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1
1 試驗目的
在花生生長的苗期、初花下針期、結莢期、飽果成熟期通過使用除草劑、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旺增效農藥等,防治花生常見病蟲害,達到壯苗抗早衰的目的,并調查防治效果及對花生的增產效果。
2 供試藥劑
除草:畝用5%精喹禾靈100毫升+44%氟醚滅草松100毫升。
第一次用藥:畝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環唑)10克+加樂好(丙酰蕓薹素內酯)5毫升。
防花生根腐?。寒€用土菌消32毫升。
第二次用藥:畝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環唑)30克+加樂好(丙酰蕓苔素內酯)10毫升。
防蟲:12%甲維氟酰胺10毫升。
第三次用藥:畝用25%嘧菌酯20毫升+12.5%氟環唑15毫升+加樂好(丙酰蕓苔素內酯)5毫升。
3 試驗地點
根據試驗要求,試驗地點選在我縣原種場,試驗面積200畝,對照面積5畝。
4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地塊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適宜花生種植的黃棕壤土,PH值7.1,前茬作物種植的小麥,小麥收獲后,于6月2日用旋耕機對地塊進行旋耕,旋耕后對地塊進行了鎮壓,6月4日進行種肥異位起壟播種,播種時畝播復合肥80斤,畝播種子30斤。
5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取大區試驗法,不設重復,在原種場選擇好試驗地塊,面積200畝,對照田5畝。對照區出苗后不用除草劑,病蟲害防治選擇當地通常的用藥。
6 試驗步驟
根據試驗要求,試驗田在花生出苗后進行除草,初花期、下針期進行第一次用藥,結莢期進行第二次用藥,飽果成熟期進行第三次用藥,按照供試藥劑所列畝用量,嚴格配制好試驗點對應面積的用藥量,然后用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噴桿噴霧機進行莖葉噴霧施藥。試驗田每次用藥時間見附表。
7 調查方法
7.1 在花生出苗后,初花下針期,結莢期,飽果成熟期等每次施藥前及施藥后一周,采用3點取樣法對各個試驗點花生田雜草、病蟲發生情況進行詳細調查。雜草每點查1平方米,調查雜草總數,葉斑病、根腐病每點調查2行,每行10株,記錄病株數,并分級;花生葉斑病再從每點調查的20株中選擇主莖上的100片葉進行調查,記錄病葉數并分級;甜菜夜蛾每點調查1平方米,查1平方米內的所有蟲數,對調查的數據做好記錄,按國家規定的分級方法進行分級,計算出病害的病情指數、蟲害的蟲口減退率、計算防治效果,由于分級不是很準確,計算過程中可能有少量誤差。花生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不是指單一一次施藥后的防治效果,前一次施藥后,藥劑的持效期可能會對下次施藥后病蟲害的發生有影響,因此,每次施藥后藥劑對病蟲害的防效,應是前幾次施藥后藥效的累計,病蟲草害的防效詳情見附表。
7.2 花生收獲前仍采用3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平方米,挖出1平方米內花生的總果數,然后把3點鮮果放在一起進行混合,去雜、洗凈、晾干后用秤稱有效果鮮重,根據所秤量的3平方米鮮果重,計算出每平方米的鮮果重,根據花生測產方法,求花生畝產量,然后再與對照比較,計算增產效果。詳情見附表。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2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 防治 預防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7-0011-01
一、概述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和生態控制措施,不斷強化預防工作,最終實現綜合治理。一般情況下,我們從指導思想方面來說,應該是由重除治轉變為重預防。在防治方面,應該采取綜合性營林防治技術,重點搞好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技術納入到規劃設計中去,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的轉變
二、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幾個特點
第一,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第二,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造成的損失比較嚴重;第三是危險性病蟲害迅速擴散蔓延,威脅著我國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構;第四,經濟林病蟲危害日趨嚴重,制約了山區經濟的發展;第五,多種次要害蟲在一些地方上升為主要害蟲,使得病蟲種類明顯增多。
三、影響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因素
1、人工林面積在不斷增加。近年來,森林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林面積迅速擴大,人工林面積增加近50%。與此同時,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也增加了將近40%,兩者基本是呈同步增長的趨勢。由于所建立人工林多為單一樹種、單一結構純林,人工森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所以,一旦有害生物傳入進來,就會在較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暴發流行,其嚴重后果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森林害蟲或病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繁殖能力,絕大多數個體被消滅,但剩余個體會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森林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人工純林面積的持續增長,快速回升。
3、人為傳播因素。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人為傳播在逐漸加劇,很多重大病蟲害,如:松材線蟲、美國白蛾、松突圓蚧、松針褐斑病等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從國外隨林產品進口,進而傳入到國內,許多重大病蟲害疫區迅速擴大也是人為活動的結果。
