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情感教育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1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教師與學生的心靈碰撞,進行情感教育。
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學習者之間的心靈交流。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2
(一)音樂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就如同高校的許多課程一樣,音樂課程同樣存在著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這些問題同時也是整個音樂教學的難題所在,直接影響了音樂情感教學質量。現階段,我國的音樂情感教學不是根據實際需求,即學生實際發展需求來設定的,而是簡單的依據課程需求及教學目標來設定,從而使音樂情感教學的音樂作品受到了限制。另外,大多數高校都將音樂課程設置成選修課程,由于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必修課,所以導致學生對音樂情感學習的忽視。
(二)音樂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單一
除了音樂課程及內容設置的不合理外,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與方法由于其對于音樂情感教學的單一性,而影響高校音樂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實施。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除了教師所教的知識外,無法獲得涉及到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所以學生掌握理解都是老師對音樂作品所理解的情感。再加上教師本身對音樂情感教學的不重視,課堂中缺少分析音樂作品創造背景等因素,導致音樂教育方法單一。
(三)音樂教學中缺乏實踐創作
由于音樂教學課程目標的設定,在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輕實踐與重技巧輕體驗的問題,對于音樂情感的欣賞與體驗教學往往被音樂理論與音樂技巧教學所代替,這也使得音樂課堂無法有效實施音樂情感教學。缺乏實踐性創作在音樂情感教學中尤為顯著,而培養學生各種音樂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掌握這一過程中,實踐創作尤為重要。
(四)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
在提升學生音樂情感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教學水平、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把握及對多種音樂類型的掌握情況等等,這些都和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息息相關。現在高校普遍存在忽視學生個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現象,甚至很多學校只是一味地從教師的角度去制定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這樣就偏離了學生實際發展的需求。
二、音樂審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
(一)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課程更要生活化。培養學生體驗、審美、欣賞等各方的能力是音樂教學的目的。將這些能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更是音樂情感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將課堂中所涉及的音樂內容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生活,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作品中的音樂情感,進而提高體驗、審美等能力。同時,學校還應意識到音樂課程的重要性,把音樂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這樣學生才會在態度上重視對音樂的學習和音樂感情的培養。另外,還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靈活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的音樂課堂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從主觀上接受音樂情感教學。
(二)重視音樂欣賞與體驗
學校在進行音樂的審美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及體驗過程。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學主要目的在于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亦或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因此,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才是值得學校重視的問題。而這種情感體驗,大多是用過音樂欣賞及音樂體驗等課堂有效手段來實現,使這種真實的情感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行為,甚至核心價值觀,也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營造一個相對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可以在身心放松的環境下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與體驗,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去,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進一步豐富學生們的情感世界。
(三)加強學生創作能力的教導
創作是通過內心獨白的方式,對自身情感的一種有效詮釋。只有對音樂產生深刻的情感認知與體會,才能夠創作出富有靈魂和真情實感的音樂作品。在音樂審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這種創造能力加以引導,通過科學的方式使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有效地保存下來,然后再將這種情感映射到自己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當中去。之后引導學生再進一步審視初步完成的作品,在對作品的判定、鑒賞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進行自我反饋,最后達到提高情感的目的。在完成自我創作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鑒賞別人的音樂作品,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填補自身在音樂審美上的空白與缺失,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四)拓展教師音樂視野
在新時代的教學過程中,早已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音樂教學中,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音樂教學來說,教師必須不斷地拓展音樂視野、接受多元化思維音樂類型,才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各種音樂需求。在音樂審美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外的音樂資源及別具一格的教學方式,滿足各類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外,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
三、結語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3
(一)初中美術情感教育滲透力不足
筆者就某一中學某一次美術課作為實例進行研究,探討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提升的影響,將20名學生分成兩組進行不同方式的美術教學,受到情感教化的學生對藝術畫作的分析和鑒賞更為深入;接受技能教學的另一組學生可熟悉地掌握繪畫技巧。然后給兩組學生布置獨立創作的作業時,接受感情教化的學生創作的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創新性遠遠強于只接受技能培訓的學生。
(二)中學美術情感教學模式受傳統觀念的制約
美術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地位不高,美術師資力量薄弱,美術教師接受的講學與培訓機會少,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陳舊,使得原本活躍靈動的美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師對教授的美術畫作認識不足,對畫作的藝術價值評價不準確。對美術的價值沒有從“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場價值導向誤導。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渠道,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教學手段沒有真正引導學生發現藝術的美,美術課堂中的藝術氛圍沒有真正營造出來,更挫傷缺乏美術興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解決初中美術教學情感教學問題策略
隨著初中美術情感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已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改進建議,為促進初中美術情感教學提供發展策略。
