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1
一、歌舞表演在當今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我國的許多個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歌舞表演形式,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比如我國漢族的民間舞蹈花燈、采茶燈、打花鼓、打蓮湘、唱春牛、地花鼓、二人臺、二人轉,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等。但是,任何事物均具有不斷發展的特點,如果墨守成規只能走向衰亡,因此,我國社會中歌舞表演藝術的發展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變化和創新。筆者認為,今后我國歌舞表演藝術的發展形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專業化與多元化相互結合。近些年來,我國居民在精神產品方面的消費不斷增加,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對于藝術產品,消費者在追求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更加在乎這一藝術表演形式是否制作精良,是否專業。因此,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表演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但與此同時,當前的文化藝術形式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多元化時代,任何一種單一的藝術形式都不能夠長遠的生存和發展下去,因此歌舞藝術團隊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考察人才的綜合素養能力,考察其在具有專業的歌舞表演藝術的同時是否具備其他才能,只有充分保證團隊中人才素質的綜合性,才能夠在現有的歌舞表演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豐富和創新,實現歌舞表演藝術形式的多元化。
(二)世界性與民族性的不斷融合。專業的舞臺劇等歌舞表演形式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未來階段內,需要不斷加大這種文化藝術形式推廣與宣傳。但是與此同時,為了確保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需要在不斷的舞臺表演過程中總結藝術經驗,實現西方文化形式與我國傳統藝術形式的不斷交流與融合。想要順利的實現這種趨勢的發展和轉型,需要做到兩方面內容:1.國家相關部門必須要給予歌舞表演藝術充分的發展空間,給予其相關的優惠發展政策,同時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降低歌舞欣賞藝術的表演門檻,促進歌舞藝術形式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與完善。與此同時,國家需要對我國傳統的歌舞表演藝術形式進行全面的保護,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傳統歌舞表演的藝術傳承,促進這些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2.各相關藝術表演團體以及民間藝術文化表演團隊需要加強合作,不斷增加對歌舞表演藝術的宣傳和推廣。事實上,本世紀初以來,我國相關文化部門就已經聯合電視臺進行了關于歌舞表演藝術的宣傳節目,以集中、全面、多元的角度,充分向全國、全世界的電視觀眾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歌舞文化。近年來,各種智能移動設備以及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又為歌舞表演藝術形式提供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的宣傳平臺和途徑。
(三)題材的不斷豐富化以及表現手法的不斷創新化。歌舞表演藝術作為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突出特點表現文通俗易懂。在新時期內,想要實現歌舞表演藝術的繁榮發展,就要深入的挖掘并利用這種優勢,在展現的題材上,歌舞表演藝術需要不斷突破以往的局限,更多的以人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作為藝術題材,這也就是目前經常聽見的“接地氣”,只有如此,才能讓觀眾了解到歌舞表演與時俱進的特點,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歌舞表演的魅力。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60誕辰之際,相關主創單位為了創作出一場與當年“東方紅”一樣轟動、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主創單位調集了中國目前最優秀的演出團體與教學機構,如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總政歌舞團、海政歌舞團、空政歌舞團、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共同出演。這場演出氣勢磅礴、耗資巨大、規模空前,體現了中國歌舞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曠世之作。與此同時,我國歌舞表演的恢弘壯闊充分的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使人們為之嘆服。除此之外,歌舞表演藝術想要持續獲得良好的發展,就一定要勇于創新藝術表現形式,在原有展現形式的基礎之上,不斷吸取其他藝術表演形式的長處,融會貫通,完成表現形式的創新。我國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楊麗萍在2003年突破傳統表演方式,在音樂元素、舞蹈動作及舞臺美術等方面做了全新的嘗試,成功地導演并創作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印象》。在2009年,楊麗萍又親自編導并主演《云南映像》的姊妹篇《云南的響聲》,再獲成功。可見在當今社會,只有勇于求新、求變,才能在藝術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占據優勢。
