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1
企業通常會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們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譯介的傳播任務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傳介紹某企業的文化內容。這種宣傳過程便攜帶有企業形象、企業精神、社會責任、價值取向、經營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溝通”,它們就是國際商務活動在中文譯語中體現譯介的成功。中文讀者或受眾便能意識到對應商品促銷過程所負載的企業文化精神。因此,相應的企業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譯語市場漸漸地為人知曉熟悉。同時,這樣的宣傳文字還包含了關于先進的科技技術、信息材料、消費意識和價值引導等文化內容。國際商務譯介就是幫助實現原文文本的預期目的和功能,幫助國際商務活動主體實現營銷目的,譯者綜合對比原文文化和譯文文化,把譯文受眾視為接受主體,在翻譯過程中采取靈活的技巧與策略,最終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創造性過程。
語言系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載體。同時,語言反作用于文化,豐富著文化的內容。通過國際商務譯介,商務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自然就傳播給目的語受眾(消費者)。也就是說,它們向目的語市場傳播先進的文化理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商務譯介也會影響沖擊譯入語文化。國際商務譯介一定要瞄準譯語受眾對某商品的認可,一定要盡顯勸說消費群體購買的力量。那么譯介就須完成對原文的內涵的詮釋,以目的語受眾為主體,使目的語受眾能像原語受眾(消費者)一樣能為某商品的推薦言辭而心動。譚載喜認為:翻譯遠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語言層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應的文化內涵。因此,譯介要有助于與目的語市場文化的協調,符合其消費受眾的心理預期,避免文化沖突。奈達(Ni-da,116-118)指出:譯文受眾和譯文內容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受眾和原文內容之間的關系基本一致。商務譯介積極地采取綜合文化要素來幫助實現有效的營銷目的。通過譯介,商品的推薦便包含了多樣的文化要義,迅速而廣泛地在目的語市場傳播,逐步地影響著譯語受眾的文化,實現著跨文化的語言文化傳播意義。譯介活動在進行商品宣傳過程中,改變著譯語受眾,具體體現就是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譬如現代生活中我們購買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裝、首飾、汽車等。從語言上看,譯介活動引入了許多外來詞,即是跨文化活動的結果。外來詞正是兩種文化交流的結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語言文化所改造,發生內容上的嬗變,實現的是文化融合(史有為,2004:18-20)。譯介幫助傳送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描繪理想的生活藍圖,介紹消費時尚。它們的文化意義所指向的是品牌價值,以及極具誘惑力的訴求如“現代生活”“、貴族風范”“、成功標志”、“個性風格”等。各種各樣的訴求則幫助人們聯想到自己的事業、生活、健康等主題。
文化意義之強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過滲透到各種各樣的商品、服務中去,從而使其變得具有更加深刻的價值意義,并能引人矚目。例如,德國生產的BMW汽車,在德語中它除了攜帶品牌信息外,并無其他的文化涵義。但是巧妙的譯介卻創造性地讓這一異域品牌形象轉化為目的語中積極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豐富。從文字選擇搭配來看,“寶馬”凝聚了漢字象形和會意之特點;從文化傳統來看,它負載了中文里積極意義的典故,使中文受眾迅速地聯想到“汗血寶馬”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譯者把原文的BMW轉換為“寶馬”,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創譯。“寶馬”具有意義積極、聯想豐富的特點,它給消費者“成功”、“氣派”、“尊貴”之意象。所以創造性的譯介,一方面能積極地幫助商品促銷,另一方面能創造文化產品。國際商務譯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可以理解為新的文化潮流運動,它負載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民族文化。在國內,人們已經學會尊重隱私,學會行動前的預約。商業活動中,我國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連鎖店及各種各樣的專賣店。高檔商場的奢華商品正吸引著廣大消費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時,我們可以經常聽到洋氣的金融術語,或股票、或期貨、或外匯。語言上的變化還可以以電腦技術術語為例,電腦技術本身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內容。中高檔消費群體談論的主要話題常常是某某汽車、服裝、化妝品等。從產業上看,以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技術也正改變著中國的產業面貌。從外來詞看,通過譯介引入的外來詞頻頻出現在商業文件、報刊文章及學術活動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廣告等諸多方面。無論是言辭翻新,還是人們的行為習慣變化,它們均蘊含著多樣的文化意義,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觀念,而且滲入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領域,最終產生對漢語文化的影響。
