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1
關鍵詞:職工心理 健康教育 培訓課堂 教學方法
近年來,心理健康一詞越來越多地得到企業與社會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悄然走進企業職工培訓的課堂。2011年我校開始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到職工培訓課程中,作為任課教師感觸頗深,現談談對開展職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認識。
1.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企業或管理部門改革,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主要表現在工資報酬不合理給員工造成的壓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學,造成的束縛壓抑員工熱情的壓力;工作中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等人際關系造成的壓力;因各種現場安全事故和隱患形成的安全壓力;還有因工作過于繁忙導致無法兼顧家庭而產生的壓力等等。這些職業壓力如影隨形地影響著職工的心理健康。
華為“自殘門”、富士康“13連跳”……近年來的一系列企業員工自殺事件引發了全社會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的熱議。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不僅會給員工及其家人帶來難以挽回的傷害,也會給企業的聲譽造成難以挽回的不利影響,其程度不低于“剎車門”對豐田汽車的影響和“漏油門”對英國石油的影響。作為國有企業的勝利油田,雖然從管理制度到人員構成與華為、富士康公司有很大區別,但石油開發企業不是生存于真空中,生產一線的很多工種都是常年在野外作業,又面臨著施工工期緊,技術要求高,條件比較艱苦等情況,有部分員工心理和生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存在員工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事故等情況,給企業和員工本人帶來了巨大損失。由此可見,企業本身在抓發展提效益的同時,必須將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重要日程。
2.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合理設置教學板塊
在授課過程中觀察,許多學員對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表現出濃厚興趣。資料表明,我國職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體性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調查,我國有60%以上的員工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壓力。究其原因是員工所受到的職場壓力、社會壓力與個體壓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正是這些壓力的持續交互作用,導致了員工心理與行為的扭曲、變形與改變,積之成疾,聚之成患。但是,員工一旦出現了心理問題怎樣解決,大部分情況可能是自我改善,并不習慣去做心理咨詢或治療,如果自行解決不了,有些可能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很多職工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職工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了解較少,因此開展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設置授課內容,不能急于求成,不宜理論性太強。可設置以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基本內容板塊,可講解以下內容: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咨詢?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詢?心理咨詢的原則是什么?讓學員明確以下問題:1)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病;2)心理學不是窺見內心;3)心理咨詢不是無所不能;4)心理咨詢師不是救世主;5)心理咨詢不是思想工作;6)心理咨詢的原則是:保密原則、無條件關注的原則、助人自助的原則、來訪者自愿原則。第二個板塊可設置簡單的心理小測試,讓學員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應注意的是,測試不宜過于復雜或專業化,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使學員感興趣,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第三個板塊可設置心理調節方法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宜過深,要力求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有些方法可設置在課堂讓學員去做,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第四個板塊,可設置案例進行教學,但要注意的是:案例不宜過長,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案例的選擇要盡量貼近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案例的分析要通俗易懂,避免生硬或過于專業化。
3.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要有獨特的教學方法
職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給學員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提出一些學員感興趣的問題或案例引導學員積極討論,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員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
4.企業有必要成立比較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教師講上幾堂課還遠遠不夠,必須引起企業相關部門的重視,黨、政、工、團共同參與,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員工中的特殊情況,經常深入到一線職工中,引導他們開展積極向上的各類活動,用積極因素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將生產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企業組織相關人員培訓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勝任簡單的心理咨詢和引導工作,為員工服務。
企業還可以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公司接洽,當企業有此方面需求時,心理咨詢公司派人對問題進行評估、咨詢,對員工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幫助,并在突發災難引發大范圍心理問題時,提供及時全面的服務。心理服務公司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員工心理咨詢。員工可以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與咨詢公司預約,咨詢內容(甚至員工姓名)對企業完全保密。
總之,注重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之需要,員工之需要,也是企業安全生產、和諧發展的需要,企業教育培訓機構要認真研究并科學施教。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2
【關鍵詞】 認知教育;心理健康;應對方式;社會支持
