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1

關鍵詞:有機信息;格氏試劑;有機備考

盤點近兩年高考化學試題及模擬試題中的有機信息可以發現,除了雙烯合成反應、羥醛縮合反應等以外,格氏試劑也作為信息載體多次出現,如2013年江蘇高考17題,2012年天津理綜化學部分第8題等。格氏試劑到底是什么樣的試劑,在有機合成中又有什么應用,命題者為何如此青睞格氏試劑,本文試作分析如下。

一、格氏試劑發現的歷史背景

1901年法國化學家格林(V.Grignard)對有機鎂化物做了深入研究,當鹵代烴RX與金屬鎂Mg在無水醚類等適當溶劑中作用時,生成的烴基鹵化鎂就是廣泛應用于有機合成及藥物合成的格氏試劑。他指出格氏反應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生成有機鎂化合物,第二步是有機鎂化合物與其他試劑的反應。格氏試劑是與含羰基物質(醛、酮、酯)進行親核加成反應很好的反應物,在合成醇類化合物中有特殊功效,而且格氏試劑是目前有機化學家所知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試劑之一。因此格氏試劑是20世紀初有機化學合成的重大發現之一,格林(V.Grignard)也因此獲得19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二、格氏試劑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格氏試劑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其中的C―Mg鍵為極性共價鍵,碳上帶部分負電荷,鎂上帶部分正電荷,因此格氏試劑中R是一個親核試劑,可與正離子或某些分子中具有部分正電荷的部位發生發應。格氏試劑的反應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圖1):

(一)與含有活潑氫化合物發生復分解反應

RMgX+H2ORH+Mg(OH)X

RMgX+R’OHRH+R’OMgX

其他如硫醇、酚、羧酸、酰胺、亞胺、胺、乙炔等含有活潑氫原子的化合物也能與格氏試劑反應,格氏試劑中的烴基則轉變為烴。

(二)與鹵代烴反應,即增長了碳鏈

RMgX+R’―XR―R’+MgX2

格氏試劑中的烴基與鹵代烴中的烴基相連,增長了碳鏈。

(三)與具有極性的雙鍵或叁鍵的化合物的加成反應

在加成反應中,RMgX中的烴基加到極性雙鍵或叁鍵中帶部分正電荷的原子上,而MgX則加到帶部分負電荷的原子上,在反應過程中第一步必須在非水條件下進行,否則格氏試劑容易轉變成烴,第二步水解常在弱酸性中進行,以便形成水溶性鎂鹽,便于處理。

三、格氏試劑的命題價值

高考有機化學怎么考?通過對近兩年高考有機試題研究發現,有機化學的考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依據考綱但不追求覆蓋面,突出對“雙基”和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突出化學學科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學生的信息素養的考查。利用格氏試劑考查有機化學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和學科素養具體體現在(圖2)

四、涉及格氏試劑的有機試題賞析

例1(2013江蘇高考節選)化合物A(分子式為C6H6O)是一種有機化工原料,在空氣中易被氧化。A的有關轉化反應如下(部分反應條件略去):

已知:■根據已有知識并結合相關信息,寫出以A和HCHO為原料制備■的合成路線流程圖(無機試劑任用)。

解析:本題是一道基礎有機合成題,從基礎原料(苯酚)出發,考查學生對新信息的獲取、分析以及應用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比目標產物和原料可知該合成的關鍵是如何將A(苯酚)和HCHO連接以便增加一個碳原子,而醛基的引入可以通過伯醇的氧化得到,結合題給信息應用格氏反應,既可以把A(苯酚)和HCHO連接,又可以引入伯醇。從目標產物入手逆合成分析逆向推導分析如下:

例2(2012天津理綜節選)萜品醇可作為消毒劑、抗氧化劑、醫藥和溶劑。合成α-萜品醇G的路線之一如下:

已知:■

(6)試劑Y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是以“α-萜品醇的合成路線”為背景,集鹵代烴、醇、羧酸、酯等常見有機物的轉化為一體,綜合考查常見有機物之間的轉化及學生攝取信息并應用信息的能力。由F到G利用題給的信息直接模仿,信息遷移可以解決問題,應該說這一問要想拿分并不困難,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該信息的反應機理有一定的難度。該過程分析示意圖如下:

其實由A到B也可以看成A和CH3MgBr通過格氏反應制得B。

四、對有機復習備考的啟示

(一)把握結構,理解反應機理

有機化學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合成及相互轉化等,而有機物種類繁多,因此要想學好有機化學,必須抓住學習有機化學的核心問題,即“構性相依”。有機反應的實質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因此分析反應過程中化學鍵的變化,理解有機反應機理是解決有機問題的關鍵。

(二)突破信息,強化信息素養

《2014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化學科考試說明》明確要求學生要形成信息素養,“能夠敏捷、準確地獲取試題所給的相關信息,并與已有知識整合,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用新信息。”信息素養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是新課程對化學學科提出的高要求,通過對信息的分析、遷移和運用,考查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實上,有機信息不論是來自中學化學教材還是大學有機化學教材,大部分信息的反應類型比如加成、氧化、消去等仍是中學化學中的基本反應類型,因此從反應類型著手,分析反應機理,獲得有效反應信息,再經聯想、推理獲取新知,這正是解答有機信息題的有效途徑。

(三)回歸課本,歸納總結提升

縱觀近兩年來的各地高考試題,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回歸教材的趨勢,在各地高考試題中不少讓學生感到生疏的題目,實際上都是課本上的習題通過變換、整合而來的,像烯烴的O3氧化,馬爾可夫尼科夫加成規則,糠醛樹脂的制備等。格氏試劑即是蘇教版教材現成的信息,從格氏試劑的考查也讓筆者感覺到高考命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諦,課本才是母題庫,而回歸課本的目的就是要尋“源”,只有在復習備考過程中真正做到回歸課本、查漏補缺,才能讓學生跳出題海,提高復習效率。

[參 考 文 獻]

[1]王永森.淺析高考化學試題中的雙烯合成反應[J].化學教學,2012(7).

