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1
關鍵詞:內部控制;財產保護;體系構建
1、F公司簡介及財產保護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F公司簡介
F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1年公司整體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5040萬元,總部地址**市**路**號,經營范圍主要為機電安裝總承包,現為國家基地安裝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企業,中國安裝協會理事單位,公司具有機電安裝、冶煉、化工石油、市政公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鋼結構、消防、環保工程、管道工程專業。公司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認證。企業自有人數:管理人員295人,固定工321人,合同工305人,合計921人。
1.2、F公司財產保護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2.1、財產日常管理中的問題
財產取得時,F驗收程序不規范,導致取得財產質量不符要求,影響其運行。驗收移交時,對資產登記內容不完整,導致資產流失、資產信息失真、賬實不符。財產日常維護時,由于對其操作不當、失修或維護過剩。更新改造中,F公司大多數相關財產為購入,且購入后長期使用,對于財產的更新改造少,缺乏相關的技術和經驗,也沒有相關的人才,改造水平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財產處置時,F公司的做法不合理,造成一定的企業經濟損失。最后,對于企業員工的管理,F公司在每個施工項目中都會根據需要臨時雇傭新的技術工人,外聘技術專家。在使用各種財產時,由于工人的責任心不足,在財產的使用過程中,不加保護,使得資產損耗大,使用效率不高。
1.2.2、財產清查中存在的問題
在財產清查環節,F公司也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清查人員的責任心不足,組織相對松散,主要構成人員缺乏責任心和專業性。第二,清查成本高。第三,清查監督不利。第四,清查制度不完善。
2、對F公司在財產保護體系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2.1、導致F公司上述問題的緣由分析
2.1.1、對F公司內部控制體系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1)組織結構
F公司目前采用的是矩陣式組織結構,權利劃分不清,沒有設置專門的財產監管部門,職能工作和項目工作之間經常產生沖突。公司財產的歸屬權不明。
(2)管理制度
第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大批臨時工的監管工作不足,使用財產效率低下,存在很大浪費。個別臨時工做出有昧道德的行為;第二,信息傳達不及時、不明確;第三,存在經驗管理,處理問題“人治”化成分居多。
(3)人員素質
首先是人員的專業素質,由于F公司擁有的財產大多是在施工工程中使用的,專用型強,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操縱使用,負責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的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素質,因此在日常核對過程中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出現管理上的失誤。其次是公司人員的基本素質。普通工人的比例為68%,其中合同工33%,相對于其他企業該比例很大。公司還存在大量的臨時工。公司人員的道德水平并不高,對于公司財產的日常管理有一定不利的影響。
最后是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從F公司現狀來看,本企業目前還缺乏這樣一批專業的人才。
3、基于內部控制的F公司財產保護體系構建
3.1、具體方案
3.1.1、對織結構的調整
在F公司原有的組織結構基礎上,在總經理下增設專門的財產監控部,設財產監控副總經理,下屬成員除公司安排的固定管理人員,還有其他各個管理部門的代表,以及各個項目小組中的代表。另外在財產監控部設置定期與不定期清查小組。
3.1.2、財產日常管理制度
(1)財產的取得
財產的取得嚴格按照既定步驟進行。
(2)驗收移交
財產監控部門制定嚴格的驗收移交程序,責任到人。按照單項資產建立資產卡片,資產卡片應在資產編號上與資產目錄保持對應關系,詳細記錄各項資產的相關內容,便于資產的有效識別。資產目錄和卡片均應定期或不定期復核,保證信息的真實和完整。
(3)日常維護與保管
資產使用部門會同資產管理部門負責資產日常維護保養,將資產日常維護流程體制化、標準化,定期檢查,及時消除風險,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4)更新改造
第一,定期對資產的技術先進性進行評估;第二,管理部門需對技改方案實施過程適時監控、加強管理,有條件企業建立技改專項資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審計;第三,招聘大量高水平的技術人員,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5)財產處置
對使用期滿、正常報廢的資產,應由資產使用部門或管理部門填制固定資產報廢單,經企業授權部門或人員批準后對該固定資產進行報廢清理;對使用期限未滿、非正常報廢的資產,應由資產使用提出報廢申請,注明報廢理由、估計清理費用和可回收殘值、預計處置價格等。
(6)財產保險
對公司的財產投保,主要是指大型的固定資產,投保范圍為火災險、盜竊險、責任險等。
3.1.3、財產清查制度
房屋建筑物每年根據審計部門需要每年清查一次;有關消防設備、監控設備每半年清查一次,登記在冊。調用定期清查小組。公司總部的低值易耗品每月進行清查,出現財務丟失,毀損的,由使用人員按財產的賬面價值賠償。調用定期清查小組。
固定資產中的大型施工設備、消防設備、運輸設備、監控設備,每半年清查一次。清查由財務監控部副總經理組織,調用定期清查小組,清查人員中必須包括項目小組負責人,或委托人。低值易耗品由每個施工項目組在每次施工前、后各進行一次清點,并自行登記在冊。清查結束后,清查小組應填報清查記錄,由清查小組組長將盤點表上交公司財務部,登記入檔。
3.2、理論上的概括與提升
對于F公司這類企業,由于其在財產保護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而導致公司每年的凈利潤低下,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嚴重障礙。如果存在類似問題的公司不及時解決其財產保護問題,不僅個體發展受限,甚至還可能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對于存在類似問題的企業,應當基于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財產保護體系。
首先應當在內部環境做文章,設置專門的財產監控部門,完善企業的組織結構;然后,在控制活動中,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各個部門(或項目組)的具體活動中制定專門的財產管理制度,配合嚴格的內部監督程序;最后,對于員工素質的提高不容忽略,企業的文化建設更應提到公司的日常管理日程中。(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學院)
