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1
關鍵詞:中醫文化;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05-0071-01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簡介:梁攀(1979―),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臨床醫學系中醫教研室講師,湘南學院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生,南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
*通訊作者:朱偉群,湘南學院臨床醫學系中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一、中醫文化的內涵
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積累,其包括中醫文化的社會環境、中醫文化的思維方式以及中醫文化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我國的中醫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以中醫陰陽學說、五行相克等理論為中醫文化的哲學基礎,從而衍生出中醫所具有的獨特的疾病觀和治療觀,并創造出來了獨特的經絡學說、藏象學說。其中中醫陰陽學說和五行相克原理與現代的哲學思想相近,是我國哲學思想的精華,通過將人體和外部環境進行辯證分析,用五行相克將人體的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闡述,并對治療進行辯證的分析,從而構成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治療體系。此外,中醫文化還包含了“仁愛”“仁”等傳統美德,是我國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其要求嚴謹,對于醫生職業道德、價值觀念都有嚴格的要求,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
二、綜合性大學公共選修課設置現狀
公共選修課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設置的由學生自行選擇的課程。目前我國綜合性大學在公共選修課的設置過程中,課程內容過于單一,課程缺乏相應的體系,課程內容并沒有從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夠使學生對課程有深入的理解,也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未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中醫文化作為綜合性大學非醫學專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的可行性
1運用中醫“仁術”思想,培養大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
“醫乃仁術”是我國中醫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倫理特征和道德追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突出了我國中醫學的倫理價值,強調良醫應該具有仁愛之心和高尚的道德,這也是我國中醫文化發展過程中對醫者的要求。將良好的醫德醫風作為中醫文化的一本分,對綜合性大學非醫學專業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助人的職業道德,并促使大學生不斷地提高自身技能,以滿足崗位的需求,促使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
2汲取中醫文化的和諧思想,構建新型人際關系
中醫文化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通過選修課程對中醫文化中和諧思想的挖掘,可以培養現代大學生新型的人際觀念,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然,促進學生之間和諧相處,增進學生之間的信任,構建和諧、團結的團隊,形成寬厚友愛的人際氛圍,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諧,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并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3借助中醫文化獨特思維方式,樹立大學生穩固的專業思想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從小就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模式,其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與中醫相比較存在很大的差別。中醫文化的思維方式與現代教育有所不同,通過中醫文化的教育可以培養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加深對社會和學習的認識。同時中醫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可以促使大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增強學習的信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的競爭力。
中醫文化教育通過思維的轉變,使大學生充分地認識自身,培養大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觀念的轉變,構建和諧的校園,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國綜合性大學應該加快對非醫學專業設置中醫文化教育,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2
一 貼近生活,有趣味性
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師的教學要注重從生活中選取學生所熟悉的素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英語教材的趣味資源,尋找課堂提問的切入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引導性、啟發性,且能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激發其好奇心,充分發揮其學習潛能,增強提問的效用。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學生清楚了解英語學習的途徑,另一方面,學生對下面的閱讀產生了興趣,意識到英語并不是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而且也很實用,從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同時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 提問靈活,評價多元
1.提問方式的靈活性
教師可用多種方法來提問:單個回答、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3 Unit 3 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中的兩篇短文時,可以穿插以下一些問題:(1)What happened to the the city of Pompeii and Loulan?(2)Why did the city of Pompeii and Loulan become lost civilizations?(3)How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civilizations from being destroyed?
問題(1)屬于事實細節題,只要學生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采用了單個回答法;一些學困生也能回答出正確答案,這樣就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
問題(2)概括性強,由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些問題,通過合作學習,同學之間的互助,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問題(3)則適合全班討論。每個學生的思維會隨著課堂的節奏而活躍起來,每個答案會不盡相同,這無關緊要,關鍵的是每個學生都要動腦筋想,開口說。同時,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在討論中得到了加強。
2.問題的設計上要注意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教師對課前備好的提問,如在課內發現太淺或太深,要作靈活的變更,將已設計好的問題進行修改,或者補充輔助的子問題,調控學生的認知水平正好在“學習發展區”中,體現教師是helper,coach,organizer,學生是center的學習氛圍。以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4 Unit 1 Reading Advertisements為例,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所以在理解課文內容的設計上,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What is an advertisement? How many types of advertisements are mentioned and what are they?(2)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dvertisements?(3)What advice has the author given to us to follow?