4、不合理的砍伐
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經濟產業造成了天然林長期超負荷采伐,致使天然林數量和質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樣性、林分原始結構以及天然林特有森林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從而導致森林病蟲害發生與流行。
5、長期的不合理用藥
病蟲害暴發后,采取持續使用化學農藥的方式,這樣不僅會殺傷大量天敵使病蟲產生抗藥性,還會導致森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此外,采用的防治手段無法適應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客觀要求,缺少符合林業特點的防治藥劑,藥械防治效率低。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森林病蟲害問題的產生。
6、國內外林業生產活動交往增加了害蟲種類
國內外林業生產活動交往為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被害面積。此外,隨著苗木、接穗、木材等材料的潛帶,新的害蟲種類可能不斷增多。目前,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動,適應能力也不斷增強。因此,即使是一些抗蟲(?。┑钠贩N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由此可見,有效地防治害蟲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四、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1、充分重視林木檢疫
禁止使用帶有病蟲害的林木種子、種條、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育苗、造林。單位或個人營造成片幼林的,在設計方案中必須要有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鼓勵多建立無檢疫對象的林木種苗基地。無檢疫對象林木種苗基地培育的林木種苗可免予檢疫,但發現上述基地中的種苗有疫情的,應該恢復檢疫。無檢疫對象林木種苗基地由該基地所在地林業主管部門的上級機關批準。從事森林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要注意改善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培育、繁殖林內有益生物,以此來充分發揮其抵御森林病蟲害的作用。林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需要,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苗圃、種苗基地的病蟲害。被檢查單位或個人必須按要求提供必要情況,積極配合檢查,不得拒絕。林業主管部門依法對調運中應實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進行檢疫。確因需要的,專職檢疫人員可持證進入車站、機場、港口、倉庫及其他有關場所執行檢疫任務,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檢查,或為檢查工作提供方便。
2、加強森林疫情預測預報工作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就是預測預報,必須將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森林病蟲害發生時,受災單位和個人必須及時組織除治,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為基本目標。當發生大面積暴發性或危險性森林病蟲害時,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組織除治。
3、加強養護管理,全面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發生病蟲害問題和植物的生長勢有直接關系,長勢差的要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經過一系列環節后才能夠提高林木自身的抗病蟲能力。與此同時,還應該結合著秋冬季修剪來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僅能調節植物的養分,還能有效減少病蟲來源,營造出一個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4、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對于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也是最為顯著的。天敵在田間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種群,那么將會持續地控制害蟲發揮,這是化學農藥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具有豐富種類的城市林業,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另一個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從當前情況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生物防治技術都得到了應用和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五、結束語
總之,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對于森林病蟲害我們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所以,要加強森林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以保護環境為前提,高度重視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要用不同的防治措施,考慮有害生物種群動態及與之相關的環境,采取各種適當的技術措施,最大程度的控制病蟲危害,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戰明君《試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手段》[J],《科技風》2013年06期.
