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1

【關鍵詞】英美文學修養 商務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商務英語教學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的需要,商務英語專業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作為一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自身專業素質的高低。就現在商英專業學生的學習現狀來分析,大家對西方文化的掌握情況并不是特別深入。 

英美文學是英美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一個國家的文學映射了一個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精神面貌。英美文學是英語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實際情況是很多高校開設商務英語專業時,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考慮英美文學,或是僅僅作為選修課程而已。這樣的課程設置很難引起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足夠重視。很多學生將商務與英語進行割裂,單純的學習英語和商務知識,認為英語只是在商務活動中使用的一種語言而已,并沒有注意到所有課程的綜合學習,沒有體會到“語言-文學-溝通”之間的內在關系。由于缺少對根植于西方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生在日后的跨國交流中出現了眾多問題,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不足,進而也嚴重阻礙了經貿活動的開展。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1.跨文化交際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的中國人眼界開闊了,很多人對出國旅游、探親、留學、以及貿易有很大的熱情,因此,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交流也越來越多,跨文化的交際自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先人一步的進入這個“地球村”中。在掌握正常的交流的同時,應該注意不同國家的文化。英美文學中體現了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精神面貌,充分的掌握英美文化,就能真正的了解一個國家的人民。 

2.文化是商務活動的杠桿和劑。商務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各國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如果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多方的文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商務活動的正常進行。比如說,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很有可能造成語義上的誤解;商務談判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中國人講究以技巧取勝,但是美國人的性格比較直接,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在談判中會講究談判的實質性效果,不喜歡那種漫長式的談判過程。這都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有關,這些文化很多都體現在文學中,同樣我們可以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獲得商業廣告的創意靈感。 

3.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的重要素質。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這個時代高素質人才的突出特點,無論是你從事于外貿、外交、或在外企工作等,都離不開跨文化交流。再加上,當今社會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我們隨時可以接觸到外國友人、觀看到外國電影或者閱讀外國文學,這些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征。許多企業都很看重一個人的英語能力,這說明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 

三、英美文學修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減小了溝通的障礙。不同的文化都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政治格局、生活水平有關,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是跨文化溝通的鴻溝,這個障礙必須鏟除,才能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正常進行。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風俗、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在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發覺這個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以及處事風格。當我們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才可以說真正學會了這個國家的語言。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身處不同文化國度的人在交流的時候才能更加的順暢,打破了雙方的溝通障礙。 

2.有利于避免因文化沖突造成的誤會。在商務談判的時候,因文化差異引起的沖突屢見不鮮,很有可能因為一句話觸碰到了對方的敏感點,造成整場談判的失敗。因此,了解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在外貿談判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僅是在談判的過程中,在一些其他的商務往來中也會有相應的體現,例如餐桌禮儀,送禮物或者是穿著方面,作為一名將來要從事貿易的商英專業同學,必須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3.有利于培養英語表達思維。中英的語言表達思維是很不一樣的,中國商人注重“先大后小”并且很少鋒芒畢露、形怒于色。但是美國人能夠很快的將談判進行到實質性的階段,很少花時間在謙虛禮讓方面。這些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往往會給談判造成困擾,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 

四、如何加強商英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加強對英語國家風俗習慣的了解。學校可以在學習英美文學之余,給學生延伸一些英語國家相關風俗習慣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一個國家一種語言,也有利于對文學知識的深層理解。例如,在在課堂上放映相關的電影,比如說有《刮痧》、《推手》、《面紗》等,還可以放一些民俗特點濃厚的外語電影。如果一部文學作品有相關的影視資料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使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還可以專門聘請相關方面的學者,來學校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2.案例教學中融入文化分析。案例教學對商英同學來說是一本更加直接的教學材料書,通過這些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談判經驗,下面是一個談判中關于時間問題不同處理方法的對比案例: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國去采購成套設備。巴西談判小組成員因為上街購物耽誤了時間。當他們到達談判地點時,比預定時間晚了45分鐘。美方代表對此極為不滿,花了很長時間來指責巴西代表不遵守時間并在談判中一直不依不饒,使得巴西的代表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以至于最后匆匆簽約,損失了自己的利益。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日本公司的身上,因路上堵車,在與美國的談判中遲到了,日本代表是這么應對的:“我們十分抱歉耽誤了你的時間,但是這絕非我們的本意,我們對美國的交通狀況了解不足,所以導致了這個不愉快的結果,我希望我們不要再為這個無所謂的問題耽誤寶貴的時間了,如果因為這件事懷疑到我們合作的誠意,那么,我們只好結束這次談判。我認為,我們所提出的優惠條件是不會在美國找不到合作伙伴的。”教學過程中,在從經貿角度分析案例的同時,配以相關國度的文化剖析,從文學、文化的角度解析造成這一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及不同的結果,從而使學生更加注重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鼓勵學生利用第二課堂,培養跨文化意識。英語角、各種演講比賽等二課活動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利用第二課堂模擬國際貿易的談判場景,利用不同的案例背景,然后自己想出更好的應對策略;組織中外學生交流會,促進雙方的進一步交流,培養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4.加強學術群體和師資隊伍建設。我國自引進跨文化交際學至今有十多年的歷史,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遠的距離。所以,相關專業的大學教師應該不斷努力,不斷推出新的理論成果。大學的領導應該鼓勵教師們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開展各種研討活動,以及給教師提供更多出過考察的機會。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2

