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合唱教學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合唱教學案例分析范文1
關鍵詞:案例 “把”字句 PPP模式 交際法 任務型教學法
一、引言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關于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法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不同課型、不同教師采用的教學法不同,目前較為流行的有“PPP模式”、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所謂“PPP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學模式,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因此也稱為“3P模式”;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和意念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經掌握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在“用”中學的教學方法。
研究教學模式如何應用于教學的直觀途徑是案例分析,“把”字句作為留學生的習得難點,對其教學方法的探討十分必要,然而當前對外漢語課堂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對綜合課、聽說課、詞匯教學等的研究,對“把”字句的專項分析較少,因此筆者從實際需要出發,以北京語言大學“初級教學演示――‘把’字句”為材料,對真實的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并分析,形成本文針對“把”字句的專項案例分析。
二、案例定位
1.課型:漢語精讀課;
2.學生等級:水平較高的初級學習者;
3.教學內容:“把”字句;
4.學生數量及情況:6位來自不同國家,混合班的學生;
5.教學時長:17分鐘;
6.教學步驟:導入語法點――講解――練習。
三、教學內容
(一)教學重點及實現過程
該案例主要教學內容為“把”字句,通過“導入、講解、練習”的思路教授“把”字句“S+把+O+V+了、S+把+O+V+RC、S+把+O+V(在/給)+RO”三種結構。課堂環節通過目前第二語言課堂教學領域最為普遍的教學模式――“PPP模式”來呈現,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
1.展示(presentation)(用時約4分鐘):用“學生喝水”的動作,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入“她喝了一瓶水、那瓶水她喝了、她把那瓶水喝了”三個句式,進而自然流暢地講解了因“話題不同,句式選擇不同”的情況,隨后用學生熟悉的母語講解了“把”字句的語義特點、包含的要素,最后通過“用例句理解結構”的方式呈現出本節課重要結構,完成語法展示階段的教學。
2.練習(practice)(用時約4分鐘):展示環節結束后,教師采用交際性練習的方式通過問學生“你把功課交給老師了嗎?”引導學生輸出,練習“S+把+O+V(在/給)+RO”結構,并適時糾正。期間,教師采用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單獨叫學生回答問題后又領讀,在保障開口度的同時不斷重復,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該語法句。
3.表達(production)(用時約9分鐘):練習過后,教師通過發出指令――做動作――提出請求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交際目的。教師首先讓每位學生拿出信用卡,后分別讓不同學生遵循“請把信用卡交給我”的指令完成動作,后問其他同學“他做什么了”引導學生輸出,使用“把”字句,最后通過問學生“你想不想要?怎么說?”引導學生說出“請sb.把N還給我”,使用“把”字句完成交際目的。
(二)講解方式
教師放棄人為的“教科書語言”,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要,選取真實的語言材料,以話語為基本單位,以交際為主要手段,將功能與結構融合在話題之中,多次循環,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把課堂教學與真實生活聯系起來,著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踐行了交際法的教學主張。主要采用以下講解方法。
1.結構與功能相結合:通過例句理解語法結構,如:通過“他把水喝了”理解“S+把+O+V+了”;通過“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理解“S+把+O+V(在/給)+RO”等。
2.任務原則、交際原則、意義原則相結合:教師給學生真實的情景和交際任務,通過問問題、做動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后引導輸出,如把書放在桌子上問學生“我做什么了”,讓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同時完成交際任務。
3.采用引導式教學:老師以問答法貫穿整個課堂,其講解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疑問句,引導學生回答,盡量把更多的課堂時間和說話機會留給學生,提問還能刺激學生自主思考,調動學生說漢語的積極性。
4.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講解中大部分例句由學生單獨回答以后教師領讀,在重復中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
5.采用情景教學法:講解“把”字句表祈使作用時,直接放在情景“請把信用卡給我”中,并完成動作,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理解該功能。
6.適當運用學生母語:講解“把”字句的語法義與使用特點時,教師采用英文講解,減少了學生理解語言本身與“把”字句語法特點的雙重壓力,讓學生輕松理解并記憶該語法點。