[2] 袁穎《淺析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與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年08期.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3
關鍵詞: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U464.172 文獻標識碼:A
楊樹屬于落葉喬木的種類,并且是這類樹木的統稱。在我國防護林與植樹造林的計劃中占據著主要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環境上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環境的惡化也導致了樹木的病蟲害經常發生。加上對樹木管理上的方法不對與技術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很難得到維護。
1.病害防治技術
1.1 楊樹灰斑病的防治技術。楊樹灰斑病是公主嶺市楊樹人工林幼樹發生很普遍的一種葉部病害,幼樹被害后葉片枯萎、脫落、頂梢枯死和干部潰瘍,嚴重時可使幼樹死亡。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白城楊、銀中楊、雙陽快、小乘黑等抗病較強;清理林地衛生,消滅枯枝落葉浸染源;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噴藥2~3次藥。如:50%多菌靈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1.2 青楊葉銹病又叫落葉松楊銹病,是楊樹銹病中分布最廣、寄主種類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病,已見報道的國家和地區近40個,遍布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幾乎有楊樹的地方都可見到它的危害。防治方法:波爾多液、百菌清、50%多菌靈500倍液,80%代森鋅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本病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2.營林措施常用方法
2.1 營造混交林?;旖涣?,顧名思義幾就是指由不同樹種構成的樹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完整的生物圈而提出的方法。樹木的多樣性可以使得營造出來的生物圈更加的豐富多樣,也就讓整個生態系統維持出一個平衡的狀態,可以對病蟲害起到防治的作用。因為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想要爭奪更多的生存資源就會限制自身的繁殖能力。與此同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是一環扣住一環的,這也就意味著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天敵,天敵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2.2 強化撫育措施。幼林撫育上的措施進行加強的處理,可以使害蟲侵擾得到有效地控制,因為楊樹幼林的生長過程中由于樹齡的限制,在抵抗力與樹木的堅韌性上都不如樹齡較大的樹木。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幼樹一旦遭到病蟲害的侵襲,蔓延的速度與死亡的速度都相對較快,所以如果幼樹已經遭到病蟲的侵害,再開展治理上的工作就很可能為時已晚,所以對于楊樹幼樹上的撫育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及時對幼樹林進行除草與枝干上的修剪。
2.3 人工防治。在對楊樹幼樹林開展人工上的防治工作時,首先要考慮人員技術上的使用,因為此時的楊樹處于幼苗時期,所以雇傭人員在將樹木上的蟲蛹進行摘除的環節時,一定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楊樹幼苗期樹木的木材性質還沒有形成完整,也就意味著此時的樹木比較脆弱,很容易折斷。所以需要除蟲的人員多加防護,注意力度。
2.4 生物防治。楊樹樹木成長到一定的h節,就可執行生物上的防治了,主要的步驟是將管氏腫腿蜂、蛀姬蜂在林中進行放飛處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利用天敵的原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增加蟲子的天敵對蟲子的數量進行控制,使得蟲子的數量達不到災害范圍。其次,在樹木成長到一定樹齡時,還可以在樹林中放飛一定數量的啄木鳥,并且人工的將啄木鳥的鳥巢進行數量上的增加。讓啄木鳥的數量的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利于病蟲數量的控制。
2.5 化學防治?;瘜W防治上的主要內容是藥物上的噴灑,一般情況下在蟲災開始出現勢頭時就可以進行化學上的防治了,可以采取噴射綠色威雷溶液對病蟲進行防治,配比的比例是600倍液??梢允褂玫乃幰哼€有氧化樂果1000倍液、氯氫菊脂1000倍液兩種,使用藥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將蟲災的范圍進行控制,并且殺蟲的效果也比較明顯,可以將成蟲與幼蟲都給殺死。
2.6 加強檢疫。對于蟲災上控制,可以在源頭進行防治的方法是將檢疫上的工作給做好,對于進出的木材或是樹苗需要進行嚴格的檢疫,因為樹木在運輸或是其他地區運送過來時很有可能會攜帶上當地的病蟲物種,這樣的病蟲一旦被攜帶進一個沒有天敵的環境以后,就會大量的繁殖。數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終就會導致病蟲害的發生。
3.常見類型害蟲的防治措施
3.1 楊扇舟蛾防治技術。楊扇舟蛾是一種以樹葉為食的害蟲,這種害蟲會在一月份至三月份內以蟲蛹的方式越冬。會在五月、七月、八月這三個月份發生蟲害。針對這種蟲害,可以根據它的生長習性進行處理,就是利用人工在害蟲越冬的季節將害蟲的蟲蛹用手給擠壓損壞,將蟲子殺死在幼蟲的時期,還可以在成蟲的時期將蟲子殺死,利用化學手段將蟲子的毒死?;蛘卟捎蒙锸侄螌钌戎鄱赀M行治理,就是當楊扇舟蛾還是幼蟲時期時,在林中投放赤眼蜂對楊扇舟蛾的數量進行控制。
3.2 青楊天牛防治。青楊天牛是一種節肢害蟲,主要以樹木的枝干作為食物寄生在樹木中,蟲子的幼年時期主要生長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之后在進入到樹木的木質部,一般情況下,被青楊天牛侵入的樹木出現的現象是形成紡綞形癭瘤,就是樹木有青楊天牛寄居的地方會腫起一個很大的樹包,在上面還可以看見產卵的刻槽。被害枝梢會出現干枯的現象,或是樹冠產生畸形的現象。對于青楊天牛的治理方法與楊扇舟蛾等害蟲治理方法具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以上幾種方式,只是可能采取方法的時間稍作調整。
結語
對于楊樹幼林上的病蟲害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區域要依據不同的特點開展防治上的措施,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綜合起來應用,以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4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材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 課程改革 教材建設
