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1
關鍵詞: 英語新聞 標題 語言特點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新聞因其及時性、大眾性、新鮮性和真實性的特點,與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閱讀英語新聞也是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標題作為“報道全文的縮寫”,集中概括了新聞的核心內容,又因其醒目的位置,首先引起讀者的注意,被稱為新聞的“眼睛”。一則好的新聞標題不僅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而且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英語新聞標題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也具有獨特的語言特點。把握英語新聞標題的語言特點有助于讀者快捷地選擇新聞、閱讀新聞、理解新聞。
1.英語新聞標題的句法特點
英語新聞標題為了實現簡明扼要,吸引讀者注意力的目的,通常情況下將標題中不影響表達的虛詞全部去掉,標題中句子出現謂語不完整的現象。標題中虛詞的省略是英語新聞標題的重要特點之一。一般而言,標題中虛詞如冠詞、聯系動詞、助動詞和連詞等常被省略。例如:
(The)High court strikes down cellular phone service tax(冠詞省略)
Energy Supplies(are)Tight Around Nation(聯系動詞Be省略)
2.英語新聞標題的語法特點
英語新聞標題中常用的動詞時態有三種:一般現在時、將來時和現在進行時。
(1)用現在時代替過去時。
通常情況下,報刊所報道消息為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動詞應使用過去時,但是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中一般不用過去時,當然更不用過去完成時等時態,而采用現在時。動詞過去式中常見的“ed”也常常省略。這樣一方面可使讀者在閱讀時有如置身新聞事件中的感覺,另一方面節省了標題字數。例如:
Mrs.Clinton Becomes First U.S.First Lady Senator
Street Battle In Heavy Shelling As Peace Talks Proceed(ed)
(2)用動詞不定式表達將來動作。
英語新聞標題中多采用“聯系動詞be+動詞不定式”結構,其中聯系動詞be通常省略,以節省標題字數。例如:
Pope(is)to visit Japan In February
CNN(is)To Cut 400 Jobs In Restructuring
(3)用現在分詞直接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或事件。
英語新聞標題中采用現在進行時“be+現在分詞”這一形式,表示正在發生的事件或動作,其中“be”常省略。例如:
India(is)mending Fences
Deposits,Loans(are)Rising In Shanghai
(4)用被動語態突出強調事件的承受者,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英語新聞標題通常使用被動語態來突出強調事件或動作的承受者比執行者更重要,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常采用“be+過去分詞”的形式,其中的助動詞“be”,通常被省略,也經常不用“by”來引出動作的執行者。例如:
Financier(is)Killed By Burglars
Girl of 18(is)Raped After Threat With Bread Knife
3.英語新聞標題的標點符號特點
英語報刊新聞中常使用某個標點符號,一是為了便于區分各句子成分意群之間的關系;二是為了進一步節省標題字數。
(1)逗號常被用來代替連詞“and”,或用來區分句子成分意群。例如:
Star's Limo,(and) Piano Fail to Sell
Guangzhou Fair Closes,Trade Booms
(2)冒號除了用在引語之前表示“說”外,還常被用來代替聯系動詞“be”。例如:
Study:ATM Fees(are)on Rise
(3)破折號引出對標題的進一步解釋和說明,或放置在不用引號的引言前后,以引出說話者。例如:
Going Dutch on a lunch date with Bill――a big one
4.英語新聞標題的用詞特點
(1)廣泛使用節縮詞和縮略詞。
為了節省標題字數,英語新聞標題中常用“截頭去尾”的方法將一些常用的名詞、形容詞等截短或縮短。如:graduate(畢業生)―grad;hospital(醫院)―hosp;billion(十億)―bn;percent(百分比)―pc;cigarette(香煙)―cig。另外,在英語新聞中涉及組織機構、事物、職業、職稱、地名、國名等詞或詞組常用縮略詞代替。
(2)簡短小詞。
英語新聞標題中常選用字形短小、音節不多而意義又比較廣泛的詞。這樣不僅增強了新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而且節省了版面篇幅。如用hit,harm,hurt,ruin或wreck等來代替damage,用ban代替prohibition,用clash代替conflict,等等。