總體來講,該教師摒棄枯燥難懂的語法點解釋,使用學生母語幫助學生理解,并且給出具體豐富的例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語法結構。該教師沒有過多地糾結于語法結構本身的抽象講解上,把抽象難懂的語法變得簡單易懂,圓滿完成了語法的講解。
(三)練習方式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第二語言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任務活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激勵、動員學生學習的作用。本案例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通過互動過程中的意義協商來促進語言習得。其主要采用的練習方式及作用如下:
1.采用“真實任務”練習:一部分學者把任務分為“真實任務”和“教學任務”。真實任務是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教學任務是教師為了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而有意識地設計的與真實任務有相似性的活動。本案例中,教師采用“把功課交給老師”“把信用卡給我”等生活中的真實任務,把學生融入到真實環境中,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2.加入題外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滿堂灌”,可以通過一些“題外話”來調節、活躍課堂氣氛。本案例中,該教師在收集信用卡及還給學生物品時,通過拿信用卡、背包等方式用動作參與到情景中,加之夸張的表演,提高了情景的真實性,增強了課堂趣味,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外,該教師對于課堂的總體掌控很好,課堂氛圍放松,沒有壓抑感,肢體語言豐富,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
該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環節中始終掌控全局,收放自如、靈活多變。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自我感知學習為主,在多次重復及互動學習中自然習得,教師只負責引導、答疑和啟發,避免讓學生對教師或范本產生依賴,是成功的練習范式。
四、總體評價及個人建議
該教師博采眾長,用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角色中并進行輸出練習,注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PPP模式”過于重視語言形式的缺陷得到了彌補。“PPP模式”形式與內容失衡,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存在缺陷,該教師與交際法的結合增加了內容、功能在教學中的比例,引入真實情景讓學生身處其中,使得漢語教學更加充實而不空泛,靈動而不枯燥。
該教師在語法點講解、課堂呈現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處理得當,值得學習,但筆者認為該案例依然存在練習形式單一、重復過多、學生之間互動不足的缺陷。王燕(2005)在《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中指出,“要增加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和互動,把學生分小組放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完成交際任務,充分調動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語法知識的再組合和創新使用”。Willis(1996)也提出了任務實施框架:任務前(介紹主題和任務)――任務中(任務、計劃、報告)――任務后(語言形式的分析與練習),強調語言輸出。針對該案例練習形式單一的缺陷,應該增加任務型教學法中對團隊任務的操練環節,以培養學生創新語言的能力,豐富練習形式。具體如下:
1.把學生分組,每組三個人,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每組盡可能多地寫出與布置房間相關的詞匯和句式。
2.教師布置任務:每組三人,一人是房屋主人,負責發出指令(強調用“把”字句);一人是搬運工,負責按照主人命令執行任務;一人以“搬運工做了什么”為題,進行結果匯報。
3.教師發放房屋、家具等的圖片道具。
4.開始執行任務。
5.教師做好活動記錄,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評價反饋。
五、結語
著眼于真實課堂,筆者結合“PPP模式”、交際法、建構主義理論對其教學重點、實現過程、講解及練習方法進行了分析,最后從任務型教學法出發,提出教學建議。從細節出發,分解的課堂實例有利于學習和研究教學方法,進而間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但本文視角過小,收集材料方面存在缺陷,也沒有明確指出該教學案例的主要亮點及缺陷。筆者希望在以后的相關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對“把”字句教學針對性的分析,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討與研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0.
[2]李星.對外漢語綜合課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以預科班我都做對
了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張輝.漢語綜合謀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6.
[4]王燕.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D].北
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廖巧云.交際教學法的應用?問題與思考[J].濟南:山東外語教
學,2002,(3).
