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1

由于歷史背景及社會發展情況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著顯著差異。中西茶文化比較對于培養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代大學應該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異元素,對中西茶文化進行全方位對比,以多元文化充實英語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當代大學生西方文化適應能力,養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比較;大學英語

在當前茶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加頻繁,這不僅引起了當代社會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視,更對當代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但是當前很多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境中以中國思維理解、判斷西方茶文化現象,出現很多文化誤解和矛盾。鑒于此,如何以中西茶文化對比充實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內容;如何以茶文化對比為基點,吸引英語學習者跨文化學習興趣,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中西茶文化內涵比較

1.1中西方茶文化物質內涵對比

物質文化是異質文化進行比較最直觀、最客觀的外在形式,而在中西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方面,中西方在茶葉選擇、茶具選擇等各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首先,茶葉選擇的差異。中國作為典型茶葉出產國,茶葉種類繁多,無論是紅茶、綠茶還是白茶、黑茶、黃茶都深受我國社會青睞,尤其綠茶更是在我國茶文化中以其自然、未發酵的特點,自古以來受到一致好評和推崇。然而西方很多國家,例如英國受制于海洋氣候,無法產茶,在茶葉選擇上更青睞發酵性、易儲藏的紅茶。其次,茶具選擇的差異。我國茶文化在茶具上受到儒家、道家哲學思想影響,崇尚自然淳樸,以瓷器為主。同時無論茶壺、茶托、茶盅、還是水方等輔茶具都講究“雅趣”二字。而西方茶文化中茶具多以西方宮廷貴族元素為特點,盡顯奢華和高貴。無論茶杯、茶碟還是糖罐或點心盤都凸顯物質品味及貴族氣質。

1.2中西方茶文化行為內涵對比

中西方在茶葉飲用中飲茶習慣、禮儀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首先,飲茶習慣的差異。中國茶文化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響,重視飲茶中對茶葉自然味道的保持,注重茶味的單純,提倡“清飲”的飲用方式。而西方茶葉消費者崇尚口感與個性,在茶葉飲用中摻雜各種材料,如:牛奶、糖等,推崇“混飲”的多重生理感受。其次,飲茶時間差異。我國茶文化中沒有飲茶時間的固定要求,而西方茶葉消費者根據其生活習慣形成了“早茶、午茶、下午茶”的社交和飲用習慣。除此之外,中西方在飲茶上存在很多行為差異,但是都講究飲茶的禮儀,只是因為社交禮儀的不同認識,在禮儀表現上兩者略有不同。

1.3中西方茶文化精神內涵對比

茶文化在我國封建社會經歷了數千年發展,已經將我國傳統哲學思想融于其中,可以說茶文化在我國已經升華為更高的價值觀層面的思想內容。其中儒家、道家哲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中庸、自然”觀念讓茶飲超越了物質層面,讓飲茶者在茶俗及茶事中獲得更高的精神領悟或道德感受。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因時間較短,與西方傳統價值觀及哲學思想發展不同步,導致在精神層面上西方茶文化更傾向于物質文化方向,茶被視作解決消費者生理需求的物質象征。西方文化中,茶具有典型的實用主義色彩,茶、茶具、茶俗成為代表財富和修養的重要內容,茶飲活動也更多被賦予社交意蘊。

1.4中西方茶文化語言應用對比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內涵,而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方面也存在明顯的不同。一方面,語言含義不同。我國茶文化中語言多立足茶俗及茶相關活動,含義質樸簡單,指向性較強。而西方茶文化中語言的含義被極大的拓展,多具有隱喻性和暗示性社會含義。例如,英國茶語中出現了大量“隱喻、轉義”的詞匯,將茶的詞性和詞擺脫了中國茶文化的底蘊,形成了個性化語言結構。例如“Blacktea”(紅茶)與中國茶文化中的“黑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西方茶文化中語言交際范圍較窄。據統計,西方常用茶語如“teaparty、teafight”等僅有不到200個,與我國茶文化中茶語言的詞匯數量難以同日而語。

2中西茶文化比較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影響

對中西茶文化內涵進行比較,正確理解中西茶文化差異,能為當代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重要的視角或教學資源,可以極大提高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性,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2.1培養大學生西方文化思維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較可以讓大學生在英語課程中形成對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思維,尤其在跨文化交際方面讓學生能以西方思維審視西方人群的行為選擇,進而在語言應用中注重自身語言習慣的規范和實用性。例如通過中英茶文化對比,學生可以認識到英語的印歐語系本質,在歷史文化、社會文化方面與我國漢語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茶文化的引導下,大學生可以西方文化視角和內涵理解西方茶俗、禮儀及其他行為,形成英語思維和英語行為習慣。

