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1
關鍵詞:商務人才培養;“3+X”模式;商務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F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071-02
(一) 實踐體系的單一性
科學合理的實踐體系建立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在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為突出實踐為主體的主導思想,許多應用型高校紛紛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與校內實訓基地。但在校內實訓基地中,軟件平臺的案例和情境部分偏少,平臺缺乏靈活性,很難還原真實的商務場景。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數量少,且實習內容單一,與學生所學知識和市場結構嚴重脫節,與學生的就業方向不能緊密切合,無法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無法培養企業青睞的商務人才。
(二)培養模式的滯后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市場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商務人才。我國高校在探討和設計復合型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時,一直試圖追趕市場腳步,然而,由于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們在商務人才培養上總是呈現出滯后效應,培養的商務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從根本上看,只有理清培養模式中的定量和變量關系,才能進一步緩解這一矛盾。在商務人才培養機制中,語言技能和全面學習能力是一個“定量”,是商務人才把握市場的關鍵,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與此相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一個“變量”,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調整。因此,在培養模式上,我們應著眼于“定量”的穩定性,注重商務人才的語言功底、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才可以超越市場的變化,以不變應萬變。
(三)教師專業知識的脫節性
近幾年來,地方高校的商務英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快發展,高學歷和高職稱的教師占有一定比例。然而,目前商務英語師資隊伍存在“三多”現象: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多、年輕教師多、畢業于外語院校的教師多。他們大多缺乏教學經驗,欠缺商務背景,缺少在工作崗位上應用外語的經驗。毋庸置疑,其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商務語言技能,但師資建設中的非專業化現象使得他們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無法更好詮釋商務英語的精髓,在知識儲備、實踐能力、素質創新等方面不能適合市場經濟的需要,更談不上超前培養即將出現的新行業所需的商務人才。
(一) 語言為本,以全英語為抓手
戴煒棟教授(1999)指出,復合型商務人才要“以語言能力為核心,外語能力和語言研究等是基本功,是基礎研究,這個不能丟,要鞏固,要提高” 。李敏(2011)也認為,“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專業結合和學科結合打造學生的外語優勢。通過語言教學,讓商務人才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良好的人文素質,以語言為工具獲取其他學科知識,掌握一定的本領。因此,在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才時,語言學習的基礎性作用需要加強?!?為適應新形勢下高層次商務人才培養需要,各高校應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特色”為指導原則,實行“一年打基礎、二年學專業、三年練技能、四年養素質”的四級階梯式標準,突出時代性和實踐性,充分反映學科的交叉性。在這一課程體系的具體實施中,由于就業壓力,不少地方高校追求“短頻快”,壓縮學生語言學習時間,過早開設商貿經濟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專業優勢。因此,在商業人才的培養上,應大力提倡全英語教學模式,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商務精英文化,學會有效地將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策略能力有機融合。只有嚴把語言關,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功底,磨煉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技能,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使他們在今后的國際商貿活動中游刃有余。
(二) 加強宏觀調控,將實踐課程落到實處
商務人才培養應注重鍛煉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在教學環節上一定要與上崗實踐相結合。盡管地方高校在商務課程設置中均有社會實踐這一環節,但其時間點的設置存在諸多弊端,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協調溝通,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給出政策,企業給出機會并提供良好的實踐場所,學校予以配合并在實習時間上做出相應調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實習中受益良多,我國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夠從單科“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的培養模式。
(三) 對接市場,完善實訓資源庫
實踐課程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的上崗實習。在校內,學生主要是通過實訓軟件進行平臺式操作,因此該平臺所提供的情境教學軟件應具有資源豐富、靈活度高、評估科學合理等特點。商務英語資源庫的完善將有助于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零對接”,更好把握市場脈搏。在資源庫內容篩選上,應側重案例教學模式,建立案例教學庫,使學生可以盡快進入角色,熟悉企業的產品和運營模式。案例試題庫的建立和共享提高了學生國際貿易操作技能、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必將使他們迅速成長為企業青睞的人才。
(四) 多管齊下,打造一流師資
高素質的商務人才培養離不開兩只隊伍,一是造詣精深的專家、教授,他們可以將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教學內容和學科體系融入到教學中,對高層次商務人才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二是行政隊伍,他們負責學生管理,為教學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為培養優秀的一線師資,各級教育部門應積極協調,配合校方多管齊下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師資培訓窗口。鼓勵骨干教師產學研一條龍,協調脫產與函授、專業與在職的關系,為青年教師提供更多提高機會,如利用寒暑假去國外短期研修;也可定期請國外名師或資深專家進行商務知識的培訓。教師視野的開拓和知識點的更新必將促進商務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培訓師資的同時,教材建設也應跟上。在教材的選用上,應引進國內外最新權威商務系列教材,并結合我國國情,以商務英語教學實踐為導向,以貼合真實情景的商務操作為支點,提升學生的商務興趣。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復合型商務人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蔡蕓.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評價[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4):33-35.
