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1
【關鍵詞】 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習俗;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和習俗
1、文化
長期以來,文化被視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被籠統(tǒng)地當作“生活方式”、“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積淀物”、“眾多規(guī)范”、“象征性的習慣行為”、“觀念之流”、乃至“藝術、政治、經濟、教育、修養(yǎng)、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等(賈,1997:16)。文化學家Kluckholm對文化的概念歸納出一百多種,還把文化界定為“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方式系統(tǒng)”。
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就使文化的定義眾說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異這個角度來說,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觀點比較適合此領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們?yōu)榱耸棺约旱幕顒臃绞奖簧鐣钠渌蓡T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Goodenough,1957;賈,1997)。
賈(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態(tài)或自然環(huán)境下,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習俗
習俗是習慣和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jié)、習慣等的總和。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習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沈,2002)。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確地說明這一點。問候語中的“你吃飯了嗎?”和“上哪兒去?”這兩個表達方式在中國人看來,這根本沒有什么,只是在中國這個文化環(huán)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其中也包含有對對方的關切。但在英美人看來,這是一個大忌,這侵犯了他們的人權。他們比較習慣于問天氣等環(huán)境的東西。
3、文化與習俗的關系
習俗是一個十分普通,人們司空見慣的社會現(xiàn)象,但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它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屬于民俗學的范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并且文化習俗的類別也很多,如節(jié)日習俗、生活習俗、婚喪習俗、競技習俗、宗教習俗等。本文將以中西方的節(jié)日習俗來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節(jié)日文化習俗
1、節(jié)日文化習俗
節(jié)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jié)日文化是我們觀察研究人類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湯,2001)。
2、節(jié)日文化習俗的特點
節(jié)日文化習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歷史延續(xù)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現(xiàn)在節(jié)日文化還出現(xiàn)了商業(yè)性、國際化的特點。其主題不同、特色各異,大都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國春節(jié)的節(jié)日文化習俗
春節(jié)是中國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種表達喜慶、祝愿和快樂的古老節(jié)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共同傾心營造的一種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種方式,一種文化,一種習俗,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流露。中國人的節(jié)日氣氛,最濃重的就是體現(xiàn)在過春節(jié)上。
1、春節(jié)的傳說
春節(jié)剛開始是人們來慶祝莊稼成熟的節(jié)日。在農業(yè)社會,莊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個“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生產周期。人們?yōu)樽约旱膭趧邮斋@慶祝一番,歡樂一場,休息一陣,以利再戰(zhàn)。年過完就“一元復始”開始新的一輪耕作。
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說的: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動物,每年冬天它都會下山去破壞農莊、搶奪食物,有時還會危及到村民的生命。鄉(xiāng)親們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來嚇唬它。“年”真地被嚇走了。以后村民們每年都要紀念這個日子,從而就有了現(xiàn)在的年。當然現(xiàn)在的年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它已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節(jié)日,是人們家人團聚,共度美好時刻的節(jié)日。
2、中國人的“福”字
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貼著“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對聯(lián)。有時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倒著貼的大紅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國人過年,也有一點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歡迎的是門神和財神。門神請來貼在大門之外,為的是替自己把守門戶,使得“大鬼小鬼進不來!”請財神的目的更明確:“招財進寶”!但是近年來中國人過年的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農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鋪這種情況還是有的。
3、節(jié)日的色彩
紅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統(tǒng)的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jié)期間,隨處可見到紅福字,紅燈籠,紅花,紅旗等。人們也非常喜歡這種喜慶的色彩,一般都會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2
一、《推手》和《喜宴》的相關背景
