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1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氨茶堿;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衰竭;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by aminophylline combined with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divided by computer randomization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minophylline combined with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ications (proportion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in forced vital capacity, 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and carbon monoxide diffusion capacity) and arterial blood gas results (pH, artery 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and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better 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carbon monoxide diffusion capacity, and arterial blood gas resul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aminophylline can provide precise effect in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it is better tha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ingle treatment. Th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 and efficient with few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minophyllin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Clinical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呼吸內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 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 氣流受限通常呈進行性發展并與肺對有害顆?;驓怏w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2]。該病患者多處于穩定期, 但是, 由于感染等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衰竭,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 4]。為此, 學者們和呼吸內科臨床醫師一直致力于優化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方案。本次作者采用無創正壓通氣聯合氨茶堿治療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呼吸內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取得滿意的效果,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來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本研究入組患者均滿足以下標準:患者動脈血氣血氧分壓50 mm Hg。運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4例。對照組男21例, 女23例, 年齡54~75歲, 平均年齡(65.78±5.63)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7.65±2.58)年;觀察組中男23例, 女21例, 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6.12±5.79)歲;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7.44±2.0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組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無創正壓通氣, 在為患者進行無創通氣前設置好呼吸機的呼吸模式(S/T):呼吸頻率設置在12~16次/min, 吸氣壓力設置在10~18 cm H2O(1 cm H2O= 0.098 kPa), 呼氣相壓力設置在4~8 cm H2O, 氧流量設置在2~5 L/min, 根據每位患者SaO2調整上述指標, 將SaO2控制在90%以上, 每位患者通氣時間2~4 h/次, 聯用7 d。觀察組患者則給予無創正壓通氣聯合氨茶堿(氨茶堿注射液2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進行靜脈滴注)治療, 2次/d。
1. 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功能對比分析 治療前, 兩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殘氣量/肺總量比值和肺一氧化碳彌散量等各肺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殘氣量/肺總量比值和肺一氧化碳彌散量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動脈血氣結果對比分析 治療前, 兩組患者pH、動脈血氣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等動脈血氣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動脈血氣結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在對照組44例患者中, 2例出現輕度胃脹氣, 在觀察組44例患者中, 1例出現輕度胃脹氣, 2例出現聲音嘶啞, 2例出現惡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研究作者采用無創正壓通氣聯合氨茶堿治療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結果發現: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殘氣量/肺總量比值、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和動脈血氣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的結果相一致[4]。本研究作者在無創正壓通氣的基礎上加用氨茶堿,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能夠輔助患者吸氣, “放大”患者潮氣量, 顯著改善患者的氣體交換效果, 幫助患者調動微弱呼吸肌群以減少患者呼吸肌做功和讓患者疲勞的呼吸肌得到休息, 促進患者病情恢復[5]。而本研究使用的氨茶堿為茶堿與乙二胺復鹽, 其藥理作用主要來自茶堿, 乙二胺使其水溶性增強。本品對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機理比較復雜, 過去認為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 使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含量提高所致。近來實驗認為茶堿的支氣管擴張作用部分是由于內源性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釋放的結果, 此外, 茶堿是嘌呤受體阻滯劑, 能對抗腺嘌呤等對呼吸道的收縮作用。茶堿能增強膈肌收縮力, 尤其在膈肌收縮無力時作用更顯著, 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尚有微弱舒張冠狀動脈、外周血管和膽管平滑肌作用。有輕微增加收縮力和輕微利尿作用。該藥物通過上述機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最終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6]。
綜上所述,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氨茶堿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療效肯定, 優于單用無創正壓通氣, 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應少等特點,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Gologanu D, Stanescu C, Ursica T,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OPD-a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referred to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Clinic. Maedica (Buchar), 2013, 8(3):243-248.
[2] 王川, 馬德東, 肖偉, 等.濟南市城市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病現狀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 49(2):128-132.
[3] 楊鯤, 李遵清, 曹華偉,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情緒障礙、生活質量及心理干預的追蹤研究.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 1-4.
[4] 郭子強, 王心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研究.中國衛生統計, 2010, 27(4):345-348.
