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1

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外語習得有重要影響。許多學者和研究者已經證實,學生的自尊與其學習成績有密切聯系。懷利(Wylie,1979)對該領域的大量研究證明,學生的自尊與學習成績存在正相關;瑞達(Reda,1995)的研究表明,自尊與學生的學習動機都與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行為加工水平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張林,2006)。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能記住學生的名字,就是關心、尊重學生的表現。另外,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管理。“稱謂學生”,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融洽,構建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管理質量。

二學生角度

庫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指出,孩子的自尊來源于他們所處的環境里的有利或不利的經歷以及“重要的人們”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在這些重要的人當中,父母是第一位,教師是第二位,朋友位列第三;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最大,其次就是教師(Jane Arnold,2000)。

1學生的自尊

關于自尊的定義,不同的專家持有不同的理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羅杰斯(Rogers)就在其自我理論中提出“人人都有被關注的需要”;馬斯洛(Maslow,1965)認為自尊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個體一方面要求別人重視自己,另一方面要求自尊;馬克利爾(Mark Lear)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對自尊進行定義,“自尊是個人人際關系好壞的內在反映。自尊是個人對其個人和社會,尤其是和重要的他人之間人際關系的主觀度量,反映了個體和他人的關系在個體眼中的重要性,以及別人對他們親密程度的看法和關系程度”(張林,2006)。盡管他們對自尊的理解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但都承認自尊是個人對他人的關注和尊重的重視。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有很強的自尊心,渴望被人理解和受人尊重。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學生并保護其自尊。

2“記住學生的名字”,是對學生的尊重

人們在人群中被他人、尤其是領導或長輩叫出自己的姓名,會有受重視和尊重的感覺。學生也會有同感,能被老師叫出姓名,心里也會倍感親切和溫暖。作為教師的我們,曾經也作學生,也一定曾有過被自己的老師記住名字的自豪經歷或也體會過老師叫不出或叫錯自己名字的尷尬。而今已為人師的我們,站在講臺上,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我們還應該照顧到學生的感受,滿足學生的自尊需求。如庫珀史密斯(Copper Smith)所強調的,教師對學生的自尊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增強學生的自尊,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及提高學習興趣和動力。

3“稱謂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英語不是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生在這門科目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本來的英語基礎也不扎實,上英語課時就顯得很吃力,遇到困難,很容易就放棄。為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和興趣,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特點,適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和能力,保護學生的自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優勢取有激勵作用的稱謂,如“耐心先生”“博學達人”等,這樣的稱謂可以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的優點,保持上進的心理;或者能做到不看名單就可以準確地稱呼學生的名字,時不時贊揚和鼓勵學生,說明教師注意到了學生的優點和能力,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而學生也會在獲得老師肯定后自我認可;如果教師叫不出學生的名字,只能用手指說“這位同學”或叫學號,這不僅顯得教師對學生不夠用心,而且學生聽了,心里不免會有失落感,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和被人遺忘,因為老師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這樣會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挫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而且英語對他們來說就是“副科”,若是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被打消了,學生就很難再燃起學英語的熱情了,更談不上進步了。

三教師方面

成功的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努力和學生的配合共同創建的。作為教師,不能只是站在講臺上低頭講課卻渾然不知學生具體在做什么,還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確保學生認真、積極地學習。也就是說,上課時教師應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1.課堂管理

有效的課堂管理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約翰遜(Johnson)認為“課堂管理‘是’建立和維持班級團體,以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艾默(Emmer)則將教師課堂管理視為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處理學生問題行為,創建教師情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學習 (杜蘋,2005)。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課堂管理是教師為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以發揮其最大效用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對影響教學和學習的諸因素進行協調的過程。

大學英語課堂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紀律渙散,學生遲到、曠課或在課堂睡覺、看小說、玩手機;師生交流少,課堂互動難以進行;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無法顧及每個學生導致師生關系疏遠等。面對課堂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師不能以事不關己的態度來應對,因為這樣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和學習的順利開展,還會導致課堂失去固有的嚴肅性,而學生也更加肆無忌憚地做他們的事情。教師是課堂管理的中心,對課堂管理問題的處理負主要責任(秦佳,2009)。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優化課堂管理,以促進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有效進行。