Effec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on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 Wang Luhui, Zhang Y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enyang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psychol ogy educ ation on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 As to provide a positive measure o f mental health improving. Methods 6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x periment group w ere conducte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for 3 months. Other 60 student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was eva luated by SCL-90,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 4 factor sc ores of compulsive, anxiety etc of SCL-90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 hat before tests in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tafter tests of control groups. The factor scores of actives coping, feeling supp ort, used social support etc. after tes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 that before te sts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 after tests of control groups .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may increase th eir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improve their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 Social support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其心理健康水平已引起 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已列為 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1]。心理障礙的產生包含有認知的偏差或歪曲,已是心理學 界的一種共識[2]。因此,改變認知來達到預防和治療心理障礙已日益受到人們的 重視。為了配合高 校更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采用認知教育的方法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實驗 研究,以其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科學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一年級新生作為試點,隨機抽取2個班作為實驗組,2個班作為對照組,每 組人數均為60人。年齡在18~20歲之間,兩組男女生比例約為1:3。實施干預前用SCL-90、 簡易應對問卷及社會支持量表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統一測試,顯示兩組之間各項結果沒有顯著 性差異(見表1、表2、表3)。
1.2 方法 針對大學新生的心理狀況,選擇SCL-90、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及社會支持量表作 為心理干預效果的評價指標[3]。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從認知與情緒、行為的 相互作用 出發。設計安排了①認識人的心理;②非理性認知特點與情緒變化;③合理認識生活事 件;④情緒的自我調控方法(ABC法);⑤領悟社會支持,開發有效的求助技巧等板塊的主 題教育。以專題講座、學生自由討論以及團體咨詢等方式進行。每周1次,每次1.5小時,持 續3個月。認知教育干預后,比較實驗組的對照組學生干預前后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 差異。所獲數據采用SPSS 10.0進行分析比較。
2 結 果
2.1 實驗組、對照組干預前后心理健康量表上的結果比較與分析 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學 生在SCL-90各項因子均分后測分比前測分值低,其中強迫、抑郁、焦慮等3個項目存在顯著 性差異,陽性項目數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后測相比在陽性項目數、強迫 、抑郁焦慮上有所降低,差異存在顯著性。而對照組學生后測與前測差異均無顯著性。說明 認知教育可以降低強迫、抑郁、焦慮3項因子的痛苦水平,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一 定的積極作用。
2.2 實驗組、對照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問卷上結果比較與分析 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 積極應對維度后測顯著高于其前測及對照組后測分值。消極維度后測低于其前測有顯著性差 異。對照組前后測差異無顯著性。提示認知教育可以影響學生的應對方式,實驗組學生在挫 折和困難面前更多的選擇了“與人交談,傾述內心煩惱、改變原來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 問題”等積極應對,減少了“通過吸煙、喝酒、服藥和吃東西來解除煩惱”等不健康的消極 應對。
2.3 實驗組、對照組干預前后社會支持量表上結果比較與分析 表3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社 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項后測高于前測,與對照組相比高于其后測,且差異 達到顯著水平。客觀支持得分變化不顯著。對照組前后測相比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認知教 育可以提高實驗組學生主觀體驗到的情感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的利用度。
3 討 論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Ellis)就提出了神經癥狀產生的根源是不合理 信念的存在。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焦慮、抑郁、強迫動作等心理疾病的產生確實與 非理性信念有關[4]。認知心理學就是強調認知過程對情緒和行為的重要影響,認 為焦慮、 抑郁等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異常的思維方式,通過分析找出不合理不現實的一 面,以合理的思維方式取而代之。即通過改變不合理信念,建立現實的認知結構,就可達到 改變情緒和行為的目的。本實驗就是通過認知心理教育課程圍繞認知、情緒和行為相互之間 的關系展開,幫助大學生認識個體心理活動的特點,認識到認知是決定情緒的關鍵因素。針 對大學新生的學習生活和適應新環境等問題造成的痛苦、煩惱等負性情緒反應,以理性情緒 療法引導使之學會辨別非理性信念并與之辯論,并逐步學會表達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總是要面對各種壓力與挑戰,在構建合理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還要幫 助大學生認識到要有意識、有目的、靈活的調節行為來適應現實變化的環境。即如何應對壓 力與危機。有研究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 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兩倍[5]。可見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 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本實驗通過引導大學生合理認識生活事件,學會采用“ 與人交談,傾述煩惱”、“放輕松”等積極良好的應對方式。通過“我們是朋友”豐富交際 經歷,開發有效的求助技巧等,更好的開發利用和感受到社會支持,以減少應激對心身健康 帶來的影響。通過實驗我們認為,認知心理教育在維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應對方式和提升 社會支持程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建議深入實際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分析,有針對 性地開展認知心理教育,以維護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思想理論 教育導刊,2001,增刊:1-5
[2]季建林,儲展明.認知治療的國際動態.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2 3-125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社,1999:31-35,122-124,127-130
[4]錢銘怡.心理治療過程中認知改變的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3):1 22-125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3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觀;高師生;調查
