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1
關鍵詞:籌資;籌資方式;資金成本;資本結構;籌資風險
中圖分類號:F54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3(c)--0068--01
資本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經濟活動的持續推動力。籌資是企業理財的起點,是決定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速度的首要環節,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要想有效地籌措資金,就必須對籌資方式的有關問題有充分地了解和認識。一個企業資金籌集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繼續生存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好壞。
一、企業籌資的幾種主要方式。
(一)吸收直接投資。吸收直接投資是指企業按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原則來吸收國家、法人、個人、外商投入資金的一種籌資方式。吸收直接投資的優點:有利于增強企業信譽、有利于盡快形成生產能力、有利于降低財務風險。吸收直接投資的缺點是:資本成本較高、容易分散控制權。
(二)發行股票。發行股票,按股東權利和義務一般分為兩種,即普通股和優先股。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最基本部分。普通股籌資的優點:沒有固定利息負擔;沒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償還;籌資風險小;能增加公司的信譽;籌資限制較小。普通股籌資的缺點:普通股的資金成本較高;以普通股籌資會增加新股東,這可能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削弱原有股東對公司的控制。
(三)銀行長期借款。銀行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業長期負債的主要來源之一。銀行長期借款籌資的優點:籌資速度快、籌資成本低、借款彈性好。銀行長期借款籌資的缺點:財務風險較大、限制條款較多。(四)發行債券。債券是債務人依照法律手續發行,承諾按約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償還本金的書面債務憑證。債券籌資的優點:資金成本較低、保證控制權、可以發揮財務杠桿作用。債券籌資的缺點:籌資風險高、限制條件多、籌資額有限。
(五)租賃籌資。租賃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給予一定報酬的條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約定的期限內占有和使用財產權利的一種契約。
二、影響企業選擇籌資方式的因素。
(一)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即財務結構,主要是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率關系,是反映企業資金償還能力及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提高負債比率,可以降低企業綜合的平均資金成本率,但負債比率提高過多,可能適得其反。由于資本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旦決定并實施,在短期內難以作大幅度的改變。因此,安排權益資金和負債資金比例時,應作全面而周密的分析研究,然后做出決策。
(二)資金成本。資金成本是企業籌集和使用資金時必須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用資費用和籌資費用。資金成本,是衡量籌資、投資經濟效益的標準,是影響企業籌資總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選擇資金來源的依據,是籌集方式的標準。由于不同籌資方式的籌資成本大小不同,因而在選擇籌資方式時,首先要比較各種籌資成本的高低,即比較各種資金來源的資金成本。
(三)籌資風險。籌資風險即為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由于籌資原因引起的資金來源結構的變化及籌資效益的不確定性,給企業所造成的股東收益的可變性和企業償債能力的不確定性。由此造成的股東收益越低,則企業籌資的風險越大;由此造成的企業償債能力的下降。甚至有破產的可能性,則企業籌資的風險越大。因而,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必須將不同籌資方案的綜合風險進行比較,選擇風險較低的最優方案。
(四)籌資規模和企業規模。企業的規模大小和籌資規模大小也是企業籌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判斷因素,也就是說只有資產規模和發行規模較大的企業才能產生企業債券籌資的規模成本效應,從而傾向于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的籌資方式;而中小企業因為債券市場高昂的發行成本而不得不尋求銀行貸款等成本較小的籌資方式。
三、企業選擇籌資方式的決策。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在選擇籌資方式應遵循三大原則,即:資金成本最低原則,籌資風險適中原則,資本結構最佳化原則。此外,根據企業自身的不同情況,做出的籌資方式的選擇決策也不同。
(一)籌資方式與資本結構相匹配。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中,資本結構是一個核心問題。故企業的資金來源中應保持適度的負債比例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優化資本結構,降低籌資成本,即在充分權衡籌資成本籌資風險的情況下,形成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并保持企業控制權。
(二)籌資方式與資金成本相匹配。在資金時間價值的基礎上研究籌資資金成本,其目的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取的最多的籌資效益,從而提高企業資金使用的綜合經濟效益。由于不同籌資方式的資金成本是不同的,因而企業在選擇籌資方式時,要充分考慮籌資成本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可先計算出不同來的籌資成本,再測算企業各種來源的加權平均籌資成本率,然后與相應投資方案的投資收益率比較,如果投資收益率一加權平均籌資成本率>0,則籌資方案是可行的,否則為不利。
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2
關鍵詞:政府市場招商引資模式
一、六種招商組織治理模式
招商引資是一個技術活,全國各個地市也是各顯神通,不管是從國外借鑒還是來自自我的探索,效果都是有目共睹的。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地區、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等地的成功例子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招商引資這一環節做的還是比較的成功。當然政府組織與管理招商的模式是一個不斷探索與改進的過程,期間必定會經歷不少的波折,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下目前我國政府招商組織的幾種治理模式。
(一)政府主導型模式
