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1
【關鍵詞】糖尿病;社區(qū)護理;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23―0123-01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也引起了臨床醫(yī)護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的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就會終生受累,這對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響是非常漫長的。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很復雜,其臨床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多樣化,糖尿病患者的并發(fā)癥多并且會危及患者的多個重要器官,因此糖尿病的致死率以及致殘率都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糖尿病的多樣化、終身性、廣泛性以及長期性都決定了糖尿病社區(qū)護理的重要性。
1 糖尿病社區(qū)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專業(yè)的社區(qū)護理人才我國開設社區(qū)護理專業(yè)起步晚,目前也沒有進一步細化。社區(qū)護理人員主要來自于普通護理專業(yè),并且目前從事社區(qū)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以中專為主,占到總人數的92%。社區(qū)醫(yī)護人員隊伍中缺乏高素質的專業(yè)護理人才,有些護理人員在上崗之前沒有經過專業(yè)知識及技術培訓,其理論知識及技能有很大的不足,遠遠不能夠滿足社區(qū)護理的要求,難以為糖尿病患者提供高質量的社區(qū)護理服務。
1.2 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有關社區(qū)護理的操作程序、法規(guī)、法律等都還不完善,社區(qū)護理缺少社保的支持,社區(qū)護理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不明確,對糖尿病社區(qū)護理起到了制約作用。
1.3 缺乏對護理工作的信任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治病要靠醫(yī)生,送藥以及打針是護士的工作,往往不能夠全面地認識護理工作,認為護理僅僅是技術性的操作,護士的工作就是協(xié)助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并沒有意識到護士其實在促進疾病的康復以及維護身心健康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4 糖尿病患者依從性較差 作者統(tǒng)計了從2010年到2013年,我轄區(qū)內居民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僅僅只有30%患者接受了規(guī)范的管理,有70%的患者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規(guī)范管理。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類:①依賴和尋求“特效藥”和偏方,不相信現(xiàn)代醫(yī)學。②患者的自制能力很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不能控制飲食,往往導致治療失敗。③患者經濟困難,不能承擔飲食保健所產生的費用。
1.5 缺少其他學科的支持 社區(qū)護理是由公共衛(wèi)生學以及護理學綜合來的,旨在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為其提供綜合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性的護理服務。社區(qū)護理是全科醫(yī)療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圍繞社區(qū)居民,以慢性病、殘疾人、兒童、婦女、老年人為重點,為其提供集計劃生育、康復健康教育、護理、醫(yī)療、保健、預防等為一體的便捷、綜合的護理服務。社區(qū)護理所需要的知識面很廣,涉及多門學科,不同于臨床護理,社區(qū)護理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全面的人文知識和護理知識。目前我國的社區(qū)護理基本上以預防和醫(yī)療為主,保健以及康復護理的內容很少,而保健知識的宣教、疾病的預防等工作目前還無法全面開展。社區(qū)護理缺乏的是不能提供綜合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護理服務,不能夠將社區(qū)護理的特色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
2 糖尿病社區(qū)護理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2.1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 建立起一套用于培養(yǎng)社區(qū)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加強對社區(qū)護理知識的普及以及實踐技能教育。對社區(qū)護理實行繼續(xù)教育培訓,明確教育目標,并且定期對繼續(xù)教育情況進行考核,從而提高社區(qū)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確保社區(qū)的衛(wèi)生護理服務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2.2 建立社區(qū)居民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檔案 通過隨訪掌握社區(qū)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資料,建立慢性病的檔案,記錄糖尿病患者發(fā)病、治療、護理的過程,為其護理和就醫(yī)提供平臺。
