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1
一、明考綱要求
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綱要求: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訪談、調查報告、新聞、傳記、社科論文等實用類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二、明文體特征
(一)人物傳記: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傳記的文體特點是真實性和文學性。真實性是傳記的第一特征,但傳記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它需要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
(二)新聞: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新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電視新聞等;狹義的專指消息。新聞的基本特點是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窘Y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包含在主體里面,結語有時可省略。標題要求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導語多為消息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話,以凝練簡明的語言,概述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事實,鮮明地揭示新聞的中心。主體對導語內容進行展開和補充,是消息的軀干。結語為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一段話,對全文內容作概括性小結。
(三)訪談:訪談主要指的是對個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個問題,進行專題性訪問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咎卣魇轻槍π浴n}性、典型性。
(四)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根據特定目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某一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之后寫成的書面報告。調查報告由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組成。開頭一般就調查目的、對象、經過、時間、方式、方法和結果等一些情況作簡要說明,使讀者先形成一個總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主體是充分地表現主題的重要部分。在內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縱式(按照調查的順序、時間的順序或是根據事件發生的先后過程來寫)、橫式(按調查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和對比(把兩個不同對象加以對比寫)三種形式。結尾可以是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可以是展望未來,提出希望;可以是歸納主題,強調意義;也可以沒有明顯的結尾,全文由總到分,說完了事。調查報告的寫作要求材料真實、對象典型、敘議結合、針對性強。
(五)科普文章:科普文近乎科技說明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特點是知識性,語言要求準確而又生動形象。說明的順序一般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詩文)等。
三、明類型方法
盤點近幾年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共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客觀選擇型
1.明特點,重整體??陀^選擇題涉及文體基本特征、主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等很多方面,所以一定要明了該體裁的基本特點,還要有整體意識,不能管中窺豹。
2.看局部,細比較。此類題還會從詞句理解、信息篩選等小的方面設題,所以還要看局部,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信息點,認真進行比較,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二)篩選概括型
1.理結構,定區域。解讀實用類文本,理清結構是解題的前提。從大范圍上要理清全篇文章的結構,從小范圍上要理清自然段的結構。
2.篩要句,提要詞。選好答題區域后,接下來就該篩選關鍵句,提取關鍵詞了。
3.善整合,分點答。篩選出關鍵詞后,要善于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分要點整合出來,寫出較為完美的答案。
(三)解釋語句型
1.摘要詞,釋詞義。做此類題,一定要善于篩選關鍵詞,關鍵詞解釋清楚了,整個句子的含義也就明白了。一般情況下,指代性詞語、主要修飾語、動詞性短語、運用修辭語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詞語。
2.重語境,平實答。解釋重點詞語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甚至是整篇文章的內容,以達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表述時應把運用修辭、修飾語的生動語句或含蓄的哲理性語句轉化為平實直白的句子。
(四)語段作用型
1.明文體,看位置。不同文體、不同位置語段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新聞、調查報告相應位置的作用一定要結合文體的特點。人物傳記、科普文、訪談等文首作用多為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等;文中多為過渡,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照應前文等;文末多為總結全文,深化主題,點明中心,升華感情,照應開頭,畫龍點睛等。
2.研內容,析結構。答此類題時既要研習內容,答出內容上的作用,又要分析結構,答出結構上的作用。如2013年山東卷19題讓回答“第②段介紹‘我’與定和初見時的情形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的第一個要點“交代了定和選擇音樂的過程和原因”是內容上的作用,第二個要點“引出‘音樂迷’的由來,呼應題目,為后面寫他對音樂的癡迷作鋪墊”是結構上的作用。
(五)鑒賞技巧型
1.點手法,簡分析。表達技巧一般分為三個方面:(1)表達方式,議論、抒情、描寫、記敘、說明等。(2)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引用、雙關、借代等。(3)表現手法,有對比、襯托、正側結合、抑揚、虛實、象征等。點明手法后,還要結合文本做簡要分析。
2.聯主旨,答效果。點手法,簡分析后,還要結合文章主旨,答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六)概括形象型
1.觀描寫,聯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根據對人物的敘述或描寫,理清人物做了哪些事,觀察其言行,揣摩其心理,還要結合時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量。
2.先概括,后分析。整合答案時先用形容詞或動詞短語概括形象,然后結合具體的事例或描寫進行分析。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20題(④⑤⑥三段文字寫出了梁宗岱在文學活動中的哪些性格特點?)就是此類型。參考答案是“為人富有激情(概括),尤其在辯論時更能顯示雄辯的才華(分析)。隨性灑脫(概括),朗讀起來氣勢磅礴,任由性情勃發(分析)。治學嚴謹,才華橫溢(概括),一個字一個字計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譯作品達到接近原著”(分析)。