江蘇就是“以政府為指導、向市場化過度的多種形式相結合”模式的成功例子。這種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推動招商引資并強勢參預,市場只是起輔助作用。首先江蘇省政府利用投資機遇,憑借環境的優勢,運用專業手段,重點打造行業項目,吸引外商投資加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江蘇省政府是力抓招商引資工作,從全面出發,把工作重心放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點上,并且對各級部門實行獎懲制度,以此來鞏固成效。另一方面,就是在境外設立招商機構,派駐外招商代表宣傳以吸引外商投資,如今,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設立了招商代表處,他們為江蘇的投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江蘇的更快發展。
(二)市場主導型模式
在這一方面的突出代表就是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澳門,很多華僑的祖籍都集中在這一地區,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巨大的區位優勢,因為政府并未過多干預,加之中華民族“落葉歸根”的傳統理念,許多海外華僑都愿意投資家鄉,促進祖國的經濟發展。1980年是我國改革騰飛的時候,設立了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由此,珠江三角洲贏來了空前的繁榮,加上當時香港、澳門和臺灣因為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而紛紛轉入內地市場,恰逢珠三角市場的巨大潛力與活力,為后來的外資入駐中國市場造就了便利條件。直到今天,全國最大的市場還是屬于珠江三角洲。
(三)總部經濟模式
傳統總是要被打破的,2003年,中心城市北京豐臺區總部經濟開發戰略的實施,開創了新的招商引資模式,成功轉型。總部經濟是由總部基地和總部產業構成的經濟形態。北京豐臺就首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總部基地。總部基地是城市運作的一個項目,它跟一般的房地產項目在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有區別,它是一個創新的項目,到目前為止,憑借著其人才、科學、教育和信息等方面的巨大優勢,成功引入了多家跨國公司的入駐。如今,總部基地的規模已是位居全國前列,成為了北京首都不可或缺的經濟條鏈。
(四)專攻型模式
因為日本、韓國的經濟轉向,山東半島也憑借著其地理優勢,迅速做出調整,形成“主攻日韓”招商引資治理模式。由于日本的國情需要和經濟的持續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的影響,日本開始轉移到中國內地市場,形成一輪又一輪的投資風潮,推動了山東省的經濟飛速發展。因為韓國的產業結構處在轉型期,所以就將傳統制造業投入到了做為首選的中國市場,而山東半島也因為韓國的直接投資而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繁榮時代。如果山東半島能繼續發揮其區位優勢,承接現在業已成型的產業基礎,未來的經濟規模不容小視。
(五)外資并購模式
吸引外商以金融形式投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境內企業成為境外上市公司,或者通過境外證劵市場及逆行買殼上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實力的加強,中國企業的實力也在不斷壯大,眼光也盯住了國際市場,很多境內公司投身到了境外發展,中國企業已逐步走向了國際化。買殼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按照法律規定和股票上市交易規則,通過協議方式或二級市場收購方式收購上市公司,并取得控股權來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最后由上市公司運用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方式將籌集到的資金反過來收購國內的資產,然后可以起到吸引外商投資的作用。二是外資公司、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直接通過購買股權或購買資產的方式并購境內企業。外資并購指的是投資者采用各種有效方式,直接或間接兼并、合并或收購在我國境內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從中國加入世貿以后,中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了外資并購的主要目標。
(六)以民引外模式
溫州模式就是傳統的“以民引外”模式,它主要是指民間投資,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民營經濟。因資本的封閉性和內源性的原因,造成溫州經濟一度困難,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下,溫州政府研究出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經濟策略。2001年同1978年相比,溫州的財政收1.3億元增長到96億元,工業產值從11億元發展到2030億元;。溫州經濟的迅猛發展,得益于民營經濟的超常發展。2001年工業總產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均占98%,在民營企業產值在溫州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5%。可以說,溫州的經濟就是民營經濟,“溫州模式”就是發展民營經濟的模式。
二、六種模式的優缺點和創新的方向
政府主導模式的優點是因為政府起著主要作用,各部門組織溝通協調,招商引資的藍圖規劃得比較專業,相比較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是極高的。但是同時也因為政府的過多干預,對于企業的自主性產生一定限制,不利于提高市場的積極性。所以,綜合兩方面,政府應該盡量避免事無巨細,賦予企業相應的空間,鼓勵企業根據自身優勢自主招商。
市場主導模式的特點是市場比較寬松,限制較少,更利于產業資源配置和企業的發展。但也因為市場秩序不夠健全和自身成熟度不高,會導致了很多相對層次較低產業的出現,其成長性不夠和發展空間有限的特點不利于外商投資。基于這點考慮,政府應該規范市場,提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能力。
知識文化比較發達,人才密集,影響力深遠和具有較強示范性等特點都是總部經濟模式的優勢之處,但不足之處在于這僅僅適合部分省會級以上城市,不具備普遍意義。而且,對專業人員素質、市場規模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軟硬件環境要求很高,很多城市對于這一模式都只是望而卻步。所以,對于總部經濟的長遠發展,各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區域產業特點做更詳細的規劃和定位,明確主導產業,逐步壯大市場規模,優化政策和投資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市化進程,創造更多的投資機遇,逐步打造區域性總部基地,逐漸形成總部經濟才是明智之舉。
專攻型模式,因為“專攻”所以“專業”。在山東半島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除了感嘆它的地理優勢,也不得不佩服它的應變能力,針對市場空缺快速做出調節,緊盯“日韓”,打造重點,才使山東半島的經濟快速增長。相反我們也應該看到的是,山東半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而相對偏遠的西部地區情況有所不同,或是相對落后的地區,沒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都是沒有能力承接如此規模產業轉移的。在看到山東半島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政府的主導作用,但過多的干預,往往導致招商成本的增加,所以要盡量減少干預,提高企業的活躍度。
