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1
一、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是詩的國度,中華詩歌博大精深,是漢語言中的精華。在中小學教學古典詩詞,就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上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走進歷史,了解并深刻認識我們民族的悠久文化。有人認為歷史離我們太遠,古典詩詞已遠離我們現代的語言形式。殊不知,只有認識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開創明天。古典詩詞的學習,是許多中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回溯過往,多少英雄豪杰、治世良策被歷史的塵沙湮沒,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這些名字卻熠熠生輝,“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歲小兒亦朗朗而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上古時代到明清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詩詞來抒發內心的感觸。可以說,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豪的文化遺產,也是每個炎黃子孫最為耳熟能詳的話語。古典詩歌“充滿洋溢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好的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操守和修養。”
二、教育價值
同志說過:“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許多傳世佳作,它們的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育人,即鑄造人的靈魂。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先賢的智慧和情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典詩詞的題材涉及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相思離愁、愛情友情、山水田園、愛國憂民、自然風物無一不入詩。因此,從古典詩詞里學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誦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養成豪邁開闊的胸襟;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學會珍惜友情親情;誦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發濃郁的愛國熱情。欣賞一首詩的過程,便是再造一首詩的過程,日積月累,不僅令學生的大腦汲取不同的知識、思想,還讓他們從小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接受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情感不斷豐富,情操不斷得到升華,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不僅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每學段要背誦的古詩文篇目,還規定了閱讀要求:第四學段,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力求通過古詩文的熏陶為學生的人生涂上最佳的底色。
三、審美價值
對美的追尋一直是全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態、審美趣味。經過歲月淘洗流傳下來的優秀古詩詞就是美的積淀,歷經千年而魅力不減。首先古典詩詞的魅力體現在它的辭藻美。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辭藻美是詩歌審美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人們為選詞煉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詩圣杜甫曾云:“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明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短短十字卻刻畫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博大。古典詩詞的魅力還體現在它的含蓄美。從欣賞的角度看,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近旨遠的特征,能使讀者展開積極的想象和聯想,激起讀者的欣賞情趣。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這是因為,古代詩歌的體制一般比較短小,一首詩詞的字數句數都是固定的,所以詩人在創作時必須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短中見長,淺中含深,以最少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思想感情。再次,古典詩詞的魅力還體現在它的意境美。古人寫詩講究情高韻遠、動態傳神,一首首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和畫往往融為一體。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立體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通過繪景營造出閑適、優雅的意境。縱觀浩瀚的詩詞海洋,從《關雎》《蒹葭》到《無題》《清明》,無一不是情、景、意三者的完美結合。
四、藝術價值
在古代,詩歌往往是用來吟誦的,詞則是用來歌唱的。古體詩詞嚴遵格律,對體制、聲韻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歌行體、律詩、絕句以及各種詞體,無不朗朗上口,和諧美妙,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后世新詩創作和現代流行歌曲都有著廣泛的影響。一些現代歌曲就直接取材于古典詩詞,如《在水一方》《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2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戲劇元素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13-01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是我國聲樂藝術發展中的啟明星,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隨著人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認知水平的提高,中國古典詩詞藝術作品逐漸被關注。
一、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歷程
在唐朝時期,詩歌被譜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會上傳唱,這一時期是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鼎盛時期。隨后就是曲子詞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詞作是我國長短句的鼎盛時期,這種長短句易唱而文詞高雅,使之與音樂的結合較詩句更為自由,體現了音樂與文學的高度結合。緊接著就是元曲的出現,元曲著重于抒情、敘事以及寫景,在用詞方面口語化較為明顯,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點,是詞與曲的完美結合。明清時期出現了“俗曲”,又被稱為“小令”或“雜曲”,加之以樂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藝術色彩的民歌。
二、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戲劇性元素概述
