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生命特征的概念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1

關鍵詞心理詞典,范疇化腦功能損傷,腦功能成像,事件相關電位。

分類號B842

1引言

1.1心理詞典

心理辭典也稱大腦詞庫,它既是研究者主觀虛擬出來的一個概念,又是客觀存在于人腦的一個系統[1]。心理詞典被定義為人腦中關于詞匯信息的“內存”,是關于詞匯的存儲與提取的信息集。這些信息包括了詞的語音和正字法的表征以及詞的意義和詞的語法特點的表征,其中詞的意義的表征在心理詞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Just和Carpenter甚至認為,心理詞典就是詞的意義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2]。

1.2范疇化現象

范疇化是心理詞典研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正常人腦具有將事物分門別類的基本功能,即大腦會將某些有著共同特征的事物劃分到同一類別。而當大腦某些部位受到損傷時,會表現出對某一范疇的認知功能相對弱化。目前報道的表現出范疇化腦功能損傷的類別包括抽象/具體詞類[3,4]、數字[5]、身體部位[6]以及從語法角度劃分的動詞、名詞[7]等,但發現最廣泛、研究最深入的還是生命/非生命詞類[8]。

1966年,Goodglass等人首先報道了范疇化腦功能損傷現象[9]。1983年,Warrington和McCarthy報道了一個名為VER的失語癥病人的范疇化腦功能損傷病例[10]。在圖片與相應詞的匹配任務中,VER對于花和動物類的操作正確率(96%、86%)明顯高于人造物體類(63%)。1984年,Warrington和Shllice又報道了兩例生命類語義功能選擇性受損的單純性皰疹腦炎病人,其非生命類語義功能基本正常[11]。

2有關范疇化現象的假說及研究進展

2.1類別專一說

繼Warrington之后,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研究者報道了大量生命類語義功能選擇性損傷的病例,發現專一類別的功能缺失往往與局部性的腦損傷相對應,類別化現象似乎與某些腦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據此,1988年Pietrini等明確提出,不同類別的語義信息分別是在腦的不同區域存儲和加工的[12]。

此理論后來發展成為類別專一假說。該假說認為,人腦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能對事物進行類別劃分的神經結構和功能,不同的類別是與構成概念系統的不同腦區相互對應的[13]。

然而對于某些現象,類別專一說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例如,在不同的病例中,與生命類信息功能損傷對應的腦結構損傷區常常并不相同,有時甚至差別很大;對正常人的腦成像研究所發現的所謂類別專一性腦區也往往不一致[8]。

2.2感覺―功能說

當將身體部位作為材料時,研究者發現與身體部位有關的語義功能損傷往往同非生命類語義功能損傷同時出現[6,14,15],而與食物、樂器類有關的語義功能損傷則被發現與生命類事物的損傷同時出現[16]。相應的腦成像實驗也發現:動物類任務的激活伴隨著皮層視覺區的激活,工具類任務的激活伴隨著皮層運動區的激活[17]。身體部位雖然是生命體的一部分,但它們在意義上常常與其功能相聯系。由此,這些研究者們提出生命類信息的損傷實質是由大腦中表征視覺特征的區域的損傷所引起,而非生命類信息的損傷實質反映了大腦內存儲物體功能特征的區域的損傷。這就是所謂的感覺―功能說。

更多腦損傷病例的發現使感覺―功能說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生命類腦功能損傷的病人并沒有經常被檢測到出現伴隨性的樂器類[18]或食物類[19]損傷,并且有些病人對感覺性和功能性的信息顯示出相同程度的功能損傷[13,20]。

2.3概念結構說

針對前兩種理論存在的不足,Tyler等人提出概念結構聯系說[21]。該理論提出,概念信息在大腦是隨機分布的。表征一個概念的所有具體特征構成該概念的結構體系。范疇化腦功能損傷現象的出現是由于不同類別概念的結構體系不同所致。例如生命類概念具有較多的共同特征(如生命體一般都有眼、四肢等),在表征生命類概念時,它們同時激活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這些共同特征之間有較強的相關;而生命類概念之間的相異特征(如有的有斑紋,有的脖子長等)卻往往只為單個個體所具有,較少同時被激活,因此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弱。工具類概念之間則往往很少有共同特征,但是其相異特征由于工具類概念特有的“形態―功能”模式而得到“保護”,因此相互之間聯系較強。概念之間相互區分依賴的是相異特征,同時有著較強相互聯系的特征具有較穩固的神經結構基礎。因此Tyler等認為,具有較多的相異特征的類別和由具有較強相互聯系的特征表征的類別不容易出現功能損傷。

