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1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家文化
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上提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主要力量,“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事關民族興衰和國家前途。”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
核心價值觀是特定社會群體判斷社會事務時依據的是非標準和遵循的行為準則。清華大學學院歐陽軍喜教授認為“核心價值觀能否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共識,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核心價值觀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傳統文化,是否體現民族特性;二是核心價值觀本身是否科學先進,是否順應了世界潮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的前進方向。”黨的十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表達形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體要求的指引之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重新審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倡導血親人倫、修身立德、理性入世。其中心思想包括禮、義、智、信、忠、孝、廉,思想核心為“仁”。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凝結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神內核。
一、從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看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流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源流。以孔子開創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西漢以來,儒家經學以強勢之姿成為主流的文化意識形態。不論是皇權統治還是民間維系社會都以儒家經學作為價值標準。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發展驅動力。必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必須根植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必須是對中國優秀價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
二、以儒家文化豐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內容
儒家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遠流長。國家所提倡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述。“文明”、“和諧”、“公正”、“友善”等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一)以“入世”、“求實”之道堅定大學生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
縱觀中國歷史,從先秦諸子百家到程朱理學,都在強調一種信仰的追求。特別是儒家強調“入世”,強調個人理想要以政治信仰為背景,而個人理想的實現要和國家社會的訴求一致。儒家文化是一種非宗教而勝于宗教的文化力量,它對于理想信念的無限追求從沒有停息過。這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的“信仰”、“信念”的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以“樂觀”、“鼎新”之義豐富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指各民族歷史地形成的體現民族生存發展規律,反映民族根本性格,具有普遍滲透力的全民族的主體意識和主導精神”。“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中華民族在抗爭與發展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統一的民族認知。這種以愛國為基礎的民族認知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和民族自信的來源。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時,中華民族不斷結合時代特征,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特質形成新的思想體現了時代特征的精髓。
(三)以“修身”、“仁愛”之禮深入大學生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教育
道德修養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轉變為個人道德品質的內在過程,是長期形成的道德情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我國自古以來長期重視道德修養對于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重要意義。儒家文化更以“仁”為核心,提出德政的主張和禮樂的教化方法,建立了一套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深深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
三、以儒家文化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吸引力
教育效果通常通過“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共同作用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顯性教育方面除加強思想政治課教育之外,也可以整合多種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如大學語文、中外文學名著鑒賞、社交禮儀等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堂教育形勢。在隱性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在第二課堂層面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打破理論灌輸式教育模式,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生活動大力提倡社會志愿服務。這種包含“文明”、“和諧”、“友善”內涵的踐行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到實際行動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儒家文化重視環境對于人影響,建立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是儒家傳播文化主要目的之一。大學生最常接觸的“環境”就是校園,而先進的校園文化正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有益環境。家是儒家最主要的歸宿,作為載體把文化、思想、禮儀、教育都最實際地落實下去。每一個大學生都出自一個家庭,將來也必將組成屬于自己新的家庭。這是儒家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論戰線,2004(12).
