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1
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不僅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集中的碰撞與交融,也是中華民族在百年夢圓后國運復興的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奧運開幕式的盛裝演出展現了一個大國的文化底蘊與深邃思想,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如下的思考: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中如何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如何認識現代文明?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能否為人類文明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奧運會后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將如何延續?等等。
帶著這些問題,人民論壇特別策劃《大國的演出》專題約請知名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層探討與分析。策劃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文化長歌”,下篇為“國運惟新”。專家們在各自的文章中闡述了一系列精彩觀點。
有專家們指出,中國百年的奧運之夢折射了面對西方現代文化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也體現出對世界大勢的認識不斷深入和開放的心胸。對中國文化的自我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尋找其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斷的精神魂魄,將是我們在全球化時代貢獻于世界的基點。
有專家分析,人類文明正在進入“新軸心時代”,中國正在崛起為一支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與之匹配的是,中國文化能夠對人類共同問題的解決做些什么,對此人們不無理由充滿期待。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的問題,就是要求解決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可以為這方面提供有價值的資源。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向世界表達了中國的聲音,“和”是最好的回答。
有專家表示,奧運會所煥發出來的民族凝聚力可能暫時抑制民眾對改善自身境遇的要求,但奧運會過后,它們將釋放出來。執政者只有在法治、框架內找到重新安排權利、權力的辦法,經濟、社會領域的變化才不會動搖政治之本,持續國家的繁榮興旺。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2
摘要: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回應世界對中國的關注。白皮書高度概括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也深度闡發了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申言“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理念,主旨是“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面對多元文化催生的多元價值觀和人權觀,中國政府“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消除意識形態偏見和隔閡”。中華文明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一是因生生不息而源遠流長,二是因源源不斷而兼收并蓄。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自洽共榮的文明,還是“以己推人”、“以人度人”的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亞洲各國文明間的共同性遠遠高于差異性。民為本、和為貴、兼相愛、交相利、執其中、順其勢、固其本、通其變……,是我們對話的氣場和交流的平臺。各國文明的獨特性和各國文明間的差異性,源自各國文化的歷史積淀,也在當下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呈現出時代張力。文化多元和文明多樣性既構成了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社會演變發展的重要動力。亞洲各國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不僅是當前多樣性文化和諧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構筑全人類文化和睦共榮的根基。多樣性文化來自文化獨特性的多樣,文化的自主選擇與相互調適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則。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當代中國;亞洲;文化繁榮
中圖分類號:J802文獻標識碼:A
一、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回應世界對中國的關注。白皮書高度概括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也深度闡發了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申言“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皝喼尬幕搲?0+3主題會議”的主議題,是亞洲的文化藝術多樣性與和諧發展。這個主議題包含著文化藝術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和一個良好愿望。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一方面來自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一方面也基于人類社會面向未來的訴求。也就是說,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已然的事實,而且也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向。于是,多樣性的文化如何共存、共生以及共榮,就成為每一種文化都不得不正視和深思的時代課題,成為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時代背景中的文化抉擇。當然,我們也可把“文化藝術多樣性與和諧發展”這個主議題視為中國文化學者乃至中國政府的一個主張,這個主張的要義不是強調“已然存在的合理性”而是為“未來合理性的存在”尋求共識。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申說《中國的和平發展》。