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1
中國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085-02
前列腺結石是一種發生在前列腺腺泡內及腺管腔內的結石,而鈣化是一種發生在前列腺腺泡內的鈣化結構,一般檢查很難與前列腺結石鑒別,臨床及超聲文獻報道很少。本文用簡便而準確的經腹部二維超聲診斷共檢出前列腺結石140例,前列腺鈣化56例。并對前列腺結石與前列腺內其它鈣化類疾病(包括前列腺鈣化、前列腺假性結石等)結合聲像圖特點進行了綜述,著重對臨床出現比較多的前列腺結石、前列腺鈣化進行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96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年齡45~75歲。檢查時間:2008年7月―2009年11月
1.2儀器和方法利用MINDRAY-DP9900型、Caris Power-AU3型二維黑白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為3.5MHz,患者適度充盈膀胱,取仰臥位,常規在恥骨聯合上方縱、橫切掃查膀胱及前列腺,測量前列腺的大小、結石或鈣化灶的位置、數目、大小及分布情況,注意結石或鈣化灶后方有無聲影,并跟蹤病例結合手術病人的病理結果進行分析。
2經腹探查前列腺結石
聲像圖表現:(1)具有一般結石的特點,根據形態可分為以下四種:散在的小結石型、弧形結石型、成堆小結石型、單個大結石型。(2)結石多分布在前列腺中部或兩個側葉,在尿道旁也常有結石回聲,或在內外腺交界處呈弧形排列。(3)單純前列腺結石者,前列腺的外形、大小及輪廓包膜常無異常改變,呈斑狀強回聲,多出現在前列腺的中部或左右側葉,結石直徑均>0.5cm ,本組140例中僅有12例為此類型,病人亦無特殊不適。(4)余138例臨床合并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感染、淋病、或前列腺憩室。 根據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率達89%以上,另外術后診斷為前列腺腺癌的1例。
3經腹探查前列腺鈣化
聲像圖表現:(1)多為單發的強回聲光團,其后方多無明顯的聲衰減。超聲表現鈣化灶形態較規則,鈣化灶最大直徑為1.2cm,最小為0.2cm(2)多發生在前列腺的內腺及外腺的腺體內,一般常不在內外腺交界處排列出現。(3)前列腺鈣化灶也可發生在前列腺腫瘤或前列腺結核等病灶體內,超聲表現為前列腺內部出現邊界模糊形態不規則的低回聲團塊,多位于外腺內,此類病例合并發現前列腺內部有點狀、斑狀或團塊狀的強回聲,一般聲影不明顯。此類前列腺鈣化病例在本組56病例中出現9例。(4)前列腺鈣化56病例中臨床多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其中臨床手術病理驗證26例。余結合臨床癥狀可以考慮,對癥治療后效果佳。另要特別指出的就是在這56例病例中出現的9例前列腺腫瘤病例,占檢出病例的16%。后通過手術病理結果確診為:前列腺腺癌(高分化)8例,粘液癌1例。
4討論
本討論主要作出前列腺結石與前列腺鈣化的鑒別,前列腺鈣化與結石鑒別在超聲表現上并不困難,其病因可能是前列腺發生炎癥留下的疤痕,也多在前列腺結核或腫瘤等前列腺病灶內出現,當然也不排除是前列腺結石的前兆。由于前列腺結構特殊性,除了合并腫瘤出現的發生鈣化一般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前列腺鈣化、結石上會滋生細菌,所以又是前列腺炎反復發作的一個原因,不能忽視。
鑒別診斷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4.1單發與多發:結合全部的196組病例可看出前列腺結石多為多發,而前列腺鈣化灶多為單發,當然也有多發的鈣化灶,出現在前列腺癌中的鈣化灶一般表現為多發。
4.2形態:從結石和鈣化的形態上來分析,前列腺結石多為團塊狀、弧形或條形的強回聲結構。前列腺鈣化多為單發且形態規則的強回聲光團。前列腺結石多發生在前列腺的內腺和外腺的交界的區域,而前列腺鈣化則無此特性,因此前列腺結石的發生區域可作為結石與鈣化的主要鑒別根據。
4.3聲影:前列腺結石多伴有明顯的聲影,前列腺鈣化有或無聲影,因此聲影并不能作為前列腺鈣化與結石主要的鑒別根據。超聲常理多以聲影來鑒別鈣化與結石,但這里特別指出的是根據前列腺內部結構的特殊性和病例的多樣化,聲影的出現并無規律可循。
參考文獻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聯合酸性磷酸酶(PAP)檢測提高前列腺癌診斷率的臨床意義。方法病例選擇2013年7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4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選取40例我院體檢科健康體檢合格人員作為對照研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對所有受檢者的PSA、PAP的水平進行測定。并分析三組患者的檢測結果及診斷結果。結果檢測結果顯示,前列腺癌組患者的PSA、PAP均明顯高于前列腺增生組患者及對照組(p<0.01)。PSA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靈敏性為77.50%,特異性為67.50%;PAP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靈敏性為52.50%,特異性為92.50%。PSA對前列腺癌的診斷靈敏性明顯高于PAP,但特異性明顯低于PAP(p<0.05)。結論血清PSA聯合PAP檢測可顯著提高前列腺癌的診斷率,可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酸性磷酸酶 放射免疫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25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前列腺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PSA、PAP是臨床中常用的前列腺癌早期診斷的血清腫瘤標準物,前列腺癌患者會出現PSA、PAP的明顯升高[2-4]。本研究中我院分別對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及健康體檢者三組的血清PSA、PAP進行了測定,分析PSA、PAP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4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選取40例我院體檢科健康體檢合格人員作為對照研究。前列腺癌組患者40例,年齡為53~88歲,平均年齡70.44±4.34歲。均為病理檢查得到確診的患者。前列腺兩性增生組患者40例,年齡為47~84歲,平均年齡68.89±4.19歲。40例健康體檢合格的正常對照組男性。年齡為52~89歲,平均年齡71.21±5.45歲。