(七)鑒賞語言型
1.觀文體,明風格。做此類題時應先看是哪種文體,明確該文體的常見語言風格,并思考文本和常見語言風格的異同。實用類文本常見的語言風格有準確、平實、華麗、幽默、辛辣、自然、口語化、清新質樸、凝練簡明、含蓄深沉、生動形象、寓莊于諧、富有情趣、地方色彩較濃等。
2.定特點,析例子。答題時應先點明特點,再舉例分析,然后答出表達效果。
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15題的參考答案示例二:本文語言生動,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對象的特征(點明特點)。如笫⑤段“它們的鳴,和南歐人在戀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戀歌”一句(舉例分析),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雄蟋蟀發音器官發達、發音富有技巧、所發的聲音對雌蟋蟀具有誘惑力(表達效果)。再如,第⑥段“這時的鳴聲……直至雌的自愿接受為止”這幾句,綜合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蟋蟀戀愛過程中“極端的雌尊雄卑”( 再舉例分析+表達效果)。
(八)開放探究型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說明文教學
說明文作為語文教材中科普面廣、知識性強、應用全面的知識載體,在語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說明文以嚴密規范的科學語言,具有實用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學生在嚴謹規范的文章中科學的認識事物的特征屬性??v觀小學六年語文教材中文章類型比例,科普類說明文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冊書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強、知識性強的說明文教學單元,這對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熱情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學習,感知說明文的文體特點,了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學內容知識,促使其準確靈活地運用語言等,教師需充分地了解說明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了解說明文章的內容脈絡,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等。由于說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靜態文體特征,容易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片面傳遞科學知識、灌輸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體特征的文章教學方式,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差異、關注重點、質疑問難等問題愈演愈烈,教師難以取得預設的教學效果。本文認為在說明文教學中讀、思、行極為關鍵,對提升說明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讀為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于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讀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對于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為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為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范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后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范性的。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為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盵1]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為形象簡明,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采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為主,學生通過嚴謹規范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為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為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為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向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于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系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于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為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為啟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為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為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為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毙W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地變革自身的教學觀念,拓展課堂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教學,與文本、學生進行合理正確的對話,尋求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把握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學習,創設說明文教學的創新平臺。
注 釋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3
一、考查目標與考點說明
《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在關于論述類文本閱讀部分的內容表述三年之間大致沒有變化,關于文體范圍的理解表述為:“論述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后面相關解說可總結為“兩種能力(理解、分析綜合),六個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①,考查目標與考點內容還是明確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題的具體變化
1.分值和題型的變化
