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1
【關 鍵 詞】問題解決教學;地理教學;形式;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174-02
一、問題解決教學法的教育價值
(一)形成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解決教學法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非常有利于形成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問題解決教學法通過問題來學習,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在思維過程中疑問迭出的懸念、邏輯嚴密的推理和豁然開朗的頓悟等直接的成功體驗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大源泉。
(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問題解決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經常向學生設疑、質疑,使之產生懸念、疑難,積極思考,促使學生思維發散。另一方面,教師經常鼓勵學生大膽生疑、發問,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觀察、處理問題,在求解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體現了教育的民主性
問題解決教學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平等參與和民主交往的過程,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教材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理解、鼓勵和指導。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發揮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的積極性。這反映了教學的本質,也體現了教育中時代精神的要求。
二、實施“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的方法
(一)提出問題,明確思考目標
1. 精心設計地理教學中的提問。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在趣味性和靈活性的課堂問題中,引起學生興趣和訓練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方式。“趣”問: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時常提出一些既新穎又富趣味性的地理問題,可有效啟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促使學生在“持歡快之興,無厭倦之感”的氛圍中學習。“活”問: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時常巧妙地設計一些啟發性強的靈活問題,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使學生深入學習地理。通過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地討論,教師也可以乘機適時點撥學生的思維,從而很好地掌握了關于地球自轉的關鍵點和重點。
2. 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有效激勵學生主動發現地理問題和提出地理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中,開設“課堂質疑時空”和建立“地理學習冊──提問專欄”等,是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課堂質疑時空”,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4~5分鐘的時間,由學生提出問題,吸引師生在討論、自學和演講等過程中解決問題。“課堂質疑時空”中的學生提問,主要有三種形式:(1)預習提問、總結性提問和發散性提問。預習性提問,主要用以引導學生學會帶著問題去學習。(2)課堂總結性提問,主要用來鞏固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3)發散性提問,主要是擴展學生的地理知識面,內容涉及到世界熱點、世界奧秘和學生的關注點等。通過“課堂質疑時空”,融洽了師生關系,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思維的活力。“地理學習冊——提問專欄”,是在新課改中通過每位同學自主經營“地理學習冊”,以搜集地理資料、展現地理照片、表達學習感受、集中地理野外觀察和社會調查記錄,尤其是特別開辟“提問專欄”,以達到記載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提高了學生發現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理解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
理解問題,一是仔細尋找問題中的每一個信息;二是明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三是充分調動自己掌握的相關信息,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
(三)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明確問題解決的方向后,即可著手依據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有用信息運用到問題解決的實際情境中,并通過認真、細致、全面地表述和運算得出結論。
(四)評價問題,追求完善
問題的結論一旦產生,即可對“問題解決”途徑和表述進行評價和檢驗,通過再思維發現新的材料、事實和新的問題,并及時反省和進行適當調整、刪補。例
參考文獻:
[1]段玉山.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陳愛蕊.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3]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路海東.學校教育心理學[M].東北師大出版社,2000-9.
[5]石忠仁.教育學[M].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
[6]袁孝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2
關鍵詞:問題解決型 高中 思想政治課
《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實施思想政治課程新的課程目標和教法改革過程中,我在試行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法,即問題解決型教學法。通過教師圍繞教材原理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應用問題,結合社會熱點材料,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資源,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讓學生在師生對話中思考,在活動中感悟,在對話中用課本知識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當學習的主人。
問題解決型教學法是一種以能力發展、學習過程為主線的教學組織過程,我將其分為四個環節:
1.指導學生自學課文。
在應用性問題解答之前,學生應具備一些知識,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問題的解答和應用過程就無法開展。這些知識從哪里來呢?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可以通過學生課外的預習尋找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制作資料夾,相互交流。比如講授《經濟生活》第一單元前,教師就要求學生預習,了解貨幣的本質和職能,通過網絡尋找金屬貨幣的發展史、紙幣制造印刷過程和防偽技術,了解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和消費觀念,再通過教師的課內講授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教學才能有效開展。