(一)開發多樣性美術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發揚傳統美術教學的優良之處,如對我國傳統藝術畫作的畫風分析、虛實相生的傳統畫技的特點及山水人物特殊畫風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注入對中國傳統美術的情感。對一幅巨大的山水畫作,作業時懷抱何種情懷進行創作,分析畫中的人物表情、動作和行為特點,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畫作的偉大力量。同一幅畫作還可從不同鑒賞角度進行分析,激發學生思考畫作的不同特點,除作者的愛國情感之外,還要有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感嘆大自然的偉大奇妙。山河自然組合的意境、山環水繞的美妙都具有一種神奇力量,通過畫筆展現在眾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師可根據此類方法開發學生的情感世界,引領學生發現心靈的美,升華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學生感性與理性思維綜合平穩發展。
(二)發掘美術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學美術教學是多數學生學習美術的啟蒙階段,中學生在身心成長變化中情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學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多數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不是培養專業藝術家極其高端的美術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學生的美術情操需從學生心理情感變化特點著手,在課堂上適當培養學生的獨立創作精神、空間感知能力和思維靈動能力。靈感來源于現實中的各類客觀事物,更高于現實,需要學生自主發動思維,在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情感認知能力進行升華。
三、結語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4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直覺感受直覺,是指因具體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情緒反應。
盡管這種情感反映多是片面性和暫時性的,但這都是學生的真實體驗的過程,也是產生道德內化的基礎。那么學生的這些直覺情感是如何引發的呢?通常,新奇刺激最容易喚起大多數人的興趣,而呆板常見的多次重復的事物則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揭題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其的新穎性,創設一定的情景,盡量使學生獲得新感受,借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重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直觀感受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課文《三個兒子》中講的是:有三個媽媽一起在井邊打水,迎面跑來了他們的三個孩子。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給媽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自己的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在這一個課時上課時,我們眼前浮現出這樣的情景:假如你看到自己的媽媽拎著很重的一桶水走回家,你會怎樣想,怎么做?這個話題很是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就會有感而發。老師在這時候要抓住學生們的發言,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母親偉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脫離當下科技的支持與制約,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對于感恩教育的實施來說,影像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介入為我們更好地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更為豐富和直觀的手段。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用投影儀播放地震時錄制的視頻文件。當同學們看到一個個面目全非的同齡人、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書包時,當聽到父母說“不管發生了什么,我都會在你身邊”時,同學們不由地從心底里對對偉大的父愛充滿了感動之情,從而自覺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認識。
2.感恩:激情——體驗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感恩品質形成的規律,第二個階段是感恩階段。這一階段重在抓融情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要仔細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融合點。在課堂上老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心理換位和行為換位,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進典型等聯想方法,揣測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語言與動作,從而去點燃學生心靈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師生的情感融為一體,初步構建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
3.報恩:拓展——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識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識層面,而是必須要外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報恩行為。因此,開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們一定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的活動,靈活運用各種校內外資源,定期組織孩子們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深化和鞏固感恩意識。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真正的領悟到感恩的意義,學會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時間,需要長期的思想的滲透,不斷地通過實踐和參與進行強化。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逐漸培養學生懂得感恩。培養感恩不能局限于課上,也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應該讓家長和社會共同協作,三方面一同幫助學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頭上,應該付諸行動,用行動來回報社會、家長、老師們的關懷,還有同學和朋友的幫助。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和講解讓孩子們了解如何感恩,怎樣行動,真正的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后作業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包括通過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關于感恩的報紙;進行一場關于感恩的演講等。
4.施恩:內省——自覺
報恩是將感恩教育從意識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有效途徑,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報恩,不應該是僅僅局限于一人報一人、一事報一事的簡單對應,而是追求一種將愛的薪火傳遞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能夠在別人處于危難之際、關鍵時刻、困難之中的時候不計回報的主動去幫助別人,用自己的愛心和善舉回報整個人類社會。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應該是引導學生施恩行善,通過內省和自覺,讓學生的感恩之心逐漸轉化為一種穩定的優秀品質。通過內省強化施恩之心。現在許多課文的表述、課后習題的編排都以第一人稱“我”展開,強調“我”的內省,這遵循了思想道德內化時自我生成的原則,也為感恩情懷的內省創設了良好的條件。促使學生內省是感恩教育目標內化為心理品質的重要橋梁,是強化學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今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那么,實施情感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應怎樣真正打動學生,并促使他們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一切個性,學會賞識、尊重、關懷每一位學生。只有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進而讓學生成為感恩教育目標內省的主體。其次,老師應該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多去參與社會的實踐,不斷的去體驗社會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重視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體驗,并不斷總結、內省。
5.結語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5
我國高校教育存在著嚴重的重認知教育而輕情感培養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作為主體,而學生僅作為接收者被動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老師講,學生聽。授課教師忽視互動教學環境的創設和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傳授,整個過程單向單調,沒有雙向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易陷入沉悶、無生氣的狀態。學生沒能作為學習的主體,無法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最終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現代媒體技術的引入,在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弊端。多媒體技術下的輔助教學使得教師在課堂內能講授更多的內容,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高校教育中教師需傳遞給學生的信息量也隨之猛增,“滿堂灌”的現象沒能隨著新教學手段的帶來而改善,卻越演越烈。教師備課做PPT,上課讀PPT,下課后繼續準備下次課的PPT的現象大量存在,而學生由原來的看著老師學,變為看著屏幕學,忽視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學的實施
