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1
關鍵詞: 商品房 樓板問題質量檢測
1、 房屋建筑、結構概況
該房屋為四層框架結構房屋(頂層有閣樓),底層為架空層作車庫。房屋主體結構長39.040米,寬10.440米。開間一般為3.2米、3.7米、4.1米、4.2米,進深一般為3.3米、4.8米。層高2.9米,架空層層高2.4米。框架填充外墻墻體采用240厚多孔磚,M5混合砂漿砌筑。樓面面層為30厚細石混凝土。板底粉飾層厚為5mm。
該樓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結構抗震等級三級,采用框架結構體系,本工程環境類別為一類。現澆樓、屋面板,樓板板厚100 mm、120mm。梁、板混凝土強度設計等級為C20,板設計受力鋼筋為I級鋼筋(圓鋼),分布鋼筋一般為φ8@200,現澆板設計鋼筋保護層厚度為20mm。基礎為沉管灌注樁基礎。
2、 現澆樓板質量檢測
2.1 現澆樓板厚度檢測
采用北京智博聯生產的樓板測厚儀及局部鉆孔檢測現澆樓板的厚度,一般在房間的四角部位(離兩側墻邊約30cm~50cm)及中部選5個點進行檢測,業主發現問題的臥室中部加測5個點,餐廳、衛生間、走道由于樓下住戶已裝修無法測量。
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第8.3.2條的規定,現澆混凝土結構的截面尺寸允許偏差為(-5,+8)mm,實測結果表明,部分測點樓板厚度偏差超過規范要求。
2.2 現澆樓板混凝土強度檢測
由于樓下住戶已裝修無法直接從樓板上鉆芯取樣測定混凝土的強度,為了對樓板結構混凝土質量現狀進行評定,利用回彈法和后裝拔出法測定混凝土的強度,其方法按照《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01)和《后裝拔出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CECS069:94)進行。
在⑥軸-⑩軸-A軸-C軸范圍的現澆樓板上布置3個測點進行后裝拔出法拉拔試驗檢測混凝土的強度,測得拔出力為17.5 kN、13.92 kN、16.24 kN,取最小值13.92 kN作為該測區拔出力計算值,相應的混凝土強度換算值為21.9 MPa,則該區域現澆板混凝土強度推定值為21.9 MPa。
在⑥軸-⑩軸-A軸-C軸范圍二臥室的現澆樓板板面上分別布置回彈測區檢測混凝土的強度, ⑥軸-⑧軸-A軸-C軸范圍臥室經修正后的混凝土強度平均值29.4 MPa,標準差2.29 MPa,混凝土強度推定值25.7 MPa。⑧軸-⑩軸-A軸-C軸范圍臥室經修正后的混凝土強度平均值26.8 MPa,標準差2.82 MPa,混凝土強度推定值22.2 MPa。
綜合上述混凝土強度回彈法和后裝拔出法的檢測結果,現澆板混凝土強度可以滿足設計C20的要求。
2.3 現澆樓板配筋檢測
采用喜利得(HILTI)鋼筋探測儀(FS10 System)及開鑿混凝土樓板對樓板的配筋及鋼筋保護層厚度進行檢測。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2.1條的規定及設計要求,板主筋鋼筋保護層厚度為20mm,分布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0mm。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第5.5.2條的規定,受力鋼筋的間距允許偏差為±10mm,根據附錄E第E.0.4條的規定樓板實體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允許偏差為+8mm,-5mm,且每次抽樣檢驗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于規定允許偏差的1.5倍。
實測結果表明,結構實體受力鋼筋的間距、保護層厚度偏差存在超過規范允許偏差的測點,特別是板面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偏大,這是施工控制不嚴引起的。
2.4 現澆樓板裂縫檢測
現澆樓板結構裂縫檢測結果見附圖、附照,通過現場裂縫觀測、測量發現樓面裂縫有以下特征:
(1)大部分裂縫為面層找平層裂縫,并非現澆板裂縫;
(2)房間現澆板在角部、中部板面存在結構裂縫,深度在10mm~30mm,最大寬度0.4mm,還未形成貫穿裂縫;
(3)板底已裝修,未發現裂縫。
3 、現澆樓板裂縫成因分析
有限元分析表明主臥現澆樓板板面裂縫部位已位于正彎矩區域的截面受壓區,為板面結構溫縮、干縮裂縫,支座鋼筋在該處已截斷,電線管對截面造成削弱,過大的施工偏差使得該處樓板平均厚度只有約85mm,在該處形成薄弱區域,削弱了板面抵抗能力。
裂縫寬度計算表明次臥西南角現澆樓板板面在恒載作用下的裂縫寬度只有0.062mm,目前裂縫寬度為0.4mm,該裂縫為荷載、板面結構溫縮、干縮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而過大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削弱了板面抵抗能力。驗算數據表明次臥室 ⑥軸支座板面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所計算得的截面裂縫寬度將大于規范對該環境類別下最大裂縫寬度限值(wlim=0.3mm)。
上述裂縫目前尚不影響樓板結構的安全,但發展下去會影響房間的正常使用,應進行封閉處理。
4 、檢測結論