[6]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
合唱教學案例分析范文2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國際貿易實務》 應用
一、引言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使國際貿易格局和貿易政策措施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貿易方式不斷涌現,國際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賴變得愈來愈緊密。中國作為世界影響力極大的國家之一,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對世界貿易格局、全球貿易經濟、中國自身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適應我國對外經濟貿易與國際經濟貿易接軌的客觀要求,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對外經貿專業人才,系統了解并掌握進出口貿易的交易條件、交易流程、交易方式和當中所涉及的各項對外貿易法律法規。
為適應這一需求,國內各大高校和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和商務英語(對外貿易)專業,為培養適應中國對外貿易人才奠定了基礎。
《國際貿易實務》作為國際貿易專業和商務英語專業(對外貿易)的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易的課程,也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國際貿易實務中的各項交易條件、對外貿易中業務合同的商訂和履行、外貿結算單據的繕制、報關實務的操作、國際貿易方式、業務談判內容、策略與技巧等內容。內容涉及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英文專業術語的掌握運用、商務信函的撰寫、外貿單證的實際操作、商務磋商口語的操練,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英語基礎、實操能力、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為了更好地進行《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探索,發現“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中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專業學習效果。
二、對“案例教學法”的來源、含義及意義的研究
“案例教學法”始創于美國哈佛商學院(HBS),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沿用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是當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哈佛商學院(HBS)倡導“案例教學法”的精髓不在于讓學生強記案例內容,不尋找案例最終答案,而是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處理和解決問題,提高理解判斷能力。“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哈佛商學院培養人才的質量,在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顯示了“案例教學法”的重大作用和強大生命力。
“案例教學法”可以簡單地概述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案例的分析運用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區別于其他教學方法的關鍵所在。它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探索分析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對滿堂灌輸理論知識教學方法的一種革新,是使課堂教學盡可能貼近鮮活實際的一種教學方式。
1.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國際貿易實務》內容涵蓋對外貿易的方方面面,從貿易磋商流程到外貿單據的繕制,從外貿名詞的理解到外貿法規的實施,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都是艱巨的任務。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輸,學生滿堂抄筆記”已然不能被當前“90后”學生所接受,他們希望更多地、更直接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既希望擺脫枯燥乏味的條條框框理論知識,又期盼能通過一種特殊、有趣的方式掌握重要的外貿理論知識,進而進行外貿函電和商務談判的學習。因此,“案例教學法”在高校課堂中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使沉悶的傳統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收到極好的學習效果。
2.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判斷、總結的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學生成了“被動學習的機器”。哈佛商學院認為“Teaching≠Learning(教≠學),即,Teaching教授銷售商品,不能保證學生購買,Leaching學生需要商品,學校也許能夠提供”。要想學生真正學到課堂知識,必須使學生參與,發揮想象力、思考力,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和判斷總結能力。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即“Teaching=Learning”。
實踐證明,教師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安排上,以“5分鐘的講解+5分鐘的案例引入+15分鐘的分析討論+15分鐘的發表意見+5分鐘的總結評價”比“30分鐘的講解+15分鐘的題海戰術”所收到的效果要強上幾倍。
3.運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提前進入“國際貿易”角色,拉近與實際的距離。
傳統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只是從書本再到書本的模式,很難讓學生拉近與實際工作的距離,經常出現“課堂掌握,課后模糊,工作忘記”的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案例可以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工作,進而關注學習。通過案例,學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進行角色轉換,想象自己在案例中身處辦公室撰寫函電、碼頭處理裝運、銀行處理單據議付、保險公司處理賠償等真實情景。一來提前進入“工作狀態”,二來日后工作有“熟悉感”。
4.運用“案例教學法”,能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貼近現實。
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過程中,難免涉及貿易理論知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國際貿易理論知識,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適當地以“案例”加以分析,能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由于課堂上所列案例都是在實際操作中常碰到的情況,理論知識因此而變得不再書本化而更為貼近現實化。