我們注意到,這種影響是普遍而深刻的。試看一經典的譯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譯文: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是美國Maxwell咖啡的廣告語的翻譯例子。譯文行文流暢,意義積極,形式地道,它的營銷和勸說功能讀起來卻勝原文幾分。本例實乃又一成功的商務翻譯典范,它幫助實現的是商業營銷目的,還實現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讓中文受眾在自己的消費內容、消費意識上發生了改變,人們日漸學會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從譯介技巧上看,它兼顧了漢語語用意義、修辭手法、審美情趣等要素,創設了優美的意境,為中文消費受眾描繪出美好的感受,從而幫助實現商品促銷的根本目的。整體上看,我們認為,只要通過譯介的交流能為我所用,就可以促進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傳播和影響也正是目的論(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的主張,就是要重視在目的語環境下的功能和影響,突出目的語受眾的需求。這種翻譯就是充分考慮目的語文化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意識形態等,它弘揚的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制約和影響。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如今國人消費國際品牌的愿望非常強烈,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產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發展。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看,結果就是一種對譯語文化的沖擊。不過,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民族特色的企業或品牌名稱對西方影響也日益增強,如格力電器(Green)、吉利汽車(Geely)、北方綠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顯了中國國力強盛以及世界消費者對中國的認可,它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反映。結語國際商務活動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在譯語市場的成功的商業營銷活動,而譯介則承擔至關重要的媒體作用。因為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需要譯者研究原文和譯文文化環境下的傳統習俗、消費意識、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諸多因素,通過譯介來激發譯語受眾的接受心理并喚起購買欲望,從而幫助實現商品的市場份額的積極響應。更要看到,國際商務譯介在譯語文化中產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產生影響。歸納起來,譯介的跨文化意義就是:科學技術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經影響和改變著譯語受眾消費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滲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
作者:劉知洪 楊琴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2
基本答題思路:一個帽子+三個環節:目的意義準備組織協調控制總結提升。
目的意義(帽子):根據題目中的人、單位、事件分析來確定活動的重要性、要取得的效果、目的、意義、宗旨。準備組織:五大要素+確定工作人員職責協調控制:協調+控制+本次活動中的重點難點。總結提升:對本次活動的成果進行總結(結合活動類型特點);或對本次活動取得的預想效果進行總結;或對本次活動的各工作人員表現工作過程進行總結;或對未來工作進行效果的擴大
例題:作為沿海城市,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宣傳海洋知識,海洋局決定組織海洋文化進社區,進學校活動,領導將這些工作交給你,你怎么做?
參考解析:
海洋是人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源。海洋健康關系著生態多樣性,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海洋文化進社區、進學校是向民眾普及海洋知識的有效途徑,有助于人們認識海洋、了解海洋,從而保護海洋、善待海洋。
領導安排我組織這次活動,在活動之前,我會跟領導請示,并召集同事開會,制定以下工作計劃:1、這次宣傳活動是以海洋文化進社區,進學校為主題,我們可以采取開講座、海洋知識有獎競猜的形式開展這次宣傳活動,同時,掛條幅、發宣傳手冊,并聯系媒體跟進此次宣傳活動,并進行網絡宣傳,短信宣傳等,讓這次活動有更廣泛的影響,在社會營造保護海洋的氛圍。2、要做好人員安排工作。邀請海洋專家來做講座;宣傳組,制作宣傳手冊、設計海洋知識題目,跟進講座的全程錄音、錄像;后勤保障組,安排場地,可以選擇社區休閑廣場、學校操場等地,提供話筒、音箱、桌椅、條幅、宣傳冊子、茶水、獎品等物資;應急小組,負責活動的控場,如果有突況,啟動應急預案3、時間可以選擇周末,不影響居民和學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多選擇戶外場地,要關注天氣,選擇晴天進行。4,做好經費預算,提交給領導。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3
關鍵詞: 外宣 外宣翻譯 獨特
何謂外宣?顧名思義,外宣即對外宣傳。那么外宣翻譯就可定義為“對外宣傳過程中進行的翻譯”,或換言之,“為達到預期的、對外宣傳的目的,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翻譯活動”。外宣翻譯既可以是一種國家行為(我們有一個中央外宣辦,即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對外宣翻譯進行宏觀指導及管理即是其主要職能之一;還有一個全國性的會議:全國外宣工作會議,外宣翻譯是其重要議題之一),也可以是一種地方、單位行為或個人行為。從其目的性、功能性及實用性看,外宣翻譯有別于純粹的文學翻譯,可歸于翻譯研究中的應用性翻譯,①但和一般性的實用性翻譯,比如商務翻譯、法律翻譯、旅游翻譯等,又有著諸多不同,這是由外宣翻譯本身具有的獨特價值、意義、功能、受眾群體及翻譯策略等決定的。本文對此種種獨特性展開探討,以加深我們對該翻譯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外宣服務。
一
