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1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我局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對此,我局高度重視。一是報請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指揮中心應急管理機構。目前,該機構已經基本組建完成,并提交市委常委會研究。二是根據贛府發〔2012〕8號文件精神,以及部、省廳、市局關于汛期地災防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局專題向市委、市政府作出匯報,提出了我市貫徹落實的7條意見、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認可。截止目前,各條貫徹落實意見基本落實到位,其中:由我局草擬的《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贛府發〔2012〕8號文件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切坡建設管理有效防范地質災害發生的通知》已經市政府研究下發。三是抽調各股室工作人員組建了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小分隊,并為小分隊配備了各種基礎裝備,應對地質災害突發事故。
二、完善體系,抓好落實
根據需要,我局年初就調整充實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以市政府名義制訂下發了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進一步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全市7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鄉鎮也分別制訂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汛前,認真組織人員和力量,分片對各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全面細致地排查,并建立了檔案。汛中,嚴格落實汛期地災值班制度,從4月1日—7月15日,實行領導干部帶班、24小時專人值班,一旦出現暴雨征兆,及時會同氣象部門發送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手機短信;一旦遇到持續降雨,及時分片組織人員開展地質災害督查;一旦發生險情、災情,及時啟動速報機制。今年汛期期間,會同氣象部門聯合氣象與地災信息8次,發送防災消息10000余條。汛后,緊密依托12.4全國法制日等重大節日,及地災防治知識宣傳培訓進萬戶活動這一載體,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活動。其中:在李宅中學舉辦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講座,參訓人數達100多名,涵蓋了政府、村委、教師、學生等各個層次。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2
降水趨勢預測。根據市氣象局天氣預測, 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約為1000mm左右,較常年(多年均值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時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對集中期,局部地區有洪澇與內澇發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地質災害防災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達的 年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重點防御鄉鎮要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領導機構,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要落實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部門,要在同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依照統一部署、分工負責的要求,與各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堅持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時發現并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新發生或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城鎮、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要及時組織專家調查,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落實防災措施。同時,及時向受威脅的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增強他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點防御區域,重點防范期內,遇有災害性天氣或較強降水時,市、縣兩級國土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堅持通訊疏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動態變化情況,及時妥善處置突發性險情或災害。
(三)堅持災情速報及應急調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縣、鄉(鎮)村(或礦山企業)和重點危險點的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要堅持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各地各有關單位對出現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須在4小時內,向市、縣二級國土資源部門和上級政府演講。市、縣兩級國土部門在接到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隱患演講后,要及時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提出相關防災措施,必要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連續集中降雨達80毫米時,要果斷撤離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
(四)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及危害性等有關情況, 年已將 市 鎮 村石塘等22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列為市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進行監測和預防。各縣(市、區)要加強地質災害實地調查,編制外地的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對市、縣二級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點,要切實落實防災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對一些可能誘發和加重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要及時制止、糾正,同時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對已經發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責任單位負責治理。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組、監測員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重點防御區域和隱患點,由所在鄉(鎮)政府負責日常監測工作。各級國土、氣象、水利、交通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平臺,及時向社會災害性天氣及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為防災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重點培訓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國土資源所長、鄉村干部和監測人員,要組織全市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宣傳培訓。增強地質災害監測基本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板報、宣傳手冊、培訓班等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3
