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1

[關鍵詞] 老年;脊柱骨折;生存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3-0030-03

既往研究多針對脊柱骨折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迄今為止,采用SF-36量表評價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社會功能、生理職能和一般健康狀況等生存質量的報道所見尚甚少[1,2]。本研究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和SF-36量表對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進行測評,探討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現狀和影響因素,旨在為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選擇同期82例正常老年人為對照組。

1.1.1 觀察組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具有較典型的脊柱骨折臨床癥狀和體征;②患者行相關檢查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③患者為中學文化,能夠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能夠理解問卷內容并獨自順利完成問卷填寫;④經過2名副主任以上醫師評估患者均有椎弓根入路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手術指針;⑤患者年齡均>65歲;⑥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無法耐受手術治療;②患者無典型脊柱骨折臨床癥狀和體征,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③患者存在言語交流障礙、聽力障礙或者智力障礙,無法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④患者較明顯的脊髓受壓癥狀;⑤患者有椎弓根入路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手術禁忌證;⑥患者有麻醉禁忌證;⑦患者脊柱感染或皮膚狀況不佳;⑧患者既往有焦慮癥或者抑郁癥;⑨患者為精神疾病患者,無完全行為能力;⑩患者為過敏體質。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齡65~78歲,平均年齡為(70.89±3.28)歲。

1.1.2 對照組 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社區82例正常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為中學文化,能夠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能夠理解問卷內容并獨自順利完成問卷填寫;②行相關檢查排外骨質疏松性骨折;③年齡均>65歲;④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言語交流障礙、聽力障礙或者智力障礙,無法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②既往有焦慮癥或者抑郁癥;③為精神疾病患者,無完全行為能力。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齡65~78歲,平均年齡為(70.78±3.35)歲。

兩組在性別構成和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和SF-36量表對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者進行測評。調查時間為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治療3個月后。在實施調查前,對本研究問卷調查員進行相關培訓,調查員經過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合格后再開始實施問卷調查。本研究筆者發放164份問卷,回收問卷時由調查員認真核對,剔除無效問卷,回收164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1.2.2 調查工具和評價方法 ①自編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職業、配偶、受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經濟狀況、自認為經濟狀況、經濟壓力、營養狀態、睡眠情況、食欲、性格、基礎疾病、術前血紅蛋白量、手術時間、血鈉水平、圍手術期高血糖、凝血功能異常、早期胃腸道營養、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術后并發癥、康復訓練情況、照顧者照顧情況等;②焦慮自評量表[3]:該量表由Zung于1971年編制,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水平。量表的總粗分是量表的各條目得分累積之和,量表的標準分為量表的總粗分×1.25,量表標準分≥50則認為患者有焦慮情緒,50~60分則認為是輕度焦慮,61~70分則認為是中度焦慮,>70分則認為是重度焦慮。③抑郁自評量表[4]:該量表由Zung于1965年編制,用來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水平。量表的總粗分是量表的各條目得分累積之和,量表的標準分為量表的總粗分×1.25,量表標準分≥53則認為患者有抑郁情緒,抑郁指數=抑郁總得分/總分滿分(80),指數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如果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兩組患者年齡和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性分布,則用秩和檢驗,而兩患者性別構成等計數比較以絕對值或者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α入=0.10,α出=0.05。

2 結果

2.1 兩組SF-36量表得分

術后患者SF-36量表得分情況與同期正常老年人比較,脊柱骨折術后患者SF-36量表中總體健康維度指標得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 > 0.05),而其余維度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SF-36量表得分比較(x±s)

2.2 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以患者SF-36量表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職業、配偶、受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經濟狀況、自評經濟狀況、經濟壓力、營養狀態、睡眠情況、食欲、性格、基礎疾病、術前血紅蛋白量、手術時間、血鈉水平、圍手術期高血糖、凝血功能異常、早期胃腸道營養、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術后并發癥、康復訓練情況、照顧者照顧情況、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等為自變量賦值后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α入=0.10,α出=0.05。結果發現:受教育程度、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康復訓練情況和照顧者照顧情況與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生存質量正相關,而術后并發癥與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生存質量負相關,見表2。