參考文獻: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2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在取得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國經濟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豐富的資源發展起來的地區。目前我國主要以煤炭作為工業的能源基礎,煤炭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資源的過度利用和不合理開發等問題對我國的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環境與資源的約束日漸嚴峻的今天,這種增長方式與資源和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因此,在目前資源環境的約束下,轉變資源型地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
1.1.2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大同市綠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環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對我們進一步減少污染和遏制資源浪費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1.2研究方法
本文對大同市2007~2012年綠色GD進行實證分析,統計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復費用法對污染物進行貨幣化的核算,從而得出這些污染物的損失占GDP總量的比例。
2.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與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有64個,大多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資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據統計得出,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開采總量為38.96億噸,2011年的原煤開采總量為45.7億噸,原煤開采總量呈減少狀態,煤炭資源逐漸減少。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綜合能耗消費總量為23.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綜合能耗消費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穩步增加,煤炭資源大省的煤炭產量還在上升。
2012年,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為42902.86億元,我國總的生產總值為471564億元,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近1/10,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和為42902.86億元,其中,煤炭工業生產總值的和為18315.75億元,占煤炭城市生產總值和的1/3多。可見,煤炭資源型的經濟發展對煤炭產業的依賴性很大[4]。
煤炭型資源城市,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空氣質量大多處于輕度污染與重度污染之間,各地霧霾現象時有發生,我國煤炭型資源城市環境污染嚴重,改善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大同市是我國最大產煤地區之一,由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有“煤海”之稱。
大同市多年來由于煤炭的大量開采,以及現代化采煤技術的綜合利用,使得采空區面積迅速增加,地面裂縫加速形成,嚴重影響了地下水水質。大同市的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
3.大同市綠色GDP的實證分析
3.1綠色GDP的內涵
綠色GDP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顯示出一個國家的綜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經濟效益的高低[7]。
3.2選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對污染損失進行貨幣化
根據大同市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具體特點,選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對環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粉塵、廢水、固體廢棄物(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進行了統計和計算。并利用間接的方法對環境污染損失的貨幣化,具體采用的是恢復費用法,通過計算這些污染物的治理費用來計算環境污染損失。本文參閱國家統計局國際中心王磊《中國綠色GDP的核算方法與應用》一文,固體廢棄物、廢水、煙(粉)塵、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別為每噸225.78、2.44、2248.08、4219.73元。計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計算結果如下表
3.3具體分析
通過計算各項治理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項污染物從2007年到2012年對城市污染的影響,從圖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含硫煤燃燒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來源。
(2)廢水的排放量雖然總體上比較低,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的建設,用水量也在不斷增加,同時由于開采造成地表破裂,廢水的排放嚴重影響了地下水的水質。
(3)粉塵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總體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狀態。說明大同市對粉塵、煙塵的排放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時在2007~2012年間,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說明大同市在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
為了更形象的反應污染物對經濟造成的損失,可計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環境污染損失)占GDP的比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環境污染損失占大同市GDP總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與近些年國家和大同市不斷倡導煤炭行業的清潔生產與是分不開的。
4.實現大同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對策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解決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
4.1構建市場運作制度
將環境保護納入市場競爭的范疇中,構建一個環境保護的市場交易平臺,將環境保護轉換為一種競爭優勢;企業作為主體,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考慮環境治理成本,政府監管部門構建環境準入機制,保證企業能夠真正得到投入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回報,以此來鼓勵企業進行更多的環保投資。