一、概述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大變革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使用,在2011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 [1] 。為此,許多高職院校都投入大量資金對相關的專業課開展項目化教學。作者所在學校的農業技術工程系的專業課也采用了項目化教學。通過采用了項目化教學,它最大突出的優點是將純粹的理論教學變為現場教學,將抽象的知識詳細化。同時項目化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密切相關,因此要求老師要選擇典型模塊的教學內容,要盡量將課本中與學生未來就業有密切關系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確實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了不少。但是在項目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缺少和項目化教學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急需開發和項目化教學模式相適應的項目化教材,這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證。 [2]
二、目前高職院?!秷@藝植物保護》教材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 教材知識點過于陳舊
目前園藝技術專業所使用的園藝植物保護教材版本數量很多,但是教材內容大都是由本科類教材《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改編而成,幾乎是千扁一律,并沒有突出新知識、新方法,未形成職業教育特有的內容結構體系。
2. 教材體系不符合人才需求培養
根據高職教育目標,為了更好地突顯實踐教學和職業技能培訓的特色,需要以項目化教學為依據編寫全新的高職教材體系。
3. 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不夠充分
目前高職教材的編寫于然是以舊的教學大綱作為依據,而舊的教學大綱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脫節,已滿足不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要求。高職教材的編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與國家職業標準(職業資格證書)相融合,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3]
4.新方法、新技術的實際運用不夠
根據幾十年教學所使用的園藝植物保護教材中發現,這些教材很少收錄近年來園藝植物保護上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未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新的教學方法,未將教材建設真正轉入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軌道上。
5.對當前高職教育不適合
近年園藝植物保護方面的知識內容更新很快,一些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農藥如何的安全使用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一些劇毒高殘留危害環境和人類身體健康的農藥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但現有教材的內容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很明顯不適合當前高職教育的需求。
6.教材缺乏對職業氛圍構建的要求
目前高職教育強調學生過硬的動手操作動力,在校期間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實踐能力,那么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盡量模擬和詳細分析工作過程的情況,為學生盡快融入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應對任務完成所需職業氛圍作出明確要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同時加深工作情感的體驗。[3]
三、.《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建設的構思
職業教育的項目化課程是依據職業崗位的需求設置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和發展職業能力。因此,教材的建設應該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改革項目化課程的特點,其目標是構建滿足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知識、素質和能力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2]
項目化教材建設的思路是:首先以項目化教學為主體,通過工作任務驅動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組織編寫。以學生更好掌握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為基本目標,徹底摒棄學科課程的思路與想法,緊緊圍繞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來選擇和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更好地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基礎上,得到很好的實踐鍛煉,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的建設步驟
1.確定項目化的教學內容
通過對市場和企業的專業調研,聘請生產一線技術專家參與討論,依據園藝植物生產、技術推廣及農資營銷等崗位能力要求、植物保護課程涉及的工作領域和工作任務范圍,并參照農作物植保員國家職業標準。根據崗位群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確定設置課程典型工作任務是能識別病蟲害,設計防治方案,組織實施及防治效果的評價。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課程是依據園藝技術專業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而設置的,是園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基礎知識、亞熱帶園藝植物主要病蟲害的綜合治理和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調查與預測預報。本課程教學以任務驅動教學,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職業能力目標為核心,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課程目標如下表1所示), 同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環保意識、創新思維及團隊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 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課程教學內容根據崗位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精選了五個典型工作過程的項目:亞熱帶園藝植物昆蟲識別、亞熱帶園藝植物病害診斷、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調查和預測預報、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農藥使用技術。這些項目也就是教材所要確定的項目。項目的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前面項目是后面項目的基礎,每一項目下分有若干工作任務,每一任務都有相應的技能和相關知識、拓展知識;在多個項目的反復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強。
