)施藥時,田間應保持4-5厘米淺水層3-4天,可提高防效。
2.2 吸汁類害蟲
我鎮常見水稻害蟲有稻飛虱,該害蟲對水稻為害猖獗,能在短期內發生成災。為了掌握稻飛虱的發生規律,近10多年來我對稻飛虱的發生規律和危害情況進行觀察,基本上掌握了稻飛虱在我鎮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發生規律:根據田間推廣中心,2個基點調查和面上觀察調查,稻飛虱在我鎮一年可發生5代。
稻飛虱各生時期及為害情況:根據觀察和統計分析,在正常年份我鎮稻飛虱各生時期為害情況,早稻期2-3月為害早稻秧苗,3-4月為害早稻孕穗期,始穗期。
防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選用高產抗蟲良種,加強肥水管理為基礎,抓住防治時期及時用藥為重點,防治藥劑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公頃225-300克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每公頃3750克,加水750噴霧。施藥必須保證質量,藥一定要施到稻叢下部確保藥劑,接觸蟲體。施藥時間應保持3-7厘米淺水層,以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3
關鍵詞 雜交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丘陵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151-01
冶山鎮位于南京市六合區東北部,屬丘陵地區,秋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常年種植雜交水稻2 800 hm2左右,是南京市雜交水稻種植的優勢區域。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栽培模式的改變和品種的更新,病蟲害逐年加重,成為阻礙水稻高產的主要因素。目前,發生嚴重的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等,發生較重的蟲害有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如防治不力,一般可損失稻谷10%~30%,嚴重時可造成絕收,影響全鎮秋熟作物產量。
1 病蟲害發生原因
1.1 栽培制度變化,導致螟蟲發生嚴重
近年來,冶山鎮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加大,栽培制度也隨之發生變化,許多種植大戶為了減少投入成本,只種植一季水稻,這樣造成冬季稻田螟蟲殘留基數大,歷年螟害發生嚴重。一般田塊二化螟危害率達20%,嚴重田塊已達50%以上。
1.2 栽培模式改變,導致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發生嚴重
目前,水稻的栽培方式呈多樣化,一個地區的水稻種植有旱育手栽、機插秧和直播稻等方式,偏遲、偏嫩綠貪青的田塊多,這為害蟲提供了食料橋梁,造成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發生嚴重。許多田塊卷葉率達15%,嚴重田塊飛虱危害出現了“冒穿”現象。
1.3 品種不斷更新,導致稻瘟病、稻曲病逐年偏重發生
為了順應人們的消費需求,目前全街道推廣兩系雜交稻品種比例加大,兩系品種已占水稻面積90%以上。兩系雜交稻對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能力存在明顯差異,造成稻瘟病、稻曲病連年偏重發生。此外,沒有經過包衣的種子,水稻苗床幾乎都有稻瘟病發生。水稻穗期沒有及時防治的田塊,稻曲病發病率達30%以上[1-2]。
2 防治策略
2.1 加強病蟲測報,抓住防治適期
建設丘陵地區病蟲測報點,綜合全區病蟲發生趨勢,及時病蟲發生情報,抓住適期防治水稻病蟲害。政府需重視水稻病蟲防治工作,通過建立鎮村病蟲防控體系,配備專人負責病蟲測報和信息工作,及時把病蟲發生信息傳遞到農戶手中。
2.2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防治技術
針對目前水稻病蟲發生特點,加之農戶防治意識不強、防治技術不高的情況,及時抓好培訓工作是確保水稻生長安全的前提。要充分利用當前農業專項技術培訓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實施的契機,認真抓好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防治水平,克服其不用藥或濫用藥的不良習慣。鎮農技人員要抓好農技服務工作,在每次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期,要深入田間地頭指導防治,確保藥方用好、防治到位[3-4]。
2.3 實行統防統治,確保防治效果
針對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加大、種植大戶不斷增加,農業部門應加強引導工作,扶持成立植保專業合作組織,強化防治工作。植保專業化服務是提升病蟲害防治水平、確保糧食安全的保證,也是發展水稻規模化綠色種植的客觀要求。通過植保專業合作組織實行統防統治,可有效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降低農藥成本,減輕環境污染,克服農村當前勞力不足、栽培方式多樣、防治不力等問題,切斷害蟲食料橋梁,壓低殘留基數,減少隔代危害程度。
3 防治技術
重視秧田病蟲防治,堅持播前浸種,移栽帶藥下田;加強大田防控,抓住適期,治前控后,病蟲兼治,打好水稻病蟲防治3次總體戰。秧田期,治稻瘟病、二化螟,栽前7 d用好藥。水稻大田期,第1次總體戰主治水稻紋枯病、白背飛虱,兼治稻瘟病、灰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第2次總體戰主治稻曲病、稻瘟病、紋枯病、二化螟,兼治云形病、葉尖要病、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等病蟲害;第3次總體戰主治稻曲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紋枯病,兼治稻飛虱和螟蟲。