僅從題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為三題15分,第一題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選做題形式并給出了實用文本,考生有不選做論述類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則在命題上就為學生選定論述類文本。最重要的變化是2011年本題分值上升為18分,題型也變為三道簡答題,比起前面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總分值只少2分,而題目卻少一道,單小題平均達6分(3題分值分別是4分、8分和6分),超過文學文本閱讀??梢哉f,此題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簡答題的題量也是對考生的一個挑戰。
2.選文的特征及變化分析
為了便于說明選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蘇高考論述類文本材料的相關來源如下:
2009年為《說“異”》,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匯報》,長5000余字,經刪改約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學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談靜》,選自現代美學家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寫于上世紀20年代作者旅歐期間,原文1800多字,刪改為872字;2011年《捧與挖》,選自《魯迅全集?華蓋集》中的《這個與那個》一文的第二部分“捧與挖”,寫于1925年,文本略有刪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备臑椋骸懊裨锩鼤r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第三節刪去“火神瘟神不待言,連財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駭人的畜類”②一句,表意無大變化,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文上更流暢或語言上更近于當代的習慣,便于考生閱讀。
作為文學大家,魯迅的雜文首次進入高考閱讀材料,這個變化似乎更加強調了論述類文本考查的文化內涵文學傾向,三年以來,自從剔除了科技說明文之后,論述類文本以論述為主的特征愈加明顯,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論文,另一方面與以論述說理為主的文學類文本則相互滲透。其實《談靜》就作為文學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試題中考查過,另外2006年江蘇卷《波茲曼的詛咒》、2008年山東卷的《歌德之勺》,當時作為文學文本考過,同樣也可以看作論述類文本。由此可見,滲透文學文本特征的論述類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題者關注的。
這類文本內容主要涉及文藝評論、雜感及社會自然科學論文等。選材的共同特點是:(1)學術性強,有專業性、系統性,信息量大,語言也比較規范;(2)文化底蘊厚。近年所選的論述論文,其作者多為一流學者或作家,文本表現見解獨到,體現作者鮮明的個性風格,而且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3)主題明確突出。所論述的多為某一領域的重要問題,思想深刻,經命題刪改后主題更加明確集中,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體驗機會。
3.文后命題的變化分析
從科技論文到美學論文再到雜文,這并不體現出一個選文的變化方向,只是實踐和驗證了考試說明中關于命題范圍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的這個解說,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選文將再出現優秀的科技論文等。事實上,更該引起關注的應當是文本后的考查題變化。
(1)變中不變――論證思路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試看2011年與2010年兩題的比較。2011年的第15題對應2010年的第16題,都是考查文本的議論寫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題對應年的17題,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觀點態度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題也同樣考了“作者認為應該持什么態度?”③,這足以說明,論述文本的議論思路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在命題人心中是相當有分量的。這當引起以后備考的足夠重視。
(2)新增題――更鮮明體現議論文考查的本質特征
考題刪去選擇題變為簡答,這不單是個形式上的變化。在分別對應了兩道題之后,余下這道由客觀題變化來的8分題(第16題)考了什么?原題是:“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8分)”④這道題已經非常像平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議論文的分析提問了,問題具體細致,涉及內容理解的點也較小,可以說,新增的這道題,再加上前面的論證思路及作者的觀點兩題,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重視對議論文本質特征的細致考查。
三、應試思考
1.重視議論文本特征的閱讀把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
高考對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正確理解、捕捉、篩選、判斷與轉述論證信息,鑒于三年的考查的重點和方向變化,要為學生認真扎實地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確立把握議論文基本特征的閱讀與訓練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煉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論證結構、把握議論思路,發現材料和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等。
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訓練中要注重向學生進行議論文本質特征的分析引導,如理論上的“建構”性,說理的結構和條理性(邏輯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經典的課內議論文再與學生一起做溫習,諸如《拿來主義》、《師說》等,在閱讀中,尤其要注意引導多進行一些深入文本具體論證內容的理解和訓練,掌握分析結構、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總括、過渡、照應作用的標志性語句;把握語句銜接的特點,明確句群所表達的重點;強化文本結構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層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明確作者的態度觀點;學會按文體特征分析,如議論文常按引論、本論、結論組織文章結構,等等。
2.注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答題心態的養成
閱讀訓練中要多接觸文學性強的文本,對文化名人文化現象及文學風格等多有涉獵,對學術知識,文學藝術作品形成對路的理解,有了較強的文化底氣,才能從容應對高考的論述類文本。
另外,學生往往缺乏對文章逐段逐層閱讀理解的耐心,喜歡作跳躍性閱讀,對應題目尋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現概括片面、膚淺、作答不準確的問題。因此要力避畏懼、浮躁的不良心態,通讀全文,立足于整體感知和把握作好細部的分析,運用恰當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進行解讀。
注釋:
①相關內容引自2011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4