2.3 健康宣傳 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倡導社區(qū)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舉辦各種宣傳活動,進行多樣化的健康宣教。從而普及群眾的健康知識,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的意識。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2
【關鍵詞】 用藥知識; 健康教育; 安全用藥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86
隨著健康觀念的轉變、疾病譜的改變以及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患者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患者就診時希望了解和藥物治療相關的知識,而護士在給藥過程中如果對藥物劑量、使用方法、給藥時間、用藥注意事項、藥物的不良反應不能正確掌握和解釋,會直接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出現(xiàn)藥物治療之外的副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患者在用藥知識方面缺乏的原因,探討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保證安全用藥,提高護理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患者800例,其中進行用藥知識健康教育前400例(2011年3月-2012年3月),開展用藥知識健康教育后400例(2013年3月-2014年2月)進行用藥知識調查。這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史、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調查都是在患者知情同意、意識清醒、語言表達清楚的狀態(tài)下進行。設計調查問卷,每題滿分為5分。得4分及以上評定為知曉;3~4分評定為部分知曉;3分以下評定為不知曉。表1顯示了健康教育前的結果:用藥知曉率平均只有78.17%,部分知曉7.42%,不知曉14.42%。
1.2 改善方法
1.2.1 分析患者在用藥知識方面缺乏健康教育的原因
1.2.1.1 護士臨床用藥知識缺乏 藥理學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護士如果僅僅依靠在校學習的藥理知識遠遠滿足不了臨床實際需要。臨床藥物種類、名目繁多、各種新藥層出不窮、藥品商品名和通用名不一樣,各種藥物之間存在配伍禁忌:如鹽酸氨溴索不宜與堿性溶液混合,氨茶堿與西咪替丁合用可增加茶堿的血清濃度和毒性等。工作中護士如果不加強學習,就很難熟悉用藥知識,也不能滿足對患者進行這方面健康教育的要求。
1.2.1.2 護士人際溝通能力差 傳統(tǒng)的醫(yī)學模式認為護士只需要執(zhí)行醫(yī)囑,不強調護患溝通,導致護士缺乏與患者溝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加之有的護士溝通能力欠缺,做不到將健康教育貫穿于護理活動中:如在執(zhí)行治療護理操作、巡視患者、床邊交班時。雖然醫(yī)院對護理人員就溝通的內涵、要求及技巧進行了培訓,但效果不明顯,尤其是低年資護士,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護士整體溝通水平提高較慢。
1.2.1.3 護士編制不足 筆者工作單位是校醫(yī)院,護士少,年齡結構偏大。學生來醫(yī)院治療大多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短時間內工作負荷較大時,對用藥的健康教育就不夠系統(tǒng)。
1.2.1.4 管理層對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 來院就診對象是教職工和學生,文化層次高,用藥安全意識較強,希望受到這方面的健康教育,但是管理人員注重績效,對健康教育方面的關注度不夠,也導致護理人員在這方面的觀念淡薄。
1.2.2 改進措施
1.2.2.1 加強學習,提高意識 每周在科室會議上向全體護士反饋用藥知識方面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加強工作責任心和法律法規(guī)的知識學習,明確護士工作職責,強化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信念,樹立安全意識,規(guī)范個人醫(yī)療行為,從思想上認識到藥物指導的重要性,保證安全用藥[1]。同時加強對護士健康教育知識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其健康教育水平,在院內組織護理知識和健康教育技能講座,由護士長和護理骨干授課,既增強了授課者的專業(yè)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者的水平。選派護理骨干利用假期外出進修學習,拓展專業(yè)知識,借鑒他人經驗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授課和實踐指導,使其他護士不斷獲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掌握前沿的護理健康教育技能,為有效實施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1.2.2.2 加強臨床用藥知識的培訓 護士既是臨床用藥的實施者,又是用藥效果的監(jiān)測者[2]。護士藥理知識掌握是否扎實全面,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用藥效果與安全,也影響到能否科學指導患者用藥,所以一定要加強對護理人員藥理知識的培訓[3]??剖医y(tǒng)一購買《臨床護理藥物手冊》及《常用藥物使用須知及配伍禁忌》;考慮到科室護士年齡較大,每次只安排一種藥物的學習內容;隨著臨床新藥的不斷出現(xiàn),要及時了解藥物的藥理作用和副作用,專人負責收集藥物說明書,指導臨床正確配伍和合理用藥。護士不僅自己要正確用藥,還要指導患者安全用藥。如口服或注射頭孢類藥物應告知:服藥期間以及停藥一周內忌飲酒,同時避免服用含乙醇的藥物或食物,如藿香正氣水、酒心巧克力等。