3.1 秧田期
治稻瘟病、二化螟,重抓播前浸種,堅持帶藥下田。采用藥劑浸種,用25%咪鮮胺2 000~3 000倍液(即2 mL對水5 kg,浸種4~5 kg)浸種6 h,然后用清水反復沖洗稻種,把殘留藥液沖洗干凈。有稻瘟病的田塊加施20%稻瘟紋克(井?三環)可濕性粉劑1.5 kg/hm2。栽前7 d,秧田起身藥加施40%索蟲亡(丙?辛)900~1 200 mL/hm2防治二化螟。
3.2 第1次總體戰
防治時間:7月下旬。藥劑配方:用52%速盾高(阿維?殺蟲單)1 200 g/hm2+25%農好(噻嗪酮)可濕性粉劑450 g/hm2+3.5%井岡霉素A?己唑醇水劑1 350 g/hm2;有稻瘟病的田塊加20%井岡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
3.3 第2次總體戰
防治時間:掌握先破口先用藥的原則,破口1塊,防治1塊,隔7~10 d再用第2次藥。防治藥劑:用40%滋豐(毒?辛)乳油1 200 mL/hm2+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42%穗源康(咪鮮?甲硫靈)可濕粉600 g/hm2。
3.4 第3次總體戰
防治時間:8月下旬,遲熟中雜稻用藥后5~7 d再用好第2次藥。防治藥劑:40%滋豐(毒?辛)乳油1 500 mL/hm2+25%農好(噻嗪酮)可濕性粉劑450 g/hm2+42%穗源康(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600 g/hm2+20%井岡?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
4 參考文獻
[1] 朱訓泳,薛世芳,林國輝,等.兩系雜交水稻推廣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種子科技,2011(7):40-41.
[2] 朱訓泳.南京市六合區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北方水稻,2009(5):72-76.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4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安徽安慶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151-01
Abstract Occurred feature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pests and diseases of rice in Anqing area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Rhizoctorzia solani,rice blast,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Laodelphasx cstriatellus(Falle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pests and diseases of rice;occurred features;control measures;Anqing Anhui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地理位置為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屬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0~1 500 mm,無霜期248 d,非常適宜水稻的生長。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安慶地區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呈逐漸加重的趨勢,病蟲害種類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1-2]。現針對安慶地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進行介紹,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
1 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1.1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由立枯絲核菌感染而得。作為水稻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生。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葉鞘受害后,初在近水面處有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產生,后病斑逐漸擴大至云紋形或橢圓形并融合;葉片受害后,呈現云紋狀病斑,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后,病斑由污綠色變為灰褐色,常不能抽穗,千粒重下降。
水稻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或菌絲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雜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時大量菌核落入田間成為次年或下季的初侵染源。春耕澆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隨水漂流在稻株基部葉鞘上,隨著稻株分蘗和叢莖數的增加,菌核數量也逐漸增加,如遇外界環境條件適宜則萌發危害。由于菌核隨水傳播,受季候風的影響多集中在下風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整,低洼處也有較多的菌核,因此,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現病株。
