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1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 產業升級 福建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全球化速度不斷加快,區域產業以不同方式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當中,產業升級不僅受到國內經濟條件的制約,也受到國際分工格局的制約。
一、全球價值鏈中產業升級的含義
全球價值鏈,是為實現商品或服務的價值,連接產品生產、銷售與回收整個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包括其中活動的組織及價值分配。
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包括四種模式:工藝流程升級是通過整合生產系統或改進加工工藝, 提高產出效率,從而保持和強化競爭優勢;產品升級是通過提升引進新產品或改進已有產品,從低附加值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功能升級是通過價值鏈重組獲取競爭優勢, 從低附加值環節轉向高附加值環節;鏈條升級是產業鏈的轉換,企業利用已有競爭優勢嵌入更加有利可圖的全球價值鏈中。
1.發展現狀。紡織服裝業是福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行業結構體系較完整。截至2010年底,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655億元,5年間增長149.53%,年均遞增20%。
行業發展的新格局:一是一批以市、縣、鎮區域經濟為特色,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快速形成;二是技術設備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促進產品檔次和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三是產業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為主轉向內涵提升為主,更重視品牌發展;四是閩臺紡織產業交流合作活躍,不斷推動兩岸深度對接。
2.面臨的挑戰。(1)出口增長減緩。紡織服裝產品是福建省重要的出口產品,2010年出貨值529億元,比2005年增長68%;年出口總額115.42億美元,同比增長22%,相反產品單價卻不增反降。目前整個產業處于低附加值環節,進入壁壘低導致進入過度,無法擺脫“悲慘增長”困境。(2)面臨國際產業轉移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地價提高、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摩擦都對產品出口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比較優勢逐步弱化,部分跨國企業已經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越南等。(3)小規模企業創新與融資能力不足。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但缺乏大型企業,無法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國內價值鏈,導致企業難以切入到GVC的高附加值環節。同時中小企業因為處于價值鏈低端而利潤微薄,企業資本無法支撐長期的創新。(4)品牌意識淡薄,缺乏企業家精神。福建服裝出口長期以量取勝,中低檔服裝占主體。企業往往不注重長期利益,缺乏品牌戰略觀念,不愿意承擔品牌建設失敗的風險,僅滿足于通過OEM 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三、福建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
1.工藝流程升級。對于資金與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主要選擇工業流程升級:一是通過協議組成生產聯盟,共同出資引進生產設備或成立研發單位;二是政府建立產業園區,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
2.產品升級。已經具備一定生產技術條件的企業可以進行產品升級,但是要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首先做好產品的目標和功能地位,然后掌握目標客戶群體的真實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研發和改進。
3.功能升級。功能升級適合具備一定實力和品牌的中大型企,主要有以下三條路徑。
(1)從OEM轉向ODM。這條升級路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規模經濟并注重時效性,利用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的信息以及知識溢與動態學習效應,迅速提高企業技術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實現產業升級。
(2)從OEM轉向OBM。這條路徑適合于具有一定市場擴張能力的自有品牌企業,目前國內部分企業開始經營自有品牌,將制造生產轉移或外包,把業務核心放在高附加值環節,如品牌建設與擴張、營銷渠道建設以及售后服務等。
(3)從OEM、ODM向OBM的跳躍式升級。這種跳躍式升級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能否獨立承擔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主要特點:一是原代工企業轉變為發包商,二是企業經營重點從擴大生產規模轉向市場與品牌經營;三是競爭重點是與原有跨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進行較量。
四、政策建議
福建省紡織服裝業要突破低端鎖定,實現產業升級,政府需要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1.完善金融市場環境。企業成長需要各種形式的金融支持,完善的金融市場可以為企業獲得各種資源與能力提供機會。對于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來說,作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度較大,金融市場需要為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盡量降低其融資成本。
2.保護和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最根本的驅動力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離不開合理的激勵機制,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企業可以通過專利權獲得壟斷利潤。福建省需要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各種法律法規建設,保護和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會對市場需求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對顯著抑制了我國各種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需求。因此,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者在分配中獲得的份額,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并強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劉友金,喻春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產業升級與工業園區發展戰略.科學決策,2009(1)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2
趙君麗(1975-),女。河南商丘人。上海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東華大學紡織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管理學院教師(上海市領軍人才后備人選),研究方向為紡織服裝產業,產業組織。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在遇到成本上升和本幣升值時采取的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措施。整體上,從中小企業、勞動隊伍縮減、進口增加以及不斷尋求政府保護這樣一些現象看,美國紡織服裝產業衰落了,但是從美國紡織服裝業跨國公司的崛起、產業鏈的全球布局、產品的升級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現象看,美國紡織服裝業當前已經成為以跨國公司為龍頭的、在全球具有相當競爭力的行業。文章進一步通過SWOT分析對中美紡織服裝產業進行了比較,借鑒美國的經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強技術創新和培育“主導企業寡頭型”的市場結構。
關鍵詞: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0)01-0043-05 收稿日期:2009-07-23
一、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概況