外宣翻譯,與對外交流、交往密切相關,事實上,已成為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和渠道。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趨同化日趨加強,信息浪潮奔騰洶涌,國際交往愈加頻繁,“地球村(Global village)”業已初步形成,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交匯、大融合、大發展。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時代中,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自絕于世,②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東方大國來說,機會尤其不可多得,國家振興、民族復興――強烈地渴盼激蕩起國人心中的滿腔熱情、智慧與干勁,三十二年前開始的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讓自閉已久的國人聞到了國門外遠遠襲來的花香,他們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渴望被外面的人們所了解,“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成了當代中國人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此時,對外宣傳開始日益彰顯其價值,而作為外宣最重要渠道的翻譯(外宣翻譯)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開始發揮其獨特而顯著的價值。毫不夸張地說,沒有翻譯,就談不上對外宣傳;繼而,沒有有力的對外宣傳,中國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對外開放也就難以達到其真正的目的和預期的高度。
二
翻譯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內容豐富,涵蓋廣泛,涉及要素極多。就外宣翻譯而言,有三個要素歷來受到研究者的特別關注,其一為受眾群體(receptors),其二為翻譯原則,其三為具體的翻譯策略(方法)。宣傳強調“內外有別”,即“內宣”和“外宣”有著很大的不同:宣傳任務不同,宣傳目的不同,宣傳對象不同,宣傳手段不同,宣傳策略不同,宣傳者與接受者的關系也不同……眾多“不同”當中,“對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外宣有著特殊的受眾群體,這是由對外宣傳的本身性質決定的:“所謂對外宣傳,其對象主要是外國人及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③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說法,在對外宣傳領域,更多的是指外國人,而不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倒是算在其中),當然,在不同的語境中,這個概念也會有著不同。外宣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外宣翻譯的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即外國人是外宣翻譯的主要目標群體,換言之,外宣翻譯的受眾群體為外國人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心理思維方式的相去甚遠,這就要求對外宣翻譯的特殊原則及策略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因為“外宣無小事”。在外宣中,要充分考慮到內外差別,尤其是中外受眾的思維、心理差別,真正做到“內外有別”,要有的放矢、量體裁衣,不可按我們的習慣向外國人進行宣傳,這就決定了在具體的翻譯操作過程中,特別在翻譯有中國特色的材料和內容時必須要注意思維方式的轉換,否則,不但達不到宣傳目的,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外宣翻譯中的翻譯原則是一個根本性問題,關系到對外宣傳的成敗與否。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世界譯聯副主席黃友義先生曾提出過一個“三貼近”原則,在外宣翻譯界產生了積極而良好的影響。“三貼近”為:“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⑤應該說,這三點非常切合外宣翻譯的實際,同時,做到了高屋建瓴,對外宣翻譯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在對外宣傳中,任何的浮夸和欺騙都要嚴加杜絕,否則,終將帶來不利影響,甚至產生嚴重后果;“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是外宣效果得以保證的前提,體現了外宣中的針對性、實用性;黃友義尤其強調了第三點,“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指出這一原則是“外宣翻譯具體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為此,他提出,一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二要熟知外國語言習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他借用英國人格林的話說:“每一個從事對外宣傳的作者、翻譯、編輯,都應在他們的寫字臺上放一個標語牌,上面寫著:外國人不是中國人。”⑥真是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其震撼性不亞于當年同志給中央金融學院財會專業的學生題寫的“不做假帳”。