高考對閱讀能力的高要求引起人們對英語閱讀及閱讀策略的極大關注。加之,近年來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與教育整合課程得到逐步推廣,新領域研究成果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是一個新鮮的課題。鑒于此,本文將內感官理論引進到中學閱讀教學中來,旨在尋求最適合學生的中學閱讀教學策略,力求使中學閱讀教學策略更有效。
二、核心概念闡述
(一)閱讀理論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想表達的信息。語言學習者必須采用各種閱讀策略,對閱讀材料進行自下而上的解碼,從而重新構筑以文字編碼的新信息。
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指的是在科學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為了有效地完成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技能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所采取的教學步驟、方法、技巧、手段以及所組織的活動。
閱讀策略主要是一種內隱的思維活動。閱讀策略可以劃分為:閱讀過程中的情意策略、認知策略和智力策略。
(二)內感官理論
提倡內感官理論與教育整合課程的國際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經語言程序學)學家李中瑩極力推廣NLP與教學結合以適應新的教學需要。腦科學與教育整合的理論特別指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參與學習的感官越多,學生學習的機會就越多。
人的感官系統有內外兩部分組成,神經語言學對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進行了細致分析后發現:人們通過視、聽、味、嗅、觸這五種外感官收集外界的資料,然后,大腦會使用三種內感官(Internal RepresentationalSystems)對這些資料加以處理和運用。這三種內感官分別是內視覺(V=Visual)、內聽覺(A=Auditory)、內感覺(K=Kinesthetic)。內感官研究表明,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偏愛使用一種或者兩種內感官。多用景象作思考的人,稱為視覺型;多用聲音、說話作思考的稱為聽覺型;多用感受作思考的人屬感覺型。在特定的重復環境中,假如沒有重大的改變,一個人會傾向于重復慣用的內感官。
如果教師能找出學生習慣使用的那種內感官,在教學策略上多做些配合工作,實施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則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更易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成功的、有效的學習者。
(三)文體學理論
文體學(stylistics)是用語言學方法研究文體風格的學問,涉及文體、語域、風格三方面。高考英語閱讀文本可以根據其題材(su biect matter)、體裁(modes of discourse)、語域(register)等文體特征來進行劃分。英語閱讀材料體裁多種多樣,有記敘文、說明文、小說、傳記,還有書信、日記、戲劇、詩歌等。如果教師對不同閱讀材料進行分析的同時能關注到不同內感官類型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會促進學生閱讀不同體裁文章能力的提高。
三、結合不同內感官類型配合不同閱讀體裁文章的教學方法
對文章體裁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為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敘說一件事,或者論證某一個觀點,他必須考慮采用何種文體,因此讀者對不同的文體也應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高中英語教材及高考英語閱讀文本不同體裁的文章,發展學生描述性理解、程序性理解和理論論點理解的能力。
(一)描述性理解指讀懂短篇小說、故事、歷史文獻、人物傳記、體育報道等類文章。
對這類體裁的文章,閱讀時應抓住幾個要素:5W+H(who,when,where,why,what,how),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分析來指導學生閱讀:
1.傳記類:這類體裁的文章往往是以歷史年代為主線的。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年代或時間這一主線來理解文章,以時間順序(chronological order)展開。2014年江蘇高考D篇閱讀(In the late 1950s,1 was droppedat the orphanage,before 1 was two,over theyears,lost Chinese names for 18 years.June6,1990)就是一個例子。
教學中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六第二單元Reading的The search for happiness為例,我們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文章中有關桑蘭經歷的主要時間點,1981,at 6,1991,1998,at17,2007,2008等。然后讓學生按照該年代線索,快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種順序性處理適合聽覺型學生??紤]到有些學生可能是視覺型,教師可同時呈現有關活動的圖片來刺激他們的感官。設計問題如:Whatdid you do at the age of 177 Whatachievements will you make at the age of 25 7這種設問不僅能刺激感覺型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也是傳記類文章所要學生掌握的情感目標之一。此外,在小組準備記者采訪活動中,讓注重程序、步驟的聽覺型學生擬定問題提綱,組織采訪過程,讓注重自己內在情緒感受的感覺型學生扮演人物如桑蘭,在問題回答過程中同學和老師的關注可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人物,讓視覺型學生充當記者,因為他們能在同一時間中兼顧數項事物。
2.故事類:這類體裁的文章往往以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發生的過程為主線的,我們讓學生按照這一特點進行閱讀,就能讓他們很容易地根據主要信息,準確地理解文章。
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Reading的Growing pains為例:以引導學生找出time,place,characters,cause,process,result,配合適合視覺型學生的教學任務,采用信息轉換手段,用圖片、簡筆畫、表格、樹形圖、網絡圖、流程圖和時間線/表等通過完整的視覺表象形式將文本的主要內容、任務和事件的發展關系生動清晰地呈現給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調動感覺型學生的積極性,或打亂故事發展次序,要求學生將其插入文章適當段落中以適應聽覺型學生的要求,培養學生推理判斷、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在近兩年各市區??季碇校祟惪疾榻Y構的題型有所上升。
(二)程序性理解指讀懂各類說明書、科普類文章,掌握其產品的形狀、性質、特征、成果或功用等。
這類體裁的文章需要學生具有辨認物品名稱、數字等最基本的語言能力。因此,對這類體裁的文章,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諸如“是什么”“怎么樣”“做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從而理解整篇文章。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第一單元Advertising為例,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如:
1.What is advertising?