Investigation abou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Zhe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iew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318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author. Results ①Most students have right conception about significance meaning,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out 30% students are not clear or have wrong ideas about the main objectives, subjects and main way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②Mo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very well the empha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many students have the wrong conception on what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③About 80% students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bove one half of students have wrong or unclear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with more efforts to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ion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健康已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開展起來。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發展[1]。一些學校由于思想觀念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作為教師后備力量的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魂,是教師立教的根基與轉變教師教育行為的先導,也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是指教師對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認識、判斷和知覺。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實施并真正發揮其效能,關鍵在于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認識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過對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情況進行調查,為高師生正確心理健康教育觀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遼寧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大二、大三學生。由筆者親自擔任主試,隨機整班抽取樣本351人,實際收回有效問卷318份。被試構成情況,按性別:男81人,女237人;按城鄉:城市148人,農村170人;按學科性質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的編制是參考有關文獻及書籍的基礎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實施者、對象、途徑、效果;結合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又易混淆的2個方面:與德育的關系的認識、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共7個維度進行問卷項目設計。圍繞每個維度,針對相關知識和容易出現的錯誤認識,設計詳細的判斷題目,獲得36個項目,要求高師學生對每句陳述從3種態度中選擇1種:A、贊成;B、不贊成;C、不清楚。根據持正確態度的高師生人數百分比,判斷高師生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正確程度,分析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觀的現狀。調查數據輸入SPSS 10.0進行統計分析。
3 結 果
3.1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情況調查結果 見表1。
94%的高師生贊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的高師生贊成比率為88.7%,有1.9%的高師生不贊成,9.4%的高師生不清楚。87.4%的學生贊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還有4.1%的學生不贊成,8.5%的學生不清楚。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的認識僅有67.3%的高師生贊成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11.6%的同學認識不贊成,21.1%的學生認識不清。
3.2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者的認識情況結果 見表2。
3.4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認識狀況 見表4。
由表4可知,高師生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測驗”不贊成的占88.7%,對認為“學校只要開設心理課就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贊成的有89.6%,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一些心理咨詢活動”不贊成的有79.2%。但對此3個錯誤觀點持贊成觀點或觀點模糊的高師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認識贊成的占59.4%,17.6%的學生不贊成,23.0%的高師生不清楚。
3.5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認識狀況 見表5。
由表5可見,認為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流于形式,并無實效的高師生占17.6%,反對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師生中贊成心理健康教育對智力的促進只有60.4%,12.3%的高師生不贊成,27.3%的高師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認識,57.5%的高師生認為具有促進作用,12.3%的高師生不贊同,30.2%的高師生不清楚其作用。
3.6 高師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狀況 見表6。
由表6可見,對于心理咨詢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認識是比較清楚的,86.8%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咨詢工作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6.0%的高師生不贊成,7.2%的高師生不清楚。關于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范圍的看法:認為心理咨詢是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擾與行為問題的占85.5%,對心理咨詢工作的責任包括學習指導、人際指導、就業指導的認識,贊成的高師生僅占51.9%,而不贊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師生認為心理咨詢可以解決嚴重的心理變態行為,僅有53.1%的高師生不贊成,還有28.9%的高師生不清楚。大多數高師生對心理咨詢的方法和形式的錯誤認識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別力:78.6%的高師生不贊成心理咨詢就是找學生談心;83.6%的高師生不贊成學校心理咨詢是學生提問教師給予回答;81.4%的高師生不贊成咨詢方法與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樣的。但從以上3個方面對心理咨詢形式的錯誤觀點仍然有相當比例的高師生持贊成態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的認識狀況 見表7。