2.2豐富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內容

通過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比較,學生和英語教師都能充實西方文化認知,例如可以對中西方茶葉歷史、飲茶習慣、飲茶風俗中涉及的物質文化、語言文化元素形成直觀認識。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對中西茶文化的比較,豐富了跨文化教材的教學內容,讓課堂跨文化案例更加形象具體,有助于學習形成對西方文化的辯證性認識。大學生可以在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沖突和矛盾中,正確認識、理解英語國家文化選擇,將英語語言內容與文化內容結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對文化現象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2.3創新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方法

茶文化蘊含豐富的趣味性文化元素,能以形象、生動、具體的案例吸引大學生對文化實踐及語言學習的興趣,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茶文化比較讓大學跨文化教學擺脫了傳統的書本教學模式,形成了較為現代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以文化體驗、參與激發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語言的感受和判斷積極性。同時這種文化比較解決了純文化灌輸的枯燥性弊端,大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得以解放。同時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文化元素相較傳統書本知識,更容易和多媒體、互動教學、任務式教學模式結合,提高大學生英語跨文化興趣及實踐能力。

3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與茶文化比較的接軌

大學英語要想將中西茶文化對比納入日常跨文化教學,就必須從培養大學生交際能力出發,開發茶文化與大學英語結合的校本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現大學英語與中西茶文化的接軌,提高跨文化教學的質量。

3.1開發中西茶文化跨文化校本教材

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應該將茶文化、茶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以中西茶文化為基礎的校本跨文化交際教材。首先,學校應組織跨文化專家、茶文化專家、英語教師共同編寫相關教材,教材的茶文化比較內容既要符合跨文化理論,又要滿足英語學習和實際交際需求。其次,校本教材不僅要介紹中西方茶葉文化的理論知識,更要組織豐富對比性元素全方位展示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的區別和相似之處。最后,校本教材必須立足真實的、實用的文化語境,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能與學生日常英語應用形成呼應。如茶葉名稱英、漢區別對比、茶葉飲用習慣對比,應該予以重視。

3.2構建茶文化主題的英語跨文化教學活動

中西茶文化差異性元素為教師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根據中西茶文化對比選取代表性內容,進行案例教學、任務式教學、情景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法。例如: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中西茶文化中“Darktea”的含義區別,采取案例教學,讓學生分組討論“黑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義,進而歸納中西茶文化在語言、歷史文化、社會認知心理上的差異,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和文化對比能力。另外,教師可以根據茶文化設置情景,例如“西方茶飲禮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異域文化體驗中,將英語語言、西方禮儀和茶俗知識結合在一起,在文化體驗中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3.3形成茶文化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

大學跨文化課程應該充分利用中西方茶文化中豐富的比較資源,以將其與多媒體結合在一起,直觀生動的吸引學生在英語環境內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增加跨文化交際的感性認知和娛樂性,為培養跨文化意識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根據西方“早茶、午茶、下午茶”過程中不同茶、茶點、茶室的圖片、視頻,甚至電影讓學生在直觀的音像世界中感受茶的魅力及西方文化魅力。同時教師可以制作中西茶文化對比的PPT動畫情景展示,讓學生了解茶詞匯、茶飲禮儀及用具的差別,了解特定茶葉詞語意義及文化特殊性。例如通過“taketeawithsomebody”一詞的PPT情景展示,學生直觀了解到其真正含義表述“與某人發生沖突”。可以說,視頻、圖片、PPT可以讓中西方茶文化生動直觀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英語氛圍下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定內涵。

4結語

中西茶文化在物質、行為、精神、語言層面的差異,為我國大學英語開展跨文化教學提供了豐富有益的文化元素,對當代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應從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高度,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將中西茶文化與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密切結合,讓茶文化比較真正融于跨文化教學體系中,培養大學生英語跨文化的應用能力。

作者:肖少華 王立賓 單位:河北工程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麗娟.中國與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福建茶葉,2016(2):255-256.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2

[關鍵詞]文化差異 商務禮儀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商務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活動的價值,幫助人們適應現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動,是廣大民眾熱切關注的問題。在長期的商務實踐中,筆者發現,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商務禮儀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擬從文化背景、價值觀體系兩個維度出發,深入研究文化差異帶給商務禮儀活動的影響。

