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1
一、在傾倒二氧化碳使小蠟燭熄滅的實驗中需要很多技巧:
1.CO2倒入的角度不好控制;
2.蠟燭燃燒時間要控制好,燃著時間稍長,溫度高,燒杯內氣體膨脹,CO2不易倒入而導致實驗失敗;
3. CO2倒入速度不好控制。
針對以上幾點技巧,在課上不易控制很有可能實驗失敗,所以改用啟普發生器進行制取然后直接在橡膠管的另一側接個三通管,在三通管上方和下方分別放一根燃著的火柴,過一會兒會發現下端的火柴熄滅,就能夠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并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從而省去了傾倒二氧化碳實驗中注意的技巧問題。
二、在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實驗中,我將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成了分組實驗,因為這是個難點問題,我想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加深理解,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準備麻煩,也不環保,不易貯存,容易逸散,導致實驗失敗;如果在課前準備效果較好,但是需要CO2量大,短時間內無法完成。
所以思考想到了新的方法,是否能直接用啟普發生器來進行驗證呢?按照上述方法,用啟普發生器直接制取,在橡膠管的另一側接個三通管,在三通管下方分別進行幾個小實驗:(1. 用稀醋酸噴灑石蕊染過的干燥的濾紙條,2. 向石蕊染過的干燥濾紙條上噴水,3.將石蕊染過的干燥濾紙條放在三通管的下端管口處通CO2,4. 將噴水后的濕潤的濾紙條放在三通管的下端管口處通CO2),通過實驗1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而實驗2.3都不變色,實驗4也變為紅色,能夠說明二氧化碳與水不僅僅是簡單的溶解,而是發生反應生成了一種新的呈酸性的物質。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2
關鍵詞:合作反思;實踐;模型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227-02
我們從教師成長的規律中看到,教師的實踐經歷不會自動生成科學經驗,只有反思性學習才會有效地促進自我更新取向的專業化發展。反思既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意志,具有內隱性,又是一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合作有助于激發和強化教師發展意愿,提高教師個體反思能力。借助于群體進行的合作反思需要組織一個活動群體,我們稱之為“反思實踐共同體”。它以平等合作的對話關系為前提,從教學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實踐、反思和對話交流的方式,改善教師的認知結構和教育教學行為。我們教研組共有高中教師8名,其中5人在35歲以下,高級、中級、初級職稱教師比例為3:2:3,有三人為市級學科帶頭人。這8名教師對自身的教育教學有著較高目標,關系融洽,組成反思實踐共同體有著實際的可行性。因此,我們嘗試組建生物學科反思共同體,以模型建構為切入點,進行了初步的實踐探索。
一、以案例為載體的反思
1.初步設想。案例研究的過程是教師之間以課例為中介,展開反思、同化、順應、內省、嫁接與遷移的過程。案例討論中,同事之間的相互支持與挑戰,能增加彼此對于各自實踐的信心、不滿和反思,使之更關注自己的工作結果。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官網的“名師課堂”欄目有豐富的資源,我們以這些課堂實錄為案例進行了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合作反思。
2.實踐過程(以“DNA分子的結構”課案為例)。第一步,拋出中心問題。為了呈現的是諸如“二期課改”理念和現代教學理論體系的內容,我們確定了“課堂究竟是誰的?如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來進行模型構建”的主題。第二步,觀看課堂實錄。第三步,群體討論。為了使群體討論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推薦一名骨干教師為主持人。經討論,對贛榆一中的成潔老師引導下學生對“DNA”分子的構建,運用了以下條件:一是學生已有知識為基本。利用學生高一已有的DNA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的組成入手,從搭建脫氧核苷酸的模型、標注C的5個排序位到讓學生嘗試連接相鄰兩個脫氧核苷酸,都是在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上要求學生主動回顧舊知識。二是教師的“腳手架”作用。老師在資料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或手繪模型,同時要求學生利用人體模擬脫氧核苷酸,再由6個同學用人體模型搭建脫氧核苷酸鏈,12個同學搭建2條反向的脫氧核苷酸鏈,然后再由富蘭克林到沃森、克里克的雙螺旋,提供工具供學生搭建兩種DNA的雙螺旋結構,最后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兩種模型的共性和差異。三是對學生的充分信任。成老師的課堂從開課到結尾,學生幾乎都處于動手或動腦的過程中,動手是為了更好地動腦,動腦又跟動手互為呼應。不僅如此,還原創地用人體模型構建脫氧核苷酸鏈。多種形式的動手和動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DNA的結構,不同的活動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強化了DNA的結構這一學習的主題。第四步,反思感悟:老師討論結束,寫下自己的感悟,并相互交流。