[5] 趙沙沙, 關英慧, 鄒奇, 等.噻托溴銨聯合沙美特羅丙酸氟替卡松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臨床療效評價.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3):2699-2701.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2
關鍵詞 兒童 疾病類型 防治
郴州市處于五嶺山脈交接地帶,季節、氣候、地域有其特點,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兒童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常與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有關。為此,以郴州市各級醫院(市級、縣級、鄉級)0~16歲住院兒童為研究對象,對郴州市住院兒童的病種分布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資料與方法
郴州市城區2個區、下轄9個縣及臨近郴州的耒陽、贛州、樂昌、藍山等各級別(一、二、三級)醫院2008~2010年16歲及以下住院兒童的病例資料,共收集202 551例患者的相關資料。
調查方法:疾病診斷參照ICD-9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將所有內容建立出院病人數據庫,疾病名稱按輸入先后自行編號,并轉換為ICD-10標準碼分類統計,對疾病名稱不統一或變遷者,在分析時加以合并。所有調查數據經核對整理后按數據格式輸入,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結 果
住院兒童疾病類型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疾病(46.2%);其次為消化系統疾病18.2%;新生兒疾病7%;五官科疾病5.8%;感染性疾病5.6%。22個系統疾病的排序構成詳情,見表1。
表1 郴州市及周邊地區住院兒童疾病構成排序
討 論
在郴州地區2008~2010年的202 551例住院兒童中,各系統疾病的構成以呼吸系統疾病居兒科住院患者的首位,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1,2]。呼吸系統疾病占住院兒童總人數的46.2%,其中肺炎占呼吸系統疾病的64.6%,其次為支氣管肺炎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占呼吸系統疾病的15.9%和13.6%。郴州地區是礦資源極其豐富的區域,大量的礦資源開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呼吸道疾病極易受空氣的影響,再者跟郴州的氣候因素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排在第二位的是消化系統疾病,占整個系統疾病的18.2%,該系統疾病以小兒腹瀉為主,占消化系統疾病的52%,小兒腹瀉發病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春季;主要是因為夏秋季節溫度較高,雨水充足,適合霉菌、細菌的滋生,食物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兒童食用后引起胃腸炎,導致腹瀉的發生,這與嬰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機體防御功能差有關。消化系統疾病有“病從口入”的特點,因此,要注重指導家長合理喂養,改善環境衛生條件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排序三、四、五位的疾病系統分別為新生兒疾病7.0%、五官科類5.8%、感染性疾病5.6%。新生兒疾病以早產兒多見(36.4%),新生兒窒息23.1%;五官類疾病排序為:扁桃體炎50.3%,急性咽喉炎10.1%,腺樣體肥大4%;感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39.6%;與其他研究略有不同的是感染性疾病排列在疾病系統的第五位[3],這與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爆發有著莫大的關聯??傊?,加強兒童常見疾病的防治,仍是疾病預防和臨床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李旭,葉縣宣,孫曉燕,馬建虹,劉偉瓊,楊小慧.珠海市主城區12年住院兒童疾病譜變遷及死因分析[J].中國病案,2010,11:30-33.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3
【關鍵詞】住院患者;疾病譜
疾病譜是指在整個疾病構成中按疾病患病率(或死亡率)高低而排列的順序,是綜合反映醫療單位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了解某地區或醫療機構疾病種類及其變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1]。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武威市腫瘤醫院2011年住院患者病案資料,了解其疾病譜為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研究資料來源于甘肅省武威市腫瘤醫院2011年經確診住院患者病例資料。
1.2方法
根據ICD-10對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進行分類;若同一患者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時,以出院第一診斷為主;將資料錄入Excel和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住院患者情況分析
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共14004例,其中腫瘤患者5521例占39.42%,其他病種患者8483例占60.58%;住院患者總例數全年中11月份最多1389例,4月份最少962例;腫瘤患者例數11月份最多561例,2月份最少388例;其他病種患者例數2月份最多864例,4月份最少539例(見圖1)。經統計學分析,各月份腫瘤和其他病種住院患者例數構成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226,P=0.000
2.2 住院患者病種順位
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病種順位前10位共5832例,占全部住院患者例數的41.65%;前10位病種依次為胃癌、食管癌、病毒性肝炎、乳腺癌、肺癌、子宮肌瘤、膽結石、高血壓、膽囊炎和直腸癌,占全年住院患者總例數的比例分別為11.65%、6.95%、4.98%、3.91%、3.46%、2.87%、2.24%、2.06%、1.84%和1.69%。前10位病種住院例數在全年各月分布情況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發展、醫療保健狀況的改善,疾病譜發生了一定的變化[2]。2010~2011年甘肅省老年住院患者疾病譜前5位分別為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損傷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以及腫瘤[3]。蘭州市2011年住院患者疾病譜前5位分別為消化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并,循環系統疾病[4]。白銀市2011年住院患者疾病譜前3位分別為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5]。本研究表明,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4月份最少,11月份最多但季節性變化不明顯;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譜前10位依次為胃癌、食管癌、病毒性肝炎、乳腺癌、肺癌、子宮肌瘤、膽結石、高血壓、膽囊炎和直腸癌占全部住院患者例數的41.65%,與上述報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我院為腫瘤專科醫院有關。因此,應加強消化道腫瘤的研究,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同時,需加強對病毒性肝炎的檢測、預防和控制,減少或避免醫務人員發生感染。