[2] 井中雪.論政治信仰[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 張豈之.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源流[N].北京日報,2009-6-1.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2
關鍵詞:儒家文化;國產動畫;劇本創作
一、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
1、儒家文化的傳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學流派。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千百年間的傳承與發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層觀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所創,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封建社會時期的發展,由于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態度不同,所以給儒家思想的發展與傳承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先秦時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經歷了“焚書坑儒”,漢初遭到了統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學、佛學的挑戰,在近代出現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這些不同的“經歷”使儒家文化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做出適應,最終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儒家思想經歷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學的傳承與發展,使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中無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中和”美學思想就是指結構和諧,內部諸因素發展適應的一種美。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反映在審美和藝術上,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特殊風格的形成,如藝術形象的溫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寧靜、隱秀,表現形式上講究委婉與比喻,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崇尚含蓄美的特點。藝術思想在藝術審美上主要體現在審美的功能方面,既審美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儒家文化的藝術思想在藝術評價方面左右著中國藝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禮樂”——藝術的功能;二是“成于樂,游于樂”——藝術的教育功能;三是“盡美矣,有盡善矣”——藝術的評價標準;四是“樂而不,哀而不傷”——藝術的尺度。中國藝術作為飽含著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載體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劇本分析
1、儒家文化對國產動畫劇本創作的影響
從1926年第一部國產動畫《大鬧畫室》出現至今有近百年的時間,而國產動畫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育大地。動畫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載體形式,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動畫藝術是一種全方位的藝術載體形式,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首先需要一個出色的劇本,劇本是一部動畫作品的靈魂。上個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國學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對民族文化以動畫的藝術形式成功展現。從這些動畫作品故事內容來看,它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戲曲等。在造型與表現形式選取了剪紙、年畫和皮影等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成為了獨樹一幟的代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中國學派”動畫。中國的四大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1964年由上海美術制片廠發行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記》的一個篇章。由《大鬧天宮》的故事內容所展現的哲學觀、美學觀和道德觀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響。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藝術思想左右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四個方面分別是藝術的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藝術的評價標準和藝術的尺度。國產動畫《寶蓮燈》和《哪咤鬧海》正是體現了藝術的教育功能。“孝”作為百善之首在《禮記》中亦有記載,如“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1979年由上海美術制片廠制作的《哪咤鬧海》,其主要內容講述的是陳塘關李靖之子哪吒與東海龍宮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樣由上海美術制片廠制作的《寶蓮燈》的劇本取自中國神話傳說改編,講的是沉香“拜師學藝、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小蝌蚪找媽媽》因靈動而又圓融的水墨語言表達了形式盡美,內容同一,符合儒家藝術思想的藝術評價標準,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物我兩忘”的意境,這種節制的情感與儒家藝術思想的藝術表現尺度相吻合。正是這些經典的作品體現了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是相互促進發展的,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在新時代結合發展是二者的共同訴求和發展必然。
2、儒家文化對國產動畫片劇本創作的啟迪