表2 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3 討論

脊柱骨折是老年人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患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嚴重者甚至因該病而喪失生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精神負擔[6,7]。治療方法眾多,療效尚存在一定的差異,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治療規范[8,9]。臨床上,患者的預后多采用臨床癥狀和體征等進行相關的評估,使用SF-36量表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生理職能和一般健康狀況等生存質量指標全面評估的研究報道所見較少,該量表更強調患者本人的主觀感受,充分體現了現代醫學的人文關懷原則,將患者家庭、社區保健和康復訓練等指標均納入考量的范疇。目前,生存質量的研究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研究領域,包括肺癌、膀胱癌、哮喘和混合痔患者等生存質量的評價[10]。

本研究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和SF-36量表對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82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和82例同期正常老年人進行測評,探討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現狀和影響因素,結果發現:與同期正常老年人比較,脊柱骨折術后患者SF-36量表中總體健康維度指標得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 > 0.05),可見患者經過手術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其總體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而患者其他維度指標得分均明顯低于正常老年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脊柱骨折患者手術后仍要臥床休息,該疾病仍然限制了患者的社會活動,引起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復情況,而且還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教會患者調節情緒的方式和方法,重視社區、家庭教育的參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經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康復訓練情況和照顧者照顧情況是與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生存質量正相關,而術后并發癥與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呈負相關。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患者文化程度高能夠對該病有正確的認識,避免盲目的擔心和恐懼,同時,照顧者照顧到位不但能夠減少患者出現負性情緒,而且還能夠確保康復訓練落實到位,康復訓練到位的患者能夠最大程度地恢復到患者病前的水平,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這提示我們在對患者進行臨床醫療的過程中,可通過教會患者情緒宣泄和調節的方式方法,干預患者的負性情緒來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脊柱骨折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受很多因素影響,加強對疾病的健康宣教和出院后的康復指導,確保各項康復訓練措施落實到位,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金紅波.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65例[J]. 光明中醫,2011,26(8):1655-1656.

[2] 王巖松,李玉前,李宏斌. 老年性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 工企醫刊,2011,24(3):35-37.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235-238,194-196.

[4] 羅偉,陳順興,游欽. 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調查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9):116-118.

[5] 范海濤,申才良.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手術治療進展[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4):473-476.

[6] 程志安,何偉,楊波,等. 廣州市1808例骨質疏松脊柱骨折多中心住院患者醫療資源分析[J]. 廣東醫學,2012,33(12):1807-1811.

[7] Figueiredo N,Rotta R,Cavicchioli A,et al. Kyphoplasty versu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using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new side-opening cannula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J]. J Neurosurg Sci,2011, 55(4):365-370.

[8] Yan D,Duan L,Li J,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1,131(5):645-650.

[9] 張悅,魏志軍,廖穎嬰,等. TST 加微創手工處理術與外剝內扎術對環狀混合痔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對比觀察[J]. 河南中醫,2012,32(9):1160-1162.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2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護理;療效分析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逐年增高,有統計結果顯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療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很多需手術治療,但要獲得良好的預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復訓練。有研究表明患者術后的生活行為方式及不良習慣很可能導致最終治療的失敗,因此以康復訓練為基礎的護理計劃的正確合理實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預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對經后路椎板減壓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行分階段康復護理計劃,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經后路椎板減壓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齡50~86歲,平均67.5歲,根據術后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66例行常規骨科護理,54例行分階段康復護理,病變節段:常規護理組腰3/4節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節段17例,兩節段以上8例,分階段康復護理組依次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經根性癥狀,兩組術前一般情況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規骨科護理組 ①:術后去枕平臥硬板床6h,之后可與家屬幫助下軸向翻身,勿扭轉腰部,可進食少量流食;②切口處理:術后次日換藥1次,查看切口有無滲血,觀察切口并更換敷料,如敷料無明顯滲出,則每2~3d換藥1次,觀察切口情況,每日記錄引流管引流量,顏色等,及時發現并處理隱性腦脊液漏,如切口引流連續2d少于50ml給予拔出引流管;③監測病情:術后次日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及自覺癥狀情況,如癥狀未明顯緩解則通知醫師排除神經根水腫刺激,給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對癥處理,如根性癥狀進行性加重,必要時需手術探查,因此術后病情觀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動及預防并發癥: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圍保護下緩慢下床,臥床期間給予松開腰圍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長收縮,屈伸膝關節、踝關節等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鼓勵患者深呼吸,預防呼吸系統感染。