2有效維護課堂紀律

公共課程的考勤主要是為了維護課堂的嚴肅性,督促學生按時上課。考勤雖然是約束學生的有效方式,但也是費時費力的事情。而且在學生眼中,點名考勤還是機械呆板的行為,因為教師只能對著名單念名字,根本和學生對不上號,有時甚至出現一個學生給幾個學生答“到”而老師卻被蒙在鼓里的現象。“記住學生的名字”可以解決點名考勤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記住學生的名字之后,上課時不用看名單就可以叫出向學生的名字。學生不管遲到還是曠課,都很容易被老師發現。教師記住了學生及其名字后,如有學生的課堂行為影響其他同學時,老師可以直接叫出“肇事”學生的名字以提醒或制止。而且學生受到提醒后,自然不敢再放肆而選擇與老師配合。“記住學生的名字”不僅可以避免考勤的麻煩,還利于維護課堂秩序。

3以真情管理課堂

教師真摯的感情,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愿意同教師交往并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和情感上的共鳴(秦佳,2009)。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確保學生能充分吸收課堂學習內容,為此要用真情與學生交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記住學生的名字”,是教師在學生身上投入情感的體現。教師只有通過用心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特點,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才能真正記住學生,將人與名字對上號。學生意識到教師用心良苦,會對老師心存感激,感到老師關心、喜歡自己,也會喜歡老師和老師的課,上課時自然會懂得尊重老師,約束好自己的課堂行為,積極有效地投入課堂學習。

同時,還要優化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途徑。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學英語課堂的交互式活動很難進行,教師和學生之間很少有機會進行交流,學生之間也無法相互交流。而且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給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增加了難度。要解決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的難題,主要靠教師主動了解學生的特點及其英語水平狀況。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將學生的具體情況做詳細記錄,而最基本的就是從記住學生的名字做起。教師記住學生的名字和特點后,在課堂提問時,才能做到因人而問。在組織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時,也能迅速有效地將學生分組,促進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

4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

良好的師生關系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效果。項茂英(2004)提出:為了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師生關系必須融洽。師生關系好,自然會促進英語學習,正如古言“親其師,便信其道”。“記住學生的名字”,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充分尊重學生和關注學生情感的表現。師生互相尊重、互助互愛,師生關系會變得和睦融洽,這樣有利于構建輕松、活躍的英語課堂。生動活潑的英語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鼓勵他們踴躍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現代教育也是提倡這樣的師生關系:平等互動、雙向交流、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夏紀梅,2006)。

四結語

叫一個學生的名字,表揚一下他的積極行為,都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馬桂華,2009)。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稱謂學生”,似乎是小事,但卻是教師熱愛、尊重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的體現,也是維護學生自尊的有效途徑。“記住學生的名字”,便于教師適時地維護課堂紀律,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和增進師生的交流溝通,創建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從而推進英語教學和學習的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J.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Weidong Dai.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ethodolog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2005.

[3]杜萍.課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馬桂華.成功管理課堂的四個關鍵[J].中國音樂教育,2009(10):38-42.

[5]秦佳.初探大學英語課堂管理優化策略[J].華章,2009 (9):59-60.

[6]夏紀梅.現代外語教學理念與行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項茂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J].外語界,2004(4):37-42.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2

論文摘要: “以人為本”是廣泛應用于西方企業管理領域的一種管理理念。本文介紹了該管理理念的產生淵源及其內涵,探討了該理念對實施高等院校教師管理的指導作用。

教師是辦學的基礎,是學校的靈魂,沒有了教師,學校也就不稱其為學校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充分說明了教師對于學校的重要意義。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關系高等院校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內涵

西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產生于企業管理領域,是管理學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經過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業管理史上,19世紀末以前的企業管理基本上屬于經驗管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以電為動力的自動化生產的普及,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單純憑經驗進行管理的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的誕生,也奠定了泰勒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將人作為管理的客體,重視人在企業中的作用,將“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領域。開始于1924年的霍桑實驗,把現代管理理論由科學管理階段引入人際關系階段(行為科學階段)。人際關系階段以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行為學為其顯著特征,以人際關系理論為基礎,以“社會人”為假設,認為社交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激勵因素,人際關系是形成人們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員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務上,而應更多地關注為完成任務而工作的人的需要,關心、理解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將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使組織成員的歸屬、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使個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護。“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而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二、“以人為本”理念對高校教師管理的啟示

高等院校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高度集中、以培養人和教育人為主要任務的特殊組織,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來實施學校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以人為本優化高校教師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重視“人”的因素,正確認識教師的價值,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要從教師的教育生活世界出發,真正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師成長為本,堅持對話與溝通,尊重教師需要的多層次性,實現教師與組織、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1.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實行民主管理

