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禮儀成果展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禮儀成果展示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禮儀成果展示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1

[關鍵詞] 創意產業 創意地產 必要性及條件研究 建議

一、創意產業與創意地產

創意產業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行業集群。富有創新性是其核心力所在,這種創新既是宏觀層面的也是微觀細節的,可貫穿始終也可是整體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創意地產是將地產項目融入到一個文化產業的氛圍中,是在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投入大量創意因素的房地產運作模式,是多元文化理念與房地產整合營銷的有機互動。地產為創意產業服務,創意產業為地產發展拓展空間,因此創意地產是房地產業與創意產業融合的交叉產業,具有雙重隸屬關系。

二、城市化過程中房地產業與創意產業的發展分析

1.房地產業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在大幅度增加,帶來了房地產的剛性需求,給房地產業帶來了更廣的發展空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旨在抑制房地產過熱。因此目前房地產業是機遇與挑戰、利益與風險并存。

2.創意產業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創意產業正成為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其在規模、產值占GDP的比重等方面雖仍然偏小,但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目前,北京市已形成十個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另有八個正在規劃建設中。在西方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美國,創意經濟現在每天創造的產值正以14%的速度遞增,英國為12%。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將給中國一個良好的契機,使其不僅因舉辦奧運會盛典而聲名遠揚,更會借此機會發展其文化,推動其創意文化產業向國際化發展。

三、房地產業與創意產業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1.城市發展角度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的發展也需要有創意。創意時代的城市更新不再簡單地拆除和重建,而是在充分保留城市的記憶、發展的足跡和歷史的文脈基礎上的城市空間再造。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與設計時,就需要了解情況、預見未來并做出相應的創新。這樣房地產業的運作自然而然也需要有創意,其結果是產品的“同質化”趨勢明顯減弱。

2.創意產業發展角度

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有責任心的企業在政府支持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推動產業的發展,而創意地產或通過老建筑文化資源的發掘,或通過新建筑文化形態的創新塑造其靈魂,它還注重時尚消費文化經營,積極打造創意產業的重要空間載體。

3.房地產發展角度

創意地產作為房地產業與創意產業的有機結合體,由于突出了創意的先導作用,使房地產的策劃、設計可以避免“同質化”。另外,創意貫穿于項目的各個流程,是一種集知識化、信息化、服務化、生態化、非物質化于一身的創新過程,有利于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并帶動整個房地產業的發展。

四、創意地產發展的條件研究

1.豐富的人才資源

創意地產所需的人才須具有卓越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同時要兼備房地產專業技術能力。中國吸引了國內外大批優秀人才,聚集了方正等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微軟、Intel等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機構。各類專業人才聚集中國,不斷開展各種創意活動并推出新作品、新觀念,使得中國創意地產充滿活力。

2.有力的政府支持

近年來,中國對創意產業及創意地產的發展給予了足夠重視。2006年1月,“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成立。2006年3月,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公布支持首都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四項措施,另外,北京市計劃每年拿出5億元人民幣,建立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

3.旺盛的消費需求

在創意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文化消費已經成為居民消費性支出中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費項目,并向多元化和自主選擇方向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此外,中國對于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費群體也具有較強吸引力, 因此創意地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五、實施建議

1.注重產品的后期經營

目前市場上打著創意地產旗號的項目并不在少數,目的是利用創意地產的招牌促進項目的銷售,創意地產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和靠自己摸索,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極易出現問題。對于地產項目來說,要真正地稱為創意產業的一個平臺,需要在產品的后期管理上下工夫,打造文化創意企業和聚集區品牌。

2.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一個區域的環境設施是區域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創意地產當隸屬于創意產業時,它需要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創意環境;當其隸屬于房地產業時,它需要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如醫療、交通等,以提升其產業價值。

3.抓緊制定創意地產聚集區規劃

聚集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政府在規劃建設聚集區時,應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充分考慮企業的意愿和需求,采用市場化模式規劃園區產業發展,努力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入住園區,形成產業發展生態鏈。

參考文獻: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2

入世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推進

“應該說,入世對中國經濟的騰飛確實有影響,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如果看得更透徹些,入世談判和中國不斷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這個過程讓霍建國的履歷變得豐厚起來。

上世紀80年代國內關于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討論時,剛研究生畢業的霍建國,對此產生了濃重的興趣。1993年,國務院經貿辦更名為國務院經貿委,霍建國在這里工作了10年,參與了財稅、金融、外貿外匯三大改革。“這幾大改革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內容。而這些改革同入世談判的要求是緊密相關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發展,因為我們已經認可了要走市場經濟這條路,雖然說還是初級階段初步的市場經濟的框架,但也是按照市場經濟在設計、在推進”。霍建國認為,從1993年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到2003年這1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個基礎性的作用。