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分布比較集中,主要位于美國東南部和大西洋中部地區。直到目前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工人人數仍是制造業中最多的,大約占工業勞動力總人數的10%。美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最大的進口商,比歐盟高50%,比日本高300%(OECD,2004)。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從19世紀中期開始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發生了第二工業革命――電氣革命,對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1900年美國棉花消費量和生絲消費量均超過英國,1913年在世界棉紡織總產量中,美國占了27.5%,英國只占18.5%。美國具有棉花資源優勢,并首次開始對化纖生產工業化,以棉織物與化纖織物為主,取代英國成為當時唯一的世界紡織制造中心。
但是二戰以后,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產出和就業開始下降,紡織服裝企業從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轉移。從總量上看,直到90年代,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總產出總體上是下降的,就業人數一直在下降(見表1)。與此同時,本國勞動成本的上升、出現了具有與供應商強大討價還價能力的大的零售集團。1995到2002年間美元價值(對美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如加拿大、中國、印度等)的強烈波動,這些使行業發展壓力增大,刺激了美國紡織服裝產業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產業重構。
二、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調整戰略與績效
(一)調整戰略
1,產業轉移。在1950-1972年,美國紡織服裝業就業人數下降,企業數量減少,紡織服裝企業首先從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向南部和西部轉移。東部地區就業人數下降20%,東南部和其他地區增加15%。與此同時,服裝8大企業的凈銷售額百分比從1967年的13.4%上升到1976年的15.4%,市場的集中度提高,而且服裝行業內每一個子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均提高(Belag seyoum,2007)。同期,60年代美國實行鼓勵海外組裝加工政策,受到這類政策支持,美國企業把紡織服裝等行業最終加工或組裝環節向國外轉移。有些紡織公司改產服裝,在海外建立縫紉、精紡、編織廠。以降低成本,加強對市場的反應能力。
2,兼并收購。美國紡織服裝業很分散,1967年僅服裝業就有26393家,通過兼并收購現已淘汰了10000多家中小企業,市場集中度提高。在此過程中,有良好績效的公司日趨壯大,產生了許多大的多樣化的紡織集團(如Burlington Industries,JP Stevens,West Point Pepperell,Springs
Industries, Guilford MiXls)和名牌服裝企業(Levi Strauss,Wrangler,Polo Ralph Lauren,Nike,Liz Clmbome,Fruitofthe Loom,Jockey)。許多紡織服裝企業也用許可協議來提高市場份額,拓展他們品牌組合。消除現有的和潛在的競爭者。
3,專業化。面對激烈的競爭,美國紡織服裝公司的反應是從傳統的商品和大眾市場(基礎紡織品如:編織和針織品)中退出,有管理的從高質量纖維中退出,集中于更專業化的細分市場,把重點放在多樣化和靈活性上,進入居家紡織品和技術紡織品。并把高科技紡織品用在生產服裝上,在技術、系統和人力資源上進行升級。
例如,Burlington公司目前開發了納米技術的纖維,這種纖維能夠被用來隨意地穿著。TommyBahama通過集中于高雅品牌及在專賣店中銷售熱帶風格的服裝進行專業化。Sara Lee拋棄了制造業務,集中于設計、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等企業的核心能力。Courtaulds注重核心部分的競爭力,如設計和營銷。Liz Clmbome關注對特殊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和市場的部分。創造了細分市場的制造商在市場中競爭中有更好的地位,他們的產品也會獲得更高的利潤。某些情況下,垂直一體化之所以在紡織服裝制造中仍保存,是因為需求的穩定和相對同質性(Kilduff,P,2005)。
4,技術創新。在美國紡織服裝產業中,創新在提高營運效率、完善計劃和供應鏈一體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產品創新一直很活躍,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大量投資及新纖維和新技術浪潮的發展(Kilduff,P,2005)。Collins,Aikn-lan of Tory和Michigan公司目前引進了一個環境友好的地毯回收系統,這種系統能夠完全回收和循環使用。另外一家美國紡織服裝公司Polartec,生產了一種新的可以滿足保暖要求的纖維。美國是最大的非織物(衛生餐紙、止血棉球、隔熱物和防護遮蓋物)生產商,它在十幾年中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它在這個領域的統治地位主要歸功于它在創新上的高資本投入。一系列智能的紡織品正在被開發,這些紡織品可以用在信息的獲得和傳輸、醫療保健和能量儲存上。
5,大規模定制(柔性專精)。大規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指用信息技術和靈活的管理結構來滿足特殊客戶群體的需要。對于生產和零售商來說,大規模定制降了低存貨和配送費。最近關于大規模定制在紡織服裝行業的研究表明,和其它服務相比,客戶更喜歡大規模客戶定制的產品(如牛仔衣,泳衣)。許多美國紡織服裝企業應用大規模定制來提供更多的差異性產品。它隨著電子的發展應用到量體、樣品制作、裁剪和生產技術上。
在美國服裝工業中,大規模定制設計包括使用用3D掃描和設計公司定制,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生產技術。如Levis strauss公司在尺寸、樣式、構造、做工和顏色提供牛仔衣的客戶定制,Target公司也為客戶提供類似的服務,生產和運送通常要花3~4周。
6,外包與合作供應鏈網絡。雖然一些美國制造商在也保留了一些設備來生產一些在短期內需要周
轉的商品。但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美國制造商把他們生產設備大量轉移到國外的低成本的地區,利用不同國家要素成本的差異,把價值鏈活動定位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全球外包戰略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美國紡織企業在墨西哥建立制造廠。服裝企業也開始離岸轉移,收縮制造環節,集中于產品開發、營銷和分銷環節。隨著美國和其它國家(中美、非洲&中東和亞洲)簽訂貿易協定,它的制造工廠已經變成地域性和全球性生產網絡的一部分,包括在不同國家的轉包安排(Gereffi,G,1999)。
合作供應鏈網絡包括在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中通過上下游聯系提高生產組織的靈活性。這種方法使美國的紡織服裝企業與供應商共擔風險,選擇擁有最好的產品線和服務的外國公司。全球外包和合作供應鏈網絡已極大的改進了制造商對客戶需要的反應。大量的美國紡織服裝企業已經建立了復雜的外包和市場營銷網絡。改善了信息獲取和分享機制,通過減少不同供應商結點之間的信息傳輸的時滯降低了不確定性,例如:在汽車的織物供應鏈中,不同供應商之間高效的信息流動,被認為是突破組織壁壘、減少決策周期和減少新進入者的威脅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調整績效
1,服裝業。通過一系列的調整措施,服裝制造商已從服裝加工轉移出來,轉向產品開發、營銷、物流管理和分銷環節。在20世紀60年代,服裝企業生產很少種類的商品,提供給批發和零售客戶。今天,這些領先的服裝企業自己生產很少,協調大量的合同供應商網絡,向一兩個關鍵的零售商提供完整的服裝種類。許多大的服裝集團已建立了大量的零售品種,繼續通過目錄和網絡擴大直銷市場。服裝產業的績效提高,擁有一批世界名牌,有良好績效的企業更大力進行國際外包,但也有大量的小企業倒閉。
2,紡織業。同種轉變也發生在紡織產業,六七十年代多樣化的集團已被更集中運營所取代。一些向垂直非一體化變化,也有一些后向發展到纖維生產,而一些前向一體化到服裝制造。調整后的紡織產業中家居裝飾,地毯和技術紡織品待業運行良好。但紡織企業過于注重生產率和降低成本,對于產業創新和生產的靈活性不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紡織產業與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的競爭者相比不理想。同時美國的零售商成了服裝產業的雇主,控制造設計和生產。零售商、紡織企業、服裝企業把彼此看成為商業增長的障礙,而不是聯盟(Peter Kilduff,2005)。
3,紡織服裝跨國公司。從美國紡織服裝跨國公司所取得的績效來看,調整后的收益是驚人的。據美國《財富》雜志的信息,2005年,《財富》1000強中的12家服裝集團營業收入合計達到481.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7%,超過了當年500強營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10.2%);其中,占12家巨頭收入總額1/4強的耐克公司實現收入137.4億美元,增長12%。增長最快的是水銀公司,增幅達到41%;與營業收入相比,這些公司利潤的增長更加顯著,2005年12家公司利潤合計30.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6.8%,超過了當年全美所有公司稅前利潤總和的增長率(16.4%)。最驚人的是利外斯特勞斯公司,它在中國開了十幾家工廠,利潤猛增了413%,為歷史上罕見(陳寶森,2006)。《財富》雜志確認這是“多少年以來最好的年景”。
整體上,從中小企業、勞動隊伍縮減、進口增加以及不斷尋求政府保護這樣一些現象看,美國紡織服裝產業衰落了。但是,從美國紡織服裝業跨國公司的崛起、產業鏈的全球布局、產品的升級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現象看,美國紡織服裝業當前已經成為以跨國公司為龍頭的、在全球具有相當競爭力的行業。
三、中美紡織服裝產業的比較
