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1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流 教材選取 課程建設 教學方法
中國經濟的崛起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適應國際競爭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以英文專業背景為依托的課程設計并沒有真正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筆者以瓊州學院為例,通過對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等情況的客觀分析,并提出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促進非英語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現狀分析
跨文化交流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后,許多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應運而生。同時,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1]。而跨文化交流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大致上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選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內容的選編不應以英文專業背景作為依托。以瓊州學院大二酒店管理學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為例,學生的英文認知水平與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與教學目標同步,過難的英語詞匯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造成了比較嚴重的障礙,從而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學內容的編排以輸出“優等文化“為主,抑制了文化雙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國引進的原版或編著的教材中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概念、案例和話題具有鮮明的“舶來”特色,如老齡化、同性戀文化、性別歧視、社會階層、個人取向系統等文化層面和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計算機協助交流、關系交流、勸說、談判、認知、判斷、推理等交際學概念和理論。[2]提到異國文化,就會想到西方文化,一講到西方文化,就認為是美國文化,講到美國文化,便認為是時尚優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并不僅僅單一傳遞西方強勢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而是通過與本國文化的對比,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角去激發學生思考問題,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樣性,以促進本國文化的良好發展。最后,教材內容的選編不符合學生興趣。例如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與國際爭端的關注要遠大于英文詩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課程設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將跨文化交流設置成為選修課,69%的院校認為最佳開課時間為大三第一學期,62%的院校認為此課應持續兩個學期。超過一半的學校認為目前課時不夠是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這說明大家普遍感到這門課程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3]。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旨在從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學、哲學、美學等各個方面,多角度、多側面、深層次地發掘和研究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4],同時又肩負著使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傳統,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能夠以一種多元文化人的身份“開放、靈活、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務”[5]。因此,僅將其作為一個學期的選修課,是很難完成從“跨越”——目的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獲得——到“超越”——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欣賞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觀察和反省——的轉變。
1.3 《跨文化交流》教學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對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講座。這說明多數教師依然立足于單向傳授與對比描述,而對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沒有真正落實[6]。例如瓊州學院跨文化交流課堂主要采取影音圖像示范以及微型劇模擬進行角色沖突扮演,由于受到條件限制,無法帶領學生運用項目教學方法(project based)進行社會實踐深入研究,從而也無法量化評價教學效果。
2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改革建議
2.1 教材選編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
閱讀詞匯的難易程度應符合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文水平處在英語四級至英語六級之間,少數優秀分子可以達到英語專業八級水平。英文教材的選編應以適應普遍性為主,過易或過難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內容的選取應從全球角度出發,沖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時適當引入社會以及全球的熱點問題,如黃巖島爭端或蘋果公司,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提高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
2.2 優化課程設置
高校應重視跨文化交流課程,將選修課改為必修課。英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日趨重要,而交際能力的高低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前景。
跨文化交流課程不僅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達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與較深的認知水平。例如種族優化主義理論涉及人類發展學,戰爭史,經濟學等;交際學概念涉及到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判斷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辯證法和詮釋法。所以為了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教學效果,高校應當考慮開設相關人文課程作為鋪墊。
跨文化交流課程開設的時間也有待商榷,筆者認為開設在大三第二學年比較適合。大部分高校學生大一大二學年忙于基礎公共課的學習,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社會認知體系。通過大二學年末期的社會調查實習以及大三第一學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的批判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這段時間他們思維相對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態度也比較積極,而本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野,促進學生的批判學習能力,兩者不謀而合。
2.3 教學方法改革
以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為依托,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例如我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與本校留學生混合分組作業,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進行實習調查,并提交英文報告同時進行組織課堂展示。
課堂組織模式應打破傳統教師單向傳授“靜”的模式,給予學生“動”的權利。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將問題不斷拋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觀點辯論,將課堂主導權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在相互學習(peer study)中自覺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陳詞并由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筆記總結。