在授課過程中,問題(1)和問題(3)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只要將文章閱讀結束,就能輕而易舉地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問題(2)比較概括,學生回答時需要根據課文內容將語言進行重新加工,對學生的英語表達概括能力要求較高,對于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問題設計太難。因為問題本來較少,而且問題(2)是中間一問,問題難度一旦較大勢必會導致整節課比較沉默。所以,我嘗試將問題(2)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使之簡單化。如,問題(2)進一步分成以下幾問:(1)What’s the surpose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and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2)Do all the advertisements tell us the truth?(3)How much should we pay for the advertisements?
通過子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從兩種廣告所需要的費用、目的及真實性三方面來說出它們的區別,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而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教學。
三 目的明確,針對性強
課堂提問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因人施問”和“因材施問”。
1.因人施問
“因人施問”,是指提問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英語水平和英語接受能力。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因人而異,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如對于一些拓展性強的分析型或歸納型問題,可以讓學優生來回答;對于一些what,where,how等詞引導的理解型問題,可以讓英語中等生回答;對于True or False、查找型問題,可以讓英語薄弱生回答。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從而得到充分發展。
2.因材施教
“因材施問”,是指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從而選準重點、難點、誤點來設計問題,或選擇教學內容的對比處、細節處、關鍵處、聯系處來提問。因此,所提問題要具體、明晰、表達清楚,學生一聽就懂,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也一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最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有效教學的落實。
參考文獻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3
一、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學的重要性
在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這樣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我們要關注于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學之間存在著重要聯系:《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以干癟的思想取代文化知識中原本靈性飛揚的個性解釋,而是要采取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地接受本該擁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實現有效教學。
二、語文民族文化教學的現狀
長久以來大部分中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課堂上對涉及民風、民俗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即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文化中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語文教學在讓學生學會遣詞、造句等一些基本語文能力的同時,還增強文化意識,增加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淀。
三、民族文化有效性教學探索與實踐
(一)實施“走近古詩文苑”工程,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吸收經典營養。
我們通過“經典民族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范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具體針對薄弱環節設計教學方案。其中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是一個最普遍的突破口。
1.在誦讀中品味。
誦讀的過程不單是言語的實踐。陳平原說:“所謂‘誦讀’,其實也不僅是記憶,而且有理解,在抑揚頓挫中理解古詩文。一句‘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換幾口氣、變幾個調,念得驚心動魄,腔調不一,則各具特色。”誦讀外在地表現為朗讀、吟誦、背誦,內在卻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是感知、理解、分析、體悟、意會、品味等種種心理活動共同作用的過程,是情感體驗和智性玩索的過程,根本上是對人的“自得”、“自悟”的訴求。
2.在體悟中積淀。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講:“唯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所以我們要肯定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心靈隨著誦讀的反思、深入安放到文本世界中,去自我體驗、自我感受文本承蓄的情感、意緒,去自我發現、自我探究文本蘊含的真義、哲思。
學生的體悟與感受或許因其人生經驗的匱乏而顯得膚淺和片面,但卻是他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體現了人的精神的無限開放和自由,這恰恰是教育的價值所在。但也要注意,當學生因沒有積淀而無從感起,無法入悟,陷入一種混沌、焦躁的心理狀況中時,教師應及時點撥,或“知人論世”,或旁敲側擊,促使學生與文本所寫猝然碰合,如在茫茫夜海忽見燈塔,浩浩沙漠遽遇清泉,心境豁然開朗,情爽神怡。
例如,我們可開展“走近古詩文苑”學習工程,在開發方案中為學生開列書目,使學生自覺運作,并嘗試采用以下對策幫助學生的誦讀和體悟:
①每日語文課前學生輪流交流一首古詩文。
②每周利用課余時間誦讀至少三首古典詩文。
③每周學校的讀報寫字課寫一張以古詩文為內容的書法習作。
④爭取每月開設一節有關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課。
⑤每學期結束進行學習成果小冊子制作、文學作品閱讀網頁制作、心得體會寫作等總結性比賽,并開設展覽專欄。
實施“走近古詩文苑”工程,旨在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通過誦讀含咀,熏陶漸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
(二)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現在的學生接收的流行事務占主體地位,他們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一種排外和蔑視,對外來文化十分崇拜。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些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境。
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短時間內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自主走進文本。如《故宮博物院》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建筑文化,教師在教授這篇說明文時可用精美的圖片和錄象再現那恢弘的場景,使學生得到視覺上的滿足后有興趣閱讀、探索文本。
2.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
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文化特質和特殊的審美傾向,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掌握,使之提高解讀文本的能力。例如,民族精神文化特質大體包括文天祥《過零丁洋》、陸游《示兒》中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文化情懷;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建功立業的創業精神;屈原《離騷》、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堅韌樂觀的不懈追求;陸游《卜算子?詠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天人合一、悲天憫人的崇高情懷。另外,民族審美傾向中的“月亮”、“雨”、“楊柳”、“梅花”、“春草”、“落葉”、“浮云”、“鴻雁”、“長亭”、“羌笛”等這些自然萬物已經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自覺深入地闡釋傳統的精神特質和審美意象系統,對中學生的個體文化心理構建,對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懷的強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新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賦予的新內容。在學習課文前,應要求學生主動搜集、理解相關文化知識,在搜集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在自主的前提下鼓勵、引導學生集體參與問題的討論、共同編訂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學會探究古漢語的詞法、句法;探究課文中蘊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俗風情、民族情結。
