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1
循證護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響而產生的護理觀念,也稱為“實證為基礎的護理”[1],可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護理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原理,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護理措施[2]。隨著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我科開始嘗試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復期實施循證護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們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對102例脊柱骨折患者進行了康復期護理,現將護理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204例均為臨床確診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來源為我院兩個骨科病區,將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02例,對照組102例。觀察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齡21-59(39.6±4.7)歲,骨折類型:頸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傷類型:車禍61例,摔傷19例,其他22例;閉合損傷89例,開放損傷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傷21例,合并腹部外傷19例;手術治療81例,保守治療21例,對照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齡19-58(39.3±4.9)歲,骨折類型:頸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傷類型:車禍59例,摔傷20例,其他23例;閉合損傷90例,開放損傷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傷20例,合并腹部外傷18例;手術治療80例,保守治療22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通過查詢相關的文獻和資料,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術能力和臨床經驗,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制定適合患者個體的康復期護理計劃。
(1)根據不同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個人家庭及社會地位、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出康復期存在的問題
(2)根據患者疾病的輕重,可預知的恢復程度,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康復期心理調適程度,對未來生活的愿望與規劃,提出問題。
(3)針對問題通過查詢資料尋找循證支持,制定護理措施。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康復護理模式,在醫生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康復期功能訓練和指導,如膀胱功能差者給予膀胱功能的恢復鍛煉,肢體活動障礙者給予肢體的屈伸鍛煉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鍛煉,以及腰背肌功能鍛煉如三點支撐法、五點支撐法等。
1.3護理效果判斷標準
治愈:患者功能鍛煉良好,和醫、護、病友間溝通正常,參與自己的疾病治療、護理,樂觀積極,有強烈的回歸社會的愿望;好轉:患者在護理人員督促下進行功能鍛煉,和醫、護、病友間溝通少,對自身疾病關注度低,寡言少語,對出院后生活方式無積極規劃;預后不良:患者功能鍛煉處于被動狀態,和醫、護、病友間無交流,對自身疾病漠不關心,消極悲觀。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12.0版本統計軟件進行處理,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轉7例,預后不良1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期護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轉14例,預后不良8例。觀察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循證護理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獲得的科學證據進行辯證論證,然后結合臨床實際問題,對脊柱骨折患者康復期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護理,該護理模式對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護理,又能通過科學的護理增加病人對治療護理手段的依從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證護理作為一門獨立的護理理論體系,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打破傳統的醫護間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性與信任指數,增強護理人員自我存在感。
傳統的康復護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個發病群體,一個共同的“病”,護士作為醫生發出號令的執行者只去機械地做好分內工作,而沒有把每一位患者都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觀察、掌握其心理動態、生理病理變化,更沒有思考過患者在康復期究竟處于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哪個層次,作為一名專科護士,又能幫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個層次。事實上,護士是和患者面對面最多的人,比醫生有更多的時間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醫生要對癥下藥,護士要對癥護理,這樣患者才能早日康復,所謂“三分治七分養”的道理就在于此。
總之,對脊柱骨折患者康復期實施循證護理,不僅豐富了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提高了專業技能,打破了護理人員固有的護理、思維模式,而且科學實用的護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顯提高,從而進一步體現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和護理學的專業價值。
參考文獻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2
【關鍵詞】 胸腰椎骨折;手術治療;健康指導
胸腰椎壓縮骨折是脊柱科常見疾病[1],因骨折多不波及椎管,臨床表現較單純,如果疏忽大意容易失去治療機會,遺留下后遺癥,如腰部疼痛、畸形及椎體滑脫等。采用臥床墊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功能鍛煉和飲食調節相結合方法,取得滿意效果,現就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本組22例,男15例,女7例,男性年齡最大85歲,最小18歲,平均43歲;女性年齡最大76歲,最小23歲,平均40歲。骨折原因:工地上施工受傷10例,車禍傷7例,行走滑倒3例,從床上或椅子上跌傷2例。骨折類型為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22例中其他系統合并癥10例,其中心血管病中冠心病4例,高血壓6例;糖尿病1例。傷者身前情況:能下床行走,生活自理22例,能下地勞動16例。
1.2 臨床特點 病人均有腰背疼痛,脊柱活動障礙和局部壓痛,絕大多數伴有腹部墜脹感。X線、CT表現為椎體骨質疏松和退行性變,骨折部位為T7~L5,單個椎體骨折15例、多個椎體骨折5例,均為單純壓縮骨折,壓縮程度為1/3~2/3椎體厚度。
1.3 療效評定 根據病人主訴疼痛程度,腰部墜脹感,脊柱活動及X線、CT復查椎體壓縮度變化情況分級計分。出院時及隨訪6個月~1年分別評定療效.