《推手》是李安導演的第一部作品,于1992年拍攝。該片一經上映,驚艷四座,好評不斷,并且在臺灣金馬獎上獲得了八項提名,同時還摘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桂冠。而拍攝于1993年的《喜宴》,則將李安導演真正地推向了世界舞臺。該片榮獲諸多獎項,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金球獎等。《推手》和《喜宴》為李安導演電影朝著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李安的電影中,文化沖突是其標志性的特色,文化身份的多樣化,使他的電影充滿了多元文化的影子,中西方文化成為其影片里別具一格的審美對象。在《推手》和《喜宴》兩部影片中,李安通過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情節(jié)來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展示,以家庭成員來表現(xiàn)中外兩種文化的沖突,以及二者日漸走向融合的經過,將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置于一個家庭的進展之中,將深厚的文化內涵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給觀眾。身為一名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華人導演,李安如何將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展現(xiàn)的恰到好處,并且被中外觀眾所認可,這些都值得深思。
二、 從電影《推手》看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推手》以一個中外結合的家庭作為故事的背景,講述了美國兒媳和中國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文化和觀念方面發(fā)生的沖突。影片以二者不同的生活習慣拉開序幕,在打太極拳的中國父親老朱,神情專注、動作輕盈而緩慢,而另一個鏡頭中的美國兒媳瑪莎正快速地敲擊著電腦鍵盤,兩個畫面一動一靜,體現(xiàn)出兩種文化的不同。中午,瑪莎以餅干和水果沙拉作為午飯,而父親老朱吃的是米飯和炒菜,典型的中國餐。飯后,美國兒媳習慣于練習西洋拳和跑步,而中國父親則喜歡靜坐和練習中國書法。待在客廳里的中國父親和坐在書房的美國兒媳之間,有一道堅實的墻壁,兩人在近乎封閉的兩個空間里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暗示,暗示了兩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中外文化的間的沖突。[1]父親老朱在氣定神閑的練習書法,而美國兒媳卻在一旁生悶氣,認為父親打擾到自己寫作。中國文化中超然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次中外文化的較量中占據(jù)優(yōu)勢。隨著故事的發(fā)展,文化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雙方的矛盾日益增加,終于在一次全家聚餐的時候爆發(fā)出來。父親的自信淡然在一瞬間轟然倒塌,強烈的滄桑感和漂泊感侵襲而來。在這個時候,陳太太的出現(xiàn),使父親的精神重新振作起來,兩人同處異國,感同身受,成為彼此的精神依靠。然而當父親偶然獲悉和陳太太的相處是兒子設計的,而目的是為了甩開父親這個累贅時,老朱心灰意冷,選擇了離家出走,以保住最后的尊嚴。在中國餐館打工時,因為和流氓起了沖突,父親大打出手。警察的出現(xiàn)及對事件的處理,將中外文化的沖突完全呈現(xiàn)了出來。此時,父親也意識到自己打破的不是外國的社會秩序,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理解的均衡,也就是說自己一生的處世原則被徹底粉碎,“煉神還虛不容易啊”這句臺詞道盡了父親的無奈和悲涼。
在這部電影中,“推手”的場面出現(xiàn)很多次,展現(xiàn)出一種淡然平靜的心態(tài),也是父親的一種心理期望,想要在繁雜的世界里為心靈找到一片純凈的棲息之地。但是父親期望的平和卻無法實現(xiàn),整日深處西方文化之中,眼睜睜的看著傳統(tǒng)家庭模式的消解,卻無力阻擋。[2]在電影的最后,父親選擇搬到中國城獨居,在那里,再次邂逅陳太太,他們聊天的背景是美國的國旗,示意著他們還是深處西方文化之下,老人的身后是屬于子孫后代的世界,而自己身上的傳統(tǒng)文化難以傳承下去。而父親和陳太太站在陽光之下的場景,或許暗示了他們雖然身處西方文化之下,但可以組建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家庭,兩人相互依靠,彼此撫慰漂泊的心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融合本就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兩種文化產生沖突時,懷疑和接受都是必經過程,但是這并非妥協(xié),而是一種超越文化意義的包容。
三、 從電影《喜宴》看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喜宴》以傳統(tǒng)中國家庭遭遇同性戀作為故事發(fā)展的引線,呈現(xiàn)中外文化從沖突走向融合的過程。在電影中,父親和兒子形象對比鮮明。父親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象征了中國文化中不可忤逆的父權力量。整部電影中,父親出現(xiàn)的場景并不多,但是整個事件的發(fā)展卻全捏在父親手中,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傳統(tǒng)倫理的壓迫感,不管是在臺北,還是在紐約,父親的精神影子充斥在任何地方。臺北的電話、美國的相親,這些事件里都展露出父親的權威。“兒子”的形象和父親相對立,代表了西方文化和觀念。生活在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下,生活理念不同,崇尚自由。父親和兒子兩個形象在影片中都具有深層涵義,價值觀的差異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使他們沖突不斷,而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正是他們各自身處的文化大環(huán)境的不同。如此一來,中外文化的沖突就在這個家庭中父親和兒子的矛盾中一次次展現(xiàn)出來,并且愈演愈烈。盡管電影只是選取了一個家庭作為故事來敘述,但是際上是對中外兩種不同文化的較量的展示。
在電影中,兒子偉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兒子必須承擔起為家族延續(xù)香火的重責。因此,父親和母親對偉同期以重望,期待兒子能夠將家族的根延續(xù)下去。但是,在西方開發(fā)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的偉同,性取向卻恰恰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理念中,特別看中家族子孫后代的繁衍,而兒子偉同的性取向打碎了父母親的期望。所以,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念有產生了矛盾和沖突,一發(fā)不可收拾。兒子追求自由平等,而父親更看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兒子渴望自由和解放,并且尊重個人的隱私生活;父親為了延續(xù)家族香火,可以選擇放棄感情和幸福,甚至通過父權來干涉兒子的私生活。整部電影由此鋪展而來,將中外文化沖突的細節(jié)展露無遺。