綜上可知,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譜中消化道腫瘤、病毒性肝炎的比例較高,應加強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以及病毒性肝炎的檢測。
參考文獻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4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及變化趨勢,為醫院合理地配置衛生資源,完善醫院管理方式,滿足人民群眾防病治病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對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及順位變化。結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別為: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統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結論根據某院疾病構成情況,加強重點科室建設,提高醫院醫療診斷、治療、服務水平,提高醫院竟爭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構成狀況及變化,有針對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員、設備,加強科室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吸引患者來院就診,增強醫院競爭力,為醫院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對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構成進行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類報表,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法(ICD-10 ) ,3年數據都是通過電子病案自動收集、匯總,資料完整,準確可靠。
2結果與分析
3年來,該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構成與順位見表to
2.1疾病構成比
從表1可見,2006-2008年該院出院人數逐年增加,依次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計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數的90%。關注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應成為民院峽療衛生工作的重點。
2.2住院疾病順位
從3年共計順位看:損傷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統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順位有變化,但3病種不變,其中,呼吸系統疾病順位的變化應引起高度重視。
3討論
3.1損傷和中毒處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顱腦損傷占大多數。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車增多、駕駛員素質低、交通管理水平滯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頻發。二是意外跌傷。三是由于生存壓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殺、自傷、他殺、他傷。四是社會暴力增多。醫院管理者應加大對骨科、神經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醫療、護理人員及床位,防止人員過度疲勞,床位超負荷運轉。相關部門應加強各種車輛的管理和培訓考核駕駛員,對駕駛員進行急救知識、技術的培訓,宜傳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規知識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范保護意識。
3.2呼吸系統疾病順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這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萬戶居民搬人經濟適用房,家庭豪華裝修造成家庭空氣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增多,污染企業增多,私家車增多,致使我市空氣質量下降。為此應采取措施減少空氣污染。一是裝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產品,晾曬一段時間后,有環境專業機構檢測家庭空氣質量,達標后才人住。二是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關停污染企業,減少私家車駕駛天數,增強居民環保意識。三是注重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排第3位。該院坐落在黃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輕人較多,生育率高。同時,醫院寬敞明亮的新病房,溫馨熱情的醫療服務,先進的醫療技術,吸引了患者來院就診。管理者也應在軟件、硬件上支持婦產科。
3.4循環系統疾病呈增長趨勢。其中以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為多。近幾年,醫院領導敢視人才建設,引進心血管博士并成為學科帶頭人,開展了心臟體外搭橋等新技術、新項目,診斷、治療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療疾病,使醫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統疾病順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梢姡S著我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了,重視科學的飲食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有所改變。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5
【關鍵詞】 疾病報告;住院期間審核;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8.2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2-0147-02