2.設置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要以情境激發求知欲,更要以情境營造體驗氛圍,并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興趣,使其變被動地接受轉為主動地探索。(1)選取故事或利用新聞熱點。每天網絡報刊的出現的大量鮮活信息、國內國際的一些熱點問題都能聯系上經濟生活知識。(2)選取生活現象。如在學習“樹立正確消費觀”類知識時,可以給學生講什么叫“月光族”、“窮忙族”。(3)選取相應史料。史料的真實性,對學生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如在講授財政的巨大作用時就可使用“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的史料。(4)選取社會生產現象。在講授“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時,可選取較知名的東風汽車、諾基亞手機生產的路程為情境材料。
3.教師設計問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和激發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證性問題。學生掌握相關課本知識,又被情境材料所吸引后,具有了回答問題的潛能,教師就可以提出相關應用型問題。應用型問題的來源:第一是教材每一單元后都有大量的應用型問題,教師可以提前引用到課文中要求學生解決,如第一單元的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中有“錢應該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你的零花錢應該怎么花?”第二可以聯系熱點問題提出問題,教師的提問方式主要從追問事件發生的原因、依據什么原理或理論去解釋、怎樣解決此類事件的角度去提問。第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形成問題。如第十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二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教學內容“加強宏觀調控”,講課中插入我國深圳、上海、北京的房地產市場交易萎縮問題,結合課文中“國家宏觀調控,應該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等進行分討論。經過激烈的辯論,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的觀點相互補充、相互碰撞,激發思維的火花,對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有著重大的意義。
4.總結。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3
[關鍵詞]問題解決式教學法;課堂教學
問題解決式教學法的應用主要是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體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過程與快樂,在科學探究中獲得真知,同時也將促進教師轉變課程觀念,建立新的教學理念。一般適用于生物課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創新實踐、發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問題解決式教學法通常過程為: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探究驗證——得出結論。本文以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環境的影響為例予以探究。
一、創設意境,課前準備
學生應在課前搜集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危害的圖片資料。預習探究實驗,小組成員合作,初步擬定本組探究方案。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酸雨形成動畫、廢電池造成危害的動畫、探究提示、問題設置、詩句欣賞、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變化情況)。錄像片段(國外有關酸雨的情況報道及治理方法)。為探究實驗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擬酸雨,廢電池浸出液,清水,培養皿,標簽,噴壺,小麥幼苗,浸泡過的小麥、黃瓜、大豆、菜豆等種子)。
兩分鐘課前準備時間,多媒體以新聞紀實方式展現一段有關“人類在改變地球面貌”的文字記載,然后呈現“只有一個地球”的警示語,并伴有音響效果。通過視、聽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改變地球面貌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愿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創造意境。
二、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1、課堂討論。通過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提高了學生主動搜集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關心愛護生物圈、關注社會的情感。
2、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四幅畫面(濃煙滾滾、江水混濁、噴灑農藥、被腐蝕的佛像),學生觀察、辨析,達成共識:環境污染有多種類型(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們已經對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利用被腐蝕的佛像放大與原型的比較及佛像擬人化的問題“傷害我的元兇是誰”,創設了質疑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濃厚興趣。通過對我國干電池的產量、消費量、回收率的資料分析及專家測試結果——“一節紐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的了解,激發了學生探究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濃厚興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驗證
1、制定探究主題。各小組成員根據本組的探究興趣,確定探究主題,并從教師提供的多種供選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選擇本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時對本小組感興趣的探究主題初步制定探究計劃,通過教師的探究提示,各組將探究計劃補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內容如下:你選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為什么要這樣選取?是否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如果需要,你將怎樣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材料和條件(如環境、管理、觀察記錄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實驗是否需要數量統計?如果需要,嘗試設計一種你認為簡單明了的統計格式,以便記錄觀察實驗的結果。
2、初步實施探究方案。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初步實施探究方案。教師以多媒體提示課后的管理、記錄等工作,以保證探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課上完成實驗裝置,對所選用的材料進行初步處理后送到本組的“實驗基地”。課后小組成員繼續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觀察記錄工作。還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過程呢?