一、商務禮儀與文化背景

“商務禮儀是人們在商務活動中長期形成的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它在商務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務禮儀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商務禮儀從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成熟的標志正是較為穩定的社會形態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務禮儀的發展史,可以視為各種禮儀規程生發、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每當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商務禮儀程序產生,我們的商務禮儀就向前推進一步;每當一種商務禮儀程序成熟,我們的商務禮儀知識就會有所豐富。正是在各種商務禮儀的不斷產生和成熟的過程中,我們的商務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探討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產生的影響,必須從中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入手。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禮儀傳統。就中國的文化背景而言,“禮”是最為重要的特征?!岸Y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禮節,在具體內涵上是指中國古代的社會道德規范,在深層社會含義上是社會等級秩序的要求?!雹诘F代社會的商務活動早已不局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它面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務對象成為當代商務禮儀活動主角。這一事實告誡我們,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就具體的商務禮儀活動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其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人稱模式的不同。在具體的商務活動中,活動雙方會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問候。如果對于對方的稱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習慣未作充分的準備工作,極有可能導致商務活動陷入僵局。以中國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背景作為對比的雙方,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更為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同時對自身總是做一定程度的“貶抑”;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對自我的肯定,不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稱取代全名。其次,時間觀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文化崇尚輪回思想,西方人認可線性思維。前者催生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拉長周期的慣性思維,也培養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重視逐漸培養信仰的思維模式;后者則使西方人將是否信守承諾和接受事前約定列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他們的商務活動往往會作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相關問題加以處理。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于進入談判正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被中方誤認為缺乏誠意;而寒暄的中國人被認為東拉西扯、不務正業?!雹弁瑫r,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中西方的餐飲文化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人往往將餐桌視為商務活動的延續,并力求排場,與西方人講究簡約、節儉的商務宴會有較大差異。

僅從商務實踐活動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對商務禮儀的影響是深遠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覺的。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商務禮儀的演進軌跡難以準確勾勒。商務禮儀活動的發生和發展被湮沒在習以為常的活動中。商務禮儀的演進和文化背景的關系自然也無法被我們完全揭示,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對某一具體商務禮儀形式的研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怎樣在現實活動中,從文化背景的角度來認識商務禮儀活動的發展過程,探討商務禮儀的發展規律,了解實際行動中人的心理狀態,評價各種商務禮儀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還是一項值得繼續進行下去的任務。

二、商務禮儀與價值觀體系

商務禮儀文化的差異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國家間的文化傳統的差異。自從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義后,“文化”就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我認為西方學者弗·詹姆遜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他在《:文化與政治》一書中明確說到:“所謂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種實質或現象,它指的是一種客觀的海市蜃樓,源自至少兩個群體以上的關系。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群體接觸并觀察另一群體時所發現的氛圍?!雹軓倪@一觀點出發,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受其影響形成的中西方人的價值觀體系也對商務活動的展開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西方的文化觀念中,個人價值是其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社會是圍繞著個人這個核心,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個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觀能動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維觀念中,個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價值層面。而奠定西方現代文明基礎的“藍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響西方人在商務活動中較少表現出顧及整體利益的“犧牲”行為,而是將如何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視為最終目標。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價值觀體系,作為源自“黃色”農業文明的國度,中國人更為注重一定范圍內集體的利益。這是因為,在農業文明的原始階段,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所有的農業活動,個人必須依賴于集體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則不同,他們可以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偉大英雄的身上。價值觀體系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受此影響孕育的中西方商務禮儀活動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記。這里所謂的中西方價值觀體系的不同,不是一種邏輯上不同于當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傳統的思維方式。其實質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禮儀活動準則,使得中西方人考慮問題的著眼點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會為例,中國人講求排場,而西方人崇尚節儉。因此,在商務宴請中,中國的宴會往往是杯盤滿盞、西方的宴會則簡約、大方為主;中國宴會重視等級高低,西方宴請強調女士優先。尤其是在商務禮儀活動中,為增進雙方的私人感情中國人更熱衷于勸酒,西方在追求隱私化的同時更多地表現為遷就于他人的情感訴求。這樣一些具體商務禮儀活動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商務禮儀的學習和實踐中必須尊重不同服務人群的習俗,給予符合他們價值訴求的禮儀安排。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進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趨緊密,我們必須正視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性。只有真正落實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的社會價值。商務禮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不是一時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機制的差異。在21世紀的傳媒時代,東西方文化交匯更加迅速,我們只有擺脫單向度的思維模式,才能在具體的商務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一切的取得依賴于我們正確解讀商務禮儀下的文化差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我們理解和認識商務禮儀活動提供了參考。從跨文化的高度認識商務禮儀活動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為人們認識商務禮儀背后的文化差異因素提供啟示意義。

注釋:

①汪洪梅.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張榮翼.沖突與重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頁.

③張波.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J].對外經貿實物,2011(3):69.

④弗·詹姆遜.:文化與政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420頁.

⑤王書柏.淺談商務禮儀與文化差異[J].時代金融,2012(6):321.

【參考文獻】

[1]金正昆.商務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現代禮儀教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3

關鍵詞:中西文化 婚禮習俗 差異 對比 原因

婚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對于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自然對于婚嫁中的各項細節也越來越重視,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禮儀。由于歷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禮習俗。中國的傳統婚禮是謹慎而嚴格的,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婚禮是隨意而輕松的。這些在漫長歷史發展中沉淀下來的傳統習俗最能反映各地區文化間的差異。本文通過研究這種差異來簡單的分析這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兩種文化的交流。