Inpatients Disease Composition Among Students in Shandong University/XIE Ying-hui, QIU Li-ping.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ease composition of inpatien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health promo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disease categorization(ICD-9), the disease of student inpatients had been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from March in 2002 to December in 2005. Results The main diseases in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fectious diseases,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diseases of genitourinary system, injury and diseases of five senses organ. The leading three diseases were digestive diseas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ercentage was 22.08%, 17.06% and 12.84%. The percentage of accidental injury was rather high. Conclusion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diseases of respiratory.Meanwhile, improvement of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avoidance of accidental injuries are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 Disease notification;Concurrent review;Students
【作者簡介】 謝英慧(1958- ),女,山東臨沂人,博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高校醫院管理和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校醫院,濟南 250100。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社會各階層的基本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其中也包括人們的身體狀況、疾病的流行趨勢以及人們對醫療的需求。了解和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對于保持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對山東大學近幾年在校大學生因病住院情況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學生住院疾病譜的變化趨勢,為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從2002年3月開始,山東大學為所有計劃內招生的在校大學生實施了學生住院醫療保險。資料來源于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的全部住院醫療保險登記。
1.2 方法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方法(ICD-9) 對病例進行分類統計,同時與社會醫院住院疾病進行比較。
2 結果
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共統計住院大學生1 893人次,其疾病構成見表1。大學生因病住院的前3位疾病依次為消化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這3類疾病病種構成見表2~4。
3 討論
山東大學是一所涵蓋文、理、工、醫類的綜合性大學,面向全國招生,連續4 a的大學生住院資料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學校為所有計劃內招生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學生住院醫療保險,避免了學生因各種原因而不愿意投?;蛞驗榧膊〉妮p重緩急不同而選擇不同醫院所造成的統計偏差。
對4 a中1 893例大學生住院資料的綜合分析顯示,當前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的疾病主要為傳染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外傷和五官科疾病,而位于前3位的依次為消化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這與綜合醫院疾病排序有明顯的不同[1-2],同時與大學生門診常見疾病也有明顯的變化[3]。
消化系統疾病在所有住院疾病中高居榜首,而排在消化系統疾病前3位的依次為闌尾炎、肛周病變和潰瘍穿孔或出血。闌尾炎的發病率較高可能與該病的好發年齡有關,而潰瘍病和肛周病變則與生活不規律,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纖維素等飲食習慣,以及平時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因此,教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平衡膳食,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將會有助于減少該類疾病的發生。
傳染病位于住院疾病的第2位,嚴重威脅著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應引起高度重視。由于全國各地近十幾年來普遍重視了對青少年乙肝疫苗的接種,使乙型肝炎的發病率較過去明顯下降[4-5],但肺結核、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卻在不斷上升。
高校內傳染病發病率較高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大學生普遍采取集體生活方式,日常密切接觸,容易造成傳染病流行或爆發;(2)大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和民族,且每年的2個假期使其流動性增大,容易導致傳染病的傳播,且不利于傳染病的控制;(3)癥狀較輕的傳染病病人或處于傳染病潛伏期的病人,由于缺乏明顯的癥狀而不容易被發現,這一部分病人往往是導致校內傳染病發生的重要傳染源;(4)學生對常見傳染病知識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預防傳染病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開設健康教育課,有針對性地進行衛生知識講座,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防病意識,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同時,各高校醫院要加強對傳染病的監測和管理,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和疫苗接種工作。
因各種外傷而住院的人數雖然不在住院排序的前列,但大學生因意外而導致的傷害不容忽視。調查結果顯示,在外傷住院的212例病例中,骨折占了74.06%,對學生造成的危害較大,后遺傷殘較多,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甚至威脅到學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應把對傷害的防范列入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內容,強化防范意識,使其學會和掌握各種急救常識和基本技能,學會和掌握自救、急救與互救, 將突發事件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同時,建立規范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場地和器材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也是防范大學生傷害發生應該重視的問題。
調查結果還顯示,因精神障礙住院的患者僅占同期在校大學生的0.14‰和全部住院病人的0.98%,明顯低于文獻報道[6]。這可能與近幾年來該校重視和加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健康教育課,積極進行心理咨詢等措施有關。
4 參考文獻
[1] 姚炯.16 613例住院病人疾病分類的秩和比分析.中國病案,2005,6(5):38-39.