[2] 戴煒棟.關于面向21世紀培養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9,(4):1-3.
[3] 黃源深.21世紀的復合型英語人才[J].外語界, 2001,(1):9-13.
[4] 李敏.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實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2):33-34.
[5] 胡春洞,王才仁. 英語教學交際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
[6] 石云龍.多維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03,(5):106-107.
[7] 孫玉華.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研究,2003,(5):38-39.
[8] 汪家樹.21 世紀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思考[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7-11.
[9] 張媛媛,韓高軍.創新教育與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武漢大學學報,2011,(6):180-183.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2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考試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
高等教育經過規模發展后,必然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是大勢所趨。地方高校還用老思路、老模式、老辦法肯定不行,應認真考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積極主動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許多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荚囀墙逃虒W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環節,構建科學的考試模式,對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
一、傳統考試模式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目前高等學校考試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對人才培養必將產生不良的影響,第一,考試目標模糊??荚囀墙虒W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學生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分數,由于學校把考試結果作為評價人才的主要依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學習所追求和關心的不是對知識的掌握了理解,而是能否通過考試,主要精力集中在一張試卷上。第二,考試形式單一。考試多采用閉卷筆試形式,過于注重期末考試成績,造成學生不注意平時的知識積累,這種單純依靠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考試內容不全面,考試內容局限于上課筆記和教材內容,客觀試題多,綜合分析題少。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去死記硬背,而毫無主動學習能力和興趣,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應用能力得不到提高。第四,考試態度不端正。很多學生機械記憶,失去了學習的自覺性,在考試中不惜挺而走險,利用各種手段謀求作弊,造成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考核模式的單一、制度的弊端,以及考試目的不明確,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綜合能力的下降,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明顯的限制作用。地方高校面臨振興地方經濟、服務社會的任務和使命,積極探索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些學校正在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因此考試形式的改革和創新也是迫在眉捷事宜,只有形式多樣的考試方式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其業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我國未來高等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任務、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質量。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步入大眾化階段,也給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其發展甚至比研究型大學機會更多,發展潛力更大。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非常必要:第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賦予高校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使命,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經過了規模發展,已經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初級階段,與此相對應,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與觀念、目標、任務、結構運行方式等都應作出適應性的調整。面對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面對高等教育多層次化的教育體系結構,我們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題,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學新方法,打造教學質量精品工程,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第二,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才的供求偏差,高校人才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我們看到,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人才的需求是千差萬別的,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研究型人才,另一類是將客觀規律的原理應用于實踐并帶來利益的應用型人才。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型,塔尖是少量的研究型人才,社會發展與進步需要這些人去探索和發現客觀規律。而塔基是大量的從事與實際問題相關的應用型人才。第三,地方院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培養基地,是技術的孵化基地,與社會需求更是緊密相連,應該具有超前性。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特征,尤其對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再用研究型大學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管理體制來指導地方高校的教育,必須從精英教育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即可以保證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又可以促進為人才資源大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探索