[2]王永森,魏建業.高考中有機熱點背景信息分析――羥醛縮合反應[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3).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2

關鍵詞:四自一體;教學改革;實驗準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218-02

有機化學作為大多數學校藥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是理論和實際密切結合、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培養藥學專業人才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機化學實驗課是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基礎。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學習和掌握有關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的實驗準備工作是確保實驗成功,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實驗技術人員在實驗準備工作中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理論知識儲備,提高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準備工作是理論聯系實踐的紐帶,是開展實驗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驗準備必須以基礎理論知識為指導。要使學生真正通過實驗課掌握實驗技術,提高實驗技能,實驗技術人員就需要不斷學習本課程基礎理論知識,提高自身實驗操作技能,并通過基礎理論知識培訓、跟班聽課和反復實驗訓練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1]。在“四自一體”實驗教學改革中,通常學生需要在有機化學理論課學習的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如“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很多學生在設計方案的時候采用微波法進行提取,那么實驗技術人員就必須熟悉微波發生器的操作方法,才能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另外一些常用的有機化學實驗儀器如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等方法,實驗技術人員都需要理解和掌握。只有真正運用理論知識掌握實驗儀器設備的操作技術,才能保證實驗準備工作的正常開展。

隨著科學的快速發展,實驗技術和方法日新月異,實驗儀器設備快速更新換代,實驗技術人員應積極主動地完善自己的操作技能,并不斷學習新技術,積極掌握先進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提高自己的實驗技術水平。

二、做好課前預實驗,養成科學實驗態度

實驗開課前提前做好預實驗工作,是保證實驗結果明顯且準確的重要步驟。通過預實驗,可以掌握操作流程,深入理解實驗內容及準備工作的要求,對實驗中的難點、疑點和注意事項充分了解,心中有數[2],進而確保“四自一體”實驗方法順利開展。實驗技術人員在每個實驗前務必熟悉學生實驗方案,認真研究實驗內容,為學生提前準備好他們所需要的實驗器材、藥品和試劑,并通過提前做預實驗,解決實驗中學生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做好充分準備。如在“四自一體”實驗過程中藥學專業學生自主設計的“乙酸乙酯的制備”這個實驗,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實驗,傳統的方法是用濃硫酸作為催化劑,但是這種制備方法存在的缺點比較多:一是濃硫酸使用起來不安全、加料慢、產率低。通常只有30%~40%;二是在酯化的過程中容易脫水、氧化和碳化;三是硫酸用量大,反應后有大量的酸性廢液產生,帶來環保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用NaHSO4和FeCl3來作催化劑,不僅產率相當,而且節約實驗時間。實驗準備老師可以通過將學生的方案提前試做一遍,了解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學生盲目實驗造成的物料的浪費。通過學生的實驗結果如下。

結合預實驗結果和學生實驗結果發現改進實驗方法確實能有效提高實驗產率和實驗效率。

三、加強實驗室管理,確保實驗正常實施

做好實驗后的整理工作,使實驗室工作有條不紊,是實驗室良性運轉的有力保證。由于有機化學課程中設計性實驗開設比較多,這就需要實驗指導老師要求學生在每次實驗開課前做好實驗方案和藥品儀器預算并上交老師,在實驗結束后認真清點實驗儀器,整理實驗藥品和試劑,統計儀器藥品的損耗,并及時添加補充。此外,實驗技術人員還要定期對實驗儀器進行檢測和保養,及時對損壞儀器進行維修,對實驗器材和常用藥品試劑進行統計,并建立相關檔案,為下學期實驗課的開展提前做好準備。

在準備實驗的同時,還應注意下次及后續實驗的內容及日期,使有些必須提前準備的實驗不會耽誤。如“止痛藥物的制備”實驗,學生的方案中需要用到“對乙氧基苯胺”和“對氨基苯酚”兩種藥品,由于這兩種藥品的價格比較昂貴而且國內很多實驗試劑廠家已經不再生產,導致訂購起來非常麻煩,這就要求我們的實驗技術人員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前預定好藥品,否則在開展實驗的時候某些藥品沒有或不夠用,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另外,在“四自一體”實驗課課堂上,實驗技術人員還要做好教學保障,確保多媒體設備和示教工具能全面、直觀地體現出學生的實驗設計思路,并及時準備好攝像機和照相機等設備錄制學生自我講解的完整過程。

四、做好產品展示,激發實驗興趣

有機化學合成實驗一個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實驗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驗產品,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我們在開設的有機化學實驗中能得到固體產品的有“乙酰苯胺的重結晶”、“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阿司匹林的制備”、“止痛藥的制備”和“甲基橙的制備”等實驗,能得到液體產品的有“從橙皮中提取檸檬烯”、“乙酸乙酯的制備”、“環己烯的制備”、“丁二酸酐”的制備等,在實驗開始前就給每組學生發放實驗產品展示袋或展示瓶,讓學生把自己的實驗產品標注自己的姓名以及時間等,此外,實驗技術人員還可以為這些實驗產品進行拍照,然后再將產品存放在實驗室的展示柜里,同時將照片上傳到化學學科網站上。通過多樣展示形式,讓學生在“四自一體”實驗課中更加積極地完成實驗,激發他們實驗的成就感;還讓各實驗組學生能用實驗的產品的產率對本實驗組設計方案、實驗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自我總結。

五、加強溝通協作,及時解決問題

實驗教學的“總指揮”是實驗指導老師,而配合實驗指導老師做好技術性、輔工作的是實驗技術人員。兩者必須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把實驗教學工作搞好。在新學期伊始,實驗技術人員需要提前根據教學實施計劃確定開設的實驗內容,提前造好實驗儀器、藥品試劑計劃清單,并保障清單物品按時到位。同時提前把學生實驗儀器柜中實驗儀器清單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逐一核對。平時工作中將實驗所缺的物品和學生需要的特殊藥品和儀器隨時做好記錄,及時補充。在每次實驗課前通過集體備課討論實驗情況,并及時地把預實驗情況、實驗準備記錄和實驗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內容以書面形式交給實驗課指導老師,同時還協助實驗帶教教師完善和改進實驗方法,積極探討改進學生實驗方案的可能性,以便完善實驗準備工作,能夠在實驗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夠處理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每次實驗課都去實驗室跟班聽課,了解查看學生的實驗情況,以檢查自己實驗準備工作的不足,及時處理遇到的相關問題。

六、不斷研究探索,提升工作層次

實驗技術人員除了積極協助實驗教師完成帶教任務及實驗室日常管理工作之外,科研工作也是其必備的能力之一。通過科研工作,一是可以學習到新的理論知識、新工藝、新設備的使用,淘汰陳舊的思想、儀器,不斷更新實驗方法,讓新思想、器材及時補充到教學中,推動實驗課程的進步;二是可以不斷地培養實驗技術人員自身創新能力,提高實驗教學的綜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實驗教學[3];三是通過完整的科研實驗工作,積累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會如何完成科研立項程序、實驗方法和結題要求,在實際科研實驗工作中不斷鍛煉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更好地為實驗教學服務[4]。

七、總結

實驗準備工作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實驗技術人員在參與“四自一體”實驗教學改革的實驗準備的過程中,務必要根據教學實施計劃和學生的設計方案完成好實驗準備工作,按照學生需要提供好儀器試劑,并提前做好預實驗,維護實驗室秩序,保障實驗室教學工作順利開展,讓學生在“四自一體”實驗教學改革中能夠真正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夏穎,丁芳芳,商繼紅.完善實驗準備,提高無機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1):240-244.