概念結構聯系說能較好的解釋為什么生命類信息容易出現功能損傷[11,19,22],為什么蔬菜和水果類的信息特別容易出現功能損傷(它們各自概念之間的相異特征非常不明顯)[23],以及為何在目前研究中難以對類別專一性腦區做出統一的界定。但概念結構說也并非盡善盡美,根據其理論,工具類概念的腦功能損傷只有在腦結構損傷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然而此種損傷也被觀察到在輕微腦損傷病人中出現[14,22]。

3范疇化現象的相關腦區、成分和時間進程研究

盡管最新的概念結構聯系理論否認類別信息有相關的對應腦區,但實際觀察到的腦結構損傷造成對應功能缺失的現象以及神經成像所發現的類別信息引發的腦激活區的存在(雖然它們并不很一致)使我們無法忽略某些腦區(如前額葉、顳葉等)在這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1范疇化現象的相關腦區及功能

3.1.1與語義任務相關的腦區

了解與語義任務相關的腦區的分布及其功能,是討論與范疇化現象相關的腦區的分布及其功能的基礎。Price總結的大腦語義系統分布在左下額葉(BA47)、左下顳葉和后下頂葉。不管是什么樣的任務(關聯判斷、實際大小判斷、生命/非生命判斷或者抽象/具體判斷),也不管這些任務以何種方式操作(寫、看或聽),這些區域在語義任務中總是出現激活[24]。

Cabeza和Nyberg總結了從1988年到1998年275例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認知研究結果,并從語義記憶角度綜合了此期間有關腦的范疇化現象的研究成果[25]。他們發現,語義任務往往引起左半球前額葉、顳葉、前扣帶回和小腦的激活,表明了其相互之間密切的功能―結構聯系。

在前額葉皮層,BA45、47區在分類任務和生成任務中(或其它多種實驗模式下)均可觀察到激活,顯示與一般性的語義檢索操作相聯系;BA11區在分類任務中更多的出現激活,顯示與分類中的某些操作(如判斷)有關;后背側區則在生成任務中更多的出現激活,后側BA44、6區的激活發生在(或臨近)Broca區(語言區),可能反映內隱或外顯的發音過程;背側BA9、46區常與言語的流利性相聯系,可能實質上反映了工作記憶,此外,此區域在選擇性任務中也可觀察到激活。

顳葉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左顳中回(BA21區)和雙側頂顳交界區(BA37區)。左顳中回的激活在以詞、圖片和面孔為材料的任務中均可觀察到,表明其與較高級的語義水平過程相關;而BA37區的激活則常在以實物及面孔為材料時出現,因此可能與視覺特征有著較大的聯系;前扣帶回的激活常在生成任務中出現,并與背側前額葉相似,表現出與選擇有關;小腦則被認為與記憶搜索有關,因為其激活常在單詞生成任務中出現,而似乎與言語流利性無關。

3.1.2類別專一性腦區分析

臨床研究已發現的腦損傷病例中,生命類信息的功能損傷常與雙側顳葉前中部和下部的結構損傷相聯系,工具類信息的功能損傷常與左側額―頂葉交界處的廣大區域的結構損傷相聯系[26]。對于正常人的腦成像研究雖然界定了一些類別專一性腦區,但各種研究結果并不很一致。表1展示了部分正常被試的腦成像研究結果。研究者們所界定的類別專一性腦區的不一致現象提醒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相關腦區在此類實驗中的具體作用。

臨床上,范疇化腦功能損傷常常與額葉和顳葉某部位結構損傷相聯系,相關的腦成像實驗結果也揭示出此2個腦區與范疇化現象之間的密切聯系。

很多研究發現,前額葉的損傷并不引起顯著的語義功能缺失[24,29]。Thompson-Schill等研究了前下額葉在語義選擇任務中的功能,發現其對選擇任務的難易度敏感。Gabrielli等也認為左前下額葉的激活與語義知識占用工作記憶的容量、持續時間和需要做出的選擇有關[30]。Hagoort曾發現前額葉損傷對患者大腦的自動語義啟動過程沒有影響,但卻使其策略性語義啟動功能受損[31]。Fiez因此提出左前下額葉在語義任務中的作用是執行,即對從后顳區來的語義信息的檢索和選擇進行控制[32]。

背側顳葉的激活出現在多種類別任務中(如面孔、動物和建筑物等等),但如此多的類別相關區域集中在顳葉,如果每一類別都有其特定的一個分區,似乎顳葉是容納不下的。事實上,近幾年有許多研究都發現某一類別信息所引起的背側顳葉的神經活動并不僅僅局限在與之相對應的腦激活最強的區域,那些激活稍弱的次激活區的反應模式也有著可復制的類別專一性[33]。由此看來,大腦背側顳葉可能是表征物體特征的功能結構基礎,并且表現同類事物特征的腦結構趨向于聚集在一起。對于命名任務來說,大量臨床經驗顯示最嚴重的普通命名錯誤往往發生在Werniche區及其相鄰的旁Sylvian區損傷之后,Werniche區之外的與范疇化功能有關的腦區的參與似乎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些區域可能只是對有待進一步轉換的前詞階段的或內隱的特征進行表征[34]。