2 術后護理
2.1 安置:全麻術后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硬膜外麻醉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平臥可壓迫傷口止血。
2.2 生命體征監測:術后應嚴格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并記錄,每1~2h測1次;注意觀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
2.3 切口及引流管護理:術后切口應給予加壓包扎,密切觀察敷料的滲出情況,及時更換敷料并記錄滲出量;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管道受壓及扭曲,維持有效引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合理使用抗生素,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的發生。
2.4 護理:術畢3~4人一起使患者保持水平位移至病床平臥;平臥4~6h,切口下可墊棉墊以壓迫切口減少出血;保持;軸線翻身1次/2h,翻身時保持頭、頸、軀干成軸線,整個軀體同時轉動,避免脊柱扭曲,翻身時防止引流管脫出。
2.5 脊髓神經功能的觀察: 密切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肌力及括約肌功能,尤其注意感覺平面的變化,并與術前作比較,以便及時發現術后有無脊髓損傷加重和術后肢體恢復情況。如患者出現下肢疼痛、麻木、肌力較術前減退和感覺喪失平面升高等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排除血腫形成或內固定松動植骨塊脫落的可能。
2.6 疼痛的護理:術后應評估患者疼痛的性質、程度、范圍,保持周圍環境安靜舒適,多與患者溝通,分散其注意力。術后切口疼痛常與咳嗽、深呼吸和改變等關系密切,咳嗽時用手按壓傷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咳嗽引起的疼痛。翻身時避免觸及切口及牽拉引流管。擠壓引流管時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減輕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3 康復護理
康復鍛煉[2]主要為腰背肌及雙側股四頭肌的舒縮鍛煉,腰背肌的鍛煉對胸腰椎壓縮骨折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腰背肌鍛煉(牽引椎體),使骨折部分復原,同時避免骨質疏松的發生,避免遠期椎體恢復的高度再度丟失,腰背肌的力量增加,增強了脊柱的穩定性,減少脊柱退變的發生,避免腰背部的疼痛及畸形。股四頭肌的舒縮練習,可防止股四頭肌的萎縮,增加腿部力量,防止下床摔傷。功能鍛煉術后1~2天開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可依次采用下述鍛煉方法:(1)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用頭部、雙肘及兩足撐起全身,使背部盡力騰空后伸。術后1周左右可練習此法。(2)三點支撐法:讓患者雙臂置于胸前,用頭部及足部撐在床上,而全身騰空后伸。術后2~3周可練習此法。(3)四點支撐法:用雙手及雙腳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一拱橋狀,術后3~4周可練習此法。(4)俯臥燕飛法也叫飛燕點水法:先練頸部后伸,待稍有力后再練習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以至抬起上身。以后伸直膝關節抬腳,先抬一只腳,兩替抬,然后再同時抬兩腳。最后頭胸、下肢一起抬,兩上肢同時向后背伸,肘關節要伸直,爭取使兩手在背后拉在一起,這樣,身體的兩頭翹起,兩臂后伸,腹部成為支點形似飛燕,故又稱飛燕點水。術后5~6周可練習此法。
4 討論
胸腰椎單純壓縮性骨折[3]是由于外傷的脊柱骨斷筋傷,阻滯氣機致氣滯血瘀,故有腰背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由于脊柱中柱對于重力的傳導,脊柱的活動及穩定性至關重要,如壓縮性骨折未能有效復位可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椎體滑脫、脊髓神經受損。護理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效果,尤其是能否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關系到患者的情緒穩定,而正確的指導及護理直接關系到疾病的預后。因此,護理工作者要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只有認真實施了各項護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取得滿意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梁欣,胡廣華,李會川,等.胸腰椎單純壓縮骨折病人的康復護理.中醫正骨,2001,13(3):62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3
摘 要:目的:探討采用頸前路減壓植骨鋼板內固定治療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方法:對74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重點做好術前心理護理;顱骨牽引的護理,呼吸道護理,術前準備;術后護理,功能鍛煉與康復護理,預防并發癥;以及出院的康復指導等護理。結果:按日本矯形外科協會(JOA)評分為7~11分,無脊髓功能損害加重;按Frankel分級評價,有17例完全恢復正常,上升2級44例,無改善13例。結論:圍手術期優質的護理服務,對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的恢復和功能重建至關重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對疾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頸椎骨折脫位;圍手術期;護理
頸椎骨折脫位是脊柱骨折中最嚴重的骨折。發生于此段的骨折脫位易并發脊髓損傷.中醫正骨,2008,6(20):80.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4
