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1

關鍵詞:春節;圣誕節;文化

一、節日的起源、形成差異及習俗差異

“不同的節日有著各自不同的社會活動,但他們都能凝聚在一起?!蔽鞣轿幕牟町惐憩F在各個方面,文化節日只是其中一方面。節日文化是把中西方不同地域,兩個主流文化差異明顯的群體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鮮明體現,也反映中西方習俗表達方式的獨特和歷史傳承的悠久。春節與圣誕節是中西方各自最為重要的節日。

1.春節與圣誕節的起源

(1)春節的起源: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節慶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2)圣誕節的來源:12月25日是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根據《圣經》的記載,耶穌于公元一世紀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穌是為了救世俗的人,贖世俗的人罪而降為人的,所以俗稱“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圍內的基督教徒將12月25日公認為耶穌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羅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這一天為圣誕節。圣誕節也是合家團聚、親切交談,吃大餐,唱圣誕頌歌,互贈禮品,迎接新年到來的日子。這點與春節一樣,但它更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2.儒家主導的中國節日文化和宗教主導的西方文化的差異比較:由儒家文化主導的中國文化和宗教統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會交往的差異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國人自古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在血緣基礎上?!敖⒃谘壔A上的‘差序格局’使人們交往的內在尺寸以此來區分親疏關系,并確立互相交往的規則,如禮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2003)像財神、拜年、年夜飯,炮竹、舞龍、舞獅等這些詞構成了節日的儀式內容和活動方式,蘊含著中國人注重大團圓結局、喜慶熱鬧氣氛、民族集體期待的以“家”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

(2)西方文化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注重群體間的溝通與交流。西方圣誕節的詞語如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襪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誕老人喻快樂的使者,西方文化精神的傳達使者;圣誕禮物、圣誕襪和圣誕卡體現人際交往、交流中給予與獲取的樂趣的實現形式。而圣誕節多以社區活動為范圍,大型的圣誕節日游行、圣誕節日慶祝會,淡化家庭的氛圍,表明西方以個體為本位,重視個人參與的團體文化傾向。

二.西方節日文化的應對和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

西方節日文化影響日益加深,而中國傳統節日融合了我們傳統的價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們該如何去應對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呢?

1.圣誕節的影響: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時代的發展,中國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腳步加快。許多領域如電影、電視節目、書刊雜志、流行音樂、快餐食品以及外語教育和學習等都融入了許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國許多地區的年輕人興起圣誕熱,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誕氣氛。圣誕節受到商業化時代的影響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誕節的影響有其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存在:(1)早期的殖民影響在某些方面客觀上的促進世界各地對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2)西方國家在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處于主導地位;(3)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西方與中國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和相互依存;(4)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頻繁縮短了世界各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客觀上對于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同時也逐漸被也讓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們了解、認同并包容。隨著通訊和信息領域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交通設施的提高和改進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漸消失,人們主觀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實現。

2.中國人心中“年”的傳統意義:春節的社會意義巨大,不可能被圣誕節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著的中國人們把春節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節前,采購年貨物品。除夕夜在大門上或屋里粘貼財神、門神像、倒貼福字以及紅紙金字的新年寄語的春聯和寓意吉祥的年畫。大紅燈籠門前掛,放鞭炮、祭灶、祭祖等儀式,吃年夜飯,熬年守歲等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節 中 有 給 兒 童 壓 歲錢、、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等典禮。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還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廟會等習俗。節后半月是元宵節,屆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人的存在不是作為個體存在,而是處于家族、宗族關系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中“禮尚往來”和“祭祀活動”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從而出現了講輩分講情意、講團聚來增進家族、宗族間的團結。這樣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成為一種傳統文化。

3.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節日和包容西方的節假日:圣誕節的娛樂、全民參與、狂歡、浪漫和商業化運作,使得近年來中國各大中城市都興起圣誕熱,尤其是學生、年輕人中最為盛行。隨著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的節日也加倍升溫。西方節日似乎正沖擊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我們改如何應對此種擔憂呢?

