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1
1. 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差異及淵源,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誤解和交際障礙。本文從關注重點、烹調準則兩個方面闡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2.1“營養”和“美味”的關注重點不同
感性的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味道是烹調的最高準則。中國人通常重視味道,不太想到營養。在中國人的眼里,“吃”遠不單純是為了飽,也不是為了營養,有時吃飽了,還要吃,這是因為受不了“美味”的誘惑而盡情進行味覺享受。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中國人重視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進一步問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兒,不好吃在哪兒,就很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有些菜已經成了味道的載體,我們對飲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在美味的誘惑下,中國人對飲食越來越講究,這不僅體現在食材上,而且體現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話這么說:“廚師三分藝,用料七分功”,選料精良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肴的基礎,這是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證飲食的美味。我們常說的色香味也沒有提及營養組合,因此中餐是比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關注的是營養與生存。西方飲食是一種理性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他們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幾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腸,熱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條、香腸、牛排、炸雞、奶酪等,簡單又豐富。西方的中小學校都配有營養師,保證青少年的營養充足和平衡。在講究營養的同時,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個層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攪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樣,但其科學而理性的飲食觀念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2“規范”與“隨意”的烹調準則不同
中國烹飪推崇是隨意與特色。中國的烹調技術可謂世界聞名,它不僅是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技術已經演變成了一門藝術。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煮、醬、鹵、蒸、烤、拌、熗、熏,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每種技法都有幾種乃至幾十種名菜。刀功更是烹調所必需的,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形成了豐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以適應不同火候。廚師還會根據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鳥、蟲、魚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決定菜肴美味的一個關鍵因素,掌握適當的火候看似容易,操作起來卻不簡單,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的經驗是很難把握好的。廚師要能精確鑒別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還要熟悉了解各種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次序,這樣做出的菜肴才會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爛有爛。最后,在合適的時間加入一定比例的調料則是提升菜肴美味的關鍵,另外,醋、蒜、姜、蔥、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殺菌、消脂、增進飲食、幫助消化的作用。這樣一道鮮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鍋了。由于中國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調風味各不相同。同樣一個菜會因為不同的廚師、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調整。例如紅燒魚,在南方做得比較清淡,在北方則味道較重,在江浙又會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許多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中國廚師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烹飪的隨意性。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烹調強調科學與營養,他們根據列好的菜譜購物,稱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進行烹調。但這種烹和調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是有烹無調,仍屬于前后分立的兩道工序。西方人做飯像是在搞實驗,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從時間、空間、溫度、濕度等細微入手,烹飪則從物理、化學角度出發,廚房備有齊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時器、刻度鍋等。食材都是單獨制作,最后拼盤,多呈立體狀,兩種食物的味道不會串在一起。即便是調味料,也無外乎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椒油、黃油、奶油等。這些調料只是在烹調后連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雖然制作簡單,味道欠佳,沒有創新的特點,但有一點是值得我們羨慕的,那就是西方廚房永遠都是那么干凈整潔,不會像中國廚房會有很大油煙,清洗十分不便。
3.結語
中西飲食的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全球化態勢下的跨文化交際使得多樣的飲食文化不斷互補與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了解,享受不同的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薩姆瓦.跨文化傳通[M].北京:三聯書店,1988.
[4]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析中西文化[J].甘肅: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2).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2
一、英漢最常見的文化差異
1.稱呼用語。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爺爺、奶奶、大伯妹等。對于家人、親戚的稱呼更是復雜。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即使有血緣關系,也經常直呼其名。
2.面對恭維。中國人對別人的恭維應表示謙虛,否則會被認為狂妄自大。如:“你今天很漂亮。”“沒有,哪里有你漂亮。”英語中對恭維一般要表示謝意,如:“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Thank you.”
3.接受禮物。中國人收到禮物時,通常會說:“還送什么禮啊?下次這樣我不高興了。”而且一般是放在一旁,不會當面拆開。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I like it!Thanks!”