這個白皮書回顧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開辟,提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總體目標,陳述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強調了中國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還申說了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對于國際社會而言,對白皮書最關心的可能是“對外方針政策”與“世界意義”,而“世界意義”其實又是對“方針政策”的深度詮釋。我們注意到,中國的和平發展以不爭的事實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堅定地、持續地走著“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二、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理念,主旨是“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面對多元文化催生的多元價值觀和人權觀,中國政府“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消除意識形態偏見和隔閡”。白皮書在陳述“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時,開宗明義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倡導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的,是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中國政府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五個方面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其中文化上的主張是“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間對話和交流,消除意識形態偏見和隔閡?!蔽覀冏⒁獾?,這個文化主張的本質是“多樣性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不是消除特性和差異,而是消除偏見和隔閡;不是唯我獨尊、妄自尊大,而是潛心向善、躬身睦鄰。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中,中國政府一方面秉持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觀,一方面奉行睦鄰友好的地區合作觀?!皝喼尬幕搲钡呐e辦,便是睦鄰友好的地區合作的重要舉措。事實上,文化的地區合作不會不關涉政治、經濟、安全、環保諸方面。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擁有如此眾多的鄰國,因此也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尊重鄰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發展。中國政府一再申說不謀求地區霸權和勢力范圍,也一再強調通過談判對話和友好協商解決包括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在內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我們的文化交往也會在這一理念中尋求互補、增進互信、擴大共識、實現共榮。三、中華文明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一是因生生不息而源遠流長,二是因源源不斷而兼收并蓄。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自洽共榮的文明,還是“以己推人”、“以人度人”的文明。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和印度文明是亞洲歷史文明兩個最重要的策源地,它又和韓日文明構成當代亞洲文明重要的先遣隊。由于中國在亞洲相對居中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復雜的生存環境,中華文明注定要成為一種注重交往、包容差異、講究實際、強調傳承的文明。歷史上有佛陀西來,有鑒真東渡,有昭君出塞,有文成入藏;近現代更有仁人志士求真索理于俄羅斯、勤工儉學于法蘭西、習法通變于東瀛國、借石攻玉于美利堅……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和開放性。也可以說,中華文明的包容來自于它的開放,而正是這個開放中的包容才使得它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就文明的形態特征而言,中華文明有兩個互為因果的特征:一方面,它的源遠流長使它善于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又是它的兼收并蓄使它更加源遠流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自洽共榮的文明,也是辯證取舍、系統整合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這一本體特征,使它由衷地主張和諧發展并認同多元發展,也使它通過“以己推人”的“本文化中心”理念實現著“以人度人”的“文化相對主義”的主張。四、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亞洲各國文明間的共同性遠遠高于差異性。民為本、和為貴、兼相愛、交相利、執其中、順其勢、固其本、通其變……,是我們對話的氣場和交流的平臺。盡管我們包容差異、主張多元,但其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亞洲各國文明間的共同性遠遠高于差異性。在許多世界史的研究者看來,歐美因其工業革命率先發生,是較早具備現代性的文明;非洲、澳洲以及拉丁美洲,是部族文明遭遇殖民文化的混合物。亞洲文明的共同性在于,在遭遇西方列強之前,它有著獨立發展、長久發展、和諧發展的古典文明。這種文明創造過人類歷史的諸多輝煌:從宗教到哲學、從道德到倫理、從文學到戲劇、從建筑到音樂……無不如是!它不為發達的強勢文明所屈服,也從不歧視相對弱勢的發展中的文明。亞洲文明是尊重人的尊嚴、保障人的權益的文明。在亞洲各國文明的共同性中,其實都不乏民為本、和為貴、兼相愛、交相利、執其中、順其勢、固其本、通其變……之類的主張,而這些是我們對話的氣場和交流和平臺。文明是人類的創造物,確切地說,是人類適應生存、謀求發展的歷史沉積物,是特定時期、特定群體的生存必需和發展軌跡。我們說亞洲各國文明的共同性遠遠高于差異性,正在于我們不僅曾經面對著相近的歷史情境,而且當下也面臨著類似的時代課題。對于生存與發展的時代課題,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可能進入不同的解題階段,但我們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我們的人民更幸福、生活更美好!這是舉辦“論壇”根本的意義所在。五、各國文明的獨特性和各國文明間的差異性,源自各國文化的歷史積淀,也在當下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呈現出時代張力。文化多元和文明多樣性既構成了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社會演變發展的重要動力。正視各國文明的獨特性和各國文明間的差異性,是我們開展對話與交流的必要前提。