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及其他相關規范、規程對該房屋樓板質量進行檢測,并依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對樓板承載力、裂縫寬度、變形進行驗算,得出如下結論:
4.1綜合混凝土強度回彈法和后裝拔出法的檢測結果,現澆板混凝土強度可以滿足設計C20的要求。
4.2采用樓板測厚儀及局部鉆孔檢測現澆樓板的厚度,測得主臥室中部控制截面平均厚度85mm,次臥室中部控制截面厚度94mm,客廳中部控制截面厚度115mm,書房中部控制截面厚度103mm,部分測點樓板厚度偏差超過規范要求。
4.3采用鋼筋探測儀及開鑿混凝土樓板對樓板的配筋及鋼筋保護層厚度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樓板實體受力鋼筋的間距、保護層厚度偏差存在超過規范允許偏差的測點,特別是板面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偏大,這是施工控制不嚴引起的。
4.4根據實測的混凝土強度、板厚、配筋及鋼筋保護層厚度驗算主臥室、次臥室、書房樓板截面承載力,結果表明:上述區格樓板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實際承載力與荷載效應的比值最小值為1.08,承載力滿足規范要求。
4.5采用實測數據對主臥室、次臥室、書房樓面現澆板塊進行荷載作用下的截面裂縫寬度驗算,結果表明: 次臥室 ⑥軸支座板面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所計算得的截面裂縫寬度0.343mm大于規范對該環境類別下最大裂縫寬度限值(wlim=0.3mm)。其余截面計算裂縫寬度小于規范限值,滿足要求。
4.6采用實測數據對主臥室、次臥室、書房樓面現澆板塊進行荷載作用下的撓度驗算,結果表明:上述各房間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所計算得的撓度小于規范的限值,滿足要求。
4.7分析表明主臥室現澆樓板板面南北走向縫寬為0.4mm的非貫穿裂縫為樓板結構溫縮、干縮裂縫,電線管及過大的板厚施工偏差削弱了樓板的抵抗能力。分析表明次臥室西南角現澆樓板板面縫寬為0.4mm的非貫穿切角裂縫為荷載、樓板結構溫縮、干縮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而過大的鋼筋保護層厚度削弱了板面抵抗能力。上述裂縫目前尚不影響樓板結構的安全,但發展下去會影響房間的正常使用,應進行封閉處理。
5 、加固措施
根據檢測結果,受檢居室主臥室、次臥室等房間控制截面樓板厚度偏差超出允許偏差下限較多,板面鋼筋保護層厚度偏差超出允許偏差上限較多,已影響樓板的抗裂性能及使用性能,考慮到該戶型內部為大空間,現澆板上面層多開裂、空鼓,建議結合面層的返修,在現澆板上澆筑40mm厚C30細石混凝土,內配Φ6@ 200鋼筋網,縱橫向拉通,施工時應注意新舊混凝土的結合,采取措施保證舊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銘,趙傳凱,吳學芹.某商品房樓板質量檢測及原因分析.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2
關鍵詞 茄子;嫁接育苗;發展現狀;建議;廣東惠州
中圖分類號 S64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136-02
茄子作為惠州市特色蔬菜之一,現已發展至5萬hm2以上[1]。在惠城區橫瀝鎮、馬安鎮和惠東縣梁華鎮等,茄子種植是當地的重要產業,但隨著茄子栽培面積的擴大和連年種植,加上惠州地區終年氣溫較高,雨水充沛,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各種土傳病害發生的也越來越嚴重,如茄子黃萎病、青枯病、枯萎病和根結線蟲等。而嫁接育苗技術的應用則是克服這些土傳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隨著設施蔬菜栽培的發展,嫁接技術在茄子等蔬菜上得到廣泛應用。
1 茄子嫁接苗的生產及運用現狀
近年來惠州地區的設施蔬菜栽培面積逐年增加,工廠集約化育苗也漸漸興起,惠州市現有蔬菜育苗場50余家,占全省蔬菜育苗場的1/2左右,嫁接育苗基地也逐年增加,由于穴盤培育的嫁接苗方便運輸和貯藏,“集中育苗,分散供應”的經營模式已在惠州各個縣區形成,在惠城區、博羅縣等地都有小型工廠集約化嫁接育苗基地,其中惠城區馬安鎮嫁接育苗基地發展較早也相對集中。雖然惠州市育苗場數量多,但產業規模小,年育苗量達300萬株的企業屈指可數,這些育苗場主要是滿足當地需求,但隨著銷售業務的增加和利益的追求,有的育苗基地甚至將業務拓展到其他市區或省份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從而更加使本地嫁接育苗基地的產能難以滿足巨大的嫁接苗需求市場。
相比茄子自根苗,嫁接苗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顯著增強,而且產量及果實商品性均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及果實的干物質量、全糖、纖維素等指標差異不顯著,口感也無差異[2]。這些優勢使得人們更多地愿意使用嫁接苗,以降低惠州地區由于廣泛采用露地栽培引起的青枯病、枯黃萎病和根結線蟲等土傳病蟲害。因此,茄子嫁接技術在惠州地區已成為一項無公害、增產、節能的創收技術得到廣泛推廣,目前惠州地區茄子種植專業戶中,90%以上都采用了嫁接苗。