從服裝產業上看中國服裝產業與美國相比(見表2),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在設計、營銷與分銷上處于劣勢。面對共同的機會是全球化,美國服裝產業傾向于通過制造環節的外包,加強與其它公司聯盟來鞏固資產,提高市場份額:而中國處于承接發達國家轉移的加工制造的服裝加工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價值鏈上與美國企業更多是互補關系,但是,向設計、自主品牌營銷升級就會與美國企業形成競爭關系,威脅其領導地位,遭遇抵制。中國國內服裝標準與國際標準嚴懲不對接。國際標準是重基礎標準輕產品標準,具體質量要求往往由企業、買家自行掌握;國外先進紡織品服裝標準用途制定,考核項目更接近實際。而中國現行服裝標準尚未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傳統的檢測手段多依據國家標準執行,注重的是國內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工作。
美國紡織產業的發展更趨向專業化市場,在紡織品上,著重發展地毯、無紡布和有科技含量的紡織品。其優勢是規模大,生產率高,設計和技術能力強,而這些正是中國紡織企業的劣勢(見表3)。中國紡織產業長期以來以設備更新、擴充產能作為提升競爭力的主要策略,少有致力技術研發者,中國中下游業者常苦于欠缺新纖維來源,導致需以進口新纖維進行紡紗、織布。若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以美元計價的上游產業化纖原料進口有正面效應,但對下游服裝加工貿易則面臨較大的壓力。
居于中國紡織產業關鍵地位的染整業,面對政府環保排放標準的嚴格要求,大多染整業者都無法取得合適環保技術以符合排放標準,而且投入的環保資金極為寵大,所增加的成本又無法回收,面臨生存問題。加之國內缺乏完整且具有經濟效益的環保技術來源,此一問題不解決,我國整體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如同海市蜃樓,因此,在印染、后整理及纖維等發展上,迫切需要政府加速落實相關政策的擬訂、立法、與輔導產業技術開發。
四、美國的產業調整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啟示
在信息技術和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推動下,美國紡織服裝企業弱化非核心價值鏈,掌控設計、研發和品牌創新等核心環節,成為全球價值鏈的治理者,紡織服裝產業已變成少數幾個大企業主導的主導企業寡頭型市場結構,美國把發展的中心放的租金更高的缺乏彈性的高附加值環節上,完成了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改造,紡織服裝產業不僅沒有衰退,反而對全球網絡的控制力更強,對市場反應更靈活,適應能力更強,競爭力提高。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是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和出口導向戰略,從東部沿海地區承接國外的產業轉移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模式開始的。當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貿易摩擦增加,眾多小企業開始倒閉的內外交困環境,需要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美國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措施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基于比較優勢進行產業升級
從中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比較看,中美紡織服裝產業互補性強,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依然在于勞動力性價比很高。現實的發展要求中國不能放棄生產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階段工序的生
產,基于低端價值鏈的戰略定位雖然實現的總體利潤和生產的效益較低,但這是由中國現實國情決定的,這將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升級的基礎。但應當認識到,“低端嵌入”的戰略是力量相對薄弱的企業在強手如林的市場競爭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權宜之計,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后應通過“代工中學”,“干中學”逐步積蓄力量尋求發展。把價值鏈轉變為學習鏈,再把學習鏈轉化為創新鏈,使本土產業的自身的動態競爭能力得到提升,不斷向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二)加強上游的技術創新
美國紡織產業一直很注重產品創新,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大量投資及新纖維和新技術的開發。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除在設備更新和引進、消化吸收方面要增加投入外,更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不僅要提高時裝設計檔次,還要向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的上游織物生產環節延伸,加強環保技術的開發,強化新纖維、新材料的研發以減少對紡織原料的進口依賴、在高檔面料的設計和加工技術方面有所作為,提高自身的設計、開發能力和產品檔次,向中高端市場滲透,以獲得更多的租金。
(三)培育“主導企業寡頭型”產業鏈分工體系
與美國紡織服裝產業的主導企業寡頭型市場結構相比,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企業規模小、資金不足,創新人才缺乏,產業市場集中度低,分工體系多表現為“小企業群生型”形態,即以橫向分工(同質產品+專業市場)與簡單生產鏈縱向分工為主要形式,無法積累足夠“熊彼特式”創新壟斷利潤進行產品設計、技術更新和品牌建設,最終形成企業創新動力學的“集體行動邏輯”陷阱。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3
一、中印紡織服裝貿易的基本概況
1.中印紡織服裝貿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從產業發展周期來看,中國紡織服裝業已實現了規模化建設,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階段。而印度的紡織服裝產業則正處于規模發展的初期,雖具有勞動力廉價、原料多樣化和龐大的國內市場等優勢,但其投資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較高,企業設備陳舊且規模偏小,所以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當前正著力于規模化經營和產業集聚。
2.中印紡織服裝貿易實施不同發展戰略。中印兩國政府對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對產業未來發展也都進行扶持和規劃,但兩國在產業發展戰略上存在差異:我國紡織業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在于加快技術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和紡織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結構優化和自主品牌建設,發展的戰略重點是“調整以優化結構”。而印度政府對紡織業的發展戰略重點在“扶持以促進其發展”。
3.中印紡織服裝產業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優勢。中國在紡織原料上比印度具有優勢。例如,中國在棉花、化纖、蠶絲、苧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纖、蠶絲、苧麻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半數以上,亞麻產量居世界第二,也明顯優于印度。但是印度黃麻和天然蠶絲產量居世界第一,優于中國。此外,中國在紡織機械上領先于印度,而印度的紡紗生產成本則遠低于中國。
二、中印紡織服裝貿易發展特點及趨勢比較
1.中印紡織服裝貿易規模比較。本文以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衡量貿易規模。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規模遠大于印度。印度2009年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51.29億美元,而中國早在1996年紡織服裝貿易規模就達到了516.49億美元。可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早已完成了規模化經營,而印度紡織服裝產業正逐步積聚并形成規模優勢。
2.中印紡織服裝貿易增長速度比較。中印紡織服裝貿易增長速度均較快,且受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影響很大,其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尤其顯著。中國最高增幅為2006年的24.91%,印度最高增幅為2005年的21.48%。近年來兩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都遠大于印度,具體表現為1998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額負增長9.22%,而印度只有負3.51%,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降幅達到10.56%,印度則僅下降了4.01%。可見,中國紡織服裝貿易抵御風險的能力遠低于印度。