一、中西傳統婚禮過程的差異

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古老文明的國家之一,中國早在100萬年前就已經有簡單的嫁娶觀和相應的習俗形成了;而西方國家,例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各國的婚俗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這種時間上的跨度決定了這一習俗的不同。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制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嫁禮儀,盡管制度中不乏性別歧視又經歷幾多朝代變遷,人們仍然堅持對這一禮儀的尊崇。西方基督教國家也因為對于信仰的堅守而一直沿用古老的婚禮習俗至今。下面是對于中西方婚禮不同時間段的不同事項安排的對比。

1.婚禮前

1)配偶的選擇

在選擇配偶方面,中國傳統婚禮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橐鲭p方的當事人并沒有選擇配偶或拒絕配偶的權利,父母以及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陌生人――媒人才是婚姻的真正主導者。即使父母不在了,家中的長輩也會代替父母履行這一職責。一個家庭選擇另一個家庭的第一標準則是“門當戶對”,也就是要有同樣的社會地位或者同樣的財富,其次才是對方的品貌和修養,可見婚姻是一項家庭事務而非個人的事情。

西方國家中,盡管也存在家族與家族之間因為利益的聯姻,但結婚還是有著高度自由的。他們認為婚姻是上帝賜予每個人的福利,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剝奪的權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在中世紀,崇尚戰爭的騎士們甚至為了愛情不惜進行生死決斗。一般來說,在選擇結婚對象中男性為主動方,女性則受教條和禮儀的約束采取保守態度。盡管如此,年前的女性們對于自己中意的對象也會采取眼神或言語的暗示來傳遞意愿。

盡管西方國家的婚姻觀較為開放,但在選擇配偶時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基督教徒很難和猶太教徒結婚。

2)求婚

說到中國傳統婚姻禮儀,那一定要提到“六禮”, 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本段討論“婚禮前“的禮儀,因此“親迎”這一禮本段不做說明,在下一章“婚禮中”再做討論)。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于《禮記•昏義》。以后各代大多沿襲周禮。這每一項禮儀都有嚴格的標準,是新人結親時必須遵循的準則。

一、納采: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二、問名: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后,卜吉合八字。三、納吉: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四、納征:亦稱納成、納幣。六禮中第四禮。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

五、請期:又稱告期,俗稱選日子。六禮中第五禮。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六、親迎:又稱迎親。六禮中第六禮。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

西方人的訂婚遠比中國人的隨意簡單,但也不失莊重。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如果雙方認可了彼此,這時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請求:“你愿意嫁給我嗎?”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卻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驟。如果女士接受了請求,他們就會辦一個簡單的訂婚儀式,請一些親密的人參加,規模不大,旨在向他人傳遞“我們要結婚了”這樣一個信息。西方人中意的結婚日期是法定假期、節日或周末大家比較輕松的時候。

2.婚禮中

1)婚禮地點

按照中國傳統的婚俗,辦婚禮的地點一定是在男方家,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顧丈夫與公婆。這一點也反映出了中國女性在婚姻當中的附屬地位。在西方國家中,出于對基督教教義的尊崇,人們更希望他們的婚禮受到上帝的見證及祝福,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禮地點。也有人在婚姻注冊處簡單地完成婚禮,同樣會受到神職人員的祝福。

2)婚禮服飾

中西方審美與習俗的差異決定了彼此傳統婚禮服飾的不同。中國服飾強調統一不突出個性,西方服飾以表現人的本質美為前提,顯示人體曲線,彰顯個性。中式的婚禮喜慶,男女雙方也要身著象征吉祥喜慶的紅色禮服;西方的婚禮浪漫莊重,男士的純黑或純白西服,女士的白色婚紗更能體現婚禮的純潔。

為了要使婚姻長久,中國的母親們會在女兒出嫁的時候為她們準備從內到外的新衣,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也囑咐新娘不能不能穿戴任何有“短”字的服裝,如短襪,短衫,這些都會預示著婚姻的短暫。西方的婚禮中有條不成問的規定,新娘的服飾中一定要包含“新、舊、藍、借”四項裝飾。“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象征新生活;“舊”指母親或長輩傳下來的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親人的祝福及傳承;“藍”指新娘的小飾物或花束是藍色的,象征純潔的愛情及對愛情的忠貞;最后“借”是指向別人借的東西,代表財運。

從這點上看,盡管服飾相差很多,但表達的意思相似,這樣說明了人類文明是相通的,可以在延續自己文化的同時相互融。

3)婚禮過程

從顏色上看,中式婚禮以熱情的紅色為主,西式婚禮則以純潔的白色為主。在我國,白色代表喪事或不吉利的事;在西方,紅色象征血腥和戰爭,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在同一文化中對立的顏色卻在另一文化中傳遞著相同的信息。

從聲音上看,我國的婚禮要越熱鬧越好,鞭炮聲、奏樂聲、熙攘聲一刻不停,主婚人的聲音也要越高越好,這樣才能顯得新人受到的祝福多。西方人認為柔和的《婚禮進行曲》配上安詳的氛圍才能更容易得到上帝的祝福。