也是在1993年,霍建國參加入世代表團的工作,和同事代表國家經貿委協調制定工業品關稅和重要工業品的市場準入等工作。

“入世的過程是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推進的過程,而且入世后中國經濟之所以會有強有力的發展和快速的增長,那是因為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形成了國企、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股經濟發展的主體,也就是說市場上的經濟主體已經開始明確了,這三類主體同時都處于最佳的發展狀態”。霍建國特別強調不是簡單的入世就把中國經濟拉到外向型,中國經濟就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了,入世前深化改革的過程、培育經營主體的過程以及營造經營主體競爭所需的公開透明法治的營商環境“非常關鍵”。

全球治理滯后于經濟全球化

“如果不加強全球治理,世界經濟只會越來越糟。越糟大家就越算計,越算計就越怕吃虧,就越保守,最后就更難合作”。在霍建國看來,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相對于全球貿易投資的快速增長,全球治理機制的滯后。

霍建國細致地對全球化做了自己的分析: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看,它是構建一個全球統一大市場的過程,要求的是減少邊界的限制,方便貨物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樣可以帶來最佳的發展效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全球化真正的要義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通過優化配置資源,節約成本、減少投入,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

形形的區域自貿協定(FTA)也是國際貿易領域最突出的現象之一。區域合作機制有可能會使區域內受益,但霍建國認為,區域自貿協定一定要強調公開透明,不能搞封閉,也不能搞排他,否則失控的區域自貿協定可能會走向區域集團化,造成區域對抗,給世界帶來災難。

中國需要積極地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

今年9月召開的杭州G20峰會就促進更加強勁的貿易和投資達成了廣泛共識。這彰顯了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決心和擔當。

“中國確實是要積極地介入參與全球治理”,在霍建國看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應從全球事務治理的薄弱環節入手。“現在全球的IT產業以及電子商業發展那么快,但還沒有章法。另外就是投資,現在全球投資發展那么快,而且有助于經濟增長,但是投資沒有全球統一的法律,嚴重影響了全球貿易投資的發展,導致全球經濟長期低迷”。

另一個需要中國發揮力量的是WTO多哈回合談判的走向。“發展中國家都很關心,中國能不能發揮積極作用,是讓它了結還是促成它達成一個階段性成果,然后再啟動新的談判”。

在霍建國看來,中國要想引領全球化還面臨許多挑戰,從參與到影響到引領直至主導,這是不同的四個發展階段,也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國現已進入第二階段,正在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力。從現實發展角度看,需要我們在復雜的國際事物面前先做有益的貢獻,樹立威信、影響力,要學會和其它國家協商辦事,兼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終通過點點滴滴的成功匯集成較大的影響力,并形成中國的主導能力。

“‘一帶一路’代表了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是中國強調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理念的真實體現,其實也是構建將來全球治理基礎性的內容”。但無疑,“一帶一路”要想真正落實下去或者發揮預想的作用,面臨著艱巨的發展過程。霍建國認為需要特別注意并處理好以下問題: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3

不可否認,房地產投資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組成部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經驗已經充分證明房地產開發對城市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房地產開發不是城市化發展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動力。城市人口的多樣性決定了就業的多樣性、消費的多樣性、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由此決定了城市產業的多元化,形成合力,以順應城市的協調發展。當然,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歷史、人為、資源、基礎的不同,就應當有各自不同的產業規劃和設計,必須戰略思考、可持續發展。中央政府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思想切中時弊,應當堅定貫徹。

城市化必然帶來人口涌向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的人口。不可否認,城市化進程需要農村人口的加盟,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成果蘊含著農民和城市新移民的辛勞和智慧,但是,農村和城市的差異客觀存在,農民對城市是否具備必要了解,是否從物質上和心理上做好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準備?城市是否準備了接納農民的制度和管理上的準備?

每一個城市都有歷史文化的沉淀和傳承,也都有多年形成的規范和習慣,城市發展需要創新,但也不能過度稀釋他的“精髓”。人口結構的不合理還是社會治安和刑事犯罪的嚴重隱患。據此,城市人口應當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結構上的配置,并保持其主體部分的相當穩定。

城市需要嚴格管理的,必須承認,城市管理對于我們國家來講是一門新課程,很多政府機構并不具備完善的管理機制,也缺乏高層次的管理人才。近年來,城市管理中亂象叢生,案件頻發。急需解決的是官員腐敗問題、權力制約問題、干部選拔問題、服務政府和責任政府的建設問題、人浮于事問題等等。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體和核心,必須從制度上完善政府運行機制,其重點是“依法行政”。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4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1年我國農村人口7.96億人,農村勞動力4.91億人,鄉鎮企業和私人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為1.43億人,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村勞動力0.26億人,從事農業勞動的有3.4億人。運用勞動力合理負擔耕地法測算,我國農業部門僅需要勞動力1.96億人,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有1.44億人。這是個絕對的靜態的數據。考慮出生人口增長、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城市發展對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對耕地的吞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每年還將以600萬人左右的速度遞增。可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轉移任務十分艱巨。