2.設計具體的工作任務
教材的各個項目確定后,開始著手組織每一項目的具體的工作任務。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就是圍繞具體的工作任務開展教學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的教材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項目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昆蟲外部形態的識別、昆蟲變態的識別、昆蟲主要類群的識別、植物病害癥狀識別、植物病原物形態識別、植物病害診斷、植物病蟲害調查方法、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農藥的劑型及使用特點、農藥質量鑒別、農藥的配制方法、農藥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使用、常用農藥特點及使用等工作任務,教材內容突出學生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綜合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既要以“適度,夠用”為標準涵蓋該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能力所必需的理論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工作任務當中。
3.實施具體的工作任務
通過上面的任務布置后,課程就要確定了所有的工作任務,并且為每項任務制定了知識目標和學生要達到的技能目標,緊接著要具體地實施工作任務了。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工作步驟。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要遵從工作任務的實施步驟(工作任務實施步驟以項目2作為例子,如表2所示)來執行。
教材按上面的格式編寫能充分體現了項目化教材主要以技能為主,以相關知識為輔的編寫原則,理論實踐知識合理的融合,學、練、考、評編排合理,既利于教師很好地組織教學,也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
五、《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的編寫特色
1. 一體化
項目化教材的編寫能夠把實踐與理論教學融為一體,充分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綜合性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性,多讓學生在虛擬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質性的技能訓練,訓練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服務工作,并在工作中發現新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體現教學過程中理論傳授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
2. 實用性
基于項目化教學為依據的教材編寫過程中理論知識以“適度,夠用”為準則,重點圍繞著項目任務這個中心開展教學工作,要求學生首先明確項目的任務目標,然后利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采用科學、有效、實用的辦法逐步完成項目任務,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主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化課程教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教材將努力實現數字化,隨書配備電子教案、課程教學軟件、Flash動態、多媒體聲像、試題庫等多種資料,最大限度地方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
4. 突出重點與新穎性
教材應打破傳統的教材編寫格式,以亞熱帶園藝植物為主,突出常見亞熱帶園藝植物主要病蟲草害的為害狀、識別要點與防治等技術。教材應盡量運用圖表說明,做到圖文并茂、簡潔明了、重點難點突出、便于學生查閱。同時每個任務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章節結束后面附有思考題,有利于學生掌握本章節的重點內容。另外,教材內容還增加了與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有關工種的考證知識,圍繞考證內容,學生的綜合技能訓練得到進一步的鍛煉。
5.加強特色培養,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教材在內容上著重以技能操作、綜合實踐技能培養為特色,注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技術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戰技能。
6.行業資深人員參與
學校的老師具有比較強的組織教學能力,理論教學水平高,但老師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與行業資深人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實踐經驗不如行業資深人員豐富。一本好的教材應該是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結果。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是一門實踐性強、技能型課程,從項目的選取, 工作任務的設計等都聘請行業資深人員參與,這樣才可以寫出一本與職業技能深度相融合的教材。
總之, 編寫適合項目化教學的專業教材是高職教育的迫切需求, 因此要編寫好項目化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建設目標和方向,具體掌握當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教材存在的問題, 同時在編寫過程別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課程》項目化教材的建設探討,為高職教材改革的建設提供有利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Z],2011-09-29.
[2] 關 巍.基于項目化的局域網組建課程教材的建設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10(12):92―100.
[3] 劉 玉 新.淺析高職項目課程教材的設計與開發[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3(5):175―176.
[4] 徐智躍.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機械制圖》教材建設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98):117―178.