3 結論和建議
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強調的以英語語言為媒介,通過對本族與異域文化現象的思考和討論,增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文從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教學改革意見,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議重點討論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及教學效果量化的體系開發以促進與完善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課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國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大綱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鄔姝麗,周英莉.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0,3(2):61-69.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2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育 中國文化失語 現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27-01
高校英語教育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英語語法,也要將英文文化、英語的語言背景等一并傳授給學生,以使學生真正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過程中,多數高校英語教師并未重視中國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價值,加之高校其他課程對我國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視,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成為被動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無法成為主動輸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終造成“中國文化失語”想象。
1.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際是一種雙向交流,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認同中國文化,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平等互動。但目前,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時,多將重心放在語言知識、英語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視了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而導致許多大學生扎實的掌握了英語詞匯、語法,具備良好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了解英語文化背景,卻不能平等、主動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去,更無從談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掌握表達方法,更重要的是實現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國文化失語,就意味著中國語言影響力的降低,長此以往將威脅中國文化的地位。因此,積極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是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工作的當務之急。
2.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解決對策
2.1樹立端正的語言文化觀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文化并不應影響中國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樹立了端正的語言文化觀,才能真正學會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語文化、中國文化。為了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高校英語教育中應有意識的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文化,以英語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表達方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并鼓勵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態,并積極傳播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精髓。
2.2培養學生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歷史內的人,對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能夠使他們在學習英語、接納英語文化的同時不斷聯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進而減少“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發生。對此,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優勢,并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將中英文化結合在一起。
2.3優化英語教學大綱
為了在英語教育中積極滲透本土文化,應將中國本土文化內容納入高校英語教育大綱,在教材選擇過程中,不應一味選擇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應增加、補充包含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對此,我們在教材編寫或日常教學中,一方面應繼續將英美文化類的課文或閱讀材料作為教學素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搜集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歷史、中國經濟等相關的英語文章,并將其作為課文或閱讀材料。若現有材料不足,則可組織專家、教師通過編寫、翻譯等方式豐富中國文化教學素材,進而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化氛圍,增加其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水平。
3.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跨文化交流和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均十分不利,積極剖析和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于提升高校英語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們可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文化自覺、優化教學內容等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減少和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使學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獨立的文化人格,具備局良好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陶霄.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文化失語現象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3):16-17.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3
[關鍵詞] 商務英語培訓 跨文化交流 語言交流 非語言交流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已成為各國共識。近20多年來,中國利用外資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涉外商務活動發展迅速,使越來越多的涉外企業開始重視商務英語培訓。商務英語培訓是以語言為載體,把核心的商務內容放到其中;以企業商務人員和即將邁入職場的人員為目標,以商務活動中常用英語為重點的一種培訓。其特點主要在于其培訓的專業化、口語化和較強的針對性。
但當前的商務英語培訓基本上都依照“英語+商務知識”的模式進行,這種模式是否足以培養能夠成功從事跨國商務活動的必備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們先來談談跨國商務活動的實質問題。從客觀現實來看,跨國的商務活動從表面看是跨國交際活動,從實質看是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合作與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際交流的成敗將決定跨文化商務活動的成功與否。