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實踐來看,我國已形成了一種多渠道、多元化的轉移局面,但現階段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諸多困難。

(一)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明顯減弱。其主要原因是:(1)鄉鎮企業在發展初期,資本有機構成低,資本對勞動力的吸納彈性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加劇,迫使鄉鎮企業采用新技術、更新設備,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吸納彈性下降。(2)“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模式,導致鄉鎮企業布局分散,產業結構不合理。據統計,我國鄉鎮企業的92%分布在農村,7%分布在建制鎮,1%分布在縣城或縣以上城市。這種分散的布局阻礙鄉鎮企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戰略轉變,同時也使鄉鎮企業喪失聚集效應和輻射效力,無法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制約鄉鎮企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3)鄉鎮企業自身增長速度放慢,吸納勞動力人數減少。由于短缺經濟的存在、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僵化以及國家政策的優惠,我國鄉鎮企業在初期得以長足發展。但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鄉鎮企業發展遇到重重困難,增長速度逐年下滑,增長乏力。相應地,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逐年下降。

(二)城市難以再大規模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大中城市曾經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勞動力不僅自身獲得了收益,也推動了城市的繁榮。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體制的改革,城市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從而難以再大規模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其原因是:(1)城市本身就業壓力日益增大。我國傳統的城市就業制度,使城市中隱藏著大量的隱性失業者。隨著市場就業制度的逐步實施,隱性失業日益顯性化。2001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登記失業人數為681萬人。往后,隨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國有企業將有更多隱性失業者被釋放出來并流入就業市場。同時,國家行政機構的改革和事業單位的調整也將釋放幾百萬分流人員。2004年有280萬高校畢業生畢業,以后每年畢業人數將比這個數字更大,其中絕大部分競爭城市就業崗位。城市嚴重的就業壓力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空間日益縮小。(2)“城市病”日趨嚴重。我國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加快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的“城市病”,即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承擔主體不明,城市對人口的吸收過度,超過其規模,從而出現人口稠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和環境污染。由于受投資主體和資源的限制,我國城市規模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擴張,“城市病”將日趨嚴重。“城市病”的存在客觀上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再成為城市的受歡迎者。

(三)農業內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開發農業后備資源和實施農業產業化,可以吸納一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但現階段這種通過農業內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國農業后備資源豐富,有宜農荒地5.3億畝,宜林荒山荒地11.7億畝,可利用的草原33.7億畝,可利用的養殖水域0.34億畝。對它們進行開發既可增加農業收入,又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但是開發成本很高。限于國家財力,在較長時期內國家難以支付巨額資金來開發農業后備資源。開發農業后備資源的見效期較長、收益率低,私人也沒有動力大力投資于開發。通過向農業的廣度發展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渠道在較長時期內并不暢通。實施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可以吸納一批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方面,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環節吸納一些勞動力;另一方面,加工后的運輸、銷售環節又吸納一些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化要以企業為龍頭,由于受資金、市場、人才等問題的困擾,目前龍頭企業發展很不理想。此外,農業產業化所需投資較大,預期收益不確定,農村勞動力對從事農業產業化有畏懼心理。故農業產業化在許多地區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層面上。

二、發展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根本途徑

面對上述困難,如何實現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呢?大力發展小城鎮,走“二元社會結構”向“三元社會結構”轉變的道路,不失為一種符合中國特色的戰略選擇。

(一)發展小城鎮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鎮技術含量和資本有機構成低,從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據有關專家測算,大城市要安排一個勞動力僅生產方面的投資就需要1.5萬元,而小城鎮只需要0.4萬元。可見,相同的資源,小城鎮可發揮更大的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效用。小城鎮與農村之間距離也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入小城鎮面臨的轉移成本和就業風險小。另外,進入大中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往往感到陌生、盲目或受到歧視,承擔的心理壓力沉重。而小城鎮與農村聯系密切,并且小城鎮居民大多數是離開農村土地不久的農民,有著共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容易相互接觸溝通,因而勞動力轉移的心理壓力較小。

(二)發展小城鎮有利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增強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我國鄉鎮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鎮企業布局過度分散。布局分散導致鄉鎮企業之間缺乏分工協作、產業結構雷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也使鄉鎮企業難以正確了解市場,致使它們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發展小城鎮,提高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服務質量,能夠吸引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集中于小城鎮的鄉鎮企業可利用便利的通訊、信息和交通降低其生產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發揮出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從而擴大其就業容量。此外,小城鎮建設本身能夠有效地推動建筑業、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建成后的小城鎮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擴大又可擴大鄉鎮企業產品需求市場。據研究,鄉鎮企業適度集中于小城鎮,發揮出關聯產業的乘數效應后,可使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擴大30%~50%。