總之,標題作為新聞報道的“眼睛”,以其獨特的語言特點一方面準確地傳達了信息,另一方面體現了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因此,把握住新聞標題的語言特點,可以幫助讀者和英語學習者快捷地選擇新聞,準確地理解新聞內容。
參考文獻:
[1]黎秀石,王宗炎.英美報刊選讀[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2
關鍵詞:舞臺表演;電影表演;異同
一、引言
電影表演發展源于舞臺表演,然而對于二者的爭論從其誕生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從表演進入電影后,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和電影歷史的演進,電影技術就力圖從戲劇模式中解脫出來,尋找出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及美學特征,這樣就導致了二者演化成一對錯綜復雜的矛盾。電影極力要擺脫劇場的正面性,戲劇式表演和劇場性陳設,電影被認為是從舞臺化的停滯狀態躍進到電影化的流動狀態,從舞臺化的人工造作躍進到電影化的自然和直截了當。而戲劇面多這種挑戰,也宣稱讓戲劇電影化,舞臺演出工業化。
二、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的相同之處
(1)塑造人物形象――化身成角色是共同的特點
無論是戲劇、電影還是電視表演藝術的創作任務都是要創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審美的價值。而這一創作任務的完成則只能是通過演員自己粉墨登場,通過自己現身說法,設身處地去扮演角色,最終達到“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途徑來達到。“化身成角色”之所以成為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的最為主要的特點,是由于它指出了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中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員是以其自身為載體,使之變為劇本中之人物,表現出另一種性格,成為另一個人物,最終以此為媒體,使觀眾從中領會其審美之價值。
(2)演員在創作中的現身說法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論及演員的表演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演員“應該滲透到藝術作品里整個人物性格中去,連同他的身體形狀、面貌、聲音等等都了然于心,他的任務就是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為一體”。這里所說的“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為一體”,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化身成為角色。
由于戲劇、電影、電視表演藝術都具有由演員來扮演角色,并且要“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主要的特點,因此也就必然出現在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中相同的另一個特點, 即演員在創作中是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來現身說法,在自己的身上塑造出藝術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創作特點。
三、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的不同之處
(1)演員對外界的控制力度不同
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者作為媒介在時空二維空間上的不同。通常,演員對于舞臺比較滿意,因為帷幕一旦拉開,演員就支配著演出進程。在電影中,情況就不是這樣了,演員金?斯坦利把這種區別講述的非常清楚:“無論你在電影中如何表現,對導演來說都是小事一樁。從導演的角度來看這倒是不錯,但是演員在塑造人們方面就很難有所長進,在電影中,導演才是藝術家,演員在舞臺上才有更多的創作機會”。
舞臺中演員就是自己的導演,他可以有自由的創作機會,不間斷的時間和空間性讓他可以成為整個創作的主角;而電影中,由于鏡頭是構成電影的基本單位,使得導演才是真正的藝術家,電影中的時間和空間的不連貫性使演員幾乎完全掌控在導演手中。
(2)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的表現手法不同
一般來說電影演員有了最低限度的舞臺技巧就可以在電影中應付自如。電影演員有了最高限度的舞臺表演技巧其電影作品往往較之失敗。例如沙劇王子奧利佛,他在舞臺劇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他的電影作品除了后期自編自導的《哈姆萊特》獲多項奧斯卡外,基本沒有太多讓人銘記的電影作品。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這部電影本身也必然帶有濃重的舞臺劇的風味,而演員自身亦帶有濃郁的舞臺表演風格,所以與電影表演仍有較大的出入。