3.2范疇化效應的時間進程及其成分分析

相對于前面提到過的神經心理學方法和腦成像技術,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具有高時間分辨率的優勢。但由于研究者們往往更多關注的是范疇化現象的功能定位,當前此領域內的ERP研究數量很少。筆者認為,加強對范疇化效應的ERP研究可能正是解決神經心理學和腦成像研究中的定位不一致問題的突破口。因為ERP除了也能夠對類別專一腦區進行溯源和定位[5,25]之外,還具有另外兩個獨特的優勢:

(1)可用來分析范疇化效應的心理組成成分

Kiefer的研究發現,在刺激呈現之后160~200毫秒(N1),類別差異僅出現在以圖示呈現的刺激材料上,并且生命類刺激材料的N1強于非生命類。而在刺激呈現之后300~500毫秒(N400),以圖示呈現和以文字呈現的刺激材料均使被試的ERP成分出現范疇化效應[36]。一般認為N1反映知覺過程[37],N400反映語義過程[38]。因此Kiefer推論范疇化效應至少包含前期的知覺和后期的語義兩種成分。

(2)可用于檢測范疇化效應的時間進程

VanRullen等的研究發現,范疇化效應在刺激呈現后75~80毫秒已經開始,但這種反應是無意識的,與同時采得的行為數據并不相關,可認為屬于早期的知覺水平[39]。Schendan等的研究也發現,90毫秒時,視覺呈現的詞與其它類刺激的ERP成分開始出現差別,而在始于125毫秒的P150成分上,詞和面孔變得相似。源于后梭狀回的P150可能表征已被牢固記憶的視覺模式范疇化效應。因此,作者推斷基于長期經驗的視知覺范疇化過程始于125毫秒[40]。此外,Mouchctant-Rostaing等對生命/非生命類范疇的早期ERP成分的研究發現,早至45~85毫秒時的ERP成分已能區分人類面孔的性別,還能區分差異較大的非生命類幾何形狀[41]。

4結語

目前對于范疇化功能損傷的腦結構基礎及其反應機理的研究,已不再苦苦糾纏于類別專一性腦區的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是趨向于從更全面的控制因素、更豐富的實驗材料以及更巧妙的實驗設計去探索各相關腦區在類別性任務定的具體功能及其相互聯系。

范疇化腦功能損傷研究的進一步突破也有賴于相關物理技術的發展和研究設備的改進。目前對于大腦類別專一性的研究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檢測腦疾病患者腦結構損傷與功能缺失之間的對應關系,被試包括中風病人、癡呆病人、單純性皰疹腦炎病人、腦損傷病人和腦萎縮病人等;二是通過功能成像技術觀察正常人在與類別信息相關的特定實驗任務中的腦活動情況,實驗任務包括對圖片或實物命名、圖片或實物與詞匹配、詞的聯想等等。此外,在腦外科治療過程中,電刺激相關腦區所引起的反應也可提供對研究有用的信息。我們認為,多種研究手段(行為、ERP、fMRI)的綜合運用,特別是加強對ERP技術的應用,可能是一條比較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亦鳴, 曹明, 沈興安. 國外大腦詞庫研究概觀. 當代語言學, 2001, 3: 90~108

2 Just M A, Carpenter P A.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oston: Allyn & Bacon press, 1987

3 Breedin S D, Saffran E M, Coslett H B. Reversal of the concreteness effect in a patient with semantic dementia. Cong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4, 11: 617~660

4 Warrintgon E K. Concrete word dyslexia.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1, 72: 175~196

5 Dehaene 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category-specific word processing in the normal human brain. Neuroreport, 1995, 6(16): 2153~2157

6 Barbarotto R, Capitani E, Laiacona M. Liv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inanimate body parts? Neuropsychologia, 2001, 39(4): 406~414

7 Caramazza A, Hillis A E. Lexical organization of nouns and verbs in thebrain. Nature, 1991, 349: 788~790

8 Tyler L K, Moss H E. Towards a distributed account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1, 5(6): 244~252