(一)戲曲音樂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的運用。戲曲音樂作為我國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曲調、行腔等方面都具戲劇性特征,也正因為如此,戲劇中的曲調以及行腔常常被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所學習和借鑒,還常常被運用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之中。
在我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中,人們常常為了體現詩詞內容的時代特征以及古典藝術歌曲的民族特征,將戲劇元素中最具表現力的戲劇旋律應用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之中,從而將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與戲劇元素完美地展現。例如在《竹枝詞》的創作中,冼星海不但將西方的作曲手法運用其中,并且研究分析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以及結構特征,將京劇等戲曲曲調的特征在創作中完美展現,例如拖腔、甩腔等元素的運用。
(二)戲劇表演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的運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以戲劇中“百戲之祖”昆曲為例進行說明。一是在舞臺表演中,虛擬動作的運用。昆曲中的演員在進行生活動作的表現時,并不是將生活中的一些動作進行生搬硬套,而是對其進行感悟和思索,形成程式化的藝術語言,以虛擬性的特征展現生活場景,也就有了在舞臺上虛擬時間、地理位置等場景,例如戲劇演員在表現大家小姐害羞時,會用手絹遮住自己的嘴等虛擬動作。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歌詞凝練晦澀,在進行表演時,必須將詞曲的歌唱以及肢體動作和演員的眼神進行融合,通過表演者的形體姿態以及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進行詩詞內容的展現,從而讓觀眾正確領會和理解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思想和意境。二是戲劇中眼部表情的表演藝術在古典詩詞藝術中的運用,戲曲講究“神韻”,即是通過表演者的眼神來表現歌者的氣質和詞曲的意蘊,戲劇中有說,“一身之戲在于臉,臉上之戲在于眼”,因此,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表演中,也將戲劇中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及“喜、怒、哀、樂、悲”等神情恰到好處地運用,將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展F得淋漓盡致。
(三)戲曲藝術的虛實相生在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的運用。我國傳統文化中,講究虛實相生、時空結合的概念,在戲劇藝術作品中,尤為凸顯,舞臺上的布景非常簡單,甚至不用布景,或者根本沒有比較真實的布景。然而戲劇演員卻能用非常簡練的戲劇動作和肢體動作,將戲劇內容中虛擬的時空以及情景等完美地展現出來。曾經有戲劇前輩說過,“戲劇的布景在演員身上”,這就需要演員根據戲劇內容,活靈活現地將表演程式和手法運用其中,將戲劇劇本中的人物感情進行表達。在欣賞作品時,觀賞者也似乎忘卻了舞臺的布置,實現了“實景清而空景現”的舞臺效果。也正因為如此,將舞臺的布景進行空白,能引起觀眾的思索和想象,還能將其注意力集中在演員身上,更好地將創作者的情感作一展現。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以及歷史的洗禮,其文化源遠流長。戲劇元素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中運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展現在音樂、舞臺以及留白三大元素的運用上,將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得以展現,同時,將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與戲劇元素進行行之有效的結合,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
參考文獻:
[1]曾廣海.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及演唱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時楠.淺析古典詩詞歌曲演唱藝術及教學特點[D].福建師范大學,2014.
[3]吳婷婷.探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特點[D].上海音樂學院,2013.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3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 古典詩詞 流行音樂 融合點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有極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個朝代便因這樣的文學體裁著稱。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托、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傾心于對它們的創作,讓多少墨客醉心于對它們的品讀。詩詞承載了太多說不盡的言語,它們甚至是一個王朝的背影。無數的價值寄托,無盡的情感宣泄凝結其中,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與古典詩詞相提并論,但當我們動情地吟唱或聽一首流行歌曲時,那從心里涌出的感動絕不亞于古人吟誦詩詞時的投入。流行音樂作為青少年亞文化的集中體現,展現了當代青少年表情達意的獨特的情感選擇與對當前社會的感觸。怎樣做到以學生的興趣為載體,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體會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找到流行與古典的融合點,就是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探討的問題。
《尚書?虞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不難看出詩詞與音樂的淵源,在古代詩詞就是流行的抒情方式。蘇軾在《赤壁賦》中沉浸于良辰美景時,自然而然“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可見古代的詩詞和今天的歌曲一樣,都是人們抒情的必要。但是,對于今天的中學生而言,詩詞畢竟是古人表情達意的文學形式,它以簡約取勝,跳躍性強,隱含意義多,想象空間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我們能找到一條易于讓學生感興趣又便于鑒賞的途徑,豈不是兩全其美?通過平時對詩詞的教學和對學生愛好的關注,不難發現今天的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在韻律節奏上都有著一定的要求。
在講古典詩詞的過程中,為了體會韻律美,需要找出韻腳。絕句、律詩還好有規律可循,遇到詞中間一換韻,學生常常不知所措。但是對于流行歌曲學生明白得很,嘗試用流行歌曲的韻理解詩詞的韻,學生很快能掌握。
二、古典詩詞流行音樂在表情達意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載體。
人是需要情感表達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良好方式。當一個人在詩詞與流行音樂中讀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詩詞、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莫大作用。在詩詞中感念情感缺失、感嘆人生苦短占有很大的成分。關于愛情,關于人生,人們總是有太多的話要說,這些構成了詩詞和流行歌曲在抒情上的默契。但流行歌曲對青少年而言情感表達更多是直白的,更易感受到韻味,更有節奏感。孔子曾深有體會地說:“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音樂的作用可見一斑。流行音樂因為通俗,學生更容易接受。《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是當今流行歌壇上頗受歡迎的古典詩詞。當安文用細膩演繹李清照的思念,當徐小鳳以哀怨闡釋李煜的愁情,當王菲用空靈吟唱坡的冷清,聽著如此抒情的旋律,學生已經走進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理解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以歌傳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詞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調,應在此基礎上細細雕琢,于字里行間尋覓激感的催化劑。基于此,我在詩詞教學中有意讓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結伴同行,讓學生用流行的形式體會古典的深情。