上述的這種不成正比的結果也許就在于兩種藝術的演出背景所導致的表演處理的手段的不同。前者演員往往由于舞臺的局限性必須在聲音,身段等方面練就“夸張”的舞臺技巧以讓臺下的觀眾能清晰德知道你在表演什么;而后者由于等等的技術處理,你的表演只要求你去把人物現實化即可,否則若把舞臺表演的,比如戲曲藝術中的“動作的舞蹈化,語言的音樂化,布景的圖案化”這一套用在電影藝術中,火候太大加之鏡頭的特寫倒著實讓人覺得盡顯做作了。
(3)舞臺表演的連貫性
戲劇演員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一鼓作氣地將多幕話劇演完,即使場與場之間稍有間歇,但觀眾仍在劇場中等待觀看。直到最后大幕落下,演員才在舞臺上向觀眾謝幕。電影的紀實性、逼真性特點體現在它面對觀眾時使人有置身于真實環境的感受,而實際上,在現場拍攝時,由于拍攝的非連貫性,以至于每場戲都被無數次地打斷,再開始、再打斷……這使得演員并不是真的在一個十分真切的環境中演完一場戲。在這點上,電影表演創作的環境遠不像在戲劇舞臺上那樣有一個相對真實、完整的空間,有一個自己的天地。
(4)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假定性不同
由于電影演員的特殊創作形式,使他們表演時從不面對觀眾,而是面對一臺冷冰冰的攝影機,它沒有表情,沒有反應,它會時時在演員的左方、右方、前方阻礙腳步,擋住演員的視線。電影演員完全失去了及時得到觀眾反應的機會。有經驗的戲劇演員常常會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演到最激情的時候也會感到觀眾被深深吸引、臺下寂靜無聲,到落幕時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滿足。這說明觀眾對他的表演給予了充分肯定,演員也會因此更好地調整自己,把握人物,會一場比一場演得更好。相比之下,電影演員是可憐的,他們拍完一場戲的許多孤立鏡頭,要在很多天后看樣片時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這種非獨立性、非連貫性的創作方法,決定了電影表演確實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形態。
四、結論
雖然兩種藝術有很大的區分,但是只要是藝術自然是能融合的。每種東西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樣東西它可以說自己是超脫一切的,它自身必有它的延續和發展及對其他事物的吸納與借鑒,更何況藝術與藝術之間。
參考文獻:
[1]李強.試談戲曲舞臺表演的程式性.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
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11期
[2]葛麗英.李漁戲曲藝術之舞臺表演論芻議.內蒙古大學藝
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
[3]郭翠屏.“手、眼、身、法、步”在戲曲舞臺表演中的應
用.大舞臺,2011年第4期
[4]潘偉.淺談舞臺表演.黃梅戲藝術,2009年第12期
[5]施惠敏.舞臺表演之我見.大舞臺,2010年第8期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3
一個故事開始了。講故事可以復雜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簡單到街頭打油詩,故事講好了可以換飯吃,講歪了可以騙姑娘,還可以拿去給人拍成電影,這就是“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從前有座山,劇作基礎入門欄目。
專欄作者:玄武
觀影五洲東道主,
擁碟百城南面王,
萬部影片我來品,
使君耳目煥一新。
劇本中的人物形象要靠演員通過形體和語言的塑造呈現在電影中。導演及其助手(一般是副導演)會根據劇本中人物的特點來挑選演員,而演員要服從于劇本,要根據劇本的要求來調整和完成自己的表演。這是一般的情況。也有與之相反的情形,就是編劇根據某已知演員(比如一些著名的演員)的特點來創作劇本。
為演員量身打造劇本首先應該了解這位演員的表演風格、曾經出演的角色、目前的表演狀態等等。依據演員的表演方式或外形特點來創作劇本中的人物,這是根據演員來選擇角色,而不是根據角色來選擇演員。這和一般的劇本創作是相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會給編劇的創作帶來困難,有時也會因為過多考慮大牌演員而影響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主題。但是運用好的話,可以使劇本的角色與演員自身更加契合,幫助演員能夠完成渾然天成的表演。電影制作的工業化和發行的商業化,導致電影明星的出現。電影明星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部影片的商標或主要的賣點。有明星的電影不一定好,但不可否認的正是因為有許多偉大的影星精彩的帶有標志性的表演成就了一部電影,也成為電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了專門為某些著名演員量身打造的劇本。這里說說《女人香》這部電影。影片本身的故事其實很司空見慣,通過講述性格經歷和社會地位很不相同的兩個人從開始的沖突到最后的理解融合來體現一種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激發觀眾的感動情緒,引出溫馨而勵志的主題。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其實是艾爾帕西諾的表演。劇本中的弗蘭克中校就是為帕西諾量身打造的。帕西諾這個小個子影帝因飾演教父成名,張弛有度的表演、沙啞的嗓音、極具滄桑感的面孔是他的標志。依據帕西諾的特點編劇創造了弗蘭克中校這么一個經歷豐富、外表強悍而內心又孤獨脆弱的角色。對于這樣的角色帕西諾駕輕就熟,將表演發揮到了極致,動作、神態和語言相得益彰,讓觀眾在沖突感很強的表演中體會到人物的內心。編劇很好的使用了帕西諾這樣一個表演天才,為他定制了最能發揮其特長的角色,讓演員表演起來得心應手,又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和表演激情。
