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1
關鍵詞:Proteus電子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416(2010)01-0000-00
在傳統電子項目設計中,先根據要求設計原理圖,搭好硬件電路,通過仿真器對系統硬件調試。由于硬件眾多可能出現各種故障,整個過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如果采用Proteus軟件進行系統虛擬開發和仿真,可大大降低開發成本并提高開發速度。現就Proteus軟件在電子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介紹。
1 Proteus軟件介紹
Proteus是英國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研發的多功能的EDA軟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完整的多種型號微控制器系統的設計與仿真平臺。它真正實現了在計算機上完成從原理圖設計、電路分析、單片機代碼及調試與仿真、系統測試與功能驗證到形成PCB的完整的電子設計、研發過程[1,2]。在電子設計中引入Proteus仿真軟件,可以建立直觀的仿真思想。Proteus 提供了各種豐富的調試測量工具:各種電壓表、電流表、示波器、指示器、分析儀等。其是一個全開放性的仿真實驗和課件制作平臺, 相當于一個實驗設備、元器件完備的綜合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基于以上兩點,Proteus可以在任意組合的實驗環境中搭建實驗。可用常規的調試方法如測量各點電壓、電流, 波形等來調試和測量電路。不僅能用于對單個電路特性和原理進行驗證, 也能用于多級的組合電路。對于較大規模的電路, 可分級接線和調試。通過元件復制或單級電路的復制來完成整個電路的組裝。因此也適用于較大型的設計性實驗[3]。
2 Proteus在電子設計中的應用
硬件系統的原理圖設計是電子設計的基礎。只有設計好硬件系統的原理圖才可以進行仿真。硬件系統在Proteus中的設計流程都是一樣的,主要設計流程如下[4]:
2.1 提取和放置元器件
根據構思好的硬件系統電路圖從元器件庫選取相應的元器件放到圖紙適當位置,并對元器件的名稱、標注進行設定,再根據元器件之間的走線等聯系對元器件在工作平面上的位置進行調整和修改,使得硬件系統電路原理圖美觀、易懂。
2.2 元器件間的連線
根據實際電路的需要,利用Proteus的各種工具進行布線, 用導線把元器件連接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硬件系統電路圖。完成上述步驟后, 就構成一幅完整的硬件電路圖。如果要完成印制電路板還要進行以下步驟。
2.3 對硬件系統原理圖進行電氣規則檢查
當完成布線后,利用Proteus ISIS編輯環境所提供的電氣規則檢查命令對設計進行檢查,并根據系統提供的錯誤檢查報告修改硬件系統原理圖。
2.4 調整
如果硬件原理圖已經通過電氣規則檢驗,那么硬件系統的設計就完成了,但是對于一般硬件電路設計而言,尤其是較復雜的硬件系統,通常需要對其電路多次修改才能通過電氣規則檢測。
2.5 電路的調試與仿真
如果為純硬件電路,固可以直接通過仿真按鈕“DEBUG-EXECUTE”進行仿真。仿真時,元件引腳上的紅色代表高電平,蘭色代表低電平,灰色代表懸空。通過觀察各儀器儀表的讀數或元件引腳上的電平驗證電路是否聯通。
另外,Proteus VSM的核心是ProSPICE,這種仿真系統組合了SPICE3f5 模擬仿真器核和基于快速事件驅動的數字仿真器。它主要的特點是能把微處理器軟件作用在處理器上并和連
接該微處理器的任何模擬和數字器件協同仿真。Proteus仿真虛擬實驗大大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成本,更可以對設計電路優化。
3 Proteus在單片機設計和仿真中的應用
與純硬件電路不同,單片機是一個軟硬件緊密結合的系統,Proteus可實現單片機的硬件電路,并能與常用的編譯器(如Keil、IAR、Proton 等)進行協同調試。整個過程與真實的硬件調試極其相似,在動態外設支持下的實時輸入和輸出為實驗者提供了一個最接近現實的調試環境。現以AT89C51為例,介紹與Keil協同進行單片機應用系統仿真的實驗。
(1)進入Keil的開發環境建立一個工程文件,編寫源程序代碼,在選中“Target”的情況下選擇ProjectOptions for target;在“Debug”選項卡中選擇左邊的“Use”,在下拉框中選“Proteus VSM Simulator”;對源程序進行編譯調試,最終編譯成功,產生.HEX 文件。
(2)運行Proteus,完成電路原理圖,方法與以上介紹的電子設計中應用一樣,并在菜單欄中選擇“DebugUse remote debug monitor”,選中該項。
(3)把.HEX 文件加載到Proteus軟件的單片機中,再在Proteus 環境下運行仿真,最終實現仿真效果。
4 結語
通過對Proteus軟件在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設計和仿真中的應用進行介紹,對該軟件的功能與優點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對于提高產品的開發效率、降低開發成本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電子設計提供了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浩.PROTEUS軟件在設計電子電路中的應用.儀表技術,2009(8):74-75.