1.2 稻瘟病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是一種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可引起水稻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絕收。根據發病部位及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苗瘟由種子帶菌導致,發生于3葉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色,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葉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以分蘗至拔節期發生最為嚴重。根據氣候條件和品種抗病性的不同,病斑可分為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或褐點型4種;節瘟常在抽穗后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發生早的形成枯白穗;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穗頸部變褐,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谷;谷粒瘟產生褐色不規則或橢圓形病斑,稻谷變黑[3]。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或稻谷上越冬,次年環境條件適宜時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臨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后進行再侵染導致病害流行。
1.3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1年發生多代,以幼蟲為害水稻,其躲藏在葉苞中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甚至枯死;分蘗至拔節期受害,分蘗減少,植株縮短,生育期推遲;孕穗后特別是抽穗到齊穗期劍葉被害,開花結實受到影響,空殼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稻縱卷葉螟成蟲具有趨光性,喜蔭蔽和潮濕的環境,可以進行長距離遷飛。成蟲羽化后2 d選擇生長茂密的稻田產卵,卵散產,每雌產卵量40~50粒,卵多產在葉片中脈附近。1~5齡蟲進行危害,其中4、5齡幼蟲食量占總取食量的95%左右。
1.4 稻飛虱
稻飛虱又名火蠓蟲,以刺吸植株汁液為害水稻等作物,常見種類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者體型小,觸角短錐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翅透明,常有長翅型和短翅型[4]。
2 綜合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一是充分利用國內外水稻品種抗性基因,培育抗飛虱豐產品種和多抗品種,因地制宜推廣種植。二是加強栽培管理,選留健康種苗、輪作、合理栽培密度、深耕滅茬、調節播種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搞好田間衛生。三是水稻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將受害作物的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進行深翻地。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因素如光、熱、電、溫度、濕度和聲波等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具有無污染、防治比較徹底等優點。水稻病蟲害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用曬種、熱水浸種等進行種子處理。二是利用黑光燈、高壓電網滅蟲器等防治病蟲害。三是采用人工捕殺、人工清除病株等。
2.3 化學防治
當病蟲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采取化學防治措施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針對上述4種水稻病蟲害,可以采取如下具體的化學防治措施:對于水稻紋枯病,可選用5%井岡霉素水劑1 500~2 250 mL/hm2于孕穗期病株率達30%~40%時噴霧防治,藥液要盡量噴在稻株中下部;對于稻瘟病,可用含三環唑、春雷霉素、咪鮮胺等成分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對于稻縱卷葉螟,可選用25%殺螟松乳油1 080 mL/hm2對水900~1 080 kg/hm2進行常規噴霧防治,噴藥時期掌握在低齡幼蟲期的傍晚;對于稻飛虱,可選用30%撲虱靈可濕性粉劑300~375 g/hm2、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300~375 g/hm2對水900~1 125 kg/hm2常規噴霧防治,施藥時期掌握在小若蟲高峰期,施藥時注意先從田四周開始,由外向內[5]。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一是保護利用天敵,創造有利于水稻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條件;二是選用生物藥劑等進行防治。
3 參考文獻
[1] 張學道.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3):37-38.
[2] 何忠全,張志濤.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新進展[J].中國稻米,2000(1):30-32.