根據Baguley的定義,商務交流是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技巧,從本質上講有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的雙向交流過程。Varner and Beamer還進一步補充到,商務交流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所謂跨文化交流是發生在當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是來自不同的商務文化背景的時候產生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交流的障礙尤其突出,當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雙方之間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擾”,交流隨時都可以被中斷。
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對商業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效的交際是跨文化商業活動的出發點。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種經濟商務主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業人士應該對不同的文化價值保持相應的敏感度,以此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幫助商人在不同國家文化的環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對跨文化交流培訓是重要的。
西方人與中國人之間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國文化強調“人事分離”,感興趣的是實質性問題。因此他們談話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對手的時間很少,短暫的寒暄后即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此外,美國人幽默感強,愛開玩笑。
2.交談方面
強調時間表“專時專用”,注重直率和講實話。再者喜歡反駁,公開表示其反對意見。
3.思維方面
美國人往往把復雜的事情分解成一個個較小的問題。大任務由一系列小的任務堆積而成,比如提出價格,包裝,交貨等等問題,再依次解決。
三、跨文化交流的內容
交流既包括語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語言的交流。
1.語言的交流是相當重要的
在語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僅需要個人語言技能,如聽、說、 讀、 寫,而且需要更多的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如談判、演示和說服等技能。商務英語培訓應該把這些技巧貫穿于整個訓練,盡可能設計一些模擬交流場景幫助訓練者應用這些技巧。
(1)談話技巧(Speaking Skills)。當非英語母語交流者用英語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交流者之間進行溝通時,有效的談話技巧十分重要。因為這種場景的交談不僅要求通暢流利和準確達意,而且還應講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別強調了以下六個標準:清楚、 準備充分、 簡單明了、 生動幽默、 表達自然、簡練有效率。以上六點是給培訓者提出準備談話交流的明確標準,培訓師應幫助他們用以上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談話,在充分練習后進行點評,詳細分析以上哪點做得更好,哪幾點還需要改進。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現代社會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表達方式,如產品演示、會議演示、個人總結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種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種十分有效率和靈活的交流方式。當然,這種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語言符號也包括非語言符號的交流技巧。許多商務人士發現,工作的成功絕大多數取決于他們能夠組織好自己的觀點并且有效地演示表達出來。因此,要想讓培訓者領悟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應該在課堂上提供給培訓者進行演示的機會,并且留心觀察,幫助培訓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問題,培訓者應從親自鍛煉中掌握演示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級的談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談判是一種雙方或者是多方為了解決問題,達成協議而進行的商談和商討的過程。談判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建立商務關系,同意進行談判,交換信息,提問,選擇,提出條件,商談,達成一致和總結等。培訓者必須明白談判的任一階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文化中,談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為了幫助培訓者順利展開談判,應該在分析各國文化對談判影響的基礎上,多對他們進行模擬談判的訓練。
培訓師可以要求培訓者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模擬談判,一組是英國商人,另一組則是中國商人。在交流時,培訓者應該充分考慮到英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英國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國商人應當更多尊重英國商人的個人權利和決定。他們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因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國文化的體現。
2.非語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語言更直接,兩者相互補充,密切聯系
(1)面部表情。在東西方文化中,東方人比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習慣過于直露;而西方人則較為直率,喜怒哀樂較易表現在臉上。比如美國人認為微笑是一種積極態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業談判中幾乎很少微笑,只有談判已近成功的尾聲時才會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會把隨意的笑視為是不嚴肅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國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觸視為誠實坦率的表示,閃移不定的眼神意味著不誠實和沒禮貌,而日本人卻認為不直視對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謙遜。
(2)身體姿態。身體姿態,包括手勢在內,在不同文化中差別是很大的。無意中做出的體語或手語,都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如我們大家熟知的“OK”手勢,在美國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國,這個手勢的意思正相反,意味著沒有價值的“零”,而在日本則代表“錢”。顯然,在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商業交際時,這個手勢不可以濫用。又如見面時的體語,美國人可能會與對方擁抱,或拍對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國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難以接受這樣的見面方式的。再如中國人喜歡翹二郎腿,而中東地區的人會認為這是極大的失禮行為,因為他們認為腳底是人身體最低的最骯臟的部位,向談判對方露出腳底無異于貶低和侮辱對方。
(3)空間與相互距離。個人空間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約定俗成。與東方人交談的西方人,常常會覺得個人空間被入侵。研究者發現,美國人認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場合進行洽談的合理距離,而亞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則較少考慮私人空間問題,他們會認為越近的距離會使關系越親近。因此美國人與日本人談話,很可能在無意中被日本人的“緊追不舍”逼得節節后退,造成喜劇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企業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商務英語培訓作為提高企業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種有效的途徑應該得到企業管理者,企業員工,以及對跨國貿易感興趣的朋友的重視。
參考文獻: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4