劇本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是動畫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階段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劇本作為動畫作品根本的藝術基礎形式對整個動畫作品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上個世紀60—80年代“中國學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鬧天宮》和《寶蓮燈》等,它們劇本都取自于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從先秦時期一直流傳至今,長時間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說是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著一致性。國產動畫經歷過起步、發展、輝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時期,現如今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對于動畫人來說是幸運的,動畫人有責任和義務去探索和發揚國產動畫。國產動畫汲取的營養來自于傳統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動學習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才能使國產動畫的創作選題視野更加開闊,創作思路更加清晰。對于儒家文化而言,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精華的部分與當代科技動畫相結合,創作出帶有民族標簽的國產動畫作品,這樣既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對動畫創作上一種學習和探索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趙曉鵬.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J].新疆社科論壇.2009(04)
[2]王洋.論建構儒家文化與中國動畫互促發展的動態機制[J].藝術品鑒.2015(12)
[3]王媛媛,王洋.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對動畫劇本寫作的啟迪[J].現代裝飾(理論).2016(01)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3
用儒家文化滋養企業,這在中國企業中是一個趨勢。2008年以來,方太一直在把儒家文化引入企業管理。現在,到方太來取經的企業家越來越多,熱情也越來越高。大量企業家對儒家文化在企業中的推廣,是非常感興趣,而不是一般的感興趣。
儒家文化為企業“定心”
為什么中國企業家有這樣的興趣?因為儒家文化以仁愛為核心,從人性出發給企業注入靈魂。而前提就是企業家首先要有靈魂,把儒家文化當成自己的信仰。
我反對把儒家思想當做一個管理工具拿到企業里,只是覺得它管用,這樣的引入不會成功。先成為企業家的信仰,后面就好辦,術的方面可以靈活地拿來用。
怎樣才是給企業注入靈魂?辦企業首先要解決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你有沒有自己在意義層面的使命,有沒有給顧客和員工帶來福祉的使命。
是否有核心價值觀,還包括用什么方式來實現使命,不是為了實現使命什么都可以干。核心價值觀意味著,能夠明確什么是可以干的,什么是不可以干的,對自己要有個要求。這樣的企業才是社會需要的。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滋潤
但是在企業里推廣儒家文化,要講究水到渠成。近些年中國為什么會有國學熱?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出現的。儒家講中庸,強調過猶不及,如果很急迫,去硬推儒家文化,那就過了,而過了和不及一樣是不好的。
在管理者方面,關鍵是用什么方式去解決價值觀問題的急迫性。2013年11月26日,去曲阜時,尺度拿捏得就剛剛好,就拿了兩本儒家文化的書,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這就夠了。
文化需要人們發自內心的接受,就算在公司內部推,也不能急迫,員工一反感你就失去了對他的教育。培訓是員工記住就行,下次考試能答出來就好,但教育是要發自內心接受的,光背出來沒用。如果員工反感了,那就是教育失敗了。教育還是要順其自然。
目前傳統文化在中國企業的推廣,還處在摸索階段,傳統文化也確實正在成為很多企業家的個人信仰。西方管理學發展了100多年,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經營中的打通,今后摸索二三十年肯定是必要的。
2014管理風向標
Q:在企業中推廣傳統文化,您對其他中國企業管理者有怎樣的建議?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4
一、仁的概述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則和道德評價標準,是儒家思想道德規范的最高準則,在《論語》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見。所謂“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尊重人,愛護人,禮待人,重視人的價值和主觀能動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其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出發點。
孔子仁的思想內容包括了十個方面:
(1)禮,禮是實行“仁”的目的。(2)孝悌,孝悌是實行“仁”的基礎。(3)義,義是實行“仁”的標準。“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見利思義”《憲問》。(4)忠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5)知勇,知勇是實行“仁”的首要條件。孔子把知、仁、勇聯系,作為必就行的三要素。(6)恭寬信敏惠,這是實行“仁”的必要條件。(7)儉、好學,這是實行“仁”的要求。(8)中庸(道),這是實行“仁”的標準和境界。(9)溫(溫和)、良(善良)、恭(敬)、儉(節儉)、讓(謙讓),這指的是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的德行。(10)剛(剛強、果斷)、毅(堅毅)、木(質樸)、納(言語不輕易出口)、直(質直,直道而行),子曰:“剛、毅、木、納近仁。”
二、仁的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
(一)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性
儒家文化的教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六藝、四教、四書五經等。其中,四教指文、行、忠、信,這是有關政治道德的;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是為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而設;《詩》、《書》、《禮》、《易》、《春秋》)是為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而開設,并長期沿用,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至此“四書五經”一直是儒家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升學、就業壓力增大,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的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樂觀點的心態和頑強的意志,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孔子尤為欣賞顏回“身居陋巷,樂在其中”的豁達樂觀,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向上心態;孟子認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一個人擔當重任、成就事業的必經歷程。儒家文化中這種重視苦難經歷的思想及其倡導的自強不息、剛毅不屈的積極進取精神,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直面挫折的自信心,培養他們拼搏進取的積極向上心態;有利于克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實現心理教育的目標。