(三)發展小城鎮有利于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增加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第一、二產業不能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為第三產業對就業人員素質要求彈性大,吸納的就業人數多,發展所需的投資少。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以一定人口的聚集和經濟發展為基礎的,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經濟收入低,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小城鎮發展將直接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其一,隨著小城鎮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其二,隨著小城鎮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肥料和農藥等農用產品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三、積極發展小城鎮,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一)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強小城鎮的吸引力

1.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宏觀上小城鎮布局要合理。建設小城鎮時,要有總體規劃,即結合各個區域的實際情況,諸如區位、人口、資源、交通、通訊、經濟結構特點以及市場未來前景等,有重點、有選擇地建設小城鎮。防止出現“齊頭并進、一哄而上、遍地開花”的狀況。不顧實情,片面追求小城鎮數量擴張,只會導致布局混亂,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微觀上小城鎮自身建設要科學規劃。小城鎮在制定建設規劃時,要做到規模適度、功能齊全、分區合理、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規劃要堅持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使之既結合現有實際條件,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長遠性,為今后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或向小城市轉變留下余地。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城鎮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好壞的重要標準。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可以使小城鎮吸引更多投資和居住人口,而且可以直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小城鎮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是資金問題。政府財力有限,單獨由政府來搞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現實。應本著“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把基礎設施建設引向市場,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

(二)發展小城鎮經濟,提高小城鎮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力

1.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促進小城鎮經濟發展。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發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的載體,鄉鎮企業是小城鎮的經濟基礎。集中于小城鎮的鄉鎮企業通過享用城鎮基礎設施和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有效地發揮出聚集效應,最終形成區域經濟增長,促進小城鎮經濟發展。如何引導分散的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呢?首先,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引導鄉鎮企業集中于小城鎮;其次,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建設有特色的工業小區,并實施有效措施引導鄉鎮企業進區集中。

2.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小城鎮產業升級。小城鎮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低,必然導致小城鎮經濟增長緩慢,阻礙城鎮功能的正常發揮,降低小城鎮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大力調整小城鎮產業結構,促進小城鎮產業升級。(1)建立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適應的小城鎮工業體系。小城鎮應把工業發展重點放在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杜絕脫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盲目發展和與城市雷同的產業。(2)培育主導產業。小城鎮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經濟水平和區位特點等大力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幫助城鎮整體經濟發展。(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小城鎮工業體系的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加必將形成對第三產業的需求,因此,應大力發展小城鎮第三產業,特別是為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服務的新興服務行業。第三產業的興起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三)深化體制改革,清除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的障礙

1.改革戶籍制度。轉移到小城鎮的農民,如果仍然是農業戶籍,就不能與非農業戶籍居民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和就業等,農民就失去了轉移的積極性。要使小城鎮真正能吸引和穩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必須改革戶籍制度。從長遠來看,必須完全廢除現行戶籍制度,但戶籍制度的改革應是漸進式的,以免對城鎮沖擊過大。現階段各地方政府應按照國務院2001年10月批轉的《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鎮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穩定的職業和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辦理城鎮常住戶籍,原先城鎮擁有非農戶籍的人員也登記為城鎮常住戶籍,這樣便形成一元化的戶籍登記制度。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5

關鍵詞: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耦合協調;河谷型城市;中國西部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河谷型城市是城市建成區主體或者核心部分在河谷中形成和發育,并且發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周圍山地或丘陵較為強烈的直接限制的城市[1]。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人口和產業在河谷地區快速集聚,但由于缺乏對河谷型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認知,盲目沿用平原城市的建設模式,導致河谷型城市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可利用土地資源的嚴重短缺等一系列人居環境問題[2]。如20世紀60年代蘭州開展的填河造地,20世紀末重慶江北新區大規模的開山填河等,都是迫于土地資源短缺而做出反自然的發展行為。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其利用效益影響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二者協調驅動才能實現城市持續快速發展,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成為諸多學者探索的熱點。20世紀初期,韋伯[3-4]率先提出城市工業用地的基本理論,認為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必將導致大量人口、產業集聚,城市土地更為稀缺。當前,國內學者針對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進行了較廣泛的探討,但是,已有研究多關注中國東中部發展較好的城市或區域,如范輝等[5]采用分值計算法,研究了浙江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時空演變格局。葉敏婷等[6]以深圳市為例,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土地利用效益進行了時間動態與空間分異的探究。周丹等[7]使用變異系數法等,對陜西省2001年~2010年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益進行了綜合評價。國內學者尚未對西部城市,尤其是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問題足夠重視,并且二者發展現狀、規律與主要矛盾尚不明確。

基于此,本文選取中國西部7個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進行定量測度,以期探討中國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的耦合規律,為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一定參考。