傳統的學校管理,強調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強調對教師控制、監督、制約,強調管理就是領導、就是令行禁止。這種管理,其優點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職責分明,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視了人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記了學校管理的一切都是為師生的發展服務的,極易使師生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勞動特點決定了管理者與教師的關系不應該只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教師不應只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應給予教師參與制定相關政策、制度的權力。這樣不僅可以使政策更具現實性,避免朝令夕改,強化制度的權威性,而且可以減少摩擦,降低運行成本,營造民主氛圍,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明確高校教師需求,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

激勵作為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以某種刺激作為誘因,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外在刺激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的過程。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能力在平時表現和經過激勵后的表現之間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平時的工作效率是30%,則得到充分激勵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80%~90%。即在一個人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工作成績的大小取決于激勵程度。因此,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增加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保證。

而激勵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個人需要的滿足程度。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在當前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高校教師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滿足。而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的知識分子,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才是他們最典型的內部特征。相比較而言,他們可以容忍經濟上的清貧,卻無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達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工作熱情的目的,使激勵措施更為有效,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須了解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師在想什么、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盡可能地滿足其需要,倡導個性發展,使其感受到來自管理者的人文關懷。

3.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境

在高等院校,教師追求的利益既是經濟利益,從長遠來說更是一種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教師選擇一個學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個人發展前景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教師個人發展成就得以滿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境,搭建干事業的平臺是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的關鍵。可以用“銀行效應”來形容寬松的工作環境對高校教師的作用。“銀行效應”是指銀行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存款,實行的關鍵措施是存戶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額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結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劇減少乃至破產關門。

高校應該根據教師個人的興趣、特長和能力,為其提供能充分發揮才能的舞臺和機會,并不斷創造條件,優化教師的工作、生活和學術環境。高校環境是由學校的知名度、學科水平、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是教師努力工作的基本環境和基礎,但學術環境建設更為重要、更加困難。學術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學術硬環境主要包括實驗設備、文獻資料、科研經費、后勤保障等,學術軟環境主要包括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有寬松自由的學術氣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工作充滿熱情。在高校教師管理中,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關心人、信任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陳湘洲,陳仁新.高校教師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機制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5,(5):54-56.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3

一、會計形成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兩個相對獨立領域的背景

從今天的眼光看,會計是一個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現代會計一般是以會計為主體。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是企業會計的兩個重要領域。但是,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形成這種格局卻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大致上開始形成于20世紀,并得到相應的發展。

現代公司制度、市場與會計具有共生互動性(注:胡玉明:《試論現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場與企業理財和會計的共生性》,《會計》,1996年第6期。)。企業組織形式沿著獨資、合伙和公司制度的軌跡發展。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環境下,企業的組織形式以獨資、合伙企業為主。這時,會計只是在一個企業范圍內為企業提供財務信息,服務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會計基本上也只是簿記,主要是記帳和算帳,報帳不是主要的。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擴大了會計的服務對象,使其不僅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而且還為企業的相關利益者服務,同時,會計的內容也得到了拓展,會計不僅要記帳、算帳,而且還要報帳(按公認會計原則編制會計報表)和查帳。

以股份公司為基礎而出現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現象對現代會計產生了極為重大而深刻的。正是基于兩權分離,適應公司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現代會計才逐步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管理會計(Management or Managerial Accounting)與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財務會計主要是通過提供定期的財務報表,為外界與公司存在利益關系的各界人士服務。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多元化。財務會計正是從這些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出發,集中研究有關的會計,并著重通過正確提供各種財務報表來滿足上述各有關方面的不同需要。由此產生了以財務報表為中心的“會計觀”,從而形成了“財務會計”這個概念。由于那些與公司存在經濟利益關系的各界人士,都不直接參加公司管理活動,他們只能從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中獲得有關公司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等間接材料。為了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他們要求財務會計一定要站在“公證人”的地位,客觀地反映情況,以保證有關資料的真實可靠。于是財務會計從日常的財務處理到提供財務報表,都要嚴格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關經濟利益關系人利益的“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現代企業財務會計之精華體現于公司財務會計之中。因此,完全可以說,財務會計是一種社會化的會計,其提供的信息是一種社會化的公共產品。

管理會計則不同,它繼續保持其原有的“陣地”,主要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即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地進行管理決策和有效經營提供相關信息。如果說財務會計是以財務報表為中心的“會計觀”,那么,管理會計就是以經營管理為中心的“會計觀”;如果說財務會計是社會化的會計,那么,管理會計就是企業化或個體化的會計。它只是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信息,正所謂“相關信息適時地提供給相關的人”(Righ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