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高校的道德教育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如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儒家道德教育以“孝”為根本,“百善孝為先”是傳承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內容都是家庭美德教育的正面素材。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應該繼承并發展儒家文化推崇的誠實守信、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醫”(《論語?子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強調有恒心,立長志;“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強調省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言必行,行必果”(《論語?學而》),強調學思并重、誠實守信。此外,教學相長、身體力行等思想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說服力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5
【論文關鍵詞】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異同點
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是又能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各種宗教乃至不同文化。在中國,儒家的正統地位,尤其是吸收佛道精髓的宋明理學,在元、明、清幾代被欽定為官方權威思想,形成為定于一體的文化語境。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并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滲透與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中國伊斯蘭文化。作為意識形態范疇的伊斯蘭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文化有眾多一致,二者相互交融,在人們的宗教行為與現實生活中發揮重要影響。
一、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意識形態的不同關懷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其教義中某些部分與儒家思想和精神相通,為穆斯林在中國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民族化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尋求與儒家相互認同、發展、融合的過程。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意識形態的不同,具體表現在本體論、認識論、人性論等方面。
(一)本體論
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強調嚴格的一神信仰,以安拉為本位,以人與安拉的關系為重點,強調對安拉的崇拜和順從,強調人對安拉的義務,甚至把宗教信仰和功修視作人之本性;而源于農業文明和家族社會的儒家文化的主流,重視現實人生,重視人倫道德,強調家庭親情,關注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
中國儒家一貫主張是天命就存社會人事之中,不能離開社會人事談及天命,只有搞好人事關系,才能得到上帝的贊許。近現代以來,對伊斯蘭文化基本精神的認識更加明確,著名學者馬次伯指出:“不盡人情,不合理性,不切實際,不可得而知的東西,違反了人性的需要的信仰,為回教(指伊斯蘭教)所鄙視而認為異端。其基本精神,與儒家‘至誠’、‘盡性’、‘成德’、‘立本’的主張完全符合。不過回教更進一步,很具體地指出了人類對宇宙萬能主宰的應有的態度,這就成為他宗教的本質。”
(二)認識論
就認識論而言,而伊斯蘭教認為“夫正道之原,自開辟之初,乃真主自立,敕降天仙,……代已極,闡揚至道,道立綱常,而后有教。”即認為知識是由真主創立的,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伊斯蘭倫理道德要求穆斯林愛真主所愛,惡真主所惡。然而中國儒家相信知識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它來源于社會生活。
總之,伊斯蘭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儒家文化的重心則是倫理道德。“天即吾教所謂天地人物萬有之真宰”,“天”即“真宰”,“天道”就是神道。
(三)人性論
關于人性論,伊斯蘭教認為。至善、完美是真主安拉的重要屬性,真主是“至仁至慈”、“至睿至善”、“至尊至大”的。人性的問題上,伊斯蘭教認為人性具有善惡兩重屬性,一方面,人由于稟賦了真主的本性,人是天地問最高的典型,人具有最美的形態;但同時,人又是脆弱的、易受誘惑的,人具有作惡的趨向。 人性的善惡問題上,中國儒家在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爭論,除了孔子以外,孟子、荀子、告子等都各有自己的觀點。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認為“皆有善性,但當充而用之耳。”荀子性惡說卻持相反的言論,他認為人性皆惡,不以禮義矯正,則不能為善。告子論性則稱:人性易變,無分于善不善。他說;“食色性也。”求生存和求配偶是人類的本能,是天命之性。”但宋明以后,“理學家普遍主張‘人性二元論’,即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理學家所建立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二元結構,”代表了中同古代人性論思想的最高成就。
二、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意識形態的相同之處
“如果擺脫一元化的思維方式,從多元化的文化結構與寬容的文化立場來看,每一種文化或文明體系都具某一個特定的方向而有其特色,從而也自然具有其局限”人類有著相同的本性,也有相同的人生問題或相似的社會問題,所以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必有相同之處。
儒家文化雖以人學為主,以倫理為本位,但儒家文化不絕對排斥滅道,儒家主流派不否定宗教,還把發揮宗教的社會功能和情感功能作為圣人教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儒家典籍不諱言“天”的主宰的意義。“儒家在積極關注社會人生的同時,并不否定天道。儒家雖不熱衷于宗教,但主張適當保留宗教,而且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繼續和組成部分。”國家甚至把祭天作為國家宗教,極為重視。“天”字包含二義,一指形象之“天”,與地相對;一指造物之“天?,與物相對,是各教尊奉的最本根之存在。所以對于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共性解釋應該“和而不同”的觀點,一方面承認東西文化的差別,另一方面主張文化之間應該保持和諧。
三、結語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6
論文摘要: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許多內容對現代市場營銷管理活動有指導意義。企業應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在營銷管理中倡導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道德,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隨時調整和豐富當代市場營銷謀略,還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中國的關系營銷。