2.What can you advertise?
3.How are advertisements made?
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尋求答案,可以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培養其主動閱讀的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讓感覺型學生說出其印象最深的廣告,并討論為什么對這些廣告印象深刻。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英語廣告,引導視覺型學生分析廣告語言的用詞和句子特點。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物品,或讓學生自己選擇物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這些物品設計文字或圖像廣告,各小組向同班同學展示或表演他們設計的廣告。這些活動能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以某種物品為媒介,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展示了其他才能。
近三年高考題材的選取對此類有關語言學習、旅游與交通、環境保護、飲食與健康、文娛與體育、文化習俗、歷史與地理、政治與經濟、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等文體有較多傾向。以江蘇卷為例,2013年閱讀C篇和ichthyosaur bones的研究有關,2014年閱讀C篇和大腦behavioral patterns of anger的研究有關。教師可結合內感官理論,充分指導學生精讀此類文章,對解答高考或??贾谐霈F頻率較高的此類文章起到引領作用。
(三)理論論點理解指讀懂作者的觀點,論證的過程等。
分析這類文章的體裁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作者的寫作意圖,迅速理解文章的論點、舉證與引據等。例如:
Freedom's chaHenge 1n the Digital Age 1sa serious topic.We are facing today a strangenew wodd and we are all wondering what weare going to do with it.(2015江蘇高考英語卷閱讀理解D篇)
“freedom,strange new wodd,wondering”,該文章一開始就通過幾個關鍵詞亮出了作者的觀點,然后進一步闡述freedom andresponsibility的歷史演變及關系,進行論證。
理論觀點理解難于其他文體形式的理解,但縱觀近三年江蘇卷,可發現此類文體在閱讀中占了越來越重的比例。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圖式理論來激活學生頭腦中有關議論文“三要素”的圖式――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通過建構文化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使學生得以把握英語議論文的結構和框架,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圖式,實現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同時讓學生學會應用議論文圖式去同化和順應新材料。
在此過程中,教師盡量采用表格、樹形圖、網絡圖等信息轉換形式來提高學生,特別是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生對此類文章的理解,增強對文章結構的敏感度。教師還可考慮到聽覺型和感覺型學生喜歡推理和理論,重視經驗,在導人文章時,讓他們闡述自己對某一話題的見解,如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看法,再讓他們一邊閱讀文章一邊標出他們完全贊同和不太贊同的觀點。然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交換他們的意見,特別是與短文中觀點不一致的意見。由視覺型學生負責記錄小組中較為集中的意見。最后對學生重新分組,組織進行辯論或演講。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5
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核
在語文考核目標與要求中,2015年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即6個層級;而往年的大綱版考綱中沒有提到“探究”能力的考核。探究指的是“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是對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學習的考核。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無限開放的,其特點是對題目的回答具有選擇性,有較強的個性,并且個性是符合情理的,而不是天馬行空、任意為之的。
以往“探究”能力在課標卷中的考核主要是放在選考內容中進行。比如,文學類作品的閱讀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實用類作品的閱讀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2014年全國高考課標2卷第12題第4小題:“作為一名愛國的科學家,鄧叔群有哪些突出的表現,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睂τ谶@一類型的題目,考點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能力層級為F,屬于“探究”能力的考核范圍。這在2014年全國高考大綱卷文學作品閱讀部分已經有所體現,如“‘雨’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聽雨’讓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請根據全文進行分析”。該題就是要求考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這是一個較為突出的變化,教師和考生應該予以重視。在回答這一類型的題目時,考生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觀點明確,不可模棱兩可;二是從文中找出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有據;三是進行簡單的分析,以理服人;四是鼓勵有個性、有創新的表達。