4.2構建財稅政策
企業要承擔環境污染,這種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帶來的損失,對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采取關閉和征收高額的環境治理費用,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以此來限制企業為了盈利,對環境所造成的無節制的破壞。
4.3提高人民的環境思想保護意識
人們和企業還是普遍的“經濟人”,看重經濟利益,忽略了社會環境利益。一方面,積極宣傳環境保護,增加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為地方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較好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指導企業對環境保護采用實際行動,不僅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有效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3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耐藥性
鮑曼不動桿菌是一種革蘭陰性菌, 屬于條件致病菌。調查研究顯示, 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分離率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 在住院患者中的定植率高達75%。重癥監護室作為醫院感染的高危病區, 收治的是各種危重癥患者, 病情復雜、免疫力大大降低, 患者發生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后的死亡率可達66.7%[1]。掌握重癥監護室患者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分布情況和耐藥情況對于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重癥監護室送檢標本中分離得到的198株非重復性鮑曼不動桿菌作為研究對象, 對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情況和耐藥性進行分析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來源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從重癥監護室送檢標本中分離得到的198株非重復性鮑曼不動桿菌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同一患者的相同部位經多次分離得到的重復菌株。質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和銅綠假單胞桿菌(ATCC27853), 均由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 2 方法 采用我國珠海迪爾公司生產的DL-96自動微生物分析儀, 及其配套的革蘭陰性桿菌鑒定及藥敏卡, 對標本中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進行鑒定及藥敏檢測。統計標本來源, 分析重癥監護室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情況, 計算不同標本的構成比。分析鮑曼不動桿菌的對臨床10種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 包括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吡肟、頭孢他啶、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米諾環素、復方新諾明、亞胺培南、多粘菌素B。
2 結果
鮑曼不動桿菌的標本來源及構成比統計顯示, 痰液及咽拭子標本的構成比最高, 占81.8%, 顯著高于其他標本的構成比。見表1。藥敏試驗顯示, 除多粘菌素B之外, 鮑曼不動桿菌對其余9種臨床常見抗生素的耐藥率均達到90%以上。見表2。
3 討論
鮑曼不動桿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和環境中, 具有生存能力強、抵抗力強、定期率高的特點, 容易在潮濕環境下生存, 在干燥表面也能夠長時間存活, 患者感染鮑曼不動桿菌之后, 可誘發相關肺炎、腦膜炎以及菌血癥等一系列嚴重感染。重癥監護室的患者住院時間長, 侵襲性操作多, 機體免疫力下降, 均可致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于普通病房。
本文對鮑曼不動桿菌的標本來源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 痰液及咽拭子的構成比達81.8%, 顯著高于其他來源的標本, 提示呼吸道感染是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主要方式。與王冬蓮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 其對2008~2011年的標本來源變化情況進行了統計, 痰液及咽拭子的構成比始終在80%以上, 居于第一位。這與重癥監護室中患者常需要建立人工氣道, 應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的過程中, 氣管插管引起呼吸道黏膜損傷, 黏膜防御功能降低有關。另外, 呼吸機及其各管路的徹底消毒滅菌比較困難, 鮑曼不動桿菌很容易定植, 從而造成侵襲風險增加。王莉等[3]對重癥監護室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醫院感染暴發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發現其與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不合格、醫療環境污染等息息相關。
對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進行分析, 則可見臨床10種常用抗生素中, 只有多粘菌素B一種藥物的耐藥率為0, 其余9種均超過90%, 耐藥情況十分嚴重。雖然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新型抗生素被合成、應用, 但我國各級醫院都存在嚴重的抗生素濫用現象, 導致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提高。趙麗等[4]對2011~2013年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變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也有隨時間推移抗生素耐藥性不斷提高的趨勢, 常用抗生素3年間的耐藥率增長均達到30%以上。這也與本研究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為降低重癥監護室患者的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率和耐藥率, 一方面, 要制定嚴格的隔離消毒制度, 提高環境清潔度和醫護人員手衛生, 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同時還要做好耐藥性監測, 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標準, 合理、足時、足量用藥, 從而避免多重耐藥性的發生,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追, 張迪, 嚴娟娟, 等.患者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回顧性分析.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34(6):895-897.