我們要在行動上真正傳承我們的節日文化,態度上接納西方節日。春節隱喻著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潛意識的加強中華民族的身份識別,加強民族向心力,讓其文化內涵、文化底蘊的支撐得以延續。西方圣誕節宗教性的減弱而趨于無神的全民性,許多人僅把過圣誕節作為一種時尚、浪漫、的享樂節日推崇,遠非原生意義上的圣誕節。因此對于外來的“圣誕節”帶來的快樂、熱鬧的氣氛,中國人應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來包容。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2

關鍵詞 文化 傳統節日 背景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ZHANG Xin, YANG Y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nxi 710071)

AbstractTraditional festival is a folk culture created by human be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the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al color, religious, worship and beliefs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This article explores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in east and west by the comparison of major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Key wordsculture; traditional festiv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1 中西方主要傳統節日比較

1.1 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

(1)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春節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2)圣誕節(Christmas Day)。圣誕節又稱“主降生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誕生的日子。在圣誕節,大部分的基督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舉行禮拜,然后在12月25日慶祝圣誕節。圣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后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里,圣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他們通常會在家里陳設一棵圣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從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長期以農為本,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春天來臨,要開始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獲;而圣誕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國的鬼節和西方的萬圣節

(1)鬼節(Chinese Ghost Festival)。中國農歷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每逢農歷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

(2)萬圣節(Halloween)。萬圣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圣節前夜起源于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隨著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圣節的由來。而中國陰歷七月十五也被認為是鬼門關大開,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來探望親人的說法,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燒紙錢、蠟燭悼念先人。

1.3 中國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

(1)七夕節(the Double-Seventh Day)。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2)情人節(Valentine's Day)。關于情人節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一個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徒瓦倫丁因為帶頭反對羅馬統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典獄長的女兒對他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墒峭邆惗〔]有獲釋,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行刑前他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血書,表白真情?;浇掏綖榱思o念瓦倫丁,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這兩個節日都是具有愛意的節日,中國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差異

2.1 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形成了以節氣為主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因為生產力低下,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擔心,因此盼望春天到來進行耕種。當然,西方節日中也不乏與農業有關節日,但由于西方基督教的興起及工業社會商品經濟取代了農業經濟,人們對天氣的依賴逐漸減弱,而是各種宗教意識誕生出的傳統節日。

2.2 神靈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上,其基本的哲學理念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中國傳統的神靈,大多是人們進行訴求時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種求得心靈凈化、精神升華的終極崇拜。

在西方,人們大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人類的禍福、壽夭、貧富等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賜予的而非后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穌的概念已經印在他們腦海中,比如圣誕節就是基督徒把這一天當作耶穌生日來紀念的節日。

2.3 集體主義和個性主義

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在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受儒家倫理道德的熏陶,在表達感情方面都比較保守、細膩和含蓄。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強調以群體、大局為重。在傳統節日中的表現是注重血緣性的家族全體成員能共享團圓。如“春節”、“中秋節”等都有一些“團聚”、“團圓”等俗規禮節。

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熱衷于挖掘個體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人們在節日里充分張揚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節當天,人們可以向自己所愛的人毫無保留的表達愛意。因而西方情人節也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人的青睞。

3 結論及意義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節日對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著重要作用,也是一個民族民眾參與最廣泛的文化象征。它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感情。盡管中西方節日在農業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價值追求上有差異,但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能更有效的達到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友誼,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和機遇的世界里更好的加強溝通和交流。

迫于當今社會各種壓力,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單調的重復,缺乏生氣,節日會對人們單調的社會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發人的工作熱情。

參考文獻

[1]高鈺.淺談中西方節日文化對比[J].文化與文化研究,2010(8):102-103.

[2]郭貴麗,張立玉.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55-58.

[3]李安輝.中國民俗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4]錢彩琴,朱金蘭.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比較與跨文化交際[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36-38.