如果說,管理會計主要或側重于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那么,會計一開始就是以服務于經營管理為目的而產生的,因此,會計一開始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管理會計”。盡管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現代意義上的管理會計是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會計分支。但是,會計發展史卻表明,最早期的會計就是管理會計。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被人們普遍認為是財務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核算(記帳、算帳)也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的。甚至被公認為財務會計典型特征的復式簿記(推而廣之包括總帳與明細帳的平行登記、帳證、帳表以及表與表的核對等),從本質上看,與其說是一種科學的記帳,不如說是一種內部控制制度。它同樣也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的。由此可見,財務會計體系中,記帳、算帳屬于管理會計范疇,只有報帳才是財務會計之本質。財務報表只是核算結果的表格化而已(注:當然,核算的過程和結果體現了財務會計社會化要求,公認會計原則對會計核算具有規范作用。歷史成本原則盡管“四面楚歌”,屢受指責,但其地位依然如故。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還需要它。)。“從完整的意義上說,財務會計首先同時是管理會計(廣義的管理會計)。它服務于企業管理,是以整個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資料,為企業的高層領導服務”(注:余緒纓編著:《管理會計》(修訂本),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4月版,P.15.)。

綜合上述,市場和公司制度的產生和,促使原先只為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的(相當于現在人們所說的“管理會計”),突破了只為一個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的局限,走向,分離出一個側重于為社會服務的社會化會計——現在人們所說的“財務會計”。從此,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分別按各自的性質和發展,不斷地向前發展。今天,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已經發展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會計學科領域,但從整體上看,它們屬于會計的“同源分流”。

二、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

盡管會計一開始就是以服務于經營管理為目的而產生的,它一開始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管理會計”,但是,自從財務會計從管理會計分離出來之后,作為與財務會計相對獨立的管理會計本身也得到了發展。在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注:有關兩個階段的劃分和論述了余緒纓:《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有助于提高效益的學科》,《經濟》,1983年第4期。)。

1.20世紀初到50年代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的發展起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泰羅(F.W.Taylor)發表的名著《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隨著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管理會計如何為提高企業的生產和工作效率服務,便開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于是,“標準成本”(Standard Cost)、“預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異”(Variance Analysis)等這些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直接相聯系的技術方法開始被引入管理會計,成為管理會計方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會計學術界也開始涉及管理會計有關問題的。從1918年開始,哈里森(G. C.Harrison)一直致力于標準成本的研究,先后發表了《有助于生產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to AidProduction)、《新的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 in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成本會計的科學基礎》(Scientific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創立的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1957年更名為全國會計師協會)有力地推動了標準成本的開展。到20年代,標準成本已經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發展。1930年,哈里森還把他對標準成本計算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標準成本》一書(注:參閱費文星:《西方管理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PP4—7.)。19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首先開設了“管理會計”講座,主持人麥金西(J.O.Mckinsey)被譽為美國管理會計的創始人。1921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對當時的私營企業推行預算控制產生了極大的。為了全面介紹預算控制的理論,麥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預算控制的著作《預算控制論》(Budgetary Control)。同年,著名會計學家奎因坦斯(H. 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書,第一次提出了“管理會計”這個名稱。1924年麥金西又公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Managerial 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管理會計》。同時,布利斯(Bliss)所寫的一部管理會計方面的著作《通過會計進行經營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相繼問世(注:楊宗昌等:《簡明西方會計發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 114.)。美國會計史學界認為,上述幾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管理會計已有初步統一的理論。

但是,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管理會計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它只是被看成會計配合推行泰羅的科學管理所作的一些嘗試,只是作為原有傳統會計體系中的一個附帶部分而存在,并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門新的學科的創立不僅要有本學科中的一些新的因素的成長,還要有相鄰學科的配合和它賴以形成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或條件。所有這些在當時是不具備的。

以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為主要的管理,其基本點是在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協助企業解決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效果問題。我們知道,生產效率和經濟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來體現。把標準成本和差異分析納入會計體系中,通過嚴密的事先與事后分析,促進企業用較少的材、工、費生產出較多的產品。其綜合表現就是生產成本的降低,從而提高生產經濟效果。可見,以泰羅的管說為基礎的管理會計,對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同企業管理的全局、企業和外界關系等有關問題還沒有在管理會計體系中得到應有的反映。因而,總的說來,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還只是一種局部性、執行性的管理會計,仍處于管理會計歷程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決策性管理會計階段盡管管理會計的發展起源于1911年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但是,管理會計的真正發展卻是建立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進入了所謂戰后期。這時的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并被大規模地于生產領域,從而使生產得以發展;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企業進一步集中,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市場情況瞬時萬變,企業競爭更加劇烈。這些新的情況和環境,對企業管理提出了相應的新要求,即迫切要求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形勢,戰前曾風靡一時的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就顯得非常被動,其重局部、輕整體的根本性缺陷暴露無遺,不能與之相適應。首先,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著眼于對生產過程進行科學管理,把重點放在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個別環節、個別方面的高度標準化,為盡可能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創造條件,但是,對企業管理的全局、企業與外部的關系則很少考慮。這種在新的情況下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