3.中印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比較。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貿易上均為順差國。印度從2007年開始貿易順差規模與中國1996年的貿易順差規模相當,達到180億美元左右。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順差規模是印度的7.46倍(詳見表2)。雖然中印兩國在世界紡織服裝貿易市場上具有很強競爭優勢,但是兩國的貿易競爭力卻呈現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印度的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貿易競爭力指數從1996年的0.84下降到2009年的0.74,而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指數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其中1996年僅為0.35,而2009年上升到0.76,超過同期印度的競爭力水平(詳見表3)。
4.中印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結構比較。中印兩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結構具有很大的趨同性。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份額以61類、62類和63類商品為主,印度紡織服裝出口以62類、61類和52類為主。數據統計顯示,61類產品在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份額逐步加大,從1996年的21.81%擴大到2009年的33.33%;63類商品在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而62類商品的在紡織服裝貿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從1996年占比為41.67%,到2009年降低為28.96%。在印度紡織服裝貿易中,61類商品的比重逐步加大;52類商品在紡織服裝貿易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62類商品多年來持續維持較高的比重,該商品對印度紡織服裝貿易的貢獻度最大。
5.中印紡織服裝貿易在本國貿易中的地位比較。中印兩國對紡織服裝貿易的依賴程度近年來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國對紡織服裝貿易的依賴程度大于印度。中國在1996年紡織服裝進出口額占全國總進出口額的比重為17.82%,到2009年逐步下降為8.3%。印度1996年紡織服裝進出口額占全國總進出口額的比重為13.7%,到2009年降低到5.67%。總體來看,中國對紡織服裝貿易的依賴程度高于印度。
三、中印紡織服裝貿易比較研究的基本結論
1.印度紡織服裝貿易規模和增長速度均低于中國。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印度與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規模存在很大的差距。1996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規模是印度的5.2倍,2009年擴大為7.3倍。中印紡織服裝貿易規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1997年至2009年的13年間,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平均增長速度是10.87 %,印度的平均增長速度是7.64%。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貿易的增長上表現出共同的波動態勢,大部分年份中國與印度的增長趨勢保持一致。
2.印度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與中國相反趨于下降。1996年以來,雖然中印兩國在紡織服裝貿易上都保持順差國地位,且貿易順差都在逐步增加,但兩國在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上存在較大差異。印度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呈現逐步下降的態勢,1996年貿易競爭力指數為0.84,2009年下降為0.74,波幅平穩。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1996年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指數僅為0.35,2009年該指數快速攀升至0.76,波幅較大,增長速度較快。
3.印度紡織服裝貿易結構與中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從紡織服裝出口貿易構成來看,中國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1類、62類和63類,三類產品約占紡織服裝總出口額的7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2類、61類和52類,三類產品占紡織服裝總出口額的65%左右。從紡織服裝進口貿易來看,中國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類、54類和55類,三類產品占紡織服裝總進口額的6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類、54類和59類,三類產品占紡織服裝總進口額的40%左右。
4.印度對紡織服裝貿易的依賴程度略低于中國。1996年以來,中印兩國的進出口貿易對紡織服裝貿易的依賴程度都大幅度下降。1996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占總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為17.82%,印度同期為13.7%;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貿易占總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為8.30%,印度同期為5.67%。
5.中印兩國對紡織原料的爭奪主要集中在52類和54類商品。從中印紡織服裝的進口商品構成來看,兩國對52類和54類商品的進口依賴程度都較大,快速增長的紡織服裝出口貿易將加劇中國和印度在國際紡織服裝原料市場的競爭。較大的供需缺口及較小的進口需求彈性將推動紡織服裝原料價格的上升。
四、新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競爭策略
1.實施基于價格歧視的全球市場滲透戰略以降低對傳統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要針對對我國反傾銷頻繁的國家、對我國貿易設限較多的國家以及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的國家,在紡織品出口時適當抬高價格,以高價格、高質量、高端品牌介入,以價格上的增加彌補數量限制或減少而導致的貿易損失,從而維持較高市場銷售額。例如,我國紡織服裝貿易過度集中于美國和歐盟地區,對這些國家應該適當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以品牌和質量贏得市場。針對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不多或者從未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未對我國紡織服裝設置限制和壁壘的國家、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國家則宜在不違背國際價格準則的基礎上,利用紡織品無配額時代的良好國際經濟環境,主要以較低價格和中低端品牌進行逐步滲透,爭取搶先競爭對手并占領足量的市場份額。
2.發展錯位競爭以分散紡織服裝貿易風險。中印兩國不僅在紡織服裝貿易的產品結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在貿易的區位結構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僅在出口產品上面臨激烈的競爭,還在進口原料(例如,棉花和人造絲線)市場上存在激烈的爭奪。在出口產品上,中國應該適當加大63類商品的比重,在進口產品方面應該降低對52和54類商品的依賴程度,在出口方面降低對61和62類商品的依賴程度,以避開飽和市場中的惡性競爭。此外,中國紡織服裝貿易抵御風險的能力低于印度。所以,我國在與印度競爭時,實施錯位競爭戰略可以有效地分散貿易風險,避免過度競爭和惡性競爭。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4
[關鍵詞]紡織服裝;轉型升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4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3-0050-03
高職教育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因此,高職教育應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在人才培養上圍繞地方經濟需求展開。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傳統支柱行業和民生行業,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紡織服裝生產是常州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常州市大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主動出擊、科學規劃及前瞻布局,重新思考人才培養工作,全力為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和社會服務。
1 常州紡織服裝產業概況