并購型模式是產業融得大筆資金最快速的方式,而且它對成本的要求不高,也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現有我國法律和經濟制度尚不完善,金融市場尚未全部開放,所以限制較多,審批嚴格,步驟繁瑣,周期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商投資熱情。
以民引外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優勢吸引外商投資,從而避免政府過多干預,降低招商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缺少產業整體宏觀規劃指導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各企業間運作不協調或市場沖突。另外,企業內源性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的運作相對緩慢,招商引資的效率一般不高。
綜上所訴,各個地區都是根據自身條件利用自身優勢不拘一格實現招商引資繁榮經濟的目的。沒有一種治理模式是通用的,萬能的,所以就需要各地借鑒他人的長處,結合自身綜合優勢,創造性思維,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招商引資模式,推動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程蓓蕾.我國招商引資現狀與主要模式分析[J].中國商界,2010,(9):178
[2]洪捷.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08
[3]王翼.我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模式創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3
關鍵詞 控制離岸;離岸外包;國際化經營
研發(R&D)離岸往往是跨國經營企業在生產離岸和營銷離岸之后的又一個價值鏈重組的戰略選擇。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研發活動的一部分或全部轉移到母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這就是研發離岸。據商務部《2005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外國企業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約750家研發中心。中國的海爾、聯想、華為等企業也在美國、歐洲等地建立了離岸研發中心。與過去研發功能集中在母國總公司不同,研發離岸已經成為近十多年來企業經營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本文將探討跨國企業離岸研發模式的影響因素及選擇。
一、離岸模式:控制離岸與離岸外包
研發離岸強調研發活動在地理空間位置上的變化,與研發國際化、研發外包等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可以采取控制離岸(Captive offshoring)與離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兩種模式。前者是在國外的附屬機構內完成企業R&D職能,后者是在國外的第三方完成。這個第三方可以是東道國當地的公司,也可以是另一家跨國公司在國外的附屬機構;可以是股權合作企業,也可以是非股權合作企業,見表1。
雖然都是將研發轉移到國外,但兩種模式是有差別的。控制離岸是研發活動在企業內部的轉移,是由企業在海外設立一個獨立的或有控制權的研發機構,或在內部設立一個研發部門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離岸外包是將研發活動委托給海外的第三方企業進行。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跨國公司對研發活動的控制程度和可能遭受的風險程度。同時企業投入的研發資源和管理資源有差異。在控制離岸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其實是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投入大,進入與退出困難,隨著在外暴露的資產的增加,風險也在增加,還要承擔日常的管理開支,但這種方式下跨國公司可以較好地控制其技術研究與開發活動。而在離岸外包情況下,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控制力減弱,但可以在少投入研發和管理資源的情況下獲得自己所需的研發成果。
二、離岸研發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跨國公司是選擇將研發活動控制離岸還是離岸外包要根據這兩種離岸模式本身的優缺點,結合以下一些因素來選擇。
(一)研發活動的性質與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研發活動都適合于離岸。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通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研發的“可離岸性”增強。一般來說,適于離岸的工作主要應是一些可以分割出來進行獨立開發而又不影響公司整體研發創新的工作。正如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描述的可能離岸的工作的特征是“不需要實體存在,與客戶的交流不復雜,很少需要與雇員和同事溝通,很少需要當地化知識。”至于是內部轉移還是外部轉移取決于研發活動的性質,即是否影響公司長期發展。關系公司發展和競爭優勢的技術研發工作往往是不會外包的。而不影響公司核心技術競爭力的,需要借助公司以外的研發資源的工作可以外包,例如勞動密集型的研發環節。
(二)所在行業的技術特征。各行業的技術含量是不同的。通常風險大、投資多、技術更新快的高技術行業更愿意采用控制程度高、技術泄露風險小的控制離岸方式。高技術行業中,離岸外包只在軟件開發、制藥業藥品測試等勞動密集的環節比較普遍。而技術成熟、模塊化程度高的傳統行業則離岸外包的可能性較大。
(三)企業的海外投資經驗。已經在海外大量投資生產、營銷,形成了全球生產網絡的跨國公司,具備了國際化經營的經驗和組織技巧,更熟悉當地市場環境,因此較容易將研發活動通過內部轉移方式轉移到國外。如電子業,制造活動已經在全球范圍組織使研究與開發活動分散到國際更為容易,有時也更必要。而不熟悉海外市場的采用外包方式則較容易迅速進入當地市場。
(四)企業的規模和資源能力。大公司擁有豐富的研發資源,有能力在海外進行內部研究與開發。小公司雖然愿意在海外實施研究與開發,但缺乏組織資源來建立和管理分散的研究體系。因此離岸外包的情況在小規模跨國公司中比較容易出現。當然,大跨國公司也不排除擴張需要的研發資源不夠而與其他國外企業合作進行研究與開發。
實際上,跨國公司選擇研發控制離岸多于離岸外包。這主要是由研發活動和技術壟斷優勢的戰略重要性決定的。Ashok D. Bardhan,Dwight M. Jaffee(2005)的實證研究證實了這個規律。他們對48家總部在加利弗尼亞州的公司(涉及半導體、電訊、儀器和電子等與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業有關的企業)進行的關于離岸的調查發現,R&D離岸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內離岸,即轉移給海外的附屬機構。對其中一些公司的訪談發現,在離岸的研發活動中,一些日常開發活動通常是承包給第三方而敏感性研發活動則在企業附屬機構內處理。同樣的,企業內部傾向于完成重大變革的研究,即對已有產品和服務做出實質性改變的活動;而普通的、改進的和單獨的革新則外包。更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通常不會將R&D活動離岸。
三、離岸研發模式的成本分析
知識的生產與有形商品的生產不同,但企業的決策仍然要符合基本的經濟原則,即成本效益的最大化。這里我們假定研發產出的規模、種類和效果在兩種模式下都是一樣的,建立兩種離岸模式的成本比較基礎,然后再考慮研發活動差異對成本的影響。
(一)離岸研發的成本構成
1.控制離岸