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務,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踐中從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新途徑。第一,更新思想觀念。更新觀念首先應走出思想的誤區,培養應用型人才不是衡量學校層次的概括,不是重實踐輕理論的學術分開的個體職業技能培養。同時要突破傳統的學科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要重視加強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既有求真務實精神,又能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干家。在當今時代,對于一所大學來說不僅要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第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是頂層設計,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科知識為基礎、能力培養為核心,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按專業大類設置打通的必修模塊、限選課模塊、任選課模塊、實踐模塊等。整合課程設置,建立不同性質的課程相對獨立、教學內容相互滲透的課程體系。第三,更新教學方式。高校要改變“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廣參與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互動型模式,鼓勵案例教學法、實地考察法、模擬訓練法和雙語教學。提倡開放交互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學過程、內容、方法以及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議,把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結合起來。第四,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力度。在適度增加實驗、實踐課比例的同時,探究新的實驗教學方式,打破按課程開設實驗的格局,增設課程綜合性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自主設計性實驗及科研創新性實驗。同時開放實驗室、建設實踐基地,在實踐環節中檢驗理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三、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考試模式的構建
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的檢驗環節——考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應同步改革。
(一)樹立科學的考試觀念
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院校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樹立科學的考試觀。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轉變觀念:首先,考試方法由單一性向多樣化改變,逐步改變一張試卷定結果的局面,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和性質,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試方式。可以采用筆試、口試、開卷、閉卷、半開卷、實踐操作、論文撰寫、課程設計、專題討論等多種考核方法,考核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第二,考試內容應理論和能力并重,死記硬背的再現型知識比例應降低,重點考核解決問題能力,題型設計靈活新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注重過程考核。應該加強教與學過程當中的階段性考查,做到師生彼此了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設計合理的考試模式
結合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考試模式的改革必須同步進行。目前按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模塊設計出的分層次、多樣化的考試模式比較科學。我校課程設置模式,大致可以分為普通教育必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方向選修課、專業任意選修課、全校公共任意選修課、實踐類、創新課等模塊。根據各個模塊開設課程的性質、特點的不同,按大類形成考試方式(包括筆試、口試、開卷、閉卷、半開卷、實踐操作、論文撰寫、課程設計、專題討論等)。實踐和探索過程中形成以下幾種的模式:第一,全程動態考試模式,這是強調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進行全過程、多形式、立體式的考核,這種成績評價方法,強化學習全過程的考核督導作用,強化考試的反饋作用,是符合課程教學實際考核模式?!皟烧n”、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的考試模式就可以采用“平時+筆試”模塊,平時主要包括到課率、上課抽查提問、小論文作業等方面,筆試主要采用學校相關部門建立的隨機試題庫,考試時實行教考分離,隨機抽取試題進行考試,最后的考試成績按平時部分和筆試部分所占的比例進行換算得出。第二,半開卷式考試模式。允許學生在考試時攜帶一張A4紙,在這張紙上寫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知識點,這張紙上寫些什么內容,考生根據個人對課程的理解組織內容,但只能手寫不能復印??荚嚱Y束時,這張紙連同考卷一同上交,并且這張紙上所紀錄的內容也將被閱卷老師作為打分的一項參考。這種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靈活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避免考試作弊現象,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第三,理論和實驗并重的考試模式,專業基礎課中含有大量的實驗學時,此類課程考試模式可以采用“實踐操作+筆試”模式。提高實踐環節所占的比例,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第四,答辯式的考核模式。實踐類課程、成果展示類課程考核適合應用此模式,考試模式宜采用“實踐操作、課程設計+口試”,此類課程重點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考和總結能力,其中口試所占比重應適度增加,重點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總結、提煉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考試保障
隨著考試新模式的建立,考試形式多樣化為學生主動學習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將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和不適應的現象,學校必須建立與之相應的考務管理制度和辦法。比如建立教考分離管理辦法,考試材料存檔及評審辦法,過程考核科學記錄法,實踐課考核等。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一些地方高校的選擇,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系統工程中的各個教學環節必須緊密配合,課程考核工作至關重要,應根據培養目標、規格的調整而不斷革新。
參考文獻
[1]何海林等.關于高??荚嚪绞礁母锏奶剿鳎跩].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4.