2 惠州地區茄子嫁接苗集約化生產的關鍵技術
2.1 砧木選擇
在惠州地區選用的砧木有托魯巴姆、刺茄和赤茄等,但以托魯巴姆為主。托魯巴姆是優良的嫁接栽培砧木,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耐瘠薄性[3],對青枯病、黃萎病及根結線蟲等多種土傳病害都具有抗性[4]。市場上銷售的砧木品種雖優點突出,但發芽速度和苗期生長都很慢,比如托魯巴姆的種子很小,有明顯的休眠特征,發芽時間長、出芽率低、出芽率整齊度差,使得茄子嫁接育苗周期延長甚至影響正常生產。雖然可以使用外源激素等處理方法使砧木的種子發芽率有所提高,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芽時間長、出苗不齊等問題[5]。我國有豐富的砧木資源,若要降低育苗成本,縮短育苗周期,今后應著力于篩選、擴繁其他優良砧木并加以推廣。
2.2 選擇高效的嫁接方法
茄子嫁接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劈接法、針接法、靠接法和貼接法等。不同嫁接技術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嫁接方法對嫁接苗的成活率及其生產性能無顯著影響,影響嫁接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嫁接后的栽培管理環境條件[6]。在惠州地區茄子采用的嫁接方法主要是高效的貼接法:將砧木2片真葉上方斜切,斜面長1.0~1.5 cm,角度30°左右,去掉頂端;按照同樣的斜面去掉接穗下端,保留2葉1心,然后與砧木貼合在一起,用工具固定好。固定工具有塑料管、嫁接夾和塑料吸管等[1]。在實際生產中,人們為了提高嫁接速度,將穴盤中的2~3排砧木苗統一去芽削成30°的斜面,分別在斜面處插上套管,最后再把接穗削成斜面按照斜面對斜面的方向依次套管里。該方法可以省去嫁接過程中更換工具的時間,從而大大提高嫁接效率,但操作過程中要避免接穗的長時間失水萎蔫,以免影響成活率。
2.3 嫁接后的育苗環境控制技術
嫁接后的管理好壞直接影響到茄子嫁接苗的成活率。嫁接后9~10 d是接口愈合的重要時期,此期間白天、夜間溫度應分別控制在25~26、20~22 ℃,若溫度過低則會不利于傷口愈合,但是若溫度過高則容易使傷口處滋生細菌引起腐爛;相對濕度要控制在95%左右,嫁接后的7 d內均不可以通風換氣,超過7 d必須每天早晚通風,并逐漸將覆蓋物撤掉,待嫁接苗成活后開始正常管理[7-9]。在惠州地區嫁接育苗集中在3月上旬和8月上旬嫁接[1],3月溫度適宜,適合嫁接,但要注意倒春寒的影響。為了控制溫度和濕度,惠州地區嫁接苗主要在塑料大棚中套小拱棚保溫保濕,晴朗天氣下通風換氣,防止棚內二氧化碳含量少。8月溫度較高,嫁接育苗要注意降溫,可采用在棚上覆蓋黑紗網以遮光處理或采用濕簾風機增加棚高等措施降溫,也可采用在小拱棚上噴灑井水達到降溫的效果,但嫁接成活率相比3月的會偏低。此外,夏季茄子幼苗易徒長,應適當控制灌水量,合理施肥,倒苗壯根。
2.4 嫁接苗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
茄子嫁接通常使用的砧木種子發芽時間長,以托魯巴姆為例,其生產周期夏季80 d以上,冬季100 d以上,比瓜類嫁接苗慢3~4倍[2],且嫁接和管理成本較高。過高的育苗成本和過長的生產周期,加大了育苗風險和機會成本,為此嫁接基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縮短育苗周期,增加育苗時效性,節約成本:對于不成活的嫁接苗,通過繼續培育其砧木促進發側枝,利用側枝進行砧木二次嫁接,這樣可以縮短砧木種子發芽時間;對于茄子接穗利用完后,繼續培育接穗茄子的根部待其發側枝,進行第2次接穗利用,每株苗一般可采集1~2次側枝。經研究證明,茄子側枝做接穗嫁接苗與普通嫁接苗成活率、生長勢、產量和品質無明顯差異[10-11],這樣就可以減少育苗周期和降低育苗成本。在操作時應注意,剪接穗在晴天進行,接穗剪口要求平齊,避免給茄苗造成傷口,剪后要及時噴施殺菌劑,采完接穗后及時追肥澆水。
3 建議
3.1 加強嫁接育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的研究
蔬菜嫁接對技術要求非常高[12]。嫁接成活率的影響因素:一是砧木發芽率低,發芽不整齊,砧木與接穗接期不遇的問題,目前惠州地區采用的砧木多為托魯巴姆等野生茄子,發芽時間、發芽率、出苗期和苗期生長速度與普通茄子差異較大,育苗季節對出苗和生長速度等的影響也比較大,如果沒有熟悉野生茄子生長習性,很難使砧木和接穗接期相遇。二是播種密度過大,砧木與接穗徒長,形成高腳苗。三是嫁接時期選擇不當,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影響成活率,嫁接后的管理是影響成活的關鍵。四是病蟲害防治,嫁接苗生產所采用的砧木、接穗用種量大、育苗棚內相對的高濕高溫環境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蔓延。從病蟲害的傳播源頭上,砧木和接穗種子、育苗基質、育苗穴盤、嫁接器械、嫁接后的人工管理、嫁接苗的貯藏運輸都有可能導致病蟲害的傳播,因此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貫穿于嫁接育苗的全過程。只有這些作業采取標準化管理,才能改善育苗質量和提高育苗效率。在惠州地區,至今為止,還沒有制定茄子嫁接育苗技術規程,根據調研發現,惠城區內不同的嫁接育苗基地,嫁接后的管理方法不盡相同,茄子嫁接育苗基地都是全憑借自己的育苗和管理經驗開展嫁接工作,有時方法不當,造成成活率較低,因此在惠州地區制定茄子嫁接育苗地方標準迫在眉睫,并需要將相關單項技術進行集成,建立嫁接苗的標準化安全生產技術體系,為惠州地區茄子嫁接育苗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3.2 提高生產設備水平