1.2.2分階段康復護理組

1.2.2.1術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為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屬協助下行踝關節背伸、跖屈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雙下肢血栓形成;術后24h平臥位等長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復5次。進行2次/d, 每次每側下肢從5次開始, 逐漸增加每日次數和每次數量, 以患者感覺下肢肌肉稍疲勞為宜[2]。根據患者體力逐步開始行膝關節主動屈伸、蹬足等練習,主被動直腿抬高防止術后神經根粘連。鼓勵患者深呼吸預防肺部并發癥。

1.2.2.2術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訓練。術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復查X線片后即可于腰圍保護下下床,首先坐起,無自覺不適再站起,于家屬幫助下緩慢室內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無癥狀加重,可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7d,進行加強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鍛煉,使腰背肌強壯有力, 增強腰椎穩定性,糾正腰部不良姿勢,治療和防止肌肉萎縮, 預防復發[3]。方法:采用俯臥位墊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練習、仰臥位抬頭抬肩練習及"飛燕點水式"和"拱橋式"腰背腹肌練習[4]。

1.2.2.3術后晚期 (14d~6個月) 出院后電話隨訪,并指導患者繼續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3個月,每次練習到腰背肌有酸脹感即可,下床活動時必須佩戴腰圍,避免負重,大幅度扭腰動作,防止摔倒等等,術后3個月可去除腰圍,繼續進行腰背肌功能訓練,復查X線片植骨融合后即可進行部分負重練習及增加腰椎活動度的練習,術后6個月進行綜合性練習,包括游泳、騎車等,做好電話隨訪工作,如練習過程中出現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緩解,則適當減少活動量,如出現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時就醫。

1.3療效評定 根據MacNab標準評價術后療效,具體評價標準:①優: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覺運動正常,活動無受限;②良:偶有輕微腰腿痛,但不影響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較術前減輕,偶爾使用止痛藥;④差:手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需長期使用止痛劑。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隨訪6~12個月,平均9.6個月,常規護理組1例出現術后尿潴留,給予導尿間斷排放練習,給予熱敷等措施后癥狀消失。兩組均未出現褥瘡、肺部感染及雙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終末隨訪結束時,殘余腰痛及根性癥狀分級護理組4例,常規護理組1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突出椎間盤組織,擴大椎管充分減壓,進而接觸神經組織的受壓狀況,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手術效果不僅與手術技術本身有關,更在于術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很多脊柱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由于破壞了椎體的穩定結構,術中應用內固定維持脊柱的穩定,術后如果過早負重,應力集中于釘-棒系統,可能導致斷釘、斷棒,直接導致手術的失敗。而一味的擔心害怕手術失敗而不進行任何鍛煉而導致腰背肌萎縮、腰椎功能下降,臨近椎間盤繼發性病變,腰腿痛反復最終也導致治療的失敗。因此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固然至關重要,但循序漸進的腰背肌、腰椎活動鍛煉是促進治療成功的關鍵環節。