還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殺手萊昂》。里面那個外表粗糙冷酷而內心柔軟的殺手成就了讓雷諾。其實這個角色也是專門為他打造的。讓雷諾之前與呂克貝松合作過,導演和編劇知道他的表演特點,在充分考慮劇情需要的同時,創造一個與讓雷諾在氣質和性格上都接近的角色是非常聰明的做法。萊昂從外形到動作,從語言的神態都是最具觀賞性的殺手。當然還有時而流露出的帶有羞澀的情感,都緊緊的抓住了觀眾的心。把演員的特點直接而巧妙地轉移到劇本中的人物身上,由性格演員去創造性格角色,會讓演員更快地進入人物情緒,也是通過演繹角色來展現優秀演員自身魅力的好方法。
01
其實編劇不是只能為大牌演員改變劇本。演員在塑造劇本中人物的時候一定會帶上自身的特點。所謂模糊化表演在實際中很難實現,因為不同演員演同一劇本的同一角色效果絕對不會一樣。絕對的模糊化表演其實會扼殺演員的創造力和原本很吸引人的本色展現。演員本身需要去適應角色,但是如果能把自身的一些特點糅合進角色中是表演中的一次再創造。而編劇可以把這一過程提前到劇本創作時開始。所有的演員都是本色演員,沒有個人痕跡的演員是失敗的。編劇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甚至在劇本完成后,根據所選演員的特點,無論其是否是電影明星,編劇依然可以對原劇本的人物進行改動。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4
(一)觀賞性
在體育影視劇中,健美操結合改編的舞蹈動作,伴隨電影情節所需的背景音樂傳達主題思想。在編排動作上不受難度和規律的限制,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2]在電影中,音樂對于健美操來說是強化劑,渲染電影氣氛,突出健美操特點,增強了健美操表演的藝術性。健美操在歡快的音樂中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強烈的節奏感帶動了觀眾的情緒。觀賞者在電影情節的安排下,被優美線條的表演者打動,加之鮮明的音樂配合會給觀眾帶來輕松愉悅美的感受。人們內心能從表演者的靈活舞姿中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從中分享了美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與表演者達到情感上的共識。
(二)藝術性
健美操這項體育運動在競技比賽或表演中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具體表現為可視性、節奏性、適應性。尤其在影視劇中,健美操的藝術可視性充分表現出來,獨特的編排內容搭配特殊的背景音樂,顯示出體育電影特殊的感染力,讓一代人重新對美有所定義,使觀眾在電影中享受到美的追求。在電影拍攝的特殊鏡頭下,群體的統一、隊形的變化、配合情節的音樂節奏構成一幅優美動人的場景,同時對表演者來說,同樣滿足了個人對美的追求與表現。影視中的健美操是一項立體的藝術,是人體動作的精華。隨著藝術表演的發展,人們對傳統健美操的認識了解已經不同以往,不再滿足單一音樂的表演,而是轉向藝術性表演,而影視劇體育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在電影中欣賞藝術,將藝術融入生活,價值得到升華,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藝術需求,而表演者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身體和心理潛能,將體育精神融入表演中。
(三)社交性
作為體育文化中的健美操文化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在體育電影中,健美操表演者在飾演劇中角色時,既展示了他們在健美操方面的專業能力,也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廣泛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個體汲取了所需的相關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健美操體育文化的大力推廣,調動了群眾的行為,影響了群眾對體育精神的追求,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
二、體育電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藝術功能