外宣翻譯的翻譯策略(方法)也呈現出迥異于其它翻譯的特點,即異化、歸化并舉,以前者為主。異化/歸化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提出來的一對概念,現已被譯界所熟知,并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方法)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翻譯實踐中。異化強調以源語為中心,在翻譯中盡可能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盡量不干擾原作者”,旨在向目的語受眾傳達更多的源語文化。歸化跟異化相對,體現了向目的語的傾斜,“盡量不干擾讀者”,旨在發揮目的語優勢,并充分運用其文化因素,使譯文更好地被目的語受眾接受。對外宣傳的終極目的是向國外宣傳中國及其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參與性,從而使我們能夠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就決定了在外宣翻譯中應盡可能地采用異化策略,因為這更有利于將中國原汁原味的文化輸送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人關注中國、了解中國。當然,異化到何種程度頗值得思考。中國大翻譯家楊憲益出于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的考慮,用異化策略翻譯出中國的文化瑰寶――《紅樓夢》,但據國外統計,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遠不如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用歸化法譯出的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國家暢銷,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也就有所不及。所以,在外宣翻譯中,適當的歸化也是不可少的,這也契合了黃友義提出的“三原則”的第三條,但不應該成為主要部分,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應該堅持兩者并舉,以異化為主。對異化策略的傾斜顯然是外宣翻譯的一大特色。
外宣翻譯作為翻譯一個分支,還有一個迥異于其它翻譯的特點:從翻譯的流向看,外宣翻譯主要涉及中譯外,而外譯中情況較為少見,這與外宣活動本身的固有性質是截然不可分的。毋庸諱言,在大發展、大融合的當今世界,仍有暗流涌動,“樹欲靜而風不止”,主要表現為:世界發展嚴重不均衡,“歐美主義”盛行,歐美國家成為當之無愧的“主流世界”、“強勢世界”。如果說,當年主席出于全球性的戰略考慮把中國劃入“第三世界”的話,今天,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國仍屬于“第三世界”,仍處于“邊緣世界”(雖然,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攀升)。西方的種種觀念、標準、價值觀今天仍“橫行于世”,中國在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處于嚴重的“入超”狀態,很多年輕人、甚至孩子受到西方觀念的較大沖擊和影響,這已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憂慮。當前,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遠遠沒有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多。有人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20年前,美國有60%的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20年后,雖然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個比例卻基本未變。⑦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可謂任重道遠。中外翻譯在將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外譯中占盡優勢,這實質上是由中國與西方的綜合國力之比決定的,此種翻譯失衡現象在中外翻譯史上并不鮮見。自然,我們也無需為此感慨太多,更不必妄自菲薄,直面現實、承認差距、奮起直追,這才是一種最務實的態度與做法。
三
外宣翻譯往往對譯者有著特殊的要求,這也體現了外宣翻譯的獨特性,我們在此作一討論:作為譯者,首先要有全球意識。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外宣翻譯者肩負著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宣傳中國的重任。如果視野狹隘,目光如豆,肯定無法完成外宣翻譯任務。其次,要有一定的民族意識和國際政治觀念,這涉及外宣翻譯者的立場問題,立場的正確與堅定是進行有效外宣的必要前提,當然,如果民族意識過強,或過于突出政治意味(尤其是進行一般性的文化輸出時),會讓人覺得不快并產生排斥心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再次,外宣翻譯者要有良好的甄別判斷力。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有十三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廣袤的土地……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向外“宣傳”,“亂花漸欲迷人眼”,譯者如果沒有好的甄別、判斷力,會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陷入困惑和忙亂。有人說,材料的選擇有專門的外宣人員或機構來做,譯者只是來“譯”好了,這等于把譯者看成了“傳聲筒”,當作了“機器”,是錯誤的,何況譯者本身就是對外宣傳者。另外,外宣翻譯者要特別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對外宣傳更多的是國家或集體行為(當然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樣,也有可能是個人行為),譯者必須學會合作愉快,古代游俠般的單槍匹馬、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當然,外宣翻譯者也應同時具備一般譯者的條件,甚至要求更高,比如,扎實的雙語基本功、嫻熟的翻譯技巧、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精神風貌等。
外宣翻譯,作為一種實用性文體翻譯,近年來隨著我國外宣事業的不斷前進,自身也有了長足發展,但相關的理論研究仍相對匱乏,而且在有限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分析,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明顯不足。我們這篇小文以外宣翻譯的獨特性作為視角,討論了該類翻譯的意義、價值、受眾群體、翻譯策略和原則,以及對譯者的特殊要求。我們希望該文能成為引玉之磚,引發學者們對該類翻譯的更多關注。
注釋:
①可參看荷蘭翻譯理論家James Homes在1972年制定的翻譯類型的劃分。
②連朝鮮這樣一個一度最“革命”、最“自力更生”的國家,現在也開始了對外開放的嘗試與探索,這讓人不免想起幾十年前的中國來,歷史總有那么多的相似。
③王劭.必須重視對外宣傳品的翻譯質量.中國科技翻譯,1994,(3).