通過學校、人口聚集點、隱患點和在建工程、礦山發放宣傳資料、講解突發地質災害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著力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共發放宣傳資料5000多份。5月18日—20日配合縣防震減災局組織了全縣鄉鎮干部和村干部進行了防震減災和地質災害防治培訓。通過集中宣傳教育,使受威脅群眾明白了所處位置地質災害類型、預警信號、撤離路線、臨時安置場所等內容,做到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二、轄區管理,確保責任落實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執行了轄區負責制,與鄉鎮所簽訂了《縣國土資源系統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各鄉鎮政府與縣政府簽訂《縣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分工,要求各鄉鎮、在建工程、礦山企業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扎實推進我縣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情況
今年汛前、汛中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三次,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237處(滑坡218處,崩塌19處)。其中年至年7月以前的老地質災害隱患點177處(滑坡164處,崩塌13處),已納入動態調整項目,其中85處隱患點已納入避讓搬遷,42處隱患點已納入應急排危工程治理,其余50處隱患點落實監測預警;年8月年至年3月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41處(滑坡37處,崩塌4處);7月以來,我縣連降暴雨,排查出新增地質災害隱患19處(滑坡17處,崩塌2處)。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逐點建立了監測防治檔案,特別是對威脅人數較多、險情較大的災害點納入縣級重點監測。對每個隱患點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設立地災警示標志和警示線。7月7日上午縣局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題會,傳達落實省“7.4”視頻會議及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精神,安排國土所干部協同鄉鎮人民政府對全縣地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將在建工程和礦山企業(重點為磚廠)一并納入排查范圍。向在建項目、礦山企業業主及施工單位發送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手冊、圖片,對在建項目、礦山企業的地災害隱患點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要求在建項目、礦山企業業主及施工單位及時進行整改并制定《突發地災害隱患應急避險預案》。
四、加強監測,扎實開展災害預警工作
每一個隱患點至少落實一名監測人員,并保持通訊24小時暢通。進一步明確縣鄉村三級防災責任人和重點隱患點的監測責任人。每遇災害性天氣,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達到監測人員和群眾中,今年共預警信息3000余條。
五、建立臺賬,加大治理工程項目和搬遷工程推進力度
為更好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局建立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工作臺賬》《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工作臺賬》、《地質災害防災避讓搬遷安置工作臺賬》三本臺賬,定制張掛《縣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管理體系圖》和《縣南、中、北片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系統建設項目服務采購已掛網,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共計42個,其中競爭性談判20個,固定單價比選22個,已經進入招標程序。積極與鄉鎮政府及相關單位溝通,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縣鄉基礎建設相結合,實驗中學應急避難場所項目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8月底竣工;已將石龍鄉政府后辦公樓滑坡等三處列入治理項目。
根據江府辦[]27號文件下達的避險搬遷任務,已將29個鄉鎮85個嚴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324戶群眾納入了避讓搬遷,現已完成263戶。地質災害搬遷工程嚴格按照災后重建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協同鄉鎮干部聯系搬遷農戶,協調解決其搬遷困難。建立了避讓搬遷安置工作臺賬,確保地質災害搬遷工程規范高效推進。
六、建立規范值班制度,加強值班監管
為全面了解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我局制定了詳細的汛期值班制。要求值班人員每天按值班抽查制度抽查一定數量的隱患點,即平時,抽查不少于10%(20個隱患點);天氣預報中雨時,抽查不少于20%(40個隱患點);天氣預報大雨時,抽查不少于50%(100個隱患點);天氣預報暴雨及以上時,抽查100%,詳細了解各隱患點監測人員的到位情況、隱患點變化情況及巡查記錄落實情況等。對發現監測人員未到位、電話不暢通的,查明原因并要求其整改;對發現隱患點險情發生變化的,迅速趕往現場查看,了解具體情況并聯系地災專家現場勘查,提出新的防治建議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深入貫徹黨的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緊密結合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全縣地質災害現狀
全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全縣已劃分出4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總面積300.52k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71.7%。目前,全縣實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8處,(詳見附件1),其中滑坡17個,崩塌37處,泥石流溝4條,直接威脅人口達3457人,房屋(窯洞)2248(間),各級道路18390米,潛在經濟損失約4.459億元。
三、2021年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結合2020年全縣降水趨勢預測預報,2021年全縣地質災害發生趨勢預測如下:
(一)誘發原因分析。一是地質災害基本發生在汛期,主要誘發因素是暴雨和持續降雨。二是道路、工程等建設已成為我縣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誘因,且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現象越來越頻繁。三是我縣地質構造復雜,地貌特征顯著,極易誘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發生時段的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水密切相關,預測2021年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段為5—10月,其中6—9月為地質災害高發期。2—4月是黃土凍融作用引發崩塌、滑坡的高發期。