9 Goodglass H, Klein B, Carey P, Jones K. Specific semantic word categories in aphasia. Cortex, 1966, 2: 74~89

10 Warrington E K, McCarthy R. Category specific access dysphasia. Brain, 1983, 106: 859~878

11 Warrington E K, Shallice T. Categories specific semantic impairments. Brain, 1984, 107: 829~853

12 Pietrini V, Nertempi P, Vaglia A, et al. Recovery from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specific semantic categories with neuroradiological correlation.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1988, 51: 1284~1293

13 Caramazza A, Shelton J R.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systems in the brain: the animate-inanimate distinc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 1~35

14 Sacchett C, Humphreys G W. Calling a squirrel a squirrel but a canoe a wigwam: A category specific deficit for artifactual objects and body part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92, 9: 73~86

15 Silvery M C, Gainotti G. Interact on between vision and language in category specific semantic impairmen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88, 5: 677~709

16 Satori G, Job R. The oyster with four legs: a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visu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988, 5: 105~132

17 Martin A, Wiggs C L, Ungerleider L G,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category-specific knowledge. Nature, 1996, 379: 649~652

18 De R E, Lucchelli F. Are semantic systems sepa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brain? The case of living category impairment. Cortex, 1994, 30: 3~25

19 Hart J, Gordon B. Neural subsystems for knowlege. Nature, 1992, 359: 60~64

20 Lambon-Ralph M A, Howard D, Nightingale G, et al. Are living and non-living category-specific deficits causally linked to impaired perceptual or associative knowledge? Evidence from a category-specific double dissociation. Neurocase, 1998, 4: 311~338

21 Tyler L K, Moss H E, Durrant-Peatfield M R, et al.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a distributed account of cateory-specific deficits. Brain and Language, 2000, 75(2): 195~231

22 Hillis A E, Caramazza A. Category-specific naming and comprehension impairment: a double dissociation. Brain and Language, 1991, 114: 2081~2094

23 Laiacona M, Capitani E, Barbarotto R. Semantic category dissocia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cases. Cortex, 1997, 33: 441~461

24 Price C J.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word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8, 2(8): 281~287

25 Cabeza R, Nyberg L. Imaging cognition Ⅱ: an empirical review of 275 PET and fMRI studie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0, 12(1): 1~47

26 Gainotti G. What the locus of brain lesion tells u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cognitive defect underlying category-specific disorders: a review. Cortex, 2000, 36(4): 539~559

27 Damasio H, Grabowski T J, Tranel D, Hichwa R D, Damasio A R. A neural basis for lexical retrieval. Nature, 1996, 380: 499~505

28 Moore C J, Price C J. A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y of the variables that generate category-specific object processing differences. Brain, 1999, 122: 943~962

29 Thompson-Schill S L, D'Esposito M, Aguirre G K, et al. Role of left 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 in retrieval of semantic knowledge: A reevaluation. Neurobiology, 1997, 94: 14792~14797

30 Gabrielli J D E, Poldrack R A, Desmond J E. The role of left prefrontal cortex in language and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 95: 906~913

31 Hagoort P. Semantic priming in Broca's aphasia at a short SOA: no support for an automatic access deficit. Brain and Language, 1997, 56: 287~300

32 Fiez A. Phonology, semantics and the role of the left 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 Human Brain Mapping, 1997, 5: 79~83

33 Ishai A, Ungerleider L G, Martin, A, et al.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in the human ventral visual pathway. Neurobiology, 1999, 96(16): 9379~9384

34 Mesulam M M. From sensation to cognition. Brain, 1998, 121(Pt6): 1013~1052

35 Rossion B, Joyce C A, Cottrell G W, et al. Early lateralization and orientation tuning for face, word, and object processing in the visual cortex. Neuroimage, 2003, 20(3): 1609~1624

36 Kiefer M. Perceptual and semantic sources of category-specific e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during picture and word categorization. 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1): 100~116

37 Mangun G R, Hillyard S A. Modulation of sensoryevoked brain potentials provide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perceptual processing during visual-spatial 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 1991, 17: 1057~1074

38 Kutas M, Hillyard, S A. Reading senseless sentences Brain potentials reflect semantic incongruity. Science, 1980, 207: 203~205

39 VanRullen R, Thorpe S J. The time course of visual processing: from early perception to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1, 13(4): 454~461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2

關鍵詞:形式顯示 解釋學 定義 概念

一、形式顯示方案的提出

在海德格爾的哲學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解釋學陳述只具有顯示性,因為它們僅只能在一種個人的實際活動中被個人實現和被具體化,也即它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解釋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樣的顯示只能是此在的顯示者,而非現成在手的事實,盡管陳述意味著某種現成在手。這是因為真正能夠現成在手的事實都具有某種“總體化”的特征,這些特征必然破壞解釋內容中的實行因素。而形式顯示恰能滿足這一類陳述的需求。