由于惠州地區嫁接育苗基地都是個體戶經營,經濟積累不足,籌資能力弱,資金缺口大,大棚設施裝備水平普遍低下,多數還是簡易型大棚,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保溫和采光性能差,作業空間小。相反,嫁接后的管理,在愈合期間對于光、溫度和濕度有很高的要求,各項環境條件也要嚴格控制,而惠州地區蔬菜嫁接苗的愈合都是在大棚內土制的小拱棚里進行,不能精確地控制環境條件,嫁接苗成活率受氣候影響較大,在炎熱的夏季難以開展嫁接工作,對秋種茄苗的供應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蔬菜嫁接作業還停留在手工作業方式,存在嫁接育苗作業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不穩定等問題。隨著人工費用的不斷增加,嫁接苗的成本也有增無減。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步和發展,蔬菜生產正在由傳統的個體形式向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的現代生產方式轉變[12]。因此,應吸收國內外現代先進技術,開發和研究適合我國農藝技術,性能優良的蔬菜工廠化嫁接育苗設備,促進嫁接幼苗精細管理。建議加大財政對新建大棚和研發現代化育苗機械設備補貼力度。
3.3 強化管理,保障嫁接苗質量
相對于北方蔬菜育苗產業的發展,南方工廠化育苗則如剛破土而出的種苗,十多年來,惠州地區也陸陸續續建立了很多嫁接育苗基地,但是嫁接育苗規模大小不一,嫁接水平參差不齊,經營管理也不完善,難免會有抗病性較差的嫁接苗存在,因此需要加強質量監督和管理,嚴格落實種子經營許可制度,加強蔬菜種苗的試驗、推廣工作,逐步開展非主要農作物種苗質量抽查工作,落實提供給農戶的嫁接苗是否簽訂合同,是否達到相關標準等內容。保證出圃的每棵嫁接苗都是合格壯苗,淘汰弱苗、病苗和劣質苗,保障生產者和種植者的權益,促進種苗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3.4 成立嫁接育苗產業協作網
惠州地區擁有很多蔬菜嫁接育苗基地,盡管各地的育苗工廠在育苗的種類、嫁接砧木、嫁接技術和管理技術上不盡相同,但畢竟有很多共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建議成立惠州市或廣東省嫁接育苗產業協作平臺,將嫁接育苗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體,針對嫁接育苗所存在的共性問題開展科研協作攻關,定期組織召開研討會和經驗交流會,推廣大型育苗工廠的成功管理經驗,提升惠州地區嫁接育苗的產業發展水平[13]。
4 參考文獻
[1] 賀遠東,江新曉,林志強,等.茄子塑料吸管嫁接育苗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09(7):216-217.
[2] 王崇啟,劉淑梅,侯麗霞,等.蔬菜嫁接專題報道(四)茄子嫁接苗的應用現狀及改進方案[J].中國蔬菜,2013(7):15-18.
[3] GOUSSET C,COLLONNIERA C,MULYA K,et al.Solanum torvum,as a useful source of resistance against bacterial and fungal diseases for improvement of eggplant(S. melongena L.)[J].Plant Science,2005(168):319-327.
[4] COLLONNIER C,FOCK I,MARISKA I,et al.GISH confirmation of somatic hybrids between Solanum melongena and S.torvum:assessment of resistance to both fungal and bacterial wilts[J].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3,41(5):459-470.
[5] 李楠洋,陳鈺輝,劉富中,等.托魯巴姆(Solanum torvum Sw.)在茄子嫁接栽培上的應用研究[J].中國蔬菜,2013(10):1-8.
[6] 邢國明,亢秀萍,姬青云,等.茄果類蔬菜嫁接栽培研究進展[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0,31(1):144-146.
[7] 劉鴻鷹,馮迎娥.茄子嫁接及管理技術[J].長江蔬菜,1999(1):12-13.
[8] 杜秀蘭,賈磊.日光溫室茄子嫁接及再生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6(12):45-46.
[9] 高瑩,劉大軍,趙德庵,等.茄子嫁接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7(6):55-56.
[10] 張振家,楊建杰,馬禾.茄子嫩側枝嫁接技術初探[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2(37):86-88.