體育電影本身也是一門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健美操在體育電影中需要通過蒙太奇等電影技術為其提供觀賞度,經過藝術的再加工,表演者融合故事背景和塑造復雜人性結合運動的肢體才能征服觀眾,體現運動的激情和魅力,所以影視劇健美操的表演藝術不能僅靠華麗的語言或是單純的運動,沒有藝術精神的融入便失去了體育文化的內涵。在體育影視劇中,健美操的表演和電影的觀賞過程給觀眾呈現了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即運動的肢體。在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電影中有關體育的表演是最為真實和豐富的。健美操表演通過運動肢體的把握、角色的塑造,充分展現了人類朝氣蓬勃、永不言敗的精神,通過通俗易懂的情節潛移默化地引導著觀眾的價值觀。在表演這一過程中重在表演,其內容是為電影需要專業設計的成套表演,動作較競技性健美操簡單,而比健身性健美操復雜,重點突出了健美操的“美”。動作相對重復少,且并非對稱;音樂節奏據情節時快時慢;參與人員可單人可多人,且單人表演要求較高可徒手進行,表情與肢體統一,多人可使用彩球、花環等輕器械,增加動作的幅度,夸張舒展,或混合一些爵士舞、芭蕾舞、蒙古舞等現代風格的舞蹈動作,系列表演中隊形千變萬化,在表演上配合燈光和服裝的變化,增加了整體氣氛,以此達到鏡頭拍攝的視覺效果,烘托情節。表演者為影片健美操拍攝的準備付出了很長時間的精力,對觀眾來說,觀看影片本身即是娛樂,健美操的表演振奮了觀眾的精神,同時給予雙方美的享受。
三、體育電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藝術審美價值
價值在哲學意義上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3]審美價值即是主體向客體索取美的需求。在體育電影的健美操表演藝術中,健美操表演具有特定的屬性而成為主體的審美對象,產生審美價值。所以客體和主體共同存在于審美關系中,健美操的表演藝術才能實現觀眾對美的需要。其中客觀的審美對象包括表演者的體型和表現力、服裝的搭配、背景音樂的節奏感、肢體動作和隊形的編排等;審美主體主要是觀眾,也可以是表演者。人對美的了解和認識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因而成為審美的主體;人本身的形體和動態又具備了審美的條件,因而又可作為審美的對象,通過表演者肢體、表情、服裝、道具的融合表演,將健美操藝術中最核心的人體美展現了出來。簡而言之,電影中健美操表演是對觀眾或表演者的意義,構成了體育影視中的審美關系。從美學角度可以分析在體育電影中健美操表演藝術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促使欣賞者和表演者更充分地理解健美操表演藝術,提高鑒賞藝術的能力,傳遞體育傳統精神。
(一)形體美
形體即人體與動作的結合,是一種整體協調的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綜合。其美學價值包括人體外形的美、思想美、心態美以及舞蹈動作的美。體態是人體自然美的表現,影視中演員勻稱的比例,健美的肌肉等代表著力量和美麗,它是表演者動作的載體。[4]思想和心態是美的核心,將角色的個人品質充分體現出來;健美操的表演融入情節所需的舞蹈元素,通過肢體寫意夸張的升華展示出動作的動態美、意蘊美,讓觀眾在視覺上得到美的欣賞,并產生美的共鳴,進而實現電影中體育所傳遞的精神美的訴求。
(二)和諧美
電影中健身操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在不停的移動步伐中展示肢體動作,尤其是多人團體表演,最能體現高度的一致性。在體育電影里整體中個體完成的好壞不能決定隊伍是否和諧,這就要求個體與個體間的默契配合才能統一一致,包括表演者之間的外形和服飾要適宜,個體之間技術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舞蹈風格特征的一致性。當團體表演者能夠保持動作、幅度、力量、速度和節奏等統一完成動作時才會高度體現健身操表演的圓滿和諧,這對電影的視覺效果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表演者在場景中的活動路線即移動軌跡,在表演中,成套動作完成的流動性和團體隊形的千變萬化需要靠移動軌跡實現。在移動路線中,可以體現整體隊形編排得是否流暢和新穎,在眼花繚亂的變化中又能保持有序整體,是對編排隊形動作的最高要求,使隊形換而不亂,有序且新穎,不能為變而變。表演者主要移動路線以直線為主,通過不同動作如跑、跳、跨、轉體等完成路線產生目不暇接的效果。具體動作路線分為:①表演者站立一排一字型,動作大踢腿保持一致前行或原地同一方向做轉體360°,視覺整體有力;②表演者縱向排列由頭到尾再由尾到頭進行依次高低起伏,按照個體高低也可形成直線延伸,視覺上出現強烈的緊迫和震撼;③表演者縱向排列斜行保持一致,或縱向斜線做推進式的高低起伏,同樣產生視覺延伸和震撼;④表演團體縱向排列一隊,在移動中逐漸從一隊變換為兩隊甚至多隊,視覺上逐漸開闊;⑤表演隊伍分成兩列縱隊,通過同步法隊員交替跳步產生視覺震撼,朝氣蓬勃;⑥表演團體拆散隊形,按照個體直行聚集移動,視覺產生強烈的凝聚效果;⑦表演者不按隊形聚集一起,同步直線相反方向離散,視覺產生強烈擴展效果。
(三)隊形美