二、試卷結構的改變
2015年高考語文試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卷為閱讀題,第二卷為表達題。閱讀題由必考題和選考題組成;表達題由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組成。這樣的試卷結構使語文學科的性質更加明確,而教材的體例也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幾大部分。
往年的語文高考大綱卷的卷面結構以主觀題、客觀題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區分標準。第一卷包括字音、成語、語法、句子銜接等基礎知識和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等客觀題;第二卷由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文學作品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及作文組成,在知識系統上存在交叉,容易出現重復。比如,2013年全國高考語文大綱卷第18題:“下面是某雜志編輯部收到的一封讀者來信的部分內容,有五處用詞不當,請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語言得體,語意連貫。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得體的能力”。該題的題目要求主要是用詞不當,涉及語意連貫、語言得體幾個方面,但是在第一卷的基礎知識考題中已經涉及修改病句和語意連貫的問題,因此,該題的設置顯得有些重復。
在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課標2卷語言文字運用考題中,識記型的考題較少出現,更多的是從運用的角度設題,如成語的恰當運用、病句辨析、語句銜接、語言得體、圖文轉換等,角度不同,涉及面較廣,尤其是在題目中設置情境,從生活中提出問題。2014年全國高考語文大綱卷在這些方面也是改變最多的,體現了積極向新課程過渡的特點,刪除了連續六年不變的仿寫語句這一題型,沒有出現往年的大熱題――句式變換,只保留了短文改錯的傳統題型,這說明考題的題型更加靈活多變,積極向理性思維靠攏,力求表達更為準確。比如,第18題通過招聘經理的情境側重考查考生對概念進行分類的能力:給出一組材料,觀點并不連貫,前后似乎也沒有關聯,讓考生辨識、判斷、推理和歸納。再如,第19題要求考生指出文中五處用詞不當之處并予以修改,題干要求修改后“語言得體,邏輯嚴密”,比2013年考題要求的“語言得體,語意連貫”的指向性更明確,要求更高。
考生在2015年高考語文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注生活,緊跟時代??忌獜纳钪袑ふ艺Z用材料,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通過語文知識了解社會生活,通過社會生活鞏固語文知識,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要有將信息與文字進行相互轉化的能力。第二,注重整體閱讀,強化思維訓練。教師要培養學生準確把握文意的能力,注意多種題型解題的規律與技巧,重視考生概括能力和準確表達邏輯語意關系能力的培養,強化思維訓練。第三,重視圖文轉換題??忌诮獯疬@類題目時關鍵在于學會看構成、理關系,解讀圖表的構成,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確定它們所要表達的意向及含義,懂得借助對應的圖像(印跡)、結果(表值)的變化來推斷其意向,揣摩圖表的意義,揭示圖表的實質,給圖表下結論,并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古代詩文閱讀新題型
備考時我們要重視近年全國語文高考古代詩文閱讀中出現的新題型。
首先,斷句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考點。歷年語文高考古代詩文閱讀第二道選擇題基本上是篩選文本信息,但是在《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題型示例中出現了“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這樣的題目,而這種題目只是在2014年全國大綱卷、北京卷、廣東卷中有出現,這是變化較大的一個題型?!傲暺渚渥x”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功,這種變化回歸了文言文閱讀的原始能力,體現了文言文本色閱讀的特點。題型示例中還有這樣的題目:“下面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皟热萁庹f”實際上是考查考生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理解,也是一個新的變化。
其次,在名篇名句默寫題型示例中,增加了根據語境默寫句子的題型,將理解與記憶結合起來進行考查。這在2014年高考語文大綱卷和課標卷中曾同時出現過,也是一種新的考查方式。因此,我們在堅持文言文傳統的復習方法的同時,要加強斷句訓練,將實詞、虛詞及句式的復習與斷句訓練結合起來,還要注意朝代、官職、地名、人名、風俗習慣、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識的積累。考綱在附錄部分還列舉了“文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其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推薦背誦的篇目有50篇,高中課程標準中建議的誦讀篇目有14篇,一共64篇,這個要求與往年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考生也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四、重視閱讀題的選考內容