4.請客吃飯。中國人請客吃飯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會準備豐盛的美味佳肴,席間經常給客人夾菜以示熱情,嘴上還說:家常便飯,不好意思,沒什么菜,將就著吃。西方人請客吃飯就簡單的多了,不會費太多精神,也不會幫夾菜,而是分餐。主人也不會特別熱情,吃喝由客人自便,只是說:Please help yourselfo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語用學和應用語言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由于交際雙方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隱含在語言中反映民族價值、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就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際常發生沖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相互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有什么兩樣。一旦發現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在實際中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交際參與者在交際中從各個方面尊重了差異,但是不但沒有使交際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進門以后。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以為他是客氣,幾次要教授喝點什么,教授一再謝絕。外教說:“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不是客氣。”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交際的障礙并不在于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交際中的作用機制。
三、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機制
1.文化負遷移。文化負遷移是指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它表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是指人們下意識地用有別于目的語的母語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負遷移往往會導致交際障礙、交際誤解,甚至會因此結下仇怨,主要是因為母語文化根深蒂固,人從一出生便開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所思所為。胡文仲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
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負遷移:一位30來歲的中國女教師邀請了一位比自己年長的女外教到自己家里來吃飯。外教按門鈴后,中國女教師的6歲的女兒開了門,并且向外教問好:“Goodmorning,Aunt”“不對,不能叫阿姨,比媽媽年紀大的要叫奶奶,Granny.”媽媽連忙糾正說。“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外教笑著說。“不行,不行,要尊敬長輩,叫奶奶。”外教嚴肅地說:“就叫我阿姨吧。我不喜歡被叫做奶奶”。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外教已經生氣了,因為她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中國人和英美國家的人對待年齡問題的態度不同。中國人覺得“老”是一件好事,喜歡用“老”來尊稱他人。如“李老”、“老師”、“您老人家”等。而西方人認為被別人認為老了就是沒用了,需要別人的照顧,是別人的負擔。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義。
2.文化定勢。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定勢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具有過分簡單、以偏蓋全、相對穩定而又可變的特征,是一種文化認知上的整體性的極端觀念,各種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它在交際中不可避免,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文化定勢可能是由于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人們普遍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很多西方人受到文化定勢的影響,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這種認識可能會引起誤解。曾經有一位外教對我說她每次表揚中國同事Miss Li的時候,她都只是說聲謝謝,沒有一點中國人特有的謙虛。這樣的跨文化交際失敗就是文化定勢造成的。雖然很多中國人都采取謙虛的方式應對贊揚,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一樣。由于文化定勢,該外教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就不理解,認為那個中國同事驕傲。事實上,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于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于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3.逆文化遷移。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即使非常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
文化差異從交際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交際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這樣編碼和解碼規則再一次出現不一致,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采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規則C時,交際才可能順利進行。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3
【關鍵詞】飲食文化;差異;跨文化沖突;建議
飲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了解彼此間的差異,只按照本民族文化價值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容易產生文化沖突,甚至出現文化休克。研究中美之間飲食文化差異及其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適應跨文化交際,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際下的中美飲食文化差異案例介紹
2014年12月,光明網上報道了幾位在中國飯局里混過的美國人的口述新聞,他們對中國飯局表示很吃驚,不能理解。他們說中國人吃飯與西方人不同,一要排場,二要面子,三要酒肉,四要命。中國飯局無肉不歡,一般是小盤圍繞著大盤,里面裝著能吃的各種小動物,除卻熱菜還有小盤涼菜、飛禽爪子、花生米等,中國人愛吃帶腿的動物,例如雞、鴨、鵝、兔、牛、羊和青蛙等,淪陷到中國人手里是不幸的,因為從腦袋到屁股到腳丫子,沒有地方是不被中國人吃的。中國飯局上很少有人打包,似乎誰要是把剩菜打包帶走,就等于公開承認自己是貧農,而西方人吃完飯,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國飯局盛產剩飯剩菜。中國飯局離不開酒,自己喝還不算完,誰一端起酒杯轉一圈,所有人都得端起來,中國人勸酒時愛說:“來來,走一個。”所有男人女人就把酒端起來一口干下去等。