父母的身上,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比如旗袍、書法和喜宴。特別是喜宴,一直貫穿在影片始終。于偉同而言,為了避開父母的壓力,和薇薇假結婚是個不錯的辦法,可以緩和家庭矛盾。因為是假的,所以他選擇一切簡單進行,只做登記和宣誓。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偉同長期生活在國外,思想早已被西化,就算是真的結了婚,也不會固守于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但是就偉同的父母而言,結婚就應該舉辦喜宴,而且是很自然的事情,喜宴的舉辦就會象征婚姻被世俗所認可,會受到大家的祝福,也預示著婚姻美滿幸福。在電影的鏡頭中,拗不過父母的偉同,還是和薇薇舉辦了喜宴。這場喜宴熱鬧而隆重,在曼哈頓的一座現(xiàn)代化大樓里舉行,大廳的布置極具民族化。雖然參加婚禮的大多數(shù)都是中國人,但鏡頭時不時閃過幾個西方面孔,這就提醒觀眾,盡管這場喜宴極具民族意味,但始終是在外舉行,外場觀眾都是外國人。[3]他們用西方的眼光看著這群舉辦喜宴的中國人,感到非常驚訝。一場喜宴,將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倫理觀和西方文化中崇尚自由的家庭倫理觀之間的矛盾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
電影并不是單純的展現(xiàn)中外文化的沖突,李安導演巧妙地將兩種文化間的沖突逐漸化解,使二者得以融合。在《喜宴》中,其實父親早就知道兒子偉同的性取向,卻一直閉口不言。他將原本打算送給薇薇的禮金,送給了過生日的賽門。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父親以另一種形式接受了偉同的選擇,但是為了維持所謂的家庭顏面而不愿意公開。面對現(xiàn)實,父親選擇了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無可奈何,卻也是一種為尋求新的平衡的處世態(tài)度。仿佛父親有一只無形的手,一邊像個局外人般觀看事態(tài)發(fā)展和人物的悲喜,而另一邊卻又站在幕后,將整個事態(tài)的發(fā)展牢牢的握在手中。電影中有一個場景,父親和賽門一起坐在風中,神情無助,身上原本威嚴的光環(huán)早已消失不見,眼睛里也看不見往日的自信,在西方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下,他只是和賽門平等的一個個體。電影的結尾意味深長,全家人一起回顧婚禮相冊,父親仿佛重新籠罩上了過往威嚴的光環(huán),他的臉上泛起笑容,但是當看到偉同、賽門和薇薇三個人的合影時,整個人仿佛怔住了一般,有一瞬間的失神。照片將父親重新拉回了現(xiàn)實,臉上的笑容不再,起身就要道別,將最初對薇薇說過的謝謝照顧偉同的話在這一次說給了賽門,轉身對薇薇說了句“高家會謝謝你”,這句話意味深長。電影的最后一個場景,是父親站在安檢口,對著西方人的質疑,將手臂高高的聚過頭頂,動作十分夸張。電影在這里結束,發(fā)人深省。雖然最終的結果父親比較滿意,但是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還是有一定的退讓,而兒子偉同則重新組成一個特殊的家庭模式,以妥協(xié)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從某種角度來看,父親和兒子達成了共識,而兩者所象征的文化也找到了交融的平衡點,即中外文化得以融合。
結語
《推手》和《喜宴》兩部影片,將中外文化從沖突走下融合的過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電影的成功也離不開李安導演深厚的中外文化內涵,以及包容對待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這兩部電影意義深遠,旨在告知觀眾,在全世界多重文化共同發(fā)展中,我們不但要保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還應當適度的接受其他文化,不但可以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同時還能使自身的文化特色得到保護,進而打破中外文化的沖突,逐漸走向融合,從而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彤.跨文化視角下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以電影《推手》為例[J].采寫編,2016(1):200-201.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3
【關鍵詞】英語教學;結合;影響作用;了解
【中圖分類號】G322.06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7-0072-01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我們學習應用外語,目的是為了交際,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際,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習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等。我們所指的文化,并不單純是狹義上所指的文學、音樂、美術等,而更廣義上所指的: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俗、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沒有這些的深入認識,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語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俗觀和世界觀去和外國人進行交往,必然會形成不同文化觀念在某個話題或論點方面的沖突和不快。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強調了“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培養(yǎng)及素質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語文化的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和滲透。同時,作為素質教育,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全方位體現(xiàn)該語言范疇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特征。雖然對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齡、職業(yè)、信仰、思維等影響,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可以理解在歐美國家最常用的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些內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盡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認為仍不足夠,英語文化中,常用的諺語還很多,而適合初中學生年齡認知的諺語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Least said, sooner mended”“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語第五冊曾有過的故事,簡單涉及了所羅門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這類的典故并不多見。根據(jù)年齡與接受力的因素,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幾個常見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為了解和閱讀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語中,顏色的運用,特別在語言中作比喻和聯(lián)想的運用是較為廣泛的。