[2]顧福萍.提高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準備工作質量的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6,5(l3):1584-1585.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3

關鍵詞:化學綜合實驗;廢舊聚乳酸材料;乳酸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283-03

大學化學綜合實驗是理科院校和師范院校必開的一門提高性實驗課程,其目的是讓化學學科的學生在通過基礎實驗的訓練之后,綜合運用已有的實驗技能和知識,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國內多數院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實驗設計和教學方法,并且有很多好的教材問世[1-5],實驗內容和實驗技能都有一定的難度要求,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和其他院校一樣,陜西師范大學化學學科也建立了化學綜合實驗平臺,運行多年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考慮到相關實驗的危險性和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對師生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對化學綜合實驗內容進行了改革,改進了相關實驗的實驗方法[6],廢除了一些污染和危險性大的實驗,設計和增補了一些較為安全、環境污染小的新實驗,為進一步完善化學綜合實驗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現就其中一個實驗的設計和教學情況,即“由廢舊聚乳酸材料制備乳酸鈣”作以交流,以期同行商榷。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它是以L―乳酸為單體,用化學合成方法聚合而成的熱塑性脂肪族樹脂。聚乳酸有優良的相容性和可吸收性,無毒、無刺激性,它在自然界微生物、水、酸、堿的作用下,完全可分解成CO2和H2O,可作為環保材料代替傳統的聚合物材料,已受到廣泛關注[7,8]。聚乳酸材料已在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用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9],如聚乳酸餐盒、聚乳酸餐薄膜等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中已得到了廣泛應用。但這些廢舊聚乳酸材料在使用完以后均以垃圾物而棄掉,實屬浪費。基于聚乳酸經解聚而形成乳酸,盡而可與鈣離子結合可形成乳酸鈣這一原理,我們設計出“由廢舊聚乳酸材料制備乳酸鈣”的實驗(見圖1)。這一實驗的開設,不僅能實現廢物利用,變廢為寶,而且能鞏固學生有機化學實驗、無機化學實驗和分析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普遍反映效果顯著。

一、實驗設計

二、實驗步驟

(一)聚乳酸的解聚

將廢舊聚乳酸材料用清水洗凈,用濾紙吸去表面水,晾干,用剪刀剪成碎片(能放進三角瓶為宜)。

將5.6g NaOH、80mL無水乙醇加入已裝有5.0g聚乳酸碎片的250mL磨口錐形瓶中,加熱攪拌回流40分鐘。待反應完畢,取下錐形瓶,冰水浴冷卻3分鐘,向溶液中加入14mL的5∶1鹽酸(濃鹽酸:水(v/v)),并旋搖均勻,在冰水浴中繼續冷卻3分鐘,抽濾。用20mL無水乙醇洗滌錐形瓶,過濾。收集濾液于250mL燒瓶中。用10mL無水乙醇淋洗抽濾瓶,將洗滌液并入燒瓶中。常壓濃縮至20~25mL左右(注意加沸石),然后將燒瓶置于冰水浴中冷卻,向其中加入20mL無水乙醇,繼續冷卻3分鐘,抽濾。用10mL無水乙醇淋洗燒瓶,過濾。如濾液不澄清,應再過濾至澄清。將抽濾瓶中的濾液轉移至200mL燒杯中,用10mL無水乙醇淋洗抽濾瓶,將洗滌液并入其中。

(二)乳酸鈣的制備

將稱取的1.6g氧化鈣粉末加入到上述200mL燒杯中,然后再加入3mL水。將盛有反應液的燒杯置于恒溫磁力攪拌器上,在攪拌條件下,加熱反應并濃縮至溶液體積為40mL時,測試其pH(測試pH時,應先將試紙用去離子水潤濕),應約為6~7之間。否則,用5:1鹽酸或氧化鈣粉末調節。繼續加熱濃縮至約20~25mL,取下燒杯在冰水浴中攪拌冷卻。在攪拌下,加入20mL無水乙醇。然后,再加入40mL丙酮,繼續攪拌3分鐘后抽濾,用40mL丙酮洗滌燒杯,過濾。收集沉淀物于已稱重的表面皿中。置于烘箱中于125℃烘干1小時,記錄乳酸鈣的重量。

(三)EDTA溶液濃度的標定

用差減法準確稱取基準碳酸鈣0.9~1.1g于100mL燒杯,用少量水潤濕,蓋上表面皿,從燒杯尖嘴處緩慢滴加1:1鹽酸至溶解(約10mL),用250mL容量瓶定容。取25.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錐形瓶,由滴定管滴加約10mL待測EDTA溶液,再加5mL濃度為100g?L-1氫氧化鈉溶液(pH=12~14)和0.2g鈣混合指示劑(取鈣紫紅素0.1g,加無水硫酸鈉10g,研磨均勻,即得),繼續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紅色變為藍色,即為終點,記錄消耗的EDTA體積。平行滴定三份,計算EDTA溶液的濃度。

(四)乳酸鈣的質量檢測

將于125℃烘干的樣品置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重(須由老師確認)。將樣品裝入樣品袋,寫上自己的編號。取出2~3g樣品在研缽中研磨,稱取研磨樣0.5g(稱準至0.01g)轉入10mL比色管中用于待測游離酸堿實驗,其余研磨樣轉入編號的稱量瓶,將其置于干燥器。

1.游離酸堿檢驗:將上述0.5g樣品置于比色管中,加10mL水,在加熱套中微熱溶解,用廣泛pH試紙測pH(須由老師確認)。

2.乳酸鈣含量測定:用差減法準確稱取0.29~0.31g制備的樣品于錐形瓶,向其中加入2mL 1∶4鹽酸溶液和20mL水溶解樣品。由滴定管滴加約10mL標定的EDTA溶液于上述錐形瓶中,然后再加5mL濃度為100g?L-1氫氧化鈉溶液(pH=12-14)和0.2g鈣混合指示劑(取鈣紫紅素0.1g,加無水硫酸鈉10g,研磨均勻,即得),繼續用EDTA溶液滴至由紫紅色變為藍色,即為終點,記錄消耗的EDTA體積(須由老師確認)。平行滴定三份,計算產品中乳酸鈣的百分含量。