只要我們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那么新教材中那“莊周夢蝶”的浪漫、“塞翁失馬”的哲思、“夸父逐日”的執著、“五柳先生”的灑脫、“紫色丁香”的愁怨、“大江東去”的奔放和“棄醫從文”的憤懣,都能透過一堂堂氤氳著文化精神氣息的語文課展現出來,在充滿“語文味”的課堂里,學生可以穿梭時空,跨越國界,與人類的文化大師們進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擁抱,在主體間性的澄明而敞亮的生命對話中,使自身的個性獲得張揚,靈魂得到“詩意的棲居”。
(三)創建語文民族文化研究性學習平臺,加厚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
據調查,大多數學生都想讀文化典籍,卻沒時間和針對性的閱讀材料。為了消除這個弊端,依據新語文課程理念,我們可以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借助鄉土教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建專題網站等,增加閱讀量,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加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時空。
1.開發校本課程。
本課程要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知識內容,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生活的城市的歷史和人文資料,立足于學生的文學積累、情感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品味。
2.開展語文學習交流班會。
每周開展一次語文學習交流班會,交流讀書心得,深入對作品的研究。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資料,針對同一話題在班會中展開討論。例如,在教學《楊修之死》時,播放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很能激發學生閱讀整部《三國演義》的興趣,加強學生的解讀文本的能力,又為學習交流打下基礎。
3.創建專題網站。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4
一、學生
1、尊重主體,靈活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場所。以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承認,問題在于對這種差異,如何變不利為有利。如果能利用這種差異,去開發不同層面學生的多種智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學生就會自主地與老師合作,去探究問題,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即把全班學生看成同一個性,同等水平對待,其結果造成了有的學生“吃不飽”,而的有的學生“餓得慌”,影響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個性化教學無論對“優生”還是“差生”都是平等的機會,使“培優幫差”分類推進變成現實。
2、調動學生,引發思考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因此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以引發學生的富有個性的思考問題力作為己任,而不以強調答案的確定性為目的。讓課堂充滿民主平等的和平氣氛,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因素,尤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調動。現代教學觀認為,不應將學生視作容器,而應將其看成有思想的人。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苛勒(Wohgangkohler)認為學習包括知覺經驗中舊的結構的改組,以及新的結構的豁然形成。因此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重構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教學情景當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自己的學習興趣與教學目標統一起來。
3、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因人施導,因材施教。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這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智能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他還說:“少之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這是孔夫子對人們道德修養方而的論述,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分年齡段實施教育的論述。這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個性施教,在施教中讓學生的不同個性得到自由充分的拓展,也是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根抓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自主地選擇布置相應層次的練習。要使所有學生都學有所得,充分發揮個性。
課堂提問設計應有層次性,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
二、課堂
1、創設情景,展示個性
創設情景,有機教學,給學生展示個性的最佳時機。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設置好內容,讓學生上臺作演講,給有表現欲的學生表現一番的機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材的知識點,進行遷移和發散思維,點燃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使他們的多種智力得以發展;可以結合課文意境,讓有繪畫天賦的同學施展才華……通過情景的創設,使學生們各自的個性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既調動了積極性,又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語言以外的其他智力,從而在老師的點撥下順利地解決疑難問題
2、營造氛圍,質疑問難
傳統的語文教學,偏廢學生個體心理需求和課程基礎的差異性,必然本能地視學生為被動、單向接受知識的容器,以致學生思想依附、靈魂萎縮、個性壓抑。語文新課標確立了多元、個性的課程觀,這就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積極營造濃厚的現代民主氛圍,在批判繼承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聯想比較,鼓勵學生探究問題、質疑問難、多維發散、系統組合、悅納異己,使之跳出或超越復制性思維的禁錮,充分地釋放其多向探索的潛在激情和突破陳規舊習的思維個性,優化其語言思維品質,發展其自主獨立、求新求異的思維能力。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獨特性的思維方法,是個性發展的最高境地。
3、巧設問題,張揚個性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智力得以多元發展?巧設問題,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可以通過講述故事,設置問題讓學生去探究,還可以將問題具體化,交給學生去討論、交流,發表意見。只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得當,巧設問題,不但課堂教學任務能順利完成,而且還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張揚他們個性的目的。
4、 課堂生成, 留有空間
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指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進行的,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和教材互相碰撞,而產生的新的教學內容。個性化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因而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構建生成性的課堂教學,而不是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置之不理。體現教學過程的生成性,首先要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師生之間達成溝通,學生介入學習。其次,教師在備課時要給學生留有生成的空間。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他們對同一問題會產生小同的看法,這樣在教學中就會生成很多有用的教學資源。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調整預設。在教學中遇到突發問題時,不能置之不理,應適時調整預設,隨機應變,順應學生的思路,關注學生的問題和需要