[2] 陳駿蓮.PROTEUS7在電子技術綜合實驗中的應用.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3):65-68.
[3] 王靖.Proteus仿真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7(19):
5333-5334.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2
關鍵詞:控制系統;葉片型面檢測;數據處理;A/D轉換;國產化
中圖分類號:F407.4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該設備是葉片型面檢測的專用設備,它主要用于新機葉片的檢測。隨著發動機機任務的不斷增加,對其葉片檢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檢測精度要高,還要求檢測速度要快,這樣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而電感量檢測葉片型面的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簡便、適合大批量檢測的特點
1 控制系統組成及特點
1.1 控制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專用電源:為設備工作提供0V~+5VDC;±12VDC; ±15VDC; ±24VDC。
(2)微處理單元: 該系統以MC68HC11A1
P單片機為核心,可實現8路A/D轉換,精度為8位或12位。通過R232串行通訊口與PC機通訊執行測量程序。
(3)信號采集單元:由16探測頭(傳感器)檢測的模擬信號為輸入信號,經過放大整流為單片機提供輸入模擬量輸入信號。
1.2 控制系統的特點:
(1)可靠性:標準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經過測試和考驗,功能強大。
(2)通用性:具備RS232通訊接口能與所有計算機通信。
(3)工業化: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具有抗干擾能力,不受環境溫度的影響。
(4)智能化:由于采用的是集成微處理器,能夠分布處理具備并行檢測的功能,用于批量檢測。
2 控制系統原理及分析
2.1 控制系統工作原理及組成
原理的組成:SP1單通道程序啟動電路;監測電路;A/D轉換電路;外部復位及解碼電路;CPU數據處理器;I/O輸入輸出接口;電源及濾波電路;13KHZ信號源;16路測量及放大電路;16路輸出控制電路;放大及整流電路;光耦隔離電路;顯示電路;逆變器電路及輔助電壓電路;直流穩壓電源;控制及穩壓電路。
2.2 工作原理分析
2.2.1 CPU數據處理器:本系統選用摩托羅拉公司的MC68HC11A1P芯片為核心,其結構如圖1所示。
實現8路A/D轉換,精度為8位或12位數字信號輸出。
(1)電源(48VDD和23VSS):VDD為正電源(5V)輸入,VSS為地,M68HC11使用單電源,但有時還需A/D參考電源和/或片內RAM的后備電池電源。
(2)工作方式選擇:見表1
(3)時鐘:晶振腳可用于連接晶振,也可接外部CMOS兼容的時鐘源。這些腳(EXTAL,XTAL)上的頻率4倍于總線頻率(E時鐘的速率)。E時鐘時總線時鐘輸出,它用于基本的定時參數信號。
(4)復位:M68HC11的復位端為低有效,雙向控制腳,它既是初始M68HC11的輸入,也是用作指示內部出錯的開漏輸出信號,它可由時鐘監視器或計算機工作正常(COP)監視電路產生。
(5)中斷在復位初始化后可用作不可屏蔽中斷請求輸入。在復位時,置位條件碼寄存器(CCR)的X位,從而在MCU軟件允許前屏蔽XIRQ中斷。以后軟件可清零X位以允許XIRQ,X位一點清零后不能由軟件置位。因為XIRQ輸入位負電平有效。IRQ為外部中斷輸入腳。它可由程序選擇為電平觸發或負跳變觸發方式。復位后IRQ為低電平觸發方式。
(6) 定時器和PA口:PA口包括三個只可輸入端,四個只可輸出腳和一個即可設置為輸入也可設置為輸出的腳。
2.2.2 A/D轉換電路AD574AJD 12位模數轉換器
(1)引腳結構:如圖2
(2) AD574AJD控制信號功能:見表2
2.2.3 16路測量、放大輸出控制
測量范圍:
探頭磁芯移動范圍2mm,設備輸出值為
±1000?滋m。
探頭原始位置時:顯示-1000?滋m模擬量輸出≥+10V數字量輸出4096
探頭最大位移時:+1000?滋m模擬量輸出≤-10V數字量輸出0
探頭1/2位移時:顯示0模擬量輸出0數字量輸出2048
輸出控制:
模擬量輸出范圍:+10VDC~-10VDC
測量范圍:探頭磁芯移動范圍2mm,設備輸出值為±1000?滋m。
探頭原始位置時:模擬量輸出≥+10V數字量輸出4096顯示-1000?滋m
探頭最大位移時: 模擬量輸出≤-10V數字量輸出0 顯示+1000?滋m
探頭1/2位移時: 模擬量輸出0數字量輸出2048 顯示0
3 結論
《葉片型面檢測設備控制系統國產化研制 》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測繪設計制造調試全過程。本文針對設計、工作原理分析和調試作了大量的工作,順利的完成了葉片型面檢測設備控制板國產化研制任務。為發動機生產提供一套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簡便、適合大批量檢測特點的葉片型面檢測設備控制板。
