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1
關鍵詞: 中西方建筑;裝飾文化;差異;特點
中圖分類號: TQ174.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 言: 通過對傳統建筑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粉刷、雕飾、彩繪等不但是對建筑的一種裝飾,同時也反應出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文化、思想等特征,所以不同地方的文化對于建筑裝飾的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力。在中西方不同的發展歷史當中我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建筑裝飾體系,中西方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差異也決定了建筑上不同的風格。但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不管是文化還是建筑上中西方都在相互的滲透和影響著,所以充分的對中西方建筑裝飾文化進行了解和研究對于我們更好的借鑒西方文化中的優秀品質有很重要的意義。
1.中西方傳統建筑文化的各自特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西方的建筑在發展中都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這對于研究中西方裝飾文化的差異性至關重要,同時在研究當中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于文化在建筑上的影響效果和體現方式。
1.1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征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數千年的發展當中我們的建筑也自成了一套獨特的派系。而在建筑裝飾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歷史上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會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道家思想也同樣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所以在其中對于哲理的一些闡述當中也就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建筑的風格。
縱觀我國的古代建筑,大多呈現出自然之態。另一方面對于樓宇的高度甚至和臺階的級數又都有著很嚴格的要求,甚至是裝飾物上也有著鮮明的等級區分。這就和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有著莫大的關系。
儒家的思想中提出了‘中和’這個概念,而道家也有‘自然’的概念。這種順其自然的思想體現在建筑上就是一種趨于自然的狀態。我們能夠看到不管是亭臺樓閣還是廊間小道我國的建筑風格都力求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而非是讓自然配合樓宇的建造。在建筑裝飾上也追尋著整體的統一,著從建筑的漆色和圖紋的描繪上就能可見一番。而在建筑的規格方面,由于我國長久的封建體質,導致等級觀念十分分明,對于官員和平民的住宅甚至是廟宇等多方面都有著很嚴格的建筑要求。
1.2 西方傳統建筑文化的特征
談到西方傳統的建筑文化就不得不說到古希臘登峰造極的藝術水平,希臘不管是建筑還是哲學的發展都曾經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有著濃重的一筆,而且也造就了西方文化的發展頂峰!古希臘文化不但造就了絢爛的西方文明,同時也給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與中國古代文化在建筑上產生的影響一樣,古希臘文明的發展和各個時代的哲學思想也在建筑上有著很明顯的體現。
奴隸制是古希臘文化發展中的政治制度,基于落后的政治制度以及當時生產力的地下導致了社會思想上廣泛流傳著對于神的崇拜,在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當中,古希臘文化將人與神進行了思想上的融合,其中‘人神同源’的思想在建筑和雕塑等體系當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種人本思想造就了古希臘哲學的爆發性發展!也讓人們對自然充滿了探究性,體現在建筑和裝飾領域,我們不難看到古希臘的建筑裝飾當中對于諸神的雕塑、繪畫以及神廟的建造是眾多的,這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思想。而在細節方面,西方的建筑藝術描述與中國的謝意大不相同。西方的建筑裝飾追求的是力量和寫實,所有的建筑裝飾都趨于真實。而且在建筑上也都極力的彰顯著強大的力量感和協調感。中規中矩的幾何形建筑以及被精雕細琢過的草木裝飾和建筑內部的繪畫、雕塑等真實和反映內容相似的裝飾都能看出西方建筑裝飾文化的發展底蘊以及彰顯的思想。
2. 不同的文化當中中西方建筑裝飾的表現形式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和歷史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在建筑裝飾上的傳承方法卻有著很高的共通性。建筑裝飾不管如何變化和發轉都會與當時的建筑風格以及思想相統一。建筑裝飾不但對建筑起著修飾和裝點的作用,更容納著思想的發展。中西文化的差異在對其建筑裝飾的研究中可見一斑。
2.1 中西方建筑裝飾在空間上的不同表現
中國傳統的建筑裝飾集中體現了人們對周圍事物的一種精神上的感觸和領悟,在創造和應用當中以人們的心態為基礎,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意境的傳遞而非對某一事物的故意刻畫和表達。
中國傳統的建筑當中對于空間的表現手法上多以含蓄和深沉為主要的基調,在建筑裝飾讓極力的讓人們有一種移步換景的感受,也就是說在每挪動一步時周遭的精致和韻味也會跟著起變化。讓人有一種游步畫中的感覺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普遍追求的,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建筑變現形式。建筑裝飾的樹木、花草、雕刻在每個方面都相互配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而西方的建筑體系就與我國建筑的理念有所不同。西方的建筑和文化思想繼承了古希臘的模式,通常表現的是壯麗和挺拔,想要彰顯的是人駕馭于自然之上,而不是如我國一般追尋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與西方哲學當中的人本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方式上也都極力的要表現出人在自然面前的強大和無畏,對于建筑裝飾當中的自然景觀和雕塑方面也大都經過了認為的改造和修飾,讓自然屈從與人類的喜好是西方建筑裝飾的一個典型特征。
2.2中西方建筑裝飾在造型手法上的不同表現
中國的建筑張氏在表現手法上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思想表達方式,在具體的形象上我國的建筑裝飾并沒有刻意的追求,而是努力的進行夸張和突出只為將其中的內涵和精髓彰顯出來。這在我國古代的龍紋雕刻和繪畫上可見一般。為了凸顯出皇室的威嚴,帝王家的龍紋往往十分夸張,色彩上也比較絢麗和醒目,能夠讓人一眼就產生出敬畏感。
而在建筑材料上不管是主建筑還是附屬建筑我國的建筑結構大多以木質為主,這不但給建筑裝飾提供了更大的塑造空間,平雕、浮雕等手法的靈活運用給建筑裝飾添了幾分靈氣,同時也進一步發展了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思想體系。
西方的建筑裝飾與我國不同,主要以追求真實為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于自然的一種崇拜,但卻更多了一些征服和探索的韻味。不管是在繪畫和雕刻上,建筑裝飾都已‘模仿自然’為準繩,巧妙細致的的裝飾物雖然逼真,卻少了些自然獨有的靈動。在我們的學習和接觸當中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立體感和層次感都是十分強烈的,而且有著個性十足的剛毅感。在我們熟識古希臘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風格當中雖然形式上有著種種的發展和變化,但是整體的思想和建筑理念卻從沒有改變。
在建筑材料當中西方的建筑材料多以石制為主,剛毅切富有力量感,但是巖石同樣與木質一樣有著一定的雕刻和再塑的潛質,但在雕刻上也大都以神像等宗教有關聯。而且相較于中國的木質雕塑也少了幾分柔美而多了幾分張狂之感。
總 結:中國和西方的建筑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社會體質和歷史文化底蘊當中各自的發展著。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之下,各國的建筑裝飾風格和手法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發展。在紛雜的文化體系當中去蕪存精成了我們相互借鑒進步的必要手段,建筑方面也是如此。我們要看到西方建筑裝飾體系當中我們所沒有的優勢和手法,并且加以研究和發揚,這樣才能使其適合我們的發展、成為我們自己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針之谷鐘吉《西方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天然公園》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2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初中英語 教學水平