有研究表明,康復訓練,特別是腰背肌的功能鍛煉能促進脊柱功能恢復,有助于預防腰背肌的萎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局部水腫,對局部疼痛控制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干擾痛覺的傳導,促進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經功能恢復,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體穩定性。雖然一般常規的康復護理涉及到一些康復訓練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間,是為了促進術后短期內保持良好的器質性狀態,很少從長遠功能恢復考慮。分節段康復護理計劃按照患者術后早、中、晚面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給予相應的護理康復措施,涵蓋了住院期間、出院康復。早期主要為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兼顧腰背肌的功能訓練,中晚期開始循序漸進的整體綜合性的康復計劃,目的性更強,再加上出院后護理人員的電話指導,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提高了康復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保守治療容易導致病情反復,有很多需手術治療。雖然良好的手術技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但是如何能讓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有效的功能鍛煉是最終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分階段康復護理計劃能有效的加快恢復進程,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最終改善預后,且程序也較為簡單、易懂,是值得推廣進行的。

參考文獻:

[1]陳君,林岳軍,李澤兵.腰痛患者發病特征的分析[J].中國康復,2001,1:26-28.

[2]王燕,孫宏慧.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癥術后功能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3,8:1354.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3

關節置換術與脊柱外科、關節鏡一起被譽為現代矯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

臨床資料

7年1月~8年11月收治股骨頸骨折患者67例男8例女9例;年齡5~88歲平均69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例人工股骨頭置換例;通過應用康復訓練程序均收到較好效果。

術前康復訓練

做好心理康復指導和健康教育。

康復訓練指導:評估髖關節及周圍肌力情況針對性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使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

指導:說明術后為防止假體脫位采取正確的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床上排便指導下肢肌力訓練如踝關節背伸跖屈直腿抬高股四頭肌舒縮鍛煉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踝關節的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屈曲小于5°避免患髖內收、內旋教會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點地負重如何正確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負重行走等一系列訓練程序。

術前常規準備:如皮膚準備備皮全身及局部皮膚清潔腸道準備禁飲食、灌腸。另外配備充足血源備梯形墊防旋鞋。

術后康復訓練

要按時間順序、分階段、循序漸進主要包括肌肉訓練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訓練。

1術后第1周:重點是幫助患者擺脫心理上的焦慮緊張克服疼痛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護理:維持術肢的特殊位置外展中立位15°~°兩腿間置梯行墊膝下墊軟墊患肢足穿防旋鞋從而防止患肢過度內收外旋。

手術當天:在有效鎮痛的前提下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開始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是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指導協助患者做主動和被動的呼吸練習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訓練每組~次每天~5組。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縮膝部下壓膝關節保持伸直位5秒放松5秒。腓腸肌訓練:指導患者有規律的進行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注意保持膝關節的伸直位。股二頭肌訓練:患肢呈中立位足后跟往下壓膝關節不能彎曲保持5秒放松5秒。臀大肌訓練:收縮5秒放松5秒。

術后~5天:繼續第1天的訓練協助患者在髖關節伸直的狀態下進行患肢的內收外展運動并進行抗阻內收外展等長肌肉訓練協助患者開始髖、膝關節的被動運動屈曲小于9°給予半臥位協助床邊坐起屈髖小于9°。

術后6~7天:進行臥-坐-立轉移訓練。如患者坐起時無心慌、頭暈等不適允許其站立和行走護士必須在旁協助開始指導患者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進行原地踏步訓練然后在病房內練習行走每次1分鐘每天次以后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過程中囑患者不要向前彎身超過9°避免彎身拾物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取身后的東西可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廁不要交叉兩腿。

術后第周:鞏固和提高第1周的訓練成果直到傷口拆線出院教會準備出院的患者如何習慣走路適應無人協助的改變。出院時髖臼和股骨頭假體均為骨水泥固定者少可不用助行器自己行走;若非骨水泥固定者可用助行器或雙拐行走。

術后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治療效果因此在康復護理過程中應盡量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4