控制離岸是企業到國外直接投資從事研發,涉及企業在國外研發活動的長期經營管理。這種研發離岸的成本包括了直接投資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研發開支,如公式4-1。
Oc=FDI+Mc+RDc
(4-1)
其中:Oc代表研發控制離岸的總成本
FDI代表設立海外研發機構的直接投資成本
Mc代表管理離岸研發機構和活動的開支
RDc代表研發活動的開支
直接投資成本是控制離岸方式獨有的。由于要在國外設立研究與開發機構,因此有大量的直接投資支出用于購買或租用研究設施、修建實驗室和購置公共研究設備和儀器等支出。
管理離岸研發機構的日常開支包括離岸研發設施正常運轉需要的管理活動和管理人員的開支,以及與跨國公司母公司協調離岸研發機構與其他生產、研發機構的關系的開支。
研發活動的投入涉及到購買研發活動正常進行所需的實驗和研發用專用儀器設備、原材料、試劑等消耗品以及支付科研人員的報酬。
2.離岸外包
離岸外包是企業從國外第三方企業購買研發服務,但考慮到研發活動的特殊性,母公司需要對這種關系進行管理。因此,其成本包括了研發成果購買成本和管理成本兩大類,如公式4-2。
Oo=RDo+Mo
(4-2)
其中:Oo代表研發離岸外包的總成本
RDo代表購買離岸研發成果的開支
Mo代表管理離岸外包關系的開支
離岸外包情況下購買研發成果的費用包含了第三方企業的研發投入與提供研發服務的報酬。如果不考慮自行研發和外部研發在效率、投入方面的差異,即假定兩種情況開發同一種技術或進行相同的創新活動的成本投入是一樣的,那么企業要比在控制離岸的情況下多支付一部分承包方提供研發服務的報酬。
在離岸外包的情況下,由于沒有離岸研發機構,不涉及離岸機構的日常管理,只涉及母公司的協調管理成本。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管理成本是在控制離岸下沒有或極少的,即風險防范的成本。風險防范成本包括企業防止技術泄露或其他無形資產,如公司信譽等,遭受損失而進行的保護性措施的開支。由于技術、管理和公司信譽都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們的任何損失都對公司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有必要進行風險防范。這種成本隨著企業對經營活動的控制程度減弱而增加。因此,離岸外包的情況下,防范技術等無形資產泄露是企業重要的任務,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確保各種技術和企業形象的安全。
(二)各成本要素的動態變化
控制離岸時,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期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但隨著時間發展,這種投入越來越少。管理成本支出有相似的發展趨勢,因為前期的管理較為復雜,涉及新環境的適應,新建機構與老機構和其他職能部門的磨合等。研發投入的多少取決于進行研發活動的數量,單個研發項目的投入需求。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上要保持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研發投入往往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因為在新產品上市后,技術會隨著產品的銷售而擴散,因此必須投入更多研發資金用于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新過程。
離岸外包時,前期沒有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管理成本相對于獨資方式簡單,主要是公司對這種買賣關系進行客戶關系管理的支出,一般較運營海外研發機構為低。但由于外包關系將公司技術暴露于外部企業,因此技術泄露的風險大,而且,公司信譽等無形資產也會受到承包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的影響。而公司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研發成果,往往派技術人員幫助國外供應商改進管理,協助研發,這就更加深了技術暴露的風險。長期合作后,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更穩固。一旦因承包方的原因導致客戶不信任危機,對企業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風險防范支出會很高。研發活動投入的影響因素與獨資情況下一樣,因此研發投入也會隨時間而增加。
(三)兩種模式的長期平均成本及調整
不管是哪一種模式,跨國公司將研發活動轉移到海外都不是一個短期決策。因此,必須將它們放在長期經營環境下加以考慮。將研發活動看作企業的一種特殊生產活動,其生產也受規模經濟效益的影響,那么隨著研發活動的增加,長期平均成本有下降趨勢。但當研發規模超出一定水平后,由于管理過于分散的研發活動的成本增加超過所帶來的收益,出現規模不經濟。因此,短期內在研發產出量較小的時候,控制離岸的成本是高于離岸外包的,因為先期直接投資成本很高,而離岸外包只需要利用第三方的研發設施和設備。但是從長期看,隨著跨國公司從事離岸研發活動的增多,規模經濟發揮作用,平均成本都會先降低后增長。在成本降到最低點后,由于離岸外包在外暴露的研發資產的增多,風險加大,管理開支中用于風險控制的部分大大增加,其平均成本會隨著研發投入和產出的增加而增長更快。因此從長期看,離岸外包的成本有可能會超過控制離岸。
通常,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改善兩種模式的長期平均成本,以做出有利于企業經營的決策。例如,可以選擇將非核心技術外包,而將核心技術的創新采取控制離岸的方式。外部創新不會對公司核心技術的泄露造成威脅,此時離岸外包的風險防范成本就會大大下降,隨著外包研發活動增加成本曲線上升的速度減慢,這是公司控制這種方式的成本的方法之一。另一種方法是尋求更富有研發效率的服務提供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研發服務,或幫助服務提供商改善過程,降低成本。這樣使企業的離岸研發外包的長期平均成本從總體上降低。當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可用于控制離岸方式。
四、總結
控制離岸與離岸外包是跨國公司研發離岸可以選擇的兩種模式。不同的研發離岸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可控制性和風險性上。結合離岸模式的特征,企業還必須考慮多種外部因素來進行離岸模式的選擇,包括研發活動本身的性質、行業技術特征、企業規模與經驗、東道國政策等因素,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情況會更為復雜。
兩種離岸研發模式的成本構成要素不同。如果從事相同的離岸研發活動,跨國公司研發控制離岸的成本因素應考慮直接投資支出、管理支出和研發支出;離岸外包的成本因素應考慮管理支出和購買研發成果的支出。根據各成本要素的動態變化特征,短期內控制離岸是成本較高的一種方式;而長期來看,離岸外包的成本有可能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甚至超過控制離岸的成本。但企業可采用以下方法改善離岸外包模式的長期成本: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安排不同性質的創新活動,或者尋找效率更高的研發服務提供商等。
[本文是四川省社科基金“跨國公司投資對四川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研究”(項目編號:SC06B003)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孫瑤,四川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博士生,副教授。]
參考文獻:
UNCTAD. Globalization of R&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Preface and Overview[R]. Geneva, June 2005:4.