[5]唐功志,王眷暉,慈麗妍.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55-157.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3

關鍵詞:跨文化背景;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一、在英語口語課堂中穿插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按說英語口語課堂應該具備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敢于突破自我,大膽地開口說英語,這是我們開展英語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到底怎樣的英語口語課堂更加有利于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呢,這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就現在而言,在英語口語課堂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關于西方節日的介紹,但是往往都屬于泛泛而言,學生對這些節日相關的背景知識沒有深刻的認知。面對這些問題,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內容進行改進:首先,英語口語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會使用和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且非常地道的英語表達語句,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定要懂得什么時間、什么境遇下選擇怎樣的語句回答更為得體。換句話說,學生必須知道什么應該說,什么不應該說,什么時候怎樣說如何說是最得體的表達。在實際的英語口語課堂中,教師可以介紹節日的由來,和節日相關的歷史原因以及怎樣慶祝。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節日和中國類似的節日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到中西方節日文化之間的差異,增加其文化常識,如此,學生既會語言的表達又會對文化形成自己的認識。

二、嘗試全英文教學模式,全面培養異國英語環境

良好英語環境的構建對于學生英語的學習也非常重要,一旦具備良好的環境,學生會適應并作出語言行為去適應這樣的環境。全英文教學模式的運用,一方面是對教師英語水平的考驗,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學習的挑戰。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基本都具備非常大的語言模仿能力,所以要求教師要有標準的發音,這會對學生語言學習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其學習語言的能力也會有很大提高,全英語教學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除外,全英語教學對學生來講是個不小的挑戰,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低不平,在全英語的課堂上很有可能出現一部分學生聽不懂的情況。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以學生的年齡特征為基礎,幫助學生熟悉并不斷適應英語環境。

三、對于多媒體教學手段要嘗試多運用,并且要學會借助異國文化材料

在科學技術的不斷推動下,網絡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并使用。作為英語學習者,運用好網絡同樣是推動教學活動的重要方面,在網絡的幫助下找到異國的文化材料并且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教師在選擇教學文化材料時應該嘗試著尋找異國的文化材料,比如,在介紹關于感恩節的游行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下載一些真實的視頻或者是圖片資料。如此,學生才能對西方慶祝節日的方式感受的更加深刻,這是推動學生形成西方文化認識的好機會,并且非常有利于學生未來夸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四、對比中西方節日,有效培養學生中西文化差異意識

中西方本身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以節日為例,每個節日都有所差異,節日和本國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以及節日服飾等等都和文化歷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文化有著悠久的傳統,節日也是形式各異,以中國的鬼節為例,人們通常都會焚燒紙錢去寄托對逝世親人的哀思,雖然說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一定的差異,但是或多或少還是有一定的相同之處。比如,西方的萬圣節和中國的鬼節之間雖然有區別但是也有相似之處。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在傳授文化常識的同時還要做好中西文化之間的對比,讓學生對東西方節日的不同有直觀性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文化差異意識。在對比文化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光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意識,還形成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認知。

五、提供真實可靠的口語交際環境,不斷培養學生的輸出能力

教師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提供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不斷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F在,雖然學習英語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可以運用英語表達自如的人卻在少數,因為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使用語言,所以,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不能單單傳授知識,還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輸出能力。學生學會語言是我們的目的,但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其可以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收放自如的運用語言。在課堂口語活動中,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情景教學對語言環境進行模擬,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在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英語表達思維的培養。學生在嘗試交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看學生是不是運用了Chinglish。這是因為學生在國內使用英語的時間和機會通常是比較少的,并沒有達到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并且受自己母語的影響很嚴重。在表達過程中不經意的會選擇中文表達思維,導致說出的英語并不是地道的英語,影響到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限制未來的跨文化交際。因此,培養學生英語表達思維實際上是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中小龍.文化與語言的現狀思考[M].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4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魯子問先生認為中學英語教學的實質“其一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二是培養學生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某個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教學離不開對它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了解。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充分擴大學生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范圍,必須采取多種方式。筆者從具體的教學實踐出發,摸索出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轉變師生觀念。為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供前提保障轉變師生觀念是樹立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前提條件。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視,其實,對英語語言理解的障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作為外語教師,首先要調整教學思路,重視文化滲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養,以文化教育促進語言學習,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同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轉變對外語學習故有的觀念,讓他們把外語作為一種文化去學習和領悟,而并非簡單的字、詞、旬的堆砌。教師還應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英語文化,逐步使學生對這些文化規則從不習慣到習慣再到主動使用,發掘潛在的文化意識。