伴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現在英語教學的主要研究問題,大學英語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世界各國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學英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教學一些英語的基本“聽”、“說”、“讀”、“寫”之外,還應該教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使學生的英語成績有所提高,但是英語教師并沒有教給學生如何跟一個外國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學擁有自己的外語教師或者國外交換生,學生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機會與外國人進行交流。

二、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存在的障礙

1.英漢文化差異。由于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不同,各個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這也就使得英漢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各自的特色:中國文化比較尊重優秀的歷史文化,由于中國人被譽為禮儀之邦,因此我國對禮儀非常講究,有著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凡是都講究長幼有序。在稱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講究,導致漢語中的對親戚的稱呼有很多,分為有血緣關系稱呼為“堂”,姻親關系的稱呼為“表”并且不可直呼長輩名諱,但是西方的語言中用來稱呼親戚的詞語則顯得比較籠統,不像我國分的那么細致。

2.價值觀念不同。按照我國的傳統來看,無論是處理什么事請,都是以長輩或者領導的決定為主,并且不可直接質疑。而西方人則表現的個性張揚,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西方然之間沒有投桃報李之說,對于西方人來說送禮物只是為了表示雙方之間的友好感情,所以禮物都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都會當面拆開,顯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禮物是什么?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收到的禮物一般是為了滿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較為貴重的禮物,并且中國人受到禮物都不會在客人的面前拆開,因為這樣會表示對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我國的教育是比較封閉,在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我國的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在學校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而西方國家則不一樣,西方國家的學生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實踐中學習,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國家的學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國的學生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會很緊張,產生交際障礙。

三、大學英語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際

1.介紹相關文化背景,進行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比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一種英語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出相關文化教學,讓學生理解別國的文化特色,以及別國的文化交流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語。例如: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結合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自己設定一個教學案例,在教會學生英語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習俗。

2.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對于學習英語和學習中文不一樣,英語中有很多的詞匯詞義一樣,但是不同的詞匯用法去不相同,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學習英語會感覺很困難的原因[3]。因此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僅要掌握英語詞匯的詞義和結構意義,還要掌握其文化內涵、用法,否則很容易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詞匯用錯地方,造成表達的意思和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對方產生誤解。例如:this和that這兩個單詞意思翻譯成漢語之后基本一樣,但是在英語里面根據實際的情況不同,選擇的用法也不一樣。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注意英語詞匯的用法。

3.重視非語言交際的影響。在進行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用非語言來進行交流,雖然不用語言來進行交流。但是,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卻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語言在特定的情況下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例如:在上課的路上遇到一個國外留學生,只見到對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這就表示時間不多了,即使不用語言進行交流雙方也可以達成共識,長期以來拉近雙方的距離,為雙方的之間進一步的交流做好準備。

四、結語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3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交際障礙 應對策略

一、引言

伴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現在英語教學的主要研究問題,大學英語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世界各國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學英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教學一些英語的基本“聽”、“說”、“讀”、“寫”之外,還應該教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使學生的英語成績有所提高,但是英語教師并沒有教給學生如何跟一個外國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學擁有自己的外語教師或者國外交換生,學生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機會與外國人進行交流。