[2] 王冬蓮, 阮奕, 金敏雅, 等.重癥監護室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耐藥變遷.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4, 24(5):739-741.
[3] 王莉, 周鳳萍.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3, 12(2):113-115.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4
人類步入老年后,生理功能退化,造成各個組織尤其腦部、心臟、肺部等器官的供血供氧量不足,長期缺氧會引起各種老年疾病。所以,在家長期吸氧可有效預防老年疾病的發生,延緩衰老,并有效消除胸悶、喘氣急促、眩暈、暴躁等癥狀。
疾病不可怕,突然襲擊才可怕
“從生到死,呼吸之間。”呼吸不停,生命不止。
呼吸質量的降低,主要是呼入空氣中氧的濃度不足,日本醫學界權威野口英世博士在研究空氣中氧氣對人體的影響時指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缺乏氧氣引起的”。
然而,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約有80%的人存在缺氧癥狀。環境污染、長期處于室內工作,缺乏運動等都會使身體處于缺氧狀態。如:病理性缺氧(多見于心腦血管疾病、哮喘、氣管炎等肺部疾病)、環境性缺氧(高原、商店超市、人員密閉處等)、生理性缺氧(慢性衰老、器官老化、活動受限等)。
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疾病其實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突然襲擊。當疾病突襲時,生命就在一念之間、呼吸之間。所以,醫院在搶救重癥危癥病人時,都會在第一時間給病人迅速吸氧,以有效維持病人的呼吸功能,贏得搶救時間,并減少發生永久性后遺癥的可能。
海爾制氧機,承載數項頂尖科技,問鼎制氧領域高點,氧濃度高出普通制氧機3%~5%,高出來的這些氧濃度,關鍵時刻就可能成為救命稻草。因為搶救時,氧深度差一點都不行,關鍵時刻,細小的差別,效果則是“生死兩重天”!
35%,保健時,氧濃度少一點不管用。
目前,一些制氧產品把功能定位在保健上。一方面,這樣的制氧產品不能解決急救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氧濃度不達標,保健作用也十分有限。如炒得沸沸揚揚的“富氧”(即30%的氧濃度),卻對人體保健幾乎毫無意義。要知道,制氧機輸出的氧在進入鼻孔時還會流失一些,而空氣中本身就有21%的氧氣,這樣補氧的效果甚至不如呼吸新鮮空氣和有氧運動了。
35%~70%,氧療時,氧濃度過猶不及。
氧濃度若達不到70%,就起不到氧療作用,使用者往往習慣將氧濃度調到最高濃度,這樣極易超出氧療所需濃度,造成氧依賴,甚至氧中毒。所以,使用者應按需供氧,氧濃度精確切換,保障健康。
93%,急救時,氧濃度低一點都不行。
疾病突襲時,一次不小心就足以遺憾終生。能夠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的只有高純氧。但是,高純氧工藝要求高,危險發生時到醫院吸的高純氧是有保障的。高純氧的氧濃度在90%以上,才能起到關鍵時刻保命的作用,而能達到這一指標的家用制氧機并不多。長期使用能保持90%的家用制氧機就更少了。
所以,有啥別有病,缺啥別缺氧,補氧更要講科學。
專家指出:除了節制飲食、生活規律、避免操勞、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外,家備一臺制氧機更為重要。平時輔助治療,急時保命。根據患者的年齡、體力、病情及心功能等情況,補充不同濃度的氧氣,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二次發生,并促進已有疾病的康復。有效補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改善心功能。補氧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5
關鍵詞:院前急救 重癥 急診救治時間 腦損傷 應用價值 交通事故
重癥腦損傷主要因直接或間接暴力因素所致,隨著現代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交通事故的發生頻率也急劇升高,重癥腦損傷患者數量急劇增加。重癥腦損傷患者病情危重,通常可伴有意識障礙、休克等癥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對于重癥腦損傷患者來說,及早實施有效治療極為關鍵,越早對其進行有效治療,越能夠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為患者入院后的后續治療做好準備[2]。諸多臨床研究證實,通過在重癥腦損傷患者中實施院前急救,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3]。為證實該方法在重癥腦損傷患者中的作用,本研究選取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重癥腦損傷患者,通過比較其應用和未應用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探究院前急救在該類患者中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重癥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2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3.98±7.36)歲;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6.15±1.23)分;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1例,墜落傷11例,擊打傷6例,其他4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4.01±7.12)歲;GCS評分(6.12±1.25)分;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0例,墜落傷10例,擊打傷5例,其他5例。兩組性別、年齡及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未接受院前急救,直接送至醫院搶救。研究組在送至醫院前予以院前急救,具體如下。