我們在教材中見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們在對話中,尤其在情景會話中,可以補充更多這類的內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而受年齡和思維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約,委婉語、禁忌語和英語文體等在初中教材中極少出現(xiàn)是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樣才是有禮貌、怎樣用適應的謙辭和敬辭同樣很重要。雖然在教材中有出現(xiàn),但仍要補充。尤其能結合現(xiàn)實中,中國人漢文化與歐美人英語文化在交往中出現(xiàn)的各種失誤與沖突的材料,在教科書中應有充足的安排,這樣的例子才有說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際中,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人,我們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國人,必須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政治信仰和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須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種人物傳記中,新舊版兩套人教版教材所選的內容都非常好。人們都總想從下面的、有積極意義和成功的奮斗經歷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華,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民族英雄:內森黑爾,(其名言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僅僅只有一次生命貢獻給我的祖國”),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動人故事;反映有骨氣的歌唱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愛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發(fā)明家富蘭克林;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現(xiàn)代護理制度創(chuàng)始人佛洛?薩南丁格爾;在叢林中因飛機失事而幸存,并頑強求生的德國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反映了歷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教材中應適當補充現(xiàn)代著名的體育運動員、藝術家、政治家或社會以至為全世界和平、發(fā)展和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的軼事。所有這些材料,給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的心靈教育起著極大的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中吸收其精華。另外,體現(xiàn)歐美人獨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樂觀主義和與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的人物傳記與體裁,應考慮到教材的更新和補充中去。
語言中,包含著文化領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歐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這類題材文章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并不多見。作為更深入地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應參照(第二冊)等有關教材中的文章選取適當?shù)臄U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4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應有機地結合起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對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擁有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統(tǒng)一整體。(Tylor, 1871:123,轉引自陳申,1999)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文化可有不同的分類。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個 民族對文明的所有貢獻如藝術、音樂、文學、建筑、技術、科學發(fā)現(xiàn)和哲學等。“小文化”是一個民族總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政治系統(tǒng)等。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舉止行為,包括:人們吃什么,怎樣謀生,組織社會的方法,對朋友及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達同意和不同意的語句,必須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學的孟要性
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shù)。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而文化滲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總結其原因如下:(一)英語教師認為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在完成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再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二)教師缺少合適的文化教學資料,他們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徹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三)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日常生活中也屢見因相關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這就提醒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的教授,還要輔以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不是與聽、說、讀、寫并列的第五種技能。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熟悉我國社會生活,能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師應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顯性教學活動、隱性影響和中西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對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環(huán)境、政治制度、習俗及價值觀而導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大多來自于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劉長江,2003:18)