④雖然說“從母語翻譯成外語――一項錯誤的選擇”,但中國人進行外宣翻譯,仍是“目前唯一的選擇。”參看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2005-9-26.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4
關鍵詞:母語 外語學習 目的語 負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6-0036-02
1 引言
“遷移”(transfer)屬于心理學范疇,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所產生影響的現象。語言遷移理論提出于 50 年代,它是指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學習者在用目的語交際時,由于不熟悉目的語規則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母語語音、詞義、結構規則或文化習慣來處理目的語信息的現象。語言遷移有兩種: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語相類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出現正遷移,正遷移只有通過比較背景不同的成功學習者才能確定,這些比較往往能看出跨語言相似在哪幾個方面發生正遷移。詞匯相似有利于外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元音系統相似可以使辨音容易些;句法相似有利于語法習得;寫作系統相似有利于學習者較快地提高目的語習作水平。而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點不同時,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借助于母語的一些規則就會產生負遷移現象。負遷移與目的語常規(norms)相異,正遷移有利于外語學習,負遷移則阻礙外語學習。
2 外語學習中負遷移的幾個層面
外語學習中負遷移現象不僅出現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系統本身的幾個層面上,而且在語用層面上也普遍存在。
2.1語音層面上的負遷移
從語言的語音系統的角度來看,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英語是一種主要依靠語調來區別句子意義的“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漢語則屬于以聲調區別字義的“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這兩種語言在音位的數量及其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樣的。這些音位系統上的差異往往是造成中國學生語音遷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漢語音節中沒有輔音群,輔音之間總有元音隔開,所以不少中國學生遇到輔音連時,常常在中間插上一個元音。英語既有以元音結尾的開音節詞,也有以輔音結尾的閉音節詞;然而漢語的“字”(音素或單音節詞)都是單音節詞,基本上都屬于開音節的,元音或次元音結尾占絕大多數,只有少數以輔音結尾。由于漢語的這種語音上的特征,中國學生往往容易在讀英語閉音節詞的時候,在結尾的輔音后面不自覺地加上一個元音,即把 work 讀成 worker,把 bet 讀成 better。再如:中國學生經常把 thin 讀成 sin ,把 blow 讀成 below,就是因為英語中有/θ/這一音位和/bl/這類輔音音位組合,而漢語則沒有所造成的負遷移。根深蒂固的漢語發音習慣所造成的母語遷移現象是英語語音學習中的一種不利因素,這種語音負遷移往往十分頑固,學生基本上無法達到使用這種語言的本族人的水平。因此,外語教學中對語音的要求不能過分強調,不能強求完全純正的外語語音,語音教學應以滿足外語交際為目的。對于能區別意義的音位必須重視,而對于非音位的不區別意義的語音差異不必過分要求。
2.2詞匯層面上的負遷移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詞匯層面上的負遷移情況比較復雜,大體說來,較多地體現在詞的涵義和詞語的搭配兩個方面:
(1)詞的概念意義(或外延意義)不同或它所指范圍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負遷移。例如:英語 intellectual 一詞與漢語“知識分子”這個詞組,兩者在概念意義上都是指“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但它們所指的范圍卻不盡相同,在英語中,intellectual是指高級的知識分子,不包括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內;而在漢語中,“知識分子”所指的范圍要廣得多,不僅包括了大學生,有時連中學生也包括在內。(2)詞的內涵意義不同引起的負遷移。有些詞和詞組雖然在不同的語言中它們的概念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其內涵意義卻相差甚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語言的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例如:英語中的propaganda 一詞和漢語的“宣傳”一詞,它們的內涵意義是不同的。英語的 propaganda帶有貶義,是指把自己的偏見強使別人信服的意思,而漢語的“宣傳”一詞通常用作褒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等。
2.3句法層面的負遷移
學生由于目的語的句型掌握的不多,在表達新的意義時,常常依賴母語的句法知識。當同一意義母語和目的語的句法表現形式相異時,便會產生句法層面上的負遷移。中國學生在句法層面上的負遷移情況比較復雜,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時間意義的表達上。時間意義的表達,英語是反映在動詞的時態上,也就是說,時間的表達是在動詞的形式上表現出來,而漢語則依靠表示時間的副詞(如:“曾經”、“正在”、“已經”、
“將要”等)作狀語和利用虛詞“了”、“著”、“過”等作補語這一語法手段來體現,動詞本身則無任何變化。這種句法表達上的差異使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間意義時,很容易受漢語語法習慣的影響而產生下面這類不正確的用法:
What do you say to him?