關鍵詞:腰椎病小針刀;術后并發癥;臨床預防;護理方法

腰椎?。╨umbar spondylosis)是僅此于感冒的常見疾病之一,由脊柱及脊柱周圍軟組織急慢性損傷或者腰椎間盤退變等引起,在臨床中常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腰腿痛等[1]。臨床中對其采用小針刀手術,該手術具有創傷性小、耗時短且見效快、治愈高的優點,受到廣大醫師及患者的青睞。然而,術后并發癥一直成為臨床醫師的困擾,影響患者預后效果。為此,本文特選取本院收治的50例腰椎病行小針刀手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總結并發癥預防及護理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以來收治的50例腰椎病行小針刀手術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確診為腰椎病,行小針刀手術治療,均無手術禁忌癥。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9~45歲,平均年齡(37±8)歲;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0~48歲,平均年齡(39±9)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預防護理、康復鍛煉、飲食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①預防護理:腰椎病患兒行小針刀術后,在針孔位置應給予無菌紗包扎固定,以防針孔感染;若患者手術區紅腫,應考慮深部血腫形成的可能,給予局部冷敷及抗感染藥,1d后給予局部熱敷和理療;保持住院環境清潔,多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保持床單干燥,每天更換床單;每天巡回護士詢問患者情況,觀察患者體征,若有不適,應告知臨床主治醫生;②康復指導:首先,術后1w內,應囑咐患者臥硬板床休息,緩解體重對椎間盤的壓迫,同時,給予腰部充分休息時間,若想坐、立應戴好腰圍,保護腰部受感染或風寒,影響術后效果;其次,術后2w,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鼓勵患者下床適當活動,切忌長時間站立及提舉重物;再次,術后3w,可增強鍛煉力度,指導患者進行腰被肌功能鍛煉,如五點式、飛燕式,進而增強脊柱穩定性,后期可用直立式腰背肌鍛煉;最后,指導患者術后6個月內不宜進行過渡體力勞動,若搬抬重物應雙腿下蹲、腰部挺直;③飲食護理:術后囑咐患者多飲富含纖維的蔬菜及水果,確保大便順暢,避免排便用力增加腹壓現象;若患者出現嚴重的便秘情況,可給予腹部熱敷或針灸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術后并發癥情況、住院時間,對其隨訪6個月,觀察復況。

1.4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術后并發癥情況、復況采用(%)表示,用χ2檢驗;患者住院時間采用均數表示,用t檢驗,當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8.21±1.23)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3.42±2.15)d,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腰椎病包括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腰椎推行性病變及風濕性腰痛等疾患,其中腰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小針刀具有創傷小、見效快及恢復快的優點,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并不表示應用小針刀療法是絕對安全的[2],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就是暈針現象。為此,為了有效預防及減少暈針現象,應確保室內安靜、清潔,同時營造輕松氛圍,緩解患者心中焦慮及緊張,進而配合臨床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工作,提高治療效果。術后護理是確保小針刀手術成功的關鍵,其護理措施中康復訓練起著較為重要作用,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指導姿勢,預防并發癥的發生[3-4]。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預防護理、飲食護理及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措施,其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腰椎病小針刀術后患者給予正確有效的康復鍛煉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康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魯玉來,亓建洪.無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7):637-638,732.

[2]薛會蓮.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J].西南軍醫,2009,11(3):569.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5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患者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風濕病及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多關節一期置換逐步普及[1、2]。但多關節一期置換手術后全身反應重、出血較多,對護理的要求更嚴格。我院自1998年4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9例下肢多關節一期置換患者,現將護理體會及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19~74歲,平均63歲。疾病:強直性脊柱炎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5例、骨性關節炎9例。雙髖同時置換18例、雙膝同時置換9例、雙膝并一側髖同時置換2例(均為強直性脊柱炎),共計60個關節。

1.2 關節功能評定 采用Harris關節評分法評價髖關節功能,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標準評價膝關節功能?;颊咧饔^滿意度分為4級,Ⅰ級為差級、Ⅱ為一般、Ⅲ級為良、Ⅳ級為優。