O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市場營銷文化。在我國,長達二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對人的影響非常之大,特別是傳統思想中以倫理為本位,強調社會需求和集體利益,祟尚道德誠信,對當代市場營銷管理起著重要作用,對消費者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們在市場營銷管理中,如果能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分析,就能另辟蹊徑,在日趨競爭激烈的二十一世紀市場上捷足先登。
1汲取儒家傳統文化精華,倡導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道德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東方文化的代表,儒家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道德的根基,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是現代營銷道德必然繼承和發展的傳統道德,是當代市場營銷之根本。首先,樹立以“仁”為內核的市場營銷理念。儒家文化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境界,把“仁”釋為“仁者愛人”,重視人的地位和作用。“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對待顧客,顧客何以仁回報其次,建構以“義”為特征的市場營銷準則。關于義利關系,儒家文化認為應該“貴義賤利”、“義以為上”,強調先利后義。在營銷管理活動中,要“義利合一”。“義利合一”追求的是企業、顧客、社會的和諧發展。重義,即避免人們成為“金錢的奴隸”,不搞欺詐行為,不發不義之財,不做不義之事:求利,即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通過全心全意地為顧客服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來獲得。要求在當代市場營銷中,既要賺錢又要講友誼,既重經濟交流,又重社會效益。第三,建立以“禮”為基礎的市場營銷規范。人們崇尚禮儀,能以寬容態度待人,推己達人。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得協調人際關系,就不能立身處世。當代商戰更應遵守禮,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實現互利雙贏。第四,確立以“智”為動力的市場營銷策略。儒家倫理認為“智者,才智”、“待物為智”。強調對萬物的認識依賴于智。在當代,在制定營銷策略、預測市場需求、開拓國際市場、開展人才競爭等市場營銷管理活動中,無處不需“智”。第五,遵循以”信”為核心的市場營銷原則。誠實守信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倫理認為“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以誠為本”是塑造企業形象和信譽的基石,是企業獲得效益、贏得市場的法寶。市場只青睞貨真價實、真誠對顧客服務、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和運營者。鄙視那些不誠信行為:產品假冒偽劣、價格欺詐、廣告虛假、售后服務質量差。
2軟營銷超越硬營銷。在營銷中重視品牌的傳統文化
以史為鑒,任何一個企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品牌的樹立和自身形象的設計。企業刨品牌的途徑,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則是增加文化含量。過去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的運用上只是處于一個技術和符號層面以物質為基礎的硬營銷曾經起過決定作用。但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現在上升到一個心理層面,以文化為基礎的軟營銷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與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設計上可以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紅豆”是江蘇紅豆集團的服裝品牌和企業名稱,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著廣大消費者。提起它,人們就想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千古絕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鄉酒,一句廣告詞“孔府家酒.讓人想家”勾起無數人對家的眷戀,對傳統文化的回溯追源。此外,國外企業也在大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元素充分運用到產品當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回味的是,當那些外資品牌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之后,反過來在中國市場卻深得消費者的青睞。以著名手表企業瑞士國際斯沃琪集團為例,去年他們在中國設計的“狗來福”,首次推出以“生肖”為主題的特別款,迎接“狗年”的到來。這款產品,除了生肖外更挖掘了大量的中國元素,整款設計以紅色為基調,紅色在中國的新年慶祝中具有特別意義,它象征著財富、繁榮、來年紅火。
3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調整與豐富現代市場營銷觀念
在當代市場營銷活動中,我們應汲取中庸哲學的精華,隨時調整與豐富營銷觀念,獲得最佳經營效益。
第一,儒家“天人合一”觀念與現代“綠色營銷”思想。中國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現階段有些企業仍存在“重市場輕生態”的觀念,經銷一些不符合國家環境標準的產品,因此,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引導綠色消費是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體現。儒家文化價值觀是“中庸之道”,反對“過猶不及”,不按規律行事。儒家文化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天人整體觀,促使人們去尋求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自身機體的普遍規律,不僅要推己及人,還要推己及物,追求人一社會一自然的和諧。儒家文化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適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環保的需要,體現在營銷上就是樹立綠色營銷觀念,實行綠色營銷(Green Marketing)。
第二,儒家“民本”觀念與現代“社會營銷”思想。儒家文化強調“民本”、“民心”、“民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特點對營銷管理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企業營銷的全局觀念上,企業營銷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滿足消費者和社會利益,企業應為社會作出較大的貢獻。即企業在營銷中應樹立社會營銷觀念。
第三,儒家“變異”思想與現代“創新營銷”觀念。營銷管理者在市場營銷管理活動中要正確把握企業內外部信息,才能做到“知已知彼”,求“變”創新;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隨時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從而“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