三、教學方法

(一)課前準備及評定標準

1.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制定詳細實驗方案。以上述實驗步驟為參考資料,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制定出詳細的實驗方案,其中包括乳酸的性質、乳酸鈣的性質、核算各物料的量比關系;反應體系pH的控制;解釋在解聚操作中,當反應液被濃縮到20~25mL后,為什么再向其中加入20mL無水乙醇的原因;解釋在制備乳酸鈣中,為了得到乳酸鈣沉淀為什么一定要向體系中加入約等于反應液體積兩倍量的丙酮及能否用其他溶劑代替丙酮等問題;解釋在用EDTA滴定法測定產品中乳酸鈣的百分含量時,為什么要向盛有樣品的錐形瓶先加入約10mL的EDTA溶液,然后再加入5mL濃度為100g?L-1氫氧化鈉溶液的原因。

2.評定標準。在實驗開始前,老師對學生制定的詳細實驗方案進行檢察,如果詳細實驗方案中能完全解決上述所有問題,滿分20分;否則根據解決問題的多少酌情給分。

(二)實驗質量的評定

1.基本操作的評定。基本操作包括溶液的轉移、蒸餾操作、抽濾操作、固體物質的洗滌操作、滴定分析的規范操作等,滿分20分。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為:溶液的轉移,優(4分),良(3分),差(2分);蒸餾過程操作,優(4分),良(3分),差(2分);抽濾操作,優(4分),良(3分),差(2分);固體物質的洗滌,優(4分),良(3分),差(2分);滴定分析的操作,優(4分),良(3分),差(2分)。

2.產品質量評定。包括產品的外觀、游離酸堿檢驗(pH)、產品(乳酸鈣)的重量、乳酸鈣含量等,滿分40分。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為:產品外觀,白,優(10分),微黃,良(8分),黃,差(5分);游離酸堿檢驗,pH≥8,差(5分),pH6~7,優(10分),pH≤6,差(5分);乳酸鈣的質量,大于平均值,優(10分),等于平均值,良(8分),小于平均值,差(5分);乳酸鈣含量,90~99%,優(10分),80~90%,良(8分),>100%,差(5分)。

(三)實驗報告的評定

實驗報告的評定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程度、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及分析、實驗數據處理及對本次實驗結果的自我評價等,滿分20分。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大學化學綜合實驗的設計和教學過程,通過由廢舊聚乳酸材料經解聚、酸化、成鹽制備乳酸鈣的實踐,不僅能實現廢物利用,變廢為寶,而且能鞏固和提高學生有機化學實驗、無機化學實驗和分析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實驗的成績評定公開透明(在實驗之前把成績評定標準發給學生)。教師嚴格要求,對于不規范的操作和錯誤的操作給予及時糾正。教學方法也和常規教學法不同,把實驗方案提前發給學生,實驗過程不用講解,促使學生查閱文獻,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詳細方案。實驗結束后,教師對本次實驗進行總結,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實驗課堂十分活躍。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從事化學實驗的興趣,學生普遍反映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申秀民.化學綜合實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雯.化學綜合實驗[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周成勇.化學綜合實驗[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1.

[4]陳靜,石曉波.化學綜合設計實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5]霍冀川.化學綜合設計實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6]陳戰國,嚴向陽,湯發有,張國防,王海,范曉輝.綜合實驗“乙酰二茂鐵的合成”中乙酰化方法的改進[J].教育教學論壇,2012,(2):216-217.

[7]俞耀庭,張興棟.生物醫用材料[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8]A.M.Gajria,V.Dave,R.A.Gross,S.P.McCarthy.Misc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blends of poly(lactic acid)and poly(vinyl acetate),Polymer,1996,37(3):437-444.

[9]錢伯章.聚乳酸及其應用進展[J].橡塑資源利用,2008,(5):32-38.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4

關鍵詞:教學質量 作業批改 學生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1-0107-03

教師是承擔教書育人的主要群體,教師的學業水平理論上承擔學生的教育教學是不成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教師都是非常認真的對待教學工作,但是出來的教學效果卻會有明顯差異。這是值得每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新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對于像化學這樣的選考科目有兩次考試機會,但考試時間都比以往來得更早,這必然導致教學進程需加快。如何讓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中用更短的時間掌握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筆者以為需要教師多做一些“小”動作,不斷摸索化學教學的細小環節,通過不斷嘗試、改進,增強教學內容的效用,提高教學過程的效率,優化教學結構的效能,提升教學結果的效益,幫助學生把握好各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時間分配的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多走“小”腳步,增強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效用

學生越來越差,上課時學生反應太慢,一個知識點講了好多次還是經常忘記。這是我們學校教師普遍感覺到的一些現象,以致教師和學生都垂頭喪氣。那如果我們去教生源更差一點的學校學生呢?情況又會怎樣?答案是:在知識的接受方面肯定會更差。所以筆者認為不能怪學生笨,應該反思我們教師有沒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考慮教學策略,因材施教。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走“小”腳步來夯實基本知識和技能,筆者認為可以遵循以下3點。

1.穩步落實教學目標:根據認識論和教育科學理論,人們的學習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且要完成幾個循環才能使知識得以升華、內化和活化,并最終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這樣才實現知識的價值。所以只有認真研讀《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各模塊的教學參考,明確學生每個階段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內容,才能設計合理的、階段性的的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2.逐步形成化學能力:學生對于概念的建立、規律的探索和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對于一個新概念的建構、規律的理解等不能靠死記硬背。比如《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有關“化學反應方向”的教學,概念和生疏的名詞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并且內容抽象,不易理解;雖然學生已經學過焓變,但對其理解不深。所以可通過閱讀和理解材料和教材,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學習。

師:問題1: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對環境有很大危害,能不能把它們變成沒有危害或者危害較小的氮氣和二氧化碳?

生1:有可能吧。

師:如果能,我們就可以尋找適宜的條件,如果不能就不必盲目探索了。所以,同學們覺得首先要判斷什么?

生2:先要判斷它們能不能向生成氮氣和二氧化碳的方向進行。

{得出:化學反應方向――自發反應判斷}

師:問題2: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有哪些呢?通過物理學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能量較低的物體比較穩定,物體能夠自發地由高能量向低能量狀態運動。你能舉例嗎?