1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測度

1.1 研究區選取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條件催生了大量河谷型城市在西部地區集聚[2]。本文根據中國西部河谷型城市發展現狀,選取蘭州、西寧、天水、延安、攀枝花、自貢和宜賓等7個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圖1)。以上城市均為地級市,享有較高的行政地位,是該市域的經濟中心,并且擁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地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效益是包括社會、經濟和生態等的綜合效益,城市化水平也是由人口、經濟、社會等多要素構成的復合運行系統,因此,進行定量測度與評價時,應結合社會、經濟和生態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通過借鑒相關文獻[8-16],結合河谷型城市現狀和發展前景,遵循科學性、系統優化、可比性、動態性、代表性等原則,選取相對指標和單位強度指標,構建了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指標評價體系(表1),力求較全面、客觀地反映土地利用效益及城市化水平。基礎數據來源于1996年~2013年各城市統計年鑒。對于極個別缺失數據,以線性回歸的方式補充。

1.3 評價方法

1.3.1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指標量綱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選用離差標準化[16-17]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便于直接進行運算和比較。

1.3.2確定指標權重

由于評價指標的權重對評價結果影響顯著,為了避免指標權重的主觀性,本研究結合馬利邦等人的研究方法[18],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權重。因充分考慮了因子的均衡性,本文認為準則層各因子對目標層因子有相同貢獻,權重值應相同。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統中準則層各因子的權重均為0.3333,城市化水平子系統中準則層因子的權重均為0.2000。

2 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發展研究

2.1 土地利用效益評價

根據7個城市在1995年~2012年間土地利用效益的評價指數(圖2)可以得出,7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雖有波動,但總體處于上升趨勢,城市總體土地利用效益的評價指數年均增幅為0.57,增幅顯著。說明近年來多數河谷型城市在保證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對于土地的整體利用水平正在提升。

自貢市和延安市的土地利用效益雖有大幅增長,但波動明顯:(1)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在1997年出現由0.1739至0.4776的大幅增長,在1998年~1999年間,驟減到0.2347。究其原因是生態效益由0.0472增長到0.8770后降至0.4430的快速化引起土地利用效益劇烈波動。(2)自貢市1996年~2004年間土地利用效益評價指數緩慢增長,但在2005年突然出現下降。這是由于社會效益由0.5557下降到0.0101。2005年自貢市開始實行《自貢市城市中心區市場總體規劃(2004―2020)》,對城市建成區的人口、道路、區劃做了大量調整,導致該年內土地利用效益下降,但之后該市土地利用效益因社會效益的大幅提升表現出較快上升趨勢。這一波動說明社會效益雖然短時期內將限制土地利用效益的發展,但從長遠看,提升社會效益對促進土地利用效益具有巨大促進作用。

2.2 城市化水平評價

對7個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統準則層因子進行評價(圖3),所得結果表明:1995 年~2012年間,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數雖有波動,但整體呈明顯的增長趨勢。除天水市外,其他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數均達到0.75以上,處于較高的城市化水平。雖然天水市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數在七個城市中處于較后位置,但也表現出平穩小幅增長趨勢。

2.3 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耦合協調評價

根據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協調系數(圖4),整體來看,各城市耦合協調系數大體呈上升趨勢,且增幅巨大。2012年,各城市耦合協調系數均在0.8以上,進入協調發展階段,其中,蘭州市、攀枝花市、延安市、宜賓市和自貢市5個城市耦合協調系數更是達到0.9以上,成為優質協調。而在1995年,除蘭州外,其他6個城市均處于失調衰退階段,表明當時西部河谷型城市并未注意到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缺少對土地的合理規劃、土地使用效率低等問題。該7個城市雖然起步較低,但到2012年,二者的協調度發生了巨大改變,由此可以看出,河谷型城市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提高了土地整體利用水平,二者協調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土地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各城市的耦合協調系數均處于0.89~0.93之間,城市間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協調系數差異性降低,呈現出逐漸收斂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西部河谷型城市的經濟市場環境不斷完善,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水平逐漸提升,所以使得西部河谷型城市目前處于相對均衡發展、較為健康的發展趨勢。

饒映雪等[20]以武漢市為研究對象得出該市2005、2008、2011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耦合協調發展系數分別為0.6011、0.7607、0.8582,劉善開等[21]發現廈門市2003、2007、2010年二者耦合協調系數分別為0.55、0.60、0.73,而西部河谷型城市的耦合協調系數在2005年~2012年間大體處于0.5215~0.8666,由此看出,東中部平原城市與本研究得出的西部河谷型城市耦合協調系數增長速率相差不多。