常州紡織服裝業一直是常州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常州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有1000 余家,工業總產值 6673 億元,銷售收入 658 億元,實現利稅總額 43.5 億元,利潤總額達 2564 億元,對常州市的經濟貢獻率達 14% 左右。紡織服裝產品中,常州的牛仔布產量約占全國的 20%; 燈芯絨產量約占全國的 28%; 呢絨產量約占全國 5%; 服裝年產量2.5 億件,其中 80% 出口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紡織服裝產業形成了一批優勢龍頭企業,如黑牡丹集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牛仔布生產與出口企業; 晨風集團成為國內最大的真絲服裝出口生產基地,年出口額居江蘇省自營出口生產企業首位。2008―2010 年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 500 強中,常州市共有 10 家企業榜上有名。2008 年,湖塘紡織、金壇服裝分別作為江蘇省重點產業集群之一,集群內企業數量分別達到482個和794 個,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74.30 億元和1160億元,分別排名常州市重點產業集群第五、第六名。
2 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制約因素與人才需求結構分析
一般來說,企業的轉型升級可以從轉型和升級兩個層面來理解。轉型,就是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轉變,即企業在不同產業之間的轉換和不同發展模式之間的轉變。 前者表現為轉行,后者表現為轉軌。升級,就是企業提高邁向更具獲利能力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領域的能力的過程,即企業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上位置的提升,一般通過創新和整合來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就是制造商成功地從生產勞動密集型低價值產品向生產更高價值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經濟角色轉移過程(Poon,2004)。 但無論從哪個層面看,企業轉型升級都包括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
為了解常州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現狀,我們對轄內100戶紡織服裝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樣本企業中,31.4%為中型企業,686%為小型企業。本次調研采用了問卷調查和企業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核心內容是常州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與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查時既注重填寫問卷取得的一些結構數據,又總結了現場訪談的主要內容,調研形成的主要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2.1 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制約因素分析
從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在推進常州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中,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如市場風險過大、融資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人才、沒有掌握關鍵技術等。常州紡織服裝業實現轉型升級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表1所示:
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宏觀經濟發展環境不佳或企業自身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企業往往不會選擇轉型升級。 在是否進行轉型升級的考量中, 市場風險過大是企業考慮最多的因素(63.2%), 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因素使多數企業采取觀望態度,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投資欲望,對轉型升級更為審慎。 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第二大因素是企業家精神缺乏(558%),其潛在的不確定性極大增加了企業風險, 使企業難以承受。第三大因素是缺乏高端人才(504%),盡管有些企業有較為強烈的轉型升級愿望, 但高端人才的缺乏,使轉型升級缺乏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支撐。 此外,企業也普遍認為缺乏進入新產業的資金 (46.7%)、沒有掌握關鍵技術 (22.1%)、 企業員工素質偏低(206%)、 產業政策限制 (98%)、 技術門檻過高(90%)、市場準入限制 (72%)、綠色環保壁壘(5.3%),以及跨國公司在技術、資本、市場方面的壟斷地位(57%)等都是制約其推動轉型升級的制約性因素。
2.2 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專業人才需求的結構分析
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勢必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就業方向,帶來對人才數量、梯次、規格和素質上的新要求,從而相應地改變市場對勞動力素質的需求。面臨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產業及其產品結構升級的壓力, 常州紡織服裝企業越來越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儲備和人力資本投資。以被調查的100 家紡織服裝生產企業為例分析紡織服裝行業專業人才需求結構及其特征(見圖1)。另外,從被調查的100家(中、小型)企業專業人才的學歷現狀及需求結構(見表2),可以看出,在現有專業人才中,中等專業學歷人員(中專 / 技校)比重較大,高學歷人員比重較小,相比同類型需求人才比例,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程度較大;多數紡織服裝產業不屬于高新技術行業(但是紡織行業技術含量要高于服裝產業,甚至部分紡織行業已被列為高技術行業),企業對中等學歷水平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最大,表明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對較大,但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程度卻最大。同時,企業專業人才需求結構還與企業規模相關,大企業注重與企業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端人才培養與投資,規模偏小的企業較為需求一線生產與管理及開拓市場的專業人才。
從調研結果來看,常州紡織服裝轉型升級后的產業特征表現為知識密集和人才密集,開始從“技能時代”向“高技能時代”轉變,對初、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表現為金字塔形,需要大量能將知識創新成果應用于工程、生產第一線,并能進行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生產組織形式創新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 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從企業的角度看高職教育,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為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而目前與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和要求相比,高職院校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3.1 人才培養定位與產業升級要求不相適應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產業升級更多地依賴于人力資源,依賴于對新技術的掌握和勞動者素質。在當前經濟與產業結構迅速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中,顯然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而在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還定位在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背離了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對人才的需求。許多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時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對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方向不了解,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缺乏區域經濟的導向性。
3.2 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背離