語文試卷閱讀題第一題為現代文閱讀,“考一般論述類文章,選取1則閱讀材料。設三題左右選擇題”??疾榈哪芰υ诳季V中主要指“理解”“分析綜合”兩個層級。試題選材往往是反映某一個領域最新動向的文章,涉及的內容對考生來說是比較新的,或者是比較陌生的,可以稱之為“新知識”?!靶轮R”包含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動態和成果,是人們在學習深入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要接觸到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能力的測驗是為了檢驗人的潛在的學習能力,如2009年關于甲骨文的知識,2011年關于中國古典詩歌“意境”“意象”的知識,2012年關于“揚子津”變遷的歷史知識等,均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而關于“沙塵暴”“人體干細胞”“心理學上情緒控制”等知識的介紹,都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新成果,2013年選文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考題考查的是考生閱讀社會科學類文章、自然科學類文章應當具備的理解能力、篩選處理信息能力、綜合推斷能力。
在課標卷中,閱讀題的選考內容是我區考生在高考中首次遇到的,它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考生要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考生要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等文章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考生比較熟悉的是文學類文本閱讀,雖然在考綱中對文學作品的要求包含了小說、散文、詩歌、戲曲等,但是近年來大綱卷文學作品的選材大多數是散文,如2011年《針挑土》是寫人敘事散文,2012年《聽朗誦》是議論性散文,而2014年的《聽雨》和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聲》均為抒情散文。
在題材方面,2007年至2009年的選文都是表現我國大西北的地域風貌與奮斗奉獻精神的題材;2010年、2011年選文改為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題材;2012年的《聽朗誦》是關于文化與道義傳承的題材,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厚重感;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聲》文學性較強,語言內涵豐富,作者的內心感受強烈。對考生來說,閱讀一位出生于民國初期,經歷了戰亂和動亂,晚年久居海外,既是畫家又是作家的人創作的文學作品,體會其復雜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2014年的《聽雨》是作者通過“雨”描述自己在不同的時代留下難忘的記憶,表達自己深刻的內心,以及從雨聲中看到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在考試時,考生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還要熟悉各種文學題材作品的特點。
科普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范文6
一、 抽象中品出“形象化”
記得于永正老師說過:“說明,說明,本來已經說得明明白白,只要讓學生多讀幾遍就行了,有多少東西好分析的?”是的,教師不要過多分析,但我認為有些內容還是需要品味的。比如說明文中一些抽象的詞語、數字,只有化抽象為形象,才能讓學生感興趣,愿意讀。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主要通過列舉數字的方法,寫出了金字塔的宏偉,這種寫法,學生在第一遍讀文時就能看到具體的數字,但怎樣讓學生體會這種寫法的妙處,并在以后的習作中恰當地運用此法呢?其實,抓住其中的重點數字品讀就能實現。為了寫出金字塔宏偉的特點,作者運用“230萬塊”“2.5噸”兩個具體的數字,寫出了建胡夫金字塔所用石塊之多、之重。這兩個數字內涵豐富,除了寫出了石塊的多、重的特點,更表現了埃及人民付出的艱辛和超人的智慧,需要教師帶著學生品一品。因為對于學生來說,這些數字是抽象的,所以就要還抽象為形象。于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重及普通卡車的載重量來計算:① 一塊石頭重2.5噸,我們五年級學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那么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多少個五年級同學的體重之和?② 230萬塊巨石,每塊2.5噸,一輛普通的卡車載重量是5噸,要用多少輛卡車呢?算過后,學生的驚訝之情寫在了臉上。這樣的教學,學生就真切感受到了這些枯燥數字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對于埃及人民的敬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
其實,說明文不僅在介紹知識,更飽含著情感。而很多說明文中都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教師抓住這些抽象的數字,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就會走進文本,觸摸到語言的溫度。
二、 俗語中品出“生動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入選的說明文,大多是利用對客觀事物的介紹,來向學生滲透科學知識,其語言準確、生動,值得揣摩。尤其是文中一些形象描,易懂的俗語的運用,為文章添彩不少,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了幫助。比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中,有對于彗星和隕石碎片碰撞的形象描寫:“當時,太陽系內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結合圖片或想象體會文本語言的形象外,我還讓學生在讀中進行換詞比較:
(指名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師:“家常便飯”是什么意思?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替換它?