二、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存在的障礙

1.英漢文化差異。由于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不同,各個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這也就使得英漢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各自的特色:中國文化比較尊重優秀的歷史文化,由于中國人被譽為禮儀之邦,因此我國對禮儀非常講究,有著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凡是都講究長幼有序。在稱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講究,導致漢語中的對親戚的稱呼有很多,分為有血緣關系稱呼為“堂”,姻親關系的稱呼為“表”并且不可直呼長輩名諱,但是西方的語言中用來稱呼親戚的詞語則顯得比較籠統,不像我國分的那么細致。

2.價值觀念不同。按照我國的傳統來看,無論是處理什么事請,都是以長輩或者領導的決定為主,并且不可直接質疑。而西方人則表現的個性張揚,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西方然之間沒有投桃報李之說,對于西方人來說送禮物只是為了表示雙方之間的友好感情,所以禮物都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都會當面拆開,顯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禮物是什么?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收到的禮物一般是為了滿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較為貴重的禮物,并且中國人受到禮物都不會在客人的面前拆開,因為這樣會表示對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我國的教育是比較封閉,在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我國的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在學校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而西方國家則不一樣,西方國家的學生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實踐中學習,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國家的學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國的學生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會很緊張,產生交際障礙。

三、大學英語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際

1.介紹相關文化背景,進行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比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一種英語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出相關文化教學,讓學生理解別國的文化特色,以及別國的文化交流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語。例如: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結合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自己設定一個教學案例,在教會學生英語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習俗。

2.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對于學習英語和學習中文不一樣,英語中有很多的詞匯詞義一樣,但是不同的詞匯用法去不相同,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學習英語會感覺很困難的原因[3]。因此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僅要掌握英語詞匯的詞義和結構意義,還要掌握其文化內涵、用法,否則很容易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詞匯用錯地方,造成表達的意思和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對方產生誤解。例如:this和that這兩個單詞意思翻譯成漢語之后基本一樣,但是在英語里面根據實際的情況不同,選擇的用法也不一樣。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注意英語詞匯的用法。

3.重視非語言交際的影響。在進行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用非語言來進行交流,雖然不用語言來進行交流。但是,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卻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語言在特定的情況下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例如:在上課的路上遇到一個國外留學生,只見到對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這就表示時間不多了,即使不用語言進行交流雙方也可以達成共識,長期以來拉近雙方的距離,為雙方的之間進一步的交流做好準備。

四、結語

總之,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國的教育中,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在平常生活中然學生參與交際活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慧.商務活動中英文口譯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2.12(10):166-167.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4

關鍵詞: “切糕事件” 跨文化交流 心理學 傳播學 人類學

不管有多少人真正見過切糕、吃過切糕,“切糕事件”作為2012年最后一個熱門話題,已然變成網民們的一次集體回憶。早些年,國內很多地方就出現了“項鏈五厘米”的事件:商販稱項鏈五元,當你買的時候才說是五元一厘米,這時不買的話就會遭人圍攻。從性質上來說,發生在岳陽的這件民事糾紛并無特別之處,但偏偏是切糕變成了眾矢之的,這時的“切糕事件”就被賦予了附加的含義,涉及了一系列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切糕事件”多大程度上來自我們的想象,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呢?

一、心理學分析:制造想象

自1922年被一位叫W.Lippmann的新聞記者提出之后,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概念就被各學科廣泛涉及,但由于散落在各個分散的領域中,并沒有形成體系的研究,還曾一度受到冷落。隨著認知心理學的出現和發展產生出的一系列理論和實驗方法,刻板印象的研究再次受到關注。使用刻板印象的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人類的認知行為,不妨作為思考“切糕事件”的一個視角。

出于認識紛繁復雜的世界的需要,人類具有分類的本能或傾向,因此便產生了刻板印象這一人類社會交往活動中普遍存在的認知現象。20世紀70年代前,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關注其造成的結果,70年代后,認知心理學的出現使心理學家更關注刻板印象的形成過程和作用機制,在這一趨勢下,刻板印象被重新譯為“類屬性思維”。不可否認,刻板印象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機制,具有認知上的功能性。由此,刻板印象可以被認為是“個體關于某群體的特征或屬性的觀念集”(王沛,2000),在一定條件下才會變為消極的偏見。此外,刻板印象形成的加工機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然而一旦形成,就會相對持久和穩定,內隱刻板印象更是人們自己所不自覺的,是不能有意識避開的。