二、歌舞表演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根據上述對于歌舞表演藝術形式未來階段內的發展形式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我國所需要的歌舞表演人才既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又必須同時具備表演其他藝術形式的才能,總之就是必須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力。
目前,我國的歌舞表演藝術者大多以學院派專業化人士為主,此類型人才的突出特點表現為具有極高的專業度,在某一領域均可能達到較高的藝術造詣。而我國的歌舞表演人才培養形式也以專業化培養為主。僅聲樂藝術就涵蓋了西洋美聲、中國民聲、原生態以及通俗等唱法。舞蹈教學又分為中國古典舞、民間舞、外國芭蕾舞、現代舞、社會舞蹈等多個專業。然而,歌舞表演藝術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表演者必須恰到好處的把握和研究各種研究對象,因此在未來階段內,相關藝術院校在進行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必要擴展課程內容,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爭取更多參與舞臺表演的機會,實現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完美結合。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2
一、我國舞臺表演藝術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舞臺表演藝術在今天出現了明顯的冰火兩重天的現象:首先是傳統的舞臺表演藝術,如戲曲舞臺表演藝術正在逐漸失去它們原有的魅力,年輕人對戲曲的興趣遠不如對流行歌曲的興趣強烈,這造成了我國一些傳統舞臺表演藝術漸漸變“冷”。當然某些傳統舞臺表演藝術,如相聲藝術適應時展積極改變原有表演形式,正在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郭德綱的“德云社”為首的草根舞臺越來越吸引人們的視線。與傳統舞臺表演藝術逐漸變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代歌舞藝術日趨火爆,如某些明星的演唱會等,讓很多人趨之若鶩,加上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炒作,更是讓一些現代歌舞表演藝術舞臺風光無限。這種“冷熱”的對比在今天表現得十分明顯,并有逐漸擴大之勢。
我國舞臺表演藝術在今天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除了上述傳統舞臺藝術漸“冷”的情況外,還有其他一些現實的問題。一是現代舞臺表演藝術過于注重形式,忽略對藝術內容的錘煉。以央視春晚舞臺為例,其應用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給觀眾帶來了美輪美奐的舞臺視覺體驗,但是舞臺表演內容卻變化不大,這已經讓國人產生了形式上的審美疲勞。二是現代舞臺表演藝術追求個性雖無可厚非,但出現違背國人傳統理念的做法卻不可取。比如郭德綱的“德云社”,從其表演的某些相聲片段看,的確是滿足了人們低級趣味的審美需要,有些臺詞甚至與傳統主流觀念相背而行。三是傳統舞臺表演藝術后繼乏人,一些經典的藝術曲目甚至出現無人繼承的現象。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這種狀況,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就只能在書本和電視回憶片中尋找以前的記憶了。
二、現代舞臺表演藝術的出路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我們要正視這種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把握現代人們藝術消費的心理,進而對原有舞臺表演藝術進行全新的改造。這樣才能讓現代舞臺表演藝術更加接地氣,讓舞臺表演藝術的發展長盛不衰。
(一)重視舞臺表演藝術的再現形式,但更要重視舞臺表演藝術內容的錘煉。科技發展為現代舞臺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優勢。現代聲光技術的使用,讓舞臺表演更加美輪美奐。但是,如果片面追求舞臺藝術的表演形式,只是追求觀眾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時間久了觀眾就會出現倦怠感。因此,要想讓藝術長盛不衰,最根本的做法還是要關注藝術內容的錘煉。我國傳統的京劇藝術曾經風靡200多年,其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京劇的臺詞、劇情等藝術內容深邃且耐人尋味。因此,不管是現代舞臺藝術,還是傳統舞臺藝術,都應當再次進行“內容回歸”。因為,再華麗的舞臺,再優美的唱腔,如果藝術內容沒有深度,都不會真正為國人所推崇,最多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二)打造雅俗共賞的舞臺表演藝術。