三、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在表現形式上如出一轍,詩詞、流行歌曲的本質是趨同的。
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都特別注意詩情畫意的有機結合;善于營造想象空間;善于運用特殊的意象;善于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眉佳演唱的《雁銜泥》:“金陵的美人橫吹笛/引來了燕子銜春泥/燕子雙雙筑柳堤/柳蔭深處傳來淺笑低語/江南的春雨潤如玉/從來不濕行人衣/……/唱繁華,頌太平,天遂人意/且聽絲竹悠揚,管弦急。”精巧別致,其意境讓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極富畫面感。由古詩詞的詩情畫意,聯想起兩首唐詩
田園樂
王 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絕 句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梅艷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掛在穹蒼千年啦,看盡了人世離與散,多少功名似塵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用李白詩題,且將李白原詩嵌入歌詞,所傳達的卻非李白詩的原意。思鄉之情在歌詞中只是一種若有若無的陪襯,歌詞側重表現的,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孤寂感和空虛感。不過,月的意象所負載的內涵與古詩所寫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間隱約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獨酌》和蘇軾《水調歌頭》的意境。將古典詩詞重新譜曲,或巧妙地化用古典詩詞的語句、意境或意象,將古典詩詞的精華融入當代流行歌曲中,學生能在流行歌曲中尋找古典詩詞獨特的魅力。
四、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互通有無,相得益彰。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4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古典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無可替代的瑰寶。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需要認真思考。
首先,古典詩詞有著形式美。古詩尤其是隋唐以后的詩詞具有建筑美和音樂美,特別講究對仗對偶,句式整齊,如,律詩、絕句等。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美不勝收。
其次,具有生活美。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引導學生聯想,春天的景象,播種的季節,萬物復蘇,暖風細雨,春雨下得多么及時,滿足了農民的渴望,自然就領會當春發生的好雨,知時節更知人心。
最后,創設情境,含英咀華,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意境是藝術境界,是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完美統一。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秋天景象淋漓盡致,剛下完秋雨的山林清新自然,月輝朗照山林,清泉響動,產生動態美感。生活中的景象觸手可及,激發想象,引起興趣,享受美感,熏陶情感,凈化心靈。
二、領悟精髓,感受祖國文化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其內涵極其豐富,其語言含蓄而精練。教師要引領學生讀懂讀透,一起把玩、賞讀古詩詞。方法有很多,如,誦讀、賞析等。我國古詩詞遣詞造句十分精妙,講究“煉”字“錘”詞,許多詩詞語言往往因一字或一詞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及萬里。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咀嚼其無限滋味,認真揣摩賞析,捕捉畫龍點睛的詩詞語句中蘊含的文化精髓。
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賞析詩歌時,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文化精髓,需發揮想象、聯想、類比等方式讓學生加以領會,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從而達到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含英咀華,領悟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感受祖國文化的無盡魅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挖掘內涵,追求人文素養
教學中要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重視其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其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挖掘古典詩詞豐富內涵,傳承其所包含的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要讓古詩詞課堂成為語文教學中最美的、最有文化內涵的課堂。要引領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韻律美,也就是古詩詞的節奏、押韻和平仄等。要挖掘其語言美。要讓學生與詩人對話,走進詩人內心世界,觸摸到詩的靈魂。要挖掘體會意境美。教學中要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體會意境,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傳承其所包含的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四、積累感悟,引感共鳴
現代語文課堂需要學生大量的古典詩詞積累,內化為學生的傳統文化財富,引發中國文化的情感共鳴,從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古典詩詞是承載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但與今天時空相隔,一些詞義的理解有異,加之工業文明對生活觀念的沖擊,學生的接受理解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要循循善誘,用美麗燦爛的古典詩詞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要積極引導學生善于積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理解古典詩詞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積累。量變會引起質變,積累多了,感悟豐富了,詩意在流淌,文化在不斷積淀,就會引發學生心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5