但顯而易見的是,對話與交流的目的在于對“獨特性”的真正理解和對“差異性”的有效溝通。文化的多元是歷史的產物,為既往相對封閉與隔絕的歷史所陶塑。這種封閉與隔絕的歷史導致了不同文明間的隔閡、誤解甚至偏見。對于我們已身臨其境的全球化時代,雖然看起來由經濟生活所驅動,但科技力量正使它成為日常生活最真切的感受。人的“網絡化生存”作為當代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使得“差異的文明”在計算機“統一的編程”中運演,正在降臨的“云計算”更為這種“編程”的運演推波助瀾。置身“統一編程”境遇中的“差異文明”,一方面為“差異比較”中出現的文明新質所誘引,一方面也為“原汁”文明出現的“比較差異”而糾結。中國古代哲人莊周曾講述一個“混沌開竅”的寓言,“無竅”(無眼、耳、鼻、口等感覺器官)的“混沌”原本也自足自在且自娛自樂地生活著,但他的兩位大神友人見“人皆有七竅”,為混沌的幸??紤]將其“日鑿一竅”,結果是被“開竅”的混沌“七日而死”。其實,我們遭遇的“全球化時代”并不意味著強勢文明“可以”或“應當”一統天下,在趨利避害的“經濟一體化”背后,有著同樣避害趨利的“政治多極化”?!罢味鄻O化”其實并非歷史文明陶塑的意識形態偏見,而是對借用“經濟一體化”主宰、盤剝世界的某些強勢文明的抵御與博弈?!拔幕鄻踊弊鳛椤罢味鄻O化”的一翼,必然在當下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呈現出時代張力,也必然構成人類社會演變發展的重要動力。六、亞洲各國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不僅是當前多樣性文化和諧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構筑全人類文化和睦共榮的根基。多樣性文化來自文化獨特性的多樣,文化的自主選擇與相互調適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則。中國已故學者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文化自覺”的理念,此后15年間這一理念一直成為我國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的中心話題。所謂“文化自覺”,是對置身現代境遇的歷史文明的一種建設理念,它的一個重要主張是歷史文明面對現代轉型時的“文化自主”,也即所謂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請注意,文化的“天下大同”是“美美與共”的“大同”,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共榮”。但是,“文化自主”不是“文化自守”,不是“抱殘守缺”而是在“各美其美”中揚長避短,在“美人之美”中取長補短。于是,“文化自覺”的文化建設理念還暗含著另一個重要主張,這便是先生提到過的“文化調適”。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既然包含著形態的建構和道路的選擇,就不可能沒有“調適”。因為任何一種文明的歷史建構,在接踵而至歷史進程中都比照出正面、負面與中性的價值差異,都體現出有繼承、有揚棄、有革故鼎新、有推陳出新的“文化自覺”!事實上,“文化自覺”并不以文化本身特別是不以文化傳統本身為“自足”,它關涉到一種文明在時代境遇中的生機與活力,關涉到由這種文明所維系的人民的幸福意愿與發展意向。最后,我想以《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即“中國基于自己幾千年歷史文化傳統,基于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認識,對21世紀國際關系和國際安全格局變化的認識,對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認識,鄭重選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參與國際事務和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路徑”??梢匝由斓氖?,這三個基本認識、一個基本路徑也將促進亞洲的文化共榮!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3
【關鍵詞】象形文字;道德根文化;文理基因
1 根文化的基因系統
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根文化。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都有一個共性的現象。每當歷史進入轉折期,步入興盛階段時,都會伴隨著文化的復興運動。而且每一次文化的復興都會回到歷史文化的源頭上,在文化基因、在根文化中重新發掘創造的潛力,然后才會創造出更輝煌的成績。
歐洲文化借助研究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站在歐洲古文化的源頭活水中汲取精神營養之后,從而開創了歐洲文化的新紀元,推動了整個歐洲的全面發展。
在中華傳統文化以2500年前出現的軸心時代為分水嶺,2500年以前的文化是中國的根文化時期,主要以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為核心,所以2500年之前的文化又稱之為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其后世各種新生文化的主根,故又稱之為中華道德根文化。
世界各民族根文化的基因系統,全都具備著三大系統,性慧基因系統,文理基因系統,以及字形系統。不同的只是由于歷史進程中的各種原因,造成許多民族的文化基因發生了斷裂、消失和異化。唯獨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在世界上是保存最為完整。
性慧基因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先天文化基因系統。在文字語言為產生之前,人類是處于自如地應用性慧文化基因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其漫長久遠。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交流處于不需要語言作為傳遞工具就能相互沒有障礙交流的時期。在中華土地上,直至黃帝時代蒼頡創造文字,這種文化基因仍然還未退隱消失。
但是由于人類后天智識思維系統逐步萌生,人們完全運用性慧文化基因就能相互彼此完全了解和交流的狀態開始出現障礙。交流需要載體和工具來表達慧性思維中的內容,同時又使后天智識能夠解讀與掌握,從而與慧性思維同步把握。因此,道德根文化中基因系統的第二系統,在這種背景下開始應運而生。
人類各民族的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隸屬于中華根文化基因中的文理系統。巴比倫人,蘇美爾人,埃及人,瑪雅人的文化,中全都存在著與中國相同的文理基因系統。他們的先民都有使用圖畫和象形文字的遺跡。歐洲許多地域也同樣存留著巖畫的遺跡。這些共性現象,說明人類發展之初的根文化基因具有同源性,同樣存在著“文理”向“字形”發展的過程。但是,世界各國現代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并不具有根文化基因的特點,不能把拼音文字當成根文化的基因或人類文化的原生態。
2 東西方對語言和文字的不同觀念
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細胞即文字和語言,這是兩個基礎元素。文字和語言,是構成文化特色的細胞,所體現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因為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土壤基礎,由此而誕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學、哲學研究方法。