從行禮儀式上來看,中國新人的婚禮必須要由男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主要的儀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大禮。新人以這三拜表示禮成,表示說他們已經傳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認可正式結婚。西方的新人們往往選擇牧師來主持婚禮,宣布他們婚姻的合法性。禮儀上更是尊重信仰,要在上帝的面前相互宣誓:“從今天開始,相互擁有,相互扶持,無論是好還是壞,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疾病都彼此相愛、珍視,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表示忠于彼此的愛情與婚姻。相互交換戒指并親吻對方后表示禮成。

從婚宴上來看,我國的傳統婚宴是在男方家舉辦。禮成后新郎會一一想前來賀喜的賓客敬酒答謝,女方則不宜拋頭露面回洞房休息?;檠绲腻X一般由男方家來出。與我國婚宴不同,西方婚宴比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并伴有一場舞會,賓客多送禮物而很少直接給禮金?;檠绲腻X一般由女方來出。

3.婚禮后

中國的傳統婚禮中,結婚的第三天是新娘協新郎“回門”的時間,即新婚夫婦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答謝兼新婿拜認女方親屬的時間。由于交通的不便和傳統“以夫為天”的思想,舊時出嫁后的女兒很少能再次回到娘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回門”就是女兒與父母的最后告別,是傳統婚禮的最末并且最重要的一項儀式。

與中國傳統婚姻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婦們在婚后第一項事情是離開家人朋友去做一個簡單的蜜月旅行。蜜月這個詞起源于英國古代條頓族的“搶婚”,丈夫為了避免妻子被對方搶回去,婚后立即帶著妻子到外地去過一段旅行生活。在這段旅行生活中,每日三餐都要喝當時盛產的由蜂蜜釀成的酒,人們就稱這段日子為“蜜月”。

至此,整個婚禮全部結束,新婚夫婦開始他們正常的婚姻生活。

二、中西方傳統婚姻禮儀的差異分析

1.婚姻觀不同

中國傳統的婚俗帶有較強的封建文化色彩,“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禮記》•《昏義》)”,可見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廣家族、繁子孫,同時用來維護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橐鲇袝r甚至成為了政治結盟的手段,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和親”,就是以婚姻作籌碼,換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產物?;橐霰灰暈榧彝ド踔羾业囊拢莻€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間的愛情并不能作為婚姻的首要依據,利益才是最終的標準。

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愛情的歸宿,締結婚姻的目的是為了讓雙方長相廝守,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個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選擇伴侶時,注重的是感情的有無,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聲望。

2.信仰不同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體現出中西方信仰的不同:一個中國的孩子撿到一個錢包不會占為己有,原因是他的父母告訴過他那是“不道德”的;西方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相信“上帝在看著他”。

事實上中國人并沒有固定的信仰,人們只會尊崇“道德”的約束,而這些道德的標準來自儒家思想。儒家認為“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禮記》•《昏義》)”,夫婦的關系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上,即男主女從的夫婦關系。西漢“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三綱”之說,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確立了父權、夫權的亙古不變的牢固性,實際也確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從的地位。

在西方,人們的很明確,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們的婚禮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條來舉辦?;浇淌菍ξ鞣饺擞绊懼辽畹淖诮?,他們的婚禮要有上帝的見證,牧師的主持和結婚的誓詞。基督教的神強調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兒女,不應該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所以他們的生育觀也與“重男輕女”的中國人有很大差異,男孩和女孩都是愛情的結晶,都會受到父母的疼愛。

3.婚神不同

中國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蝸,相傳伏羲和女蝸結為夫妻而繁衍了人類,他們既是人類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將他們奉為婚神。中國古人還相信“赤繩系足”的天命觀,認為人一生下來,就被月下老人以紅繩系足,姻緣早以天定。因而,盡管古代婚姻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卻很少有人會主動進行反抗。

與中國社會的祭祖祭孔風習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為第一教義,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條,舍天主不得別有拜祭之偶像。在西方神話傳說中,主持人間婚姻的愛神很多,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阿芙羅狄德、維納斯等,古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則是維納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愛之神劍,當射出的金劍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兩人就會產生美妙的愛情,進而締結成婚姻,但當射出的是銀劍時,男女青年就不會有美滿的結局。所以他們的婚姻更多的是考慮“真愛”

三、結語

婚禮習俗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體現。我們在學習一種外國文化的時候,不僅要學習不同的文化形式,還有了解這些不同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掌握這些文化差異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學習。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了解彼此文化中的差異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很好的掌握這些差異才能在多元文化發展迅速的今天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同時促進與其他文化的融合,跟緊文化發展的浪潮。

參考文獻:

[1]Samovar,Larry A and Richard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A].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4

[3]鴻宇.婚嫁[M].廣西: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4]李榮建,宋和平.外國習俗與禮儀[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5]完顏紹元.婚嫁[M].上海:上海古文出版社,2003

[6]萬建中.婚俗[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7]岳娟娟.嫁娶[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4