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4
政府部門一般會要求由民間部門實施的地鐵工程及服務項目要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且公眾的利益要得到相應的保障;從貸款人的角度來看,貸款人希望能夠有適當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鐵項目提供的貸款;而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社會投資者則希望能通過取得政府對項目的適當支持和協助,確保從其所投資的地鐵項目中取得穩定和適當的投資回報,運用ppp模式進行建設的項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項目會有不同的答案。
城市軌道是一種依托軌道運行、借助電力驅動,以列車編組方式在城市區域快速行駛的交通工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包括地下鐵道(地鐵)、城市鐵路(含市郊鐵路)、輕軌、獨軌及新交通系統等多種模式。
城市軌道交通(以下簡稱“地鐵”)在城市住宅區、交通運輸中心和工作地點之間提供了一個快捷便利的連接。從學角度看,地鐵項目兼具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特性,即地鐵運輸服務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屬于準公共產品。上純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純私人產品應由民間部門通過市場提供。準公共產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給予補助的條件下,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即政府和民間合伙的方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簡稱ppp)。由于地鐵項目具有投資額大、專業技術復雜以及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等特點,所以該領域的ppp實踐非常具有挑戰性。本文擬從操作層面上對地鐵ppp實踐中各種可供選擇的結構進行,文章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討論了ppp的定義和基本結構,闡明風險在政府和民間部門之間分擔的本質;第二部分討論了地鐵項目中實行ppp的意義;第三部分討論了地鐵ppp實踐中應重要考慮的因素;第四部分重點分析地鐵領域可供選擇的ppp結構的種類及各自優缺點;第五部分為結論。
一、ppp的定義和基本結構
1、定義
ppp模式是90年代在西方開始流行起來的,以歐洲居多。ppp最核心的是為了完成某些有關公共設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關服務的項目而在政府機構與民間機構之間達成伙伴關系,簽署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這些項目的順利完成。
采用ppp模式建設項目,其中一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參與項目建設的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的不同利益及要求,因為這兩個部門分別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函數。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部門一般會要求由民間部門實施的地鐵工程及服務項目要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且公眾的利益要得到相應的保障;從貸款人的角度來看,貸款人希望能夠有適當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鐵項目提供的貸款;而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社會投資者則希望能通過取得政府對項目的適當支持和協助,確保從其所投資的地鐵項目中取得穩定和適當的投資回報,運用ppp模式進行建設的項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項目會有不同的答案。
ppp的關鍵因素是,在不損害項目經濟平衡的前提下,必須分別根據政府和民間各自不同的風險管理能力來分配項目風險。另外,不能簡單地將ppp視為公用事業的私有化,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民間和政府投資在項目中的參與度和主導地位的差異[2](見圖1)。私有化的項目運作完全通過市場由民間資本主導,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投資是消極的,而民間投資則是積極的;而在ppp過程中,政府始終在項目運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往往不僅是項目的投資者,而且還是項目建成后運作中的監督者,政府投資是積極的,而民間投資則是消極的。
2、2、基本結構
ppp本身其實是一個內在結構相對靈活的模式。它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結構安排來加以實施。我國現有一些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已經通過特許權以及共擔風險的安排引入了ppp模式。ppp的基本組織結構如圖2,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項目的差異性,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情況下,雖然采用的均為ppp模式,但具體到不同項目時,其結構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我們將在本文第四部分詳細分析地鐵ppp實踐中那些常見的結構。
二、ppp模式的優勢
ppp模式下,政府部門和民間部門可以取長補短,發揮政府公共機構和民營機構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身上的不足。ppp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其優勢如下:
1、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可以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從過去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成一個監管的角色,從而保證質量,也可以在財政預算方面減輕政府壓力。
2、有利于提高項目運作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節約成本:規模經濟,創新技術和富有靈活性的項目程序可以幫助降低成本。共享風險:當地政府可以和民間機構共同分擔風險,而且風險將通過項目評估時的定價而變得清晰。收入增加:政府民間合伙制可以引進一些在傳統體制下沒有的創新性收入。項目執行更有效率:將項目設計、建造、營運、管理有效的結合起來可以提高項目執行效率。資金籌集:可及時籌集所需資金,提高效率。從協調性來看,有些大規模的投資,特別是初期投資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采用ppp模式較好,分散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做各種各樣的投資安排。