2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為那些是屬于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通過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在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并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樣,如Lovelyday,isn、tit?It\'sSOcoldtoday,isn、t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ouarealucky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 odg是“幸運兒”;“愛物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me,lovemyodg;“風水輪流轉”的英語表達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盡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Youhavegotablack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過這種對比,逐漸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語用錯誤。

3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口及主要慶祝方式。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4利用課外閱讀滲透文化意識

唯一的課堂傳授途徑不能促成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提高,還需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因特網還可以通過閱讀報刊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該民族生活態度、精神風貌、價值追求的綜合體現。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通過它,不僅可以學習語言知識,而且可以了解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世相百態,從而增加對該國文化的認識。

文化具有民族性、獨特性,是變化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由語言的民族文化性質決定。作為英語教師,尤其應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在語言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學習運用外語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參考文獻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5

一、了解進行中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認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學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敝⒄Z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英語教學必須加強文化內涵的滲透、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才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運用較地道的英語進行交流,全方位地實施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

1、中西方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交際能力理論的提出者Dell Hymes(1970)認為交際能力有四個組成部分,體現在語言表達方面:(1)形式上的可能性,即語法形式是否正確;(2)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即能否較方便地被人理解接受;(3)語境中的適宜性,即是否符合交際情景的要求;(4)在現實中的實施情況,即是否得以實際表達。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也明確提出:小學英語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就是說學生要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對誰,說什么,怎么說。因此,語言教學要和文化教學相結合。

2、中西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求知欲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知識能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

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文化的方式

(一)轉變教師思維方式,提高教師文化意識和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起到引導和促進的作用。英語教師除了要具備英語教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斷加強自身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只有教師首先掌握了豐富西方文化背景后,才能將語言和文化更好的融合,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英語教學,才能更好地消除英語與學生所處環境產生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理解西方文化的興趣。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文化

1、在warm-up階段,讓學生中通過歌曲、小故事、以及圖片來加深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對于中、低年級的同學,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聽一聽歌曲和故事。大部分的小學生是活潑的,好動的。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下可以使語言變得有趣,讓小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有一些英語歌曲和歌謠瑯瑯上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使他們感受其中的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表演唱中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做鋪墊、打基礎。引導學生形成對外國文化的欣賞、尊重的態度,感受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的美感享受,同時感受學習英語的成功。

對于高年級的同學,可以每天課前學習英文的諺語習語。它們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如:當學生見到“It rains cats and dogs.”這一習語時,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為什么下起了貓和狗。而在學習之后,他們就了解了這個習語的意思是“下起了傾盆大雨”。教師在每節課的課前利用PPT來讓學生讀一句英語的諺語習語,在課件圖片的幫助下理解諺語習語的意思,也能更直觀地感受西方文化。學生在讀諺語習語的過程中加深對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了解。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亮點,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滲透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應該僅滿足于背單詞、背句子,掌握語法知識,而應該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現象”,及時滲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內涵,及時點撥學生領會異國文化現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把英語語言教學與英語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很好的培養學生有效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開拓第二課堂,采用多種途徑滲透中西方文化

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然而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僅僅靠課堂四十分鐘的講授是不可能的,這就有必要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課內外相互促進,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多元化,加強學生個別化學習,真正體現英語教學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

