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生物跨學科教學案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生物跨學科教學案例范文1
關鍵詞:PBL教學 口腔醫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56-02
PBL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也被廣泛報道[1~3]。其教學理念是基于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突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由于口腔醫學各科之間均有緊密的聯系,往往一個病案會涉及多個臨床科室做出的診療方案。傳統教學無法進行跨學科教育,為了培養口腔醫學生多元化的臨床思維模式以及綜合實踐能力,將PBL應用到口腔醫學多學科課程的教學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我們在口腔臨床教學中多學科聯合采用PBL教學,并對教學中的探索與嘗試進行了如下總結。
1 臨床教學模式轉變的必要性
1.1 傳統口腔醫學教育現狀
傳統的口腔醫學教學法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偏重于使學生獲得口腔基礎理論知識,在知識點的把握、理論整體性等方面存在優勢,但整個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學生知識應用和自學等方面的培養,無法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時不能使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特別是面對真實的病人時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4]。
1.2 學科之間缺乏整合
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主要分為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內科、兒童預防科、口腔放射科。涉及臨床的課程主要包括《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兒童口腔醫學》《預防口腔醫學》《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等。口腔本科學生在大學四年級將會學習完口腔醫學專業所有課程,大五進入臨床實習。所有課程都是以獨立單元式完成學習,沒有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橫向綜合聯系,學科之間未經過整合。口腔本科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未進行過完整的病案討論與分析,使得進入臨床實習時,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很難將其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恰恰口腔各科室間聯系緊密,患者就診時所患疾病可能需要多個科室共同完成,口腔醫學生要設計出完整的治療方案,就必須要具備敏捷的臨床思維模式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將各學科所學知識有機結合與綜合應用。而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達到此教學目的,故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是我們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的必經之路。
2 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多學科聯合應用
2.1 PBL教學法的優勢
PBL教學法在醫學臨床學習中是運用基礎與臨床的知識,就臨床病例提出問題,建立有效的臨床推理過程、發展自學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可彌補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等缺點,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PBL課程設計注意跨學科橫向知識的聯系,盡量使其學習內容和教學過程接近臨床實踐,把基礎理論知識運用貫穿于臨床全過程。此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醫學各基礎學科之間的界線,實現了基礎學科與臨床醫學知識間的橫向綜合聯系。作為一種口腔醫學教育改革途徑,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體現了更多的廣泛性和靈活性。
2.2 PBL教學法的實施
PBL教學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等過程,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自學與討論,達到運用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選擇口腔有代表性、涉及多個科室的病例為學習題材,舉例如嵌入性牙外傷,可能涉及口腔內科的牙髓治療、正畸科的牽引治療、修復科的后期修復以及口腔外科的會診。目的是將口腔多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設計問題時應與學生學過的醫學知識水平相適應,以培養學生深度學習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實施過程:(1)分析案例,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臨床口腔醫生接診的案例,學生分組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對給出的病例做出什么診斷及診斷依據?哪些鑒別診斷?涉及到那些臨床科室?治療方案?(2)分析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展開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的討論,看能否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進一步學習。(3)收集資料,小組討論: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利用學校圖書館、查閱文獻尋找相關資料,小組內自行組織進行討論,解決本小組提出的相關問題。(4)集中討論,解決問題:第二次課集中學生查找的資料,小組間交流新學到的知識,展開討論。指導教師起監督作用,及時糾正錯誤, 補充解釋,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5)自我總結,效果評價:小組各組員對這個病例學習的表現進行自我總結,不但需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態度、效率和成效,尋找改進的方法,還需要總結如何有效地增進團隊之間的有效合作。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以及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3 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多學科聯合應用的體會
口腔臨床多學科聯合應用PBL教學法,能將口腔臨床多學科整合在一起,使得口腔各學科的學習不再孤立死板,不僅能夠有助于學生對各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且能夠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臨床思維和提高臨床綜合實踐能力,是一種較好的口腔臨床教學方法。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對象。在PBL教學法中,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還改善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來自指導教師更多的肯定和鼓勵,有利體現他們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
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多學科聯合應用有其優越性,同時我們也發現PBL教學法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沒有成熟的教學案例,因要求案例涵蓋口腔多學科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對口腔多學科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根據需要學習的內容而精心設計問題、編排案例,同時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熟知臨床交叉學科相關知識,故此項工作任務艱巨。其次是老師和學生對于PBL理念的理解不夠。在指導教師方面,角色轉變是關鍵[5~6],不但要深入理解PBL教學理念,還能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提示啟發引導學生,并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和評價,起著協助監控作用。在學生方面,學生要認同和接受PBL教學理念,主動自覺的參與PBL學習過程,勿產生懶惰心理。
總之,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多學科聯合應用,能將各學科有機結合,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PBL教學法可以作為傳統教學法的有效補充,適合口腔臨床教學,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Barrows HS .Problem-based lea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J].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ning.1996,68:3-11.