從哲學的角度看,語言和文化是矛盾與統一的結合體,相互依存,任何一個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英語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學生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性的了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升教學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誘因。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學習成績。舉例說明,教師可以介紹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風俗習慣等,讓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對西方的文化產生探索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了解文化差異,促進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在生活習慣和交流習慣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學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對話之人所處的文化環境,在與西方人交流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國人見面喜歡談論天氣;而中國人受飲食文化的影響,見面喜歡談論吃飯的問題。如果不了解各個地方的打招呼用語,就會讓別人產生誤會,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異,學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間的障礙,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在我國,小學就已開設了英語課程,而初中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階段。然而初中英語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1.英語教學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異性。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性。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在小學甚至是幼稚園孩子就已經開始英語學習。然而,在一些比較貧窮的地區,教學條件相對落后,沒有教學英語的條件,導致這些學生在進入更高一級學校學習時成績跟不上,從而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2.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成果不明顯。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英語的教學只是為了應付做題,教師在講課文時,主要講解單詞、詞組、難句、句型,講解一些固定用法,沒有新意,而且記憶量大,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厭煩心理,降低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學當中忽視了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背離了學習英語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水平的方法
1.廣泛閱讀,拓展知識面。
閱讀是學習的一種方式,閱讀有助于知識的積累,知識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僅僅靠教師講解教學內容是不行的,學生還要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通過閱讀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進英語學習。閱讀方式很多,學生可以閱讀英國文學作品及英語報刊,收聽英語廣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時,收聽廣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通過閱讀,了解西方國家的民俗文化、、社會發展等,加深印象,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這樣可以實現跨文化交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2.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對英語的理解。
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帶動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教學中播放英語原聲電影,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將課本內容通過圖像、聲音表現出來,營造一種豐富多彩、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起學生對新文化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誘發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情境對話,鍛煉學生開口“說”英語。
口語是英語學習當中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學英語就是為了交流,光學不會說是教學的一種失敗。當前,大部分學生跟外國人交流時都存在障礙,究其根本,是因為學校忽視了英語口語的學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英語的環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例如:教師可以截取一些經典電影的片段,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創辦英語角,鼓勵學生與外國朋友進行交流。在不斷的對話過程中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同時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學習是一種主動行為,學生自己要樹立明確的目標,主動地說、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三、結語
初中是學習英語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影響高中英語學習。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因而,教師不但要在教學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要對學生進行西方文化知識的滲透,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水準,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熟練運用英語,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3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學 交際 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我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4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225-01
文化差異,主要是指不同國家在文化領域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成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最顯著的特征。語言作為文字的主要載體,也成為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學習一國語言,必須了解這一國家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等因素。本文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對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做了簡要的分析,并針對如何從文化差異角度更好地進行英語教學提供了幾點建議。
一、文化差異和英語教學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學習一門語言,不單純是指學習這門語言的詞匯、語法等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習這門語言的思維習慣、運用語境、使用環境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相互聯系的兩個整體,文化差異和英語教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第一,了解我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對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意義。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詞匯、語法等方面,還表現在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上的差異。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從漢語的角度去判斷、理解英語句子,導致“中式英語”的大量出現。因此,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是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