1.2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進行血清標本的采集,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進行血清中PSA、PAP的水平的檢測。具體的方法為:所有受檢者在進行血清標本采集前,均禁止進行指檢和導尿或經尿道的器械檢查,也均未進行前列腺的穿刺活檢。抽取血液3 ml,分離血清后,置入-30°的冰箱中進行保存待測。PSA和PAP的測定均采用羅氏化學發光儀進行。
1.3觀察指標
檢查后,分析三組檢測中的陽性檢出率、靈敏性和特異性。陽性檢出的標準為:PSA>4 ng/ml;PAP>3 ng/ml。
1.4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各組間的比較采用?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血清PSA、PAP的檢測分析檢測結果顯示,前列腺癌組患者的PSA、PAP均明顯高于前列腺增生組患者及對照組(p<0.01)。具體數據見表1。
2.2三組診斷結果的分析診斷結果顯示,PSA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陽性率為77.50%,靈敏性為77.50%,特異性為67.50%;PAP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陽性率52.50%,靈敏性為52.50%,特異性為92.50%。PSA對前列腺癌的診斷靈敏性明顯高于PAP,但特異性明顯低于PAP(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討論
PSA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種糖蛋白,由前列腺腺管上皮細胞分泌。正常男性血清中會存在低于4 ng/ml的PSA[5]。PAP是一種能夠水解磷酸酯的酶,也有前列腺合成,在精囊中儲存,最終形成成分,正常人血清中的PAP水平應低于3 ng/ml[6]。目前,PSA和PAP是臨床中被廣泛用于前列腺癌診斷的血清腫瘤標準物[7]。臨床中常通過放射免疫分析法對患者的PSA、PAP進行檢測分析,進而實現對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和分期。多項臨床研究均發現前列腺癌患者早期會出現PSA、PAP水平的明顯升高[7-8]。本研究也通過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發現,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升高至(79.88±67.34)ng/ml,PAP升高至(43.57±94.32)ng/ml,與前列腺良性增生和正常體檢者均有顯著性差異。但是,臨床中對于PSA、PAP兩種血清腫瘤標志物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差異尚不明確,有相關研究報道兩項檢查可能存在優劣差異,可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檢測。多項臨床研究顯示,PSA、PAP在前列腺癌的診斷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存在著差異[9-10]。本研究中發現,PSA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靈敏性為77.50%,明顯高于PAP(52.50%),但是PSA診斷的特異性僅為67.50%,明顯低于PAP(92.50%)。因此,證實PSA、PAP對前列腺的診斷效果存在差異,PSA的診斷敏感性較高,可用于前列腺癌的確診,PAP診斷的特異性較高,可用于前列腺癌早期的排除和篩選。因此,要想實現對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需采用PSA、PAP聯合檢測進行診斷。另,據報道,TPSA的陰性結果亦可用于排除前列腺癌[12],血清PSA水平聯合患者年齡及直腸超聲特征的Logistic回歸模型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及敏感度分別為85.37%、93.51%及65.40%,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3.74%及85.35%[13], 對前列腺癌的診斷預測結果較好,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診斷率。
本研究顯示,前列腺癌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血清中PSA、PAP水平的升高,PSA對前列腺癌診斷的靈敏性較高,PAP對前列腺癌診斷的特異性較高,需將兩種指標進行聯合檢測應用。
綜上所述,PSA、PAP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前列腺癌的診斷效果,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值得廣泛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
參考文獻
[1]吳琪俊,徐劍鋒,施榕,等.前列腺癌易感基因及遺傳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5):672-675.