1.2.2.3 規(guī)范藥物使用流程 治療給藥時,明確告知患者所用藥物名稱、主要藥理作用及副作用以及如何減少副作用。注射或靜脈用藥要現(xiàn)配現(xiàn)用,放置時間不宜過長,需要冷藏的藥物一定要放在冰箱;對于口服藥護士可制作小卡片,將藥品名稱、劑量、用法寫在卡片上,讓患者一目了然,注意字體要大,字跡不能潦草;對于一些特殊藥物可以制成醒目的標識:胃藥分飯前30 min、飯后30 min服用,可打印成“飯前30 min”、“飯后30 min”直接貼在藥品包裝盒上,避免了患者來回詢問如何服藥的現(xiàn)象,也增強了用藥的安全性。
1.2.2.4 健康教育指導個體化 根據不同病種、不同年齡患者采用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以選擇其信任的護士,采取聊天、拉家常方式了解其用藥方面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健康教育,配合藥物宣傳手冊進行指導;遇到輸液過程中擅自調節(jié)滴速的,明確告知滴速過快的危害;一些常見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醫(yī)院外請專家做專題講座,進行服藥指導,護士可將健康教育貫穿于護理活動始終:如執(zhí)行治療護理操作、巡視患者、床邊交班時,都要抓住時機進行健康教育,告知藥物的主要藥理作用和副作用。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及次數是患者接受指導、提高安全用藥的關鍵。
1.2.2.5 定期進行督查 護士長定期進行不同形式的提問和考核,了解護士對常用藥物知識知曉情況,并向患者發(fā)放調查表,了解患者對藥物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護士的用藥知識健康教育患者是否滿意,并結合反饋意見,找出問題,分析原因,進行改進。對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宜及時反饋給醫(yī)院藥事委員會,由藥事委員會收集資料并及時信息,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fā)生。
1.2.2.6 增加護士編制,合理排班 醫(yī)院領導向學校申請增加護士編制。排班時護士長根據工作量多少,治療難易程度,彈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強弱搭配,以便較好地完成每個班次的工作,從而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4]。平時護士長與護士要多溝通交流,讓護士認識困難,充分協(xié)調,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有效時間進行用藥知識的健康教育,還可以向領導申請改善護理硬件設施,為臨床護士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操作設備[5]。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對用藥知識知曉率數據采用Origin 8.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Pair-Sample T-Test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以P
2 結果
經過近1年健康教育后,2013年3月-2014年2月對來院就診的400例患者再次進行用藥知曉情況調查,顯示患者用藥知識知曉率達93.75%,部分知曉5.50%,不知曉0.75%,見表2。
開展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用藥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開展健康教育前的患者(P
3 討論
通過對患者健康教育缺乏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特別是規(guī)范用藥及健康教育指導個體化后,避免了老年人服藥中漏服、錯服的問題。劉荃珍等[6]曾做過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原因調查,其中錯用、漏用藥物一項比例高達57.63%。高校醫(yī)院服務對象是知識層次較高的教師和學生,用藥知識需求高,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士要努力適應這種需求,加強用藥知識水平的學習,讓患者滿意。
健康教育是護理新模式的職業(yè)要求,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治療手段運用于護理工作中,是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而更新的產物。通過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指導患者藥物治療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可以向人們傳播正確用藥理念以及維護健康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炳強.醫(yī)療糾紛發(fā)生原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9):135-137.
[2]黃宏春,林京,劉絆.臨床護理人員用藥知識掌握的調查分析[J].護理雜志,2004,21(4):39-40.
[3]徐蘊芳,于秀玲.用藥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初探[J].軍隊醫(yī)藥,2001,11(2):77-78.