[11] 張先鋒,李愛民,李修燕.茄子側枝作接穗嫁接技術[J].山東蔬菜,2008(2):22-23.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3
關鍵詞:核桃;高接換優;嫁接成活率;抽枝率
中圖分類號 S6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59-01
核桃是木本糧油果樹之一,壽命長,有“鐵桿莊稼”之稱,是我國開發山區林業生產的重要經濟樹種。核桃仁營養豐富,是很好的滋補品,可防止動脈硬化、抗衰老、健腦益智、養發強腎等保健作用。幾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核桃在駐馬店發展較快,但有相當面積的品種老化,品質差,產量低,為進一步增加果農的經濟收入,筆者于2010-2012年進行了核桃優良品種高接換優技術研究,現將該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河南省駐馬店薄山林場土門林區,位于北緯32°40′,東經112°114′,當地年平均氣溫14.8℃,年平均降水量808~1 206mm,無霜期215~240d,年平均日照時數2 225h,土壤肥沃,pH值6.5~7.0,排灌條件良好。
1.2 試驗材料 接穗來源于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核桃品種示范園。接穗為粗度1.3cm以上,髓心小、枝條充實、木質化程度高,芽體飽滿、無病蟲害的健壯一年生發育枝。
1.3 試驗方法 嫁接方法對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的影響,采用插皮接、切接、劈接和帶木質部嵌芽接。這4種嫁接方法處理,每個處理嫁接2株,3次重復,12個小區、計24株。嫁接時間和解綁時間對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采用2011年3月15日,4月15日、4月25日,3種方法處理,重復3次,9個小區,每小區2株,計18株。解綁時分別于5月25日、6月25日、7月25日3個時期進行解綁。以上3種試驗方法均為嫁接當年落葉后測量數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嫁接方法對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的影響 嫁接方法的不同,高接換優成活率之間存在著差異。試驗表明,插皮接方法最好,成活率達97.5%,抽枝率達94.2%,帶木質部嵌芽接次3 結論與建議
嫁接方法的不同,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之間有顯著差異,采用4月15日(核桃展葉期)插皮接嫁接法的成活率最高,達97.5%,帶木質部嵌芽按的成活率為91.7%,而切接和劈接的成活率只有84.2%和76.7%;不同解綁時間對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4月15日嫁接,6月25日解綁的成活率為97.5%,平均枝條長度為138cm,粗度為1.55cm,而4月25日和3月15日嫁接的成活率只有90.2%和73.8%,而枝條生長長度和粗度均低于4月15日嫁接、6月25日解綁的成活率和枝條生長長度及粗度。所以,解綁最適宜時間為嫁接后的70d左右,解綁過早影響成活率,過晚易形成蜂腰,影響砧木和接穗成活后加粗加長生長。核桃高接換優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除上述因素影響外,對砧木上萌蘗要及時抹除,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保證接芽成活后健壯生長。在生長季節當新梢生長到50cm左右時,對新梢進行摘心,以促使分杈形成新枝,有利于嫁接的核桃樹盡快形成樹冠。對高接換優核桃樹要經常檢查,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
參考文獻
[1]王亞林.果園改造增值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89-96.
[2]高新一.果樹嫁接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36-70.
[3]樊.核桃硬枝高接換優關鍵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13(6):21-22.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4
關鍵詞:棉花;嫁接方法;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4-5060-03
Study on Efficient Cotton Graftting
ZHANG Hao,LI Rui,LIU Liang,XIA Qi-zhong,ZHANG Ming-ju
(College of Chemi-Bio Scienc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Graft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ransgenic plants, regenerated somatic plants and sterile plantlets are difficult to survive via direct plantation. Test of five different grafting methods which were designated as approach graft, cut graft, conjoint graft (CJG), cleft graft and insert graft respectively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survivial ratio of approach graf was the highest (100%), followed by cut graft(90%) and conjoint graft (CJG)(95%), while the survivial ratio of cleft graft(70%) and insert graft(80%) was lower(70% to 80%). Graftting was proformed in different seedling growing period, the survivial ratio was the highest when rootstock and scion seedlings was with 2~3 leaves. Grafting with rootstock and scion of the same variety was easier to survive than that of different, while grafting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cottons, such as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vs. sealand cotton (G. barbadense) was difficult to suvive. Grafting with the hybids of rootstock and scion seedlings could improve survivial ratio of graftting seedling. Freshness protection bags could help preserving moisture (95% relative humidity), keeping good ventilation and rising grafting survivial ratio.