(三)重點防范區域。我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有2個片區,面積172.4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41.1%。主要分布在包括縣城及307國道沿線、沿黃公路沿線、郭家溝一岔上溝、高速公路沿線以及清大公路周家墕至冉溝段沿線一帶。中易發區面積128.0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30.57%,主要存在于公路沿線、人口居住集中的高陡邊坡和人工開挖建窯的陡坎、陡崖地段。此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我縣今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區域。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鎮(街道辦)、縣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謀劃好、組織好、落實好。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部署、親自督查檢查,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和目標任務,抽調精兵強將,加大工作力度,強化防治措施。要嚴格按照《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落實領導包抓責任制,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層層分解任務,逐級夯實責任。
(二)落實經費,保障工作。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積極向上級爭取地質災害防治及監測經費;各鎮(街道辦)人民政府應落實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警示標牌、警戒線設立、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等相關費用;縣財政局要搞好預算和資金配套,安排必要的資金,專項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落實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經費、項目配套資金,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
(三)強化監測,嚴格上報。深入各鎮(街道辦)認真組織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訊后核查的制度,緊密監測轄區內地質災害點,及時掌握隱患情況,確保各項防御措施落到實處。特別是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要責成責任單位迅速落實防治措施,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嚴格按照年報、季報、月報等填報規定,將轄區內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災情和地質災害預報等情況如實報告縣政府和資源規劃部門。
(四)面向基層,宣傳培訓。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培訓工作,通過制作專題片、公益廣告片,結合“防災減災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汛前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和隱患點避險演練,務必做到宣傳培訓、應急演練全覆蓋,應急演練、避險演練100%,全面提高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5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特征和工程建設活動強度,結合歷年汛期氣象資料,預測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5-10月。7-10月為汛期,當連續大雨3天以上時,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二、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縣地勢相對平緩,強降雨發生頻率較低、降水量較少,地質災害較少發育,地質災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區域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的影響,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紅沙崗鎮區和西大窯礦區。遭遇強降水時,西大窯礦區和野芨里鐵礦開采區有可能發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紅沙崗鎮的黃蒿溝、石井子溝、紅柳溝和西道溝等4條洪水溝下游是工業園區和牧民新村,將會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災害重點預防區段
根據《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依據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和人類工程活動等情況及危害性,選擇以下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
1滑坡、崩塌災害重點防治區。各采石廠和露天煤礦開采區為滑坡、崩塌災害重點防治區。汛期前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的群測群防責任制,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
2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區。西大窯和紅沙崗礦區為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對已經發生地面塌陷災害的采空區要劃定范圍,設立警示標志,開展監測。
3泥石流重點防治區。紅沙崗鎮區和工業園區是泥石流重點防治區。要加強汛期降水監測,發現險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地質災害防范時段
根據地質災害的形成特點和主要誘發因素,確定各類地質災害隱患的重點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與大雨、暴雨同步。根據我縣的降水特點,確定7-9月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降水誘發的災害具有稍滯后于降水的特點,確定79月為主要防范期;人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情況比較復雜,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縣已發生的地面塌陷災害主要是地下采礦引起的其發生、發展與采礦的強度、開采規模、開采形式等有關,礦區應加強日常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質災害防治要求
一)災情速報。發現險情征兆或災情時,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立即采取相應避讓措施,并在1小時內分別向縣防災應急指揮部和縣國土資源局上報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人員傷亡及采取的防災措施。縣國土資源局應第一時間內向縣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及時啟動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
二)搶險救災。地質災害發生后,轄區鄉鎮和基層國土所在繼續監測有可能再次出現險情的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的同時,要立即組織當地群眾進行搶險自救。縣防災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在接到災情報告后,根據災情立即啟動防災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確保抗災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靠實防治工作責任
各鄉鎮、部門和單位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轄區、本行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進一步健全領導責任制和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人負責制,科學編制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從以人為本、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各項規定,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層國土所要推行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對轄區內居民建房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簡單評估到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人員聯系到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地質災害防災宣傳材料和防災明白卡發放到位,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人員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精心組織,加強汛期巡查排查。