生:2H2(g)+O2(g)=2H2O(l) H=-571.6kJ/mol

2Na(s)+Cl2(g)=2NaCl(s) H=-822kJ/mol ……

得出:H<0,反應能自發進行,H>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師:很好!可是人們也發現,一些吸熱反應也能自發進行。例如:

2N2O5(g)=4NO2(g)+O2(g) H=+56.7kJ/mol

(NH4)2CO3(s)=NH4HCO3(s)+NH3(g) H=+74.9kJ/mol ……

看來,只用焓變判斷反應方向是有缺陷的,還有別的因素需要考慮。下面閱讀一段資料(有關熵)和書本P41最后一段。

……

只有這樣逐步延伸學生才能更好接受和理解這些抽象概念,并綜合考慮H和S判斷化學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的規律。

3.分步實現階段要求:高一高二階段,在國家規定的課時要求基礎上,筆者總是不急著把新課結束;到了高三復習階段,第一輪復習筆者也總是力求詳盡到位,扎扎實實的把重點、難點鞏固一遍。課堂上對學生理解不透徹、或者淡忘的重要知識點,更應該花時間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徹。同時,利用舊知進行遞進式教學,抓住學習生長點,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各個知識點綜合聯系起來,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出現在《化學2》、《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和《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此部分內容在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學要求有所不同。不少教師沿用老教材的思維,教學時習慣面面俱到,造成《化學2》的教學課時不夠,學生負擔過重,而到了《有機化學基礎》的教學時,教師、學生會有重復的感覺,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降,教師也難以挖掘新的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對理科生(新課改中選考化學)的有機教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可將有機化學知識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用下圖表示。這樣有助于學生本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將宏觀層面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而有些教師不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化學概念、基本原理等的教學追求簡單化,往往直接給出概念,簡單新課講授以后,馬上高考題上陣。筆者認為這樣的化學教學違背了教育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靠“題海”、“難題”來保證考試成績,必然照成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也失去了學科的育人功能。

會有教師提出異議,我這樣做了成績也很好啊!我承認這種情況的存在。但是大家一定也發現,學生在還沒有很好地消化知識的基礎上,就要完成很多過于綜合的題目,肯定不可能很順地快速完成,就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些作業上面,學生花在你的學科上的時間是從別的學科那里搶過來的。高考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綜合考查,不是只考一門科目,所以學生只有總成績上去了才是真正有用的。因此,筆者認為,以這樣的“填鴨”式快速授課然后“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即使出了成績我覺得也是不值得效仿的。

二、多點“小”心眼,提高教學過程的效率

精心備好課,這是筆者認為的“小”心眼。備課是教學過程的預先設計,筆者認為備課除了要備好課堂上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以外,還要提前為這個教學環節相應的鞏固練習做好準備。課后作業是教學反饋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通過作業練習,促使學生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知識;二是將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怎樣讓布置的作業學生主動高效地完成,筆者認為這在于教師如何布置作業。

1.精挑細選,不讓學生做無用功――“精心”

現在的參考資料很多,練習往往也是相應配套的,有些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全用,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很老的題目或者已經不是現在教學要求的題目讓學生花時間做,為此大量補充新課程中已經放棄的或在選修課中才討論的知識點。甚至嚴重的還出現試題本身錯誤導致學生花很長時間還是做不出來,而第二天教師只是輕描淡寫一句“這個題目是錯誤的,別去管它了”,這樣會導致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厭惡情緒,當然也會對教師的責任感失去信心。筆者的做法是:

1.1答案上交,獨立完成

學生如果不能有效地完成作業,那成績必然不會好,所以一定要讓學生主動、有效地完成作業。

首先,開學時我第一時間就把練習冊答案上交。有答案會有惰性,一想不出來就想看答案,所以沒有答案是促使學生多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的一個條件。

其次,凡是第二天課前筆者有時間批改作業的都要上交前一天的作業。作業上交批改也是促進學生認真對待作業的一個方面。實在因為來不及做的可與我說明,但是抄襲的作業我不改。

1.2作業精選,有的放矢

高三學業負擔更重了,手頭上資料也很多,全做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所以筆者是這樣處理作業的。

(1)超前作業:筆者往往會提前2天左右把相應多套練習全部做一遍。

(2)精挑細選: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把超綱的、學生已經掌握的等題目刪掉。

(3)作業布置:今天做練習冊Pxx,去掉幾個題。

當你每天把練習本中某些題目刪去不做的時候,給學生增加的是對你的信任,他們相信作業是老師精心挑選過才讓他們做的,自然學生在面對這樣的作業時也會更加主動、用心。

2.熟悉教材、考綱,提高課堂效率――“細心”

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的主要依據,又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憑借和載體。因此,教師注重對教材處理方法的研究,特別是對教材進行細化加工,深入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到了高三復習的時候,更是要回歸課本,如果教師自己也不熟悉教材,如何指導學生把書給讀薄了?特別現在的高考試題注重基礎,立足課本,更要重視教材內容,比如2015年浙江高考第29題“某學習小組按如下實驗流程探究海帶中碘含量的測定和碘的制取。

實驗 碘的制取

另制海帶浸取原液,甲、乙兩種實驗方案如下:

……

這個題目就是以《化學1》專題2中從海帶中提取碘的流程改編而來。

2.1熟悉教材,豐富教材內容

如,《化學1》教材中“氨的性質”一上來就安排了噴泉實驗,接著講“氨氣極易溶于水”就完了。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對該實驗和氨的性質認識膚淺,印象不深刻。為了提高效果,可以設計成探究性問題:(1)為什么噴泉不能充滿整個燒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為什么氨氣極易溶解于水?你學過的還有那些氣體極易溶于水?有什么規律性?(3)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氣體才能做噴泉實驗嗎?還有那些氣體用不同的溶劑可做噴泉實驗?等等。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對“噴泉實驗原理”和氨氣的性質有了深刻理解,還拓寬了知識視野,也為實驗中防倒吸處理打下伏筆。

2.2聯系教材,提高化學素養

又如,學生在理綜考試中最怕的是第7題――化學學科素養題!浙江理綜卷近幾年第7題的考法是比較固定的,包括現代儀器分析方法、新材料、新能源、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化學史、社會熱點問題等。正因為其細,正好擊中部分只會解題的考生的軟肋。09年第7題“A.蛋白質、纖維素、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學物”,10年第7題“A.光導纖維、棉花、油脂、ABS樹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組成的物質”,以其中“纖維素”和“纖維”兩個名稱的理解,網上有老師總結了有關人造纖維的內容:“人造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其中再生纖維是用木材、草類、植物的秸稈。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纖維。”我不知道有些行業里這樣分類的,還是這位老師自己理解的,有關纖維這個概念在蘇教版《必修2》專題四第一個單元課后練習2有明確的解釋,大意是:纖維分為天然纖維、人造纖維與合成纖維。人造纖維是利用自然界的纖維材料制成的,而合成纖維是利用非纖維材料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得到的。也就是說書本上所說的人造纖維是“人工改造天然纖維素”,而不是“人工制造”! 而纖維是一種細細長長的狀態,纖維也不一定是有機物,光導纖維也可以是纖維。另外《化學與生活》專題三第三單元對于纖維也有詳細的內容,它把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合稱為化學纖維。