如筆者在講到“國際貿易慣例《UCP500》中的第4條規定時,理論知識為in credit operations all parties concerned deal with documents,and not with goods,services and/or other performances to which the documents may relates(在信用證業務中,各有關當事人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單據所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其他有關行為)”時,列舉了以下案例:
我國某出口公司向國外進口商出口商品,使用遠期信用證結算,我方按期發貨交單,單到開證行后,進口商以T/R借單方式先拿走貨運單據,并提取了貨物,提貨后發現貨物有短少,因此要求開證行以此為理由向出口商拒付。問開證行能否拒付?結論是銀行不能拒付,理由是出口商提交的單據符合信用證要求,銀行議付時只看單據。
通過此案例,學生對于《UCP500》的第4條慣例內容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也使得原本抽象、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簡單、易懂、現實化。
三、對“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中的應用的研究
1.案例資料的搜集、挑選、編排。
合適的案例資料,是有效進行國際貿易實務案例教學的基礎。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獲得相應的案例資料并不是難事。然而,授課教師不能一味地依賴網絡和書本資料,而必須在網絡、書本現成的資源基礎上進行分析、篩選,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編排。采用最適合學生水平、最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
比如筆者在講授合同的擬定內容時,結合學生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場所——廣交會進行編排案例。實際案例如下:
2012年4月25日,中國潮州某陶瓷公司Chaozhou Daming Ceramic Co.,Ltd與來自美國某貿易公司USA Overseas Trading Company在廣交會進行會面,通過交換名片、查看樣品、業務磋商,雙方對于商品(item No.AB123)的各項條件達成一致的意見,請根據提供的交易條件代替該陶瓷公司業務員擬制一份業務合同。
通過這種真實性的案例背景材料,學生很快掌握了合同的填制技能,同時對于以后工作也有了一份熟悉和期待。
2.“案例教學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案例教學法”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個案例活動,從準備、討論到發表意見,都應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授課教師從挑選案例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表意見到總結案例,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有效控制,才能真正實現“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的。
3.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多種教學方式。
如果在教學活動中,反復地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比如文字案例,將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因此,授課教師應注意結合課程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視頻案例、實操練習案例、講座案例,等等。
如:在講解建立業務關系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客戶名片一張,要求學生根據此名片,給客戶撰寫一份“要求建交”業務信函。通過這種實操練習案例,學生很快掌握了撰寫信函的技巧。
4.避免過分注重“案例教學法”結果,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
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不是尋找正確答案的教學,而是給學生提供足夠自由的空間發揮思考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哈佛提供的案例與一般學院提供的案例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學院提供的案例都是事先準備好分析答案,而哈佛提供的教學案例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案例分析的結果往往只是一個中間產物,重要的是案例分析的過程。因此,授課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時,應避免過于注重學生討論的結果是否準確,而應該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充分發揮,只要學生參與其中,分析有道,就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5.“案例教學法”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法”并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活動,授課教師應積極做到“教學相長,教學相融”。通過精心編排的案例,讓學生形成小組,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并從中體驗合作的魅力、參與的趣味、發言的激情、傾聽的樂趣。一個個案例活動的開展,如同一首首合唱的歌曲,只有參與人精心準備、踴躍參加、積極配合、無私奉獻,才能最終共享其樂。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才能最終得到鍛煉和提高。
6.“案例教學法”需要雙師型的具有實踐經驗的授課教師。
《國際貿易實務》融貿易理論知識、專業英文知識于一體,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國際貿易各個流程,同時還要懂得相關的英語專業知識。如信用證章節,既要懂得信用證概念、流程,又要懂得如何審閱英文信用證,還要懂得如何根據信用證要求繕制英文單據,甚至要掌握如何撰寫催證、改證、延證等相關重要英文信函。研究發現,商務英語(對外貿易方向)和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更能勝任《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
四、結語
理論既來源于實踐,又最終回歸于實踐。因此,“案例教學法”是高校《國際貿易實務》課堂實踐活動的微型表現。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輔助手段,在《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課程的應用中發揮著極其有效的作用,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商務英語和國際貿易的專業授課教師應當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將“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國際貿易實務》的應用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張亞芬.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王冉冉.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之創新.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2)(總第90期).
[3]王青梅.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的綜合調研報告.中國西部科技,2009(7)(總第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