3.獲得的啟示。我們選擇了優秀教師的示范課、優質課,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習了他們的經驗,體會了他們在教育教學中貫穿的理念。通過反思自己行為與新理念、新經驗間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課堂設計與學生實際收獲間的差距,進一步提高了群體各成員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水平。除了精心準備或選擇案例外,中心問題是否有針對性,骨干教師是否具有引領作用,教師是否勇于袒露自己的觀點等都是順利進行案例反思的重要保證。
二、以同課異構課為載體的反思實踐
1.初步設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經過理論學習和案例分析獲得的對教育的各種看法、所接受的各種新理論和新學說,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嫁接和融合,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公開課為實踐者提供了精神訴求和精神相遇的機會,創設了“傳播教育智慧,創生課堂文化”的情景“場”。
2.實踐過程(以細胞核的模型建構為例)。第一步,公開課準備和展示。以“學生如何自主構建細胞核的模型”這個問題為突破口,我們選擇高一兩位任課教師作為實驗對象,每人準備一節公開課: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第二步,生成式聽課。成員帶著問題去聽課。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要始終處于積極的反思狀態,積極尋求改進措施;要及時把生成的“惑”或“感”記錄下來。第三步,合作反思評課。首先,被聽課教師上完課之后,首先要對自己的課進行評述,比如,你設計哪些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到細胞核的功能?實驗資料的設計意圖是什么?細胞核的結構比較抽象,你是如何突破的?學生能否順利構建真核細胞的細胞核?構建存在困難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的引導“支架作用”體現了嗎?教材、學生、教師三者和諧統一嗎?然后,主題性反思:針對我們設置的主題,全體成員采取不同的視角對公開課的進行全方面的反思。如問題解決的方式、提問的有效性、資料的組織和呈現、對學生的評價等等。第四步,延伸和推廣。在“公開課評價記錄表”中,我們專門設計了“研究課題”一欄,引導教師深化思考,撰寫論文。教師將通過公開課實踐活動總結形成的研究成果推廣運用于“家常課”,使日常的教與學的行為發生相應變化。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3
【關鍵詞】體育教學 案例
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為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和研究表明,案例討論有助于參與者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教師親身經歷的反射中利用具體的術語去闡釋抽象的概念,在不確定的情境中發現事件、構建問題,從多種角度去解釋情境,為行動確定關鍵的決策和可能性,認識到潛在的風險和內在的效益,檢查自己對典型的教學困境的觀點、偏見和態度。因此,開展教學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解力、判斷力和洞察力,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方法策略,使課堂教學與研究并駕齊驅。
1.什么是體育教學案例
體育教學案例就是對一堂體育課上發生的一個事件的描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案例可以幫助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案例是教師之間分享經驗有效方式。
2.教學案例的結構內容
因為體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尤其是體育運動本身具有很強的健身性、趣味性和模仿性,所體育學科又有著自身特殊的結構。體育教學案例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部分。
2.1 主題與背景。教學案例是課堂中真實的故事,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惑,是足以引發老師思考討論的事件,是蘊含著教育理論的典型事例。所以教學的背景應予以交待,即學情分析、教學環境、教學設計等不可少,字數可因內容而定。教學案例通常篇幅較短,因而要求文字簡練;情景介紹的主次要分明,在寫作時要恰當取舍。