[4]黎婷,劉秀梅.護患糾紛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7):477-479.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3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7~12月在本科就診患者360例,年齡22~30歲。
1.2調查方法
對2013年7~12月就診的360例初診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80例和對照組180例,對照組未進行干預,觀察組對各個環(huán)節(jié)潛在的危機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并實施干預。主要措施:①加強醫(yī)護人員理論知識及技能培訓,提高業(yè)務能力,減少差錯;②詳細告知患者各項檢查的目的及診療計劃,加強與患者溝通;③創(chuàng)造輕松、整潔的就診環(huán)境,適當進行音樂療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1.3評價指標
有效: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患者感到舒適,護理質量提高顯著;無效:患者就診仍感覺恐懼、焦慮,對工作人員不信任,服務質量得不到提高。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5結果
在對照組180例(未進行護理干預)中,共有28例出現(xiàn)安全隱患。對觀察組180例患者進行危機分析并實施干預后,只出現(xiàn)了9例安全隱患。
2門診口腔科存在的危機因素分析
2.1行業(yè)管理因素
制度與規(guī)范是評價各項工作的標準,是提高護理質量,防范差錯的重要措施。本院是綜合性三甲醫(yī)院,本科由于地理及人才儲備的限制,規(guī)模建設不大,相關的制度和規(guī)范仍存在不足和漏洞,醫(yī)護人員缺乏科室主動改造性,觀念陳舊;分診叫號系統(tǒng)未完善,患者排隊出現(xiàn)較亂現(xiàn)象,如此管理體系的漏洞和問題有待解決。
2.2醫(yī)護人員的因素
醫(yī)護因素是患者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本科設有分診臺,主要由護士安排患者就診過程,患者咨詢護士的信息較多時,如果護士專業(yè)知識欠缺,解答不到位,極易引起原本迫切就醫(yī)的患者情緒激動,出現(xiàn)護患糾紛;口腔科實習生和進修生數量較多,每張椅位至少配備一名學生,在患者診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配合不到位,經驗缺乏的現(xiàn)象,未能充分贏得患者的信任。
2.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也是導致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谇患膊∮袝r不是能一次解決的,需要患者反復檢查及復診,費用未解釋清楚和排隊時間較長時,會導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焦慮,如果醫(yī)護人員對其心理問題重視不夠,容易造成糾紛。
3討論
3.1本科通過應用危機管理制度
重視醫(yī)護人員培訓、改善就診環(huán)境及有效的音樂療法,醫(yī)療安全隱患的發(fā)生率從干預前的15.5%降至5%,有效減少了醫(yī)療安全隱患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優(yōu)質護理服務,增加了患者對治療過程的滿意度。
3.2健全管理制度,規(guī)范診療流程
門診口腔科應不斷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診治流程。①完善的知情告知制度:在對患者進行操作前,充分告知檢查的意義及目的、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費用收取項目,可增加患者心理承受能力。②周密的隨訪制度:隨訪治療結束的患者不僅要了解其治療結局,還要用真誠的話語讓患者感覺溫暖,告知其注意事項及口腔保健方法,如遇問題應及時復診咨詢,方便復診患者及時預約就診。③消毒管理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凡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和器官的器械用品均達到滅菌要求,實行“一人一用一滅菌”;每月定期進行空氣、物表及器械表面細菌培養(yǎng)。
3.3加強業(yè)務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專業(yè)素質
醫(yī)護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進修生及實習生必須在持證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診療,不能單獨操作。定期組織科室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及新技術新業(yè)務培訓,強化護士專科基礎知識培訓,努力學習口腔科??谱o理技能。
3.4重視診療護理細節(jié),建立良好的醫(yī)患、護患關系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4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內科護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對解決措施進行探討。方法:結合呼吸內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從多個方面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結果:完成了呼吸內科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辦法。結論:院方應對本院呼吸內科護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逐一分析和解決,以便在保障護理人員和患者健康的同時,使護理工作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關鍵詞】:呼吸內科;護理工作;安全隱患;應對辦法
護理工作的重點除了要促進患者疾病的迅速恢復外,也要保障患者在護理期間不會出現(xiàn)心理、生理功能與結構方面的損害、缺陷,尤其是要避免患者的死亡。呼吸內科患者多為高齡,病情相對較重,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病情多變,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務必要在樹立高度的安全護理意識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規(guī)范進行護理操作,以免發(fā)生一些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
1 常見安全隱患分析
1.1 法律觀念淡薄
在實際工作中,呼吸內科的很多護理人員未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對各項安全隱患沒有明確的認識,操作往往按照經驗而非規(guī)章制度進行,這點尤其表現(xiàn)在輸液操作當中,隨意性較強,規(guī)范性較弱,容易因各類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錯誤操作,最終導致醫(yī)療糾紛或醫(yī)療事故。
1.2 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不足
一部分呼吸內科護理人員在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掌握必須的工作技能,若同時存在經驗缺乏的問題,就會使他們無法對患者的病情發(fā)展進行有效判斷,無法進行預見性的護理操作,這點尤其表現(xiàn)在剛入院的青年護士群體中。護理水平的低下和經驗的不足還容易導致操作失誤問題,例如在呼吸內科常見的吸痰操作中,部分護士在開機時佩戴著無菌手套,口腔吸痰后立即進行氣管吸痰,未對吸痰管進行更換,進而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概率。