1.2.1 急救準備
配備好充足的急救物品、專用器材以及藥品等,用后及時補充,以便隨時處于應急狀態,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能夠快速出診。
1.2.2 及時出診
為給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在了解到事發地點后,應快速反應以最短的時間出現在事故現場。
1.2.3 傷情評估
在到達事故現場后,及時讓患者脫離致傷環境,檢查患者傷口、生命體征、意識、肢體活動以及外出血等情況,初步評估患者傷情。首先評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問題,檢查患者呼吸、氣道、神志和血壓等情緒,優先解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問題,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確保患者呼吸通暢,對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患者,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對于有外傷出血的患者應快速給予止血處理。
1.2.4 呼吸道管理
對于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應注意及時清除口、鼻腔內分泌物,確保呼吸道通暢。舌后墜患者可用舌鉗外拉舌體,頭部偏向一側,抬高下頜,預防嘔吐物阻塞呼吸道,降低患者窒息風險,并合理給氧。
1.2.5 建立靜脈通路
外傷患者在搬動和轉運的過程中,因震動、顛簸等因素可導致枕頭位置移動,所以建立靜脈通路時盡可能選用靜脈留置針,而且傳統鋼針容易因反復筋脈穿刺而延誤補液和用藥時機,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靜脈留置針方便輸液,不易滑脫,能夠避免刺破血管,可從根本上解決輸液、改變、轉運顛簸等問題。由于外傷患者四肢污染較為嚴重,常規敷貼難以粘牢靜脈留置針,所以可在敷貼固定的同時,使用膠布對其進行固定以免滑脫。
1.2.6 處理傷情
對患者的傷口進行妥善處理,傷口表面使用敷料進行加壓包扎,做好感染預防。對于肢體出血不止的患者可給予止血帶,使用止血帶時每隔1 h放松2~3 min,以免綁扎時間過長造成肢體缺血壞死,加重患者損傷。對于疑似頸椎骨折患者,可使用頸托對頸部進行固定,以免移動產生二次傷害。對于存在外出血的顱腦外傷患者,可協助醫生進行加壓包扎。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急診救治時間及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判定標準:根據《現代顱腦損傷學》相關標準對患者預后進行分級,以患者治療后恢復良好,能夠正常生活,CT檢查顯示無再出血或血腫為恢復良好;患者治療后有部分神經或精神障礙遺留,生活基本能夠自理,CT檢查顯示無血腫與再出血為中殘;患者治療后意識清楚,但是生活需要他人協助,CT復查無血腫和再出血為重殘;患者長期臥床昏迷,生命體征無改變為植物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急診救治時間比較
研究組急診救治時間為(15.29±3.46)min,短于對照組的(26.38±5.47)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027,P<0.05)。
2.2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
研究組經救治后恢復良好18例,中殘22例,重殘2例,無植物狀態;對照組經救治后恢復良好10例,中殘21例,重殘7例,處于植物狀態2例。研究組救治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n(%)]
3 討論
重癥腦損傷是一種危急重癥,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是暴力作用于頭顱所導致的腦組織損傷,在患者頭部遭受重創時,通常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及認知障礙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患者昏迷、休克或死亡[4]。隨著交通出行方式的增多,交通意外所導致的重癥腦損傷患者數量也急劇增加。重癥腦損傷患者傷情嚴重,且進展極快,若不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救治,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或殘疾。有研究報道,重癥腦損傷患者在受傷后1 h,其病死率會顯著升高,且將近50%患者的死亡病例均與受傷后1 h內未得到有效救治有關[5]。據有關資料顯示,重癥腦損傷患者受傷后10~15 min是救治的黃金時期,在該階段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休克和心臟驟停等現象,如果能夠給予其有效的治療,不僅對患者生命挽救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預后[6]。因此,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重癥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而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夠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打下良好基礎,是提升患者救治效果的關鍵[7]。