進一步,我們知道,哲學總是涉及此在對自己的操心,并投身于這種操心以融入到與世界的交往之中,所以,對于這種不斷“綿延”的生命運動來說,解釋學要求概念應該不只是能夠反思一個現成在手的事實,而應該在反復的新的解釋中反映出被解釋者的存在。

可以說,形式顯示是一種防御或限制性的“攏起來”,一種讓某種先行因素得以開展的保證,使得實行特征依然保持開放。這種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在于實際生命總是不斷傾向于沉淪入常人的世界中,從而可能導致某種自我遮蔽和無動于衷。也即是說,實際生命經驗總是有滑入對象化、僵死化因素之中的危險,而我們卻必須從中把現象提取出來。[1]73

總的來說,形式顯示的解釋學方法不在于提供一個可以固定的一般命題,而是要從不確定的、但以某種方式可理解的顯示內容出發把理解帶向正確的視野。通過形式顯示,現象中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就其存在方式或關聯意義而言還沒有被確定下來,而是保持在懸而不定之中。[1]導言

這種形式顯示的目的在于為現象學的解釋學尋找一種展現前理論的、非對象性的經驗構成的方法,以確定解釋學的思想開端。

二、形式顯示的定義原則

我們知道現象學的解釋學所重視的并不是對象的具體內容,一個相對于這種要求的定義應該通過定義使得對象成為可通達的,也即將其如何存在真正規定為原則性存在,也就是說對象在其存在中作為原則而起作用的這個如何存在必須首先得到顯示。

當然,真正的原則性定義不可能僅止于形式的層次,它必須具有具體的顯示的特征,只有具有這種具體的顯示的特征,一個定義才成其為定義,因為定義便是為了將某個東西保持下來并攝入具體的陳述之中。

只不過不同于傳統認識論的是,形式顯示的定義原則并未將這種定義必須具有的具體化因素賦予定義內容本身,而是將這種具體化屬性給予了實行因素,從而使得這種實行因素首次在哲學中具有了最明白無誤的確定性和實在性。隨著這種實行因素的具體化結構的落實,形式顯示的方式便因此具有了具體的生存論意義上的內涵了。

不過,形式顯示的定義拋開確定內容上的具體化,而獨重視實行方式的具體化。這樣一來,形式顯示的定義在內容上便不可避免變成空洞的、不確定的。雖然如此,這種定義在實行上卻是具體的、確定的;它具有某種維系作用,同時也具有某種指引作用,這種指引作用指引著具體的實行開端,維系作用則在于維系這種實行的正常進行。這里所謂具體的實行開端,意指形式顯示的目的在于把實行發動起來并使其運行下去。

在形式顯示中,理解處境與語言用法和行為是聯系在一起的,它不僅意味著我們要依據現象學的直觀了解我們的境況,也要依循于我們對語言用法的“傾聽”來得知處境的真實狀態。

生命在其本己的語言中,總是已經以某種方式得到了解釋。因為語言乃是自人類有意識以來的一切生命運動方式的變遷的最直接的傳承者,也是我們至今仍不得不借以進行陳述和解釋活動的最切近的工具。因此要從對語言用法本身入手來考察我們對處境的理解,就必須從我們源始的表達傾向中來考察語言用法本身,必須以進入生命經驗的源始傾向來占有語言用法,以此來獲得對哲學的形式顯示的定義。

三、形式顯示的概念要求

形式顯示的概念要求同樣也是根據形式顯示自身對實行因素保持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不論哪一個形式顯示的概念都要將其實行因素以最恰當的方式體現出來,同時也只有從概念的角度使定義真正發動起來,整個生命運動的開啟才能夠最自然的展現出來。

具體說來,為達到這一目的,形式顯示的概念需要達到下面幾個要求:

首先,形式顯示的概念的原始要求在于“顯示”實際的生命處境,而不是對它的內容進行規范并轉化為具體的陳述內容,它們應該具有指引的效果,將我們的視線導向生命的運動性,以此來確保我們所看到的是具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之生發,而不是某個生命的靜態處境的抽象。

其次,形式顯示概念本身應該不具有任何具體的實體化因素,因為它們并不是為了標示某種具有普遍性的具體內容而被提出來的,而僅僅是為了指明通達現象的某條道路和某個方向,這意味著形式顯示的概念絕不能是某種特殊的具體關聯的范疇,進而由這些概念來顯示的東西也絕不能是能夠實體化的內容。

最后,形式顯示的概念的內容不能用傳統規范的方式傳達出來,它們總是從某個“向來我屬”中涌現出來的東西接受新的規定,因此形式顯示的概念顯示的是此在在個體化的生命活動的真正處境,這一顯示的可能性源于其從此在的存在作為能在那里獲得的某種“潛能性”或“潛在性”。[1]導言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現象學 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文選[M].孫周興編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2