3、延展課堂教學成果。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一步實施探究計劃。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對實驗材料進行管理、觀察、記錄,最終在開放性實驗室中合作完成探究過程,并對記錄的數據和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撰寫探究報告。
四、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4
一、讓學生創造性地提出問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很多,構建真實的物理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問題欲望的有效方法之一,這些問題情境可以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產生的,也可以是在看到一些圖像或聽到聲音后產生的,還可以是結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產生的。讓學生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和精髓。問題有時也可以由老師幫助提出,但老師在提出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學生一些提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能再提出問題。在《機械波》一節的教學中,可以構建一系列問題情境,作為本節課的主線:①猜想一下,什么是機械波?②你能不能用一根繩子“制造”出機械波?③在操作、觀察、認識機械波時,你想想有沒有疑問、有沒有問題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分析、解決?④請你來分析和解決自己和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構建的問題情境對每個學生來說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同時又是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許多真實的因素向學生挑戰,他們對此感到好奇、興奮,并渴望發現、認識、解決問題,真正做到了全身心投入。
二、讓學生自主確認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指導幫助學生通過互相討論、探求,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確認,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這與現在新課提出的培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相對應,使學生能夠把在問題情境中獲取的問題進行確認,能夠把問題情境中的信息進行分析確認。實際上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如在《機械波》的教學中,在學生提出許多問題之后,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歸納、梳理,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討這些問題與生活實際和本節教材內容是否吻合,對理解并掌握本節內容是否適用,從而確定要解決的問題。
三、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策略確定以后,教師作為教學的引領者,要注意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啟迪學生積極思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思路。而在問題得到解決并形成初步結論后,要指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檢驗。如果被檢驗是正確的問題解決過程,則形成結論和范例(比如教學中的某一類問題的解題方法,或某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方法)指導以后的學習和問題解決。并由此給出新的問題情境,產生新的問題,使“問題解決”連環地進行下去,這就是知識問題的連貫性。如果通過檢驗,其問題解決的過程不正確或不是完全正確,那么再重新進入問題解決的步驟,這里一般是從“確認問題”開始,重新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種評價和結論最好由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學會檢驗和評價自己的工作,這也是創新素質的一部分。當然,在有些情況下這些評價和檢驗也可以由教師作出,但要讓學生明白其錯誤出現的原因,能動地去解決出現的問題,以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解決的開端。
四、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問題得到確認即得到絕大多數學生共同認可后,就要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問題解決中的實施階段,是問題解決教學法中的課堂教學具體實施步驟。把確認的問題信息與從平時記憶減縮得來的儲存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利用“發散性加工”和“收斂性加工”產生一些解決問題的設想和方案,類似于心理學中的認知建構過程。也就是在“問題確認”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思維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并實施這種思路和策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一階段的前半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其中的發散性思維。因此,我們在這一階段,特別是“確定策略”的部分,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實驗法。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上述《機械波》一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做繩子產生波的實驗,通過實驗產生了問題,通過實驗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2.比較法。比較是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解決物理問題時主要運用對不同問題的形、質進行比較的方法。或將幾個貌似相同或相近而物理過程卻根本不同的問題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出它們的共性和特征,消除和澄清易混淆的模糊概念,避免導致解題錯誤;或是將幾個貌似不同而其物理規律卻相同的問題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到相同的處理方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5
[關鍵詞]學案式教學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053
一節高效的課,需要有高質量的學案設計和靈活有效的課堂處理,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兩個環節都出現了一些偏差,筆者對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問題1.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膚淺、零碎,缺少層次
(1)膚淺主要表現為:問題設置為課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沒有考慮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知識內在的聯系。這樣看似學生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學生不一定把知識都理解了。
(2)零碎表現為:一張導學案有十幾個問題,一問到底,缺少提綱挈領的問題,導致重點無法突出,難點無法突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和整體知識的構建。
(3)缺少層次表現為:所有的問題設置都是平鋪直敘、沒有梯度的,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建議】導學案應以問題引導知識形成,所以問題的設置必須要體現“知識的整體性、層次性和梯度性”的要求。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構建。
問題2.導學案習題缺乏“導”的功能
導學案是以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形成的,而不是以習題提煉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導學案開篇自我檢測題,中間課堂展示題,最后檢測反饋題,全卷都是試題。這些導學案把“問題”和“習題”混為一談。
【建議】好的導學案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設計的集“導學”、“導思”、“導練”于一體的全程性學習活動方案,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掌握知識、提升能力。而習題則僅僅是檢查學生學習水平與技能的一種反饋手段。他們的本質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設計導學案時,不僅要重視“學什么”,更要重視“怎么學”,強化學法指導,重視學生思維過程、探究過程的設計,體現導學案“導”的功能。
問題3.以“導學案”代替“書本”
以“導學案”代替“書本”的現象,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完全以導學案為教學藍本,不使用教材的現象,可謂本末倒置。
【建議】導學案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結合教材編寫的一種優化學習的方案,它應該來自于課本,又要高于課本。所以導學案設計時一定要做到,讓學生在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只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學習。
問題4.教師忽略了“導課”環節
有很多教師在上課時,直接讓學生展示學案的自主預習部分,進行知識點的分析和講解,忽略了課前的“導課”環節。
【建議】“導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常以開門見山的語言、視屏、圖片、問題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5.“合作探究”環節缺少了有效的監督和指導
學案式教學中,合作探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實際操作時卻出現了“偏差”,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缺少了有效的監督和指導,使得一些不喜歡學習的學生借此機會,說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話題;一些喜歡學習的學生可能因為某個問題無法突破導致討論無法進行,轉而變為“靜坐”。@樣可能使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建議】在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必須深入每個小組,在學生討論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適時指導,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此外,適當的評價是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劑”、“催化劑”,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學案式”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揚其長,避其短”,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給學生一個遠大的前程。
[參考文獻]
[1]徐杰主編.“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5.