傷后1 h是患者救治的關鍵階段,由于送診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很容易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做好院前急救顯得極為關鍵。醫護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應及時趕往現場對患者實施救治,在趕往現場的途中,可通過電話了解患者傷情,并叮囑現場人員應注意的事項和可進行的搶救[8]。在到達現場后,及時檢查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傷情,及時對其傷情做出判斷,并及時予以有效救治[9]。在將患者送往醫院前,對其傷情進行最大程度診斷和救治,及時對患者的顱腦損傷進行治療,予以止血降壓等處理,確保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減少患者腦部缺氧所導致的神經功能損傷[10]。對于院前急救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已有較多研究,有資料顯示,對于重癥腦損傷患者來說,入院前的急救護理極為關鍵,越早對患者實施急救,越有助于及早幫助患者擺脫致命危險,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患者救治效果,對患者的預后改善作用顯著[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院前急救的研究組患者急診救治時間為(15.29±3.46)min,短于對照組的(26.38±5.47)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027,P<0.05)。說明通過予以患者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顯著縮短患者的急診救治時間,為患者的急診搶救爭取更多時間。從兩組預后情況來看,研究組經救治后恢復良好18例(42.86%),中殘22例(52.38%),重殘2例(4.76%),無植物狀態;對照組經救治后恢復良好10例(25.00%),中殘21例(52.50%),重殘7例(17.50%),處于植物狀態2例(5.00%)。研究組救治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院前急救能夠顯著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與相關研究報道類似[12],充分證實了院前急救在重癥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有效性,在臨床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重癥腦損傷患者中實施院前急救,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急診救治時間,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海全.重癥腦損傷院前急救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醫藥前沿,2020, 10(5):28-29.
[2]虞大為,劉婷,任美玲,等.食管引流型喉罩在重型顱腦損傷院前急救中的應用.上海醫學, 2020, 43(5):284-288.
[3]余錦玲,李玉玲.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與護理配合分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0, 12(17):187-189.
[4]趙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護理效果.飲食保健, 2020, 7(28):215-216.
[5]周佩.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化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中華養生保健, 2020, 38(5):145-147.
[6]張鑫玥,何帥,肖簫.院前急救護理流程管理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0, 27(17):119-120.
[7]李祖華.用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探討.當代醫藥論叢, 2020, 18(18):31-32.
[8]員亞陸.針對創傷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進行院前急救價值觀察.中國保健營養, 2020, 30(9):137.
[9]李艷君,郭凱,姜秀霞.院前急救全程優化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中華災害救援醫學, 2020, 8(8):455-456, 462.
[10]周倩倩,李蕊,張敏.急性顱腦損傷院前與院內急救護理進展.當代護士(下旬刊), 2020, 27(8):20-23.