要繼續堅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點核查制度,及早發現災害隱患點,及時將其納入監控預警范圍,落實防災工作措施,切實避免突發災害造成重大損失。汛期內,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對轄區內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重要工程等進行巡查。對納入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嚴密觀測,不僅要逐點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還要檢查隱患點防災責任和防災避險措施的落實等情況。對人工建設活動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誰破壞,誰負責”原則,督促業主依法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義務,維護好邊坡,防止和減少人為工程活動造成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必須按照“三同時”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原則,加強監督管理,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的形成或發生。通過巡查工作,不斷細化防災預案,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扎實有效。
三)落實預案,抓好地質災害預防。
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認真編制年度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防治預案,按照“預案進社區、預案進企業、預案進農戶”要求,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防治預案,全面落實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防治措施,連同防災避險明白卡,一并發放到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交通、水務、建設、教育等部門根據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別制定交通干線、水利設施、市政設施以及學校周邊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礦業權人要根據所在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礦區防治方案,落實各項防治措施,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加強監測,完善群測群防網絡。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礦)組(點)群測群防網絡,強化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對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要確定專門人員,嚴密監測并及時預警;要把日常巡查與重點防范跟蹤監測結合起來,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點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時期實行晝夜24小時監測,并做好監測記錄;實現監測人員動態管理,針對鄉村基層干部變動情況,及時調整責任人、監測人,并加強對新增人員的培訓,確保基層防災工作有人管,應急搶險措施能落實。要開展以機構、人員、預案、監測、經費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創建活動,建立和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落實地質災害監測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提高群測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強宣傳,強化地質防災意識。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和業務培訓,向地質災害監測人員、隱患區群眾普及地質災害監測方法和防治知識,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基本的地質災害識別、監測、預報知識和避讓措施,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救災意識。通過向防災責任單位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明確鄉鎮、村、社、礦山企業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讓群眾了解防災監測人電話、預警信號、避災撤離線路等。各責任單位要在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顯著位置設立警示標志,提高過往群眾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識。
六)完善制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按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各鄉鎮和基層國土所要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監測預報、汛前檢查、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領導到場、妥善處置等制度,制定每個危險區(段)和隱患點的應急方案,明確預報預警方式、躲災避險路線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實到單位和人戶,做到應急工作責任、人員、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應急避險演練,確保一旦災害發生,能高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災工作,確保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建立完善應急工作機制和應急專家隊伍,保證一旦發生災情或險情,能及時有效進行判斷,迅速做好應急處置。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要及時開展應急調查,防止災害發生或災情進一步擴大。
七)密切協作,形成抗災防災合力。
國土、發改、建設、交通、水務、教育、氣象、安全生產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城市、公路沿線、學校、旅游區、礦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國土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發改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各類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建設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城鎮規劃、建設的審批管理,及時制止和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章建設;交通部門要加強工程建設中地質災害隱患的防治;水利部門負責水庫(壩、渠)等水利設施地質災害的排查、監測和防治工作;教育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校舍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監測及治理工作,并將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德育列入中小學生安全常識教育內容;安全生產部門要加強對礦山安全生產、尾礦庫(壩)安全檢查;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信息的收集,會同國土部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范文6
防治工作與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會,鎮直有關單位:
為切實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縣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鎮地質環境條件和工作實際,制定《2021年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各村要根據方案認真執行,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高陡邊坡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一、認真落實防災責任