參考文獻
[1]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譯.集成電路特性應用手冊[C].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1984.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3
關鍵詞: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教學方法
繼電控制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課程研究的主要內容為電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對工廠常用電氣控制設備的運行、維護、安裝、調試、設計以及電器選擇的能力。繼電控制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課程是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專業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課程多涉及電路圖的設計過程、電路圖工作原理的講解、實際電路的組裝與調試等實踐動手內容,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課程教學的需求。本文探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目的是使教學手段新穎、教學內容豐富、實踐環節創新,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一、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可行性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已經形成了以學習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式教學方式。雖然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知識整合,但是面對工作原理的介紹、線路的安裝等實踐環節,傳統靜態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反映動態的電路變化和控制形式了。因此,教師利用仿真軟件、輔助課件、動畫、錄像等信息資源,在創設情境等過程中,不僅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更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教學資源的設計
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動畫、建立習題庫等,利用網絡方式建立學習園地,供學生在課內、課外進行教學內容的預習與復習。
2.學習情境的設計
學習情境的設定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對實際情形進行錄像、構建3D模擬仿真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情境創設,這樣學生能夠在視覺上受到沖擊,產生學習的興趣,堅定完成任務的決心。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情況,適當調節教學內容,并指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更好地學習。
4.教學評價的設計
由于課程實踐性強,對項目或者任務的評價和考核應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綜合進行。教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操作結果等以錄像的形式進行采集,可以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情況。
二、信息化手段舉例
三相電機正反轉電路,主要應用在起重機吊鉤的上升與下降、伸縮門的伸縮等實際生產中,本次的教學任務主要使學生掌握通過常用的低壓器件完成對電機的控制。任務主要由電路原理圖的設計、模擬仿真、電路的組裝與調試等過程組成,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與電氣工程相關的系統運行所必需的核心內容。
1.電路原理圖的設計過程
電路原理圖的設計是本次任務的重點內容,講解原理的過程涉及接觸器線圈通電改變觸頭的開關狀態。傳統的板書或靜態的PPT不能體現開關的變化情況對電機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電路的工作過程以動態PPT的形式進行播放,學生能夠通過動畫中的演示,全面、清晰地觀看到控制的變化過程。