1、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滲透西方文化知識?,F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于英語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特別是對于西方文化的教學。學生沒有生活在一個英語環境中,接觸的最多的還是本國文化,要想了解更多關于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識,網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網絡中蘊藏著巨大的資源和直觀豐富的內容。教師要利用好這個便利條件,讓學生通過網絡去查找任何有關西方文化的素材和資料。比如,在講到食物的部分,可以給學生滲透一些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還可以讓學生查閱其他相關資料,既擴大了學生知識面,又調動了積極性。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6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英語教學 禮儀 人文知識 學習詞匯 非語言交際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下四種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一、通過禮儀的比較;二、通過人文知識;三、通過學習詞匯;四、通過非語言交際。

一、通過中西禮儀的比較,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人的行為受到有關文化的影響,但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旨在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只要求學生認識到人們的某些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對那些行為表示理解。初學英語的學生總是喜歡把英語和母語等同起來。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障礙。英語學習在比較中進行,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不僅有利于學生增強對交際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對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是不無裨益的。

1.對稱呼語的比較

在非正式場合,中西方人都習慣于稱呼對方的名字。但是在中國,這種稱呼表示關系較密切。事實上,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對外國人直呼其名就不夠禮貌了。因此,在實際交際中,如果雙方關系比較密切,許多英美人喜歡別人直呼其名,即使是師生間也不例外。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實驗本)第一冊有這樣一句話:“Good morning ,Miss Wu”(早上好,吳老師),在漢語里,把“老師”作為一種稱呼,如張老師、高老師等。在英語里,“teacher”是職業,不是稱呼。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習各種情景下不同稱呼語,從而強化學生的文化底蘊。

2.對打招呼的比較

東方人與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因此在見面打招呼時,也有許多不同處。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第四冊中有這樣一句:“Hi,it is a fine day today。”教師應告訴學生:英美人在路上遇到熟悉的朋友,一般談論的是天氣,而不是按我們的習慣來問候對方:“吃過飯了嗎?”等。所以,與英美人相遇,不要問:“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嗎”)他們會以為你想邀請他一起用餐呢!而正當他等著聽你的下文時,你卻談起另外的事,這樣往往會使對方覺得莫名其妙,他們會想,不請我吃飯,干嗎問我吃過飯沒有呢?

3.對贊揚語的比較

在與中國人交往時,外國人常常吃驚地發現,當他們贊揚和恭維中國人時,中國人總是不知所措,或過于謙卑或貶低自己,甚至反復予以否認。例如,有這樣一個例子,教師在課堂上稱贊學生:“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噢,你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啊!)學生往往試圖恪守中國的謙遜原則:“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不,一點也不好,你是在開玩笑吧。)這樣,可能暗示學生在嘲笑說話人不懂語法,缺乏審美觀,與本意就大相徑庭了。在招待英美客人用餐時,英美客人通常這樣表示:“This is really delicious?!?這飯菜真好吃!)而中國人有這樣的習慣,主人愛對客人說如下的客套話:“沒什么吃的。菜做的不好。”“別笑了”這些話使英美人聽了會產生反感:“沒什么吃的,那何必請我來呢?”其實,對于贊美之話,回答“Thank you for compliment。”(謝謝你的贊揚)就行了。中國人把自謙當作一種美德,卻導致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在教學中,我經常向學生強調這種文化差異。

4.表示關心的比較

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這是有教養、有禮貌的人該做的??墒菍ν鈬笥驯硎娟P心、詢問對方的健康狀況,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過分的給予勸告或建議會令許多外國人感到不樂,除非對方明確表示希望得到忠告,否則會讓人感到你在用長輩的口吻對他說話,這對自我獨立意識很強的英美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英語中表示關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詢問: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Are you OK?”(你似乎很累,還行嗎?)或者用表示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soon。”切記對別人說:“你要當心啊!”“小病不治會成大病”之類的話。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時刻告誡學生千萬不能把中國式的生活方式移植到英語中而忽略文化的差異。