關鍵詞:電影 翻譯 文化間性 倫理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05-0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日益突顯,西方文化尤其是影視文化以洶涌的浪濤沖擊著中國文化。各民族文化通過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突破地域限制和形式差異而走到一起。文化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集中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不過我們需要警惕文化全球化中的兩種趨勢:一是以其取代文化多元化,就是西方文化霸權主義。這必然會造成民族文化的淪喪。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文化的民族化基礎上的,離開民族化,也就無所謂文化的多元化了。二是過分強調文化的民族化,也就是堅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張要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徹底否認文化全球化,一味地排斥外來文化。這很容易造成文化民族主義情緒,必將造成文化交流的倒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弱民族文化,也不是讓某種文化一枝獨秀,而是在文化多元化基礎上的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和互補。文化全球化的主旨是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就是說要各種文化共存,這就是文化間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樞紐,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
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必然要落到文化間性的視野內,因為文化間性的共時觀要求翻譯體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話。
一、文化間性的概念
文化間性這一術語在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中是非常常見的關鍵詞。文化間性指的是國際各民族不同文化間的可交流性。文化間性的概念來自于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其交往行為理論中的主體間性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
文化間性以文化間的對話為前提,它承認不同,在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強調維持差異,和而不同。其中,差異最為重要。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異質文化之間才可能相互補充,并在相互的參照中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間性本身就是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對話,而文本間性包括了文化的互相指涉,因此文化間性與主體間性和文本間性是緊密相關的。文化間性可以看成是文本間性和主體間性互相滲透而形成的一種復合間性,它同時具備了它們二者的特質。
所以文化間性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異質文化碰撞時互相作用、交互借鑒的內在關聯,它以承認差異、互相尊重為前提。文化間性的重心在于異質性和對話性,對話的目的在于溝通。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
影翻譯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找到一個位于不同文化間的一個支點,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平等互動,并通過溝通產生共同的文化表現形式。這要求人們要有包容異質文化的心理,唯有如此,對話才能實現,異質文化才能融會貫通,并通過文化共性來推進文化互動,從而達到各種文化的和諧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被認同和接納的同時,也均希望獨立和區別,這樣雙方才能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文化間性主義者的譯者,在翻譯電影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以及雙方的共同發展,并以此切實加強文化間的互動,從而確保文化交流的順暢、有效。
異質是文化間性的前提。兩種文化在電影翻譯中是有差異的,要將異質文化包含在一個譯本當中,就必須以的翻譯理念來生成既能使觀眾接受又體現源語文化的譯本。
電影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途徑,是發揚民族文化和融會異質文化的手段,因此電影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這就要求譯者必須通曉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了解異質文化。這二者在譯文中的契合度取決于譯者的文化自覺,要求譯者在欣賞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尊重其他文化,最終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而不同。電影翻譯體現的是文化內涵,它實質上是一個文化對話的過程。
三、翻譯的倫理
翻譯理論學家切斯特曼(Chesterman, 2001: 139-154)歸納總結了五種翻譯倫理,即:再現倫理、服務倫理、交際倫理、規范倫理和職業倫理。
其中“再現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規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職業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操守。
這五種倫理并非協調一致,而是一直處于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狀態下。譯者要做到各方面高度協調一致顯然是很困難的,因為這里涉及作者、譯者、客戶、讀者等不同的主體,各主體在交往和對話中一直要受到這些倫理關系的束縛和制約。因此,一個成功的譯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證互為異己的各主體達成最大限度上的跨文化合作。
四、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倫理
文化間性對指導譯者進行電影翻譯實踐、構建電影翻譯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譯者只有充分理順由文化間性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才能真正做到和翻譯中的各個主體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以使譯者從文化的角度認識電影翻譯的本質
翻譯中的“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在把異質文化映射到本民族文化的氛圍里,一般都是本著不損失源語文化的原則。但電影翻譯是兩種文化主體的對話,是一種雙向行為,每個文化主體都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因此譯者必須考慮文化差異,正視文化沖突。只有解決了這種沖突,我們才有可能生成既體現源語的文化特質,又能融入目的語文化的和諧譯本,從而滿足電影翻譯的交際倫理訴求。
為了突破文化藩籬、促進文化交流,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用文化自覺的態度從事電影翻譯實踐,同時也更加強調異質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文化反思:既要用開放的態度去包容異質文化的各種元素,又要積極突顯源語文化。只有承認差異的存在,單一和多元、個人與他者才能在辯證的關系中融合。
因此,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翻譯跨文化交際的本質,并能夠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進行電影翻譯實踐,從而使譯文實現繼承本民族文化和吸納異質文化的跨文化交際功能。
(二)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把握電影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再現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規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說,譯者一方面要力爭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一方面又要滿足觀眾欣賞電影的文化期待,譯者唯有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才能實現最佳翻譯。
電影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是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行為中的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歸化是目標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照顧電影的目的消費者,而異化則是以源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忠實于原劇本的作者。譯者可以以目的語文化為參照而采用歸化策略, 也可為彰顯文化差異而采用異化策略。
在電影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譯界至今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再現倫理還是完全遵守規范倫理,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大部分的譯者還是認為歸化與異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鑒于文化之間的諸多差異,電影翻譯從根本上來說,應該適當傳達源語文化中的各種要素,以促進雙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在電影翻譯當中,異化策略應該是主導,歸化策略應該是基礎,這才能滿足文化全球化的需求。與以往相對封閉的交流形式不同,如今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高速通道使得文化傳播快捷而方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譯者就更需要在譯前研究分析作為文化消費者的觀眾對他者文化的消費能力和審美預期,以異化為主導,滿足譯作消費者對他者文化的客觀需求。否則,電影翻譯將失去它的市場。