2.實驗器材模擬仿真
設計電路采用380V交流電壓供電,因此實際電路的組裝與調試必須確保設計電路的正確,這關系到人身和設備安全。因此,在教學中可利用教學儀器對設計圖進行模擬驗證。此處用一段視頻演示驗證結果,學生可以根據驗證結果隨時調整設計方案。采用這種先假設再驗證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3.實際電路的組裝與調試
電路的組裝與調試是教學的難點,傳統的教學都是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或實際操作演示,但由于學生人數以及視線的問題,很多學生得不到具體的指點。在教學中,將組裝過程通過仿真接線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可根據設計圖和實際器件一一對應,進行實際線路連接的模擬,仿真軟件可根據連接情況給出正確與否的結論及答案,輕松解決教學的難點。電路的調試關系到最后安全通電的重要一步,可通過視頻演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每一步的詳細操作。
三、結論
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參考文獻:
[1]王璐.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電力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4(2):45.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4
【關鍵詞】單片機;計時器;Proteus仿真
一、引言
利用單片機制作的計時器更加智能化,當計時停止時,可發出聲光報警進行提示。本系統采用Proteus與Keil軟件結合構建實驗平臺。首先在計算機上利用Proteus制作硬件電路原理圖;接著使用Keil軟件編制程序,完成系統的軟件設計;最后將程序編譯生成的代碼文件載入到單片機中,執行仿真功能便可以在計算機中上看到最終的運行效果。這種設計方法既可以很好的模擬電路的運行效果又可以大大的降低設計成本、縮短設計周期,是一種非常方便的設計方法。
二、工作原理
本系統采用單片機控制實現精確計時,最小計時單位為秒,計時最大值為24小時。電路閑置時,屏幕無顯示,以最大限度節省電能。若按下啟動按鈕,系統便開始計時。計時時間會顯示在8位數碼管構成的顯示屏上。當按下停止按鈕時,系統停止計時,并且觸發由發光二極管和蜂鳴器構成的聲光報警電路,提示時間已到。此時顯示屏鎖定在當前時間即已用時間,以備用戶查看。按下復位按鈕后,計時器停止報警并且關斷顯示,系統停止工作。下次計時可以按下啟動按鈕重新開始。
三、硬件設計
計時器工作原理圖如圖1所示,它以單片機AT89C51為核心,由單片機最小應用系統、數碼管顯示電路、按鈕控制電路和聲光報警電路幾部分組成。數碼管顯示電路用于顯示計時時間,由8位共陽極數碼管及驅動電路組成,采用動態掃描顯示以簡化硬件設計和降低生產成本;按鈕控制電路包括啟動和停止兩個按鈕,以實現計時器的啟動和停止控制;聲光報警電路用于實現計時停止時的報警提示,由一位發光二極管和蜂鳴器組成,如圖2所示。
四、軟件設計
程序設計采用模塊化編程方法。軟件由主程序、子程序和定時中斷服務程序組成。主程序和子程序完成按鍵掃描、顯示、聲光報警功能;定時中斷服務程序用于實現計時功能,并實時更新顯示數據。程序流程圖如圖3所示:
其主程序和主要部分子程序如下:
五、仿真調試
采用Proteus與Keil軟件結合構建實驗平臺,既可以很好的模擬電路的運行效果又可以大大的降低設計成本、縮短設計周期。具體步驟如下:
1.在計算機上利用Proteus軟件制作硬件電路原理圖
Proteus是世界上著名的EDA工具(仿真軟件),從原理圖布圖、代碼調試到單片機與電路協同仿真及一鍵切換到PCB設計,真正實現了從概念到產品的完整設計。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將電路仿真軟件、PCB設計軟件和虛擬模型仿真軟件三合一的設計平臺,其處理器模型支持幾乎所有的單片機。編譯方面,它也支持IAR、Keil和MPLAB等多種編譯器。Proteus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元件與部件,可以輕而易舉完成電路原理圖的編輯。
在Proteus中新建一個文件,依次添加原理圖中的元件進行電路繪制。當載入已編譯好的目標代碼文件:*.HEX,可以在Proteus的原理圖中看到模擬的實物運行狀態和過程。
2.使用Keil軟件編制程序,完成系統的軟件設計
Keil提供了包括C編譯器、宏匯編、連接器、庫管理和一個功能強大的仿真調試器等在內的完整開發方案,通過一個集成開發環境(uVision)將這些部分組合在一起。特別是使用C語言編程,性能尤為突出。
在Keil中新建一個工程,輸入程序。程序調試時除了可以使用Keil的軟件仿真功能,也可以啟動Keil與Proteus聯合仿真功能。聯調后,Proteus中的電路便會隨之一起啟動。Keil中的一個操作,如單步運行、全速運行、復位等,在Proteus電路中都會有所對應。
3.將程序編譯生成的代碼文件載入到單片機
進入Proteus界面,雙擊單片機AT89c51,彈出“編輯元件屬性”對話框,在“Prog-ram File”欄中選擇要加載的代碼文件,然后點擊確定。如圖4所示。