三、評價
1、評價問題,重在激勵
教師應善于利用主觀性,多義性的語文材料,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一位教師在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一位學生對歷來被奉為通感手法經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出異議,認為作者把荷香比作歌聲似乎并非最好,因為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極為寧謐,除了作者,沒有一個人出現,而這樣的比喻會破壞整體效果。
2、評價學生,因人而異
評價具有重要的激勵、導向功能。在個性化教學中,要實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以統一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而應使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同學積極主動,很活躍,有的同學處于被動狀態,在課堂上很沉默。因此,教師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應實施不同的評價。對于處于被動狀態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即時性的評價,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于中等生的評價教師既要肯定又要指明不足,激勵其前進。而對于優等生,教師要嚴格要求,提高標準,使他們不斷超越自己。多樣化的評價不僅能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進步,更重要的是張揚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品質。
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沒有讀完就經營電腦公司去了,從自手起家發展到擁有幾百億美元的個人資產,靠的也不是文憑,而是特長。社會不要求我們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但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個個學有所長。如果我們用多元發展觀,重新審視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愛好和特長,不拘一格,讓學生各領,那么,我們就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撐下去設立嶄新的育人觀念,施展育人才華,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生機勃勃。
3、評價教法,
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思維與個性.才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至理名言。才有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眾生形象。拋開教參,使自己成為你自己,才能教出你自己的個性,講出自己的心得。放開學生的手腳,尊重學生的個性,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愛因斯坦說:“讓每個人都作為個體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被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人們過分的贊揚和尊敬既不是自己的過錯,也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一種命運的嘲弄。”因此,對于同一教學內容,我們應允許有不同教法,不能要求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我們的優質課在制定評分條例時,應該把展示教師個性美的因素考慮進去。任何站在講臺上的教師,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教師。一個教師不能兩次踏進同一課堂.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個性美,這是一種穩定而自由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閻承利,《教學最優化通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4]朱菊芳,《師生關系與教學質量》,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教學論》,1987年第7期
[5]謝利民、鄭百偉《現代教學基礎理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5
1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特點
1)民主性。個性化閱讀教學是真正民主化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民主性是其前提和保障。在教學中,師生是一種民主型的互尊互愛的關系,平等對話交流的關系。
2)主體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情緒化的“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趣盎然地去讀,在自主閱讀中學會閱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
3)創造性。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隨著閱讀內容的某一刺激,閱讀主體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啟動一個相應的閱讀心理圖式,以作為閱讀主體的準備狀態。教師不能只有一個答案、一條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參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應當是流動跳躍的。
4)批判性。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首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一切創造都來源于懷疑,懷疑精神就是一種批判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性的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培養。
2個性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2.1閱讀教學改革的需要
個性化閱讀具有探究性和體驗性,所以實施個性化閱讀,會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重理性輕感性、重內容理解、輕情感熏陶,它強調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學習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培養創造性地閱讀、理解的能力。它會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極思維,獲得個人感受,教師會鼓勵學生交流個人的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力。
2.2幫助教師嫻熟運用教學手段
教學《楓橋夜泊》這首詩文時,播放一曲古箏《寒鴉戲水》,其凄婉的旋律能將學生帶進游子愁苦孤獨的心里去。教學平臺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語文課堂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嫻熟地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也是教師教學個性化形成的一個標志。
2.3有利于師生良性互動
有個性,有藝術,才能走出傳統的、單一化的標準模式,形成師生語言的良性互動。語文教學個性化鼓勵學生有個性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生活,讓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走進學生的習作中去,那么,學生的作文才會有蓬勃的生機。
2.4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個性化閱讀教學確保學生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心態下進行閱讀。它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的靈性、個性歸還于他們,“心靈的無所羈絆”確保閱讀中個性見解層出不窮。
3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3.1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準備