三、多些“小”耐心,優化教學結構的效能

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習慣是一生的“資本”,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優化教學結構的目的。實踐證明: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不會自然而然形成,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一貫、穩定的作業習慣。化學是一門科學,規范的格式和嚴密的步驟,能體現出學生順暢科學的應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題習慣。內強素質是自我規范的前提,平日測練我們都要注意各環節的規范,久而久之,規范的“習慣”才會升華成“自然”的規范。所以在平時口頭回答和書面解答時,筆者都是不斷規范學生的答題格式,做到科學、嚴密。

1.科學規范,逐步培養

高中化學中有很多需要規范的表述,比如2015年浙江高考理綜第8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為測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體滴在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照即可”,還有第29題“(3)①分液漏斗使用前須檢漏,檢漏方法為 。”,都是考查實驗操作規范的表述。老師們都知道,答題規范是高中化學教學中一個棘手的問題,很多學生題會做,卻寫不出規范的解答,總是憑自己的想法寫,在考試中往往出現“結果對了,卻得不到滿分”的情況。例如:2011年江蘇高考第18題(1)Ag2O2……制備:在KOH溶液中加入適量AgNO3溶液,生成Ag2O沉淀,保持反應溫度為80℃,邊攪拌邊將一定量K2S2O8溶液緩慢加到上述混合物中,反應完全后,過濾、洗滌、真空干燥得到固體樣品。……

(1)上述制備過程中,檢驗洗滌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同學甲:取少許最后一次洗滌濾液,滴入1~2滴Ba(NO3)2溶液,看是否出現白色沉淀。

同學乙:向最后一次洗滌濾液中滴入1~2滴Ba(NO3)2溶液,若不出現白色沉淀,表示已經洗滌完全。

同學甲的回答沒有明確的結論,同學乙檢驗時應該取少許試樣進行實驗,否則會污染試劑。

所以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考試多拿分,拿高分,筆者覺得規范的答題也是重要一環。

在平時批改作業的時候,筆者基本全批全改。全批全改與只改選擇題相比,以兩個50個學生的班級來說,每天改作業的時間要多花至少1個半小時,這對教師來說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是筆者認為這樣改作業絕對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從長遠來看。如果不改主觀題,主觀題很多是以課上校對答案的形式解決,筆者認為上課校對答案不僅浪費寶貴的時間,而學生的書寫、表達并不一定對,即使學生對著詳細答案也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錯誤,以后考試他仍舊這么寫卻是得不到分的。

2.批改有方,勞動有效

我的全批全改也不是像平時考試閱卷的改法,并不是僅僅給個“√”或“×”。主觀題怎么改才有用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一直這么做,學生答題情況改觀明顯,成績進步很大。現在高考化學試題重基礎性和科學性,試題相對簡單,怎么保證不失不該失(書寫不規范、表述不科學等)的分,就該從平時培養。每個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小問題不會在上課的時候都進行分析,所以我會把學生的錯誤都圈出來,點出錯誤的地方,方便改正的,我會幫他改出來,紅筆修改這樣的小動作對學生來說印象會更深。所以對不同的學生來說作業講評完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怎樣才對。剛接手班級的時候,很多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時候總是忘了寫“”、“”、“反應條件”、“實驗操作步驟不完整”、“有機物結構價鍵短線對錯位或氫個數不對”等,我都會給他在相應位置指出,一段時間后學生就慢慢養成習慣,作業上的紅筆字也越來越少。

教師是認真批改作業的,學生自然也會重視交作業,也會認真的對待每次作業。

3.講評精準,輕松高效

經過這么細致的批改,學生主觀題的答題情況教師已經非常清楚,上課講評的時候就能清楚地找準重難點、明確講評點,而不是像有些教師沒有批改主觀題,到講評的時候問學生“你們覺得那幾個題目需要我講一下啊?”、“沒有問題嗎?那我不講了,上今天的新課。”,或者就根據自己的“認為”,把想講的題目講一遍,混足一節課。我想這樣的話,作業也就失去了它的鞏固、糾錯的意義了。

例:若實驗室在537℃、1.01×105Pa和催化劑存在條件下,向某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2molO2,此時體積為10L,在溫度和體積不變的條件下20分鐘后反應達到平衡,SO3體積分數為0.5。

①該溫度下,從反應開始到平衡時氧氣的平均反應速率是 ;

②該溫度下,反應2SO2(g)+O2(g)= 2SO3(g)的平衡常數的值為 。

為了更好鞏固這個知識點,就可以變式為:把“在溫度和體積不變的條件下”改為“在溫度和壓強不變的條件下”。

所以通過對主觀題的詳細批改,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漏洞,可以借題發揮,經過不同變式的分析,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得到充分激發,實現鞏固提高的目的。

對于選擇題的統計,我也不是只統計整個小題的錯誤率,而是把每個選項的錯誤情況統計出來,這樣不僅知道這個選擇題學生錯得多,而且還清楚的知道那個選項錯的多。學生的錯誤選擇暴露出學生的思維斷點,就能找出學生的知識漏洞,對癥下藥。

作業批改和講評一定要及時,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今天做明天講評這當然是最有效的,隔幾天再來講評,學生都忘記自己的解題經過,作業批改也就失去意義了。

四、多點“小”交流,提升教學結果的效益

1.融于課堂,貼近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朋友、伙伴的那種教師。”

所以上課的時候,除非需要板書,不然我一般很少就站在講臺前,我會在整個教室內走動講課。經常有家長說,我們孩子長得高只能坐在后面,老師的關注少。每個學生都渴求老師的關注,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微小的進步。在教室內走動的過程中,我會關注每個學生的眼神和神情,給每個學生機會表達他的想法。教師一句充滿情感的點評、一句恰如其分的的鼓勵、一個包含肯定的眼神,都能使學生感到鼓舞。而且教師在身邊講課學生也不容易走神。

注意從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心理過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進一步去集訓、記憶和思考等,如果教師只是在講臺前顧自己講,學生聽課時處在“溜號”或者出現“打瞌睡”的現象,直接影響聽課質量。所以精心備好一堂課,怎樣讓這堂課真正有實效,還是要學生真正參與進來。

2.平易近人,主動交流

現在的學生從小是家里的寶貝,所以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看見主持人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尊重”和“職業素質”的力量。因為尊重也是一股美好而強大的力量,教師尊重學生,不僅提高教師自己的職業素養,也能獲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愛戴。

雖然,很多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和學生在學校地位不同、年齡不同,但是人格是相同的,所以在休息時間和學生在教室外相遇時,教師的一句“飯吃過沒有?”、“最近學習感覺怎么樣?”、“化學有問題來辦公室問哦!”……都會給學生感到教師的關愛。“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對學生有了真正的愛,也會得到學生的愛戴,會把學生吸引到教師身邊來,從而我們的教育將會獲得成功的保障。

馬卡連柯說,教師應當善于組織,善于行動,善于運用詼諧,既要快樂適時,又要生氣得當。教師應當能讓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能起教育的作用,并且永遠應當知道當時自己所希望的是什么,所不希望的是什么。如果一個教師不了解這一點,那他還能教育誰呢?