【中圖分類號】B 【文獻標識碼】R473.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43-01
腰椎壓縮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創傷,如護理不當可發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結石、墜積性肺炎、褥瘡等并發癥,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合理有效的康復指導,不僅可促進骨折的愈合,對機體的康復、預防并發癥發生亦起著重要作用。本院對16例腰椎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的患者,予以疏導、飲食、和功能鍛煉方面的指導和護理,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10例,女6例,年齡17-72歲,平均51.6歲,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療,年份為2010年8月-2013年4月。
2 康復指導
2.1 心理疏導 創傷骨折多為突發事件,尤其腰椎壓縮骨折,導致軀體功能障礙,往往擔心以后生活質量。所以先穩定患者情緒,入院后,積極與患者交流,使患者熟悉病區環境,消除陌生感,然后向患者介紹病情情況、治療方法和以往成功經驗,加深對醫務人員信任,從而安心住院,積極配合要求。
2.2 飲食指導 椎體受傷后,引起腰椎血腫,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腸蠕動功能紊亂,而出現腹脹、便秘。骨折早期給予青菜、水果易消化食物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鼓勵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500ml水,可防止大便干燥,可預防泌尿系結石,骨折后期可給予瘦肉、豬蹄、雞蛋、蝦皮、牛奶、蔬菜、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高鈣、高鋅、高鐵食物,以便于骨折修復和補充機體消耗。
2.3 患者平臥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傷后即在骨折處腰部墊以小棉褥卷成的長枕,開始高10-15cm,讓脊柱過伸 ,使壓縮椎體自動復位。
2.4 功能鍛煉 腰椎損傷后,長期臥床會增加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的機會,影響以后的脊柱活動,所以督促患者盡早功能鍛煉是必要的。
2.4.1 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做上肢外展,護胸兩手捏橡皮球,屈伸膝關節,按摩下肢肌肉等運動。
2.4.2 腰背肌鍛煉 挺胸、仰臥于硬板床上,兩肘支起胸部,腰背部懸空,傷后1-2天可進行。五點支患者伸肌鍛煉,即頭、雙肘、雙足為主點,傷后2-3周進行。
2.5 翻身 是腰椎護理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可有效避免長期臥位誘發的褥瘡,墜積性肺炎,采用“軸線翻身,有2-3人協同完成,2-3小時翻身一次,一般按平臥―左側―右側―平臥原則進行翻身。
3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繼續進行功能鍛煉,注意3個月不得彎腰,6個月不負重,注意休息,促進機體康復。
實踐證明,恰當的護理措施,正確的指導,可有效的預防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結石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組16例全部恢復了原來的生活狀態。
參考文獻: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5
【關鍵詞】 胸腰椎爆裂骨折術后康復鍛煉
中國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發于胸段,為脊柱不穩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經根損傷,主要損傷原因為高處墜落,強大軸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個或1個以上的椎體稱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體后壁破壞,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據不同應力作用,造成椎體骨折部位,形狀不同,主要損傷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韌帶斷裂。臨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經損傷以壓迫為主,早期手術準確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今后神經功能恢復,脊柱穩定重建的重要條件.術后正確有效的康復是功能恢復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來,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損傷12例,在脊柱內固定的基礎上早期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收到良好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齡19-63歲,平均54.8歲,損傷原因:高處墜落傷35例,擠壓傷18例,跌傷3例,車禍2例,受傷椎體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為多錐體損傷,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時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內固定,37例Tcnor系統內固定;41例行減壓術,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術。結果無1例發生并發癥,除3例全癱病人無明顯進步外,16例不全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脊髓損傷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距損傷時間8h-12d.