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領導是關鍵,各村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確保責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實抓好防災機構、人員、責任、措施、經費的落實,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工作責任進行層層分解、細化。要及時向社會公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的責任和聯系關系,將接聽災情和險情報告的電話號碼向社會公布,以便偶遇突發事件時,能夠在第一時間保證聯絡渠道暢通,便于指揮和組織協調。
二、加強隱患排查
各村要迅速組織力量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隱患地區進行全面仔細排查,對排查中發現的重大隱患點,務必設立警示標志,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安全。建立防災明白卡,并及時將防災明白卡發放到受威脅單位和人員手中,切實將災害監測任務落實到實處。
三、狠抓督促檢查
鎮自然資源所、各村要采取多種形式,督促檢查防災工作的落實情況,將列入重點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檢查一遍,檢查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是否到位、是否對自己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了如指掌,檢查中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
四、做好氣象預警預報
鎮自然資源所會同氣象部門在汛期(6—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報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加強監測,進一步加大應急能力建設和宣傳力度,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強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實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在地質災害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防范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做好群測群防工作,關鍵在于健全體系。一是要進一步完善由縣、鎮、村、企業和單位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把地質災害的日常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單位、落實到人。重點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值班電話:23578018)。進一步落實“四應有”要求,即:應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群眾轉移預案;應有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應有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協管員;應有地質災害防治簡易工具、通訊工具。二是進一步對防災責任人、群眾監測員進行防災基本知識和監測技能的培訓,使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做到“四應知”和“四應會”,即:應知轄區隱患點情況和威脅范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點監測時間和次數;應會識別地災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記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災和應急處置。
六、進一步提高應急能力
認真落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中,業務加強培訓,提高應急能力,應急隊伍建設,保證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上。
七、加強地質知識宣傳,提高防災能力
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組織分發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宣傳畫和宣傳冊,在各學校、村、廣場等范圍進行發放、張貼、宣傳、有效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八、強化相關部門的防災責任
各村、各部門應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要在思想工作上高度重視,工作上認真部署,措施更加細致。切實把我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附件: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三班鎮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附件
三班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三班鎮地處山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本著“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方針,制定防災方案。通過落實災害點監測、臨災預報、臨災應急、災后搶險救災等防災救災措施,使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現制定地質災害防災方案。
一、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為主:地質災害點可采用簡易監測法,以定期目視檢查及安裝簡易監測設施二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必須定期對可能滑動本體采取目視檢查,尤其在汛期、臺風暴雨時,應檢查被監測地災點有無異常變化。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被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或后緣裂縫中設立簡易固定標尺或水泥砂漿觀測其變化情況)。
2.監測工具:簡易觀測一般采用鋼卷尺、皮尺、三角堰等工具。
3.監測工作制度:(1)監測頻率。每年1—4月和10—12月為正常時段,每月觀測一次;每年5—9月為汛期,每10天觀測一次;暴雨期間每日至少觀測一次。(2)監測資料收集。每次監測都應認真做好記錄,監測記錄應及時上報鎮防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縣國土資源局,正常情況下每月上報一次。暴雨期間各村應及時向鎮防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監測情況。
二、地質災害臨災預報
地質災害監測的目的在于預報災情。當群眾、監測人發現異常情況、災害前兆和險情時,鎮領導小組辦公室應馬上組織人員到現場落實,并立即通過電話或傳真上報縣國土資源局。
三、臨災應急
當縣政府臨災預報,宣布災區進入臨災應急期后,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要立即有組織地把災民、財產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繼續進行災情監測,對災情趨勢進行預測,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的破壞作用,并在地質災害前兆出現時制定險區人員疏散撤離和安置計劃。
四、災后搶險救災
地質災害發生后,要在縣地質災害防治小組的統一指導下,鎮、村干部應立即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1.迅速進入災區了解災情,按速報制度要求在24小時內提交速報報告,根據已經獲得的可靠信息,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人數、財產損失情況。
2.搶救受災群眾,幫助和醫治傷病人員,把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做好災民的安置工作。
3.搶修被破壞的供水管道、供電線路、通訊系統,搶修被破壞的公路、橋梁和水利設施,保證生命線工作盡快恢復使用。
4.提出災情趨勢研究意見和防災工作建議,計算籌集防災救災資金和物資。
五、職責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