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一些快餐文化日漸流行。現代人越來越追求感官層次的藝術體驗,尤其是年輕人在藝術消費中大多選擇能夠給自己帶來刺激的快餐藝術。郭德綱的“德云社”正由此應運而生。當然,筆者也很喜歡郭德綱的相聲,通俗易懂,包袱連連。底層百姓認為他的相聲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筆者卻認為,如果所有的藝術都是滿足人們低級審美趣味的需要,藝術本身就喪失了引導人們追求崇高生活境界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現代舞臺表演藝術如果能夠在“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雅”的追求,也許會讓舞臺表演藝術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打造雅俗共賞的舞臺表演藝術,是現代舞臺表演藝術最基本的追求。舞臺藝術表演者要以身作則,不應當片面追求個人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個真正的藝術之“心”。
(三)傳統曲藝等舞臺表演藝術要順時改變,才能夠后繼有力。傳統舞臺表演藝術在今天的冷遇,是時展的結果。但是,傳統舞臺表演藝術是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不能夠讓其在我們的手中沒落。可是我國目前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多是由政府牽頭,進行相關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誠然,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真正讓傳統藝術在今天煥發出全新的活力,必須要對它們作出與時俱進的改變。要讓這些藝術再次回到民間,畢竟它們最初發端于民間,唯有再次回歸,才能夠吸取再次成長的養分。傳統藝術后繼乏人的現狀必須要改變,但是如果藝術本身不變的話,是不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因此,傳統曲藝等舞臺表演藝術要順時改變,才能夠后繼有力。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3
美學的象牙之塔絕不能倒塌,美是一種崇高的東西,是一種精神境界,境界不能降低,不能僅僅滿足追求經濟效益。藝術允許商業化運作,舞臺表演藝術的社會功效卻不允許忽略,不能摧毀人們心中的民族文化豐碑。
20世紀科學技術對人類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將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有了比較充裕的休閑時間。美國學者約翰?凱利在《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一書中,從中抽象概括出五種感知意義的成分,即心理性的――自由感、享受、參與、挑戰;教育性的――智力挑戰及獲取知識;社交性的――與他人的良好關系;放松性的――從壓力及疲勞中解脫;生理性的――健康、健美、體重控制與康樂;審美性的――對優秀作品及自然景色的反映。可以看到,觀賞演藝產品,只是大眾休閑生活的一種可能選擇;為了使演藝產品在大眾的休閑需求中占有更大份額,我們一方面應了解大眾休閑生活的一般意義上的價值追求,一方面也應通過順應而引領大眾休閑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
對于藝術(包括舞臺表演藝術)作品,我們既往的價值評估尺度主要是“兩個標準”。所謂兩個標準,即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前者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評估,而后者是對作品藝術形式的評估。實際上,我們既往倡導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取向,有些關于藝術形式方面的提法恰恰是“政治標準”的深度要求使然。如當年與革命化并提為“三化”的民族化和大眾化就是如此。也就是說,藝術敘述方式和表現手段的民族化和大眾化,看起來是對“藝術標準”的某種倡導,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則是事關“政治態度”的重大問題。這其實意味著,對藝術作品進行價值評估的“兩個標準”,并不是可以截然兩分的;由于藝術形式的擷用和創生關涉思想內容的傳達和表現,我們更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更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三性統一”取代“兩個標準’’而成為藝術作品的價值取向,倒不失為一種更為恰切的表述。
二、舞臺藝術的生產及個體性極強的文學創作和美術創作是很不相同的
一部大型舞臺表演藝術作品的生產,從編創到排練,從創作到制作,其間的協調、配合、默契、溝通,再加上市場分析和營銷策略,很有些工業化生產的意味。事實上,任何舞臺表演藝術都涉及到多種藝術手段的綜合呈現,而走紅于西方舞臺的音樂劇藝術則體現出這種“綜合之最”。現代科技不僅催生了新的藝術樣式如影視藝術等,而且也使傳統藝術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比如當代舞臺表演藝術作品的整體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于舞臺技術的科技含量。當然,為著滿足大眾的“精神休閑”,音樂劇作為當代西方最為走紅的演藝品種,其成功不僅在于“講故事”的手段體現出“當代性”,而且其題材選擇的旨趣也指向“休閑”的社會大眾。我們注意到:其一,既往演藝經典所揭示的某些普遍人性,會改頭換面地出現在音樂劇中。有的是利用當代生活事件以調動當代人的參與感,如《蝴蝶夫人》演化為《西貢小姐》、《羅密歐與朱麗葉》轉換為《西區故事》;有的是以動物形態來演繹人性沖突以強化當代人的自由感,如《獅子王》就可視為《哈姆雷特》的當代文本。其二,音樂劇還比較注重喜劇性的題材,在許多情形中也用喜劇性的手法處理非喜劇性的題材。