[2]金祖慶,趙雷洪.學分制模式下高??荚囍贫雀母镅芯浚跩].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3]夏風林,等淺議高?!耙豁撻_卷”考試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3
關鍵詞 環境設計 人才培養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Prominent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XU Jingfei, LIU Gangtian
(School of Art & Desig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 economy,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 creativity is the key design disciplines currently be focusing on.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aff, etc., made with market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re fitting environment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alents new model.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1 “環境設計專業”的行業背景
1.1 “環境設計專業”的認識與發展
環境設計專業是藝術設計學科下的專業門類之一,它是人類追求自身周圍環境美的產物,所涉及的范圍包括建筑內部空間設計以及建筑周圍環境設計等有關人類生存和生活空間的藝術性再創造,是一種實用的藝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環境設計專業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起初只是針對室內環境的設計,1988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將室內設計專業改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這標志著環境設計的內容開始從單純的室內環境擴展到室外環境,當時城市正處于加速建設的階段,對室內外設計的人才需求量大,各個高校開始紛紛開設這一專業。
時至今日,隨著人們審美和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創意產業發展迅速,作為藝術設計學科下的“環境設計”專業與其他設計門類一樣推崇創新,在如今的人居環境領域中可以帶動一些新興的理念和思潮。除此之外,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的大生產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空間,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日益明顯,再加上人們“繼承”意識的逐漸提高,對環境設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這類詞匯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環境設計如今不僅只是美化人們的生存空間,更多的是在美化的同時修復被損害的生態環境,并且能夠保留前人對環境的理解,在創新的同時保留城市環境特有的歷史風貌。這些環境問題、人類意識、審美情趣以及時代經濟在不斷地對市場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這也就決定著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更新,隨時代而變、隨需求而變。
1.2 時展對人才的要求
進入21世紀,環境設計有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大環境中,城市建設、環境改善、旅游開發等需求日益突出,環境類工程建設項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正召喚具有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環境設計人才的加入。從目前的就業情況來看,環境設計專業主要的就業單位有設計院、建筑公司和裝飾公司等,這些企業、公司對人才的選擇有著一定的標準:第一,要擁有良好的美術功底,能夠具有較好的手繪表達能力(素描、色彩、速寫、手繪效果圖)和審美能力;第二,要具有良好的電腦操作能力,特別是環境設計專業所經常運用到的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軟件;第三,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并且可以將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設計實踐中;第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第五,知識面廣,熟悉相關學科;第六,有一定工程施工經驗;第七,具備團隊協作能力。由此可見,環境設計對應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較高,如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高標準要求,就必須從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上開始著手,轉變傳統的培養思路,創新培養方案,以新時期市場需求為依據,培養專業型、貼合型設計人才。
2 我國目前針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4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素質構建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和質量標準而為被培養者所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伴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這一時期,對人才結構的要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企業之間和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創新人才支撐體系。我國高校在加強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進,但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表現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必須在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辯證統一,對現在教學中那些已經不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舊的培養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按照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設計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拓寬專業口徑、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完成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創造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培養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