[2][德]海德格爾.路標[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

[3][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4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3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然后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比較法教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比較法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認識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時,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比較法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3.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性的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草履蟲像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要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和綜合比。

1.類比。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的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4

【關鍵詞】生物;教學;類比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 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1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1.2 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

1.3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

1.4 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2 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

2.1 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

2.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2.3 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2.4 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5

[摘要]中國古典舞在我國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同時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結晶。要想充分完美的體現出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內在理念。

[關鍵詞]韻律特征聯系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觀的體態或動作,它表現為萬千的體態和變化的動作以及之間的連接。“形”是藝術表現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沒有“形”就失去了表現藝術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韻當中的作用是基礎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藝術特征在于“擰、傾、圓、曲”的基本形態和舞形姿態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動作都是在“擰、傾、圓、曲”的基本形態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這些細小的特征給“形”增添了豐富多彩的“表情”。平時我們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過身體各部分的擰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從而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的造型。身韻當中的動作軌跡大多以劃圓為主,人體的運動路線都是以呈現圓或圓弧,強調以腰為軸的“平圓、立圓、八字圓”運動路線;而身韻的“形、神、勁、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身韻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軌跡;二是指動作呈現“擰傾圓曲”的外部形態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單單只是停留在靜止的“形”上,而是在于運動的過程上定位為“圓”的藝術,“形”離不開運動中的“圓”和“游”這兩個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發于腰、行于體”的藝術規律

“身韻”當中的“形”這個特征,可以概括為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為重點,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基礎,以“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的形態與動作。

古典舞身韻,是以基本動律元素為代表的多種以腰為軸的動作。從動作的技法和方法上來分析,形成人體“三圓”運動的根本關鍵在于腰部,腰部是這些動作的發力點以及中心。其次,無論我們做任何動作,都要先從內心的念想和意識開始,由腰底發力從而發展延伸到全身的整體運動。這也是“身韻”的特征之一。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神韻”,這個詞不僅是在舞蹈當中,在萬物中都是異常重要的。任何藝術若沒有了神韻,就相當失去了生命。“神韻”是一種內在的、發自內心的微妙感覺,也是在舞蹈訓練和藝術表現當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韻的靈魂所在,則是能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它的“神韻”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藝術特征是遵循“心、意、氣”的規律而運動。舞蹈開展前,遵循“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心、意、氣”這正是“神韻”的具體化。它的真正含義是通過自身自覺的意識、意念和感覺來支配詮釋舞蹈動作,并且起著主導支配的作用。自覺的意識同時也包括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我們在表現作品的時候,要想真正將它的“神韻”體現出來,內心豐富的藝術想象和情感的處理十分重要。我們在“形”中談到的“動律元素”和“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與主觀的意念緊密相連的,即便是一個最簡單的“提沉”,也是依據意念支配,結合“心、意、氣”的規律而運動的。

三、勁

1.勁的概念

動作內在節奏當中的層次、力度以及輕重緩急的處理就是“勁”。在動作過程當中,力度的運用是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之分的,就像文章當中的標點符號感覺一樣。“勁”這個舞蹈節奏的標點符號正是通過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所以“勁”的運用,也使韻律更加清晰明了。

2.勁的特征

(1)“勁”的特征在于“點、線”的概念

舞蹈當中點線之間的連接以及點線主次的表現就是靠“勁”來詮釋的。用點和線來明確動作外部經過的路線和節奏處理的強弱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典舞中,肢體運動的節奏規律不是勻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且有變動規律的節奏中進行的。此外,動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它們有輕、重、緩、急、強、弱、快、慢等區別,而這些都將是通過形體的動作主體表現出來的,這樣就要求舞者懂得適當地去運用“勁”來把動作表現出來。

(2)“勁”的特征在于各種類型“勁”的表現

古典舞的身韻非常重視“亮相”的處理。這個“亮相”所要使到的勁,是猛然收起而突然停止的一種“寸勁”,要用的恰到好處才能凸顯舞蹈的意念。還有身體下壓的“反襯勁”等,這也是身韻當中非常顯著的特征。

四、律

1.律的概念

“律”就是身韻當中規律性和動作路線中所要依循的律動性。正常動作之間規律的連接要注意“順暢”,動作順暢就能一氣呵成。但是我們也從古典舞身韻當中發現許多“反律”,也產生出奇峰疊起的效果。

2.“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謂“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規律,一切順暢的動作或者之間的連接。例如我們的元素,在組合或動作的時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順序去做的。若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順暢,動作才能夠一氣呵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律當中的“正律”。

(2)“反律”性

①整體動作的“反律”