最后點擊軟件左下角的“運行”控制按鈕,以執行仿真功能。
按要求進行控制便可以在電路中上看到最終的運行效果。如圖5所示。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5
一、 EDA的發展狀況
EDA就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縮寫,目前在電子設計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取代電子產品的手工設計的必然趨勢。一臺電子產品的設計過程全部在計算機上完成,將從夢想變為現實。
EDA技術借助計算機存儲量大、運行速度快的特點,可對設計方案進行人工難以完成的模擬評估、設計檢驗、設計優化和數據處理等工作。它也是集成電路、印制電路板、電子整機系統設計的主要技術手段。
美國NI公司(美國國家儀器公司)的Multisim軟件就是有關這方面應用的一個很好工具。
二、 NI Multisim軟件的應用特點
NI Multisim軟件是以Windows為基礎的仿真工具,它包含了電路原理圖的圖形輸入、電路硬件描述語言輸入方式,具有豐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NI Multisim軟件可以很好的解決理論教學與實際動手實驗相脫節的這一難題。通過理論教學――計算機仿真――實驗環節,學生可以很好地、很方便地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計算機仿真真實地再現出來,并且可以用虛擬儀器技術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儀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真正地做到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些在教學活動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計算機仿真與虛擬儀器對教師的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和促進。
NI Multisim軟件結合了直觀的捕捉和功能強大的仿真,能夠快速、輕松、高效地對電路進行設計和驗證。憑借NI Multisim,可以立即創建具有完整組件庫的電路圖,并利用工業標準SPICE模擬器模仿電路行為。借助專業的高級SPICE分析和虛擬儀器,能在設計流程中提早對電路設計進行的迅速驗證,從而縮短建模循環。它與NI LabVIEW和SignalExpress軟件集成,完善了設計流程,能夠對具體的模擬數據進行建模測量。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NI Multisim交互式地搭建電路原理圖,并對電路行為進行仿真。NI Multisim提煉了SPICE仿真的復雜內容,這樣學生無需懂得深入的SPICE技術就可以很快地進行捕獲、仿真和分析新的設計,這也使其更適合電子學教育。
NI Multisim與以往的電路仿真軟件相比,具有以下新特點:
(1)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制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儀器;
(2)所有的虛擬信號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輸出到實際的硬件電路上;
(3)所有硬件電路產生的結果都可以輸回到計算機中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 基于Multisim 10的電路仿真實驗
本文以Multisim 10為例,其操作界面如圖1,Multisim 10主要包括:構建仿真電路、仿真電路環境、單片機仿真、FPGA、PLD,CPLD等仿真。主要模塊有通信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模塊、PCB設計模塊、自動布線模塊。仿真的內容包含:器件建模及仿真、電路的構建及仿真、系統的組成及仿真、儀表儀器原理及制造仿真、器件建模及仿真:可以建模及仿真的器件、模擬器件(二極管,三極管,功率管等)、數字器件(74系列,COMS系列,PLD,CPLD等);FPGA器件。
由于仿真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通過用系統模型對真實系統或設計進行模擬試驗,以達到分析、研究和設計該系統的目的。所以我們可以很方便地以計算機為平臺通過Multisim10進行電路仿真實驗(如圖2,單管共射極放大器),利用Multisim10所提供的元器件模型庫,建立電路模型,并對電路模型進行直觀的放大性能分析。由此可見,通過虛擬的電子實驗平臺來分析電路的工作情況,大大提高了電路學習和分析設計效率。
模擬電路原理設計及應用范文6