亞里士多德《工具論范疇篇》:“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口語是記錄心靈經驗的符號,而文字是記錄口語的符號?!彼晕鞣饺藢ξ淖值睦斫庥?0世紀初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的話說:“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表現語言”。所以西方文化對語言和文字在社會交流中的工具功能非常側重。
其實,文字和語言的關系絕非如此簡單。文字和語言是兩套獨立的代表概念的符號系統,任何文字系統都有其內在獨立性,都有語言所不能具備的功能。尤其是漢字,中國的“語”和“文”是分離的,中國的文字是可以各立獨立存在,而又被各種“語言”所共用的。
3 拼音文字的產生
公元前5000-4000年左右,埃及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態,與漢字一樣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繪畫,及表達思想的記號,也是表現聲音的符號(其寫法能表現發音的方法),這種符號后來被視為聲音符號的起源。
在公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因與埃及人交易,飽學的僧侶們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對商業交易幫助很大。而希臘人也因與腓尼基人交易,進而認識了字母,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臘人文化水準高,他們還發明了表達母音的文字,并把各個字母加以整理與美化。同時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讀法改成橫寫的由左至右。這就是現代西洋文字左起橫寫的起源。即拼音文字是三千年前由腓尼基人因為商業需要而創造形成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作用于商業,方便易記,容易掌握,所以很快被西方民族采取。
但是這給整個歐洲帶來了歷史性的不可治愈的傷害。從歐洲考古的巖畫遺跡看,歐洲的先民同樣曾經使用過象形文字。但是拼音文字的出現,使得歐洲的先民們在他們的根文化基因中,沒有保存和延續使用古老的文理基因系統,圖畫與象形文全部都失傳。而拼音文字徹底取代了歐洲地域文化基因的文理系統。
很可能就是因為拼音文字的推廣運用和取代,才導致了歐洲象形文字的徹底消失,從而產生了整個歐洲歷史文化辨識的嚴重斷裂層,使歐洲人無法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去解讀和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
4 漢字的產生
誕生于人類文明發生的源頭泉點之上的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從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史跡來看,世界各民族都誕生過自己的象形文字,只是這些象形文字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如埃及象形文字圣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還有古代印度的梵文、古希臘文字等等,都隨著古代文明的消失而湮沒。漢字卻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面保存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在道德根文化之中,文和字的本義,是兩個各自完全獨立的系統,文是文,字是字,絕不能混為一團。中華道德根文化基因中的文理系統,既包含著最原始的圖畫,也包含著象形。
文理基因系統才是人類文明發生原點中的最古老的文字。文理系統中的圖畫和象形是后天智識載體工具逐步產生與形成的基礎。這就是人類的“有記錄的文化”的開始。
文:甲骨文的這個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本義指:花紋;紋理?!墩f文》:“文,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文即紋,如脈絡,依類象形,能夠獨立表現事物。理:《說文》:“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韓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長短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因此,文與理可以共同構成這一基因現象的經緯。
從這里,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基因的不足,西方根文化基因片段的丟失,才是整個世界產生疾病的根源。這些問題全都迫在眉睫,亟待全人類的補救。
但是,西方根文化中的這些天然缺陷,在中華根文化之中全都可以找到預防和避免的良方。因為中華道德根文化是最接近自然真理和規律的一種根文化,中華道德根文化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人類理解并尊重著大自然,人(下轉第301頁)(上接第139頁)和天地是同生共存的,人類從未將自身凌駕與自然之上,東方文化中的尊道貴德是人們天然的共識,所以中華道德根文化是基因齊備而且完整的文化系統。
所以中華道德根文化的復興,勢在必行,而且必定會迎來一個被世界各民族共同認同并研究實行的時期。
【參考文獻】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4
關鍵詞 新媒體 傳統藝術 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新媒體藝術又叫數碼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利用錄象、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新事物的產生對于舊事物往往是致命性的,但是新媒體藝術卻以其獨有的包容性特質集合眾多藝術形式的精華。在多元并存的藝術現實之中,新媒體藝術跟傳統藝術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關系。新媒體技術利用電腦等新科技手段將傳統藝術中的繪畫,書法,攝影,攝像,舞蹈,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集中融合,最后相互作用,不僅延伸了傳統的藝術形式,而且也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內涵。