其次,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不把工人當做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人,而是把他們當做機器的奴隸或附屬品,強調管得嚴,才能提高效率,使廣大工人處于消極被動和極度緊張的狀態,勢必引起工人群眾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因而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正是由于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的根本缺陷,不能適應戰后西方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要求,它為現代管理科學所取代,也就成為的必然。現代管理科學是一個十分龐大而復雜的知識體系。它由“管理科學派”和“行為科學派”這兩大理論學派組成。現代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對管理會計的發展,在理論上起著奠基和指導的作用,在上賦予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在50年代,為了有效地實行內部控制,美國各大企業普遍建立了專門行使控制職能的總會計師(Controller)制。1955年美國會計學會擬定計劃,對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確。1958年,美國會計學會在一份報告中,又以管理實踐中的各種管理會計方法為素材,對其本質意義和使用方法作了說明。在該份報告中明確地指出了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即標準成本計算、預算管理、盈虧臨界點分析、差量分析法、變動預算、邊際分析等,從而組建了管理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60年代,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業績會計”和“決策會計”,從而使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體系化。1962年貝格爾(Becker)和格林(Green)發表了《預算編制和職工行為》(Budgeting andEmployee Behavior)一文。該文對管理會計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行為會計作了精辟的論述。進入70年代之后,又有柯普蘭(Caplan)的《管理會計和行為科學》(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會計系統和管理行為》(AnAccounting System and Managerial Behavior)等優秀著作問世。上述這些著作對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具有一定的意義。到70年代末,美國學術界對于現代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可謂達到了高峰,僅以管理會計命名的專著和教科書就有近百種之多,真是群芳競香,百花爭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穆爾(Moore)和杰德凱(Jaedicke)合著的《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納爾遜(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現代管理會計》(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倫(Horngren)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這些著作在美國相當流行,被公認為美國各大學會計專業的權威教材(注:楊宗昌等:《簡明西方會計發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P.148—151.)。

至此,管理形成了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的管理會計結構體系。其中,“決策會計”居首位。因為計劃是以決策為基礎的,它是決策所定目標的綜合體現。

進入80年代,由于“信息學”(Information Economics)和“”(Agency ory)的引進,管理會計又有新的。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蓬勃發展,并被廣泛于經濟領域,管理會計又顯然有些過時落伍。為此,以美國會計學家卡普蘭(Kaplan)教授為代表的創新管理會計學派致力于管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由此迎來了一個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的“作業管理會計”。90年代是一個以戰略管理為中心的新時代,管理會計進入了“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時代,并將繼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可見,管理會計是在新的條件下,以管理為基礎,一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術;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現代管理科學中的運籌學、行為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們引進、應用到管理會計中,形成一個與管理現代化相適應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是一種全局性的、以服務于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決策性管理會計。它包含了執行性管理會計,但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看,與執行性管理會計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強調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對(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盡管管理會計首先在美國得到發展,但是,它很快風靡西方世界,為許多國家所引進和發展。雖然我國直到70年代末才開始引進西方管理會計,但是,客觀地說,新的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班組核算和60年代的資金成本歸口分級管理。1978年之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在20年年的企業改革過程中,我國企業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同時,將廠內經濟核算制納入經濟責任制,形成了以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為基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體系。80年代末,與經濟責任制配套,許多企業實行了責任會計、廠內銀行,由此,我國責任會計進入一個期。不過,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90年代以前的管理會計應用側重于企業內部,沒有明顯的市場特征。進入90年代,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有所突破,河北邯鄲鋼鐵公司實行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可謂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成功典范。

綜合上述,管理會計的發展,大大豐富了會計科學的,擴充了會計的傳統職能,展示了會計預測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的作用,標志著現代會計科學進入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完全嶄新的歷史階段。因此,管理會計的發展可以視為20世紀會計科學的重大事件。

三、管理會計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 国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 日韩 亚洲 欧美 中文 高清 |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激情另类国内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色网电影|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 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 天天色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淫语对白在线 |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 一区二区手机视频 | 日韩高清在线高清免费 | 添逼动态图 | a欧美在线| 国模双双大尺度炮交g0go | 全免费一级午夜毛片 | 另类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另类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 一级黄网站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 亚洲视频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