5.對道別語的比較

眾所周知,我國有這樣的習俗:全家人送客人到大門口,甚至胡同口、馬路上,告別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一方堅持送,另一方說不要送了,推來讓去好幾分鐘。最后,客人走了,主人也留步了,但還能聽見主人對客人大聲喊道:“以后常來啊!”“你們回去吧”“再見,走好啊!”“多保重啊!”。直到看不見為止。如你與英美人這樣道別的話,別人還以為是有人吵架呢!所以,與我國不同的是:送客只送到門口,作為客人無需說:“Staywhereyouare。”(請留步)除非你邀請,不然就別指望別人會送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這并不是西方人對客人不夠熱情、禮貌,而只是中外文化傳統不同罷了。

二、通過人文知識,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離不開一個國家特定的人文知識和社會形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對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形態、悠久歷史和地理知識、傳統節日和宗教的講解,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他們不至于由于對目的語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際失誤。

1.在口語交際中,講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形態

不同語言中的禁忌語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國,人們詢問年齡、收入、婚姻、體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美國家,這些被認為個人隱私的問題都要回避。否則,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因為詢問這些問題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不禮貌的言語行為。如北師大版英語教材第一冊有這樣的會話,一位中國女學生問一位年齡大的外國婦女“Howoldareyou?”(你多大年紀了?)而這位外國婦女卻委婉地回答“Oh ,It ’sasecret!”(噢,這是個秘密)從這一對話可以看出,西方人把這類私事看成神圣不可侵犯。又如,一位滿頭銀發的外籍教師提著一摞作業本上樓時,學生出于禮貌常會說:“你老了,我可以幫你忙嗎?”這位外籍教師很不高興地說:“Idon’tthinkthatI’mthatold。Pleasedonotworryaboutme?!?我認為我沒那么老,請別為我擔心了。)這使中國學生非常不理解。在中國,通常認為“姜是老的辣”,“老”是尊敬的表示,但在西方,“老”意味著衰老和不被社會所用。正是這種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在交際中的不愉快。

時間能以多種方式交流思想信息。比如,想一想一天之中不同的時刻。一天中做一件事的時間可以賦予這種事特殊的含義。在美國,人們不習慣早晨很早的時候打電話。倘若你在很早的時候,某人正在刮臉或用早餐時打電話給他,這便表明事情很重要,需要立即引起注意。晚上11點后打電話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個人若是在就寢的時刻接到電話,他便以為事關生死。打電話的時間意味著事情的重要與否。

時間在社交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美國,晚餐聚會的邀請若是在晚餐聚會的三四天前發出,客人就會覺得他們沒有受到足夠的尊敬,這與我國是不同的,也許過早會被人忘記。

由于時間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如此不同的意義,交流往往是困難的。倘若我們能記住這一點,我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便會加深一些。

致謝語的使用和反應充分反映出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謝謝”這個詞對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多,對熟悉的人用得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謝,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覺得見外,這是我們的文化習慣。而在英美國家里“Thankyou”(謝謝)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禮貌用語之一。不論什么時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會說聲“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之間常用,父母、兒女之間也使用,說者是“百說不厭”,聽者也是“百聽不厭”。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使學生真正了解英美的風俗習慣。語言學家王佐良先生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語文化的風俗習慣、價值標準來應對西方國家人士,進行交際,自然會造成語用失誤,形成交際上的障礙。

2.在課外活動中,講解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和宗教

在西方國家各有各的節日。我們應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我們經常舉行新年晚會、生日聚會、圣誕節晚會、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節日文化。