[2]何躍,秦國東,肖明朝,等.前列腺癌生物標志物篩查的臨床研究現狀[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1,17(11):1029-1032.
[3]牛越,徐勇,張志宏,等.FPSA/TPSA與PSAD在PSA灰區患者中前列腺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23):4303-4305.
[4]褚靖,謝群,楊信,等.不同PSA相關腫瘤標志物在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3):2123-2125.
[5]劉剛,岳明,劉淳,等.血清PSA及PSA密度與前列腺癌分級分期的關系[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8):597-599.
[6]劉君廷,張文,梁莉,等.血清t-PSA、f-PSA/t-PSA、DRE及TRUS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4):650-653.
[7]郭楓,陳琳,李運柱,等.前列腺特異抗原和堿性磷酸酶聯合檢測在早期診斷前列腺癌骨轉移中的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3):394-396.
[8]曹萬里.以PSA為基礎的前列腺癌篩查研究的探討[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3,19(6):559-562.
[9]陳錦順,周世娟,鐘惠香,等.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3,3(6):116-117.
[10]闞秀芳,趙麗晶,李倩,等.前列腺癌診斷模式與發病率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3):6069-6071.
[11]曹璐穎,李克.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生物標志物研究及應用進展[J]. 臨床檢驗雜志,2013,31(1):44-47.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3
[關鍵詞] 膀胱;腫瘤;二維聲像圖;超聲檢查;診斷;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a)-078-02
Bladder neoplasm ultrasound diagnosis
LI Qia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kou,Longkou 265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bladder tumor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Methods:To carry out the ultrasound inspection to 28 example bladder tumor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 lump body's 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 interior and peripheral blood stream characteristic,diagnosis result and pathology comparison.Results:According to the bladder neoplasm 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the union surgery investigation and the tumor pathology check result,the bladder neoplasm acoustic image chart was divided into four issues, and had certain rule.Conclusion:The ultrasound has high diagnosis value to the bladder neoplasm, generalized analysis two-dimensional and colored doppler acoustic image tuteur spot, may enhance the accuracy rate of bladder neoplasm diagnosis.