2 護理體會及要點

2.1 心理護理 因多關節置換的患者患病時間長而體質弱、一次醫療費用較大,尤其風濕病患者術后還要長期用藥,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我們耐心與患者交談,手術可以使廢用的關節重新擁有功能,并介紹手術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預防感染、保持無菌的護理 多關節一期置換由于手術時間較長、對體質的要求較高,術前充分調整營養狀況以增強抵抗力;術前就開始訓練下肢的活動方法和排便方法,以避免術后大小便污染切口敷料;控制肺部情況;對下肢嚴格備皮消毒處理,無菌錦保護。術后嚴密觀察敷料是否有滲出、移位,及時更換調整。

2.3 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 除常規引流管護理外,我們術后嚴格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量,包括每分鐘引流液的滴速,及時匯報給醫師,以便良好處理。我們觀察到部分多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引流量十分較大,29例中3例術后2小時引流量在500ml以上,18例術后24小時引流量超過1000ml,分析原因為多關節置換常采用生物性假體固定、長時間手術失血多致凝血障礙、術后預防血栓不能常規應用止血藥物及患者體質的特殊性等原因。對每分鐘引流液滴速超過50滴的,我們采用每10分鐘觀察一次,并通知醫師,配合醫師積極的進行檢查、輸血或藥物等治療。

2.4 飲食、營養的護理 我們觀察到多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心、納差,不愿主動進食。分析原因為手術應激創傷大、出血多,宜導致電介質紊亂、應激性潰瘍等。我們嚴密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詢問患者的飲食量、入水量及尿量,并觀察患者的皮膚彈性。一旦患者出現惡心、飲食差或尿量24h小于1500ml,及時通知醫師并分析原因,對癥處理,恢復患者的正常飲食,避免出現電介質紊亂、營養不良,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復。

2.5 疼痛的護理 控制疼痛應貫穿整個康復過程[3],我們采用術前、術后全程鎮痛護理。術前3天給患者口服賽來昔布0.2g,每日一次。術后應用口服賽來昔布0.2g,每日一次,泰諾林2片,每日三次。

每日兩次詢問患者康復鍛煉時有無疼痛,必要時給與美施康定1粒,每日一次。每天進行三次肢體按摩放松,每次30-45分鐘。使患者手術后保持無痛狀態,達到“預防性鎮痛”,不等到疼痛出現后再處理。通過無痛護理,11例膝關節置換病人術后第一天膝關節屈曲>100度。

2.6康復訓練護理 除常規的康復訓練和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外[4、5],重視多關節活動度的鍛煉,并預防關節脫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1)一側髖、膝關節同時置換時,早期不能采用常規的鍛煉方法,因為膝關節要求加大屈膝度,而髖關節早期限制屈髖度數,我們采用讓患者半坐位,下肢外展置于床邊下垂,伸屈膝關節鍛煉,預防髖關節脫位。2)加強踝關節的屈伸運動,增加肌肉泵的作用,預防深靜脈血栓。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護士協助患者做足趾、足踝關節的背伸、跖屈、旋轉運動,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個動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復訓練。3)術后嚴格執行正確,早期規律的功能鍛煉。

3 結果

29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14個月,平均11個月。治療康復3個月時要求病人必須門診復診,予以關節功能評定和滿意度評定。全部病例術后3個月評定。27例一期行雙關節置換的患者,Harris關節評分平均為91.2分、HSS關節評分平均為88.3分。18例術后主觀滿意度為Ⅵ級,8例為Ⅲ級,3例為Ⅱ級。2例下肢3關節一期置換者為19歲和28歲的男性患者,滿意度均為Ⅵ級,Harris關節評分分別為95和91分、HSS關節評分分別為88和92分。全部病人沒有褥瘡、切口感染、墜積性肺炎、脫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4 討論