3、提高公眾的社會福利,有利于公共設施服務質量的提高。民間機構以實現盈利為目的,只有提供優質的服務才可能贏得顧客。
三、地鐵項目ppp的特殊考慮
1、區域規劃考慮
地鐵交通需求通常被定義在“區域結構規劃”之內的最高水平。這些規劃指出了城市社會和經濟情況并包含了諸如就業和人口趨勢、開發區域(住宅的和商業的);以及支持這些規劃所需要的現在和未來基礎設施的詳細情況。規劃的各個方面都對地鐵ppp項目的成功有直接。ppp公司需要了解政府長期規劃是否繼續支持或者允許地鐵的增長。發展區域將影響地鐵現有布局和延伸。現存的或其他計劃的交通方案也會影響地鐵布局和效益。一般來講,ppp公司不能接受這樣高的風險,并且會尋求政府補償以應對“區域結構規劃”變化對地鐵造成的影響。政府需要檢查其實際情況并決定是否能夠和愿意按此執行。
2、政府投資考慮
關于ppp沒有硬性死板的準則,實踐經驗使ppp方法不斷完善,框架結構中也引入了更多的風險分配方案。幾乎在所有的地鐵項目中都不能期望憑借運營系統的車票收入來滿足地鐵的建設、維護和運行。對于大多數的地鐵項目,可以用于運營和維護的車票收入在建設成本的0%-20%之間[3]。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些政府資金投入,不同國家的公共采購制度將制定這筆資金可以用于工程項目的種種方式。這可能會影響ppp方法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在其建立和運行時制定限制因素。
ppp不是僅僅將項目建立起來。它需要以可行性報告為依據制定政府發展規劃并據此明確界定要求。ppp方法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有效率的體系,使特許經營期內的服務水平可以測量,同時服務成本低于傳統方法。
3、政府補貼考慮
地鐵項目一般不適合完全由ppp公司全額投資,因為其建筑/采購成本一般比特許期的車票收入要高很多(雖然對于一些輕軌或者有軌電車來說建造成本較低,全額投資可能可行)。特許期的價值可能會通過授予車站或地面周邊的開發權來增加,但是這需要一個合理的比例。還可以以票價補貼形式提供支持。實行任何與地鐵或政府提供土地相關項目的稅收減免也是常見做法。地鐵開發貸款可以由ppp公司或者政府安排,享受優惠利率。
四、可供選擇的ppp結構
1、公司化結構
政府與社會投資者通過談判組建由政府控股的地鐵公司,政府授予地鐵公司特許經營權。整個地鐵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都由一個公司實體承擔,該公司實體可以在市場籌集資金,并通過單獨的供應、咨詢、建設等合同引入專門的設備供應商、建筑承包商以及其它社會專業技術顧問(圖3)。這種結構的典型案例就是香港地鐵公司和2004年5月1日剛改建而成的東京地鐵公司。
香港地鐵有限公司前身為香港地下鐵路公司,是1975年根據地下鐵路公司條例成立,在香港建造、經營集體運輸鐵路系統。99年3月3日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演辭》中,宣布政府計劃透過出售香港地鐵公司少數股權并將其股份在聯交所上市。2000年4月26日香港地鐵有限公司(以mtr corporation
limited名稱)正式注冊成立。根據200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的新地下鐵路條例,香港地鐵有限公司在上和原香港地下鐵路公司為同一實體。私營化公開招股香港地鐵有限公司法定授權股本65億港元(每股面值1港元),已發行并繳足股本50億港元,其中財政司司長法團持有4999999999股份(擁有100%投票權),俞宗恰(港庫務局局長)持有1股份。財政司司長法團和俞宗恰以信托形式為政府持有該等股份。
改制后的東京地鐵公司資本為581億日圓,中央政府持有53.4%的股權,東京地方政府46.6%的股權,2003年的營業額為32360億日圓。負責東京市內8條線路的運營和新線的建設。的運營里程為183.2公里。
這種結構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吸引資本進入軌道建設領域,減少了項目對政府財政的資本需求;2)通常情況下政府在地鐵公司占有絕對控股地位,保證了政府部門對地鐵這種關系公眾利益的公共事業的控制權;3)地鐵公司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確定項目的設備供應商以及土建承包商,便于與協調各方利益的各種制度安排協調,具有較高的靈活性;4)使采購成為“最佳模式”,有利于降低項目建設成本。
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1)向社會投資者轉移的項目風險很少,主要的風險仍由政府來承擔,對社會投資者的激勵不足;2)資產仍保留在政府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政府財政仍具有顯著的;3)社會上專業技術和技能向項目的轉移有限。
2、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簡稱“dbfo”)結構
政府將地鐵線路的設計、建設、融資和運營都特許給社會投資者進行。這可能是世界各國地鐵ppp模式中最為普遍采用的模式(見圖4)。是對某一線路或系統的設計、建設、融資和運營進行綜合的、長期的特許經營。相對于公司化結構,dbfo結構在發揮社會投資者的作用方面更加進取。這種結構的典型案例就是英國的輕軌項目,包括曼徹斯特、克羅伊登、諾丁漢等地[4]。
這種結構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就責任和接觸點而言,政府部門只面向單一對象,即dbfo特許經營項目公司,便于監管和控制;2)具有透明和相對簡單的結構;3)便于工程采購的組織和實施;4)有較多的市場先例可供。
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1)缺乏靈活性,例如無法解決不同特許經營期安排;2)從機構的角度看,項目公司融資屬于“項目融資”,沒有股東的擔保,只能以項目未來收益作抵押,風險較高,因而導致融資成本更為昂貴;3)社會投資人的目標和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土建工程承包商持短期觀點;而運營商持長期觀點,容易產生利益沖突。
3、分割特許經營結構
政府部門將地鐵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分別授予兩個單獨的專業公司,由雙方相互協調完成項目的建設。通常基礎設施建設公司由政府控股,負責項目的土建工程和信號系統的建設;運營公司由社會投資者控股,負責地鐵的運營和維護,并與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協商公同進行車輛設備的投資(見圖5)。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曼谷的地下藍線項目,全長20公里,政府(mrta)負責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社會投資者負責車輛及設備投資(約占總投資20%),并負責運營和維護。還有馬尼拉輕軌3號線項目,mrtc負責設計、融資、建設輕軌3號線工程,并在完工后將工程移交給dotc,dotc負責輕軌3號線的運營,mrtc負責特許期內的維護及其他商業業務開發,dotc以租金形式在特許期內償付mrtc的建設資金投入,mrtc以租金形式與dotc共享商業開發收入(50年)。