(三)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領會電影翻譯的宗旨
“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職業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操守。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運用科學的電影翻譯方法去影響一種因襲了千百年的文化思維模式,給目的語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它以文化共性為平臺,力求滿足雙方的需要,使觀眾可以接觸異質文化,并逐漸理解異質文化,最后可以融會異質文化范式。在這樣的文化間性翻譯觀指導下,譯者就可以把譯出語中的異質性的相關元素呈現給觀眾,由此實現電影翻譯的基本宗旨,使更多的觀眾得以感受全新的語言和文化境界,從而完美地完成客戶所委托的翻譯任務,身體力行自己的職業操守。
看一下西方的翻譯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西方強勢文化在翻譯弱勢文化的文本時,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歸化策略用自然的語言來順應譯入語的文化范式,所以可以做到不露痕跡的翻譯。韋努蒂(Venuti,1995)把歸化翻譯視為是主導的英美文化在翻譯上的體現。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命題”。歸化翻譯以抹殺譯出語的異質性為代價,將其看成是阻礙文化交流的元素,而且反映出了一種本族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這是有違職業倫理的。在這個意義上,翻譯就是一種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抗衡的努力,是在后殖民語境下兩個交際主體對話語權力的爭奪。這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出現不計其數的英譯漢影視作品,而西方卻只有少得可憐的漢譯英影視作品這一現象。
在文化間性的翻譯觀下,譯者可以從文化角度領會翻譯的宗旨,在電影翻譯實踐中能夠以文化自覺的態度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權的侵襲,并積極發揚本民族文化,從而使二者真正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真正踐行職業準則。
五、結語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各民族的文化雜合是大勢所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要想讓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用開放的精神去融合他者文化。翻譯是開啟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鑰匙,在跨文化翻譯中,我們必須以文化間性為基礎,以翻譯倫理為規范,做到在世界文化的共性的基礎上保護民族文化的特質,共同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禮。
參考文獻: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5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72-01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間交流逐漸加深,但是由于各國家文化差異以及地域差異,在交流時可能存在溝通障礙,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將會產生隔閡。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對學生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溝通意識的培養正在不斷完善。傳統高職院校英文教育環境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溝通障礙,都對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產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現階段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著極其深刻的意識。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產生。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豐富自身修養,增加對西方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的W習。教師只有豐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加強教學過程中對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滲透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思想,根據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逐漸滲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民族知識。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知識較為薄弱,所以教師在對西方國家的民族知識進行滲透的時候,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可以結合與之相關的電影在播放過程中形象生動地向學生滲透西方國家民族知識,同時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并且,教師在對相關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應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特征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強記憶。除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增加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更具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加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以教科書為基礎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并且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降低課堂效率。在新時期,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應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開始,教師應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完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如播放影片資料等,為同學們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情境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將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差異在情境故事中展現出來。或是排演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關的舞臺劇,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優秀論文評選,以及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等,為學生營造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使學生通過活動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四、總結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傳授傳統的教學內容,如語法、發音以及詞匯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以及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西方國家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未來工作、生活中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周鵬.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的培養[J]. 教育教學論壇,2012(1):25-26.
跨文化交流總結范文6
論文摘要:外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本文以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出發,就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1、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2.1 在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匯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2.2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畝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3 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