五、結束語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得出,高中化學質量的提升不僅只是做到最基本的備好課、上完課就可以了,還需要教師花時間多去研究一些“小” 動作,從而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有效地體驗,少走彎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康文清、張小波,《淺談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化學教與學,2013年第2期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5

關鍵詞:可降解塑料 光降解 生物降解 光-生物降解塑料

引言

塑料這種材料已經廣泛應用到國民經濟各部門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但是塑料這種材料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隨著其用途的擴大,帶來產量的增加,因此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傳統的處理技術(焚燒、掩埋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回收利用也存在著局限性,而且這些處理方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開發可降解塑料來解決廢棄物難以處理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義

可降解塑料雖然至今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化定義,但是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在通過研究相關術語的標準對其定義:在特定的環境下,其化學機構發生明顯變化,并用標準的測試方法能測定其物質性能變化的塑料。這個定義基本上與降解和裂化的定義相一致。

二、降解塑料的分類及降解機理

1.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包括合成型也叫共聚型、添加型兩種,該種塑料在日照下會受到光氧作用并吸收光能,光能主要為紫外光能,因此而發生自由基氧化鏈反應以及光引發斷鏈反應,從而降解成對環境安全無害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其中通過共聚反應在高分子主鏈引入感光基因而得到光降解特性的為合成型降解塑料,這種塑料通過調節感光基因含量來控制其光降解活性。目前某些可用于包裝袋、容器、農膜等范圍的乙烯―CO共聚物和乙烯―乙烯酮共聚物已實現工業化。通過將光敏助劑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而制造成的為添加型高分子光降解材料,這種類型的塑料其降解原理為光敏劑會受到紫外光的誘導,將它添加到塑料中可以引發并加速塑料的光氧化。光敏劑在光的作用下可離解成為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因此該類型塑料的光降解特性是由光敏劑的種類、用量和組成決定的。

降解塑料向深層發展的一個標準是可控光降解塑料,它在具備光降解的特性的同時,還應該具備特定的光降解行為。它被要求能控制誘導期內力學性能,并保持該性能在80%以上。因此要達到這個標準就必須對光敏劑的使用有更高的要求,在光敏劑可控制光氧化曲線的同時,也要注重控制光氧化的時間。

2.生物降解塑料

在自然界中受細菌、霉菌等微生物作用而降解的塑料為微生物降解塑料,該類型塑料的種類有部分生物降解型、完全生物降解型、化學合成型、天然高分子型、摻混型、微生物合成型和轉基因生物生產型。

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完全分解成CO2和H2O的為最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通過研究可發現,酶在塑料水解、氧化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生物降解的實質。酶會導致主鏈斷裂,從而相應的降低相對分子質量,使其失去機械性能,以便于微生物對其更容易的攝取。

生物降解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經歷三個階段。

條件為:微生物(真菌、細菌、放射菌)的存在。

擁有氧氣,并要求一定的濕度,還要有無機物培養基的存在。

適宜的溫度范圍為20~60攝氏度,PH范圍在5~8之間。

三個階段為:

初級生物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塑料等化合物的分子化結構發生變化,使原材料分子的完整性被破壞。

環境容許的生物降解――原材料中的毒性可以被去除,以及人們所不希望的特性的降解作用同樣可以除去。

最終生物降解――塑料通過生物降解,被同化成微生物的一部分。生物降解過程中主要的三種物理化學反應:

物理作用――微生物細胞生長在對塑料的機械破壞中起著重要作用。

化學作用――微生物在破壞中會產生某些化學物質,起到化學作用。

酶直接作用――本質為蛋白質的酶,含有20多種氨基酸,它們能降低被吸附塑料分子和氧分子的反應活化能,以此來加速塑料的生物分解。

3.光-生物降解塑料

顧名思義,這種塑料兼具生物和光雙重降解功能,使得其達到完全降解的目的。光降解高分子材料有兩種:淀粉型和非淀粉型,其中較為普遍的是采用高分子的天然淀粉作為生物降解助劑。這種在高分子材料中同時添加自動氧化劑、光敏劑以及生物降解助劑等作為配置方法,來達到光-生物降解的復合效果。含有多種化學物質而形成的非淀粉型光和生物降解體系已廣泛應用于吹塑制成可控降解地膜,在應用過程中發現,該薄膜不僅具備保溫、保濕和力學性能,還具備可控性好、誘導期穩定等優點。

目前,光-生物降解塑料處理工藝的關鍵是淀粉的細化很熱結構水的脫除,處理設備復雜,因此產品的質量難以控制。由于其設備的投資需要的資金大,復雜的工藝以及缺少該方面的人才技術人員,導致其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步履維艱。

總結:

近年來在國內外,可降解塑料的開發與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其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工藝需要不斷完善,市場化的推廣也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拓寬用途、提高性能等。更要注意的是降解塑料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定義,也缺乏確切的評價,識別標志、產品檢測沒有完整的體系導致市場混亂。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當代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降解塑料的市場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當前相對較成熟的是光降解塑料技術,生物降解技術由于其處在發展階段,因此是開發的熱點,光-生物降解技術則是主要開發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裴曉林;應用基因組改組技術選育L-乳酸高產菌株及其發酵工藝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有機化學合成總結范文6

關鍵詞:一體化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216-03

21世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實行重理論、輕實驗,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模式。在觀念上,把實驗教學作為一種實驗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它更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上,一直都在為理論課進行驗證,實驗過程中多是實驗教師準備好實驗所需的試劑、儀器,并將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案事先制定好,學生進入實驗室只是簡單地按照教師的指令程序“按方抓藥”,其結果是使培養出來的大多數學生缺乏創造性思維,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積極推進藥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適應市場對藥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們對我院藥學專業的實驗課程進行系列改革,開展了以“藥”為中心整合藥學專業多學科實施一體化實驗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構建藥學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