2.4 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的相互作用關系

根據灰色關聯模型測得結果(表3),7個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指標層各因子對土地利用效益的灰色關聯度在0.6572~0.9106之間,關聯性較大,但各因子與土地利用效益的關聯性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具體來看,非農業人口比率對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影響最大,關聯度在0.7560~0.9106之間,該因子反映了人口城市化水平,表明降低用于第一產業的土地和人員所占比例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有重要作用,因此,將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調整產業結構并進行優化,增加經濟效益,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增長有著積極作用。萬人公共圖書館藏書等五項社會城市化準則層因子對城市化水平影響較大。這是由于社會城市化準則層因子代表了城市社會發展水平,土地的整體規劃和利用效益為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由表4可知,土地利用效益指標層各因子對城市化水平灰色關聯度在0.6283~0.8822之間,具有較大的關聯性。其中,地均第一產業產值、地均第二產業產值、地均固定資產投資等代表城市經濟效益等因子影響最為明顯,而經濟是城市化進程的核心動力,在城市化進程中,提高土地經濟效益仍是首要任務。另外,生態效益中各因子與城市化水平關聯度均在0.7以上,影響較為明顯。生態環境條件是制約與支撐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河谷型城市由于受自身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進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對生態環境資源條件極為依賴,但隨著近年來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方式的轉變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城市的生態效益均出現大幅上升,無疑對各河谷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數在1995年~2012年雖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且增幅較大。中國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協調性上升。在1995年~2012年間,七個城市的協調性呈明顯上升趨勢,并且由于各城市經濟發展、生態水平差異縮小,城市間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協調系數的差異性也隨之減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對城市化水平影響最為明顯,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城市經濟實力、加大企業資金投入、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等措施可能會使土地利用效益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中非農業人口比率和社會城市化準則層因子對土地利用效益影響最大,所以,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均會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理論上,由于河谷型城市較平原城市土地更為短缺,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土地資源的渴求程度更高,隨著用地面積的擴張,耦合協調關系的增長速率應明顯快于平原城市。但通過與已有研究相比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河谷型城市與東部平原城市相比,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協調關系的評價指數的增長速率并無明顯差別,這主要是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作用的結果。西部河谷型城市,受空間區位、自然環境和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對土地的渴求程度也隨之被弱化,導致西部河谷型城市與平原城市相比,耦合協調關系的增長速率并無較大差別。另外對于西部河谷型城市來說,為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仍是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 鈑來. 中國西部河谷型城市的發展和空間結構研究[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 楊永春. 河流文明-河谷型城市生長與建設原理[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

[3] Philip Mccann, Stephen Sheppard. The rise, fall and rise again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J]. Regional Studies,2003,37(6-7):649-663.

[4] Klaassen L 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hips in location theor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66,16(1):123-128.

[5] 范輝,劉衛東,吳澤斌,等.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的耦合f調關系評價[J]. 經濟地理,2014,34(12):21-28.

[6] 葉敏婷,王仰麟,彭建,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變化及其區域分異[J]. 資源科學,2008,30(3):401-408.

[7] 周丹,張勃,張春玲,等. 陜西省2001-2010年土地資源利用效益評價[J]. 水土保持通報,2014,34(2):240-244.

[8] 仇娟東,趙景峰,吳建樹. 基于耦合關系的中國區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測度[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103-110.

[9] 吳得文,毛漢英,張小雷,等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評價[J]. 地理學報,2011,66(8):1111-1121.

[10] 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 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J]. 地理學報,2005,60(2):237-247.

[11] 邱士可,王莉. 城市規模與土地集約利用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3):110-113.

[12] 席娟,張毅,楊小強. 陜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7(1):117-123.

[13] 魯春陽,高成全,楊慶媛,等. 不同職能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影響因素分析[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1):120-125.

[14] 彭建,蔣依依,李正國,等. 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3):204-309.

[15] 武京濤,涂建軍,閻曉,等.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耦合機制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1,18(8):42-45.

[16] 張明斗,莫冬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的耦合協調性分析―以東北三省34個地級市為例[J]. 資源科學,2014,36(1):8-16.

[17] 王雨竹,徐培瑋. 京津冀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200-204.

[18] 馬利邦,牛叔文,李怡欣. 甘肅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量化分析[J]. 城市發展研究, 2010,17(5):52-58.

[19] 李國柱. 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計量分析[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0] 饒映雪,戴德藝,劉成武. 武漢市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性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6,44(6):238-241,282.

[21] 劉善開,韋素瓊,高月華,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福建省9個設區市為例[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2):96-105.

The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of valley city in Western China

BAI Shuo1, YANG Yong-chun1,2, SHI Kun-bo1, YANG Xin-ao1, LIU Yu1

(1.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zhou 730000, China)

禮儀成果展示范文6

關鍵詞: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實驗教學;實驗軟件;團隊對抗型實驗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9-0000-02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Laboratory Development Process

Ma Weijie

(Business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oftware,more and more liberal arts laboratories appear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aboratories pla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s,such as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boratory.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borato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nd we will als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Economic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Laboratory;Experimental Teaching;Experimental Software;Team-against Type Experiment

引言:隨著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不斷發展,實驗室在中國各大高校中已經不再是理工科類的專利了,越來越多的文科類實驗室出現在了我們的高校之中,并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實驗室的作用愈發明顯。