這里我們所說的“反律”,就是指動作從反面做起的法則。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感覺。從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逢沉必提、逢沖必靠、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都是古典舞特有的“反律”。

生命特征的概念范文6

在狄爾泰的生命解釋學中,表達、理解和解釋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來就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以期獲得對狄爾泰生命解釋學的進一步認識。

一、表達

(一)生命表達:理解的直接對象

狄爾泰在其理論中提出理解和解釋活動的直接對象是生命表現或表達,這是狄爾泰生命解釋學的基礎。他在早期認為,通過體驗和反省固然可以實現自我認識,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斷變化的,生命是無法直接觀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種表現或表達,我們就不能準確的體驗。事實上,每一種體驗、每一種認識和意志活動都傾向于產生一種表達,特別是那些潛藏于內心的意識需要通過表達或表現才能被我們認識到。所以,如果沒有對表達的理解,反省是一個遲鈍的工具。只有建立在表達之上,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穩定和有深度。所以,狄爾泰特別注重表達對于理解、對于整個精神科學的作用。

(二)精神表達:生命表達的普遍特征

接著,狄爾泰又提出"生命表現出現于感覺世界,同時又是一種精神性東西的表達。因此,生命表現使我們能夠對這種精神的東西有所認識。這里,狄爾泰向我們展現了一切表達或生命表達的普遍特征,即它們都意謂著什么,它們都代表或指向在它們自身之外的東西。就是說,一切表達都有所表達,一切表現都有所表現。于是表達和表現就有了雙重特征,它們既不是純物理現象,也不是純心理現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微笑的背后傳遞的是一顆愉悅的心,有形的符號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表達的這一特征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礎,它構成了精神解釋精神的中介,構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心經驗的中介。因此,狄爾泰大大拓寬了生命表現的范圍,人類的一切活動,一切作品甚至人類歷史本身都是作為精神的客觀化,作為生命表現而存在的。

(三)表達的類型

可見,狄爾泰的表達概念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表達作為理解和解釋活動的基礎,不僅在于表達是理解的直接對象,還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結果取決于表達的不同類型或等級。因此,狄爾泰根據生命表現的不同等級,把表達分為三個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語言表達,它包括約定俗成、以語言文字出現的一切。它的優點是可以精確地把一個人的思想傳遞給另一個人。仿佛通過搬運,判斷毫無改變地從作出判斷的人的所有物轉變為理解判斷的人的所有物。這就為每一個邏輯上完善的思想關系確定了理解的基本特征。""在這里,理解只涉及思想內容,而這一內容在每一關系中都是自身等同的。這類表達構成了人類及其作品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傳統認識和理解活動所關注的一種表達類型。但在狄爾泰看來,這類表達也有不足之處,它沒有表達出心理生命的豐富性和特殊性。因為狄爾泰認為,心理生命是流動的,而概念、判斷和推理則是凝固的;內心體驗是唯我獨有的,語言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旦通過概念和判斷將人的體驗納入到語言中,這個體驗已是經過"剪裁"的體驗了。

第二個類型是行為表達。他談到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為了傳達什么而去行動,但是大多數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對于一個外在的觀察者來說,可以通過行為來推知另一個人的精神內涵。比如,在通常情況下,拿著鋸子向一棵樹走去的人是想伐木,舉起錘子的人是想釘釘子。這里,表達與被表達者之間的關聯往往是約定俗成的,而且,與第一類表達相比,它更能表達一個人的意圖。但是行為并不能表達心理的全貌,狄爾泰把行為中的意圖和動機區分開來。拿鋸子的人意圖是想把樹放倒,但動機可能極為不同,伐木可能是為了要木材,可能是為了鍛煉身體等等。意圖是行為者的直接目的,而動機是行為者實施該行為的原因。所以,面對行為這類表達,我們也必須謹慎從事。這就構成了行為表達的一個不足之處,即行為不僅受動機支配,還受外在環境制約。對于特定行為,我們必須說明環境、目的和生命的關系。

第三個類型是體驗表達。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表達,它們是指人的人體姿勢、聲調,以及諸如聳肩、眨眼等無意識的自發行為。通過體驗表達,不僅可以顯示自身意識到的情感,也可以顯示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感。可以說,把體驗表達作為生命表達的一個形式,并且把它看作是深層的形式,這是狄爾泰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在傳統認識論和理解理論中,這類表達往往被作為偶然的和不可信的東西排斥在認識和理解活動之外。狄爾泰認為,和其他表達比起來,這類表達受習俗和規則的支配最小,這就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區域的人們之間直接的相互理解成為可能。

狄爾泰的表達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表達自己,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理解。反過來說,正是由于表達的多樣性和理解層次的多樣性,說明了理解的復雜性。