電影中健身操表演通過隊形的不斷演變而有規則地排列組合,迎合故事情節氣氛所需的各種方隊圖案。在整套表演中,動作隊形的編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隊伍分布合理,移動路線流暢,造型新穎獨特更能襯托演員的形體美,并能激發演員表演的欲望,將真性情融入在整套動作中,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動態場景,觀者時而興奮,時而沉醉其中。在電影中需要呈現更豐富的畫面感就要求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隊形多次變換,增加人員的流動性以此產生美感。在編排中需要設計多樣化動作,充分利用地面、中空、高空空間展示,從鏡頭的角度設計流動性的立體動作,增加美感。在多種圖案的隊形移動中都有其自身的美學特點:直線隊形具有力量、縱深、延展的效果;三角隊形穩定、牢固;方形或斜方形端莊、肅穆;梯形隊形開闊、延伸;弧形或圓形隊形圓滿流暢;不規則隊形自然流暢、輕松愉悅,不同隊形呈現的線條感有不同的視覺效應。除了在平面隊形上的變化,在個體動作結構上還可增加立體性,如多人一組進行原地高踢腿,另外多人一組配合仰臥起坐等變化,組之間形成高低落差,動作產生對比差異。
四、結語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5
藝考中最主要的一個考試是小品,考生在表演時一定要表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要盡可能地感染別人。很多考生表演得很夸張,這樣的表演方式并不是非常討好。表演要有特色,但并不一定要長得特別帥、特別漂亮。很多人都認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只招俊男美女,但實際上我們對考生外在形象的審核是有一定標準的。
做演員不一定非得長得漂亮,關鍵是要有特質,有演員的氣派。外界說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就喜歡大眼睛女孩,其實完全不是。一部戲里不可能全是大眼睛演員,演員的外形也是需要搭配的,不然整部戲一定會出問題。演員需要有自己的信念,要自信,有了自信心和勇氣才可能有一定的爆發力。
關于口音,我們要求考生要有一口較好的普通話。如果考生的普通話并不是那么標準,但又具備較好的演員素質的話,我們可以糾正,但同時也會考量糾正的空間問題。
對于表演系藝考,長期以來我始終給考生的建議就是放松心態,因為在考場上你越不放松,老師看你時就越緊張,你的表現就越不好,考取的幾率也就越小。我希望大家能夠盡量輕松地應對考試,不要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壓力的事情。相反,往往你越放松,越能超常發揮,進而完全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和特點。
盡管每年每個班幾乎都會出一些日后出名的演員、明星,但是對于北京電影學院來說,我們培養的是優秀的演員,而不是所謂的明星。明星不是靠培養出來的,而是因為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的。而一名演員成名之后他能走多遠、能有多強的塑造力,那是他自己能力的體現,這里面會有當年老師教學的影響。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在教學理念上非常重視實踐,我們的課本也多以實踐內容為主。我們上課幾乎沒有老師,很多課都是在舞臺上進行的,學生在臺上演,臺下的老師作為觀眾隨時給學生以反饋。因為表演藝術始終是要給觀眾展現的,所以實踐教學是我們一直非常看重的。
北京電影學院雖然不是最漂亮、最大的學校,但它是豐富多彩的,而學校最重要的不是有大廈之位,而是有大師之位。雖然北京電影學院的占地面積小,但是一直有大師不斷地從學校涌現出來,影響著中國電影,甚至影響著某個時代的文化發展。
北京電影學院是一所藝術院校,是一所充滿創作氛圍的學校。課堂教學很重要,而課外的學習也非常重要。我現在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劇組、任何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都會碰到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不管是師哥還是師弟、老師還是學生,這讓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覺。
電影表演的特點范文6
[關鍵詞] 舞蹈電影;舞劇;《黑天鵝》
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娜塔莉•波特曼憑借在《黑天鵝》中的出色演技摘下了影后的桂冠。作為一部敘述舞蹈演員成長經歷的電影,《黑天鵝》不僅通過豐滿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憑借對《天鵝湖》芭蕾舞劇的直接引入和改編豐富了影片的審美張力。影片中大量出現的舞蹈鏡頭不僅為影片注入了舞蹈所特有的審美享受,同時也突破了以往以音樂劇為主體的舞蹈電影的敘事模式,為之帶來了新的活力。本文試從《黑天鵝》對舞蹈藝術的突破和對人性開掘的深化兩方面加以論述。
一、何謂舞蹈電影