立足于大眾視點來論“觀賞性”,大眾已有更口語化的說法,叫做“好聽、好看、好玩”。對于舞臺表演藝術的觀賞不僅要好聽、好看還要好玩,實質上是追求觀賞過程的精神參與和娛興效果。一些電視欄目如《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等似乎也體現出對這種“觀賞性”的關注,當然這種給大眾以“快樂”或“歡樂”的活動主要是“游藝”而不是“演藝”。的確,已經得到高度職業化發展的“演藝”與“游藝”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事實上許多“演藝”是根源于“游藝”活動并秉承著“游藝”精神的。中國古人素有“游于藝”一說,指的是讓藝術活動成為自由精神的寄托;搜尋先哲論及藝術功能的睿語,你會發現“樂見,樂也”、“戲者,嬉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之類的表述。也就是說,我們當下思考藝術的功能,不在于藝術能夠做什么,而在于大眾――藝術產品的消費者希望藝術做什么。大眾對“演藝”提出了近似“游藝”的需要,說明他們希望強化“演藝”的娛興效果以滿足他們的“精神休閑”生活。
三、為滿足大眾的“精神休閑”而從事演藝生產,可能是演藝活動在“文化產業”感召下首先必須作出的決斷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4
關鍵詞: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特點;審視
作者簡介:王舒,鞍山市演藝集團戲曲劇院,遼寧鞍山,114000
中國戲曲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臺表演,它融合了我國傳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內容,對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表演者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來做出不同的表演,充分展現出戲曲中人物的各種形象,展現戲曲的魅力,把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一、中國戲曲綜合性的表演特點與審視
中國戲曲綜合唱念打坐舞蹈雜技于一體,演員在實際的表演中要具有非常高的表演功底。比如說演員的形體基本功,在舞臺表演的時候如果這些功夫不到家,那么舞臺上演員的形體、走路的姿態、舞蹈的形態等都會影響到表演的效果。基本功不扎實,舞臺表演時人物的動作就沒有辦法去模仿和演繹,表演起來則會非常吃力難受,而整個舞蹈的質量將會受到影響。又比如說演員的唱功,戲曲表演要求演員的唱功要非常到位,熟悉曲譜旋律、節奏快慢、音質等。中國戲曲在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起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如果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將這些表演藝術運用自如,則能夠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讓觀眾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實際中,戲曲表演中的動作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不同于生活,這樣演員就必須運用戲曲表演的方式來演繹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將動作、道白、語調、道具、臉譜等充分結合,通過藝術加工,充分的融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中,賦予人物更多的生命力,讓觀眾能夠更多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變化,讓人物更加鮮活,將戲曲的藝術美展示給觀眾。因此,中國戲曲綜合性的表演特點需要演員具備非常高超的綜合表演藝術的能力,才能夠有效的將人物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才能夠將戲曲的魅力完美的展現出來。實踐中,演員的這些綜合性的藝術表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磨練和積累,在表演實踐中不斷的去琢磨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點,并將表演技巧恰當的運用到人物表現中,才能夠有效的提高表演的效果。
二、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程式化的特點與審視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除了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外,它的人物表現程式化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戲曲表演主要是通過歌舞的形式來表現生活,讓生活富有藝術性,體會戲曲表演的特色。如戲曲人常說的:戲不離技,技不離戲,藝中有技,技中有藝。而戲曲本身是中國特色藝術瑰寶,是人們長期生活的總結,扎根于人們生活,具有非常豐富的群眾基礎。如此看來,程式化后的戲曲形式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了,只有正確掌握表演技巧并準確發揮的演員,才能夠將戲曲的魅力表現出來。