呼吸保健與急救范文6
[關鍵詞] 車禍傷;院前;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10(c)-110-02
本文中筆者就大批車禍傷的院前急救與護理進行研究探討,報道如下:
1院前急救護理現場急救的宗旨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急救和轉送。這就要求急診護士要具備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配合醫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積極搶救傷員,為院內的救治打好基礎。
1.1出診要迅速
認真接聽和詳細記錄“120”指揮中心的電話,迅速判斷需要急救的地點、人數、事件。通知出診醫師、護士和司機,根據傷情帶齊急需的急救器材和藥品5 min內出診。
1.2協調通知
同時報告醫務科、總值班(夜間)院領導,視傷情迅速組織好第二、三批人員待命,隨時前往救護[1]。
2環境與傷情評估
2.1 環境評估
護理人員抵達現場后,立即察看現場,讓傷員迅速脫離危險環境。在評估傷情的同時,盡快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后再對其進行現場救治。
2.2 傷情分類
評估根據傷員的意識、反射、生命體癥迅速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用四種顏色標記傷員:死亡組(黑色),代表不可挽救的傷員;緊急組(紅色),需要緊急處理的患者;延期組(黃色),可以延遲處理的患者;輕傷組(綠色),能夠走動的患者。分類判斷必須在1~2 min內完成。快速、準確的分類是有效救治傷員的重要保證。運用一聽,二看,三摸,四問,五測的快速檢診程序,對每個傷員進行傷情評估: ①呼喚、輕拍傷者了解傷員的意識是否清楚。②耳聽傷者有無呼吸,了解有無通氣不良, 有無反常呼吸運動。 ③眼看口唇有無蒼白或發紺、頸靜脈有無怒漲、胸部運動是否對稱。 ④手摸橈動脈及頸動脈,測量脈搏是否快速細弱,對意識不清、脈搏細速者加測血壓以判斷休克的程度。⑤通過詢問和觀察了解受傷部位的傷情。
通過以上檢診將患者分為以下4類:死亡;意識喪失、頸動脈波動消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重度:即對檢查完全無反應,意識喪失、休克等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2]。中度:傷情比重度輕,即對檢查有反應但不靈敏,有輕度意識障礙的傷員。輕度:即清醒,對檢查能配合并反應靈敏的患者;生命體征正常,癥狀輕,對癥處理即可。
3現場處理
3.1處理原則
遵循“先復蘇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傷后輕傷、先救治后運送”的原則。
檢傷時對失去意識、心跳、呼吸停止者行CPR;對腦外傷有顱壓增高者靜滴20%甘露醇,意識不清但有呼吸、心跳者,應將其置于側臥位,以防止分泌物、嘔吐物吸入氣管而窒息。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有呼吸道梗阻者要及時解除,需要氣管插管者要及時插管。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及時為休克患者補充血容量。
3.2包扎止血
明顯外出血可用加壓包扎止血、指壓止血、填塞止血或止血帶止血。使用止血帶時,必須注明上止血帶的時間,以便每小時放松1 min,防止肢體壞死。
3.3骨折患者處理
骨折患者極易在搬運途中發生二次損傷,轉運前應用夾板妥善固定傷肢,夾板用完可就地取材,用樹枝固定患肢、受傷的下肢與健側肢,上肢可綁在胸前。
3.4胸部包扎
胸部外傷有血氣胸時可用無菌敷料如“凡士林”紗布封閉傷口,變開放性為閉合性,以待回院進一步處理。張力性氣胸急救時先用粗針頭穿刺胸腔減壓,再做閉式引流。出現反常呼吸時,用敷料加壓包扎糾正。
4 安全轉運
4.1注意點
當患者脫離危險或經妥善處理后,要立即進行轉運,轉運途中注意以下幾點:①要定期監測傷員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3]。②運送途中要保證對危重患者進行不間斷的治療和搶救。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③護士要保證輸液通暢,防止由于顛簸針頭從血管脫落,以及輸液管、引流管移位、扭曲、受壓和阻塞。④向急診科和醫療急救指揮中心報告傷員數、傷情和回院的估計時間,使院內急救人員根據傷情做好充分的準備。⑤運送途中要做好各項記錄,保證用藥及時準確。
4.2 重視心理護理
車禍傷患者由于損傷意外突然發生,缺乏思想準備,因此常表現出驚慌失措、恐懼萬分。在救治過程中不但要重視“急的疾病”,還要重視“急的心情”,護士要運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手段,因勢利導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使患者充滿希望,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4]。
總之,科學規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保證,醫務人員在進行院前急救時要迅速果斷,群體協作,緊張有序,忙而不亂,使嚴重車禍傷患者得到迅速、準確、有效的急救,為患者爭取急診手術贏得寶貴時間,并為后期治療及保證預后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蓓.交通傷院前急救的護理研究[J].全科護理,2009,7(6):471-472.
[2]高素珍,彭政,張鳳霞,等.成批車禍傷的院前急救護理體會[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5):32-33.
[3]李學瓊.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常見隱患及防范措施[J].西南軍醫,2007,9(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