I have given the book to him yesterday.
They go there with us last week.
(2)在語序上。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序上也有較大的差異,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語作用的短語或從句在漢語中通常前置,而在英語中則后置。又如某些副詞,尤其是表示頻度的副詞,如:“總是”、“經常”、“幾乎”、“通常”等,在漢語中的語序是比較固定的,經常位于動詞的前面;而在英語中,其語序則取決于謂語動詞的類型。下例中副詞often語序的誤用是受漢語的影響造成的:
He often is the first to come to school.
他經常是第一個來上學的。
(3)在連詞的使用上。漢語的句法結構中常有“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一類的連詞短語,而在英語的句法結構中卻不存在這種連詞并用的情況。下例中的這類由于受漢語影響而產生的連詞并用的句法負遷移現象在學生中很普遍:
Because it was raining, so I had to stay at home.
Though the task was difficult, but he finished it on time.
(4) 語用負遷移。隨著二語習得與語用學研究的發展,人們發現遷移不只停留在語言層面,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會受到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誤用母語的語用規則,這就是語用負遷移。一般認為,與語音,語法知識相比,交際雙方更不能容忍交際中出現的語用失誤,因此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
Manager: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女秘書:Never mind.
Manager: (Embarrassed)
當外貿經理稱贊女秘書做了出色工作,女秘書想表達“不用謝,不客氣”,英語應該說“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受漢語表達影響,誤用了英語回應歉意的表達方式,造成對方的尷尬。
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中,,母語的負遷移現象是無法回避的問題,Ellis(1985:29)認為,干擾錯誤的平均百分比為33%,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國成年英語學習者中甚至達到51%,因此,外語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外語思維,降低或最終消除母語干擾對學習的影響。
參考文獻: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外國語,2002.6.
[3]盧秋萍 陳杰峰. 英漢交際中的語用失誤類型及其圖式論解釋[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5
寫清策劃書名稱,簡單明了,如活動策劃書,為活動內容或活動主題,不需要冠以協會名稱。如果需要冠名協會,則可考慮以正、副標題的形式出現。避免使用諸如社團活動策劃書等模糊標題。
二、活動背景、目的與意義
活動背景、活動目的與活動意義要貫穿一致,突出該活動的核心構成或策劃的獨到之處。活動背景要求緊扣時代背景、社會背景與教育背景,鮮明體現在活動主題上;活動目的即活動舉辦要達到什么樣的一個目標,陳述活動目的要簡潔明了,要具體化;活動意義其中包括文化意義、教育意義和社會效益,及預期在活動中產生怎樣的效果或影響等,書寫應明確、具體、到位。
三、活動時間與地點
該項必須詳細寫出,非一次性舉辦的常規活動、項目活動必須列出時間安排表(教室申請另行安排)。活動時間與地點要考慮周密,充分顧到各種客觀情況,比如教室申請、場地因素、天氣狀況等等。
四、活動開展形式
協會須注明所開展活動的形式,比如文藝演出、文體競賽、影視欣賞、知識宣傳、展覽、調查、講座等。
五、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為活動舉辦的關鍵部分。活動內容要符合時代主旋律和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義與啟示意義。杜絕涉及非健康文化的消極內容。要詳細介紹出所開展活動的主要內容,如影片放映要寫出影片的性質、名稱和大致內容。
六、活動開展