Key words: cotton; grafting mehods; survival ratio
棉花組培再生植株是轉基因技術在棉花遺傳改良中應用的基礎,但通過再生植株得到的棉花組培苗無根或根系弱,直接移植到土壤或蛭石中容易猝死,成活率極低,一般只有20%左右[1-4],極大地限制了棉花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借鑒果樹、花卉嫁接的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研究人員分別采用劈接法[1-3,5]、插皮接法[4]和合接法[6]進行棉花嫁接,取得了成功。但對棉花的嫁接問題仍有待深入系統研究,完善的棉花嫁接技術體系也有待建立。
1 材料與方法
1.1 嫁接材料的準備
取鄂抗棉9號、鄂棉22、Pima90、海7124、(鄂抗棉9號×海7124)雜交種(以下簡稱雜交種)等完整飽滿種子分批浸種催芽(60℃,8h)后,直接定植在有孔的塑料杯中。培養基質為沙土混合物,基質預先翻曬消毒裝杯,保持濕潤。待棉苗長出子葉后,每個星期噴施一次葉面肥,日常澆水時溶入適量復合肥。撥除生長弱的苗、病苗以及畸形苗,保證棉苗健壯均一。
1.2 嫁接方法
1.2.1 砧木和接穗的獲得 按要求選取相應時期棉苗,截取棉苗的上段(約為全苗的1/3,長30~80 mm)保留兩片葉子作為接穗,同樣選取對應時期棉苗,去掉棉苗上段,保留兩片葉子作為砧木。
1.2.2 貼接法 參考文獻[4]和文獻[7]的方法自下而上在砧木莖上削一個8~10 mm的平滑斜面。在接穗下端削一個同樣大小的平滑斜面。將接穗斜面對準砧木斜面緊密貼合,隨即纏上保鮮膜條帶(9 mm×150 mm)并打上活結,將接合處完全密封固定。
1.2.3 切接法 在砧木斷口自上而下斜切一刀深達中柱,切口8~10 mm。在接穗下端削一個8~10 mm平滑的大斜面,大斜面背面削一個3~5 mm的小斜面。將接穗大斜面面向中柱插入砧木切口,隨即纏上保鮮膜條帶并打上活結,將接合處完全密封固定。
1.2.4 合接法、劈接法和插接法 砧木接穗獲得后,合接法參照文獻[5]的方法,劈接法參照文獻[1]~[3]的方法,插接法參照文獻[4]的方法,包扎同貼接法和切接法。
1.3 試驗設計
不同嫁接方法嫁接試驗設5個處理,不同時期和不同品種嫁接試驗分別設25個處理,每個處理40株棉苗。各試驗處理在嫁接后7 d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和生長情況,并統計嫁接苗成活率,計算平均值。
1.4 嫁接后管理
嫁接過程需在陰涼無陽光直射的地方進行。單層遮陽網下遮陰。嫁接后用小噴壺噴濕嫁接苗,然后將市售保鮮袋(200 mm×300 mm)套在嫁接苗上,噴濕袋口,濕潤的袋口捏緊后自然密合。3~5 d后敞開袋口通氣,再1~2 d后去除套袋,噴濕嫁接苗。嫁接后7~10 d嫁接苗即可正常管理。嫁接后澆透水一次,去套袋后施營養液,并噴施葉面肥,保證嫁接苗迅速恢復生長。嫁接后15 d左右即可解開保鮮膜條帶。及時除去砧木上長出的側芽和萌枝,以促進接穗的生長。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嫁接方法的嫁接效果
在砧木和接穗均為3葉1心時,分別采用貼接法、切接法、合接法、劈接法和插接法等5種不同方法進行嫁接,7 d后統計嫁接苗成活率。結果(表1)表明,貼接法嫁接苗成活率最高(100%),其次為合接法(95%)和切接法(90%),以插接法(80%)和劈接法(70%)最低,與王彥霞等[5]觀察的結果有明顯的區別。同時,以未嫁接苗作為對照,比較幾種嫁接方法處理后棉苗的生長情況,發現在前期嫁接苗生長比未嫁接過的實生苗遲緩,但在嫁接后期二者的長勢無明顯差異,與張燕江等[8]的觀察一致。合接法處理的棉苗恢復生長所需時間較長,長勢最差。貼接法處理的棉苗恢復生長最快,長勢明顯好于另外4種方法處理的棉苗,甚至超過未嫁接的實生苗。
2.2 不同時期的砧木和接穗的嫁接效果
以鄂抗棉9號為材料,分別取子葉展開期至5葉1心期的砧木和接穗采用貼接法嫁接,結果(表2)表明,砧木以2葉1心和3葉1心期實生苗效果最好,接穗以與砧木同葉齡期或略低一葉齡期嫁接苗成活率最高,達100%。
2.3 不同品種之間的嫁接效果
以鄂抗棉9號、鄂棉22、Pima90、海7124、雜交種等不同品種3葉1心的棉苗互為砧木和接穗按貼接法進行嫁接,研究品種間的配合效果。結果(表3)表明,相同品種的砧木和接穗,嫁接苗成活率最高,達85%~95%;相同類型的不同品種之間,如陸地棉鄂抗棉9號與鄂棉22之間,海島棉Pima90與海7124之間嫁接苗成活率較高(70%~85%);不同類型品種之間嫁接苗成活率最低(55%~75%);雜交種與相應的品種之間嫁接苗成活率提高。
2.4 不同嫁接方法接口愈合情況比較
貼接法操作最為簡單,切削砧木接穗只需2刀,切口暴露時間短,創面最小,有利于接口愈合,創面有效愈合未出現傷疤;切接法和劈接法切削砧木接穗共需3刀,小部分創面暴露,出現傷疤;合接法切削砧木接穗共需4刀,創面最大,傷口愈合慢,傷疤較大(圖1)。因此,貼接法嫁接苗成活率高、生長勢強。
3 結論與討論
1)砧木與接穗生理狀態相近,粗細相當,結合良好是嫁接成活的關鍵[9,10]。2葉1心至3葉1心期的實生苗是適宜嫁接時期,其主要原因是子葉展開期與1葉1心期棉苗細小幼嫩,輸導組織發育不完善,嫁接苗上下水分養分難以溝通,容易萎蔫死亡。而苗齡太長(3葉1心以上)的實生苗木質化程度太高,不利于截面的愈合。2葉1心至3葉1心期棉苗生長旺盛,輸導組織發育完善,一定程度木質化,利于操作,砧木和接穗的輸導組織容易相通,能保證水分和養分的上下溝通[6],嫁接苗成活率高。
2)嫁接苗生長勢強、莖葉健壯有利于嫁接成功,嫁接前棉苗健壯、均一可提高嫁接苗成活率,嫁接后保濕是嫁接成功的關鍵。在前人研究[2-6]基礎上改用保鮮袋套袋保濕(溫度為25~35 ℃,相對濕度95%以上,遮光),成本低,操作簡單,保濕效果和通氣性好,水分的蒸發減少,可促進嫁接苗的成活。
3)砧木與接穗間的親合力是影響嫁接成活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同一品種的細胞組織結構、生理代謝最為相近,因此同品種互為砧木、接穗嫁接效果好。如無法選用相同材料進行嫁接,則應采用親緣關系較近的材料(品種)配合。雜交種一般具有根系發達、生長勢強、莖葉健壯等雜種優勢,以雜交種做砧木有利于嫁接成功。
4)嫁接能很好地解決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中的無菌苗定植困難問題。棉花嫁接苗生長勢強、生長發育快,能夠提早開花、結實,且能保持特定品種的優良性狀[5,6],還能搶救污染苗、畸形苗[11],完善的嫁接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加快現代生物技術在棉花遺傳改良上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偉,陳宛新,朱 禎,等. 轉基因棉花高效定植方法的研究[J].植物學報,1999,41(10):1072-1075.