傳統的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同理論課一樣,藥學專業的實驗課也相應被分成各自獨立的課程,割裂了各學科群內部基礎實驗課與專業實驗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得實際的實驗教學效果極差。為此我們進行了藥學專業各學科實驗課程的整合。

1.建立以“藥”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板塊。我們依據藥學專業特點及新藥研究開發的基本程序,將藥學專業各課程的實驗課重新整合為藥學基礎實驗、藥品生產實驗和藥品評價實驗三大板塊。第一板塊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數理統計等課程的實驗,該板塊的重點是規范學生的實驗行為,培養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第二板塊包括藥物化學、藥用植物學、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制藥設備、波普解析等課程的實驗,學生們通過藥物的化學合成、天然藥物的分離純化及結構修飾、中藥復方的制備及各種制劑與劑型研究的實驗,完成從原料藥到藥品的全過程的實驗技能學習;第三板塊包括藥物分析、藥理學、毒理學與藥代動力學等課程的實驗,通過各種檢測手段與方法對原料與制劑的質量分析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評價過程的實驗,掌握了新藥研究與開發的全過程和進行重量監控的基本方法。通過三個板塊的構建,各課程之間以“藥”為紐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使學生在牢固掌握“三基”的基礎上,對藥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跨學科多技能的綜合訓練,掌握藥物研究開發過程中的各種實驗原理、方法和技能。

2.改革實驗內容,建立一體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將藥學專業實驗課的基本實驗能力訓練、綜合能力訓練和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實驗課程的整合編排,建立一體化的專業實驗教學體系。一體化實驗優點是圍繞“原料藥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離純化制劑與質量分析活性評價”(它包括原料藥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離純化、工藝優化、質量分析、藥理試驗、藥物劑型確定、產品制備、質量控制等全過程的一體化)這一新藥研發的思路來設置專業實驗內容,充分地體現了對學生實驗技能的系統性、科學性、創造性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結協作精神,有利于調動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和督促學生認真對待實驗課。此外,利于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提高實驗教學資源的利用率,節省費用、時間及空間,有效地避免重復性實驗內容。

二、改革實驗教學模式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學生圍繞“三中心”轉,教師安排一切,學生處于被動、機械實驗的狀態,不利于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積極主動性。應該使學生在實驗中“活”起來,據此,我們在實踐中逐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

1.讓學生全程參與實驗規劃。為了改變學生“按方抓藥”的被動實驗現狀,我們在具體實施時讓學生從實驗準備開始,列出實驗中所需試劑,查閱并制定試劑配制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前的試劑配制及實驗預試等等,要求學生頭腦中不能只是單純的某一個步驟的知識,而是整個實驗中所涉及的儀器、試劑、方法、分析總結等都要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全面系統掌握藥學的相關知識和實驗技能。

2.設置平行實驗,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對同一實驗環節盡可能采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先讓學生擬定幾個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后再由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以小科技論文的形式提交實驗報告,讓學生比較不同的實驗方案的各自優劣,從中獲得對藥學相關知識的認知。比如:天然藥物中提取純化皂苷常用的方法有四種:(1)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法;(2)乙醇提取,乙醚沉淀法;(3)乙醇提取,丙酮沉淀法;(4)堿水提取,加酸沉淀法。但是大多數實驗操作只選用其中的一種方法,學生只需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法做,沒有改進的余地,也不能與其他方法進行比較。為此,我們在實施時將上述四種方法分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分別比較四種提取分離方法所得皂苷收率的差異。讓學生領會到,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任何科研成果的出現都是和一定的研究方法聯系在一起的,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科研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認真探索、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

3.采用循環排列法組織實驗教學。我院藥學專業為新辦專業,近幾年學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專業實驗室的建設。由于藥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課程多,所需儀器設備多,盡管有學校及學院的大力支持,但現有的儀器設備仍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按傳統的方法組織教學,每組學生過多,勢必會影響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針對此種情況,我們設計了循環排列法進行實驗教學,即幾個實驗同時開,學生按一定順序分組循環實驗的方法,多種儀器同時運轉,幾個教師分別指導,使學生達到2人一組,有的實驗甚至是1人一組,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動手做完實驗的全部內容,教師對學生的實驗結果當場簽字,確保每個學生真正是自己交出自己的實驗報告。

4.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加強實踐環節的學習。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醫藥生產和經營企業由于已經通過了GMP、GSP驗收,所以傳統的到醫藥企業參觀實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為了規范化管理,很多企業不歡迎學生參觀;另外根據國家藥品法的規定,醫院也相繼取消了大輸液的生產車間,只是生產一些簡單的口服和外用制劑,而且各高等院校不可能耗資巨大來建立相應的生產車間供學生參觀實習。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把實驗過程按照原理講解、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結果分析、課堂小結等環節制成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放映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企業大生產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多媒體也可以解決某些常規實驗因為條件限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5.構建新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實驗課程考評是對學習效果評定的手段,借此以督促學生培養嚴謹客觀的科研態度、規范正確的操作手法、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等,它不僅是衡量實驗教學水平,獲取實驗教學反饋信息,從而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斷實驗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環節,也是對學生行為進行外部控制與規范,激發學生的表現動機以調動其積極性的主要手段。為此,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分別按照實驗的基本步驟,即:實驗準備(30%)、實驗過程(30%)、實驗報告(20%)和答辯總結(20%)等擬定詳細的評定細則,實施過程評價。通過及時記錄學生每個過程的表現,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避免了實驗考核的錯判、漏判,防止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作弊現象,做到了打分時胸中有數。

三、結語

通過幾年藥學專業實施一體化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深深體會到,實驗課程改革和一體化實驗教學手段的實施,既利于對學生藥學知識的系統掌握,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科研思維,對適應市場需求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治平,劉剛,劉運美,等.藥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及其實驗室建設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

[2]劉繼勇,郝天龍,朱全剛,等.藥學專業本科生實驗創新能力的培養[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1,11(2).

[3]劉運美,雷小勇,高治平,等.整合藥學多學科實驗教學的思考[J].藥學教育,2007,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综合图区 | 视频日韩p影院永久免费 | 成人a网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大黄 |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 国产毛片在线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 美女一丝不佳一级毛片大屁股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 妖精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俄罗斯女人禽交zozo | 国产一在线 |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精品视频 |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 | 视频日韩p影院永久免费 |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 国产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 亚洲另类第一页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 欧美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二区在线播放 | zozozo欧美人禽交另类视频 |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中文字幕 | 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视频大全 |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