[Key words] Bladder;Tumor;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Ultrasound inspection;Diagnosis;Different diagnosis
膀胱腫瘤在泌尿系統腫瘤中最為常見,本病多以無痛性肉眼或鏡下血尿為首發癥狀。在臨床上診斷膀胱腫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較多,如超聲顯像、CT、MRI及膀胱鏡檢查等,其中二維超聲顯像方便易行、無創傷,對膀胱腫瘤的診斷及術前分期準確率較高,受到臨床的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肉眼或鏡下血尿(病史3 d~1年余),伴尿急、尿頻、尿痛者28例。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探查和切除標本病理檢查,最后診斷為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27例,移行上皮狀瘤1例。
1.2使用儀器
美國GE-LOGIQ-400PRO,探頭頻率2.5~4.0 MHz。
1.3檢查方法
檢查前患者飲適量溫開水,待膀胱充盈后,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然后涂耦合劑,按常規方法,探頭在恥骨上方作縱向、橫向及斜向掃查,仔細觀察各解剖部位的膀胱壁有無局限性增厚,或突向膀胱內的結節與團塊,當顯示有關病變后,觀察并檢測其大小與形態,確定其位置,對擬診膀胱腫瘤患者,仔細觀察腫瘤基底部的寬窄,有無瘤蒂及瘤蒂的粗細,腫瘤基底浸潤膀胱壁的深度等,并進行聲像圖分期。
1.4膀胱腫瘤的分期方法
按國際統一標準對膀胱腫瘤的TNM分期方法,共分四期。T1期:腫瘤僅限于黏膜;T2期:腫瘤突破黏膜層入淺肌層;T3期:腫瘤浸達深肌層;T4期:腫瘤突破膀胱漿膜層,固定于盆腔,或有周圍臟器轉移。
2結果
2.1膀胱腫瘤大小位置與形態
本組28例膀胱腫瘤,單發腫瘤21例,多發性7例,共計34個瘤體。二維聲像圖表現為膀胱黏膜局限增厚,局部可見狀結節或菜花狀團塊突入膀胱無回聲區內,狀結節多有蒂,蒂粗細不一,菜花樣團塊蒂較粗或基底較寬呈浸潤狀,內部回聲較高。
2.2聲像圖分期
根據本組28例膀胱腫瘤,34個瘤體浸潤膀胱深度的二維聲像圖所見,結合手術探查和腫瘤標本病理檢查結果,參照膀胱腫瘤國際統一的TNM分期方法,將膀胱腫瘤的聲像圖分為四期。
T1期:腫瘤僅局限于膀胱黏膜層。本組有13例,15個瘤體。聲像圖所見膀胱黏膜帶狀回聲連續性破壞,可見邊緣不規則的腫瘤結節或團塊突入膀胱腔內,表面呈狀或菜花樣,其內部回聲略低于膀胱肌層,呈分布不均勻的點狀低回聲或高回聲,結節與團塊多有蒂,且較細,肌層回聲連續性好。
T2期:腫瘤浸入膀胱淺肌層。本組有8例,11個瘤體。聲像圖顯示膀胱壁增厚,局部有邊緣不規則的團塊狀回聲突入膀胱腔,表面多呈菜花樣,蒂較粗或無明顯瘤蒂,基底較寬,浸入黏膜下,與肌層帶狀回聲分界模糊或有低回聲凹陷。
T3期:腫瘤深達膀胱深肌層。本組有5例,6個瘤體。由于腫瘤相對較大,基底較寬而浸達膀胱深肌層。聲像圖顯示肌層帶狀回聲連續性破壞或中斷,低回聲團塊浸潤,膀胱壁外呈膨隆狀,可因其周圍組織受壓而回聲增強,但分界較清晰。
T4期:腫瘤固定于盆腔,并浸及膀胱周圍臟器,本組有2例,2個瘤體。具有T3期聲像圖表現,團塊突出膀胱肌層,由于腫瘤浸潤而與膀胱周圍組織回聲分界不清,膀胱周圍或其他臟器可見結節與團塊回聲。
3討論
3.1膀胱腫瘤的病理基礎及超聲診斷機制
3.1.1膀胱腫瘤的病理基礎膀胱腫瘤的發病率居泌尿系統腫瘤首位,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膀胱腫瘤分為上皮細胞性與非上皮細胞性腫瘤兩大類;上皮細胞性腫瘤占膀胱腫瘤的95%~98%,上皮細胞性腫瘤又分為移行上皮狀瘤、移行上皮細胞癌、鱗狀上皮癌和腺癌等。非上皮細胞性腫瘤占膀胱腫瘤的2%~5%,主要見于血管瘤、纖維瘤和平滑肌瘤等。膀胱腫瘤多為單發性,多發性者較為少見,占16%~25%。腫瘤可能發生于膀胱壁的任何部位,絕大多數見于膀胱三角區,其次為兩側壁,發生在膀胱頂部者較少見。膀胱惡性腫瘤的轉移方式有淋巴轉移、血行轉移或直接浸潤、局部種植四種,主要為盆腔淋巴結轉移,晚期轉移多見于肝、肺、骨骼等處。