由表7可見,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區別,75.8%的學生不贊成“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學生不贊成“學生心理問題和品行問題一樣”的觀點;81.8%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容、本質、形式、方法上存在差異”。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聯系,結果顯示: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觀點,46.9%的高師生贊成,30.2%的高師生不贊成,23.0%的高師生不清楚。而對“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可通過德育工作來完成”的看法,贊成者占34.9%,不贊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 討 論
4.1 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觀的現狀 調查結果表明,94%高師生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的認識基本是正確的(85%以上)。對實施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素質的看法,89.9%的高師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必須受過專業化訓練。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途徑的錯誤認識具有很強的批判性(95%以上)。這與我國不斷重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近20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是:黨和政府給予高度重視;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組織領導;各地積極開展教育活動;注重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重視師資建設;編輯出版了大量讀物[1]。這些都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對高師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刻。進而,越來越多的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正確。所以,大多高師生贊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進行專業化訓練”;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途徑的錯誤認識具有很強的批判性。說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調查結果顯示: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的認識有30%多的高師生的認識是錯誤或模糊的(33.7%)。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認為“所有學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師生不贊成或不清楚(27.3%)。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的認識,只有近60%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學活動,40%多的高師生不贊成或不清楚。這與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嚴重的問題有關。已有研究表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規范;觀念陳舊落后,形式主義嚴重;理論水平較低,指導實踐不利;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1]。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導致不良的教育結果,我們對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一點。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并不高,僅有66.7%的高師生不贊成其流于形式、沒有實效,表現為60.4%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智力發展,57.5%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具有促進作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的認識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詢教師的事”一項明顯錯誤看法不贊成率(93.1%)較高外,還有89.9%高師生贊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必須經過專業化訓練”。而“由政治老師來進行最合適”的明顯錯誤的觀點不贊成率僅為82.1%,是比較低的,這可能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中,許多政治教師、思想品德教師等兼職擔當心理健康教育任務有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者”的判斷上,贊成者占44.7%,不贊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這與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者(即心理學教師)專業化訓練程度不夠,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能力不足有關,所以,贊成心理學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對“每位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贊成者占82.4%,不贊成或不清楚的比例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師生相信每位教師都應承擔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但部分高師生可能還考慮到并不是所有教師都經過了專業化訓練,所以對“每位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贊成率并不高。贊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團、少先隊、德育處和班主任共同參與和組織”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師生不贊成或不清楚。這可能是由于共青團、少先隊、德育處和班主任一般被認為是進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許多高師生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有經過專業化訓練的要求,自然對這些“共同參與和組織”的機構和組織贊成率不高。這說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師資隊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師資培訓的力度。因此,對每位在職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訓練,使其都能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而對師資其他方面的要求,僅有66.7%的高師生贊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領導到教師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較低,這可能與很多高師生并沒有提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有關。
正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問題,才導致了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觀的混亂不清。由此可見,應該加強和深化對高師生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的培養,使之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對象、實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師資培訓的力度。