[5] 張 迪、申永康、劉潔.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96―98.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5
論文摘要:隨著林木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和生態工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態效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何有效地防治林木的雨雪災害及病蟲等災害,采取有切實可行的減災措施,文章進行了簡要分析。
1 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
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
梢、折斷和倒伏。
2 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 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 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本次災害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風面營造杉木和毛竹純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梢姾侠淼牧址置芏?,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病蟲害調查方法與步驟范文6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研究區位于灤河上游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41°47′~42°06′N,116°51′~117°45′E),地處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余脈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脈的結合部,海拔750~1829m,自然坡度為1/150°~1/350°。該地屬大陸性季風型高原山地氣候。年均氣溫-1.4~4.7℃,無霜期67~128d,年均降水量380~560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9%。年均蒸發量1462.9~1556.8mm,平均相對濕度63%。林管局林區土壤包括棕壤、褐土、風砂土、草甸土、沼澤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等7個土類,土壤發育層次不明顯,含石礫較多,一般土層厚度約40cm。北溝林場是木蘭林管局10個直屬林場之一,林場總經營面積約5730hm2,其中林地面積5000hm2,活立木蓄積2.84×105m3,森林覆蓋率88%。森林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為主,主要喬木樹種有白樺(Betulaplatyphylla)、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華北落葉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山楊(Populusdavidiana)、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五角楓(Acertruncatum)、榆樹(Ulmusspp)等;主要灌木有山杏(Prunussibirica)灌叢、繡線菊(Spiraeasalicifolia)灌叢、照山白(Rhododendronmicranthum)灌叢、平榛(Corylusmandshurica)灌叢和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灌叢等。
1.2研究方法經過全面踏勘,于2009年8月在河北省圍場縣木蘭圍場林管局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內設置4hm2典型樣地,樣地設在山地深處(海拔1350m),地理位置較偏僻(坡度19°,坡向南偏東8°),人為干擾程度較輕。該次生林樹齡為39年,平均胸徑15.33cm,平均數高11.3m,郁閉度90%。將林地分為100個小班,每個小班的面積是20m×20m,對每個小班喬灌草進行常規外業調查。對喬木層進行調查,對胸徑大于5cm的樹木進行定位,記錄每株樹木的坐標、胸徑、樹高、冠幅等。灌木調查采用10m×10m小樣方進行,記錄灌木的種類、高度、地徑、分布狀況等。草本調查采用1m×1m小樣方進行,記錄草本的種類、高度、蓋度、生長狀況等;在樣地內挖掘土壤剖面,將土壤樣品帶回研究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森林健康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的穩定性。健康的森林是一個結構優化、功能穩定的生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其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行預警,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首要和關鍵的步驟,預警指標體系建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預警的科學性和準確程度。
2.1.1指標選取根據指標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統性的構建原則,在分析和整理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5-7],結合北溝林場的實際情況,采用復合結構功能指標法,本著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初步構建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預警指標體系(表1)。
2.1.2指標篩選由于森林健康預警指標之間多存在相關性,即包含重復的信息,因此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別表示存在于各指標間的各類信息是有可能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篩選。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各指標進行篩選。(1)定量篩選。由于森林健康預警指標多且復雜,指標間存在相關性,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方法,減少分析指標的同時,盡量減少原指標包含信息的損失,對所收集的資料作全面的分析。由于各變量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有可能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別綜合存在于各變量中的各類信息。應用SPSS19.0中文版軟件中的“分析/降維/因子分析”過程對森林健康各預警指標進行分析,輸出結果見表2、表3。從主成分的統計信息(表2)可以看出,相關矩陣的第1個特征值為6.213,第1個特征根的貢獻率為31.602%;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已超過85%,因此取前4個主成分作為綜合預警指標,可以準確地描述原變量的信息,符合統計學的原理。