關鍵詞:古典詩詞;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86-01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學的精髓所在,歷代詩人的傳世佳作被大量地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可以說古典詩詞教學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卻在古典詩詞教學上犯了“淺嘗輒止”的錯誤,未能充分地挖掘詩詞所蘊含的精神養分和文學價值,造成教育資源的大量流失,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工作上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又該如何正確地講授古典詩詞課文、真正地向孩子們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與價值呢?下面筆者將結合幾類在詩詞教學中常見的困難,就此問題一作分析:
一、聽不懂
囿于作者生活年代和文化經歷的差異,古典詩詞往往在字詞使用、句段排列和感情表達上與現代作品有著很大不同,使中小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方面感到較大困難,很難像學習現代課文那樣通過理解字面意思而漸漸地領會作品內涵,即使勉強將原文背過也只是“空知其字、未明其情”,機械性地了古典詩詞學習的意義。
面對這一現象,許多語文教師常常把講解詩中字詞視為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深摳、細講某一個字詞的含義,而后令學生將講解內容熟記于心,考試時“照本宣科”即可。這種做法也許確實可以成功應付考試題目,但學生在得分之后仍會對考查內容一知半解,使古典詩詞教學流于形式。
其實,很多語文教師經常忽略一點:學生是人,老師是人,詩人同樣也是人。無論是詩歌大家還是詞賦圣手,在創作時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發靈感、成就文辭的,而且詩詞中的這種情感越是鮮明就越會膾炙人口。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的不僅是具體字詞的含義,更應該是作品整體的內涵情感,也就是“意境”,只有通過調動自己和學生相似的情感、渲染詩詞所表現的精神世界,才能切實領悟作者的心靈天地,從而有效、快速、長遠地吸收作品的核心精華。
譬如在教授王維的《渭城曲》時,教師應重點把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句,首先通過文化補充的方式把“酒”在古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象向學生做充分介紹,而后可借助富有美感和詩意的現代語言為學生描繪出一幅“杯酒送別圖”,甚至可以借用身邊實例去引發學生的此種情感,則全詩感情不必字字深究自可躍然紙上。
二、記不住
古典詩詞的背誦是其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受教育者相關素養最為直接、集中的表現方式。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黃金階段,背誦課本中的古典詩詞理應不成問題;但由于大部分學生的背誦存在嚴重的機械性、片面性和強迫性元素,使其背誦效果差強人意,難以滿足考試和日后進一步學習的需求。
許多語文教師將導致此類問題的原因歸結于學生“太懶”、“不專心”,不斷加大強迫學生反復吟讀、背誦的力度,希望通過高負荷、高密度、高頻率的重復行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這樣做的結果有時卻適得其反:更多的學生出現了記憶混亂或斷續的問題,教學效果再打折扣。
其實記憶不牢固是和理解不透徹相依而生的,正是由于之前的詩詞講解疏于意境的營造,之后的背誦才會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在開始詩詞新課講解時,如果能在詩詞意境的建立與渲染上下對功夫、下足功夫,令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寓于詩詞中的自然情感,那么這種情感必會反過來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記憶,關聯性地綴連起組成作品的字、詞、句、段,使詩詞背誦變得水到渠成。
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范文6
關鍵詞:古典詩歌 情感教學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古典詩詞的教學和其它教學模塊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因為古典詩詞雖然大多篇幅短小,但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美感: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靈魂。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詩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實,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謂“觸景生情”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僅僅靠朗誦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一定的形象思維手段。利用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學生的情感由“粗糙”而變得細膩,使煩躁的情緒得到控制,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祖國的愛,從而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自覺地受到思想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堅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歷史上進步、正義、體現民族光輝思想的詩歌要大力宣揚,而對雖然形式很完美、藝術品味較高,但思想內容已不適用于今天的東西則要有所批判。要教給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但也決不能把詩歌作品當作政治讀物來要求。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清人袁枚《品畫》詩云:“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詩是以深厚的感情為生命的,沒有真情實感的話,無法打動讀者的心靈。因此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典詩詞。有人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古典詩詞的情感教學:控制教學語言的語音、語調和語速,使學生充分感受古典詩詞情感美;以“溝通”之法架設情感橋梁,以課文所蘊之情,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以“點撥”之法引學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文學詩詞本身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散發著巨大的魅力,教師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領學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發學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學生感受到了“情”,才會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勁頭來學習。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尤其對詩歌的教學,往往對詩歌所表達的基調的理解有所偏頗,因為詩歌通常是詩人情緒最飽滿、靈感最活躍時候的產物,和實際生活難以避免會有一定落差,而且詩中的世界也略同于實際生活中的客觀世界,它們總是要經過詩人有意無意的“改造”,投上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彩,要理解詩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先確定詩歌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用文學中最精華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否則就會減弱詩歌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導學生進入詩中的世界,就是引導學生要能從詩人筆端流淌出的的文字中把自己放在抒情主人公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