戲曲的表演要貼近生活,才能夠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才能夠得到傳承。我國的戲曲在實際生活中,因為融入了當地的民族特色,體現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實踐中根據不同的地方特色分為:河南豫劇、河北梆子、秦腔、黃梅戲等等。所以,演員的戲曲表演離不開生活實踐,要通過戲曲故事表演來展現生活的各方面,通過程式化的方式,將不同風格的戲曲通過唱念打坐等的技巧表現出來。戲曲表演藝術除了是演員根據曲本進行表演以外,更多的要體現演員的活性。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根據程式化的方式,將戲曲表演藝術施展得淋漓盡致外,還要向觀眾釋放出自身對戲曲藝術的熱情,不僅讓自己本身融入到戲曲人物中,更需要表演者將自身對戲曲表演的熱情充分表現出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貼近生活,最終實現戲曲表演藝術的創新,豐富戲曲的表演方式和戲曲文化,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播。
三、戲曲表演形式與內心情感相結合的特點與審視
任何的舞臺表演都需要表演者將動作表演和內心情感相結合,否則藝術將失去生命,這對于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也不例外。實踐中,戲曲表演者如何把握人物的情感,如何向觀眾傳統人物所要表達的感情,這樣就要求表演者除了要具有專業的表演技能以為,還要善于體驗生活,擁有豐富的內心情感。因為雖然說所有的舞臺表演都必須結合表演者的內心情感,但是戲曲表演又不同于一般的舞臺表演,戲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單純從傳達戲曲內容表演講,這些專業的表演方式已經足夠,但是如何有效的將表演者自身的內心情感融入到這些表演方式中,實現動作的表演和內心情感的完美結合,嚴格控制表演的節奏,使得戲曲表演更具活性。可以說戲曲是有靈魂的,而戲曲表演方式與表演者內心情感相結合,兩者融合的境界越高,則戲曲表演的愈完美。同時,表演者通過自己的方式將戲曲人物內心的跌宕起伏表演出來,獲得觀眾的共鳴,能夠有效的提高戲曲表演的藝術性。結語中國戲曲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的總結,其體現了我國不同地區勞動人民的性格和生活習慣。而戲曲表演藝術則是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將生活化的故事通過戲曲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需要表演者在不斷生活工作實踐中學習和積累表演技能,不斷的豐富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感悟,將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感情與表演技能完美的結合,促進戲曲表演藝術的創新,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邱少榕.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探微[J].大眾文藝(理論).2009,10.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5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模式;分類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民俗類遺產早在我國旅游業開發之初就融入其中,并獲得了一定成功,因此國內在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問題時,經常以民俗旅游的開發模式來進行研究。事實上,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豐富性以及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對策及模式也有較大差別。
從旅游產品的構成要素上來看,不外乎包括:“食、住、行、游、娛、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即是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合理組合與包裝,形成旅游產品的六大要素形式來進行合理的表達。顯然,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內涵、承載形式的不同,其旅游產品的表達形式上是不一樣的。針對某一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什么樣的旅游產品形式來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的關鍵所在。
本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結合我國在2005年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本文研究所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民間文學類、表演藝術類、生產生活知識與技能類、儀式節慶類以及文化空間類等五大類型,來分別探討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對策及模式。