舞蹈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以經過提煉、組織、韻律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運用人體動作的姿態、表情和動作流程等構成畫面,創造形象,從而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藝術”[1]18,而電影則是“通過展現在銀幕和熒屏上的畫面及與畫面相配合的聲音,在多維的時空中塑造直觀的視聽形象”[2]。二者都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由于舞蹈是以高度抽象化、符號化的肢體語言來完成敘事和人物塑造,所以對它的鑒賞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即要具備一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而相對于此,電影欣賞對觀眾的要求就簡單得多。電影可以通過對話和旁白的加入、場景的切換、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等手段輔助觀眾理解。所以無論是在敘事或是人物塑造方面,電影都顯示出比舞蹈更為通俗和直觀的特點。
將舞蹈的審美蘊藉與電影的通俗直觀相結合,是舞蹈電影的主要特點。此類影片多以舞蹈演員的舞蹈生涯為敘事核心,講述與舞蹈和表演緊密相關的故事,既有在舞臺之下的完整的故事情節,又有對舞臺上歌舞表演的直接表現。舞蹈電影將舞蹈的藝術特征和它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融入電影的直觀表達當中,使舞蹈的技藝追求和美學特征得到了更好的表現。
以往的舞蹈電影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敘述舞蹈演員的成長生涯,以他們從默默無聞到成為明星的成長經歷為敘事線索,講述其中的曲折經歷,多以表現演員對舞蹈的真摯熱愛,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為主題。比較著名的有《紅菱艷》《跳出我天地》等。另一類是以歌舞場面作為敘事核心,并用參演歌舞劇的演員的經歷作為敘事線索,將這些歌舞場面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類舞蹈電影大多以表現歌舞劇的美感為目的,旨在向觀眾呈現歌舞帶來的審美愉悅。比較著名的有《紅磨坊》《歌舞青春》等。
作為一部舞蹈電影,《黑天鵝》沿用了上述以“舞蹈演員成長生涯”為敘事核心的敘述模式,但與之不同的是,該片將“芭蕾舞劇”這一獨立的藝術形式作為敘事線索插入片中,構成了舞劇與人物傳記相互呼應的雙線敘事。這一改變,不僅使舞蹈在電影中的美學特征得到了強化,也使它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更突出了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電影中的獨立性,使它在電影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為核心的表達方式。
二、《黑天鵝》的藝術突破
舞蹈藝術中的“舞劇”又稱“芭蕾”,出自意大利語中的“Balare”一詞,是一種“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美術、照明、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來反映生活,表現人生的舞臺表演藝術”,可以“用多種舞蹈形式來表現較為復雜的故事情節和塑造內涵豐富的人物性格”[3]。而在舞劇的發展歷史上,《天鵝湖》則是久負盛名的一部名劇。《黑天鵝》正是以舞蹈演員妮娜在這部舞劇中對黑白兩天鵝的角色詮釋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掙扎作為敘事動力。在《黑天鵝》中,《天鵝湖》的第二幕和第四幕被直接搬上銀幕。由于要表現妮娜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并突出她最終突破自我后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所以影片節選了舞劇中最具有藝術張力的片段。在這些片段中,演員的舞蹈表演既展示出芭蕾舞輕盈、纖細和靈動等特色,同時舞蹈的動作性、節奏性、造型性和抒情性等美學特征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舞劇的直接引入使舞蹈表演的綜合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黑天鵝》中舞蹈表演的亮點則無疑是妮娜演繹黑天鵝的一段。在這段中,芭蕾舞表演結合了燈光、服裝、音樂等舞臺表演的特色,使舞劇綜合性的美學特征得到凸顯,令觀眾更為全面地領略到舞蹈之美。
另一方面,將舞劇引入舞蹈電影,也使舞蹈在電影當中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舞劇以舞為主,它的藝術表現力主要體現在肢體語言上。“肢體語言通過暗示來傳達,讓觀眾通過直觀形象去感受。”[4]將舞劇與電影相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時間和空間對舞臺表演的限制,使舞劇的藝術表現力在電影中得到充分展示。在被魔王變為天鵝之后,奧杰利塔痛苦而悲傷地揮動著翅膀,鏡頭的旋轉和主題曲的變奏強調出她的痛苦與掙扎。這一改變不僅豐富了舞劇《天鵝湖》的故事情節,令觀眾欣賞到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舞蹈表演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以更加完善的表現形式出現在電影當中。