1.3 對突況的應對能力不足
呼吸內科患者一般年齡較大,病情重且多變,部分護理人員因知識和經驗的不足難以對突況進行正確應對,容易因操作失誤而導致醫(yī)療事故。例如在某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隨按照醫(yī)囑完成相應的護理操作,但是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其左上肢末端發(fā)紺仍保持原狀,檢查后發(fā)現(xiàn)左上肢的止血帶沒有去除,原因是護理人員靜脈抽血后忘記將其取下。
1.4 對新技術、新設備的操作不夠熟練
雖然目前醫(yī)療技術與設備的更新較快,但是部分護理人員的學習狀態(tài)不佳,未能及時掌握相應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容易因誤操作而引起安全隱患,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安全事故。例如在某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中,患者頭、頸、肩應保持水平,其中頭部應稍向后仰,該對于治療結果具有重要意義,但很多護理人員對此一無所知。
1.5 自我保護意識不足
痰液、唾沫是呼吸道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護理人員則長期處于被疾病傳染的危險當中,但是很多護士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危險性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即便是在幫患者叩背排痰時也未采取防護措施,非常容易導致自身的感染。
2 如何有效避免和解決呼吸內科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5
【關鍵詞】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救;護理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fā)癥,是在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的情況下,伴或不伴一些誘發(fā)因素而引起的一種糖尿病的急性并發(fā)癥,嚴重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直至昏迷,若不及時救治將導致死亡。目前本癥延誤診斷和缺乏合理治療而造成死亡的情況仍較常見[1]。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DKA患者38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16-77歲,平均56.5歲;血糖22.4-35.8mmol/L,血酮或尿酮陽性;發(fā)病誘因:停用、中斷藥物或胰島素治療28例,飲食不當3例,合并感染7例。
2 急救與護理
2.1 急救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靜脈輸液是搶救DKA首要的、最關鍵的措施,入院后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其一進行靜脈補液,另一通道予以胰島素持續(xù)靜滴降血糖。因DKA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脫水,宜選擇兩條較粗大的血管進行留置針穿刺。補液的原則仍是“先鹽后糖、先晶體后膠體、見尿補鉀”[2]。靜脈補液?一般先在最初2h內輸入1000-2000ml補充血容量,改善周圍循環(huán)和腎功能,以后根據血壓、心率、每小時尿量、中心靜脈壓決定輸液量和速度。第2至第6h輸入1000-2000ml,第一天補液量4000-5000ml,嚴重失水者6000~8000ml。當血糖降至13.9mmol/L時可開始輸入5%葡萄糖加胰島素治療,防止低血糖發(fā)生。對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者補液不宜過快。
2.2 監(jiān)護護理 給予心電監(jiān)護,注意心電、血壓、呼吸、脈搏、體溫、尿量、神志、意識的變化等監(jiān)測護理,并做好記錄,嚴密觀察血糖、尿量、尿酮體、血氣分析、電解質及一般生命體征,記出入量;每2小時查尿糖和尿酮體一次,2~8小時查電解質一次,4~24小時做動脈血氣分析一次[3]。觀察神志變化,對昏迷患者應注意意識障礙的程度,部分患者以興奮性增高為主的活動失調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定向力喪失、幻覺、錯覺、躁動不安等譫妄狀態(tài),應認真觀察、準確判斷[4]。
2.3 用藥護理 小劑量[0.1U/(kg?h)]速效胰島素靜滴,用輸液泵控制胰島素滴速,密切觀察血糖變化,血糖下降速度以3.9~6.1mmol/h為宜,避免發(fā)生低血糖反應。當血糖下降至13.9mmol時改輸5%葡萄糖+胰島素(每3~4g葡萄糖加入1U胰島素),直至酮體消失。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護理巡視,如?大多數DKA患者均是因感染誘發(fā),所以要準確及時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癥狀,定時翻身拍背,注意給予保暖等保護性措施,預防感冒等其他感染發(fā)生。
2.4 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長期服藥、病情遷延反復,并發(fā)酮癥酸中毒昏迷時,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颊呓洆尵忍K醒后,易產生悲觀失望及恐懼心理等不良情緒,應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性質、治療措施,使患者加強共同參與疾病治療的意識,減輕恐懼心理,配合治療,以消除患者恐懼心理,使各種治療護理措施得以實施?;杳曰颊邞龊眉覍傩睦硎鑼?,解釋疾病的療效、預后及以往處理該類疾病的經驗,安慰患者家屬,使其避免過分緊張擔心。
2.5 呼吸道的護理 昏迷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給予持續(xù)性低流量吸氧,還應注意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2.6 留置導尿護理 留置導尿的患者每日會陰擦洗,生理鹽水加上慶大霉素16萬u膀胱沖洗每日2次。
2.7 口腔護理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降低,細菌可在口腔內迅速繁殖,易產生口腔炎癥、潰瘍等,通過口腔護理可保持口腔清潔、濕潤。
2.8 基礎護理 置患者于單人房間內,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新鮮,并備齊急救藥品和設備等便于搶救。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該類患者易顯著出汗導致皮膚潮濕,護士要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換,保持床整干燥,定時為患者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皮膚1次/2h,做好交接班記錄。每日用溫水泡腳,柔軟毛巾擦干,按正確的方法修剪指甲,以避免發(fā)生糖尿病足。
3 結果
38例酮癥酸中毒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達100%,無死亡病例。
4 討論
自從胰島素問世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搶救成功率越來越高,如果遇有嚴重應急情況或治療不當時,本癥仍能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護理人員要全面撐握該病的搶救原則與措施,做到與醫(yī)生熟練、密切的配合,從而對患者實施及時、準確的搶救。另外,及時的生命體征監(jiān)測、精心的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可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88.