[2] 梁小維,李國佩,游泳.1995-2004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分析.中國醫院統計,2005,12(2):187-188.
[3] 樊秀云,陳金紅.2002-2003學年大學生門診常見疾病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705.
[4] 麥浩.桂林市2002年度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625.
[5] 成洪旗,于秋燕,楊華.濟南市急性傳染病發病與死亡動態分析.職業與健康,2001,17(4):85-86.
呼吸系統疾病病案分析范文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0例內科住院患者,對全體患者住院期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180例內科住院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72例;患者年齡范圍在15-81歲之間,平均年齡(48.0±5.2)歲;住院天數為7~48d,平均住院天數(27.5±6.3)d。
1.2方法
對180例患者臨床病案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患者住院期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涉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等個人信息以及診斷結果、細菌學檢查情況以及用藥記錄等。用藥記錄內容主要包括:藥品名稱、治療目的、用藥時間與用法用量等。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采集數據均使用SPSS15.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問對比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對比行卡方檢驗。P
2結果
經分析最終發現,180例患者中篩檢出102例感染患者,占比56.7%。其中,患者原發性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原發性心臟病、腸胃炎、消化道出血、結石性膽囊炎、支氣管哮喘合并感染等。其中,有52例患者為呼吸系統感染;21例患者為胃腸道感染;16例患者為膽道感染;13例患者為泌尿系統感染。
最終,180例患者住院期間,使用過抗菌藥物的患者共計121例,實際抗菌藥使用率為67.2%。相較于篩檢出的102例感染患者,抗菌藥的使用率明顯超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組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青霉素、頭孢菌素、大環內酯等均為臨床常用的抗菌藥類,其中以青霉素類藥物使用率最高,占比43.0%。
3結論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最高不可超過30%;作為抗菌藥物使用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衛生部結合基本國情,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規定,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頻率不可超過50%。然而,就現階段情況來看,大部分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率均超過規定范圍,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早已不是個別現象。在本組研究中,180例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率達到67.2%,顯然已超出衛生部設置的相關標準。
通過對臨床大量實踐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最終發現,臨床抗菌藥使用過程中,限制性與非限制性抗菌藥物的應用比例為1:1.2。該現象表示,主治醫師在臨床用藥時,多半會選擇非限制性抗菌藥,如青霉素、頭孢菌素類藥物。經分析認為,主要是由于非限制性抗菌藥抗菌譜更為廣泛,且藥效更強,抗菌效果更為理想。經送檢細菌培養可發現,2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細菌或真菌感染,不過采樣標本中,并未培養出菌種,推斷原因可能是由于采集或保存方式選用不當。多數患者均于使用抗生素后采集標本,且標本未獲得妥善保管,因此培養結果會出現偏差。
臨床在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務必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結合患者個人病情與個體差異,慎重對待。另外,也要對藥物可能會帶來的副作用進行充分考量,盡可能在充分發揮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抗生素的聯合使用是為了達到快速清除病原菌的效果,應盡量避免長期多次使用,以免產生耐藥性。針對病因不明且感染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單純使用一種抗菌藥物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抗菌效果,且易產生耐藥性。針對這一情況,臨床應酌情聯合用藥,改善治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聯合用藥前,務必要對兩種藥物的藥性與作用進行充分考量,盡可能避免出現聯用不合理性。舉例來說,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青霉素不宜阿奇霉素聯用。
通過對抗菌藥治療疾病類型的統計最終發現,呼吸系統類疾病抗菌藥物使用頻率最高,占比93.3%。心血管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頻率最低,占比46.7%。經分析認為,呼吸系統疾病非常容易誘發感染,故需使用抗菌類藥物進行感染的防治。同時,從醫院感染發生率來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感染發病率高達10.0%,相較于其他疾病患者明顯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