[2] 李燕娥,朱 禎,吳 霞,等.轉基因再生棉花嫁接初報[J].中國棉花,2000,27(3):25-30.
[3] 張寒霜,李俊蘭,趙俊麗,等. 棉花再生植株嫁接移栽技術研究[J].中國棉花,2003,30(7):29.
[4] 吳慎杰,李飛飛,張天真.插皮接技術在棉花再生植株嫁接中的應用[J].棉花學報,2006,18(6) :347-351.
[5] 王彥霞,王省芬,馬峙英,等.棉花高效嫁接新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7,40(2):264-270.
[6] LUO J H, GOULD J H. In vitro shoot-tip grafting improves recovery of cotton plants from culture[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0,57:211-213.
[7] 高爾謙.果樹嫁接法――貼接[J].西北園藝,1997(1):46-47.
[8] 張燕江,王冬梅,周小云,等. 轉Susy基因對棉花農藝性狀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08,45(1):61-65.
[9] 柳唐鏡,李勁松,陳冠銘,等. 蔬菜離體嫁接與嫁接親和性及其機理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4):1518-1522, 1568.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5
[關鍵詞] 廣玉蘭 嫁接繁殖技術
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L.)四季翠綠,花大潔白、芳香,樹姿雄偉壯麗,抗性較強,為優良的城市園林綠化樹種,現已在長江流域以南廣為栽培。由于廣玉蘭的種子具有生理后熟現象,且實生苗生長緩慢,作為園林綠化栽植后,如管理不夠,常會出現分枝多而密、枝條相互擁擠、枝條無法承受而下垂的現象,對樹形的影響較大。因此,園藝上很少采用播種繁殖而多采用嫁接繁殖。為了探索廣玉蘭嫁接繁殖的有關技術以及指導綠化苗木的選擇與培育,我們對廣玉蘭的嫁接繁殖進行了研究,現將材料整理如下:
一、試驗方法
1.嫁接材料
試驗地在我所苗圃進行,供試砧木為播種繁殖的兩年生白玉蘭苗,株行距20cm×35cm,生長狀況良好,平均高度一米以上。接穗取自我所栽植的廣玉蘭帶頂芽的一年生健壯枝,剪去葉片穗長10cm~25cm,用四川省林科院林研所生產的植創貼作綁扎物。
2.嫁接時間
3月上、中旬,選擇氣候溫和陰天不雨的天氣。
3.嫁接方法
采用3種嫁接方法,每種方法重復3次,每個重復為50株。
3.1芽接
先在接穗芽下方1cm~1.5cm處呈45°斜削至接穗周徑的2/5處,然后從芽上方1cm左右處下刀,經過形成層往下帶木質部縱削,與第一切口底部相交取下芽片,長2cm~3cm。在砧木離地8cm~15cm處選擇光滑面,按削芽片同樣方法削一比芽片略大的切面。將芽片嵌入,使二者形成層對齊,上端露出一線砧木皮層,若砧木切口或芽片過寬時,則對準一側形成層。
3.2不帶頂芽切接
先選取與砧木粗度相近的一年生健壯接穗,剪去葉片和頂芽后,剪成10cm~15cm長的徑段,每枝帶2個~3個芽。然后用嫁接刀在接穗芽的一側削成長2cm~3cm的平面,另一側下端削成45°角斜面,削面必須平滑,最好一刀削成。同時,將砧木距地10cm~15cm處剪斷,選光滑平直的一側,在斷面沿邊斜削一刀,再在斜面外緣垂直向下切一縱口,長約2 cm~3cm,略帶木質部,迅速將已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將其一側或兩側(砧木與接穗同粗)的形成層對齊密合,用植創貼綁扎牢,并封閉砧木斷面和接穗頂端切口。
3.3帶頂芽切接
將砧木距地8cm~15cm處剪斷,選光滑平直的一側,在斷面沿邊斜削一刀,再在斜面外緣垂直向下切一縱口,長略2 cm~3cm,略帶木質部。選擇與砧木粗度相近的一年生健壯接穗,剪去葉片后剪成10cm~12cm長帶頂芽的徑段,用嫁接刀在接穗的一側削成長2cm~3cm的平面,另一側下端削成45°角斜面,立即插入砧木切口,相互形成層對齊,若穗砧不等長,對準一邊即可。然后用植創貼綁扎牢,并封閉砧木斷面和接穗頂端切口。
4.嫁接后的管理
及時對于留床嫁接苗每隔5天~7天除萌一次,抹去砧木上的芽子。適時進行除草、施肥。苗木嫁接成活后,綁縛處受縊,應及時松綁,否則接口處會形成“蜂腰”,易折斷。
二、結果與分析
1.嫁接砧木的選擇
可用作廣玉蘭嫁接繁殖的砧木有多種[6],如含笑屬( Mich,elia)的含笑、白蘭花,木蓮屬( Manglietia)的木蓮等,其中嫁接效果較好的是木蘭屬(Magnolia)的紫玉蘭、白玉蘭、天日木蘭、光葉木蘭等。由表1可以看出,與廣玉蘭同屬的紫玉蘭、白玉蘭、天日木蘭、光葉木蘭作砧木嫁接時,效果好,而與廣玉蘭異屬的含笑作砧嫁接時,由于其成活率低、苗木長勢差,不宜作為砧木。
2.嫁接方法的選擇
從表2可以看出,砧木(紫玉蘭)相同、粗度相同但嫁接方法不同,苗木的成活率、生長勢表現不同,其中帶頂芽切接效果最好,芽接效果最差。
三、小結
1.廣玉蘭嫁接時,應選同屬植物而不宜選異屬植物作砧木,其中白玉蘭、紫玉蘭是培育廣玉蘭嫁接苗最普遍而主要的兩種砧木。由于紫玉蘭較白玉蘭繁殖更易、更經濟,生產實踐上應用更廣。
2.嫁接時期以3月中旬為最好, 2月中旬嫁接,幾乎不成活, 4月中旬嫁接,有一定的成活率,但不如3月中旬嫁接效果好。
3.不同嫁接方法對其成活率影響的差異是極顯著的,其中帶頂芽切接的效果最好,若以紫玉蘭作砧木且砧木粗度>1.0 cm,于3月中旬嫁接,其成活率高達93.5%。因此,嫁接繁殖廣玉蘭時,最好采用帶頂芽切接,不宜采用不帶頂芽切接,更不宜采用芽接。
參考文獻
[1]毛春英. 廣玉蘭在北方地區引種馴化與嫁接繁育技術[J].林業科技. 2004(01) .