生: 平時經常發生??梢杂谩傲曇詾槌?、十分尋?!眮硖鎿Q。
師:那你覺得用“家常便飯”和“習以為常、十分尋常、普普通通”哪個更好?
生:“家常便飯”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師:在本文中還有類似的描寫,誰發現了?
生:持續不斷的火星氣體集體大逃亡中的“集體大逃亡”,讓我好像看到了許多氣體慌慌張張地離開火星的樣子。
生:但很快被火星氣體裹挾著逃向太空了,我感覺“裹挾”一詞很形象,我好像看到氣體把水拉著、拽著逃向太空。
“家常便飯”“集體大逃亡”“裹挾著逃”等詞語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能聽到的俗語,容易理解,無須解釋。在說明文中用上這樣的俗語來介紹一些知識,比書面語在表達上更加靈活、生動,更能激起學生對語言的熱愛,使學生了解到漢語的豐富、形象。上述片段中,“家常便飯”形象地寫出了太陽系內無數碎片經常碰撞的狀態,而“集體大逃亡”“裹挾著逃”賦予了物質以人的性格,形象地寫出了火星引力小,致使表面液態水蒸發成大量氣體,離開火星的樣子,交代了火星上水不能長時間存在的原因,讓學生讀起來不覺得枯燥、乏味。
在說明文教學中,這些詞語就是引領學生朗讀品味的重點所在。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換詞比較,根據詞語聯系生活展開想象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促使學生深入領會語言文字,從而加深理解,讀出語文“味”來。這樣,學生就會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體會這種寫法的巧妙,也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運用此類寫法。
三、 熟視中品出“條理化”
對科學知識有條理的介紹,是說明文的一大特色,更是學生習作的憑借。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閱讀時,更多關注的是知識的了解、說明方法的運用等,而對作者寫作的順序不太注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結構、順序,并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訓練中“習得”寫法。
記得在《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的教學中,對于火星上水來源的敘述,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寫。為了讓學生領悟作者的這個寫作密碼,一位老師的做法充滿智慧,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3―5自然段,思考火星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然后,根據課文內容為下面幾句話排出正確的順序:
( )那么,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 )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學家根據火星照片資料和對火星巖石的鉆孔分析,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推斷。
(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
接著,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是根據什么來排序的,有的學生說是根據課文內容來排列的,還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一些關鍵詞,如“那么”“最初”“還有”“另外一種來源”來排序。最后,教師及時總結:以后再碰到這種類型的題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順序的關鍵詞來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對于作者介紹火星上水的第二種來源的段落,學生比較難讀懂,教學中,他又采用讓學生根據圖解口頭介紹的方式,來感悟作者的敘述順序。
排序,不僅讓學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在讀文口頭介紹水的第二種來源的過程中,也將文本語言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真正使學生“言意”兼得。
四、 拓展中激發“情趣化”
因為篇幅的限制,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適度地拓展是需要的。比如,教學《金蟬脫殼》一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或去閱讀《昆蟲記》中有關蟬的資料,摘抄、剪貼文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金蟬脫殼的視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金蟬脫殼的神奇。學完這課后,也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更多的有關動物的文章,讓學生去了解其他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和適應環境等。這樣的適度拓展,既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培養了其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習《神奇的克隆》一課時,我給學生推薦了一些報紙上好的文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關于克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討論,學生準備充分,發言精彩,教學效果好。學了《夢圓飛天》一文后,可以讓學生讀《中國太空第一人》,學了《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向學生推薦《金字塔之謎》一書,當學生有了閱讀的欲望,就能很好地從課內走向課外,在課外閱讀中去探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