對維吾爾族的刻板印象也是多重性的。以中央民族大學的一次大學生刻板印象調查①為例,在對維吾爾族的刻板印象中,按百分比排列在前的“能歌善舞”、“漂亮、美麗”、“熱情”、“友好”。在所涉及的頻數大于5的29項對維吾爾族的形容詞中,僅有兩項是消極的。在“切糕事件”中,人們的反應比較過度,這和某相關對象身份中的消極層面不無關系,刻板印象此時成為偏見。

這種消極的刻板印象會產生消極的后果――刻板印象威脅。這是個體所經歷的一種風險,處于該風險中的個體擔心自己會驗證所屬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Steele & Aronson 1995)。

二、傳播學分析:傳播想象

制造出的想象存在于個人或群體意識中,若沒有某一公眾性事件的激發和傳播,則不會引起廣泛共鳴。傳播學是研究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學科,一定程度上來說,交流就是傳播,就是人們的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岳陽的事件演變為網絡“狂歡”,與事件的傳播有很大關系,以微博、人人網等為代表的網絡平臺這一新大眾傳媒,作為引發和傳播“切糕事件”的主要載體,對事件的發展態勢起了關鍵作用。

大眾傳播媒介所產生的諸多效果之一就是,媒介似乎常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爭端上。這一效果就被稱作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功能②。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介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將公眾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爭端上。美國“禁毒之戰”期間,非法使用的人數在下降,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當今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正是由于報刊上有關禁毒報道的數量激增。這是議程設置理論的一個經典案例。

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相比,網絡新媒介有更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它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傳播的時空格局。基于網絡平臺的議程設置,會在設置主體、發生過程和發生效果等方面產生與傳統媒介有很大不同。切糕事件在微博上掀起,以微博為主要傳播力量,但設置議程的主體卻很難說是第一個警情微博的某機構警事。不到140個字的微博透漏信息有限,無論是評論轉發的網友,還是其他新聞媒體的關注,在多方互動中,議程被共同設置。發生過程不同以往單線進行,而是媒體宣傳、大眾輿論、政府引導同時互動和進行。結果單純的民事糾紛案件經過媒體宣傳策略的引導而被構飾,偏見報道淡化了事件本身,而將輿論指向了對切糕的調侃、對切糕的想象在瘋狂地傳播。

網絡新媒介時代給人們建構了話語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者”。切糕事件中,網民對官方的信息質疑、討論的聲音并非壞事,相反,這正是網絡時代社會變遷的象征。當事件本身被忽略,對切糕的討論已經變成一場無厘頭的網絡狂歡,人們應該警惕丟失的理性和思考。美國學者波茲曼在電視時代提出了“娛樂至死”的概念,他認為當時的美國人把一切都娛樂化了,文化正在墮落,人們因為娛樂而失去自由。“切糕體”的躥紅也是一種娛樂至死的表征。一個本應讓人笑不出來的應當深思的社會問題,卻變成了笑料。把一切都夸大惡搞的言論模式,使我們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嚴肅認真的態度,以“點”蓋“面”,妨礙了和諧氛圍,分明有失分寸。網絡時代帶給我們的是真實的世界還是想象的世界,值得深思。

三、人類學分析:尋找真實

人類學要站在人的立場上發言。在這場切糕買賣的事件中,所有相關或無關的人都享受了一次的言論狂歡,而唯一不能發聲的就是反而是小販本人。人們忽略了他們中的大多數背井離鄉、艱難生營,是有誠信的社會的弱勢群體。站在他者立場,關注事件背后的信息,切糕事件反映出的是社會問題。

新疆有27個國家級貧困縣,占自治區縣(市)總數的34%③,其中,喀什地區的貧困縣就有8個。中央民族大學維吾爾族學者阿布都艾尼曾在北京對售賣切糕的維吾爾族商販群體進行調查④,發現其中大多數人都來自喀什地區貧困縣伽師縣下的克孜勒博依鄉。經濟落后、生計艱難使得南疆維吾爾族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表現在漢語水平較差,在外溝通困難。語言、文化不同,他們缺乏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也缺乏讓外部世界了解自己的能力。這不僅是跨文化交流的問題,更是現實的社會問題。家境貧困、漢語水平低、缺乏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勞動技能使得這些維吾爾族青年群體沒有多少選擇。應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和處境,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分析處理此問題。