作為策劃的主體部分,表述方面要力求詳盡,不僅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適當加入統計圖表、數據等,便于統籌。活動開展應包括活動流程安排、獎項設置、時間設定等。涉及到獎項評定標準、活動規則的內容可選擇以附錄的形式出現。活動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㈠活動準備階段(包括海報宣傳、前期報名、贊助經費等);
㈡活動舉辦階段(包括人員的組織配置、場地安排情況等);
注:須注明開展活動的階段負責人、指導單位、參加人數等信息。
㈢活動后續階段(包括結果公示、活動展開情況總結等);
注:如有涉及校園衛生、環境等情況,應及時清理。
七、活動經費預算
經費預算要要盡量符合實際花費;寫出每一筆經費預算開支,以便于報銷處理(報銷時附正規發票)。如果大型活動需資金贊助,聯系社團聯外聯部。
八、活動安全
對于大型活動和戶外活動,要成立安全小組,指定第一安全負責人,充分考慮安全隱患,把人身安全放在活動開展的首要位置。在策劃書的結尾,除寫明策劃單位、策劃時間以外,協會負責人須親自簽名,并蓋上協會印章,以示責任。
附:注意事項
1、本策劃書格式要求只提供基本參考方面,為必須內容。在此基礎上,社團策劃書可以根據活動大小與類型適當添加、靈活書寫,作到內容充實、版面安排得當。
2、本策劃書格式要求只對策劃內容作出規定,策劃書字體、版面排版等不作統一要求,但各社團要保證策劃書樣式規范、美觀。
文化宣傳的目的和意義范文6
而要貼近受眾的現實,目前最好的途徑,莫過于中外旅游宣傳材料的對比分析。在對比中,找到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解碼、乃至編碼的規律,以此映照出我們宣傳中的經驗或問題。本文以BBC電視臺拍攝的《中國花園》和中國國家旅游局在奧運會前夕精心制作的對外宣傳片《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這兩個文本為基礎,進行案例研究。
BBC《中國花園》和《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對比分析
2007年BBC電視臺環球頻遭《環世界80個最美麗的花園》電視系列片攝制組,應中國國家旅游局的邀請,沿蘇州-黃山-北京-東京-線,完成了《中國花園》的拍攝。這個短片不僅證實了跨國傳播中“借他者的口,言說我們想說的話”這一實踐的普遍意義,而且啟發我們如何沿著受眾群體的編碼特點貼近受眾,從而做好旅游宣傳中的“深度傳播”。
《中國花園》所代表的深度傳播,首先是一種對意義的深度編碼。攝制組在收集大量資料、咨詢英國的漢學家以及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確立了它對中國園林獨一無二的編碼方式:蘇州黃山一北京一東京。蘇州園林和北京的頤和園相距千里之遙,代表了中國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極致;北京和東京的連接,跨經海天相隔的國界,卻體現出中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地域上的延展。但僅就園林話園林,外國人是很難理解和領略那些奇山異石、亭臺樓閣的真正的文化內涵的。黃山的介入,使外國人恍然大悟:中國的園林、山水畫和大自然的美景相互輝映,園林藝術和繪畫藝術一脈相承,均來自于大自然的恩賜;園林設汁的靈感來自于古老的山水畫,而山水畫的創作,是人面對黃山這樣的人間仙境時無法抑制的情感表達。自然對文化與藝術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對話,是一根一穿到底的主線,從蘇州到黃山,從黃山到北京,從北京到東京。所有符號的集結表現為一種對東方文明的探索發現:在黃山中找到蘇州園林的原版、在頤和園中發現了黃山的影子、在東京園林中體驗到中國古老文明的延伸與影響。這種深度編碼,除了對傳播內容深入挖掘之外,同時將深度解碼的鑰匙,交給了受眾。
中國的音樂,是這種深度編碼的另一種符號。短短30分鐘的片子,巧妙地寫滿了最能表現片中意境的中國的古典和現代的音樂。獨特的中國韻味浸透了文本中的每一個符號。除此之外,園林藝術的細膩之美、黃山山水帶給人心靈的寧靜之美、頤和園天水相接的朦朧美,部是《中國花園》的深度編碼的一部分。