這種結構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向合適各方分配風險和激勵,充分利用專業化分工優勢,提高了項目風險管理的效率;2)建設和運營特許實施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會由于一方面的變更而影響另一方面的實施,模塊式特許經營管理有利于制訂基準和擴展,提高項目運作的效率;3)政府部門和社會投資者控股的運營公司之間存在更緊密的聯系和控制關系;4)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公共部門可以保留基礎設施公司或運營公司的作用。
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1)政府部門承擔了建設公司和運營公司協調風險;2)使項目的采購和實施更為復雜;3)無法對基礎設施的支付轉移市場風險(或至少需要政府支持)
4、混合結構
這種結構類似dbfo結構和分割特許結構的混合體,即政府部門將地鐵的建設和運營一起授予一個特許經營公司。但該特許經營公司隨后在下一合同層次上將基礎設施和運營授權再作拆分,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公司進行運作(見圖6)。這種結構綜合了dbfo和分割特許機構的優點,比如像dbfo一樣政府只面向單一接觸點,便于監管;同時又像分割特許結構那樣,實現了向不同專業公司分配風險和激勵的目的,而且還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但是這種結構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向資產提供融資支持,建設和運營部門的協調風險仍然存在,但政府卻對其控制力減弱,而且這種結構目前在實踐中還不常用,很少有可供借鑒的案例。
參考:
[1]cliffordchance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thelocalgovernment(contracts)act1997:pavingthewayfor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withlocalauthorities.
[2]raminasamii,lukn.vanwassennhoveandshantanubhattacharya,insead,fontainebleau,france,aninnovativ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newapproachtodevelopment,worlddevelopmentvol.30,no.6,pp.991–1008,2002.
[3]houseofcommons,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21october2003,researchpaper03/79
[4]曹遠征《公共民營合作制及其在的》天則所公共事業研究中心。
[5]王俊豪《英國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評析》作者系浙江財經學院副院長,教授,經濟學博士,天則公用事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基金項目的成果。
[6]王灝《關于北京軌道交通投融資的研究與建議》專題研究報告,2003年。
[7]王灝《關于北京軌道交通投融資問題的研究與建議》,城市軌道交通首屆中青年專家論壇文集,2002。
[8]王灝《加快ppp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推動軌道交通市場化進程》,《宏觀經濟研究》2004年1期,第47-49頁。
外商直接投資的優缺點范文5
關鍵詞: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群;發展程度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5-0014-03
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經濟開發區開發和建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成為提高區域競爭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運作良好的經濟開發區普遍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石河子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了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借助國內外知名企業,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走出了一條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外向帶動、資源轉換、產業聚集的發展之路。在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業已呈現產業集群的趨勢,成為新疆自治區重要的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產業基地,而且產業基礎雄厚,增長潛力巨大,在推動石河子市乃至兵團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反映產業集群度的指標,度量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產業集群程度,并對實證結果進行分析。
一、產業集群程度的度量方法
1.集中度
產業集中度是指某一產業規模最大的n位企業的有關數值(如產值、銷售額、職工人數、資產總額等)占整個市場或行業的份額。其公式為:
企業的行業集中度;Xi代表X產業中第i位企業的產值、產量、生產額、銷售額、職工人數或資產總額等數值;n代表產業中的企業數;N代表產業中的企業總數。
產業集中度能形象地反映產業集群的集中水平,測定產業內主要企業在市場上的集中程度。
2.區位熵
區位熵是用來衡量某一產業的某一方面在一個特定區域的相對集中程度。以某產業的產值區位商為例,計算公式如下:
理論上,凡以上指標的計算結果大于1的,即可判定是產業集群。
3.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erfindahl Hisrcmhna Index,簡稱HHI)是指某區域某行業在市場上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為第i企業的銷售額,Si為第i個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n為行業內的企業數。
HHI取決于各企業市場份額的不均等程度和企業數量n。按市場份額的百分比計算,H值范圍從0到10000。一般來說,H指數越大,說明市場集中度較高;反之,H指數越小,市場集中度越低。
4.3種產業集群測度方法的比較
集中度的測算對前幾家市場占有率大的企業份額變化反映靈敏,具有簡便易行的優點。而該指標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受到企業總數和企業市場分布兩個因素影響,該指標僅考慮前幾家企業的信息,未能綜合全面考慮這兩個因素的變化;二是該指標存在著因選取主要企業數目不同而集中水平不同的問題。這影響了產業集中度指標橫向對比,使該指標的數值存在一定程度不精確性。