2.2 事件或操作過程。之所以稱為“案例”,那么絕不可能僅僅是教學設計或教案,當案例反映的是一種教學機智時,案例的主體應該是圍繞一個主題,詳細描述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解決過程,所以通常是教學中的一個片段,而且還是一個生動、曲折、有趣、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案例反映的是一種教學方法時,案例的主體應詳盡描述具體的操作過程,通常要融實踐性、操作性、科學性于一體。
2.3 反思或評析。空有形式還不行,案例的價值往往在于能否通過案例來說明一個問題,能否引起讀者的共鳴,能否帶給讀者以啟發,能否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教學的效益。所以好的案例往往依托恰當的理論為支撐,有一定的反思或評議。案例評析要求見解獨到、寓意深刻、畫龍點睛,可以請他人寫,也可以作者自己寫;可以從一個當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
3.教學案例的意義
概括的說,案例不在長短,不在標新立異,重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看是否能從實踐中來回到實踐中去。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或一種科學、合理的方法加上精彩的點評。
4.教學案例與其它科研形式的區別
4.1 它與“敘事研究”十分相像,但不等同于“敘事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敘事研究”的敘事者一般是教師本人而不是“外來者”,教師所敘述的教學事件除了“偶發事件”之外,更多地屬于教師本人有意識地“改變”,是對改變之后所發生的事件的敘述。而“教學案例”的敘事者可以是教師本人,也可以是他人,教學事件可以是教師自己的教學感悟,也可以是對他人事件的見解和感想,同時還必須有教學反思。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敘事是教學案例撰寫的基礎,為撰寫案例提供素材。
4.2 案例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4.3 教學案例與教案和教學設計相比。教學案例是課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感悟,寫的是結果,而教案是教師在課前完成的實施教學過程的“藍本”,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方案、評價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與教學實錄相比,教學實錄是對教學過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學案例是對教學情境作有選擇的描述、記錄和點評。
5.基于以上認識,本人認為教師要寫好教學案例,首先必須深刻領會案例的特點和寫作要求,其次要牢牢把握案例的三個主要特性
5.1 真實性。案例的內容是對現實的感悟和再認識,而非是虛構的,事件或方法必須來源于真實的教學世界。主體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案例的敘述應有感而發,而非無病。
5.2 典型性。案例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應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5.3 深刻性。好的案例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討論、分析和反思。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備課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可見,好的教學案例不僅要把握形式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內在價值和一定的邏輯關系,正確把握好質量的問題,讓人一目了然又深受啟發。
6.教學案例存在的問題
在很多的體育專家在體育教學案例評比中,發現了許多問題。
6.1 如有的案例不符合案例評比要求,甚至于把教案當作案例,把教學實錄當作案例,有的還只是一些經驗總結或論述。
6.2 很多案例沒有抓住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問題,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價值,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教學過程或寫些教學設計,再做個簡單的總結而已。還有的案例主題不錯,內容也還可以,但沒有反思、或反思不夠深刻、到位。
6.3 還有些案例有明顯的抄襲現象,這是我們所不提倡的。
以上所述基本闡明了教學案例的由來、意義和寫作的格式、要求,但案例的內在價值不僅僅是能看、能寫就行了,關鍵還在于教師能否把案例的精髓移植、借鑒、服務于自己的教學過程。故,本人以為學習和使用教學案例與掌握案例的寫作方法同等重要。
7.結論
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應如何學習和使用教學案例呢?