一期多關節置換具有住院費用相對較低、總住院時間短的優點,隨著關節置換技術的提高,多關節一期置換逐年增多,但同期多關節置換技術要求高、應激創傷大、出血量增多,并發癥亦相應增加,這給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使患者術后達到理想的標準,這與康復護理的正確指導是分不開的。通過我們系統的護理觀察,本組沒有一例出現褥瘡、感染、脫位、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一期多關節置換護理與單關節置換護理有明顯的不同,不能按照單個關節置換的護理簡單疊加。多關節一期置換明顯的特點是患者體質普遍較差,術前應積極進行調整和護理;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后引流量大,導致患者術后飲食極差,如不引起重視,積極護理觀察并調整,常導致電介質紊亂,甚至腎前性缺血、腎衰等,嚴重影響康復;一側下肢髖、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時,早期會出現相互影響,需采取特殊鍛煉,護士應積極予以正確指導和協助,以防止關節脫位。術后康復鍛煉應循序漸進,各階段康復鍛煉從兩側肢體交替進行,逐漸至雙側肢體同時進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康復訓練的無痛也越來要求越高,多關節置換更應進行無痛康復護理,以提高患者的滿意率,加速病人手術后各個時期的康復進程,減少病人平均住院日。讓病人能夠享受“無痛”的多關節置換術。

參 考 文 獻

[1]Welters H, Jansen J, Simon JP,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0 patients. Acta Orthop Belg, 2002, 68(3): 235-241.

[2]Weinstein MA, Keggi JM, Zatorski LE,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 or = 75 years. Orthopedics, 2002, 25(2): 153-156.

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6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323.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174-02

0 引言

用一種與人體骨關節類似的假體,與損傷嚴重的關節進行置換的手術,叫做人工全髖關節成形術,這是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對髖部損傷和晚期髖關節病變進行治療的方法。而術后康復護理則是使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得以恢復健康的重要保證。

1 心理護理

多數患者在手術前,會出現恐懼、焦慮的情緒;手術后,也會因為懼怕疼痛 ,對活動患肢有恐懼感。針對不同情況,護理人員在術前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向患者以及家屬耐心介紹講解手術原理、各項檢查的目的、方法及費用等,盡最大努力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做到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并配合康復訓練;術后,針對比較性急,要求馬上下床運動的患者,護理人員向其耐心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方法與意義,手把手指導患者盡快掌握合理的訓練方法并循序漸進;針對術后膽小謹慎懼怕疼痛的患者,護理人員會耐心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與作用,及時打消患者顧慮,積極主動配合手術后的康復訓練。

2 術前康復訓練

2.1 運動訓練方法

為了保證相鄰的關節、肌肉的活動能力,對患者做一些簡單運動方法的指導,如:練習股四頭肌、踝泵等方面的運動。針對術后將出現下肢感覺減退的狀況,術前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指導患者運用健肢對比法進行臀大肌收縮訓練:健側下肢在床面呈屈膝支撐姿勢,用雙手拉住吊環做引體向上,使臀部離開床面并停留 5―10 秒然后回到床面。這個訓練可降低術后肌肉萎縮、關節攣縮、深靜脈血栓狀況發生的機率;屈髖訓練:在避免患髖內收和內旋的情況下,使患肢髖關節呈小于90°角彎曲,。

2.2 訓練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為了防止患者術后因不便導致的便秘及尿潴留,術前對患者床上大小便的能力進行訓練:指導患者雙手拉住吊環,屈曲健側下肢垂直于床面然后抬起臀部,將便盆從健側置入;期間,避免患肢外旋及內收動作的前提下,患者臀部距離床面要達到足夠高度;針對女患者生理特征, 可將飲料瓶口剪成呈45°斜角的簡易尿壺,邊緣部分用膠布粘好以防傷害皮膚。

2.3 拐杖的正確使用

指導患者進行利用雙拐和健肢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非負重狀態下行走的訓練。為預防拄拐姿勢不當引起臂叢神經麻痹,指導患者進行正確拄拐姿勢訓練:根據患者身高調節拐杖的高度,比較合適的高度是拐頂距離腋窩 5 ―10 cm 為宜,并保持與肩同寬。