地區間經濟發展相對均衡是必要的,除想象中的經濟增長數字之外,文化交流與理解發揮更真實的作用。就賣切糕的行為本身而言,人們對瑪仁糖這種食品不了解,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自我判定它應該是松軟的、便宜的。當得知它密度大、質量大、價格貴時,便導致心理預期失衡。對新疆的不了解,很容易使人產生對賣切糕者心態和文化的想象,放大差異和沖突。在事件的處理上,相關方面缺乏處理涉及少數民族事務的經驗和民族政策的了解,一件本該普通處理的糾紛,卻引起眾議。隨著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地區間人員流動急劇增加,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民族間的流動,對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運用是否會產生新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四、結語

時隔一年多,“切糕事件”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賣切糕的小販依然零星可見于街頭巷尾,一切似乎都歸于平靜,但它所產生的影響卻難以估計,相應的反思不能停止。面對真實的抑或想象中的差異和沖突,跨文化交流無疑是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

首先,人們要認識自己,這往往比認識他者更難,而且需要在和他者的交流碰撞中實現。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從他者對我們的反饋中了解他者,而且要從中察覺到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對他者是什么態度,了解我們自身的態度,是交往的前提。

其次,跨文化交往要考慮不同人群的物質、文化背景,僅認識自己是不夠的。要將自己移情到他人的位置,承認差異和誤讀的可能性,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在對自我的重構中進行跨文化交流。

最后,要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求共性。一味強調差異和沖突可能導致誤入歧途和交流裂痕,在“異”中求得“同”,在“同”中理解“異”,正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注釋:

①朱潔瓊.大學生群體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碩士學位論文,2011.

②Werner J.Severin.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244.

③有關新疆國家級貧困縣資料./content/12/1025/18/2812407_243736613.shtml.

④賣切糕的年輕人.刊《南方周末》,2012-12-15.

參考文獻:

[1][美]薩姆瓦,著.陳南,等譯.跨文化傳通[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2][美]E?T?霍爾,著.韓海深,譯.超越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3][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四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戴曉東.跨文化交際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5]鄒慶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碩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2006.

[6]孫靜.對“切糕事件”的思考.新西部,2013.05-06.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5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沖突 跨文化交往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為企業進行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擁有了更多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而在國際貿易中,文化環境是極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因素,語言與文化差異往往成為國際貿易中跨文化交流的無形壁壘。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要素

交流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思想觀念的過程(Francesco and Gold, 2005),而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是指不同文化間的交流過程,如今這種過程隨著對外貿易的拓展有了更為廣泛的用武之地。不同文化間的語言、價值觀、思想觀念等差異,都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比個體文化內部成員間交流更多的障礙。下圖為跨文化貿易中交流的主要步驟:

如圖所示,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實際上是植根于各自文化的信息循環。信息傳遞者通過語言或非語言方式將自己的觀點、態度傳遞給信息接收者, 反饋過程中仍遵循這一基本步驟。在這一基本流程中,信息傳遞者與接受者的思維方式,語言的組織與理解都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直接影響著各自貿易的決策與雙方信息的交流。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在交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若信息接收者不精通語言a,還要經過翻譯這一受文化影響頗深的主觀過程,由于許多文化特有詞匯,如英語中的achievement(Hofstede 1980)幾乎不可能完整的被翻譯成任何語言,某些信息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被丟失。

語言作為特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并且對其起著不可忽視的反作用,精通某種語言并不等于了解其相關的文化,但是對語言的無知必然會導致文化交流中的障礙。即便是同種語言的不同變體或不規范用法便足以產生交流困難,仍以應用最為廣泛的英語為例。據統計,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大概享有90%的通用詞匯(Scott 2000),但剩下這10%的詞義區別卻足以給這二者的應用者帶來不少誤解。一個簡單的英語單詞“table”用作動詞時,英國人是指馬上行動,而美國人則是稍后再作處理,若在商談中雙方就此達成共識,問題可想而知。不同語種間的語言障礙更是隨處可見,僅以非英語國家中的英語標識為例:一家旅館的電梯中貼有“Please leave your values at the front desk.(請把價值觀留在前臺)”;某餐館的菜單上書“Our wines leave you nothing to hope for.(我們的酒讓你斷絕希望)”;某診所的辦公室標識“Specialist in women and other diseases.(婦女及其他疾病的專家)”;在酒吧中則可以看到“Ladies are requested not have children in the bar.(女士請勿在酒吧內生產)”;此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語言誤譯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為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誤解。若是上述事例尚可在生活中作為笑料,商業上的此類失誤就無法使相關企業一笑置之了。例如關乎商品形象的商標名稱,某軟飲料品牌Fresca在打入墨西哥市場時沿用了其原本的商標名,隨后才發現在當地俗語中,fresca是指女同性戀。