鄧炎昌、劉潤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嚴肅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哄堂大笑;無惡意的話可能會造成不愉快;外國人說的笑話可能會使我們不知所云。”張曉燕(2003:33)認為外國人可以原諒中國人語音、句法等方面出錯卻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際錯誤。比如,中國人習慣上問的“你吃飯了嗎?”,“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結婚了嗎?”等問題。會使西方人感覺個人隱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強高中學生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于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的最有效的時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
近年來,中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就文化教學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諸如“文化膠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島”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某中學高一兩個班(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務型教學法,實驗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并運用測試、問卷調查、課內外觀察等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
兩種文化對比的方法如下:
(一)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相關文化內容進行中西對比。
比如第五單元涉及電影,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個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無賊》、《侏羅紀公園》、《大白鱉》等中外電影。同時組織學生對張藝謀、馮小剛、Steven Spielberg}成龍、章子怡、劉德華、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導演和演員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第十二單元涉及文學藝術,筆者引導學生就達芬奇、樊高、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著名畫家的人生經歷、著名作品及繪畫風格等進行了比較與對比。
總體來說,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單元的導人并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結合。其宗旨是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藝術鑒賞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識。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中西文化對比講座。
內容主要包括中西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
(三)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斷藍橋》、《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卡薩布蘭卡》、《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學生呈現(xiàn)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適當選擇使用電影錄象,能潛在地提供目標語言及文化的深層知識,這僅次于與目標語言使用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5
1.文化差異對聽力教學的影響。在聽力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一些看似簡單的材料,材料之中也沒有難詞,學生卻很難理解,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例如一段這樣聽力對話。M:Pleasebuytwopacksofcigarettesformewhileyouareatthestore.W:I’mnotgoingtoanystore.I’mgoingtoseeAuntMarybutI’llgetthemforyouatthegasstation.如果學習者不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不知道“gasstation”還會出售香煙等日用品,很可能就會造成聽力理解上的錯誤。
2.中西文化差異對閱讀、翻譯教學的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及翻譯水平,除取決于其掌握的語言知識,詞匯量及閱讀技巧,也有賴于語言文化的掌握。當一些英語學習者碰到這樣的句子:“I’monmywaytotakemyexaminations.Keepyourfingercrossedforme.”常常會不知所云。其實,“Keepyourfingercrossed”這個短語,出自西方習俗,就是將食指交叉放在中指上,表示希望某人得到好運。此處可譯為為我祈禱,祝我好運。同樣一個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英語語言學者在遇到譬如:“youarealuckydog”此類語句時,往往很難得到真實的含義。“狗”在漢語中往往被用于貶義,例如有“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等成語,但在西方英語國家,“dog”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可見,不了解文化差異就很難順利地進行閱讀和翻譯,就無法正確地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
二、克服中西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進行文化教學的策略
1.抓住適當時機,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導入相關文化。例如,在講授“thanksgiving”和“christmas”等詞時,教師不能單純的解釋詞義,也要注意講解其文化內涵,介紹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等。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
2.研究文化差異,引導學習者母語正遷移,消除負遷移。英語與漢語有一些相似性。例如英語中一些單詞的發(fā)音和漢語基本相似,一些英語詞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也基本相同,如:full-timejob,allone’sheart等。英語的語法和句法結構也有相似性,對于這些相似性,語言教授者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母語的特征遷移到英語學習中去。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也會產生負遷移,導致語言學習者犯錯誤,負遷移的產生常常是由于母語與英語文化差異引起的。教師應引導英語學習者消除負遷移。