從因子載荷矩陣表(表3)可以看出,群落層次結構、郁閉度、林分生物量、葉面積指數、森林病蟲害程度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說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森林病蟲害程度、森林火險等級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較高的載荷,說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2個指標的信息;葉面積指數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說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個指標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則可作為物種多樣性的描述指標。提取的4個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指標的信息,因此用這4個綜合變量代替原來的12個變量來進行分析是合理的。(2)定性篩選??紤]到指標的可操作性和應用性,在通過數學統計軟件對指標體系進行定量篩選后,還應對指標結合定性分析進行篩選,以篩選出內容全面且信息不重復的指標,從而更好地滿足加法合成對預警指標的要求,得出更為準確、合理的預警結果。群落層次結構、物種多樣性[8]、郁閉度[9]、葉面積指數是反映群落特性的重要指標,應完整保留,用這4個指標共同反映林分的群落特性。森林火險等級和森林病蟲害程度能夠間接反映森林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應予以保留,作為穩定性指標可全面反映森林恢復力和抵抗力。綜上所述,通過定量和定性篩選,森林健康預警指標體系包括2個警兆指標和4個基質指標。警兆指標包括森林病蟲害程度、森林火險等級;基質指標包括群落層次結構、郁閉度、物種多樣性、葉面積指數。
2.2BP神經網絡模型的構建
2.2.1基本原理Rumenlhart等[10]于1985年提出了誤差反傳遞算法,簡稱BP算法,它由信息的正向傳播和誤差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組成。輸入層各神經元負責接收來自外界的輸入信息,并傳遞給中間層各神經元;中間層是內部信息處理層,負責信息變換,根據信息變化能力的需求,中間層可設計為單隱層或者多隱層結構;最后一個隱層傳遞到輸出層各神經元的信息,經進一步處理后,完成一次學習的正向傳播處理過程,由輸出層向外界輸出信息處理結果。當實際輸出與期望輸出不符時,進入誤差的反向傳播階段。誤差通過輸出層,按誤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層權值、向隱層、輸入層逐層反傳。周而復始的信息正向傳播和誤差反向傳播過程,是各層權值不斷調整的過程,也是神經網絡學習訓練的過程,此過程一直進行到網絡輸出的誤差減少到可接受的程度,或是預先設定的學習次數為止[10-11]。#p#分頁標題#e#
2.2.2神經網絡基本參數(1)隱含層構造。隱含層數目越多,BP網絡的非線性映射能力越強。但是隱含層數目不宜過大,否則會降低網絡的性能。由于單隱層的BP神經網絡可以逼近一個任意的連續非線性函數,因此采用單隱層的網絡[10]。隱含層神經元結點數應同時滿足條件[2]:2m>nm姨w+n+R(10)姨式中,m為隱含層神經元數,n為輸入層神經元數,w為輸出層神經元數,R(10)為0~10之間的任意數。在北溝林場的森林健康預警指標中,輸入層包括3個神經元,輸出層包含1個神經元,所以隱含層神經元節點數為2~12。(2)選擇訓練函數。本研究采用trainlm函數對預警模型進行訓練,主要訓練參數為目標誤差、訓練步長、最大訓練次數和學習速率,其值分別是0.02、50、10000、0.01[2]。
2.2.3模擬結果精度檢驗采用SPSS19.0中的“分析/回歸/線性”過程對森林健康預警預測值與實測值進行線性回歸檢驗,結果見表4、表5。從表4可以看出,實測值與預測值之間存在直線關系。由表5可知,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水平,且回歸方程為:y=0.825x+0.188,實測值與預測值的兩種結果可以擬合。
2.3綜合預警模型的建立
2.3.1預警基質評價模型以小班為單位,應用以下數學模型對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態系統進行森林健康預警基質評定[12]。統計結果見表6。式中,Fi為第i號小班森林健康預警基值得分,Pij為第i號小班第j個指標森林健康等級得分,R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i為小班號,j為森林健康預警指標。
2.3.2指標權重的計算指標的權重對森林健康預警基值的評價結果有著重要影響,合理計算指標權重是森林健康預警基值評價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指標的權重不能用數學的方法直接求得。本研究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來推算各個指標的權重(表7)。
2.3.3預警基值評價標準在建立森林健康預警指標體系后,需要確定各項預警指標的等級和具體量化范圍,再對森林進行預警基值評價。因此,結合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森林結構與功能的特點,總結當前國內外森林健康研究的成果,將森林健康預警基值評價的各項指標劃分為5個等級,Ⅰ~Ⅴ級域值范圍分別為80~100、60~79、40~59、20~39分和20分以下[5](表8)。
2.4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綜合預警警限的劃分可以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并且可以預防誤警和漏警的發生[2]。結合國內外,對森林健康預警指標的各單項指標進行劃分等級,將各預警指標分為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共5個警度[13-19](表9)。采用Matlab7.13軟件的人工神經網絡工具箱進行森林健康預警,預警統計結果見表10。由統計結果可知,在100個森林小班中,綠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25個,面積為10000m2,占樣地總面積的25.00%。其林分的垂直結構復雜、林齡較大、生物多樣性高、葉面積指數高,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森林火險等級低,抗病蟲害能力強。藍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48個,面積為19200m2,占樣地總面積的48.00%。其林齡適中,生物多樣性較高,垂直結構較復雜,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強,森林火險等級較高。黃色的森林小班有21個,面積為8400m2,占樣地總面積的21.00%。其林分結構相對簡單,林齡最老,葉面積指數低,抗病蟲害的能力中等,森林火險等級較高。橙色警戒的森林小班有6個,面積為2400m2,占樣地總面積的6.00%,結構最簡單,林齡最幼,葉面積指數較低,主要是荒山荒地,生產力較低,病蟲危害嚴重。總體上看,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預警狀況整體處于綠色警戒和藍色警戒,健康狀況良好。
綜上所述,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處于健康狀態,必須加大這一地區的森林經營,使得森林朝著復層、異齡、混交林結構、具有比較發達的灌木層和草本層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的森林結構才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抗干擾性和活力,也是健康森林群落的理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