[2]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437.
[3]李春玲,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刊,2009,36(18):83.
護理知識缺乏的護理措施范文6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0-009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0.052
隨著對社會心理疾病醫(yī)學模式認識的不斷深入,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與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抑郁是常見精神心理損害,對患者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而惡性腫瘤又能產生和加重患者焦慮情緒,二者相互影響,最終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1]。本研究通過對腫瘤患者進行分析,觀察產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探討減少及避免腫瘤患者產生抑郁癥狀的護理預防對策,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6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例合并抑郁癥狀的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抑郁癥狀診斷參考相關標準),年齡39~84歲,平均(64.23±13.15)歲,男44例,女36例。按1∶1比例選擇80例筆者所在科室同期收治的無抑郁癥狀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40~83歲,平均(63.98±14.02)歲,男42例,女38例。患者腫瘤類型包括肺癌、胃癌晚期、食管癌、腸癌、乳腺癌、惡性淋巴結腫瘤等,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兩組腫瘤患者的相關資料,觀察家庭支持程度、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護患關系、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等因素在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腫瘤患者之間月收入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差異進行t檢驗,家庭支持程度、受教育程度、護患關系等計數資料的比較實施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家庭支持少(36.25%)、疾病知識缺乏(61.25%)、護患關系一般(25.00%)的概率高于對照組的13.75%、27.50%、6.25%,月收入平均為(2256.23±352.56)元,低于對照組的(2945.34±432.34)元,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1 導致腫瘤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
目前對于腫瘤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只能依靠手術、化療、放療等方法來延長生命,惡性腫瘤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構成的威脅以及患病以后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手術治療所致的軀體殘缺或生活的不便,面臨不良預后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從而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出現(xiàn)抑郁癥狀的心理問題,惡性腫瘤的患者中抑郁障礙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其原因、發(fā)生發(fā)展與多種因素有關[2-3]。本研究提示家庭支持少、腫瘤疾病知識缺乏、護患關系一般、月收入低可能為腫瘤合并抑郁癥狀的相關因素。
3.1.1 缺乏疾病知識 不了解病情及與治療有關醫(yī)學知識、化療中的不良反應,擔心治療效果及預后,害怕疼痛等因素對腫瘤患者影響較大,特別是在治療效果不明顯時,常出現(xiàn)抑郁癥狀[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疾病知識缺乏的概率61.25%高于對照組的2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1.2 家庭社會支持少 患者患病期間是否得到社會的關懷,是否得到了家庭的關愛,這與其是否產生抑郁情緒有著直接關系,患者患病之后,如果缺少有效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會使患者無法與人正常的溝通,最終產生了抑郁情緒,增加抑郁的發(fā)生[5]。本研究中觀察組家庭支持少的概率為36.25%,高于對照組的13.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1.3 月收入 本研究中觀察組月收入平均為(2256.23±352.56)元,低于對照組的(2945.34±432.34)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1.4 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支持的關鍵,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恢復自信,反之,如果護患關系一般,抑郁癥狀會隨之增加[7]。本研究中觀察組護患關系一般的概率為25.00%,高于對照組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