3.1.2膀胱腫瘤的主要臨床表現膀胱腫瘤多發生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4∶1。膀胱腫瘤最常見的癥狀為無痛性鏡下或肉眼血尿。腫瘤侵犯膀胱壁,刺激膀胱黏膜及并發感染時,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膀胱腫瘤晚期瘤體較大時,可于腹部觸及浸潤性腫塊或出現嚴重的貧血、水腫等臨床表現與體征。盆腔廣泛浸潤時可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腫等臨床表現與體征。
3.1.3膀胱腫瘤的超聲診斷機制 膀胱是一個中空性肌囊,可分為底、體、頸三部分,膀胱具有充盈尿液的特點,當膀胱壁發生腫瘤時,瘤體突入膀胱腔內,由于膀胱壁及其腔內尿液與腫瘤的組織密度不同,聲阻差別較大,超聲通過時可引起明顯回聲,鑒于瘤體的大小、形態、組織密度及其浸潤膀胱壁的深度與范圍不同,其聲像圖表現也各不相同,上述為超聲顯像診斷膀胱腫瘤的物理基礎。在二維聲像圖上,膀胱腫瘤呈明顯高于膀胱腔內尿液無回聲區而略低于膀胱壁的結節與團塊。
3.2 膀胱腫瘤的聲像圖表現及其診斷價值
膀胱正常充盈時聲像圖表現為:呈類三角形或橢圓形的無回聲暗區,膀胱壁亮而且光滑整齊,連續性良好。當膀胱內出現腫物時,聲像圖則表現為膀胱壁增厚,以黏膜增厚為主,大多數為局限性增厚,膀胱無回聲暗區內出現大小不一、狀或菜花狀、回聲中等或中高的不均勻團塊,后方不伴聲影(鈣化時可出現),團塊以寬基底或蒂與膀胱壁相連,當振動腹壁時,實時超聲觀察可見瘤體抖動,帶蒂者漂動。晚期膀胱壁受侵犯時,聲像圖表現膀胱壁連續性中斷,并可見腫瘤浸潤膀胱肌層,甚至可見淋巴結及臟器轉移,內部回聲相對減低,并且分布不均勻。
3.3膀胱腫瘤的超聲鑒別診斷
3.3.1腺性膀胱炎本病為膀胱慢性增生性炎性改變,系膀胱黏膜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局部形成真正的腺體,呈絨毛狀腫塊或半圓形小丘。該病多見于成年男性,且具有尿頻、尿急、尿痛或血尿等臨床表現與體征。超聲可見膀胱內的隆凸性改變,如可呈團塊狀或呈彌漫性膀胱黏膜增厚,酷似膀胱腫瘤,應注意加以鑒別。
3.3.2前列腺疾病前列腺中葉增生突入膀胱腔時,在聲像圖上需與膀胱腫瘤鑒別。仔細觀察可見前列腺增生表面較光滑,邊緣較規則,內部回聲密度較均勻,且可顯示受增生前列腺壓迫而狹窄的尿道內口;當前列腺癌浸潤膀胱壁時,二維超聲鑒別可存在一定困難,可經直腸二維超聲觀察毗鄰關系,對診斷有較大幫助。
3.3.3膀胱結石膀胱術后以縫線為核心形成的結石和膀胱腫瘤鈣化,聲像圖上均表現為附著于膀胱壁的高回聲團。對此,若改變實時觀察,以縫線頭位核心的結石基底部雖不移動,但其體部在原位游離,呈“吊燈”樣,而膀胱腫瘤則無運動征象;應用彩色多普勒于團塊內顯示血流信號對鑒別診斷有重大意義。
3.3.4膀胱內凝血塊膀胱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凝血塊時,亦可呈高回聲而酷似膀胱腫瘤,對此囑病人改變實時觀察,可見凝血塊高回聲可隨改變而移動,若血凝塊附著于膀胱壁,改變移動不明顯時,應用CDFI觀察高回聲團塊內有無血流信號,則可進行鑒別診斷。
應用超聲診斷膀胱腫瘤有以下優越性:①經腹超聲顯像簡便、易行,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而且不受尿道狹窄、大量血尿、年老體弱、膀胱炎等限制,可彌補膀胱鏡檢查的不足。②可準確顯示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尤其對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膀胱周圍及毗鄰臟器有無浸潤和轉移病灶的觀察,圖像較為逼真,可為臨床提供相關的信息。③超聲顯像對膀胱腫瘤的診斷及術前分期的準確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大。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方便易行,費用低廉,可重復性強,受檢者無痛苦,無創傷,還可以判斷有無鄰近臟器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等特點,可作為臨床診斷膀胱腫瘤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武.現代超聲診斷學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272-273.