關鍵詞:日常用語;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分類號】:J523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拿日常生活來講, 如果認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語和漢語, 并試圖找出其中的差異, 我們就會對英語和漢語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會交往的差異

1. 打電話

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哦。

2. 社交禮節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社交禮節方面,英語國家和中國也有著許多的差異。如中國人見面經常說“你吃了沒有?”或者“到哪去???”等之類的問候語和客套話,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漢文化的差異,在見到外國朋友時用 “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打招呼就會帶來很多不便和尷尬。

3. 習俗

英國有句俚語,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在習俗方面差異也很大。如,當外國人向你贈送禮物時,你不當面打開,他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禮物;到外國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國的餐桌禮儀,別人會認為你不喜歡他的食物。飲食習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禮貌的,所以寧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飽,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說“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剛才吃過的菜。另外,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喝什么時,你若過于客氣,就可能吃不飽,因為在英美兩國,一再問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強塞食物給客人也是不禮貌的,在英美國家里,主人請客人吃喝什么,客人從來都很干脆,想要就說要,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在這方面,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不餓;直到主人一請再請,客人才慢條斯理地“恭敬不如從命”。這也是很大的差異。

二、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后,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銘摰结t院看看)?!辈涣?,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后,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 倍鞣饺巳袈犇阏f“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四、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的語言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只要平常交往中, 注意觀察、對比、分析, 相信差異的存在并不會妨礙我們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5

關鍵詞禮儀致辭英漢比較

禮儀致辭(Ceremonial Speeches)是各種會議、商業、外事等禮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禮儀致辭的寫作也已成為各類公眾人物及文職人員的必修課程之一。禮儀致辭涵蓋的內容甚廣,包括歡迎辭、歡送辭、開閉幕辭、致謝辭、祝酒辭、賀辭、悼辭等等。作為當今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禮儀致辭在中西方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中有著諸多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禮儀致辭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特點進行對比和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中西文化之間的相同和差異所在,進而達到增進溝通、加深了解的目的。

一、交際功能上的相同之處

從交際學角度來看,禮儀致辭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在語篇結構上,禮儀致辭通常由稱呼、開場白、主體正文、結束語等部分組成;在語體風格上,兩種語言都會注重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修辭手法上,中西方演說者經常會采取引用、排比、幽默等烘托手段。以歡迎辭為例,這種致辭一般是客人光臨時主人為表示熱烈的歡迎,在座談會、宴會、酒會等場合發表的熱情友好的講話。從行文結構上看,英漢兩種語言中往往都會包含開場對來賓的稱呼,在正文開頭說明歡迎緣由、代表何人向來賓表示熱烈歡迎、誠摯的問候和致意,在正文主體闡述雙方關系和來訪的意義,而在結尾表達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議和希望等內容。從語篇風格上看,中英兩種語言的歡迎詞都會表現出講話人的真誠態度和愉悅心情,措辭講究禮儀,語言得體,由于又是在特定場合面向來賓口頭表達,往往使用簡潔精練的語言,鄭重而又風趣地抒發歡迎之意。英漢兩種語言的禮儀致辭體現在行文結構和語篇風格上的相同之處是由于相同的交際目的和活動背景所決定的,因此在中外交往日益頻繁和密切的今天,對禮儀致辭的一般性規律進行總結,掌握這兩種語言的交際特點,是我們寫好致辭,做好發言的第一步。

二、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相同的交際功能要求英漢兩種語言的禮儀致辭都需要遵循相近的語篇結構和風格,然而在具體的語言表達和遣詞造句上兩者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首先在語言表達上,漢語強調抽象思維,用詞概況性強,而英語強調具象思維,用詞具體明確。以開篇的稱呼為例,中國人情感含蓄,通常直接使用稱謂作為稱呼語,如“朋友們”、“各位同事”,而西方人往往情感豐富外露,因此經常加上“dear”一詞放在稱謂前,如“Dear friends”、“Dear colleagues”來表示親近關系;漢語也會在稱呼前加上“尊敬的”一詞體現禮貌,而英語卻必須在稱呼中使用“Distinguished”,“Respected”,“Your Excellency”等不同搭配體現對方的身份。