4.2 高師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86.8%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咨詢工作的重點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對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范圍的認識存在比較嚴重的誤解:認為心理咨詢是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擾與行為問題的占85.5%,對心理咨詢工作的責任包括學習指導、人際指導、就業指導的認識,贊成的高師生僅占60.8%,而不贊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見,高師生對心理咨詢工作解決問題的范圍的認識具有一定程度的狹隘性,把本應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師生認為心理咨詢可以解決嚴重的心理變態行為,僅有53.6%的高師生不贊成,還有23.5%的高師生不清楚。這又表現出部分高師生擴大了學校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范圍,把具有嚴重心理變態的人包括進來。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師生對于什么樣的心理問題可以進行心理咨詢,還是一個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蔣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學生認為去咨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現象,是嚴重到成病的程度才來心理咨詢的。這與本研究的22.9%的高師生認為心理咨詢可以解決嚴重的心理變態行為是一致的。也與贊成心理咨詢工作的責任包括學習指導、人際指導、就業指導比贊成心理咨詢是解除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人數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為學習指導、人際指導、就業指導往往被認為是正常現象,不屬于心理咨詢的范圍。大部分高師生對心理咨詢的方法和形式的錯誤認識具有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當比例(21.4%、16.4%、18.6%)的高師生持有錯誤和模糊不清的認識,其原因可能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師資隊伍薄弱、形式主義問題、操作不規范有關。這說明,有必要在教育中進一步為高師生明確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范圍。
4.3 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的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約80%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差異持贊成態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區別抱有錯誤和模糊的認識。81.8%的高師生贊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容、本質、形式、方法上存在差異”,仍有18.2%的高師生不贊成或不清楚;75.8%的學生不贊成“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師生贊成或不清楚;78.3%的學生不贊成“學生心理問題和品行問題一樣”的觀點,有21.7%的高師生贊成或不清楚。半數以上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聯系的認識是錯誤或模糊不清的。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確觀點,只有46.9%的高師生贊成,卻有30.2%的高師生不贊成,23.0%的高師生不清楚。而對“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可通過德育工作來完成”的錯誤看法,贊成者占34.9%,不贊成者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這種錯誤和模糊的狀況可能與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薄弱,質量不高有關。當前,我國學校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學科教師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職,有的則是來源于基層德育室、進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員。這些人員雖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系統的心理教育理論[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難免在冠以新的稱謂后仍沿著思想教育的老路走,從實際效果看,其中大多數也很難勝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從而導致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的認識現狀:多數高師生認為其間存在差異;50%以上高師生對其聯系的認識是錯誤或模糊不清的。
5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展望.課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羅小蘭.談教師心理教育觀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育與職業,2005,(15):70-72
[3]葉一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策.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3,(3):34-36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4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2-0085-02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a far distanc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talent. Despite of 2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higher education is in a short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n the hop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China’ s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
從幾年前的“馬加爵事件”再到最近的美國心理醫生自殺事件,我們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心理健康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制約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夠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發展不是很長。因此,還有部分高校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重視不夠的現象。將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途徑的觀點是遠遠不夠的,應將其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的理念。
心理健康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高校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比較落后,亟待提高。從總體上看,盡管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增強。但是仍有部分學校并沒有真正重視,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擺設,來應付上級的監督檢查。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無,往往是迫于形勢而臨時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其次,大學生自己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也不足,心理健康問題被當作一般的思想問題加以簡單處理。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內在規律,它和我們常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聯系也有區別,不遵循這種規律,完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怎樣才能改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呢?