[2]張勁元,嚴君,霍華.膀胱腫瘤的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研究[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2,(11):851-852.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剖宮產技術的成熟和醫療關系的緊張,剖宮產率逐年上升,因此剖宮產后術后疤痕妊娠的發生率逐漸升高[1]。疤痕妊娠可出現子宮破裂和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因其發生率低,早期無特征性臨床癥狀,易漏診誤診,如未及時處理,甚至需要切除子宮來挽救生命。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7例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要求終止妊娠患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7例女性患者年齡24-40歲,平均年齡32歲,剖宮產術式為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均為1次子宮下段橫切口的剖宮產術,剖宮產距發病時間1-10年,停經時間35-56天,1例陰道大出血就診,1例人工流產術時陰道大出血,5例無明顯癥狀,7例患者超聲均提示孕囊位于子宮下段切口處,與周圍組織無分界。
1.2 診斷方法:依據B超診斷,疤痕妊娠典型的超聲影像是子宮峽部切口處可見孕囊樣結構同時合并血HCG升高。
1.3 治療:本院5例用氨甲喋呤100mg im和米菲司酮50mg BID×3d po殺胚胎藥物治療,在治療后第4天和第7天查血HCG,如血HCG
2 結果
7例患者中,6例經藥物治療后,血HCG明顯下降,清宮術后,術中刮出組織經病理證實為絨毛,1例患者當時考慮子宮不全破裂,行子宮局部病灶切除術。
3 討論
剖宮產術后疤痕部位妊娠是剖宮產的遠期并發癥之一.國外已有研究者報告剖宮產疤痕早期妊娠致子宮破裂的情況[2]。關于剖宮產疤痕妊娠的發生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Yial等[3]通過對既往病例的分析認為,剖宮產疤痕妊娠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羊膜囊種植在疤痕上,在子宮峽部和宮腔中生長,有可能生長至活產,但大大增加了植入部位大出血的危險;第二種情況是妊娠囊深深種植在剖宮產切口疤痕部位,在妊娠早期即可導致子宮破裂或大出血。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以清除病灶,控制出血為原則,常用在子宮破裂或發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時,術中視情況可行孕囊楔形切除術、疤痕修補術、全子宮切除術。保守治療以殺胚胎組織、減少出血、保留生育功能為目的,主要方法有全身或局部應用氨甲喋呤、米菲司酮和介入方法栓塞雙側子宮動脈等。MTX屬抗代謝藥物的拮抗劑,可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使四氫葉酸合成障礙,干擾DNA合成。滋養細胞對此藥高度敏感,用藥后滋養細胞生成受阻從而使胚胎停止發育,最終被吸收。米非司酬是一種具有甾體結構的抗孕激素藥物,在分子水平與內源性孕酮競爭結合受體,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絨毛組織及蛻膜變性,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導致促黃體生成素下降,黃體萎縮,從而使賴以發育的胚囊壞死、吸收[4]。本文對5例病情穩定的采用了氨甲喋呤和米菲司酮兩種藥物聯合治療,5例藥物保守治療均成功。另外2例因大出血急診入院,最先未采用藥物治療。
剖宮產術后疤痕妊娠如能早期診斷,處理得當,則能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隨著超聲檢查技術的發展,高分辨率檢查儀器的應用及臨床醫師對剖宮產疤痕妊娠認識的提高,使早期明確診斷成為可能。氨甲喋呤和米菲司酮聯合治療在基層醫院是一種比較有效和安全的治療剖宮產疤痕早期妊娠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謝紅寧.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
[2] Liang HS,Jeng CJ,Sheen Tc,et cd.First-trimester uterine rupture from a placenta percret.The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2003,48:474-478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5