1.控制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人生觀的樹立等,是通過情感體驗而實現的,因此學生對教師情感方面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對教師知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情緒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帶著正性情感進行教學,這些正能量會感染學生,使課堂氣氛便會變的愉悅。相反,若教師帶著負面情緒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極大的壓抑。因此,為使學生能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圍,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傾注其情感,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待一些問題,將情感傾注于教學過程的細節中。(1)尊重。教師在教學中需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正視、尊重學生由于生源地和學習能力不同而帶來的學習水平差異。教師對應為學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2)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啟發學生依靠自己來解決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收獲成功的喜悅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產生,激發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習才會由被動變主動。(3)賞識。為使學生能在心理上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教師應對于獨立思考能力強、具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的學生給予表揚,幫助分析問題。伯令納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4)批評。教師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應善意的指出和糾正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對于屢禁不止的現象批評教育是一種必然的手段。
3.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能激發學生進行合作教學的興趣。因此,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灌注情感,在課堂外也應創造機會多和學生溝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強師生交流,增進了師生情感。
4.學生間互動高校教育的特點使得學生需要大量的課余時間的學習,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布置一些階段性的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方式協作完成,提交相應的成果或報告,并對完成情況進行評選或答辯,給予一定的成績或獎勵。這樣一種學生間相互監督、協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間相互激勵、相互競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情感教育論文范文6
人文素養表現在人文科學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屬內在品質。“大學語文”正是要培養和提高人的內在品質,涵養人的精神。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應與學科知識教學統一在同一個教學過程,單純的知識教學不應該是教育的全部。然而當前我國高校急于培養“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卻沒有做到應有的重視。具有實用價值的課程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各個高校也對于在短時間內較為容易顯現出效果、創造出經濟價值方面的學科、專業、課程大力扶植。而“大學語文”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類課程,卻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見的實際功用,且無法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或經濟價值而受到忽視。高校這種理性化、功利化的傾向會引起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視不夠,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面狹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養,進而導致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突發事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大學人文學科逐漸萎縮,特別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越來越尷尬。面對培養目標“功利化”的傾向,大學語文學科也開始適應這樣的趨勢,試圖去尋找自身的新的立足點和意義。在這樣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師將教學內容更多地向實用性更強的(如應用文寫作等)方面傾斜,成績測評也以所謂科學的量化為手段;同時,對于傳統大學語文的篇章學習則更強調知識的豐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學對學生的情感滋養作用重視更為不足。可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關鍵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養,因為,唯有具有豐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動的人、活潑的人、區別于機器的有生存意義和價值的人。情感對于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人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夠激發起人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機,也是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一個人應該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正是當今人們面臨的重要難題。“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養課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情感滋養的責任,情感教學應該成為大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的內容,這也應該成為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
二、“大學語文”情感教學的意義
(一)情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真正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意義比如,當我們講到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體裁“詞”的時候,往往會講到它的起源發展、長短形式、題材內容等,如果我們以講授的方法陳述和列舉詞體知識內容,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到的知識也無法長時間在記憶中停留。然而如果我們換一個方法,在知識教學中加入情感教學,結果便會不同了。我們可以從大學生親身的情感體驗開始談起,詢問他們目前聽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內容的,他們一定會說是愛情歌曲。這時如果告訴他們,詞在初創時期,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流行歌曲,內容跟大家愛聽的流行歌曲一樣也是以愛情為主的,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就被調動起來了。接著再來講講,由于詩這種文學體裁到盛唐已經被文人推到了頂峰,中晚唐詩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求新求變;而市井小民則更需要一種輕松的、能夠表達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詞便產生了。這樣講起來,學生對于詞體和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就比較深刻,情感上對這種文體和相關知識也會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其實,這里我們就運用了情感教學,拉近學生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與這些原本疏離的知識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同時也喚起了他們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興趣與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學科感興趣并能從中體會到樂趣的時候,大學語文課堂就不再是高校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心目中可有可無的課程了。