除此之外,在對外貿易中,特別是使用非母語與對方交流時,對詞匯選擇、語體等都應加以留意。

三、跨文化貿易的核心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很抽象,因而關于文化的定義亦尚無統一定論,總的來說,文化是環境的人造部分(M.J.Herskovits,1955),包括主客觀兩個組成部分。其中客觀文化,如建筑形式、音樂類型、飲食服裝等,是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主觀文化則包括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分工、信仰態度等改造客觀世界的方式與手段。在商業交往中,客觀文化部分通常比較顯而易見,如著韓服的東方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朝鮮族的傳統形象,而事實上,他也許講流利的英語,并深受西方教育熏陶,這些主觀文化形式就是比較隱性,需要通過進一步交流才能有所了解了。

2.多語言人才與多文化人才

上文中闡述了跨文化貿易中語言因素的重要性,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對外貿易實體都注意到了這一要素,并進行了多語言人才的儲備,能應用多種語言的人才日益增多。然而,多語言(multilingual)人才與多文化(multicultural)人才并非等價概念,如果說前者是以外語介紹某產品,那么后者則可刺激外國買家去購買它,這是有質的區別的,如今跨國貿易中最缺乏的恰恰是后者。多文化管理者最欠缺的素質往往不是語言,而是“接納”(Gunnar,B.1997)。好的跨文化管理人才應該能夠在不同文化中起到激發、推進的作用,而不僅僅是語言傳遞者,因而優秀的跨文化管理者絕不應僅局限于了解一些淺顯的商務禮儀:如何鞠躬如何握手,何為禮貌何為禁忌等。這類表面化、形式化的禮儀了解尚不足以使我們在國際貿易中成功跨越文化沖突,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深信所有文化的同等優秀性,并在感情上樂于學習、接納外來文化的差異,帶著本土文化的優越感去進行跨國貿易,顯然是行不通的。

3.對外貿易中的文化沖突

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特別是長期戰略性的貿易活動中,本土價值觀、思維方式與外來文化極易發生沖突。為數眾多的失敗案例中,文化沖突是導致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對同一境況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時,文化就會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從而導致文化沖突。Mirvis和Marks(1992)把文化沖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差異(Perceiving Differences)。人們首先注意到不同文化對待同一事物的差別。

(2)放大差異(Magnifying Differences)。可感知的差異日漸突出和尖銳,更深層次的體現價值觀和理念差別。

(3)典型化(typification)。交際中的一方為對方建立一個典型“形象”,開始放棄對對方的探究和理解。

(4)壓制(suppression)。文化沖突的最后一個階段。一方文化被另一方文化壓制,壓制方表現出文化優越感,從而引發強烈抵制。

跨文化沖突所帶來的后果往往是效率低下、溝通障礙乃至中斷等,對國際貿易產生了極大不利影響。遇到此類情況,回避問題絕非解決之道,惟有正視矛盾,提高企業文化的包容性,加強跨文化溝通,才能及時排除溝通障礙,使雙方交流重新回到良性軌道中。

4.國際貿易中跨文化策略案例簡析

案例1:在去印尼進行商務會談前,A經理與他的團隊特意翻閱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習俗,但卻吃驚的看到對方在就餐時兩手并用,而這在書中分明是該地區的文化禁忌,詢問后才知道那早已是過時的習俗了。

文化永遠不會停滯于某一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便是本土文化都在不斷演變,“活到老學到老”對文化的了解同樣適用,這就要求好的管理者隨時更新對目標文化的認識。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在商業交往中起著關鍵作用。可見,文化環境與對外交往的關系要求市場參與者既要在短期內做到與文化相適應,又要在動態上與時俱進,以適應更高層次的文化來取得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和前景化差異。