眾所周知,傳統的藝術形式種類繁多,發展也已經相當完善,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攝像等藝術形式,使得人們對于藝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每一種藝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影像藝術將各種藝術形式非常好的表現出來,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性的同時,也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影響力。自新媒體藝術(第四媒介)的產生以來,表現出比廣播及電視更為廣博的涵蓋性以及應用性,它不僅可以將傳統的藝術形式非常合理的融匯貫通,也可以運用其科學技術,將一些無法呈現的場景,構思虛擬出來,極大地豐富了影像的藝術表現力和表現范圍,將自身化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極大的提高了藝術的高度和寬度。當今,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并被眾多的藝術學者所認可。新媒體的藝術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是巨大的。
1將豐富多樣的傳統藝術形式相交融,豐富其文化的樣式
新媒體藝術以其自身的包容性使傳統藝術形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新媒體藝術,利用電腦技術和現代的科技手段,將傳統的繪畫,書法,舞蹈,音樂,攝影攝像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同時新媒體藝術利用電腦技術及網絡等媒介很好地擴展了傳統藝術的表現空間,與此同時新媒體藝術因融匯各種藝術形式為一體,所以為傳統藝術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條件。正因這些特性,新媒體藝術對傳統的藝術形式有著良好的帶動作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新媒體藝術因其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很好將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強有力的擴展藝術的表現力
傳統藝術的表現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如早期的攝影攝像只能拍攝以實體為原型的人或事物,但是新媒體藝術則不然,利用科技和虛擬技術可以很好將不存在的事物展現出來,當前的3D、MAYA技術等可以將人物、建筑、動物、或想象的事物非常逼真的表現刻畫出來。當前的影視、電視等領域,新媒體藝術已被廣泛的應用,將虛擬的場景和人物與現實的人物表演相結合,極為出色地增強了影視的表現力。再者,運用電腦技術結合傳統的水墨畫效果可以很好的實現技術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再者將傳統的藝術形式與新的藝術相結合也可以很好地促進傳統藝術的更好發展。
3新媒體藝術延伸了傳統文化的藝術領域,也將各類傳統的藝術形式對人們及社會的影響放大
傳統藝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發揮了深遠的影響。每一個時代伴著新科技文明的誕生而衍生的藝術形式也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對人類及社會產生極為強大的反作用。不僅如此,新藝術形式的產生或多或少都對舊的藝術形式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新媒體藝術的誕生不僅沒有威脅到傳統藝術的發展,反而為傳統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集各種藝術精華為一體。與此同時,新媒體藝術形式由于其技術性和包容性等特性,不僅可以融匯各種藝術形式,并且將各種藝術形式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產生1+1>2的藝術效果。人們在感受到傳統藝術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享受的同時,心理上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認同感,這對優秀文明的保留及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的同時,也加強了傳統文化對于人們生活和整個社會的影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又會為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從而延伸出了傳統文化的藝術領域。不僅如此,由于新媒體藝術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棄其糟粕,故自身有著正確的價值觀,久而久之,便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對于自身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4結語
新媒體藝術正在慢慢地滲透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藝術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流,實現了各種藝術形式相互交融互補的局面,不僅拓寬了藝術的表現領域,增強了藝術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對于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也將是一次大的變革,人們需正確理解新媒體與傳統藝術的關系,才可以一正確的視點來審視新媒體藝術的重要性,體悟到新媒體藝術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5
關鍵詞:語言;思維;認知科學
中圖分類號:H0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78-01
一、引言
語言既能夠影響人的思維,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然而萬物皆流,世界上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語言也是這樣,在不斷的交流互借中強化著自己的功能。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認識成果的貯存,它創造著思維同時又被思維所創造。同時,可以通過一種語言成長與發展的歷史窺見一個民族文化特點和地域風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思維決定語言,語言僅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在二者的關系上,人們也一直認為語言居于完全被動的從屬地位。然而,語言的起源與思維并非同時。從種系發展與個體發展看,語言發展中存在非思維階段,思維發展中存在非語言階段。但是語言和思維一經產生后卻又常?;ハ嘧饔?、互相促進和制約。在很多情況下,語言和思維直接聯系,但也確實存在語言與思維分離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二、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形式決定著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世界上的語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同。這一說法雖有道理但過于絕對化。關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比喻:“討論語言與思維如同在木頭爐子里生火”,可見我們的確不能在語言之外進行思維,也不能在思維之外運用語言。語言對思維和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不能因此說,人的思維和行動受著語言的“殘酷”限制,而不能沖破語言的束縛,只能做語言的“囚犯”。任何語言中的科學發明和創造都可以被其他語言所理解。可是,反過來說,如果在語言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都在用英語表達思想,那么對同一問題,世界范圍內的人類是否會用同樣的思維去思考呢?在這里,我們不妨借用一下索緒爾用彈鋼琴來的這個比方,即使每一個鍵盤手用同一架鋼琴彈奏相同的曲子,演奏出的樂曲也會各有各的特點,有的可能舒緩,有的急切;有的含蓄,有的奔放;有的低沉,有的悠揚等等。