[2]文幢.基礎教育政策與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問題解決教學法范文6
【摘 要】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對學生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 初中數學;解決問題;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傳統的課堂提問提出了批判,對課堂提問重新質疑。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思考,實現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提出疑問是知識開啟的方法和手段。教師應該思考從提問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該確立科學的手段,實現教學上的有效提問。
一、創造問題的呈現情境
數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出有活力有趣味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愿望,體會到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投入數學研究。教師要全面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科學設計好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生動的語言,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形成懸念,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增強學生問題設計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開展數學課堂活動,引起學生思考,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愛好,設計好的教學問題。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根據知識點來設計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的愿望,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收獲積極學習的態度和思考研究的趣味性。
二、把握好問題教學的難度
教師應該重視提出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重視課堂提問,教育學生掌握不同難度題目的解題方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特點來解決問題。如果問題非常簡單,就得不到啟發問題的目的,教師如果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就會不知所措,無法下手解決。教師應該在原有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適合的問題,教育學生從簡單到深刻,讓學生逐漸解決,教育學生從思維的經歷中發現問題,不會感到數學學習高不可攀。
在課堂設計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問題,從簡單到復雜,逐漸運用數學知識點來達到復習的效果。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興趣高漲地學習,采用預設的教學環節,形成教學的良好循環。為了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掌握好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教育學生掌握好的方法,學會改編數學題目,學會自主性學習。
三、教育學生及時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視教學提問,學會分析,掌握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重視歸納、總結、講評的辦法,重視學生對學習知識的鞏固和提高,促進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的問題,教育學生在歸納過程中運用一些好的方法解決問題,讓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深化的過程。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運用這些評論原則:
1.運用表揚的原則
教師在講解的時候,應該重視表揚為主,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水平的問題,確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漸突破解決問題的局限性,教育學生將教師提問的問題回答正確,全面激發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做出積極的反應,教育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的準確性找到正確的答案。學生如果回答的很正確,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并給予適當的贊美。教師應該及時肯定學生正確的部分,積極指出一些學生不足的地方,給學生多方面的啟發。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言積極的現象,教育學生學會回答問題,教育學生正確地解決問題,抒發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全面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教師認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教師應該發揮出鼓勵的重要的作用,贊美學生學會自我激勵,鼓勵學習成績暫時后進的學生努力上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學會鼓勵。著名的教育家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愛、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教師會產生自我發展的要求,更何況是青少年呢?教師不應該把精力放在專挑毛病上,這樣毛病會越挑越多,教師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發現學生的優點和贊美學生的閃光點上,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長學生的學習智慧和能力。
2.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教育學生及時追問,及時補問
教師應該通過設問來啟發學生學會觀察,引導學生學會認知沖突,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路。教師可以對某一個問題實現追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本質,有經驗的教師會告訴學生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這樣的思路是否可行?為什么?有沒有什么其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該教育學生學會理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教育學生學會自己解決數學難題,并能流暢通順地將問題解答的過程告訴教師,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學會回答問題,鼓勵學生詳細回答各種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的追問和補問,引起學生思考,教育學生認清楚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育學生把問題的本質呈現出來。
課堂上學生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提問,重視對學生的數學學科思維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教育學生掌握好的數學學習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發揮出重要的積極的作用。數學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可以實現教學的和諧和互動,能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