案例2:從2002年的設想開始,Google的中文名稱見證了它在中國本土化的戰略。2005年5月底,Google決定就是否需要中文名字做一次正式的市場調研,發現人們已經按照自己的音譯習慣為Google賦予了形形、千奇百怪的稱號,狗狗、酷狗、古狗、勾勾、果果等,53%的人希望Google有一個中文名字。直到2002年4月,“谷歌”才被最終確定為中文名稱。然而這個中文名稱卻又引發了國人的爭議,有人稱“谷歌”一詞,能滿足美國人對東方農業的想象,卻與國內網民的喜好完全背離,不僅暴露了GOOGLE中國團隊,對國內“本土化”的理解有先天不足、與自以為是的一面,同時也暴露了他們迎合總部、做表面文章的一面。

小小的中文名暴露了更多的內在文化難題:如何融合中美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如何組建一支凝聚力強大的工作團隊,建立與中國政府良好的關系,樹立Google中國的品牌形象等,洋品牌本土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綜述

綜上,在現今對外貿易中,國際文化差異已被列為全球市場經營的最大障礙。許多有實力的公司在國際營銷中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資本和技術,而是缺乏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忽視了文化差異對貿易與交往的影響。對語言與文化要素的差異性及其影響加以分析,有效實施跨文化交流,是打開國際市場并拓展國際貿易的成功關鍵之所在。

參考文獻: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6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203-02

筆者在近十年的英語一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我校4位小學高年級英語老師進行了個別訪談,并進行課堂觀察,聽課40余節,認真記錄,經過對以上信息的匯總歸納,現將小學高年級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常見的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1 缺少跨文化知識的積累

1.1 跨文化基礎性物質文化知識的欠缺

學生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Culture time中學過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知道這一中西方文化差別。但是,再細致深入地問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愛喝茶,你們知道英國人也喜歡喝茶嗎?你知道他們更喜歡喝哪種茶?紅茶還是綠茶?大部分學生都表示驚訝于英國人愛喝茶這一事實,而對于他們更偏愛紅茶這一事實,也很少學生知道。

又如,學生學過關于Christmas的課文,知道圣誕節時英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對于圣誕節西方人喜食的食物有所了解:People eat turkeys at Christmas。但是,對于美國的重要節日之一――感恩節的食物,學生了解得很少。大部分學生對于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nksgiving Day?這一問題,表示不知道,或者憑著圣誕節的食物進行猜想,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

1.2 跨文化基礎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識的貧乏

筆者在時間觀、個人隱私、稱呼語、感謝、稱贊、接受禮物和電話用語方面,對學生進行訪談。如:

①你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你會提前到?及時到?還是晚到一會兒?

②你會去問你的外教老師年齡嗎?

③你的同學買了一件很漂亮的文具,你會去問價格嗎?

④你在家會直呼長輩的姓名嗎?外國人的這種做法禮貌嗎?

⑤你常跟媽媽說“謝謝”嗎?

⑥外國人夸你今天穿得真漂亮,你會這么做?

⑦你收到外國人的禮物,你會怎么做?

⑧打電話的時候,你會先跟對方說你是誰嗎?

在這八個問題中,學生對②和⑦的回答比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的還是會按照中國式的思維去思考,就有可能在實際的交際中產生不必要的摩擦。

筆者認為,學生對于跨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直接導致在真實的交際中產生溝通障礙,致使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2 缺乏跨文化態度和跨文化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和教材的改革,學生已經對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跨文化意識逐漸增強。但是,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態度除了開放、欣賞之外,還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認同他國的文化,也不貶低我國的文化。跨文化態度和跨文化意識也包括對異國文化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在移情意識和好奇心這兩方面做得還不夠。

2.1 移情意識不夠

【案例1】

教師在講完《5A Unit7 At weekends》后,呈現下面的對話:

David: OK, Nancy, what’s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Nancy: No… I don’t know.

David: Come on, Nancy, I’m your brother. What’s the matter?

Nancy: It’s Yang Ling. She’s really fun to be with, but she’s very selfish.

David: Why? What did she do?

Nancy: We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I bought the tickets when she was on her way to the cinema.

David: So?

Nancy: Well, she never gave me any money for her ticket.