2 術后康復護理
2.1心理康復指導
胸腰椎骨折一般發病突然,多為意外事故,患者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一個健康人成為一個患者的角色轉換,加之臥床休養時間長,需要家人長期照顧,患者對生活及預后的擔心會使其產生巨大的生活壓力,護理人員對患者除耐心疏導外,還應指導患者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需保持耐心,認真傾聽,給予講解,切不可表現出厭煩,另外,取得家屬的配合,及時與患者溝通,針對患者各階段的心理反應,思想活動,及時給予安慰,解釋,講解手術的必要性、目的、手術簡要過程,以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認真堅持治療.
2.2術后基礎護理:康復鍛煉:適時有效地康復鍛煉指導想,使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2.2.1 術后護理: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臥硬板床,時間一般為4-6周,特別是行椎管減壓植骨融合術的患者更應如此,臥床時間可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素質及手術方式而定。術后飲食無特殊禁忌,可根據麻醉方式決定。術后4-12h內平臥,不宜過早翻身,以免引起傷動性出血,這時應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壓部位皮膚,以防止發生壓瘡,同時進行雙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間隔10---15分鐘,以增加血液循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12h以后可由護士協助翻身,采用護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髖部,兩手同時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條軸線上,平衡翻身,嚴防扭曲,如患者過于肥胖,可兩人協助,以保持翻身動作的穩妥,防止脊柱過度扭曲造成術后傷。一般術后3天內,患者不宜自行強力翻身,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體質結合病情考慮是否可自行翻身,據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難者,仍需要協助翻身。
2.2.2 引流管護理:注意保持傷口負壓引流管的通暢,根據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壓、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脫出。同時注意觀察負壓引流的量、色、性質,一般術后1-2h引流量為200-350ml左右,24h不超過600ml,如有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時應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現非血性液體或引流液明顯變淡,可考慮為腦脊液漏,可將床尾抬高30度,停止負壓引流,加壓包扎傷口,及時更換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2.2.3病情觀察: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注意切口滲血及滲液情況,傷口是否疼痛,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四肢肌力恢復情況及皮膚感覺的改變,同時加強生活護理,多巡視病房,與患者交流溝通,主動關心患者,解除其不習慣和怕麻煩人的顧慮,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確指導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床鋪一旦污染,主動及時更換干凈被褥。指導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適當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質,含纖維素豐富的飲食,防止受涼感冒,以增加肌體抵抗力。囑患者多飲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結石。指導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進換氣,協助翻身叩背,促進排痰,以預防肺部并發癥,必要時行霧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釋。
2.3 術后功能鍛煉指導方法。
2.3.1 術后早期(0-7d):術后1周內,以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出現水腫,血腫壓迫脊髓與神經,預防神經根粘連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雙上肢,如握拳、屈腕、肘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旋鍛煉;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進行主動的雙足背伸、跖曲鍛煉,持續5-10s后放松,恢復原位,雙足背伸與跖曲交替訓練,同時還要加強下肢膝、髖屈伸和足趾各關節的活動以及直腿抬高鍛煉,左右替訓練,2-3次/d,10-20 min/次,鍛煉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各足趾隨意活動,拇趾盡量伸、屈反復進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動是防止神經根粘連的有效措施,患者平臥位,在應用鎮痛藥物(如鎮痛泵)的前提下,膝關節伸直,腳上舉,初次由30度開始,逐漸加大抬高幅度,雙替進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循序漸進地達到活動角度,鍛煉時先被動逐步過渡到主動。在直腿抬高練習的同時協助患者做壓膝、壓髖等被動活動,由于下肢伸屈活動可牽拉神經根,使其有1cm的移動范圍,從而防止神經根再粘連。[2] 截癱患者被動完成上述訓練。屈頸活動,去枕平臥,頭抬起,下頜靠近胸骨,反復進行,3-4次/日,5-10下/次,逐漸增加活動量。