區位熵法操作簡單,在歐美產業集群的產業集中度的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這種方法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1)假設每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區域和國家兩個層面上是相同的。如果某一產業在某區域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那么它每生產單位產品所需雇員人數就小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就業集中度將會低估產業集中度;反之,如果某區域某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就業集中度系數則會高估該產業的產業集中度;(2)假定區域和國家在生產和消費模式上是相似的。
赫希曼-赫芬達爾指數對規模較大的前幾家企業市場份額比重的變化反應特別敏感。從理論上講,H指數既考慮了企業總數,也考慮了企業規模分布,是比較完善的一種測度方法。
產業集群度實質上就是反映了產業分布的不均勻程度。鑒于以上4種衡量指標各自的優缺點,本文選取這3個衡量產業集群度的指標對石河子開發區產業集群度進行分析。
二、石河子開發區產業集群度的實證分析
本文計算了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3個產業的集中度、區位熵、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并進行比較。數據取自2004~2007年石河子開發區經濟發展局統計報表。
1.石河子開發區各產業的集中度
本文分別采用產值計算集中度。選取CR1、CR2、CR4、CR84項指標來分析開發區這3個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
由表1知,石河子開發區集聚程度最大的行業是化工業。其CR1值除2004年以外,均高達95%以上;CR2值除2004年外均為97%以上;CR4值均為99.9%以上,且CR1、 CR2 、CR4值均呈上升趨勢。說明化工產業中除產值最大的新疆天業股份公司外,其他企業的產值變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不大。石河子開發區化工產業屬于高度集中的產業。
紡織產業的集聚程度略高于綠色食品產業。從2004~2007年間,紡織業的CR1值總體呈下降趨勢, 2007年起值有所回升,其4年間最小值為33.56%,最大值高達46.7%;CR2成S型波動,其最大值為83.53%,最小值為59.03%,相差24.5%;CR4值高達91%以上,4年間的變化不大,可見,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產業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企業。
綠色食品產業除2007年外,2004~2006年CR1、CR2、CR4、CR8的值變化不大,CR1在45%左右, CR4保持在0.7以上,但逐年下降,CR8最小值為0.918,最大值為0.927;2007年CR1、CR4、CR8較前3年都明顯下降,且降幅較大。總體而言,開發區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明顯的集聚現象。
2.石河子開發區各產業的區位熵
本文采用產值法計算區位熵。其中,紡織產業、綠色食品產業及化工產業的區位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的區位熵值均大于1,即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產業都可判定是產業集群。其中,綠色食品產業的區位熵值最大,紡織產業的區位熵值最小。綠色食品產業的區位熵均超過10,但2005年有所增加之后,2006、2007兩年連續下降。紡織產業的區位熵從2004~2007年最大值為4.24,最小值為3.22,變化不大。化工產業的區位熵的變化類似綠色食品產業的變化,也是先升后降。
通過對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產業、綠色食品產業和化工產業產值區位熵的分析可知,石河子開發區這3個產業都已經成為專業化行業,但專業化程度并不高。
3.石河子開發區各產業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從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法的計算可知,3個產業中化工產業的H值最大,綠色食品產業的H最小。說明化工產業的市場集中度最高,4年以來,其最低值為7974.04,最高值為9182.34,基本呈上升趨勢;H值接近于10000,說明市場集中度非常高,這與集中度的計算結果相吻合。紡織產業的H值次之,但波動較大,2004年為3371.89,2005年為4680.41,上升了38.81%;2006年又驟降至1348.94,下降了71.18%;2007年再次上升至3011.25,上升了123.23%。綠色食品產業H值最小,2004~2006年逐年提升,從1819.29 上升至2284.29,在2007年降至1397.09,降幅為38.84%。
由HHI值的計算可知,石河子開發區在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3個產業的集聚效應凸現。
三、結論
通過集中度、區位熵及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分析石河子開發區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3個產業的產業集群程度可以知道,3種計算方式的結果雖略有不同,但均顯示石河子開發區的這3個產業已成集群發展的勢頭。其中,化工產業的集群程度是最高的,紡織業與綠色食品業的集群程度大體相當。
石河子開發區資源優越,交通便利,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形成較為規范的市場環境,具有較強的政府服務能力,在紡織、綠色食品和化工3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各種相關產業也越來越多地集聚在這里,形成龍頭企業、骨干企業為支撐,上下游產品配套延伸,集群化發展的格局,促進了石河子地區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繼琴.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系統.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98-199.
[2] 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1.
[3] 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J].統計研究,2003,(09).
[4] 毛加強、王陪咖.基于區位熵方法的陜西產業集群識別與檢驗[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料學版),2007,(11).
[5] 梁東、汪朝陽.產業集群定量測度方法軌跡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2).
[6] 吳學花、楊蕙馨.中國制造業產業集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