對于獨立學院所培養的人才,定位于以培養本科學生為主。首先應適應生產一線的需要,以達到上手快、能力強的目的,不斷適應生產第一線對人才的各方面的需求。在通識教育基礎上進行寬口徑專業教育。由單獨重視知識傳授向同時加強能力、提高素質轉變。知識是基礎,是外層,是載體;能力是提高,是里層,是重點;素質是核心,是升華,是本質。“知識、能力、素質”是辯證的統一,要將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寓于知識的傳授之中,特別要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專業教育階段主要注重對學生的創造、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專業理論知識以課堂傳授為主,介紹本學科系統的理論知識,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發展和動態。同時,加強各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特別是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專業教育中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部分,可到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現場教學。改革以往一成不變的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模式,啟發學生自主設計題目,進行正確的引導,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創新,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學為輔的設計新模式。逐步過渡到開發新產品的領域,最終形成學生設計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使產學研真正結合起來。
二、課內與課外培養有機結合,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運行的教學計劃中,應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予以體現,通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得以實現。把課內教學環節同培養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既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能;既具有處理一般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又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課內教學采取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相結合,在相應的課程內規定一定數量的現場教學時數。采用演示與傳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利用好現有的先進教學設備和手段,在課堂上解決驗證性實驗,為開設設計型、綜合型實驗提供條件。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項目并自己去完成實驗內容。在專業課教學中,提倡實物教學、案例教學,以及以工程帶教學,加強學生對工程技術領域的了解和培養,對工程實踐一方面的興趣。改革以往的考試制度,命題和考核方法可多種多樣。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考試應注重考學生的能力。重點建設好試卷庫和試題庫,規范考試制度和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學生課堂以外的時間,對學生的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大力開展學生的課外活動,實行實驗室全天開放,實驗不定時間。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設備,進行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建設創新實驗室和工程操作實踐基地,進行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訓練。在導師的指導下,加大學生的科技活動,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課外活動。定期舉辦以學生為主的科技學術報告會,小科技成果展示會等。
以大學生社會實踐、市場調查、科技活動、數學建模、應用軟件開發等為主要內容的課外培養。在大學生科技活動中,開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四小”活動。每年定期舉辦一次競賽,同時利用好校內外工程實踐場地、計算機實驗室、各專業實驗室,使得學生發明創造有實施實踐基地,并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一定的經費。
三、政治輔導員與專業導師相結合,創建新的學生管理模式
學院現行的學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為主,班主任的工作量比較大,類似于中學的管理模式,牽扯教師比較大的精力。應該在專業年級配備政治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發展、班級干部的建制、獎學金評定等相關事宜。在大三開始配備專業導師,根據學生所學的知識和興趣愛好,緊密結合專業導師的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課題,由專業導師制定指導培養計劃,由學生來執行。每名專業導師指導的學生數不能超過10名,一般可以指導兩個團隊組,一個團隊組四名學生,專業導師按照培養計劃定期檢查學生的執行情況,定期開展學術討論會,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專業為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召開學生學術報告會。學生的專業社會團體也可以聘請專業導師擔任顧問,定期參與學生社會團體的活動。
在學生的獎學金評定、組織發展工作中,專業導師的意見可作為主要參考意見。政治輔導員和專業導師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及時分析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學生培養過程的規章制度。
四、知識考核與能力、素質考核相結合,客觀評價學生的實際能力
知識主要包括大學四年所學的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以及學生為提高素質而學習的其他知識。
能力包括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有自我學習、自我開拓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對新環境、新事物、新挑戰的適應能力;有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與別人合作共事、善于進行交流的能力,更應富有創新能力。
五、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
現行的學生知識方面的考核還是原來的考核方式,按照培養計劃,定期開展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從現在看還是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但考試方式和評價辦法可以進行改革,主要還是要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和力度。
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由專業導師來進行,按照專業導師的培養計劃來進行,重點考核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考核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等。