在經濟類實驗室中,學生們可以通過對例如模擬炒股軟件,期貨模擬系統,外匯交易模擬軟件等工具的使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諸如各類證券交易活動等經濟類事物。在管理類實驗室中,通過使用例如會計電算化軟件,審計模擬軟件,管理信息系統,銀行系統模擬軟件等工具也更有助于學生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對各類管理部門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特性作進一步的熟悉和理解。

由此可見,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對于此類專業的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相比于有著悠久傳統的理工科類的實驗室,屬于文科的經濟管理類實驗室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么一個起始過程中,此類實驗室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本人想通過此文淺談一下我認為的目前經管類實驗室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簡述一下對于這些問題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一、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存在的問題

(一)實驗軟件在教學上水土不服

當今高校的經管類實驗室里使用的軟件往往是從軟件開發企業購買的某專業軟件的教學版,而這些教學版軟件往往只是軟件開發企業把其生產出來的企業版軟件進行部分的刪減或者修改后提供給學校使用的。但是學校的教學需求和企業的使用需求畢竟還是存在差異的。需求上的差別使得簡單移植企業版的教學版軟件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種種不適應,而這種不適應往往會給教學帶來種種不便。

(二)實驗的驗證性大于創造性

文科類實驗室的實驗性質是有別于理工科類實驗室的。類似于理工科性質的驗證性實驗對于文科實驗室而言意義不大,屬于文科性質的經管類實驗室同樣也不例外。現如今的經管類教學實驗軟件中,經濟類軟件側重于對數據處理過程的模擬;而管理類軟件通常是將一個公司的某個管理部門或者整個公司的各個部門的運行流程進行一個形象化的模擬。留給學生們創造性的發揮空間相當有限,如此的實驗固然能讓學生對某些抽象的理論有一個更直觀的認知,但是也容易造成學生在不明其原理的情況下就依樣畫葫蘆,使得對知識的認知流于形式。這樣的驗證性實驗在經管類的教學過程中確有必要存在,但是如果全部都是此類實驗則會不利于學生活學活用已學知識,并影響其創造性方面的發展。

(三)實驗形式導致團隊配合的意識弱

目前中國高校的經管類實驗課程主要是以“一人一機,統一操作”為基本授課形式,這種課程形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既框死了學生的思路,又忽略了團隊的配合意識。眾所周知,當一個大學生進入到社會后,無論其身在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都需要參與到團隊中去工作,目前大學里這種單一操作的實驗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許具備一定的獨立操作能力,但是其團隊配合的意識卻嚴重匱乏。然而團隊精神也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樣簡單容易,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定是一個團結的,高效的整體,組建一個優秀的團隊是一門學問,而不是簡單的挑選人員,排列組合。

(四)實驗設計造成競爭性不強

由于現行經管類實驗課程的要求基本上停留在學生按要求完成老師布置的驗證性實驗任務的層面上,那么這就會造成參與實驗的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良性競爭。我們都知道,實戰才是檢驗能力的最佳方法,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后遇到的情況往往是對某些事物能做到“了解”或者是“知道”,即使有些學生能做到“熟練操作”,但也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一旦遇到突發的或是非正常情況則會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而這些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的實驗課程在設計之初忽略了對于實戰競爭這方面的要求,因為模擬化的實戰不僅可以發現自身對知識理解上的漏洞,還可以在對抗中發現并利用對手的破綻和不足,及時改變自身策略攻其軟肋,戰而勝之。

(五)課時分配影響教學效果

實驗課程有別于其他理論課程。理論課程往往是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模式,每周安排固定不變的課時直到學期結束,而實驗室的課程則不同,實驗往往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實驗課的課時安排不能更靈活的話,最終會造成趕時間搶進度等現象發生,最終影響實驗的效果。由此可見,資源安排的不合理的結果就是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

(六)實驗室人員配置不合理

目前的實驗室人員偏向于管理,很少甚至基本不參與到實驗課程中去,所以現在實驗課老師往往在課上應接不暇,忙不過來;而實驗室人員卻無法參與其中,置身事外。在人員使用上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另外雖然實驗室在編制上歸屬于教輔,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仍按行政人員的待遇招聘,再加上工作屬于純管理,無法參與教學之中,導致高學歷人才不愿進入實驗室工作,也造成了實驗室招聘來的人員不具備參與教學的能力,最終直接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對于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建議

(一)校企合作開發實驗軟件

對于實驗軟件在教學上的水土不服現象,歸根到底,問題還是出在軟件開發企業缺乏對高校教學的深入研究,從軟件開發的生命周期上來說,就是沒有做好必要的需求分析。故而高校和軟件開發企業合作開發軟件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樣做既可以讓軟件開發企業深入的了解學校教學的真實需求及特點,以生產出完全符合教學特點及需求的實驗軟件,又能讓高校透過軟件開發企業實時的了解外界的動向變化,以做到及時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教學重心及思路,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當軟件公司要為高校制作實驗軟件初期,軟件公司應該先行到高校進行細致的調研,聽取高校對實驗軟件的具體要求,真正了解教學所需;在開發過程中,軟件公司應實時與高校的教學部門保持聯系,在讓高校了解軟件開發進度的同時,也可以在開發過程中及時的發現新情況以及開發初期被忽略的問題,以期做到及時的更正和改進;軟件開發完成后,軟件公司應全權負責軟件的安裝,調試及后期的維護及升級,使得高校在軟件使用方面無后顧之憂,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實驗軟件在高校實驗室教學中的最大能量。