不難看出,文中報道的美國人對中國的飯局表示很吃驚,心存顧慮,認為中國飯局都是鋪張浪費且喝酒時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這確實反映了當前的中國式飯局存在著浪費嚴重等問題,但是深究其現象背后,也揭示了中美兩國在飲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
二、跨文化交際的中美飲食文化差異分析
中美之間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筆者將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從中美飲食對象、飲食方式、請客心理、飲酒方式等方面探討和分析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及成因,具體如下:
(一)中美飲食對象的差異
中美在飲食對象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在飲食對象上一般習慣吃大塊的牛排或雞肉等正常部位的“肉菜”,喜食快餐,會將動物的肝臟等部位視為廢物,堅決不會吃狗、鴿子等動物。相反,中式飯局的菜品重視“口味”,品味很重要,所選取的食材卻有較大的隨意性,很多西方人不會吃的食材,在國內可能被視作上乘食材,許多西方廚師無法處理的“廢料”可以被中國餐廳做成各種名菜,但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人除了看重菜肴的色香味之外,也日益重視菜肴的健康衛生和營養價值。
(二)中美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美在飲食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宴席一般使用圓桌,賓主一起圍圓桌而坐,在座位順序上講究一定的等級順序,長者坐上席;而美國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大家各取所需,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重個體意識,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影響。中國傳統飯局注重營造和氣團圓的飲食氛圍,菜肴沿著圓桌中心擺放,整齊大方,方便大家使用筷子品嘗美味,人們喝酒吃菜時,通常遵守禮讓的傳統美德,都愛勸其他人多吃菜,有時也用自己的筷子幫他人夾菜,這雖然有利于加強飯桌上集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但西方認為這種飲食方式并不衛生。
(三)中美請客觀念的差異
中美在請客觀念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受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餐飲文化的影響,請客的主人內心注重講排場,好面子,飯局場面越大,就越表達出主賓之間的重視,特別是求人辦事的宴請中,主人請別人吃飯尤其舍得投入,但觥籌交錯后,又由于要面子等心理因素,經常會浪費很多食物,既讓人可惜也不文明,目前中國社會也越來越重視樹立節儉的風尚。在美國,人們宴請時普遍有著文明的觀念,主人請他人吃飯時,飯菜簡單,“吃多少拿多少”,杜絕浪費是美國文化中普遍的文明意識,不講求大排場,不隨意浪費食物。如果剩下的食物較多,一般會打包帶走“剩菜”,這被美國民眾視作個人修養的重要表現。
(四)中美飲酒方式的差異
中美在飲酒方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餐桌上流行“干杯”文化,中國人飲酒,受傳統影響,通常喜歡干杯大口喝,不僅是上級對下級,而且中國人在飯局上愛對朋友、生意伙伴們說“是朋友就干杯,夠義氣就干杯”,常在餐桌上看見彼此碰杯喝酒的場景,中國人確實喜歡相互敬酒勸酒,特別是通過宴請喝酒來談生意與合作。相反,美國人喜歡舉辦答謝宴會,喝酒的目的是答謝對方,美國人請客比較尊重個人意愿,宴席上不勸客人喝酒,客人即使一口酒不喝,主人也不會感到不高興,和中國人熱情勸酒相比較,美國人認為喝醉了是很沒有禮貌的個人行為。
三、關于減少跨文化交際沖突建議的思考
第一,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走出思想上認識的共性誤區。在認識上,不能很自然地認為別人與自己的想法大致相同,要主動學習目的語所在國的文化特點,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中美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習俗,在個體價值觀念、餐飲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要學會與自己的文化進行對比,自覺樹立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第二,我們要尊重中美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彼此應該尊重各國的飲食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模式等,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應在的基礎上,謀求互利共贏,我們應把尊重不同文化作為在交流中對待對方差異的最基本態度,美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別,要尊重雙方不同的飲食文化習慣,我們應從對方的立場來客觀地看待文化交往中的摩擦與沖突,減少誤解,尊重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第三,我們要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尊重民族差異文化是第一步,對跨文化交際所面對的新文化或新生活環境中整日接觸的不同文化,以及正在學習的目的語文化,僅僅從態度上尊重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接觸和運用目的語文化,積極汲取目的語文化中的精粹,取長補短。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應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模式,入鄉隨俗,直到從容自如,在文化交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 語
總之,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美飲食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出發,簡要闡述了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尊重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其他文化,不僅能幫助美國人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中國文化,也能幫我們正確理解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交際中尷尬局面和較大文化沖突的發生,給人們帶來精彩豐富的文化生活體驗,逐漸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文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01).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4