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分析 民間文學是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社會,足以反映民間社會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文學作品。其又可以分為散文體和韻文體兩大部分[1]。散文體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等,韻文體文獻包括史詩、敘事詩、歌謠、諺語等。在歷史上民間文學類非物遺產很少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進行商業化經營乃至實行產業化開發。因此將民間文學類非物遺產直接轉化為旅游產品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也不是不可能。
1.通過編輯、出版的方式將民間文學轉化為旅游商品,從而實現民間文學本身的商業化經營。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我們可以將目的地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編輯成民間故事集、神話集、史詩集、歌謠集等集結出版,以民間書籍的旅游商品形式進行售賣;將民歌、民謠、敘事詩等轉制成VCD、DVD商品形式出版和售賣。
2.與表演藝術類非物遺產結合,通過改編,使民間文學以一種更符合旅游者口味形式展現出來,實現其旅游產品的轉化。事實上,很多表演藝術類非物遺產的核心內容均來自于民間文學,表演藝術類的非物遺產是最容易開發為旅游產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將民間文學內容通過表演藝術的方式予以展現。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其一,改變成影視劇。通過將民間文學改變成影視劇,并將其搬上銀幕,一方面拍攝該劇的基地將會進一步轉化為一個吸引旅游者的旅游景區,另一方面,影視劇本身也是吸引旅游者觀看的一項重要旅游資源。如云南路南石林,通過將其民間傳說《阿詩瑪》搬上銀幕后,不但該景區因此而一炮而紅,這部電影也是很多旅游者去旅游過程中選擇必看的一項旅游活動。杭州西湖千古流傳的“白蛇傳說”以及動人心弦的“梁祝”都是民間文學類遺產很好的融入旅游開發的典范。其二,改變成歌舞劇。歌舞劇,是現代旅游活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表演活動形式,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將其反映本地的民間故事、神話等文學內容通過歌舞劇的形式進行展示,這也形成了非物遺產進行開發的一項重要模式——舞臺化模式,并在業界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其三,改變成故事,形成茶館文化。很多茶館文化的說唱藝人,其內容的來源均與本地民間文學類非物遺產有重要的淵源。文學茶館不僅成為了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一個重要活動點,近年來甚至被搬上電視銀幕,如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四川電視臺“擺龍門陣”等節目。
將民間文學融入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中,通過景觀的設計、景點的文化包裝將反映該景區的民間文學的內涵融入到景區的開發中,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檔次。民間文學類非物遺產是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和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文化包裝元素,規劃師們,往往將反映當地經典的民間文學故事的內容,通過景觀設計和景點文化包裝融入其中,從而增加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凸顯其神秘性。例如,陜西省城固縣南沙湖風景區開發過程中,就很好地將當地傳說的地母文化融入到景觀和景點的打造中,根據《地母傳》敘述內容,打造了諸如“梅花嶺”、“杏花村”、“桂花城”等景點,據此還包裝了“天皇島”、“地皇島”、“人皇島”等名稱,取得一定的成功[2]。
二、表演藝術類非物遺產旅游開發分析
表演藝術類非物遺產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通過唱腔、動作、臺詞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表現演唱者內心世界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1],包括民間說唱、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傳統音樂、以及體育競技等內容。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體系中,除了傳統手工藝以外,表演藝術是最容易走入市場與旅游開發接軌的。許多的民間小戲、雜技、曲藝等通過搭建草臺班子的形式,從其產生之初就留下了厚厚的商業氣息。對于表演藝術類的非物遺產通過商業演出的模式與旅游活動進行結合是其進行旅游開發的重要方式,我們應該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因為只有通過商演,才能確保這些非物遺產不失去其原有生態,使其活態傳承。正如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所說:“京劇不是博物館藝術,要講究活態傳承,只有在不斷的演出中,這個劇種才更有生命力”[3]。
(一)表演藝術類非物遺產旅游產品轉型模式
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范文6
一、舞蹈藝術的本質特點——美