素質方面的考核實際上是知識考核占了絕大部分,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考核可以規定一定數量的必修學分,可以逐漸加大學分的比重,使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科學輕文化、得書本輕實踐的思維想法得以逐漸轉變。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5
目前,我國的現代學徒制,既有自上而下的國家主導,也有自下而上的學校個體實踐,但不管形式有何不同,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何提高人才質量,首先需要變革職業教育思想,進而推進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筆者認為,應該從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重組、評價體系多元、教師角色重塑四個方面著手,四位一體構建以質量為先導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
一、培養模式重構
校企協同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大家津津樂道時,殊不知,說者易行則難。因為在現實中,學校和企業作為兩種異質的主體,合作過程中的矛盾、制約在所難免。
現代學徒制的本質就是校企協同育人。重構人才培養模式要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的積極作用。校企應該從培養標準到課程設置、從教學組織到師資培訓、從理論學習到實習實訓、從行業認證到考評考核等環節協同合作,從招生招工一體化選拔機制上協同合作,從德育教育、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教育上協同合作。
二、課程體系重組
中職學校必須深入調研,充分了解企業需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優化課程體系,突出能力本位
美國學者愛德華茲說過,教育的偉大目標不只是裝飾而是訓練心靈,使其具備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經驗的累積。這句名言道出了職業教育的真諦,“訓練”和“能力”,正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學生只有具備“知識和技能”,才能生成與現實世界對話的本領與智慧。因而,職業教育一刻也離不開作為技術技能載體的專業課程體系。
學校應對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進行反思,按照以“實踐先導、技能主導、就業引導”的理念來構建“學校+企業”雙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基于崗位能力和工作過程的模塊化、雙證書制課程體系。
2.校企合作,重整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載體,課程內容與職業工作的匹配度如何,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度。學校應反思以存儲和傳遞為特點的封閉性教材,轉向關注并服務于學生的職業能力生成,開發有助于學生能力建構的開放式校本教材。校企之間應根據企業職業標準和人才需求,共同開發課程,真正使教材和崗位之間實現“零距離”。
3.開發職業素養課程,賦予學生立命之本
成才應先立德。校企要關注學生職業生涯、道德情操、職業精神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課程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一走出校門就是合格的現代人、社會人、企業人。
三、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
職業教育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對學生考核應更加多維、生動、全面。校企要著力構建目標和過程考核相結合的雙考核機制,將產品合格率、職業資格證書、薪資表、師傅評價、職業素養等納入考核領域。學生評價實行學段式評價和畢業綜合考評相結合,突出技能、素養因素。
四、教師角色重塑
職業教育,不僅要教人求真,還要教做真人。因此,職校教師應從職業、社會需求出發,融合個性教育需求去培養學生。
1.“三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已成共識。然而,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學校應從校企合作的實際出發,與企業構建基于行業標準的教師培養平臺,通過通識教育、企業培訓、企業生產實踐“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建設一支“學校教師、技能技師、企業講師”的“三師型”教師隊伍,來引領專業建設和學校發展。
2.“精英型”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現代學徒制的本質就是師帶徒,然而學校專業教師理論知識深厚、專業技能不足。因此,學校應依賴校企深度融合優勢,聘請企業技師,成立“大師工作室”,打造教練型教師團隊。學校教師將專業理論教會學生,企業師傅將崗位實操要點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及時在生產線上隨堂練習,變單向師資培養為校企雙導師培養,實現師資培養互通互融。只有具備一定的產業制作經驗的教師,才能在上課時幫助學生認識并解決未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夠直接把行業要求的從業標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此標準進行學習。這樣校企師資互為補充,使理實教學融為一體。
3.德育教師團隊建設
立德樹人,乃教者之功。中職生是普通教育的“失敗者”,學生普遍缺乏信心,因而,中職教師不僅要教會其技能,更要矯正其思想。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范文6
關鍵詞:移動通信技術 工學結合 培養模式
一、構建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高職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教育,歸根到底是為培養高職類型的通信企業移動技術類崗位藍領人力資源。構建高職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材”的最佳選擇。
職業教育需要工學結合,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專業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實現,目的是使工作系統與學習領域相結合,在適合的機制體制創新模式下完成紐帶聯結(如圖1所示),最終實現變工學割裂為工學結合、變無效學習為有效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壓迫式教學為任務式教學、變傳授知識教學為學生行為導向后總結知識點的教學、變理實分離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變學科體系知識課程為工學結合的課程、變教不適材為因材施教。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論,需要具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課程和行為導向的教學法去承載和體現,移動通信技術專業也遵循這種基本規律。
二、基于職業崗位和技能需求確定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培養目標