二、理解和解釋

從狄爾泰的表達理論中我們得知,理解的直接對象是表達,是對生命表現的理解,如果我們把生命表現看作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概念、判斷、行為等),那么對這些生命表現的"理解"就是一種思維的內在活動,是一種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在狄爾泰看來,"理解"就是"通過呈現于感覺中的表現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對心理生命的理解分為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

理解的初級形式指"對一個單一的生命表現的解釋比如,對一個面部表情、一個手勢的理解;對一個構成復合行為的初級理解。理解的高級形式就是從若干生命表現出發,追溯這些表現所表達的生命關聯整體。"從邏輯上講,高級理解所依據的不再是類比推理,而是歸納推理。狄爾泰是推崇理解的高級形式的,因為理解的初級形式只是把一個特殊的表現視為一個特殊的心理事實的表達,而不考慮這個心理事實與他的主體之間的生命關聯。而理解的高級形式卻是要追溯這些表現所表達的生命關聯的整體性。盡管二者有這樣一些差異,但是理解的初級形式仍為理解的高級形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通常是把"理解"和"解釋"混為一談的,而狄爾泰卻試圖把解釋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來看待。他說道:"我們把對持續的、固定的生命表現的技術性理解稱為解釋""我們把對以書面的形式固定下來的生命表現的技術性理解稱為闡釋、解釋。他認為,在語言中,人類生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達,所以,人們關于精神世界和歷史世界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對以語言符號記載的文本的理解獲得的,這種理解就是解釋。對比"理解"和"解釋"兩個概念,我們發現狄爾泰似乎也沒有把理解和解釋對立起來,實際上,理解和解釋本無本質差別,在獲取關于他人和歷史文本的知識過程中,絕沒有一理解活動之外的解釋活動。

那么,既然理解和解釋本無本質差別,狄爾泰為什么要把它們分開來研究?換句話說,狄爾泰通過理解和解釋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結論呢?要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分析"理解"和"解釋"這兩個概念的深刻內涵。

狄爾泰在論述"理解"內涵的過程中,提出了"移入"、"模仿"、"重新體驗"等概念。這些概念是在談論歷史文本的意義時提出的。他認為歷史文本有一種獨立于解釋者的理解活動而存在的意義,理解就是通過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重新體驗他人的心境,從而再現他人的內心體驗和作品的原意。以他人生命表現追溯其生命關聯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個自我移入的過程,一個模仿過程,一個重新體驗的過程。"當我理解他人的生命表現時,在我身上所發生的與在被理解者身上發生的實際上是同一過程,只是二者方向相反。理解是一個與發展過程本身相反的過程,在他人那里,體驗將自身外化為表達或生命表現,而在我這里,表達內化為一種模仿。因此,理解的本質和真實過程是,在他人生命表現的引導下,在我意識中重新發現自己。而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內在經驗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對于"理解"的內涵,狄爾泰在分析"解釋"的概念時,同樣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即"解釋學循環"。他談到:"解釋活動是從部分到整體和從整體到部分的不斷的往返運動。一部文學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個極不確定的意義。每一個詞都有相當多的可能的意義,字典固然為我們提供了諸種可能性的范圍,但在這個范圍內,詞的意義又是可以自由移動的,只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一個詞是這樣,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也是這樣,對這些部分的準確理解依賴于整個作品整體的邏輯結構。而要理解這個邏輯結構,又必須事先了解其各個部分的含義。我們從整體的各部分理解整體,從整體理解各個部分,這就是所謂的解釋學循環,也是一切解釋藝術的核心困難。狄爾泰認為,解釋學循環在理論上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在理論上,這里已經達到了理解的極限。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并沒有因解釋學循環而陷入困境。實踐中,我們總是不斷走出解釋學循環,實現對作品的理解。狄爾泰認為,在理解一部作品時,我們須先粗讀、通讀全部作品,以抓住作品的大意和結構。然后,以這個大意和結構為引導,重新精讀、細讀同一作品,以把握作品的細節,并在這個過程中校正對作品大意和結構的理解。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就可基本達到對作品的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一线满 | 亚洲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另类视频 | 欧美综合第一页 | 天天操夜夜做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欧美综合国产 | 久久亚洲一级α片 | 国产91原创| 免费观看a毛片一区二区不卡 | 欧美综合亚洲图片综合区 | 久久激情综合网 |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美女网站全黄 |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一级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专区 | 日韩另类在线 | 伊人网中文字幕 |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 伊人精品国产 | 欧美一级xxx|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免费日本黄色网址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原创一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999 |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 |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18 | 三级网站免费播放国语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第一页不卡 | 亚洲视频大全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免费一级毛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