除了用詞上的差異,兩種語言的句式表達更是有很大的差別。美國的著名語言學家、翻譯家尤金·A·奈達指出,英語和漢語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這一特點表現在英漢兩種語言的禮儀致辭上也尤為明顯。漢語注重意合,語言組織主要靠語言本身的語義手段,句中各成分之間或句子之間的結合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語,所以句法結構形式短小精悍;英語強調形合,英語的語言組織主要靠語言本身的語法手段,語句各成分的相互結合常用適當的連接詞語或各種語言連接手段,以表示其結構關系。以表達喜悅心情為例,漢語往往使用比較簡單的詞匯和句式就可以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常常以“很高興”、“很榮幸”作為句子開頭,往往省略主語,而英語則必須加上主語,或者使用人稱代詞如“I’m pleased / delighted / honored to …”,或者使用形式主語如“It’s a great pleasure / privilege ...”,只有使用比較復雜的用詞和句式變化才能體現出同樣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處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歷史傳統、社會環境、風俗習慣、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諸多不同,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禮儀致辭還存在著大量的文化差異。以致辭中常見的慰問語為例,漢語中講話人可以說“大家一路上辛苦了”,然而在英文中確不能直接譯為“You must be very tired”,這樣會讓客人誤以為是否自己面容憔悴而讓主人語出此言,解決這類問題的應對策略是避開漢語文化背景,在英語中只要體現相同交際功能即可,因此最好譯為“How was your journey?”或“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等更為符合英語習慣的慰問語。同理,中國人在致辭時愿意說“招待不周”這樣的客氣話,如果直譯為英語“We haven''t served/entertained well”則不免讓外國聽眾信以為真,產生誤解,因此在英文的表達上同樣宜采取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I wish you enjoy the trip / dinner”等。除此之外,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禮儀致辭還經常會出現引用、雙關、幽默等富含文化內涵的的情況,在進行雙語轉換時,我們必須注意將缺失的文化背景補充進來。掌握了這些原則,我們在進行雙語轉換或交流溝通過程中,便可以時刻注意到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避免“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白延慶.公文寫作[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比范文6

[關鍵詞] 文化商務禮儀差異

商務禮儀是人們在商務活動中長期形成的一種行為準則。它在商務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國家間文化傳統的差異,世界上各個國家間的商務禮儀文化也是既有其國際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就必然導致中西方商務禮儀千差萬別。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務禮儀的差異,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交際障礙,消除文化沖突,實現更加有效的交際。概括來講,造成商務禮儀這種差異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觀、時間觀、飲食觀、語言習慣及非語言習慣等。為此,下面本文將就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的影響。

一、 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生的價值都是體現在它的社會價值之中,重視社會價值,否定個人的自我主體性,人生的道義往往與“忘我”相聯系。漢語中有“光宗耀祖,顯赫門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為公” 等字句,都是這一觀念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總是把個人或自我放在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從社會價值出發判斷評定個人價值,而不是從個人出發構建社會價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種群體和諧、穩定的倫理道德社會,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個人有個性,應該弘揚個性,但個人永遠不能置于國家、集體之上。

這種非自我主體性的價值觀念與西方的以自我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個人是社會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個人利益的能動創造性是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應將個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們主張利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個人具有最大全力滿足自己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權利,主張個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隱私權。

下面我們以中美文化中對年齡看法的不同對中西價值觀念的不同加以說明。

美國文化重視青年。青年代表著未來,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則成為相對不受重視的群體。與之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中則強調尊重長者。長者是智慧、權力和權威的象征。漢語習語中就有很多體現了這一價值觀念。如“寶刀未老”、“老當益壯”、“姜還是老的辣”等等。在漢語的稱呼中,對待年長者常加稱一個“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領導”,“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對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如“劉老”、“張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談話時應盡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實,即使涉及有關內容,也總以委婉的形式出現。如用senior代替old man,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過分推崇自己,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從而使人際關系非常冷漠。在對待隱私的問題上,中西方人的觀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視為“隱私”的事情,在中國人眼里卻是關心他人的具體體現。如見面后寒暄,詢問別人的年齡、籍貫、職業、收人、婚姻狀況、家庭情況、體重等都屬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這些都屬于隱私,詢問這些問題均被視為有失禮貌的。在中國,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門就“登堂入室”,這對西方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問,他們也需要先打個電話,問主人是否方便。

二、時間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對時間的認識是一種環形時間觀念。道家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出于“道”,經過生長變化之后又都復歸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絕對的,它只是宇宙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在“道”的展開過程中,先是逝,是遠,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個大循環,個體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體生命這個大熔爐中,投入整體的生命再造之中。陰陽五行說認為,陰和陽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轉化,導致了晝明夜暗交互輪回,春暖、夏暑、秋涼、冬寒周而復始,以及六十甲子為一個周期的氣運變化。這些以陰陽交替盛衰為根源的循環過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時間結構。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使用時間比較隨意,靈活性較強,可以隨意支配時間,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中國人不重視預約,有時即使預約,也不嚴格遵守約定時間。

與東方人環形時間觀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線形時間觀念,認為時間是一條有始有終的直線。他們使用時間非常精確,做任何事都嚴格按照日程安排,時刻保持著一種對時間的“緊缺”感。

在兩種不同觀念的支配下,各種文化里的人對時間的處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說,在美國商人的眼中,時間永遠是金錢?!伴_門見山吧”,他們愿意在第一次會見時就能得到口頭的承諾?!拔覀兪遣皇钦f定了?”會談中,他們不喜歡停下來或者保持沉默。他們習慣了集中精力、速戰速決。因為他們的線形時間觀念只是注重現在、計劃未來,所以為爭取時間應該及早地進入正題。