三、語言為人們提供了整合各種信息的工具
斯伯克(Spelke,E. S.2002)通過一系列研究認為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是因為人類掌握了語言這種可以把不同的知識進行整合的工具。他認為動物和人都被賦予了核心知識系統,但是這種與生俱來的核心知識系統有它的局限性:這些系統傳遞的表征是沒有經過整合的。這些核心知識系統是人們從出生到成人一生都具有的,同樣,動物也具有這些核心知識系統。人之所以比動物更聰明,是因為人擁有自然語言這一工具,它允許人對具有上述缺陷的核心知識系統進行合并整合。
四、語言趨同的程度討論
實際上,語言的改變只是語言的外在符號的變化,具體的說,也就是音和形的變化。它所承載的文化的根源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徹底的同化。英語在隨著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斷向全球傳播時,也成了各種文化相互沖突、對話和融合的媒體。它甚至縮小了世界上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時空距離,推動著全球化的進程。雖然世界上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但每個民族的文化核心包括世界觀、、民俗風情等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中國人說英語,并不能從改變自己東方思維的模式,也不會因此擺脫自己的本族文化。這就好比一臺電腦,安裝了不同的軟件,卻永遠不可能因此改變它的硬件配置。所以,盡管各種語言的詞匯在不停的互借,但外來語給語言帶來的表層變化并沒有使得持不同語言的民族思維得到根本的同化。語言外在形式的部分改變,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的思維模式,語言全球化的傾向也不可能形成人類思維的全球化。語言只能解決“用什么說”這樣的方式問題,而“說什么”才是人類思維的本源。在物質條件無法徹底同化的前提下,語言形式本身的改變不會導致思維的方向性。
五、結語
語言是人類精神所創造的最有意義的成就,它能表達一切可以交流的經驗。這個形式可以受到個人的無窮的改變而不喪失它的清晰的輪廓,它的更新與發展有著其特定的運行規則。民族文化、生產方式、地域風情、歷史文化、個體差異等因素是影響思維的重要因素,語言只是其中的一種,語言形式的趨同不會對人的思維模式帶來根本的改變,同樣也不可能給人類文明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相反也許會是更快速的發展。
人類文明交流的認識范文6
院長女士,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來到久負盛名的塞萬提斯學院與大家見面。中國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今天的座談會以文化為主題很有意義。貴國著名劇作家哈辛托?貝納文特曾說過:“文化是理解與溝通的良師?!蔽幕涣鲗υ鲞M我們的相互了解、促進兩國友好合作必將起到有益的作用。
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從未間斷。在此,我想談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一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重要因素。這種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奉行的崇高價值,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睦鄰友好的積極作用。
三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成書于殷商時期的《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是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就是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中國宋代哲學家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就是說,天地猶如父母,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這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人是自然界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并加以改變調整,但不應破壞自然。如果破壞了自然,人類遲早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和歐洲的文化都源遠流長,共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的商品和文化就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南歐國家。公元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來到中國。16世紀末,西班牙人門多薩寫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經濟概況的著作,在歐洲引起轟動?!吨芤住?、《老子》、《論語》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翻譯介紹到歐洲,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東學西漸”。18世紀,歐洲近代的先進科學文化成果傳播到中國,掀起“西學東漸”的熱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西班牙文明是歐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班牙文學、繪畫、歌舞、體育等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文學巨匠塞萬提斯、畫家畢加索、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都為世人耳熟能詳。我年輕時就讀過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其深邃的思想至今仍給人以智慧和啟迪。我經常在思考,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就不僅要有人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更要有人遙望星空,堅守精神家園。這樣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才能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