[3] 黃慶德.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探析[J].南方農業,2015(24):14.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5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127-02
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要確保其豐產且增加農民收入,需要注重病蟲害防治問題。有關農業技術部門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不同的地區,由于自然資源條件不同,所選擇種植的水稻品種不同,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果也有所不同。部分地區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存在著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1 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前期防治工作不夠重視
根據實踐經驗,要防止水稻作物病蟲害,做好前期的預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些稻農卻忽視了這一點,認為如果水稻作物病蟲害預防工作沒有做好,可以采用后期彌補的方式,只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就不會影響水稻的收成[1]。但事實上,水稻作物一旦發生病蟲害,要采取措施制止很難,幾乎不會有效地避免水稻作物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從農業經濟的角度而言,一旦出現病蟲害,還會導致稻農的農業成本提高,甚至會造成一定的農業經濟損失。
1.2 過分依賴藥劑
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會采用藥物殺蟲作為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但是如果對藥物過分依賴,就會提高病蟲害的抗藥性,從而使得水稻發生病蟲害,采用以藥物作為應急處理措施而無法發揮效用。另外,水稻作物使用藥物,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病治蟲效果,但對農業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還會增加稻農的經濟成本[2]。因此,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綜合防治策略。除了采用藥劑防治措施之外,還可以優先選用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品種,對水稻的播種期進行適當的推遲也可以達到一定的防病蟲害效果,在水稻種植方式上進行調整,采用寬行、窄株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發生率。
1.3 病蟲防治工作實施得不均衡
稻農大多對種植水稻中遭遇蟲害所需要采取的措施較為了解,而對病害問題卻知之甚少,特別是一些水稻病害在初期發病階段不容易被發現,一旦顯癥,說明病害發生較為嚴重,此時采取水稻病害防治措施已經很難奏效。例如,水稻發生縱卷葉螟病害時,水稻就會“白葉”;如果水稻有“枯心”的現象,則很有可能是發生了螟蟲病。如果稻農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及早發現,及時采取技術措施解決。
1.4 藥種選擇、使用不當
多數稻農都會按照有關部門的指示在適當的時間采取病蟲害防治措施。但是,在病蟲害防治方法上卻各有不同。比如,部分稻農雖然遵循了有關部門的建議適時采取病蟲害防治措施,但是在藥劑使用上,多為自行購買藥物,而且存在為了降低藥物成本而到不正規的農業物資商店購買的現象,導致藥劑的效用并不是很好。也有稻農雖然按照要求選用了藥物,但是施用時沒有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比如,沒有在藥劑中添加足夠比例的水分,在藥劑噴灑中也不夠均勻,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如果在高溫少雨的氣候環境下對水稻噴灑藥物,還會導致水稻葉片受到藥劑的侵襲而發生藥害。
2 對策
2.1 加大宣傳支持力度
要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就要加大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宣傳力度,除了利用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之外,還可以利用稻農的農閑時間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在水稻種植期間,專業技術人員還可以進入到田間地頭為稻農現場指導,可以獲得良好的培訓效果。專業技術人員在為農戶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培訓時,還要與稻農互動交流,認真回答稻農所提出的問題,幫助稻農切實解決水稻種植中所遇到的各種病蟲害問題[3]。對于專業技術人員而言,通過與稻農近距離接觸、充分交流,還可以了解水稻的各種病蟲害發病情況以及是否有新類型的病蟲害發生,方便其從科學的角度制定防治措施。
2.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國家可以出臺各種惠農政策,對遭遇病蟲害的稻農給予一定的技術補償和經濟補償,以減少稻農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惠農政策中,技術培訓或者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讓稻農提高意識且能夠根據水稻種植規律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在防治病蟲害藥劑的使用方面,技術上要做到無償培訓,經濟上可給予一定的補助,讓農戶使用質量良好的藥劑,以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還可以降低藥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2.3 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
根據多年來的農藥市場情況,農民由于購買假農藥或者質量低劣的農藥的現象并不少見。在病蟲害防治藥物上給予政策上的主持,可以讓稻農選擇放心的農藥,對水稻的病蟲害防治發揮效用。因此,要加大農業物資市場的監督管理力度,同時還可以將假農藥或者質量低劣的農藥排擠出農業物資市場。針對販賣假農藥或者質量低劣的農藥的行為,要根據有關法律給予必要的懲處[4]。要積極地向稻農推薦無公害且低污染的農藥,以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2.4 加大科學種植力度
水稻種植要注重采取科學的方式,不僅要降低種植成本,還要重視農業環境保護。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降低農藥使用率,即便是對水稻病蟲害采取藥物防治措施,也要根據水稻品種的不同而做出相應的選擇,包括前期的預防工作,選擇恰當的水稻播種時間等,都要考慮到病蟲害問題。水稻種植中,采用機械化種植的方式,不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也可以降低勞動量。
3 參考文獻
[1] 況登,胡瓊,毛吉業.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施效果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178-179.
[2] 王富蓮.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3(20):53.