[2] Tavakol,K Reicherter.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J].J 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1.
[3] Hoffman K,Hosokawa M,Blake R J et al Problem-based leaning outcomes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Acad Med 2006,81(7):617-625.
[4] 潘征,夏何玲.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體會[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3,1(11):97-98.
生物跨學科教學案例范文2
關鍵詞:器官系統;預防醫學;課程整合
1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重視臨床診療,輕視預防保健
長期以來,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未得到足夠重視,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學生學習,都存在重視臨床診療輕視預防保健、重視“治已病”忽視“治未病”、重視臨床技能培養輕視預防醫學實踐等現象[4-5]。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知識尤其是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很重視,更關注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方法等,而對疾病預防相關內容很少關注。
1.2預防醫學教學與臨床脫節
當前醫學教育中,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課程未實現有機整合,內容脫節,導致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很難體現臨床工作需要,而全科醫學、循證醫學和健康管理學等內容在臨床教學中涉及較少甚至沒有涉及。臨床以診斷和治療疾病為目的,預防醫學的前瞻性防控理念及前沿防治結合理論難以應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實踐。
1.3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
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方法單一,一般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教學法,很少開展PBL、TBL、CBL等教學。學生上課只是被動聽講和記筆記,創新思維得不到充分鍛煉。另外,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缺乏創新,開設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較少;實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設計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時候只是被動完成實驗操作;預防醫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也影響了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2基礎與臨床貫通,臨床與預防一體的課程整合探索
2.1整合教學團隊
在前期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團隊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整合,組建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等專業交叉背景的跨院系、跨學科的10個新型教學團隊。團隊實行負責人負責制,負責人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高度的責任感。團隊負責人定期組織教學交流研討會,組織集體備課,師教學思想,討論各學科有關知識刪減與銜接等問題[3,6]。團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與溝通,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既要避免知識點的重復,又要避免知識碎片化問題,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做到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團隊教師互相聽課并評價,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基礎醫學和預防醫學課程教師要積累臨床經驗,臨床醫學課程教師要提高自身科學素養,不斷提升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
2.2優化教學內容
以器官系統為主線,整合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影像診斷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預防醫學、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等課程,按照“形態結構—功能—疾病—藥理—癥狀—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的認知規律組織內容,系統闡述解剖結構、胚胎發生、組織形態特點、功能特點、疾病、藥物、癥狀、細微解剖結構、診斷要點、鑒別診斷、治療方案、合理用藥、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預防醫學等,構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基礎臨床全線貫通、臨床與預防一體的醫學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整合,圍繞臨床問題的解決和臨床能力的培養,實現基礎與臨床、臨床與預防、醫學與人文、疾病與健康等知識的整體融合。
2.3改革教學方法
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一是采用PBL教學法。PBL教學案例由臨床醫師提供,任課教師結合各學科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加工,以案例為載體,將預防醫學知識、醫學人文精神等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突出基礎與臨床貫通、臨床與預防一體。PBL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推動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培養了其自主查閱文獻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二是采用多種形式的小組討論法,如專題討論法、選題小組討論法等。以實際問題為焦點,通過小組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深入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基礎與臨床、臨床與預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醫教結合,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將循證醫學思想引入臨床實踐教學,增加基層見習,嚴格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積極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將模擬技術、虛擬技術、標準化病人、網絡技術等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4完善評價體系
制定醫學生學業成績評定標準,積極探索和開展考核方式改革,將學生學習過程納入考核體系,注重知識、技能、行為和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積極探索建立重過程、分類別的終結性評價和全過程、多元化的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生學業成績評定體系。傳統課程考核以筆試為主,包括涉及基礎、臨床和預防等多個學科的多選題,以病例為基礎的分析題等。整合后的課程采取綜合評價模式,即理論考試、實驗考試和PBL評價相結合,加大小組討論評分在學生總成績中的比重;積極探索非標準答案的考試,包括論文、總結報告等反映學生知識整合和應用能力的考試形式;臨床實踐考核綜合采用標準化病人、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迷你臨床演練評估等方法。通過建立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生學業成績全過程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課程考核的導向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