然而,該文本的深度編碼中,還有一種很有沖擊力的符號――主持人自己。著名主持人Monty Don,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而且他本身就是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初遇中國園林時的迷惑與震撼、理解中國園林后的喜悅與驚嘆等非語言符號的呈現,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與主持人、與黃山、蘇州融為一體,用Monty Don的話說,“迷失其中”,始能理解中國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與中國現存的同類宣傳品不同,《中國花園》突出體驗、弱化宣傳的傳播方式,使整個文本有著很強的真實感和現實感。它代表了以受眾為核心的傳播方式,是“意義的分享”,絲毫沒有宣傳的痕跡。這種獨具匠心的編碼方式,帶給我們的啟迪是:對外旅游傳播,不僅要告訴外國受眾“中國是什么”,而且還要告訴他們如何去解讀“中國是什么”。
《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是國家旅游局在奧運會到來之前,面向國外受眾展示中國“旅游資源大國”風采的宣傳片。編碼的意圖明確地寫在該片外包裝上:“充滿魅力的中國帶給您吃、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享受”。通過該片,傳播者期望傳達的是“一個伴奧運春風而激揚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在符號的選擇上,該片把受眾的信息需求主要定位在上文提到的旅游六要素上,因而,對中國的符號表達,選擇的是那些傳者認為最能滿足這種信息需求的旅游名勝和旅游城市。顯然,這些符號被認為最能表征國家旅游形象的精華,最能展現中國的旅游魅力。然而,受眾心中的“魅力中國”到底是何內涵,卻并不一定與這種定位相符。亞太旅游協會(PATA)的研究發現,中國吸引國際游客的元素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安全、旅游景點、當地人友善、風景/天然環境、歷史。對這些符號的充分表達,可能會使中國的旅游形象特色在時代背景中凸現。但對“安全”和“當地人友善”的呈現在《中國歡迎》這樣高規格的整體宣傳中幾乎是缺位的。這個例子引發我們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傳播者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元素,未必就能在受眾的心目中引起共鳴。從這種意義上說,最了解自己國家的傳播者,未必是最懂得如何針對宣傳對象進行編碼的人,因為成功的傳播,其編碼依據很可能只有一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另一半則需要去受眾的世界里尋求。
在意義的編織方面,貫穿全片的主線是“觀”、“撫”、“聽”和“樂”4個大字。它代表了一種宣傳方式:在短短十幾分鐘內,欲將幾乎所有的內容飛速地展示給對方,卻忽視了對方作為受眾的基本特點。西方本來對中國的感知度就很低,對大多數西方國家而言,中國都是“遠程”旅游目的地。這里的“遠程”,不僅指在地理空間上遠隔大海重洋,更是一種文化和社會心理上的巨大差異。調查顯示,該片確實能引起外國潛在旅游者對中國的興趣,但對那些飛速掠過的諸多風景名勝的畫面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根本無從理解。劍橋大學的某些被調查者反映:他們既不知道那些名勝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更不知其意義所在,因為除了“觀、撫、聽、樂”這幾個字外,文本沒有給予他們其他任何解讀的線索。他們感到中國的旅游資源確實非常豐富,但整體感覺是模糊的。這種沒有中心意義的羅列可以突出一個國家旅游資源的“無限豐富”,卻同時將這個國家旅游文化的靈魂淹沒在這種“無限豐富”之中。
《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在符號的選擇和意義的編織上突出表現了東方文化的意境美,其中很多舞臺化的畫面確實使這個宣傳片以意境取勝。但它忽略的是中國旅游的現實,真正的旅游者所要體驗的現實。
關注受眾,深度傳播
上述文本分析說明,關注并研究受眾,對中國目前的旅游宣傳而言,十分關鍵。我們發現困擾傳播結果的一大癥結:潛在旅游者真正的期望(信息需求)和傳播者認為的旅游者的期望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我們掌控的只是編碼的權利,而不是編碼的全部依據。或許,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按照我們自己假想的精華去制造精致的“文化盆景”,而應該是認真地借助于作為受眾的“他者”的鏡子來反觀自己的傳播實踐。避免盲目編碼,使編碼建立在對受眾解碼或編碼的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是旅游宣傳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