(二)情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認同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使他們成為或者愿意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人一般的大學語文課本中都會講到《春江花月夜》,許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總會有一種浮于表面無法真正深入學生內心的感覺。詩中出現了“搗衣砧”這個物象,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它的含義,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接受;而如果請學生來猜測,“搗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學生受當今影視文化的影響會脫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師此時馬上否定他們的回答,則會極大地傷害學生求知的感情,也會對自己的文化功底產生懷疑,甚至產生自卑心理。教師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吳歌》為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對比,請他們思考為什么搗衣總是會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該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凈吧?這時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此時我們再把良人遠征塞外,秋風乍起天氣轉涼,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搗衣砧上捶打柔軟,為思念的親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搗衣聲聲,每一次捶打都蘊含著她們對遠方親人的摯愛深情。此時學生不僅理解了具體的文化知識,理解了“搗衣砧”在這里出現所蘊藉著思婦與游子之間濃濃的情意,更喚起了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再如這首詩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學生看來卻常常有一種景、情、理割裂分離的感覺。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詩人當時的情感并沒有理解和真正的體認。詩人處于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歷史時期,中國統一,統治者胸襟開闊,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心中充滿了自信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如果我們進行這樣的背景介紹,學生便會對中國歷史上那個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產生一種向往國家繁榮富強的愛國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夠擁有那種昂揚的生命張力,因此自然也能體認詩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類情感和人間美景的高度來統籌全篇的闊大境界與情思。
(三)情感教學能幫助學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進而提高與人進行情感溝通的能力講到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如果我們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形象可感的介紹,加之作者自己生活處境的前后對比,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在那種國破、夫亡、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年老多病的凄涼晚景下,在寒意襲來的深秋,是否也會像作者一樣對周圍的景、物極為敏感、黯然傷情?講到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如果我們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可以帶著幾十騎沖進數萬人的敵營生擒叛賊、有勇有謀、卻無法完成自己報國理想、無法解救同胞于異族鐵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會在遠眺長江北岸時扼腕嘆息,甚至落淚不已?通過這樣的情感教學,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加貼近篇章作者的內心、人物的內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時,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這種思維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進而提高與他人進行情感溝通的能力。
(四)文學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學的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疏導學生的類似情感,另一方面還為學生尋找到一條情感宣泄的途徑。“大學語文”所講授的作品與情感之間本來就自然存在著一種關系,情感是文學創作的來源,文學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與寄托。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意識到了這種關系,《魏風?園有桃》中就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因為內心憂愁,所以作歌謠來解憂;因憂愁而作歌,詩可以解憂。《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君子作歌,來表達他的哀傷;《小雅?白華》中:“嘯歌傷懷,念彼碩人。”思念心上人,用嘯與歌來發泄自己內心的憂傷。作家想要表達的、文學作品表現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曾經有過或將來會有的情感,通過對作家、作品、情感關系的充分展示,學生便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擁有卻未曾恰當表達的情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宣泄出來。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寫作是一個表達自己內心、宣泄情感的途徑,他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內心得以寧靜。
(五)情感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引導學生將其他學科中所學的工具化技能與人文精神結合,使學生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人大學語文教學通過對作者的介紹或對篇章主人公的講解,向學生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有著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有豪氣干云但壯志難酬的英雄、有剛勇仁義又氣節凜然的官吏、有借古諷今呼喚不畏專制振興國家的詩人……當學生理解了這些人懷著“兼濟天下”的熱忱,盡一己之力以報國家的精神后,心靈自然會為之震撼、為之感慨,血氣自然會為之燃燒、為之沸騰,他們也會愿意以自己所學,為當今的國家、社會做一點有益的事情。保護好學生這種純摯的情感,必定會讓他們樹立起一種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將來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可以服務于社會的人。
三、在有限的課時內使情感教學達到最好效果應注意的一些內容
(一)教師自身對情感教學的內容應有最大限度的認同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將授課內容作為客觀對象進行講解,對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充滿不信任,甚至把學生當作敵人。然而情感教學要達到最佳效果、真正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是需要教師首先將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靈的力量去感染學生的心靈,以生命的真誠來喚醒學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誠、開放的氣氛中,教師和學生都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情緒,師生間進行真正心靈的溝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人文關懷的滋養。
(二)創設情感情境,引導學生換位進行情感體驗情感情境是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為內容的情感情境的創設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教師要善于尋找可以引起學生對文化產生興趣和容易激發起學生情感的切入點,吸引他們關注教學內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啟發和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喚起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共通情感,啟發他們對自己的內心、精神進行反省,將人文知識內化,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四)改進課堂評價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不僅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立場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現出來的理解、喜悅或是猶豫以及畏懼之情,并且以寬容的心態來接受。教師還應給學生更大的表達空間,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說真話、表真情,任何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都應該受到教師的重視、賞識和鼓勵,而不是用教師的標準及主觀的臆斷來局限學生。四、結語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把學習分成無意義學習和意義學習,而無意義學習只是發生在“頸部以上”的學習,沒有情感或個人的意義參與,這是一種與“全人”無關的學習。而意義學習就不是那種僅僅涉及事實積累的學習,而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的選擇行動方式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