2.3.2術后中期(7―28d):傷口愈合期,此期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負壓引流管拔除,疼痛緩解,脊神經根水腫消失,繼續加強前面已指導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要科學性:開始動作要緩慢,活動范圍不必過大,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功能鍛煉次數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種鍛煉方法重復次數、幅度大小、頻率快慢都應因人而異,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入路不同而靈活掌握。不應規定具體時間、具體次數,要辨證施護,以鍛煉部位有輕度疲勞感為度,不可強求,次數由少到多,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報告醫師,防止意外發生,并進一步調節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鍛煉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為主,指導患者在家人的協助下自行平衡翻身,側臥和平臥交替進行,患者雙手拉住床欄桿,家屬在患者的另一側協助托腰背部,輕輕將患者抬起側臥,并將患者置于舒適的功能位。另外還要加強括約肌訓練 對于不完全癱瘓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括約肌訓練及做提肛運動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復括約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術后第三周開始,首先練習挺腰法:,堅持6個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強脊柱的穩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臥位,肩與臀部貼緊床面,腰部向上抬起,開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勞為宜。術后第四周開始,進行五點式支撐法練習,患者仰臥屈膝,用頭部、雙肘、雙足作為支撐點,撐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離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復。
2.3.3康復期:術后4周-3個月,根據手術部位及方式不同,臥床休息4-6周。術后5周以飛燕點水法鍛煉腰背肌,患者俯臥,抬起頭胸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后背伸,兩膝伸直,從床上抬起兩腿,只有腹部著床,身體呈反弓形。拆線以后,充分臥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圍,以保護胸腰椎的穩定性,由護士或指導家人協助扶著坐起,重力放在腋下為支撐點,挪至床旁,兩腳著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動,慢慢行走,但避免彎腰、扭腰等動作,護士應與病人一對一的訓練,指導病人掌握要領,保持正確的訓練姿勢;同時進行站立訓練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達到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如膝關節屈伸、踢腿等鍛煉下肢肌力,以加強其穩定性。 若自己獨自下床時,可先采取俯臥位,雙足著地,再以雙手配合用上肢撐起身體,保持腰部伸直位,兩腳著地逐漸站起。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訓練,練習走路時,要求邁步要前突,上身和頭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穩定,步伐要均勻。先練習扶墻行走,適應后再獨立行走,行走距離開始最多不超過50米,以后逐漸增加。不可在床邊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經根水腫,引起腰痛。繼續加強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鍛煉,進行二點式、三點式訓練以及五點式、飛燕點水式訓練,次數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導:提高患者的認識,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出院前,護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出院后仍需堅持功能鍛煉至完全康復,以鞏固和提高療效。出院后繼續臥硬板床,出院頭3個月以休息為主,輔助以積極的康復鍛煉,仍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在原有鍛煉的基礎上,增加鍛煉的強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圍保護腰部3個月,避免過早體力勞動。手術后腦力勞動可在6個月逐漸恢復工作,體力勞動則應在12個月后才開始工作,工作由輕到重,時間由短到長,并避免強烈的彎腰、挑擔、扛物等重體力活動。[3]避免坐軟椅,防止腰部極度彎曲或扭曲。如出現持續性腰痛,下肢痛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3討論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術相對復雜,骨性愈合時期長,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是造成植骨塊移位,內固定物松動,腰背肌萎縮的主要原因。術后的正確護理和病情觀察、并發癥的預防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與手術成敗密切關聯。全面了解有關疾病的病因、癥狀、體征情況,有利于向病人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和輔導,減少患者手術前的心理恐懼和焦慮,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加快患者手術后恢復的速度。掌握病理變化,有利于了解手術指征與治療方案,掌握相關基礎知識,便于知道患者鍛煉的方法與時機。圍手術期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鍛煉及心理疏導,加快了病人術后的康復,減少了術后的并發癥,促進了患者功能的恢復。所以精湛的手術技術配合優質的康復護理是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4結果