俄國一位偉人——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他說“美是生活”,那么作為用審美的視角和方式展現生活的舞蹈藝術則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蹈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藝術、表演藝術,是一種通過舞蹈者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美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國外,許多的美學理論學家都一致認為舞蹈比所有動人、美麗語言更美好、更優美。18世紀的法國舞蹈理論家諾維爾指出,當人類的感情達到一定的極致,而語言有時候是不能夠表達的,那么人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那么在此時,人們的情節舞蹈就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們的一個舞步、一個動作、一個身段都能夠表達出不同的心境,例如激動、欣喜、憤怒、傷心等等。也就是說,越是難以表達的情感就越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而作為肢體語言的舞蹈藝術就是最好的表達形式。舞蹈本身就是一種美,她有美的形象、美的旋律、美的節奏、美的線條、美的舞步、美的畫面......舞蹈時時刻刻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美就是舞蹈的本質特征,離開了美的舞蹈就不能稱之為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價值和內涵。因此,正確認識舞蹈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探討舞蹈表演藝術的美學內涵并以舞蹈的美學特征為基礎進一步探討舞蹈美學的規律對豐富、發展我國舞蹈表演藝術和促進我國人民精神文明建設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舞蹈藝術的美學特征和規律
1、舞蹈表演藝術的形象性
由于舞蹈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眼睛上的審美,所以無論是在舞蹈節目的編排、舞蹈情節的敘述、舞蹈角色的塑造還是舞蹈的表演過程中都需要用很直接、形象的方式展現在觀眾的面前。但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舞蹈的情節和人物關系的編排不能過于復雜,否則就會導致舞蹈的編排者為了對舞蹈的情節和人物關系進行解釋而使得舞蹈的表達缺少了連續性和流利性,這也就會使舞蹈藝術的魅力有所減少,大打折扣。此外,運用舞蹈藝術來表現虛擬的時間對于舞蹈的編排者而言也是件難事。要想表達發生在過去或者是將來的場景,就需要舞蹈的編排者創造出特定的情節或者是用特定的處理手法對舞蹈的情節進行靈活的處理、進行說明。比如,我們熟知的舞蹈劇《文成公主》,這部舞蹈劇是展現文成公主在入藏前所遭遇的不幸和困難的事件,由于舞蹈劇情是為了展現文成公主對未見的松贊干布的仰慕和決定為國犧牲、進行聯姻的精神,所以,舞蹈的編排者就采用了“疊化”的手法對這段處于虛擬時間中的情節進行處理,安排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在幻覺中、虛擬世界中的共舞。雖然,這段雙人舞蹈實際上是沒有發生的,但是卻因為舞蹈的編排者對這段情節交代得當,所以,觀眾在觀看舞蹈、解讀舞蹈情節時并沒有對此產生誤解,可見懂得舞蹈的美學特征是多么的重要。
2、舞蹈表演藝術的動作性
舞蹈作為一門美學藝術,對舞蹈的美學動作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正如我們所共知的,一部舞蹈的好壞、一部舞蹈能否吸引住觀眾,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舞蹈動作的設計和舞蹈動作的表現力。舞蹈的動作可以說是直接為舞蹈的情節服務,它直接推動了舞蹈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狼牙競秀》、《西剎秋濤《》雞水環清》等幾部舞蹈劇,這幾部舞蹈劇展現的是保定十景的動人傳奇故事,在舞蹈的編排過程中,編導運用形象的思維、化動為靜的手筆、強烈的動作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3、舞蹈表演藝術的虛擬性
舞蹈的表演藝術有一定的虛擬性,也就是說,它所展現的一些動作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發生的,有一定的夸張和想象的空間在其中。例如,舞蹈《水》中,刀美蘭一邊急速的旋轉,一邊瀟灑的挽著頭發;再如,《金山戰鼓》中,梁紅玉在宋金交戰最激烈、最猛烈的時候突然跳到戰鼓上的舞蹈動作等等,這些在實際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而在舞蹈的舞臺上不僅僅不會顯得突兀和荒誕,反而是一種藝術的美感,一種順其自然地表達。走進劇場觀看舞蹈的觀眾對于這種來源于現實卻又高于現實的動作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贊賞高度,他們愿意欣賞舞臺上的這種舞蹈藝術的虛擬性和假設性,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美的感受和藝術的情趣,是一種超脫了自然,超脫了社會現實的想象,甚至是把他們對人物情節的虛擬想象呈現在舞臺上的一種成功。但是我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里所指的虛擬性和假設性并不是完全的脫離生活實際的妄想和漫無邊際的狂想、亂想。這種舞蹈表演藝術的虛擬性和假設性是建立在社會生活實踐、社會生活本質的基礎之上的,是對生活現象和情節的高度凝練和對生活藝術的再創作,講究的是融入生活,深入生活,又高于生活,絕對不是提倡藝術的虛假和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