7.1 要通過學習優秀案例來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好的案例所反映的教學問題基本上是各位教師曾經或經常出現的、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從某個角度講,只有當你以一個案例教師的角色去思考案例所反映的問題時,試著去揭示教學案例中隱含的教育原理、解決的技巧策略時,你在課程改革中就有了更大的發言權。
7.2 要學會有選擇的鑒別和借鑒。一個精彩的案例不亞于一項教學理論研究。我們在閱讀案例的同時要經常的、自覺的反思自己和分析他人的教學實踐,從中學會一種案例分析的方法,一種看待教學活動的視角,一種促進自己不斷成長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能,教師要學會嘗試、模仿和創新。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4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啟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關于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發生背景,又有故事發展情節。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3、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別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4、教學案例的特點是: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性: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數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教,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或者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生發展過程的細節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1)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
(2)體現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教學的成功經驗;
(4)體現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
(5)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5
關鍵詞:中學數學;自主性;教學日記;教學案例;錄像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07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46
許多人認為戲劇是一種遺憾的藝術。表演結束后,回頭來看,總是能發現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和表演中的瑕疵。其實,課堂教學同樣如此,在45分鐘之內,盡管我們課前做了許多工作,備教材、備學生,可是也難免出現許多不盡人心的地方。那么,我們如何揚長避短,變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呢?如何讓一次次的失誤變成我們向上的階梯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反思教學能夠幫助我們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再次出發。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主要包含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個性化的自主反思,一種是集體化的群體式反思。本文主要討論個性化的自主反思策略。
一、通過教學日記進行反思
教學日記不同于一般的日記,不在乎日常事件和情感的記敘,而是把重點放在課堂教學程式的記述中。它是以課堂教學為原素材,以改進教學方法方式為目的的工作日記,包括具有教育價值的事例以及對此所作的思考和總結。中學數學教學的日記沒有固定的格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書寫特點加以發揮,如寫成點評式、提綱式、專項式、隨筆式等。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既然是日記,就要堅持每天都記,每堂課都記。其實,記敘不是我們的目的,反思、反芻、總結才是我們的目的。強迫自己坐下,把課堂的過程像過電影一樣重新溫習一遍,這溫習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找到許多不足,或者從中發現自己的許多閃光點,就會有需要記述和反思的內容。
一方面,教學日記要記教學的閃光點。在數學課堂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學生注意力的專注,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自己運用了哪一種策略和手法提高了教學效率。這些都是教師在日記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另一方面,日記要記教學的不足之處。比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學目標沒有實現,哪些教學環節對學生的觸動不大,在課堂例題的講解中是否還有更好的思路,自己對于課堂生成性事件的處理是否恰當,以及還出現了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這些都是日記需要記述的內容。
當然,記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是在記日記的過程中進行反思。記的過程就是一種不自覺的反思,有利于我們回顧整個課堂過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二、通過教學案例進行反思
如果說教學日記是每一個數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功的話,那么教學案例分析就是教學反思的有力和有效提高,是數學教師的創造性反思。教學案例是數學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偶然事件的記敘,案例分析往往更青睞比較典型的教學事例,比較詳細地記錄處理的過程,所用的手段,取得的效果,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反思和總結,提出進一步的改進策略。數學教學案例不僅要求記錄真實的教學行為,還要記錄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和對策,并從中反思出一定的經驗或教訓,提煉出新的觀點。
數學案例分析在寫作格式上與日記不同,教學日記可以不拘格式,更體現了個性化自主反思的特點,更具有隨意性。而案例反思則更具規范性和科學性,首先應記下教學的背景、上課的基本情況,做好學情分析,并就某一節課的時間、地點和上課前的預期以及對這一節課的情景預設、對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必要的說明。
其次是進行片段的實錄。雖然教學案例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數學課堂教學實錄,但是為了進行典型的案例分析,我們不得不對某些細節特別關注。教學案例要經過篩選,把需要重點反思的環節進行比較詳細的描述,將案例主題涉及的數學教學事件的發生和處理過程以及其中的人物心理活動呈現出來。整個過程中的關鍵性細節要作為重點描述清楚。
再次是進行評析,對案例中記述的問題進行種種分析,反思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有時候是因為教學理念的差異造成聽課者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見解,也有的是因為教學手段和學生實情之間的矛盾,或者不協調。對于需要改進的地方就要重點記敘,對于相關知識應該進行拓展性學習,及時補充自己的種種不足。
三、通過錄像課進行分析
教學案例和反思范文6
關鍵詞:教例;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1
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關于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發生背景,又有故事發展情節。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一)案例與論文的區別。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二)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三)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別。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二、數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一)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教,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二)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或者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三)情節。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生發展過程的細節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四)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五)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1.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
2.體現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教學的成功經驗;
4.體現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
5.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