首先,要想培養學生的個性,必須要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教師給予他們自由發表自己見解的時機,而不擔心被嘲笑,各種解讀都找到了存在的價值。其次,廣博的知識準備。如語文基礎知識(即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基本詞匯、語法、篇章知識等),與讀物相關的背景知識(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發展、創作道路、主要作品及其影響等)。最后,豐富的生活經驗準備。生活經驗越豐富,對話也就顯得越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說,個性化閱讀即讀者生活經驗的兌現:讀者若需提取文本的意義,必須有所支付。
3.2教師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準備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新課標第一次明確界定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創設、保護、發展這個‘平等對話’環境的責任人”,教師要勝任這一新角色。其次,教師要改變教法,與學生“一起上課”。大力倡導教師用自己的思維,讀出文本中真實的內涵,從而指引著他們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并保證這種教學的順利實施。最后,正視自我,不忌出錯。教師應當以開放的胸襟,迎八面來風,以海納百川的襟懷迎接挑戰,不斷地更新自己,充實自己。
3.3靈活處理教材,選取活動的最佳時機
1)提綱攜領,讓綜合性活動作為單元教學的“先行者”。讓學生在進入單元學習前就對單元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摒棄了傳統課堂中只要求一節課解決一個問題的做法,而是著眼于一個階段解決的問題。2)穿針引線,在主體課文的教學中開展活動。重在學習的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3)綜合活動與口語交際訓練、寫作相結合。了解一下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以便于在教學中可以科學地掌控,找準時機,把握好聯系,我們可以順水推舟,將綜合性活動與口語交際訓練和寫作的訓練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文化教育可行性范文6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對話 平等 多元理解
在我國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講課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學生不能自由的表達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剝奪,雖然現在一直倡導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師生關系,但試問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真的是民主與平等的嗎?學生由“客體”變成“主體”,不過是在身份上認同、人格上內化了處于控制地位的教師角色而已。對話教學是對話的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應,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對話教學提供了迫切性與必要性,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為對話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對話教學把教師與學生都看作是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特殊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著豐富情感的召喚主體,從而突破了主客體單一的主體認識論模式,走向“教師主體――文本主體――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交往實踐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使對話教學理論走進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不同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語文對話教學它強調教師、學生、文本都是獨立的主體,認為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通過與文本、與他人及自己的對話式溝通,完成自我主體的建構和生命的成長過程。所以說,語文對話教學它不是機械重復活動,而是新的知識與理念不斷生成的過程,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創新性。
1 從“主導――主體”教學實踐走向“消解中心”的關系性實踐
對話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主體間的互動與交流的特點,突破了“主體――客體”單一的主體論模式,走向“教師主體――文本主體――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交往實踐模式。把教師與學生都看作是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獨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著豐富情感的召喚主體。讀者與文本,互為因果,互相發現,互相制約,意義有一個生成過程,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因人而異的。它要求我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以為只要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提要求學生討論,就是實施對話。
2 對語文教材內容的積極“重構”,促進有效對話的生成
要進行對話,就必須圍繞一定的話題,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問題。而問題的形成以及問題的有效性主要決定于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積極“重構”。確立問題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對話活動能否廣泛而深入性開展。那么如何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巧設話題,激發對話呢?
2.1 營造學生文化氛圍,激起學生的對話欲望。我們教育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教育所展現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這種世界中,學生是從屬于成人的,而學生只有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開心扉,真誠地交流、積極地應對。語文的特點要求語文教學要有一個人文的環境,營造一種符合學生自身的文化氛圍。
2.2 淡化教師的角色意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在和諧的對話環境里,教師應當是對話的激發者和參與者,不能凌駕于教學過程之上。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放下架子,將自己的經驗、思考、體驗與學生分享。
3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對話情境
有效生動的對話情境涉及到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在宏觀層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權威,如教師權威和書本權威,歸還教師和學生的話語權;在微觀層面上,對話主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說平等的觀念、安全的場地、豐富的學習資源是構成有效對話的最基本的條件。它首先要求教師教學意識的轉變,教師是最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
4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回應與機智協調,將對話教學推向深入
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回應也稱為教師的情境教學智慧。一個教師能否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智慧,主要取決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養,首先教師必須具備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寬厚的語文素養和知識面。倘若一個教師具備了以上兩個方面素質,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的運用對話教學并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回應呢?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對話教學的時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選擇適合的文章進行對話教學,一般要選擇教學內容豐富,有爭議、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指導學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來展開對話;注意捕捉學生心靈變化,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對話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