舞蹈電影還有另一種敘事方式,即用演員的經歷將歌舞場面連綴起來,旨在向觀眾呈現歌舞帶來的審美愉悅,即通常所謂“歌舞片”。從舞蹈在電影中所占的比重來看,《黑天鵝》較為接近這種,但大多數歌舞片中的舞蹈場面,都是來自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即一種“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概念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5]。這即是說,舞蹈在其中是作為表現手段,而非像舞劇,將舞蹈之美作為表現的對象。舞劇中的舞蹈一般分為“情節性”和“表演性”兩類,前者“是表現舞劇的劇情,是刻畫人物性格的行為”的舞蹈,后者則是“劇情中作為舞蹈表演而出現的,即舞中之舞”[1]211。雖然限于劇情需要,《黑天鵝》無法保留《天鵝湖》中的“表演性舞蹈”,但作為敘事關鍵的“情節性舞蹈”還是得到了直接的呈現。舞蹈演員妮娜一方面是影片人物塑造的對象,另一方面她又必須發掘自身潛在的邪惡氣質,完成對舞劇中黑天鵝形象的塑造。妮娜全部的內心斗爭都需要通過黑天鵝的舞姿表現出來,而黑天鵝之舞又是舞劇《天鵝湖》中關鍵的“情節性舞蹈”。被塑造者與塑造者兩種身份合一,這就使舞蹈表演和影片敘事緊緊相連,成為整部電影的敘事動力,同時也突破了以往舞蹈電影中音樂劇“載歌載舞”的常規套路,使舞蹈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出現在電影當中,成為藝術表現的核心和焦點。
三、《黑天鵝》的人性開掘
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文藝電影探討倫理的初衷,舞蹈電影大多意在展現舞蹈之美,所以在主題的選擇上往往偏于勵志。無論是敘述演員生涯,還是講述舞臺背后的故事,舞蹈電影的主題大都正確正面,積極向上。這樣的選擇一方面能夠呼應舞蹈藝術優美、高雅的審美追求,但另一方面,卻也不免使影片落入“類型”的窠臼,缺乏思考與回味的余地。而相比以往的舞蹈電影,《黑天鵝》在對人性的探討上則有著嚴肅的思考和深入的開掘。影片采用雙線敘事的形式,一方面對《天鵝湖》中黑天鵝形象中的邪惡之美加以重新詮釋,賦予它新的意義,另一方面敘述妮娜試圖掙脫道德觀念中純潔與善良對人的束縛,發掘自己精神中黑暗和非理性一面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了影片對惡與黑暗之美的詮釋。
《黑天鵝》中敘述的《天鵝湖》舞劇,在故事情節上與完整芭蕾舞劇《天鵝湖》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對黑天鵝的強調。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影片的基調、敘事重心、人物關系等各個方面。傳統舞劇《天鵝湖》的基調被認為是白色的,“《天鵝湖》的白色基調繼承了浪漫芭蕾自《仙女》和《吉賽爾》以來輕盈向上的動感和玲瓏剔透的屬性”,“王子和天鵝公主之間的純真愛情則是在這種單純透明的白色基調中,逐漸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更在不自覺中發揮了凈化觀眾心靈的神力。”[6]顯然,“白色基調”使《天鵝湖》的精神追求指向純潔和崇高的愛與美。而到了《黑天鵝》中,這種基調就轉為黑色。影片截取了舞劇中黑天鵝誘惑王子的情節并加以放大。片中導演托馬斯對退役演員貝絲的評價道出了這個角色的本質:“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黑暗的沖動,所以她的表演充滿了觀賞性,非常危險,有時甚至完美無缺,但也充滿了毀滅性。”黑暗、誘惑、罪惡與毀滅性,這些正是影片對黑天鵝角色的重新發掘。黑天鵝通過誘惑王子展現出自己的美,她的美來自于天性中的惡與毀滅性。這種改編可以說是對舞劇核心思想的挑戰,也是對以往舞蹈電影中“真善美”主題的顛覆。它充滿現代主義的意味,打破了純潔與善和美相對等的天然合理性,是對人性中惡的發掘,也是對罪惡之美的張揚。
同樣,《黑天鵝》中對妮娜成長過程的敘述,也展現出對人性中邪惡與黑暗一面的開掘。妮娜純潔善良,在生活中是聽話順從的好女兒,在舞蹈表演上是具有強大控制力的優秀演員。但黑天鵝的形象塑造要求她必須召喚出精神中罪惡、瘋狂和非理性的部分。她必須擺脫道德觀念中純潔、善良和矜持對人本性的束縛,使理性和思考的控制力讓位于情感的放任。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即使“經濟原則”讓位于“唯樂原則”,擺脫“超我”對“自我”的壓抑,使存在于潛意識當中的本能的沖動沖破阻礙,迸發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妮娜經歷了痛苦、掙扎甚至人格分裂,并最終以自殺的方式擺脫了原先那個純潔善良的自我對她的束縛,從天真柔弱的白天鵝蛻變為亦正亦邪的雙面嬌娃。《黑天鵝》通過對罪惡之美的表現,以黑白天鵝一體雙生的象征方式,揭示出人性中的善惡共存,并蒂雙生。相對此前舞蹈電影中多有的勵志主題,這無疑是一次突破,也是更為嚴肅和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汪以平,主編.舞蹈藝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劉宏球.影視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87.
[3] 張錦華,黃明珠,主編.舞蹈與戲劇表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4] 滕騰.論舞劇與電影藝術[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5] 黃定宇.音樂劇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