3 術后康復護理

為了幫助患者保持肌肉力量、耐力以及功能,應在術后當天或第二天即開始功能性訓練,方法如下:

3.1 訓練

為防止假體脫位,要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平臥或半臥位,患髖屈曲角度小于 45°,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 30°,為防止內收,兩腿間放置厚軟枕。 必要時可借助防旋鞋與病床上的拉手。

3.2 床上功能訓練

為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手術當天不要運動過多,搬動臀部時需小心謹慎,并在臀下墊水墊 。針對術后第 一天多數患者對活動患肢的恐懼感,可采用諸如腿部肌肉按摩、輕輕轉動踝關節和膝關節、上身及臀部抬高等被動活動方式,同時做深呼吸運動,進行有效咳嗽和排痰;指導患者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5 ―10 分鐘,進行腿部肌肉等長收縮訓練。 術后第二天對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及關節活動訓練進行加強,并獨立完成引體向上運動;堅持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的訓練原則;在護理人員幫助下借助持續被動訓練器進行膝關節持續被動屈伸功能鍛煉,每天 2 次 ,每次60 分鐘 ,從 20 ― 30° 開始,逐漸加大拉伸角度。

3.3 離床功能鍛煉

待術后病情平穩后,第 4 ―5 天開始進行:健側腿先離床并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小于45°角,由他人協助將上身抬起,先將患側腿離床并使腳著地,再拄雙拐站起;上床時則按相反方向使患肢先著床。離床活動第一天的上午、中午及下午各于床邊拄雙拐站立 5 ― 10 分鐘,按自身適應程度在床周試探性行走數步,患肢不負重始終保持外展 30°角,護士在旁扶持并觀察;離床活動第二天開始拄雙拐行走,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得超過 30分鐘,上、下午及睡前各 1 次。訓練時要視身體狀況調整,避免虛脫情況發生。

3.4 訓練自理能力

指導患者做洗臉、刷牙、梳頭、更衣、進食等力所能及的活動,離床活動后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

4 出院指導

出院后的自行康復護理對于患肢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出院前兩天要指導患者在家屬協助下進行離床活動和利用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支撐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告知患仍采用半臥或平臥姿勢,并且三個月內避免側臥并屈髖小于 45°角,逐漸增加屈髖度至90°以內;嚴格禁止蹲位、坐矮凳子或沙發,禁止翹二郎腿、交叉雙腿、盤腿等動作;三個月后可對患肢進行逐漸負重訓練,但6個月內須繼續使用助行工具;指導患者正確更衣、穿襪、穿鞋;注意合理飲食,在保證營養的情況下避免體重激增;拄拐杖活動時應有人陪同,為防意外,棄拐外出時使用手杖;盡量減少對患髖的負重。

5 結束語

對施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進行系統、規范的康復訓練 ,可以使患肢靜脈回流、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周圍組織粘連等狀況得到有效避免,同時使周圍肌肉群的力量、關節穩定性與負重能力得以增強,從而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通過手術治療及術后科學的康復訓練,本組患者術后無一例并發癥發生,術后跟蹤隨訪,所有患者基本恢復正常生活。這證明,對患者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前、術中、術后進行科學系統的康復護理訓練,對于這類患者盡早恢復健康、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與意義。

參考文獻

[1] 郎秋梅,李改成,王秀貞. 再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康復指導[J]. 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 2007(06)

[2] 金彥,張妍.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與康復指導[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20)

[3] 高展志.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健康指導[J]. 基層醫學論壇. 2008(36)

[4] 張小梅.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體會[J]. 海南醫學. 2009(04)

[5] 陰曉鈺.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康復護理[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 欧美日韩国产专区 | 久久午夜一区二区 |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午夜视频一区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91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 欧美不卡激情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 欧州人曾交 |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 国产九九精品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 手机在线国产视频 | 日韩视频免费看 | 日本a天堂|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麻豆91精品91久久久 |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大片 | 91在线 | 欧美|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二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黄色毛片 |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 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