一、文化與商業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關于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提出過各種觀點,但都無法形成統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就曾在他們1952年發表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回顧》(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個有關文化的定義。著名學者胡文仲認為: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而商業是人們從事的經濟貿易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商業也隨之逐漸成熟,從最初的只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變成越來越注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方面的體驗。而要提高商品的體驗價值,就要給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追求實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價值。所以,商業和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商業的影響日益突出,并已成為商業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文化也就這樣悄然地出現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活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所創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商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承載了商業的繁華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商業。商業不僅能把商品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播到其所到之處,還能把各種文化形式帶到各個地方,并與當地的文化進行交流,使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恩格斯曾說:“商入對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現在商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由此可見,商業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商業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二、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國際商務中的所有問題是十分荒謬的,但如果否認真實和深奧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否認它給全球商務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我們要正視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同樣,中西商業文化也同樣存在各種差異。如果將人類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業文化也可一分為二,即商業物質文化和商業精神文化。商業物質文化即各種商品、商業建筑和設備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業精神文化即商業習慣、商業理念、商業思維、商業價值觀、商業道德等。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中西商業精神文化的差異。
(一)商業習慣的差異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際關系和商業關系區分開來,他們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談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休閑場合,所以他們就沒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顧慮,商業關系比較簡單。然而中國商人一般認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會通過飯桌,甚至人情來拉近關系,把對方變成朋友的同時也使他成為其商業伙伴。這種商業理念讓外國商人很不習慣,但如果他們想在中國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入鄉隨俗,適應中國的人情世故。
(二)商業思維的差異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在商業上也有所體現:中國商人傾向形象思維,而西方商人則傾向抽象思維。中國商人側重由面到點的敘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歡由點到面進行闡述。中國商人強調以聯系的角度看問題,注重事物的整體關系。西方商人則會將事物分割,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商務函電往來中,中國商人往往采用歸納式的表達模式,即先闡述問題再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商人則通常采用演繹式的表達模式,即先提出觀點再對其進行闡述。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一般更注重對方的誠意和實力,強調在談判中要隨機應變,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則更注重談判的布局,即會事先明確目標,確定計劃,收集數據等,對談判的過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國商人認為一切要以大局為重,看重人際關系,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使業務更好地往來,所以要先處理好各種關系,強調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強調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辦事就可以了,職責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業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潤為唯一目標,任何活動都要以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旦公司出現虧損,通常就要大幅裁員,甚至申請破產保護。中國商人注重企業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使陷入虧損狀態,也盡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盡量避免破產。在企業經營中,西方商人注重個人利益,平等競爭。中國商人注重整體利益,講究人情世故。在企業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進取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中國商人則認為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向往領導才能和守業能力。
(四)商業道德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文明經商,禮貌待客;遵紀守法,貨真價實;買賣公平,誠實無欺等。中國商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他們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會通過賺錢來滿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資本主義初期,他們會通過慘無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勞動來賺錢;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他們則會千方百計地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中西商業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沖突,這些不同商業文化間的沖突也屬于跨文化沖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決這些沖突就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尋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西商業文化的交際也是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合理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對解決中西商業文化沖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交際問題,從而促使學者們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為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發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起步。