而中國人經商樂于感情投資,喜歡投其所好,送點小禮物,或通過宴請對手,在推杯換盞中邊吃邊談。所以商務活動進展緩慢。中國商人不喜歡美國人急于求成的態度。以生意為中心的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認為應該在雙方協議好的一段時間內完成具體任務。中國人則更看重長遠的相互信任。

三、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國,飲食已上升到了一種幾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舉足輕重的東西。中國菜肴強調“五味調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為第一要求,致使營養問題成為影響中國飲食科學性的最大弱點。西方人飲食重科學、講求營養。以營養為最高準則,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等的要求。他們追求清淡少油,強調使用新鮮原料,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味道。攝取食物時基本上是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理解飲食的,飲食只是一種手段,吃得也較為簡單,享受在飲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傳統的宴席上,大家圍圓桌筵席而坐,這就首先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們相互敬酒讓菜、熱鬧非凡,這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西式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講究優雅溫馨,富有情趣和禮儀,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 達到交誼的目的。中國人吃喝出聲與西方人吃喝不出聲,反映著中西飲食文化的根本差異。中國人既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 至樂之中自然以享受為第一要務;反過來,西方人僅把飲食補充能量的一種手段,難免就要為進食制定清規戒律。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芭績炏?、尊重婦女”是人們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宴席中,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語言習慣

在中國,保持低調、謙虛是一種美德,所以對別人的贊揚總是自謙,如“哪里”、“不好”、“不行”、“還不夠”等,而這不符合西方文化傳統,特別是美國。雖然這在中國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們把這種過謙視為自卑,在人面前顯示自己是無能之輩。中國人講究貶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稱對方為“您”,對方的意見為“高見”、“寶貴意見”。而英語中的敬語和謙詞則非常少見, 在英語環境里, 不管談話的對方年齡多大、輩份多長、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謙語。我們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經常遇到的情況是面對別人的贊揚和祝賀時,中國人常會說出一連串的“哪里,哪里”、“您過獎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還差得遠呢”等自謙語。這往往使他們因為自己的話被直言否決而感到中國人不講禮貌。因為,在西方文化里,夸贊人家的人總是希望對方對他的贊揚做出肯定的評價和積極的反應。西方人在聽到別人的贊揚時,總是毫不猶豫地說聲“Thank you”,這在中國人看來顯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別人的贊揚,是非常不謙虛的。

中國人見面時總喜歡問一聲“您吃飯了嗎?”,“您去哪兒?”。這在國內人聽了非常親切,可要是放到歐美國家說,他們聽了就會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歡別人過問和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你問他去哪兒,他會認為你這是在打聽他個人私事;你問他吃飯了沒有,他會誤認為你想請他共進午(晚)餐。在西方國家譬如英國,人們見面時總習慣于問一聲“今天天氣怎么樣?”。

五、非語言習慣

中西文化差異也大量存在于非語言習慣之中。商務活動中,舉手投足之間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語言習慣包括手勢語、身勢語、目光語、體距等。

現代商務禮儀中最常見的非語言習慣首推握手。在西方國家,兩人握手后馬上松開,兩人的距離也隨即拉開;而中國人為了表示熱情和尊重對方,常常握住對方的手久久不放,還十分滿足的閑談消磨時光,有時還往往拍打對方的肩和背,對此西方國家的人會覺得就窘迫不堪,他們認為體距太近會顯得過于親密。

聳肩,也是許多西方國家常見的身體姿勢。他們在聳肩時,常常表示“有什么辦法呢?”、“我不知道”、“無能為力”,而在中國我們在表述上述意思時只是搖頭或擺手。

在聽別人談話時,中國人總是習慣于默默地聽著,并且認為此時提出問題打斷別人講話時非常不禮貌的,是不謙遜和愛挑剔的一種表現。而西方國家的人則對此感到非常疑惑,認為你這樣做表示你沒有好好聽,要么就是厭倦和生氣了,這時他們會不高興的一再重復。因為在西方國家如美國,他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不斷做出各種反應,提出各種問題。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務禮儀,當今世界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經濟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進行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從文化層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國的商務禮儀。及時調整自己的禮儀行為,避免產生不經意的誤會,以有利于與貿易伙伴培養感情,促進商務活動的成功開展。

參考文獻:

[1]吳熹:跨文化交際語言得體性分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

[3]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4]高華偉: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時間觀念.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伦理| 日韩高清在线高清免费 | 久久久国产麻豆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欧美偷拍 | 免费在线欧美 |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 性xxxxfreexxxxx国产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一级毛片子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 欧美日本三级 |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日本久操| 欧美亚洲精品在线 | 亚洲经典一区 | 熟年中出交尾六十路七十路 | 国产 日韩 在线 | 在线 v亚洲 v欧美v 专区 | 国产夜夜操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 国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 在线免费视频国产 | 久久久久久久99久久久毒国产 | 97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来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