首先,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增強心理調節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能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給學生診治心理疾病,也不能把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等同于精神病患者,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各所高校只有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起來。其次,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人際交往、順利完成學業、適應社會激烈競爭和急劇變革的重要保證。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還可以改變長期以來的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二、把心理健康問題醫學化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從心理咨詢開始的,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現象。許多高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礙的少數學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局限在醫學模式中的心理治療,把心理障礙等同于心理疾病。這種做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同時還給學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錯誤印象,使一些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困惑時不敢及時咨詢。原本可以通過咨詢消除的心理不適卻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危機而走上了絕路。這種以解決學生已有的心理問題為主的醫學式診療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它不同于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
從目前大學生的發展狀況看,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健康的,學生的問題大多數是伴隨著其成長的發展性問題,真正的障礙性問題只是少數。所以學校應盡快改變現狀,突破醫學式診療模式的限制,建立以預防性、發展性教育為主,矯正性、診療性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金、專業隊伍匱乏
一項工作的開展,是需要有機構、經費、人員等多方面的配置。沒有充足的經費、精良的團隊,任何工作的開展,都只能是紙上談兵。
據一項調查表明,70%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掛靠在德育教研室、學生處、團委、宣傳部等部門;23.4%掛靠在心理系、教育系等業務部門;6.6%掛靠在醫院、醫務中心等部門。[注1]一些名牌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也嚴重不足,最多的也就二三十萬,有些學校甚至僅僅投入幾萬元。資金投入的不足,大大制約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前進的步子。
同時,缺乏足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是制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瓶頸之一。眾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他對從業人員在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有十分嚴格的要求。歐美國家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要求很高,必須獲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目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比較匱乏,現在主要是一些德育教師、政工干部和醫務工作者,并且他們大都是兼職,沒有經過專門的專業訓練,缺乏心理學知識和臨床心理實踐經驗,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存在心理問題歸因不準、教育效果差等現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往往取決于師資隊伍的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推進這項工作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必須建立一支訓練有素、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師資隊伍。[注2]教師要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導航人,就必須具有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僅憑熱情和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通過各種途徑建設一支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才能逐步改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邊緣化、體系缺失、科研之后的窘境。充分發揮大學生朋輩輔導隊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注3]
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會嚴重脫節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學校在“單兵作戰”,而心理健康教育理應是一個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種教育方式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學校固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他的心理成長歷程密切相關,同時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無疑是傳授知識和品格培養的主力,然而家庭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啟蒙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所以家庭對學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事實上,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上學長大成人了,又不愿管或者認為孩子不在身邊想管也管不了等心態。甚至有的父母把大學神圣化,認為任何問題學校都能解決,因此放松了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二十多年來,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迅猛發展,但為什么在高校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還是那么多?顯而易見,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問題。高校在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忽視了家庭和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所以,說我們的學校應該建立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使學生家長們了解孩子的相關信息,進行適時的家庭的教育。同樣學校和社會也是密切相連的,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會在學校得到反映。但我們不能因為怕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就要封閉校園,讓學生與世隔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在社會中生存,最終都是要走上社會的。因此,我們應該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全局性的社會問題,學校理應爭取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盡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著若干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明天,心理健康教育必將為人們所重新認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必將到來!