一是“備”學生和教師。先討論“備”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學院技能節,主要針對大一的學生,比賽題目由相關專業的任課教師統一討論確定,然后下發給學生,學生根據選題任務進行選題,或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擬題目,報給教師備案,每組學生配有1~2名指導教師,比賽時間為2~3個月。在這段時間內,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作品設計與制作。比賽結束后,聘請相關專業的教師、專家對作品進行驗收。選拔出一批初步具備電路設計能力、編程能力的學生,為后續的比賽提供保障。接著,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并明確各自的分工。接下來討論“備”教師。比賽是一件又累又苦的差事,選出甘為比賽奉獻的教師很重要,這樣才能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可針對往年的賽題,借鑒他人的經驗,有批判地采用成熟設計,從自動控制、智能儀器、數據采集、通信裝置、常用典型電子線路五個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拔教師,明確分工,制訂預案。二是“備”儀器設備和元器件。儀器設備和元器件的準備是否充分關系到比賽能否成功。在比賽前,根據往年的比賽購置一部分儀器和元器件,在平時就加強對這些儀器和元器件的使用。尤其在比賽前幾天,根據組委會在網上公布的所需儀器、電子元件清單和參考的選題,準備好相關材料,對公布的儀器設備進行操作和培訓、使用;查找相關資料熟悉所需元器件技術參數、引腳、結構、使用注意事項等。參賽隊員應知道元器件庫中已有的元器件。這一部分應“早”字當頭,力爭主動。在前期準備工作中,早研究、早動手。三是“備”場地和后勤。學校應將參賽學生相對集中在一個或者幾個實驗室內進行競賽,便于組織人員巡查。此外,還要保證競賽場地有足夠的測試空間。競賽期間需保證水電的供應,注意防暑降溫的條件,同時要求在競賽場地附近有臨時休息的場所等。同時,還需要撥相應的比賽經費,用于比賽過程中的開支。
(二)賽前“四培”
根據電子設計大賽的內容和特點,需要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可實施“四培”培訓方案,即培訓基礎知識、培訓模塊、培訓綜合設計、培訓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一是培訓基礎知識。競賽對學生最基礎的知識要求包括: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C語言編程(面向硬件)。基礎知識訓練的目標是達到基本知識牢固,會看電路原理圖,會設計PCB板,會焊接安裝,會測試,會查找資料,會撰寫文檔。加強和鞏固競賽涉及的一些課程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單片機、可編程邏輯器件、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尤其是模擬電子技術,同時注意與應用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如各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計算、應用,運放工作原理及計算、比較器的原理及應用,各種振蕩器的應用,電源等;此外,還有基本組合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的設計思想和應用。此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焊接水平的培訓,加強學生對常見的各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學生使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的能力,以及培訓學生對技術報告的撰寫等。技術報告是競賽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撰寫的水平直接反映參賽學生的能力,也關系作品成功與否,同時,更體現參賽學生的設計思想、實現手段以及測試結果等方面。這一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13項技能,主要包括:資料收集整理和英語資料閱讀的能力;自學能力;文檔組織與撰寫能力;PCB制版能力;焊接與裝配能力;電子儀器的使用能力;系統調試與故障排除能力;基本模擬單元電路的設計能力;電子系統設計與集成能力;處理器設計與應用能力(51單片機、TI的DSP、ARM);E-DA開發與應用能力(FPGA、CPLD、PAC、SOPC);編程能力(C語言、VHDL、匯編);新器件學習與使用能力。二是培訓模塊。培訓模塊是賽前訓練的主要內容,也是為比賽所做的直接物質準備。在訓練中要求學生分組設計接口規范、功能獨立、資源共享、易于組合的模塊。硬件模塊主要有:單片機最小系統、可編程邏輯器件最小系統、A/D與D/A電路、信號放大電路、信號發生和處理電路、聲音報警電路、壓力、光電等傳感器應用電路、功率驅動電路、顯示電路、鍵盤電路以及多路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