在新年聯歡晚會上,唱一曲“ HappyNewYear .”(祝你新年快樂)大家制作賀卡互相祝福。例如可利用圣誕節之時,來專門介紹圣誕節的知識,這涉及英美人的、基督教文化、圣誕習俗、圣誕歌曲、圣誕慶祝、圣誕假日等各方面有趣有用的知識。在圣誕節之夜,讓學生聽聽歌曲 SilentNight(祥和的夜晚)。體會圣誕的寧靜和祥和,然后人們默默地許愿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而且把它與中國的春節進行比較、討論。通過這種介紹、討論、對比、分析等有意識的活動,來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善于發現英語文化的特點,并樂于了解和學習英語。又如,西方“Valentine’sDay”(情人節)通常我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忌諱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訴學生:在使用英語的西方國家,常可為此慶賀,并讓學生自制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學習和掌握外語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的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教師課外指導他們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英語報紙雜志或者一些富有英語國家文化習俗的書籍和文章,并提醒他們在閱讀時主動去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社會習俗甚至是風光照片等。這將十分有利于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另外鼓勵學生在課外看些英美原版電影或錄像片。這不僅是因為大部分電影和錄像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某個側面的縮影,而且還在于通過觀看演員表演,學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和學到許多與英語文化有關的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課外興趣小組設置英語角。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地說英語,親自去實踐,并且鼓勵學生多跟外籍教師接觸。因為通過與外教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學生可以學到許多生動的課堂里學不到的有關社會背景知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在歌曲教學中,講解西方國家的悠久歷史和地理位置

在教學歌曲“TenLittleIndianBoys”(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時,教師可從“板塊學說”講到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大批白人移居美洲”,從“印第安慘遭殺戮”到“印第安人之現狀”。學生在聽過講解后,不僅對印第安民族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被歌曲流露的樂觀精神所深深感動。比如歌曲“Therewasanoldtoday?!斌w現了西方人的幽默感。有些歌曲很好地體現了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將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之中,就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到語言并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

可見,只有了解民族的風土人情,才能懂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其語言特點,必須了解、產生和使用該語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三、通過學習詞匯,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意義介紹。如果是成語、習語,則最好進一步揭示其詞源典故。在講解課文時,我們不妨補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如果課文屬于文學作品,也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蛘呶覀円部梢圆捎弥黝}教學的模式,給學生整塊輸入某些特殊語境下所需的語言文化常識。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當的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信息的資源,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了文化的差異。如“老”在中文里表達的是“尊敬”的意思。如“老爺爺、老太太、老先生、老張”等。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在西方文化中,年齡的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而我國的群體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是組成社會的細胞。而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立、自強。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論輩分簡單含糊,界限不清。伯父、叔父、姨夫、舅父,統稱“uncle”,像伯母、姨母、嬸母、舅媽、姑媽,統稱“aunt”。而且,長輩與晚輩之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

英美人最忌諱的莫過于“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l”多半會認為是毫無價值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fat”“胖嘟嘟”,以表示父母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人說“fat”是“發福”,對成年女人講“fat”是“豐滿”。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指不可多得的東西或者是求之不得的。

1.關于動物的詞匯

文化的差異可能導致語言聯想的差異。漢語“龍”被視為吉祥的神物,有神奇的力量,因而成為帝王的象征。所以每個中國人都會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漢語中也出現了“龍顏、龍袍、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詞語。但是“龍”在英語中對應詞“dragon”只不過是類似鱷魚或蛇的巨獸,能夠噴火的兇殘怪物,常常和青蛇相提并論,象征邪惡、魔鬼。因此,如果我們面對西方國家的人自稱是“Thedescendentsofdragon?!?龍的傳人)會引起尷尬、詫異,甚至是厭惡。又如,在中國,漢族人普遍對狗有厭惡心理,凡是用狗組成的詞往往帶有貶義,如“喪家犬、走狗、狗仗人勢”等詞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是西方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實可靠。因此,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有“Loveme , Lovemydog .”(愛屋及烏)?!癆luckydog ”(幸運兒)等常用語。所以有“中國敬龍,英國愛狗”之說。再如,在我國,人們對貓比較偏愛,在漢語中稱贊人是常說“看,多可愛,像只小花貓”。但英美人常把“cat”賦予貶義,在不少場合用來比喻兇悍的女人。所以,如果遇到溫柔漂亮的英國淑女,千萬不要說她像只貓,否則會遭到唾罵。如果用漢語文化來理解某些含有英美文化內涵的話語,顯然是行不通的,自然會發生錯誤。