David: Wow! That sounds pretty bad.

Nancy: I know. She’s really a good friend, but she makes me mad, too. What should I do?

David: You should tell her what you really think of.

Nancy: Thank you, David.

在【案例1】中,學生剛開始不理解為什么Nancy認為她的朋友Yang Ling是自私的人。幾乎所有學生都不了解這一西方習俗,即:他們在很多場合講究分攤費用,像到餐館吃飯,除非對方講好是a treat,自然應該分攤;搭朋友的車到較遠的地方去旅游,應該付汽油錢,等等。學生知道了這個習俗,就不難理解為什么Nancy認為她的朋友Yang Ling很自私了,因為按照go Dutch這個習慣,Yang Ling該付給她電影票錢。教師還應該提醒學生,根據西方的價值觀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應該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這種做法。反過來,也不應該取笑Yang Ling小氣,因為在我國,Yang Ling可能在其它場合用另外的方式,把電影票錢給還了。

2.2 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師在講授《6A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由于考慮到學生對圣誕節和中國的春節這兩大節日比較熟悉,而對于感恩節這個節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張簡單的圖片。教師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礎上配了圖片和聲音,還播放了人們過感恩節的短片,問學生: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anksgiving Day?但是,有學生低下了頭,有學生發出感嘆聲,有學生擺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學生點頭或說:Yes!學生的好奇心并不濃,并沒有表現出對未知的領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看到的眾多類似例子之

一,教師運用各種手段想激發學生對于跨文化知識的好奇心,但是,學生滿足于課本提供的內容,對于考試不會考的、暫時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識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欠缺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能力

學生與外國人交流的話題主要限于常規話題,如興趣愛好,課堂語言知識。一旦離開了書本和課堂,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就會出現各種交流不暢的情況。

【案例3】

2012年7月,我校五、六年級的學生赴新加坡參觀游學。新加坡當地學校安排了兩國學生互贈禮物的環節。新加坡小朋友很熱情地與我國學生進行交流,但是,我國的學生面露難色。筆者注意觀察了一對小朋友互贈禮物的情況。Cindy來自新加坡,Lily來自中國。

Cindy:Hi.(輕松)

Lily: Hi.(較緊張)

Cindy: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Cindy.(面露微笑)

Lily: My Chinese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Lily.(比較書本化,但是能夠繼續交流下去。)

Cindy:This is a paper flower. I made it with my mummy last night. Do you like it?

Lily:…(抬頭望我,尋求幫助,我示意她接受禮物。)

Cindy:Here you are. Do you like it?

Lily:…(接受禮物,沒有答謝,并把自己想送給對方的禮物推給對方。)

【案例4】

2013年4月,澳大利亞詹姆布魯克小學部的校長和幾位教師到我校進行交流。這是一個與外國人親密接觸進行對話的好機會。學校安排了一個氣氛比較輕松的時機――冷餐會,讓學生介紹中國特色美食給外國友人。筆者注意觀察了整個會場,幾乎所有學生都是端著餐盤,像背書一樣,把事先準備好的內容講給了外國友人聽,講完后,像完成了一項艱難的使命一樣,立即撤退。對話前面沒有簡單的自我介紹,對話結束沒有禮貌的再見。當自己的“任務”完成后,就負責“吃”,不再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

【案例3】是我們走出國門,【案例4】是外國友人到我國來。其實,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案例3】送人禮物這一話題已經學習過,學生可以用簡單的語言This … is for 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務,【案例4】學生只要禮貌且大膽地進行交流。從這兩個案例,反映出,學生缺乏靈活運用已學語言進行真實交際的基本技能。另外,學生還缺乏在交際中運用體態語的基本技能,如面部表情,微笑等。

綜上所述,無論在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態度還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學生都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們在小學高年級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深思,作為一線英語教師我們應該直面這些問題,探索出解決之道。

參考文I: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专区 |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日本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 亚洲 欧美 中文 高清 | 日韩精品第二页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久久国内精品 |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激情一区 | 91狠狠干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 日韩精品1区 | 欧美日韩亚洲色图 |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欧洲第一页 | 欧美日韩亚洲无线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a色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91在线九色 | 精品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小说 |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二区三区 | 日韩视频区|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 苦瓜影院1313理论片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波多野吉衣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 | 亚洲色图欧美自拍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 九九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 |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