注 釋
1 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8
2 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展趨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4):26~29
3 王宏宇.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點和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8):128~130
參考文獻
1 黃 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策略淺析[J].教研探索,2008
2 牛 M、陳春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
3 謝彥紅、徐季紅.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4 王運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2006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5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龐海云,文冬,周艷紅:《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成效研究》,載《職業時空》2012年第12期,第100頁。]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科學技術教育、道德教育等相輔相成。教育部于1999年8月和2002年8月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標志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民間推動向官方主導發展,從基層探索到國家有計劃地推進,促使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規范、有效發展的軌道。[ 魏書堂,彭虎軍:《陜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載《商洛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31頁。]本文通過對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尚且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相關建議。
一、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全面啟動,發展形勢喜人。從1999年教育部相關文件以來,各地都相繼成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委員會,并制定了與之相配套的文件進行規范,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迅速。[ 廖全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147頁。]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大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
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正規課程中,當做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學生則在課本上勾勾劃劃,課下認真背書,完成作業,更有甚者還安排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課的考試。然而,心理健康課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煩惱,以及出現的諸多不適應的發展傾向,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使其輕松學習。[ 劉建瑛,曹文濤,劉秀琴,張艷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及教育模式的演進》2010年第5期,第294頁。]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來看,主要是依賴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自發開展,受到教育者的觀念、硬件和軟件環境的影響。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地方性課程,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易操作,各地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教材和參考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實際教學中很難操作。[ 周春淼:《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研究》,載《黑河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15頁。]
實際上面對考試的壓力,學生只會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學習,這樣并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又很復雜的工作,其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應該是一種理念,應該滲透到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生參與其中,置身其中,才能從中獲益。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得到了重視,但是在實踐中很多時候都流于形式。不少中小學領導和教師并沒有真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深刻認識到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只關注學生升學成才,未關注學生健康成人。[ 魏書堂,彭虎軍:《陜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載《商洛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32頁。]有些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出于自愿,但在現有的教育背景下,迫于多種原因或壓力,又不得不進行,于是各種形式主義大行其道。在有的學校,不論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教材,還是心理咨詢室、學生心理檔案等,都一應俱全。然而,所有這些或者是假的,或者就從沒實施過。之所以這樣做,有的是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或達標,有的則是為了擴大學校的知名度而故意搞假宣傳。[ 潘福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載《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第23期,第53頁。]這種有名無實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會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健全的假象,而越來越多的問題會被掩藏于這些假象之下,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3、師資力量較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素養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的主要標志。目前,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相當匱乏。理想狀態是每500名學生配備1名心理學教師。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一兩名兼職教師需要服務幾千名學生。教師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又要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還要開展各種心理訓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服務的需要。[ 董靜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29期,第322-333頁。廖全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150頁。]而且目前大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必定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包括專業技能心理學工作的職業道德以及與心理咨詢相關的法律知識等,不能很好地區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用說教代替心理輔導和咨詢,不僅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有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阻礙青少年良好品質的形成。[ 陳顯莉,郭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初探》,載《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第10月,第4-5頁。]
此外,由于國內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資格認證標準缺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地位一直難以得到正面認可,進而使得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成為一種科學的、獨立的、受認同的專業性工作。[ 石建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國培計劃”心理項目首批學員的調查與思考》,載《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年第3期,第54頁。]
4、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心理健康教育是個舶來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已被逐步接受,并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多數家長認為只有當孩子表現出問題后才需要找老師咨詢。[ 陳慶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載《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126頁。]很多學校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咨詢上,忽視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整體,歸根結底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夠準確。[ 安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載《學理論》2012年第32期,第231頁。]其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兩項任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發展性教育為主、補救性教育為輔。心理咨詢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就目前的開展情況看,它主要是補救性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心理咨詢,在實踐上會導致只重視個別學生具體心理問題的解決而不重視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從而背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潘福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載《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第23期,第53頁。]
此外,還有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為一談,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看做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沒有必要單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有甚者將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用德育的方法來對待心理問題。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標、任務、實施方法有明顯的區別。[ 李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與策略》,載《滁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90頁。]
二、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建設,也就是要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實效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動力,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 石建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國培計劃”心理項目首批學員的調查與思考》,載《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年第3期,第54頁。
]針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及時、切實地行動起來,通過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不斷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1、深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