目前,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往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轉型期人才的實際需求分析不夠,不能根據崗位的需求狀況及走向與企業共同探討來確定專業,專業結構存在著專業大類發展規模不平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基礎產業類專業設置比例較低、專業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等問題。尤其是對傳統的專業布局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做出及時的調整,專業設置趨同,不僅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造成高職畢業生結構性就業難,致使產銷不對口,有的專業畢業生出現過剩,而有的領域急需人才又缺乏相應的專業來培養,以致出現“用工荒”。
3.3 課程體系與教學設計缺乏升級換代
由于辦學基礎及歷史原因,高職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傳統的缺乏市場導向的課程體系,采用的是相對陳舊的固化教學模式。課程體系陳舊并缺乏彈性,不能緊跟市場需求做出及時調整,缺乏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升級計劃,缺乏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仍舊沿襲中職和技術學校的基本模式,或機械地仿效普通高校的教學體例,沒有形成一套獨特的同高新產業相結合的教學和實訓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從客觀上造成人才培養的隨意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及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造成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很難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能力強、素質高的新型人才。
4 基于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產業轉型升級改變著勞動力的需求結構,而且也對勞動力的類型、規格和層次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應深入探討怎樣才能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
4.1 適應區域產業需求,培養目標上引領
高職院校應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注重與中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與銜接,形成適應區域經濟結構布局和產業升級需要,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職業教育格局。由于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的素質結構要求發生變化,因此,高職院校應定位好人才培養的類型、規格、層次。在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人才規格呈現出以下特征:
培養出的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操作技能,還需要具有較強的適應產業升級變化的現場服務與管理能力。面對常州紡織服裝產業以地域、產業集群為特點,強調其專業和崗位的專業性,需要在目標定位上明確培養適應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技術不斷提升的,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及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4.2 緊貼產業轉型升級,進行專業設置
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職實際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專業是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需求情況來設置,而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必將使很多原有技術領域、職業、崗位消失了,許多新技術領域、新職業、新崗位涌現了,這就造成常州紡織服裝企業所需的人才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作為向社會輸送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高職院校的專業就必須適時進行相應調整。所培養人才的學科及專業所屬要與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結構相吻合。要做好高職專業結構調整,首先必須熟悉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科學地預測人才需求情況。為此,高職院校要定期研究地方發展規劃,尤其是產業集群規劃,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去關注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和調研發展趨勢,加強與政府、人才市場、企業的聯系,通過一定的機制及時、靈敏地覺察到人才市場的變化情況,這樣才能及時妥善地調整好高職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上,必須堅持三新原則,即新產業、新領域、新技術,隨著經濟的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為常州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行業、企業所需的技術型應用人才。
4.3 深化專業教學改革,課程體系上引領
高職院校根據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高職院校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及教材創新上要發揮引領作用。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安排,要分析高技術崗位群和一般技術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確勝任這些職業崗位需要具備哪些基本能力,并對能力進行分解和重新整合,然后研究每一能力模塊中應培養的職業技能和具有的知識結構。構建學習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高職院校應以此為契機,在相關專業的課程開發中及時更新知識體系,著重加強與紡織服裝產業鏈、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等相關行業的職業能力培養,使課程開發體現高新技術發展的主流。
44 營造多元化、高層次的發展空間
高職院校完善直接升學和繼續學習制度,推廣注冊入學方式,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拓寬學生繼續學習的渠道。完善多元化的職業教育體系。鼓勵多元發展,明確辦學定位,強化協調發展。推進中職、高職、應用本科、專業碩士等的銜接,做好培養目標、專業內涵、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的有機銜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不同職業對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特定要求,研究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接續專業,修訂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做好專業設置的銜接;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考查方式,拓寬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高一級學校相關專業繼續學習的渠道,對于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能型人才,研究制定直接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辦法,做好招生工作的銜接。
45 與區域產業界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
高職院校應密切與區域產業界合作,積極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一方面,通過承擔企業的科研和技術改造等橫向項目,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還能將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第一手資料用于課堂教學,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能進一步增強“雙師型”教師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這些項目的開發和研究,可消化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鍛煉動手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職院校在進行應用性技術開發和研究時,能隨時整合自己的師資力量,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為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革新提供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游文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的適應性研究[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7(2) :41-45.