第二,英語教學對于理解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更好地尊重西方文化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差異一方面激勵著很多人不斷去探索、尋覓西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導致很多人對西方文化存在很多誤解,由此也引發了對西方部分文化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穿插入文化差異的教學,使學生更好、更全地理解我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工具,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尊重意識,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差異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文化差異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思維方式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從英語的思維方式出發去理解英語,才能真正地學好英語。而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必須要借助文化差異的教學。文化差異對于我國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釋。通過文化差異教學,對于打破學生漢語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差異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熟練地運掌握和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通過文化差異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國與國之間文化的不同,了解英語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運用方式等。這些對于提高學生運用和掌握英語的水平和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文化差異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文化差異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不能把握文化之間的差異,這種語言教學注定是失敗的。通過文化差異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于詞匯和語法有更好地把握,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這種語言使用的語境、使用的方式等。開設文化差異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5
一、 西方文化滲透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筆者看來,西方文化滲透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文化交際障礙。中西方的歷史不同,形成文化的背景也不同,這就造成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文化差異也為中西語言交流、交際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西方文化的滲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西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也將促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2.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英語是一門語言,是學生進入神秘西方文化、西方世界的一把開門鎖。然而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文化傳承的一大載體。所以,將西方文化滲透于初中英語教學之中將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減少語言交流的障礙,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注重西方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入相關閱讀材料的語境之中,繼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 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西方文化滲透的方法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加強西方文化滲透有其客觀的必然性,也適應時展的要求。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該通過哪些方法來加強西方文化的滲透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重要文化差異的教學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眾多,為了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介紹一下重要的文化差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使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西方文化的愿望。再者,這樣的一種方式還將有效地培養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在這種意識得以培養的前提下,初中英語的教學實施將更加有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易于掌握和接受的文化差異介紹給學生。
例如,稱呼語的差異、個人隱私保護的差異等方面。具體如:
A.中國人稱呼陌生人常用的是先生、女士、叔叔、阿姨等,而西方則主要采用的是Mr、Mrs、Miss這三個稱謂。特別是對女性的稱呼,非常注重Mrs、Miss之間的差異。
B.中國人在談話中,特別是女性之間的談話,常常會詢問對方的年齡。而在西方,詢問任何人的年齡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年齡對于西方人來說是隱私。
2.多媒體設備提供背景知識。多媒體設備在了解、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在筆者看來,視頻、音頻等都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西方的紀錄片或者是英美劇片段,通過劇情來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更為形象化的了解。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Unit 6 Detective Stories這個部分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播放Person of Interest這部美劇中男主人公“Reese”和“Finch”兩個人之間的一些對話,特別是在第一季的前半部有一些片段講述的是Reese追問Finch一些私人問題時遭到Finch的斥責。
通過這種影視片段的播放可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中西方在“個人隱私”這個方面的觀念上存在的巨大差異。
多媒體設備為教學的順利推進和西方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3.增加英文授課比重。“去美國一年就可以流利地說英語。”這句話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透過這句話,我們也知道,通過創設相關的語言情境和氛圍能夠更好地開展初中英語教學工作。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教師不妨嘗試通過增加英文授課比重的方式,將學生帶入西方文化的情境之中。
文化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初中英語教師注重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西方文化滲透,將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西方文化特點,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掌握英語、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麗.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中國文房四寶,2013(5).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范文6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交際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可見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一、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二、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三、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四、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五、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六、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七、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