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6
[關鍵詞] 提高 水稻 病蟲害 防治效果 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85-01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糧食的增產增收問題逐漸成為現階段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但是由于人們一直以來沒有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引起重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水稻的產量受到了影響。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并為國民經濟的穩定提升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雖然我國糧食產物和經濟作物等產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幾位,但是由于病蟲害、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對我國作物的生長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诖耍J識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接下來,就將圍繞水稻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 對這項工作的開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1 常見的水稻病蟲害類型
經過筆者多年在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工作經驗來說,在我國華東地區常見的水稻病蟲害類型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常見的蟲害類型主要: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
2 水稻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重視后期方式,對前期防治工作沒有引起重視
有一些農民群眾由于分蘗的影響,會認為水稻在生長初期如果受到病蟲害的影,可以通過增加分蘗對其進行彌補,因此在前期防治的過程中沒有對其進行相應重視,這種方式將對水稻的生長起到十分不利的影響。大量的實踐證明,如果在水稻種植的初期沒有對其進行重視,那么水稻生長到后期時就很容易出現蟲齡不齊,難以治理的情況。
2.2 過于重視對藥劑的使用,忽視了綜合防治的作用
很多農民認為,一旦出現病蟲害問題,就需要用農藥或是相關治療藥物對其進行治療,才能將問題進行解決,殊不知這種方式并不可取,甚至忽視了綜合防治的作用。比如,在對水稻進行培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抗病的品種,在種植過程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寬行窄株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調整水稻播種期,這些方式的應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害的發生[2]。
3 怎樣加強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相關技術水平的提升,現代生物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在各個生產領域中,其對抵抗病蟲害有著極為明顯的幫助作用。比如除草劑的研發和應用,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生產中的問題。生物技術適當的應用在水稻生產環節中,對預防其病蟲害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手段,相信在今后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這種方式也將對水稻生產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3.1 加強農業防治
3.1.1 種子的處理
根據江西地區的水田問題,我們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保持綠色高產高效的原則,選擇相對適應能力強、抗病蟲較好的品種,將病蟲對水稻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3]。
①科學施肥
在水稻種植和生長過程中,要適當的使用化肥,以求達到更好的增產增收目的。在施肥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水稻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通過有機肥料和無機肥的有效集合,不斷滿足水稻的養分需求,維持和提升整個土壤的肥力。
②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不同生長時期,水稻對水分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下,就應該保證采用適當的濕交替灌溉方法等管理技術,對田間氣候進行有效改善和管理,進一步加強水稻整體抗病性。
3.2 生物防治
和其他防治方式來說,生物防治具備較高的選擇性,并且由于安全性相對較高,受到了廣大農民的追捧。這種防治方式就是利用自然天敵控害技術,比如寄生蜂、寄生蠅等對水稻害蟲進行移植,這種方式能有效的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通過研究開發天敵昆蟲飼養技術,進一步對水稻害蟲的生長進行控制,降低害蟲種群的繁殖能力[4]。
3.2.1物理防治
這種防治方式就是通過對光譜等因素對病蟲害進行誘殺,從而進一步達到防治效果。比如一些害蟲有較強的趨光性,通過對不同光譜的使用,對害蟲起到誘殺的作用。
3.2.2化學防治
這種方式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對病蟲害進行消滅,這也是現代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防治手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作用快,并且見效快,對水稻的生長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這種藥物只能對病蟲害起到消滅,但是卻不能阻止害蟲的繁殖,隨著時間的積累,害蟲很容易對藥劑產生抗藥性,因此在對藥物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應該科學的引導和幫助農民正確使用藥劑,以求達到最有效的病蟲害防治。
結束語
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大國,我國先進的農耕文明和技術也逐漸發展到了國外。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糧食一直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型產業,其穩定發展、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糧食產物和經濟作物等產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幾位,但是由于病蟲害、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對我國作物的生長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對我國今后的農業的發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全面提升我國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保證人們食用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李勇峰,唐春生,黃守行等.衡陽水稻主要病蟲害全程組合用藥控害增產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4,33(24):47-49.
[2]朱永樞.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提高方法研究[J].時代金融(中旬),2015,46(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