2.跨文化交際理論戴曉東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群體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員互相交換信息、相互溝通、共同建構意義和身份的過程。一直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歐埃特塞爾的跨文化沖突管理理論比較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跨文化沖突管理主要受到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價值模式、個人屬性、沖突規范和面子的關切;2)情景與交往范圍的特征,包括群體的內外界限、關系參數、沖突目標的評判和沖突程度;3)沖突過程因素,包括沖突方式、維護面子的策略、情感表達以及沖突的節奏;4)處理沖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①它們的內在邏輯是交際沖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約,并影響到情境因素,且在過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沖突管理能否成功取決于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等因素;沖突管理的結果又影響到文化價值定位及其他各個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解決之道廣義而言,只要兩個對象之間的需求無法搭配或相容,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處于沖突的情境之中。由于中西方的商業文化存在差異,必然就會有各種商業交際的沖突。因此,要解決沖突,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對中西方商業文化的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積淀。東西方商業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人認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西方人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驅動下,形成了一種完全靠剝削勞動力或吸引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對他人缺乏關愛精神。而東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觀念影響,在利益驅動的現代商業社會往往仍會遵循有些道德準則,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種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長用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來對待經濟,缺少感情因素。而東方人擅長用感性思維對待經濟,缺乏嚴密性。兩種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煥發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不良后果,導致經濟停滯不前,落后挨打。要進行良好的商業溝通必須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具有開放的精神。2.進行適當的商業文化調整在實際商務活動中,要主動提高文化意識,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對方文化,多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探索有利于雙方的交際模式,會有助于贏得對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商業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對方的文化精華,摒棄文化糟粕。比如中國人容易安于現狀,講究面子,缺乏競爭意識,應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但西方人太強調自我,不利于家庭穩定和社會團結,也應摒棄,需要學習中國的集體意識。此外,還應該把西方的商業習慣及商業理念同東方的商業價值觀相結合,取長補短,孕育出新的商業文化。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5
【關鍵詞】語言 文化 差異
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往。只有通過交往,才能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交往是文化的一種屬性,是一切時間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和條件。而許多學習語言的人往往重視語言方面的能力,認為只要學好語言就能進行很好的交往,而忽視文化差異對交往過程的影響。本文以集體主義文化一個體主義文化維度變量為出發點,從不確定回避程度,內群體的重要性,面子策略,隱私四個層面的對比分析來探討由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交往失誤。希望以此來引起人們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及能力的培養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視。
一、集體主義文化一個體主義文化
一般認為個體主義是西方文化的基石,集體主義是東方文化的基石。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崇尚平和、集體主義、權威、等級結構、社會地位以及對上級的服從。強調順應性、歸屬性,講求自律、奉獻、忠誠,以群體為取向,講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對群體有依賴感。個體主義文化價值觀:重視人權、尊重個性的實用主義與人道主義。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是唯一的、特殊的、與其他個體完全不同,因此個體利益是至高無上的。重視個人成就、個性創造、張揚個性。追求平等、提倡民主、不畏權威與等級差別。
1.不確定性回避程度。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與西方成型文化,中國的不確定性回避程度高,而很多西方國家正好相反,一般認為,在集體主義占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平穩,尚統一”的觀念根深蒂固;而西方成型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個體主義,“冒險、競爭”精神備受推崇。
案例:
中西方在課堂教學中的差異。
中國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的受聽者,他們所要坐的只能是注意聽講,記筆記不能隨便說話。在課堂上中國學生沒有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更不用說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否定老師的某種觀點或對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在講完某一段落后,也從不向學生們提出聽懂了沒有?“贊成我的觀點么”等問題。