要基于職業導向或是職業中的典型任務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尋找專業自身定位和培養規格。首先進行職業崗位調查,以行業需求和現實條件為依據,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動適應企業需求,緊跟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抓好到移動運營商和服務商的調研與實踐,抓好畢業生跟蹤調查統計??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完成調查:一是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到一線部門座談交流,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崗位設置情況及對崗位技能、素質、知識的要求;二是組織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學習業務、維護、管理等一線崗位技能;三是實施畢業生跟蹤調查,以及學生到企業參與社會實踐,收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反饋信息;四是邀請企業專家到校召開座談會,或利用企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到學院參加培訓學習以及企業到校招聘畢業生期間組織座談會,聽取企業專家對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等方面的意見。
通過調研,確立和調整移動通信專業服務崗位群。立足服務區域移動通信行業發展、3g建設優化、三網融合需要,面向區域內移動通信運營商與移動通信服務商,對接培養移動通信規劃、施工、維護、網優和售前售后技術服務支持的崗位群;建立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畢業生核心職業目標,主要崗位包括移動通信機務員(包括基站機務)、天線線務員、移動通信或無線網絡工程師;明確畢業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動通信運營商、移動通信設備供應商、移動代維公司等企業,從事移動通信施工、維護和優化等工作,如移動機房值守、基站維護安裝作業、移動工程、無線規劃和優化、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用戶服務工程師和運維部技術員等崗位。
分析專業服務崗位群,建構和調整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技能模塊或典型工作任務,主要專業技能如圖2所示。完成工作任務與行動領域的對應,轉換為學習領域;按照教育認知規律遞進,完成本專業人才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確定學習范疇,包括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及要求。
三、基于培養規格確立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路徑問題,不同的專業可選擇不同的方法實現。在實踐中,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我們試行了深化“以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線、素質培養和知識培養貫穿始終”、以校內“仿真+全真”實訓和“暑期+頂崗” 實習為核心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培養三個工具基礎、三個核心能力,并在培養過程中貫穿“知識、素質、能力”三條主線,能夠培養移動通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如圖3所示。“仿真+全真”實訓:通過建立基本原理實驗室、仿真軟件實訓室、單個技能模塊實訓室、全真2g/3g實訓室和聯網的實訓室,完善學生在校期間實驗、實習、實訓三個環節。“暑期+頂崗”實習:學生在校學習的第4學期暑假,安排暑期企業實習,鍛煉學生,讓學生了解崗位、讓企業了解學生;暑假實習返校后,在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和校內實訓后,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建立“2+3+1”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即通過兩學期的基礎課學習,熟練計算機應用,掌握英語和數學基礎,提升人文素質和自主學習能力;再通過3學期的專業課程和校內實訓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知識和操作維護技能;最后1學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
四、基于工作過程開發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
完整的工學結合專業教學體系由三部分組成,或者說具體要做三件事: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完成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開發思路,按照移動通信主要崗位群能力培養要求,完成職業工作過程中的典型任務,以具體工作過程為導向建立課程體系。核心就是要找準職業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即工作領域,和完成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開發,方法就是按工作過程完整的工作順序,以完成職業活動為目的來組織課程結構,按工作過程整合課程。典型任務分析為基礎,橫向任務(可以是幾個具體任務或項目)的建專業課,縱向(按照課程共性)提出基礎/專業基礎課程?;A與專業教師合作,描繪基礎知識點。
根據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典型崗位分析技能任務,主要的典型任務如前面圖2所示,以這些典型任務建立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可以形成專業核心課程,如:完成移動基站電源裝維任務的《通信電源》,完成移動傳輸建、調、維任務的《傳輸系統管理與維護》,完成無線規劃建維的移動通信各系統技術課程(gsm技術、cdma2000技術、wcdma技術等),完成無線網絡優化的移動通信網絡優化類課程。
五、基于行動導向實施移動通信技術專業課程一體化教學
工學結合課程是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有具體的任務訓練載體,能體現工作過程要素,學生能經歷比較完整的工作過程,可以身臨其境進行整體化學習的課程。
僅有工學結合的課程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適合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它是工學結合的微觀層次。行動導向教學不再簡單把知識傳授作為唯一目標,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己能動尋找獲得知識的途徑,從而培養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從純科學的知識傳授滿堂灌教學,轉變為基于情境學生經歷任務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著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學生思維習慣,注重訓練載體,注重任務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討論、決策和執行,培養完成完整職業行動的良好能力與習慣”。
六、結束語
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線化和寬帶化”日益成為通信發展的兩大主要趨勢,我國移動通信產業朝氣勃勃,形成了三個全業務通信運營企業,通信服務和移動代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企業需要大批掌握移動新技術、能適應全業務運營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動通信高職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建立基于工學結合的移動通信技術專業。
參考文獻
[1]姚壽廣 示范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趙志群 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