58例病人術后3-18個月隨訪,患者能夠自覺地按照要求進行功能鍛煉,順利達到康復,1例患者術后8個月出現螺釘松動,主要因過早負重有關。57例患者均達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癱患者借助輪椅恢復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癱患者術后需家人協助恢復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損傷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術后按ASIA損傷分級平均提高1-2級,優良率為98.7%,。
參考文獻
[1]胡慧敏.趙合元,腰椎間盤術后血腫形成原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7.96
脊柱骨折康復護理范文6
由于各種意外事故導致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受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消失和括約肌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完全喪失臨床上稱完全性截癱,部分喪失稱不完全性截癱。隨著治療的進展,病情穩定后需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護理,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現將截癱患者家庭康復護理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30例截癱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2~59歲,病程40~150天。完全性截癱8例,不完全截癱22例。
1.2 家庭康復護理內容及時間安排:對陪護人員進行醫護知識培訓,包括對患者的心理康復、功能訓練、一般治療和護理。康復護理時間為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在出院前1周由責任護士給予出院指導,留下聯系電話,通過電話回訪,解答及指導出院患者存在的問題,了解出院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和遵醫行為,有的放矢進行宣教。
2 家庭康復護理內容
2.1 心理康復:截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表現為焦慮、抑郁、悲觀消極的心理狀態。針對這些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及心理應急能力,解除心中郁悶,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康復護理目標:(1)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2)功能鍛煉改善殘存肌力和關節活動度;(3)增強患者自信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C5損傷者可利用輔助工具進食;在他人幫助下完成從床到椅的轉移,使用手控電動椅;對C7~T12損傷者能自行或在他人協助下完成從座位或輪椅上的減壓,能做各種轉移活動;能使用背闊肌訓練器、人力訓練器等;對T3~12損傷者,重點是借助支具站立和治療性步行[1]。
2.3 康復護理措施:(1)意識訓練:囑患者在潛意識里做抬腿、抬腳、活動腳趾;抬臂、舉手、抓東西每日3~5次,每次10分鐘。(2)保持功能位:癱瘓肢體保持功能位,如踝關節保持90度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伸直外展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墊高肩關節,適當外展位,腕關節避免屈曲下垂。采用沙袋、夾板、支具來維持所需的功能位,要早期進行關節被動活動,每日2次,每次30分鐘,防止關節僵硬。(3)功能訓練:高位截癱患者要注意避免上肢發生固定畸形。如借用手支具和ADL箍套,在套中插入匙或叉的柄,利用肱二頭肌屈肘力將食物送入口中;坐位或坐輪椅時,注意每30分鐘左右用上肢撐起軀干使臀部離開椅面減壓,避免坐骨結節形成壓瘡;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如自行穿脫衣褲、鞋襪,刷牙、洗臉、進食、輪椅轉移到廁所等。
2.4 康復訓練的方法:訓練時采取家屬與患者“一對一”的形式,每次訓練時間30~40分鐘,每日 1次。
3 效果評估(見表1)
4 護理體會
家庭康復護理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截癱患者經康復護理后改善殘存肌力和關節活動度,恢復了肢體原有功能,因而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復護理后能改善患者的運動障礙程度,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原則,心理護理貫穿于護理的始終。總之,截癱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康復是一項漫長又艱巨的工程,需要護理人員、家庭、社區、社會多方協作與支持,使患者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發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