如果學生確實有自己的看法并向老師提出異議,教師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覺得這是對尊嚴的挑戰。如果學生有任何的不同觀點或看法,只能在課后向教師提出更不用說在課上討論了。學生們之所以沒向他提問,是采取的強回避策略,竭力降低不穩定感,而西方人十分提倡批判精神,敢于質疑、反駁他人的觀點,乃至權威。西方國家如美、英、加等國的課堂是生動活潑的。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一員。同中國老師離不開講臺,書桌不同,外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任何地方,有時坐在課堂或講臺上,直面學生。激發學生的討論及交流的欲望,很愿意接受學生們提出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和觀點。并相互切磋和交流。
2.內群體的重要性。由于中國古代特有的家族式的社會結構以及中國人長期受儒家群體認同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形成了相對緊密的人際關系結構。美國社會以移民為主要社會結構,其文化核心部分由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構成,因此,美國人的人際關系相對松散。
在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中即使內群體的名稱相同,勢力影響范圍卻不同。比如一名大學教師,在個體主義文化的美國,其職業對個人的影響僅限于在學校或校友會上。而在集體主義的文化的日本或韓國,這種影響會涉及他的全部生活領域。
3.面子策略。來自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文化的人與來自個體主義價值取向文化的人在顧及面子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以及所涉及的關聯是不相同的。非直接表達是表達禮貌的一項重要機制,所有的禮貌都是在顧及面子的情況下而激發出來的。由此可以說,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文化的人比個體主義價值取向文化的人更傾向于間接表達。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異,人們在社會交往方面往往會采取不同方式。為了使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中國人傾向于做好每件事都避免公開抨擊或反對某人。他們很少以“不”來回答問題。根據中國傳統的觀點,“不”的表達會使他人丟面子,不僅會影響團結,而且還會影響團隊的和諧。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則比其他文化的人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上表達的更為尖銳和率直。他們通過直接表達來展現自己自由的思想。對于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東方人的間接表達讓他們難以理解,即使他們的語言很優雅。在英語中有很多句子都表達了這種意思,“不要老在灌木叢旁打鬧。”“要切題”等。
4.中西方在隱私方面的差異。隱私是心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傳統的宗法集體主義造就了中國人對外群體較強的排斥心理;而個體主義的西方人雖強調個體的隱私,但他們對外群體排斥感較弱。西方對隱私權尤其重視,對西方隱私概念的了解就是對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許多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專家經常報怨中國學生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如他們經常問諸如此類的問題:“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結婚了么?”“你多大年紀?”中國學生很難把握怎樣交流才能被對方所接受。
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文化意識的方法
首先,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每種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社會現實中形成的。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整體而言是相關的,每種文化都有糟粕和精髓。所以,我們不能輕視或大力褒揚某種文化。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避免因文化偏見而導致的文化沖撞。
其次,英語教科書中包含了許多關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各國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內容。教師應該注重教科書為初學者提供的問候語,人物稱呼,握手等等的文化注釋。
再次,文化偏見。也就是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簡要地介紹一些中國同西方差異的知識。并如何集中精力講授和傾聽不同文化的交流方法。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范文6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英漢禮貌語言 差異分析
禮貌現象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中,對人們的言行進行有效地限制,使人們的交際活動得以協調。不同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傳統,其價值觀、思維方式、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以及禮儀社交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于文化不同,禮貌要求的具體內容也會存在差異,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以及民族心理不同的,也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對表達自己的禮貌語言,這種差異性會使得跨文化交際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對比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禮貌用語的使用失誤,實現有效地交際。
一、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現形式和衡量標準,由于文化間的差異,禮貌也存在不同,如果將漢語文化中的極為客氣、禮貌的詞語應用到英語會話中,容易使英語為母語的人感到不知所措,使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由此可見,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較大,需要對這些差異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以保證英漢交流的無差異性。
1.交談的主題存在差異。在英美社會中,自由平等的思想認識深入人心,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在英語文化中也強調獨立自由和平等。個人的利益、自由等都是不可侵犯的。在語言交際中也有著明顯的表現。在與外國人交談時,需要注意交談主題的選擇,避免談論一些不該問的話題,比如個人的婚姻情況、收入、年齡、等,這是個人的隱私。而中國人在交談過程中則很喜歡談論年齡、收入、婚姻等情況,如你多大了?每個月掙多少錢啊?等等。在英美國家如果問這些問題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和禮貌的行為,但是對于中國人而言,這是一種關心,也表示雙方不是一般的關系。中國文化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注重集體性,個人受到社會、群體的約束,公眾文化深植于人們心中,是與英美的個人、私人的文化不同的,也就出現了禮貌方面的問題,容易產生交際問題。