[2]付春生.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廣西社會科學,2010(11):155.
[3]王振巖,張玉蓮.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3):26-27.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5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產業升級;紡織服裝業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波特(1985)第一次提出價值鏈的概念,美國經濟學家格里芬(1999)把價值鏈的概念應用于全球范圍內企業的合作關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鏈(GCC)的概念,集中探討了不同價值增值部分在全球商品鏈的內部結構。在此基礎上,為了強調企業價值創造,格里芬(2005)等學者逐步建立起了全球價值鏈(GVC)概念及理論框架。全球價值鏈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過程的全球性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料采集和運輸、產品生產、產品銷售、最終消費和售后服務的整個過程。在全球價值鏈框架下,升級是指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的企業借助價值鏈以獲取技術進步和市場聯系,提高自身競爭力,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的過程。如何實現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是很有必要研究的問題。
二、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制約因素
(1)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陷入“悲慘增長”的境地。自改革開放以來,紡織服裝產品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1994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為202.32億美元,2009年增加到1670.24億美元,增加了約725.5%,但是其平均單價卻是下降的趨勢。由于低附加值環節的進入壁壘較低,往往導致過度進入,陷入“悲慘增長”的境地。(2)中國紡織服裝業正面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風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地價的提高,人民幣的升值和貿易摩擦與配額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構成壓力,使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比較優勢弱化。一旦中國紡織服裝業失去了生產制造成本優勢,發達國家就會通過GVC將附加值低的環節轉移到更具成本優勢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印度、巴勒斯坦、越南等周邊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于中國,另外,土地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這些不利因素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風險。發達國家的主導企業很有可能將GVC中的低附加值環節轉移到印度、巴勒斯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3)中國紡織服裝業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和融資能力不足。內地紡織服裝業存在企業數目眾多,但缺乏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小而散的企業,意味著并沒有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的本土企業價值鏈(NVC)。NVC的缺乏,使得企業難以切入GVC的高端環節(劉志彪,張杰,2007)。同時企業較小,無論是有形資產還是人力資本,其數量和質量都不足以支撐企業進行持續不斷的創新。因為中小紡織企業在價值鏈低端所處的微利狀態下,他們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當中,付不起研發費或品牌建設費。(4)品牌意識淡薄,缺乏企業家精神。長期以來,我國服裝出口是以量取勝,中低檔服裝占主體(常亞平,2005)。2007年我國50%的服裝為來料加工,30%以上是來圖來樣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品牌觀念和,不愿承擔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風險,只通過OEM來賺取加工費。
三、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路徑
(1)專注于國內市場的開拓與競爭,構建本土企業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國內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品牌和營銷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有能力的國內服裝企業應該注重培育自身研發設計能力和營銷能力,努力取得國內服裝市場,然后逐步進入周邊發展中國家,建立自己為主導的價值鏈。構建NVC的主要目的是在企業還不具備和國際企業爭同等競爭能力的時候先苦練內功,等具備了條件再向全球GVC高端攀升,避免被俘獲的命運,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然后再將品牌推向世界。如何構建一個成功的NVC,我們可以借鑒西班牙品牌“ZARA”模式。在ZARA,大量時裝設計師一天就可以設計出樣本送往工廠,從設計到完成生產只需十天。這種高效整合意義很大,衣服庫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這種產業鏈高效整合思維對我們本土服裝企業構建NVC啟發很大。(2)政府推動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整合,促進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的形成。對我國大部分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來講,他們并不具備構建NVC的能力。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過度競爭更加攤薄了每個企業的利潤。政府應該適當地引導形成中小企業聯合體,并使其找到各自不同的定位,利用各自的優勢生產差異產品,適當地向上游和下游環節延長價值鏈。整個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形成配套的網絡生產體系,利用其規模效應和有效整合減少生產成本,同時可以提高我國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在生產制造環節中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盧福財,波.全球價值網絡下中國企業低端鎖定的博弈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6
關鍵詞:工商融合;織服裝產業;技能人才;培養改革;保障體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紡織服裝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正朝著多元化、復合化方向發展,現代紡織服裝企業急需“能工會商”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勢下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以及行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培養“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紡織服裝類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舉措。
一、“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介紹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院校將工科類專業與商科類專業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工科類專業而言,拓展學習營銷、管理、財務、經貿等商科知識;對商貿類專業而言,拓展學習特定行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服務技術等工科知識,就業時能夠適應經營管理類崗位。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職業院校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路徑。通過培養畢業生在復雜就業環境和崗位遷移發展環境下的“能工會商”的復合本領,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就業崗位復合化、多元化和層次化發展趨勢。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貫通,打破傳統工科與商科專業獨立培養的藩籬,能夠提升畢業生可持續就業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
二、紡織服裝產業“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 順應地區紡織行業發展的需要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紡織產業一直是這一地區的特色產業與支柱產業。據江蘇人才網的調查數據分析,未來3 年紡織服裝行業最為緊缺的人才依次為:紡織技術開發員、紡織品電商員、紡織品檢驗人員、紡織品設計員、紡織品跟單員、紡織品營銷員、紡織品貿易專員、紡織企業管理人員、紡織品采購員。目前特別缺少的是具備紡織服裝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營銷貿易人員、電子商務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因此,培養“能工會商”復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撐紡織服裝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動高職學生就業的需要