嫁接的方法和技術范文6
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是針對紅松造林對立地條件要求嚴格,造林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的問題而進行研究推廣的。該項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樟子松嫁接紅松的生育周期,以達到提前結果、提前采伐的目的。從而最終確定推廣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的兩個主攻方向:一是建立以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為目的的樟子松嫁接紅松人工用材林;二是建立以生產林木良種為目的的樟子松嫁接紅松種子園。
樟予松嫁接紅松技術概述
試驗中采用了多種砧木,來進行多組合的嫁接試驗。試驗結果表明,以2針一束雙維管束的樟子松為砧木同5針一束單維管束的紅松嫁接,成活率高,親和性良好。
推廣的原因
設計組合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砧木和接穗要有較高的親和性,才能保證嫁接成活:二是砧木與接穗的生物學特性要互補。紅松主要優點是木材質量好,綜合經濟價值高:缺點是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早期生長慢。所以,選擇的砧木應是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的樹種。根據以上原則,選擇了鄉土樹種樟子松作為組合設計的首選樹種。
嫁接親合力的對比親合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嫁接成活率和傷口愈合上。據對比,用樟子松作砧木,其成活率都在85%以上,與同砧嫁接相比,只差1%左右。傷口愈合良好,雖然有個別植株存在“大小腳”現象,但不妨礙嫁接植株的正常生長。
推廣后的效益分析
樟子松嫁接紅松材積生長速度是紅松的2.04倍,大大提高了紅松對不良立地條件的適應性,由此可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據測算,每株嫁接的管理費用為0.60元,每公頃嫁接1000株,造林費用共計600元。按目前的生長速度推測,采伐期可縮短20年;按目前售價,直徑40em紅松價格為1500元,立方,每公頃生產木材300立方,可提高售價1.2萬元。按復利公式利算,每公頃投入2692元,產出1.2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4.5。
樟子松嫁接紅松的技術要求
為迅速建立起紅松無性系果林,提高嫁接成活率,對嫁接方法和最佳嫁接時間進行了系統的試驗研究。先后采用了髓心形成層貼接法、劈接法、舌接法和短枝接法,結果以髓心形成層貼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劈接法、舌接法生長量最大;短枝接法繁殖系數最高。同時,還進行了不同時間的嫁接試驗,其目的是緩解春季勞力緊張與育苗造林生產矛盾的局面,結果為春季成活率最高、夏季最低、秋季居中的一條u形不同嫁接時間的成活率曲線,為秋季嫁接的可行性開了先河。
在苗圃培育樟子松砧木,第1年播種,第2年移栽,密度為50株/m2,株行距為13×15cm,對需要嫁接的苗木最好用營養缽培育,以提高上山定植的成活率。第3年春季即可嫁接從紅松天然林優樹(樹齡120~160年)上采的接穗。第4年春季上山定植。如果優樹是從人工紅松林(樹齡25~40年)中選的,則接穗要比天然紅松林優樹者粗1倍以上,當砧木粗度達不到要求時,需經過獨特的技術措施處理,即對S1-Ⅰ型苗木進行抹芽、施肥,使主徑生長迅速,第3年即達到要求。苗圃的土壤和水、熱、肥等條件較好,嫁接效率高。每人每日可嫁接100株,嫁接成活可達90%~97%,嫁接苗上山定植的成活率可達80%~85%。
接穗的選擇與嫁接后的管理
紅松種子的產量除營養狀況外,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其遺傳力可達0.8以上。因此,在采集接穗前,應特別注意種子豐產優樹的選擇工作。
嫁接后的管理:主要是剪砧、解綁、修剪和扶育管理技術及檢查驗收。
為適應市場對紅松種子的需求,開展了紅松無性系果園營建技術的研究,即把現有的實生林改建成無性系果林,選擇立地條件好、交通方便、生長健壯,樹高1.0~1.5m,密度900~1100株/hm2的人工林,采用高枝嫁接的方法改建成紅松無性系果林,選擇以生產種子為目的的優樹,使紅果林的結實期由20年縮短至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