2.稱呼的不同。交際中,稱呼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一定的文化以及社會內涵,由于受到傳統倫理、血緣宗族等方面的影響,中國的稱呼與英語國家相比也更加復雜。漢語中稱呼人體現的是一種“上下有義,長幼有序”的觀念,要依據對方的年齡、地位、職業、身份或者親密程度、談話的場合等確定稱呼語,而英語國家由于受到個人本位以及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在稱呼上也比較平等。
在中國,孩子不可以直呼長輩大名,學生不可以叫教師的名字,下屬不可以稱呼上司的名字,否則就會被稱為不禮貌。在稱呼關系不是很親近的人時,可以加上對方的職務,比如張老師、王經理等,而在英語國家,則不需要這樣,對于上司,可以稱呼“sir”或“madam”,如果被允許,還可以直接稱呼上司的名字,學生可以直接稱呼教師的名字,孩子也可以稱呼長輩的名字。中國人的稱呼語要按照“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標準進行,如果要稱呼老者,可以說成“老伯”、“老師傅”等,但是這種稱呼方式在英語國家則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他們認為老就是無能,沒有用,因此與西方人交往時不能說老,避免引起他們的不滿。可以使用golden years、the aged、a senior citizen等委婉詞語。
3.稱贊、恭維語的回答不同。對于中國人而言,尊人貶己是禮貌的明顯特點,中國文化中注重謙遜,人們盡可能的貶低自己,不表揚自己。而西方人則是欣然接受他人的表揚與稱贊,對于恭維、稱贊的語言,他們通常比較高興,會迎合對方,避免出現難堪的現象。中國人習慣先否定稱贊人的話語,表示出謙虛,但是這種行為會使西方人覺得面子受到了威脅。比如外國朋友稱贊You are so beautiful,對此中國人一般會回答,哪里哪里、沒有,我不漂亮等,這樣的回答會使外國朋友覺得很虛偽,雙方的交往也會受到影響。英語國家的人對于個人問題是比較自信的,對于別人的夸獎都是欣然接受的,對此,面對稱贊、恭維的話,我們也應坦然接受,回應thank you等話語。
4.問候語的差異。日常生活中,問候語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合適、得體的問候能夠使談話氛圍更加融洽,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推進。中國人見面時通常使用一些寒暄的語言,比如“你吃了嗎?”“干什么去?”等,雖然表面看起來是詢問對方,但其實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表示友好。但是這些寒暄的話語在外國人看來就會比較奇怪,如果打招呼時要是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他們會覺得你是在打聽隱私,因此感到不快,認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對于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一般使用Hi或Hello。
5.委婉用語的不同。在人們的語言交際中,委婉語是一種間接的語言行為,并起到劑的作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能夠使聽者更加舒適,實現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科學的使用委婉語,防止禁忌語的出現,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與外國人的交往過程中,盡量不使用罵人的話語,不雅之事的語言也不能使用。比如上廁所時使用的詞語可以使用wash one’s hand、fresh up等詞語。在比如關于疾病、死亡等委婉語,在很多文化中,死亡都是人們不愿意談到的話題,因此人們都會避免使用表達這一含義的詞語。在英語國家,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表達對已故者的尊敬,以及對其家屬的慰問。很少有人說“die”,一般使用pass away、fall asleep或者go west。
二、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語言差異的相關啟示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英漢文化之間的禮貌語言差異是不可忽視的,否則容易導致文化交流的不和諧,甚至衍生出更多的不愉快。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認識到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性,并采用符合文化背景的禮貌用語,實現英漢文化的良好交流。
1.樹立英漢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同文化,應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利用網絡、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對當地的語言文化進行了解。其實最好的理解語用差異的方法就是直接與本族人進行交流,對跨文化差異的敏感程度越高,越容易克服“本族中心主義”,能夠有效地實現跨文化的交際。
2.要努力接受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語言差異。不同文化的行為準則也是不同的,不能說哪個更好、更正確,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出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也是存在差異的,其中蘊含著不同的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即使只是簡單的禮貌用語也能夠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理解、接受英漢禮貌語言間的差異,努力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
3.依據對方的價值觀確定跨文化交際的方式。經過上文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如果只是根據自身的文化價值取向使用禮貌用語并不一定會讓覺得是禮貌的,禮貌是相對的,由于社會環境因素對影響,一定情境中的禮貌用語在其他情境中可能就不夠禮貌,或者過于禮貌。不禮貌的話語肯定不能夠被接受,但是過于禮貌的話語也同樣不能被接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明確雙方的文化傳統差異,了解語言的社會以及文化背景,使其與母語進行對比,明確其異同點,依據對方的價值取向使用科學的交際方法,可以利用語用移情的方式,就是在交際時,雙方能夠情感互通,想象和理解對方的用意。有語用語言以及社會語用的問題,關系到怎樣向聽話人表達心聲,聽話人怎樣理解說話人的想法和意圖,東方國家在跨文化交際中盡量使用英語國家的禮貌語言語用原則,尊重對方的民族以及文化習俗,避免由于差異而出現誤解,導致跨文化交際受阻。
三、結束語
交際活動是要受到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使得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很多語用問題,這對于漢英兩種文化的良好交流與融合影響較大,甚至容易造成誤會,出現交際失誤,對此,充分認識到英漢交際中禮貌用語的差異性至關重要。要明確禮貌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使我們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避免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失誤造成交際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了解雙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際的原則,尊重其禮貌原則,做好不卑不亢,彬彬有禮,明確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正確交際,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李坤.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用語的差異[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