隨著國家“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成為新趨勢。如果具備了“一專多能”、“能工會商”的復合技能與素質,高職畢業生不僅能在激烈的招聘競爭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增加就業的廣度、提升就業率,而且有利于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例如,在“互聯網+”背景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該崗位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電子商務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要求學生具備紡織服裝產品的基礎知識,電子商務(紡織服裝方向)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將更有優勢。
3. 促進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需要
探索并實踐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紡織服裝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過復合型專業設置,有利于實現工科與商科專業的相互合作,資源共享,體現出紡織服裝專業的辦學特色;其次,通過制訂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推動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專業技能優化拓展;第三,通過制訂復合型專業課程體系,有利于探索課程改革新模式,順應產業的發展要求;第四,通過復合型實訓基地建設,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實現生產、業務、經營、管理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過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利于通過專業建設的輻射作用帶動紡織服裝類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紡織服裝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
1. 專業設置與優化
首先,通過對區域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紡織服裝企業的實地調研,全面了解區域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特點,分析紡織服裝企業對生產、技術、商貿、管理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點,以此為依據設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復合型專業。
其次,對現有的紡織、服裝、商貿類專業進行整合,開設相應的專業方向,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復合化。將傳統的紡織服裝專業與商貿管理類專業相融合,形成紡織品檢驗與貿易、服裝工藝與貿易、服裝營銷與管理、紡織品設計與營銷、紡織電子商務等新專業或專業方向。
再次,與紡織服裝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支持行業、學校、企業合作建設“工商融合”專業,針對紡織服裝產業商貿業務的新趨勢開設短期的紡織商貿專業培訓班、課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滿足產業對“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
紡織服裝類“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為:以培養面向紡織服裝生產與流通領域,具有相關生產、設計、質量檢驗等專門知識與技能,兼具營銷、管理、貿易、商務等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技能型專門人才。
(1)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紡織服裝企業“工商融合”型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此為依據進行設置。
(2)就業面向
表 2 列舉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紡織服裝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向與職業發展規劃。根據崗位任務與能力要求,確定畢業生的就業面向與職業發展規劃。
3.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職業院校應在紡織服裝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的生產過程、產品設計與開發、運營管理、市場開發、客戶服務與管理等業務流程的實際需求,將工科與商科課程體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復合型課程體系。例如,“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通過設置以“紡織品檢驗”、“紡織品貿易及跟單”、“紡織品電商”三大模塊為課程內容的專業課程體系(表 3),培養學生的紡織品檢測技能、紡織品貿易業務技能及紡織品電商平臺運用技能。
又如,“時裝商務”專業,設置以“服裝工藝與設計基礎”、“服裝門店銷售與服務”、“服裝網店策劃與運營”、“服裝企業運營管理”四大模塊為內容的專業課程體系(表 4),培養學生的品牌服裝零售、門店設計與運營管理、品牌服裝招商、電子商務運營等技能。
4. 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1)以課程項目化改造為抓手,創新教學內容
在開展工商融合型課程教學改革時,要充分考慮工、商類課程的特點,以任務為引領,積極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通過“工商融合”型課程項目的設計,展開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例如,《紡織品營銷與貿易》課程以紡織貿易公司真實的項目任務為主線,依托貿易平臺,安排了“市場調查、貿易跟單、合同簽訂與履行、客戶服務、市場拓展”等環節,要求學生在紡織生產與工藝學習的基礎上,針對產品進行市場開發,完成接單到跟單的全業務流程,學生的貿易素養可得到極大提升。
(2)以綜合性實訓基地為依托,創新教學方法
“工商融合”復合型課程實施要依托綜合性實訓基地,如服裝專業的“前店后廠”模式、紡織專業的“貿易公司”模式,將工科和商科課程教學相互融合。例如,《服裝電子商務》課程依托電子商務實訓中心,以服裝企業真實的項目任務為引領,通過項目化的教學設計,學生組建項目小組,完成服裝電商項目總體策劃與運作,體現了“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紡織服裝產業“工商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1.“工商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
“工商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推行紡織服裝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保障。高職院校應打破紡織服裝專業院系與商貿專業院系的界限,整合雙方資源,組建紡織(服裝)商貿專業教研室,通過師資配備、師資培訓、師資引進等措施為“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學校層面應制訂相關方案與措施,鼓勵教師跨專業學習深造并獲得相應的技能證書,鼓勵商貿類專業教師深入生產與管理一線學習行業知識。通過從企業引進或特聘一批在生產管理、營銷、貿易及電子商務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實踐專家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中,為“工商融合”項目教學、專業實踐提供師資保障。
2.“工商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紡織服裝類“工商融合”型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要做到“兩個整合”,即將生產型實訓基地與商貿類實訓基地進行整合,將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整合。(1)整合工科與商科優質實訓資源,如利用商貿專業實訓室開展“紡織品貿易跟單實訓”、“服裝電子商務實訓”、“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實訓(ERP)”、“紡織品營銷實訓”項目;(2)引進紡織服裝產品開發與設計、生產、貿易于一體的綜合企業,以真實的項目為載體開展實訓教學;(3)開發兼具生產與商貿實訓功能的紡織服裝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紡織服裝綜合實訓基地,實現“生產、培訓、教學、科研、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體。
3.“工商融合”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
“工商融合”型專業涉及工科與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團隊組織編寫具有紡織服裝專業特色的商貿與管理教材并形成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紡織服裝專業與商貿專業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生產設計與貿易管理技術的相互交融。教材內容應取材于紡織服裝企業的真實產品或業務流程,教材的編寫者理應具備豐富的紡織商貿崗位實踐經驗。例如,《紡織品營銷與貿易》課程項目化教材將教學內容分為 4個情境 ―― 紡織品業務跟單、紡織品客戶開發與維護、紡織品貿易合同簽訂與履行以及紡織品市場拓展。課程配套的網絡學習平臺涵蓋了豐富的拓展學習資源,是紡織服裝類專業的學生拓展學習貿易業務知識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