3.廣泛涉獵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文化的反映。學習者通過廣泛涉獵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各方面的知識,同時可以鍛煉口語能力。教師引導學習者多接觸英美經典文學和影視等原版作品,向學習者推薦一些體現(xiàn)英語國家文化的作品。
4.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全方位展現(xiàn)西方文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網絡的發(fā)展,使得教學更加的豐富多彩。多媒體教學融合了文字、聲音和圖像,可以生動地展現(xiàn)目標文化的各方面。大量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也為語言的教授和學習提供了便利。例如,現(xiàn)在的網絡上的網易公開課,可以提供國外知名大學的一些公開課,通過它學習者也可以學習和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結合范文6
關鍵詞:英語;英語教學;跨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水平的提高和規(guī)模的擴大,對英語人才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雖然很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英語語法,在跨文化交流時卻經常出現(xiàn)聽不懂或誤解等交際障礙。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同時,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下主要探討基于英語知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
一、文化對比法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通過對比,才能讓學生了解英漢語之間語言結構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從而提高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敏感性。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中西方節(jié)假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進行對比,如將圣誕節(jié)與中國春節(jié)、西方情人節(jié)與中國七夕進行比較等;二是將中西飲食差異、禮儀差異、風俗差異等方面進行對比;三是將中西思維方式、價值觀等進行對比。在進行對比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特定社會文化語境相關的話題,讓學生討論回答,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培養(yǎng)跨文化理解力。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中西文化差異的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外時間查找資料,然后課上展示出來。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詞匯引申法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詞匯的文化涵義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教師在講解詞匯時,應將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和補充,使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在交際中準確使用這些詞匯。例如,在學習“reap”這個單詞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表層含義,“to get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good, as a result of what you have done”,教師還可以補充一個習語,“you reap what you sow”。這個習語的涵義是“if you do bad things, bad things will happen to you, and if you do good things,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to you”。與之相對應的漢語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三、情境模擬法
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現(xiàn)實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仿真的異國文化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完成一定的語言任務,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交際能力。如電話預約、求職面試、租房、存錢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活動。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一些英文原聲影片片段,創(chuàng)設情境,將大量的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文化知識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些文化知識與語言密切結合在一起,生動、自然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觀念,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化知識的內涵。
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對跨文化交際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地位的認識,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輔導中全面反映出來。因此,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語言教學,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時看報或讀書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盡力提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Kramsch 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UP,1994
2.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的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4.范玲玲、李曉珍,《談交際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扮演》[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2(9)
5.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基金項目] 基于英語知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 黑龍江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XM_HLJ_201202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