2.關于顏色的詞匯

英漢對顏色的聯想意義也有所不同。如“white”在英語中指“純潔”,漢語中除了象征“純潔”以外,還象征“死亡、恐怖”等?!癵reen”在英語中表示無經驗、不成熟。漢語中的黃色書刊、黃并不是“yellowbooks ,yellowfilm”,而英語中的blue卻隱含下流、庸俗之意。在英語中顏色還可以表示人的情緒變化,“Youare blue” 意思是“Youaresad ”。中文里的“鼻青眼腫”在英文中是用“Youaregotablackeye ”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 ”。

3.關于用餐的詞匯

在西方,人們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們愛工作,視時間為金錢,所以大街上人們都行走匆匆,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以致“吃飯”問題在他們看來倒顯得無足輕重了。這與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是不同的。所以像課本中出現的“hamburger(漢堡包),sandwich(三明治),chips(油炸土豆片),firedchicken(火雞)等。”“takeawayfood”也就應運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所以教師有必要將西方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滲透到教學中。中國人常吃粥、米飯、面條等食物,西方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叉,而筷子是典型的中國餐具。

對英語詞匯正確的認識、正確的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思維文化是由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形成的。例如“love,dear”等詞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場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樣的詞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同學之間,只有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掌握了中西方詞語方面的差異,才能避免“中文思維英語交際”的不良習慣。

四、通過非語言交際,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和交際中運用得體的非語言交際方式,給學生做出示范。還要教給學生常用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可通過分析英語課文和補充讀物中的非語言交際或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反映英美文化及日常生活的錄像片,分析、討論其中常用的姿勢、手勢。運用不同的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輔助手段來傳情達意。訓練學生加強對非語言交際信號的意識和敏感,并有意識地練習使用這些非語言交際方式,使課堂操練和交際練習更真實、形象、生動,更能適應真正交際場合的需要。實現語言和非語言技能的同步發展,真正地掌握英語交際手段,從而使學生真正學會不同環境中禮貌而得體的“非言語行為”。

如美國人,手指彎曲、手心向前,用拇指和食指彎曲成圓圈,表示“OK”。而在中國這個動作毫無意義。在英美國家伸出食指和中指呈“V”形表示勝利,但要注意手心向外,如果手背向他人,那是一個輕浮的動作,表示搞“兩性關系”,可在中國人的眼里卻是“二”。讓人安靜時,英語國家的人是將食指貼著嘴唇,還有一些無詞義音,如“Yes”或“No”的含義復雜,在表示肯定的意思時,其含義除“對”和“是”以外,還可以表示“明白了”“我懂了”“還有呢”“我在聽著呢”“對吧”“可以”。外國人常說“Un-hum”,中國人用“這個”或“那個”添補沉默。中國人贊揚人時常用的手勢是蹺起大拇指,英語國家的人最常用的手勢是“OK”手勢。

示意別人過來,中國人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彎動手指。在英美國家,這是招呼動物的動作,他們招呼人是手掌向上伸開,彎曲手指數次,在中國卻可能會誤解成是在招呼動物或幼童。在中國,有人習慣用食指指著別人說話,而在美國,這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責罵教育他人的動作。英美人食指對著別人搖動,表示不贊同或警告,用大拇指朝下指,表示反對或不接受,而用大拇指指點著自己的鼻尖,把其余四指張開對人們不停地搖動,表示對某人“輕蔑”或“嘲弄”。生動有趣的非語言交流手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并極易接受。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導入或暗示,還是在學生的操練中的實踐活動,都必須做到身、口并行。一方面彌補語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交際活動具有真實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一级一级毛片a免费 | 欧美在线国产 |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日韩一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 |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午夜免费电影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高清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色网站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免费播 | 日韩在线网址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 久久国产精品自由自在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第一页在线观看 | 在线看欧美 | 亚洲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呦系列 欧美呦 日韩呦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a毛片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欧美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精品一成人岛国片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二区 | 91麻豆免费观看 | 伊人久久国产 | 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日视频 |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 日韩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