急性腎功能衰竭(ARF)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功能在短期內(數小時或數日)急劇下降的臨床綜合征,進行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并引起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及急性尿毒癥癥狀。急性腎功能衰竭是內科、外科及婦產科醫生較常遇到的一種危重疾病。急性腎衰發生在原有的慢性腎臟疾病腎功能不全基礎上,肌酐清除率較原先水平又下降15%。ARF的發生率在住院患者中約占5%,在急診監護病房的發生率約占30%。其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各異,早期診斷及恰當治療,腎功能多可完全恢復,延誤治療則可致死,部分病例可轉為慢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齡15~52歲。平均年齡33歲。腎原性24例,腎后性6例,過敏性休克1例,敗血癥1例,中毒性疾病26例,外科擠壓綜合征5例,腦外傷1例;產后大出血4例。無尿弄47例,少尿型15例,非少尿型6例。臨床均有不同程度血尿、水腫、高血壓。病程長者20年,短者2年,尿蛋白++~+++,尿素氮不同程度升高。
1.2病因
腎前性原因包括血容量不足或血壓過低等因素導致腎臟血供不足。腎性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腎小管及間質疾病都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腎后性為繼發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在膀胱以上的梗阻,除非為雙側性或一側原已喪失功能,否則不會發生腎功能衰竭。因致病因素不同及病情嚴重程度不同,病理改變可有顯著差異。肉眼觀可見腎增大,髓質呈紅色;皮質腫脹、蒼白。顯微鏡下腎小管上皮變性、腫脹和壞死,管腔擴張,內有脫落的上皮、管型和炎癥滲出物。腎間質炎癥細胞浸潤及水腫。腎中毒所致者,可見近端小管上皮細胞融合壞死,基膜完整。腎缺血所致者,腎小管細胞多呈灶性壞死,分散于腎小管各段中,基膜常遭破壞。
1.3臨床表現 急性腎衰(急性腎小管壞死)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少尿型(尿量400ml/24h),典型的少尿型急性腎衰可分為三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進行性尿量增多是腎功能開始恢復的一個標志。每日尿量可成倍增加,多尿期第3日可達1000ml。進入多尿期后,腎功能并不立即恢復,存在高分解代謝的患者血漿肌酐和尿素氮仍可上升,當腎小球濾過率明顯增加時,血氮質逐漸下降。恢復期,自我感覺良好,血尿素氮和肌酐接近正常,尿量逐漸恢復。
2 影像診斷
依據有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疾病、尿量減少、進行性氮質血癥、B型超聲檢查示雙腎增大,結合有關實驗室檢查,不難做出診斷。
腎前性急性腎功能衰竭時,腎臟本身無病變,一般由心功能衰竭、血容量減少引起的腎血流量減少所致。兩側腎呈正常聲像圖,下腔靜脈管腔萎癟,或可發現體腔積液、積血或腹水。腎前性腎衰竭如不能及時糾正,持續腎血流量減少可導致腎實質損害,發展為腎性急性腎衰竭。腎后性腎衰竭一般由尿路梗阻所致,常見病因是結石、腫瘤或前列腺肥大等,發生腎盂積水,腎實質因擠壓受損害。腎后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呈兩側腎盂積水聲像圖,或為一側腎盂積水,另一側腎毀損、腎發育不全或腎缺如。在積水腎臟周圍有時可見到組織水腫引起的低回聲帶。有時因腎盂黏膜水腫在積水的腎盂內,水與腎竇回聲間有一層低回聲帶。診斷腎后性急性腎衰竭較為容易,腎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理表現為腎臟腫大、腎皮質蒼白、腎髓質充血發黑、腎小管壞死和間質水腫。腎性急性腎功能衰竭,雙腎增大,或為腎皮質回聲增強、增厚(皮質疾病),或為腎錐體腫大呈圓球形,回聲極低(髓質疾病)。有時也可見腎周圍低回聲帶和(或)肝腎隱窩少量腹水。急性或急進性腎小球腎炎可見腎皮質增厚,腎柱亦增大、增寬,回聲明顯增強。
3 討論
急性腎功能衰竭,發病急劇,病情危重,雙腎功能喪失,核素腎圖、ECI和靜脈注射腎盂造影均無作用。超聲顯像不僅能鑒別腎前性、腎性和腎后性,并對體腔內積液、積血、尿路梗阻原因和腎皮質(腎小球)疾病抑或髓質(腎小管)疾病均能作出鑒別。在臨床上有時不容易鑒別慢性腎病急性發作和急性腎功能衰竭。超聲顯像根據腎形大小、肥胖程度、腎內回聲改變等比較容易作出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鑒別。許多疾病能夠以相同的方式侵犯腎臟.使患病腎臟的聲像圖表現類同,故超聲對腎臟彌漫性病變的鑒別能力有限。近年隨著電鏡的開展,腎炎的分類越來越細。聲尚不能顯示微觀結構,故聲像圖的表現與腎炎的類型無相關性。仍需超聲引導下腎穿刺活檢才能作出診斷。
參 考 文 獻
[1]董德長.實用腎臟病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前列腺的超聲診斷學范文6
門診時間:每周星期一至五上午出診。
自從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第二年就被用于對人體進行檢查,形成了放射診斷學,以后設備和技術不斷發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個包括數十種檢查手段的龐大體系,可用于診斷也用于治療,這一學科被稱作醫學影像學。那么各種影像檢查方法有哪些優缺點呢?