就目前的情況看,全社會雖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仍存在輕視的觀念,這與我們應試教育的大背景息息相關,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更多地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此,應該加強在中小學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普及,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形成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環境與氛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要增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從而自覺地支持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魏書堂,彭虎軍:《陜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載《商洛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33頁。]更重要的是,應當建立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導向體系并認真貫徹執行。既可以在素質教育評估體系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標準的權重,也可以建立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突出其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結果與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績、學校教育質量的評估、教師的業績等掛鉤,并落實到相應的獎懲制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評估應實行多種監督,通過上級教育檢查、學生感受、家長反映、社會反饋等多種途徑獲得可靠資料,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從而產生較準確的綜合評估結果。[ 陳子立:《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思考》,載《南方論刊》2010年第2期,第102頁。]這樣才能促進全社會,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深化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只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夠切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創新教育模式
如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又很復雜的工作,不可能僅通過生硬的課堂授課或者小范圍的心理咨詢獲得有效的成果,我們需要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全方位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的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是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而不是要傳輸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例如,在美國的中小學里,很少有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除了一些學校開設心理學或社會學的選修課中含有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之外,其余大多數都是各種各樣的技能課或生活常識課,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學生由于不適或不能而帶來的緊張和焦慮,通過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來增進學生的心理功能。[ 周春淼:《中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研究》,載《黑河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17頁。]
我們應該借鑒美國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作經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在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教學實踐中,通過不同教學途徑,變化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每一個教學步驟,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除了運用相關課堂教育內容進行教育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養成自我教育的良好習慣。[ 王洪彪,張艷俠,陳曉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芻議》,載《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6期,第31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心理問題,因此應該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相關內容可以包含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性格鍛煉、青春期性生理與性心理、心理疾病預防等。同時,還應該考慮各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間的連續性,以形成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
3、積極開展師資建設和師資培訓
師資隊伍建設是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要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最重要的是要建設一支專業素質優良、專業知識技能扎實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欠缺直接制約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 魏書堂,彭虎軍:《陜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載《商洛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33頁。]因此,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努力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擔負著提高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任,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包括職業人格魅力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統籌資源、合作教學的能力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陳顯莉,郭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初探》,載《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第10月,第5-6頁。]為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建設,學校應加大力度從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中招聘具備相應專業素養的畢業生,讓更多的專業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還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在職教師培訓。如果在職教師都能夠具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并將其靈活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必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這樣也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靈活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多元化的教學實踐中。[ 陳慶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載《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130頁。]
4、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通力合作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6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有些學校在“應試教育”思維模式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認為只要管理好學生和抓好升學率就行了,至于學生的心理問題,那是心理學專家和醫生的事,小學無力也難以解決,或簡單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這種認識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開展或不能向縱深推進,以至于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送至醫院就診,并動用藥物和醫療器械治療,使心理健康教育呈醫學化傾向。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此項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先進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發展。
二、加管理評估,建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機構
教育部《關于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應有專人負責或分管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且牽涉面廣的工作,它不僅需要領導重視,且須把它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組織實施。因此,學校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由校長負責領導,制定一整套教育計劃,設立心理輔導中心或心理咨詢室,健全規章制度,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力運行。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確保質量,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應強化監督檢查,做好評估工作,運用科學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以促進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時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時性的和階段性的;評估的方式可以是學校的自我評檢、校際間互評、上級主管部門檢評及學生對健康教育的評估等。通過有效管理和合理評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有序、高效穩定地發展。
三、健全隊伍,組建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就總體而言,每個教師都應是心理輔導員,他們都應擁有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巧,熟悉青少年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疏導策略,把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質去影響學生。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發展極不平衡,遠未達到預期效果,且出現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這除了思想認識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師資隊伍的水平問題,很多學校就是因師資力量匱乏而無法啟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項工作高質有效的需要。時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從教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此專業化的發展方向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勝任。發達國家和我國的港臺地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均有資格認定制度,有的已將心理輔導作為教師教職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一方面大力做好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在高校加強此項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盡快做好在職教師的受訓工作,使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持證上崗,以逐步扭轉目前從教人員“雜拼”的現象,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狀況。
四、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專業從職人員的事情,并非針對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于全體師生。這就要通過各種路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學、遠程教育等)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使得專業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并駕齊驅。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隱性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另一方面,應使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不良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五、區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