透視:是最常見的檢查方法之一。可通過透視看是否是腸穿孔或是腸梗阻;定位取異物;骨折手法復位等等,都離不開透視。透視不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出結論,而且費用低。當然,X線透視也有缺點,透視時X線的輻射量較大,尤其對于兒童及孕婦,所以應當盡量以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透視檢查。
超聲:B超是我們最熟悉的另一種影像檢查方法。它的優點是方便、快捷,安全無輻射,可以動態觀察人體內部器官的運動,目前在腹部、盆腔,已成了首選方法。用于體檢、妊娠過程觀察時,更能體現它的優勢。還有彩超,除觀察疾病的形態學改變外,還可以觀察病變內部的血管生長、血流供應情況,對于定性診斷幫助很大。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上,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手段,如先天性心臟病,彩超是常規和必備檢查。當然,超聲檢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它的分辨率不高,對病變的識別上不如CT、MRI等其它檢查。
X線拍片:也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法之一。外傷時懷疑骨折,可拍X線片,確定有無骨折及部位,并作為骨折治療后,觀察有無骨痂形成,前后對比,看對位對線以及生長情況。X線平片幾乎可以用來觀察全身的骨骼系統情況,另外,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和病情發展過程的觀察有較突出的優勢。現在醫院里的CR、DR是數字化X線拍片的名稱。
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在顱腦具有獨特價值,如對出血、梗塞、顱內腫瘤、膿腫、腦外傷的診斷及治療后復查,為病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目前已成為顱腦病變的首選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診斷上,作為X線片的補充,可以明確肺內有無實質性病灶,縱隔有無淋巴結或是腫瘤轉移灶。在腹部、盆腔疾病方面,作為B超檢查后的一種進一步檢查手段,可以觀察肝、膽、胰、脾、腎、婦科、盆腔、男性前列腺等的腫瘤、炎癥及外傷情況。螺旋CT檢查速度快,尤其多排螺旋CT掃描,克服了以往檢查的,如用于心臟檢查,顯示冠狀動脈與心血管造影效果接近,已成為冠心病的一種篩選手段;另一方面,一次掃描可以獲得大量信息,可做三維重建,從而以一種立體的方式顯示病變,觀察細節,更易為臨床醫師或病人所理解和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診斷明顯優于CT,不論是顱腦還是脊柱都能提供近乎解剖圖譜的清晰圖像。在臨床上,它可以在病人無任何創傷的情況下,無需病人特殊的配合,清晰地顯示血管,診斷血管病變及其它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在腹部,其優勢是水成像,包括胰膽管成像、尿路成像,可不使用造影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幅圖像,現在已基本取代了原來的胰膽管造影像檢查。然而,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者禁用此項檢查。
介入放射學:是一種新興的檢查并可治療的方法,它是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進行診斷或治療。對于腫瘤,栓塞治療可以減少術中出血、腫瘤縮小,利于手術切除,減少術后復發。惡性腫瘤晚期,失去手術機會者,介入治療是一種滿意的選擇,可以進行腫瘤栓塞、化療,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對于血管性病變,如外傷性出血、產后大出血、胃及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腫瘤出血、動脈瘤等,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在冠心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已成為最活躍的一個領域,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也是冠心病治療的一種有效方法。介入治療術已成為與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并立的第三種治療方法,其禁忌癥是相對的,如凝血功能障礙,全身衰竭、年齡過大、心肺肝功能不良、甲亢及造影劑過敏等。
SPECT:核醫學成像屬于“功能顯像”。如:SPECT的全身顯像,指顯像劑進入人體后,進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獲取全身性分布圖像。全身骨顯像,全身血池顯像,全身淋巴顯像,全身軟組織顯像,全身腫瘤標識物顯像等,進行“全身普查”,對尋找惡性腫瘤的轉移灶十分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