(二)實驗設計應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高校的實驗室教學中,驗證性實驗應主要用于學生學習知識的初期,目的在于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但是此類實驗不應占據實驗室教學的全部,應增加創造性實驗在實驗室教學中的占比。當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已完全熟知和掌握后,創造性的實驗就顯得更為有意義了。學生在創造性實驗中可有多種實驗方案組合,由其利用驗證性實驗中所獲得的基礎理論知識,外加自己的理解及想法進行某項實驗模擬,培養其在這樣的實驗中對所學知識進行主觀運用及實踐檢驗。這樣的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并可以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些創新性的想法,同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增加團隊對抗性的大型實驗

當學生通過驗證性實驗已經能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各項基礎理論知識時,就需要大型的團隊對抗性實驗對其所學進行全面系統的實戰模擬了。舉例來說,較為經典的這類實驗就是ERP系列實驗。此類實驗既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增加學生間的良性對抗;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應用,又能通過實戰模擬使學生對其所學有一個真實的檢驗。在此類實驗過程中,實驗老師可先將學生分成多個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工和職責,在實驗過程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將各司其職以期做到最佳,又要互相合作以期達到最優的組合效果,并要實時關注對手小組的動向及進展做到知己知彼,同時也要及時分析出對手的弱項,做到以己之長克彼之短,當然,最終在實驗完成后的總結上能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才是團隊對抗性實驗的最終目的所在。

(四)彈性分配實驗室課時

目前大多數的實驗室課程往往是配合著理論課程一起開設的,而實驗是對理論的實踐,因此實驗室的課時應視理論課程的進度和需要而定。驗證性實驗由于其獨立操作性及規模的相對較小的特性,可根據理論課進度采取每周固定時間段,或者連續幾周的某固定時間段進行,時間段往往為2~3個課時;而大型的團隊對抗性實驗由于其規模較大,實驗較為復雜,實驗的連貫性要求較高等特點,則適宜集中于連續的幾天利用大時間段課時連貫的完成,大時間段往往是4~5個課時(即連續幾個半天),甚至8~10個課時(即連續幾個整天)進行。由此可見,實驗室課程課時的長短,持續的天數,間隔的頻率應完全取決于實驗本身的特性以及要達到的目標,合理又富有彈性的安排實驗室課程,使得實驗課的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實驗課發揮其作用,實行理想的實驗效果,而實驗效果愈佳,學生就愈能真正的從中獲益。

(五)配置教輔性質的實驗室人員

盡管實驗室人員一直被定義為教輔型人員,但是目前的的現狀是實驗室人員仍以管理型為主,這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而缺少了必要輔助的實驗課程教師則苦于分身乏術,其指導難以輻射到每個學生,從而使得實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實驗室人員應從招聘開始就遵循高學歷且專業對口的原則,進入實驗室工作后身份應定位為實驗室助教,同時適當兼顧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及維護。而要吸引專業對口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實驗室工作,薪資待遇的水平及發展空間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故在薪資上應適當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在職稱評定上應盡可能的擴大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發展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實驗室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到高校的實驗室教學之中去。

(六)計算機應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

如今很多的經管類實驗室仍舊采用理工科類的計算機房的模式進行發展,這其實是經管類實驗室發展的一大誤區。因為在經管類的實驗實踐教學中,計算機往往起到的是一個電子化模擬的作用,是將高科技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以達到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計算機可以作為一個先進的輔助工具,計算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模擬例如證券市場,銀行系統,財稅部門等等,但是不應把經管類實驗室建設成一個純粹的計算機房。因此在實驗室進行硬件配置規劃的時候,應當根據實際需求合理的安排場地布局以及計算機等輔助設施的數量及配置等。

三、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新發展的時代,科技在高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以順應時代的變化。作為處于發展初期的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其在發展過程中勢必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還會走很多彎路,還需要突破許多的瓶頸,還將經歷許多的挫折甚至失敗,還需要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才能達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可以說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我們不斷的發現各類問題,認真務實的處理和解決問題,借鑒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就一定能將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不斷的向前推進,而這需要每一位從業人員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斗,也需要同行之間多多交流經驗教訓,以做到互相之間取長補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姚昌炯.用ERP實驗整合高校管理類專業實驗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6):727-729

[2]姚俊巖,錢軍,姚樹森.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6):710-712

[3]許建飛,孔亞琴.規范項目管理加強實驗室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5):666-668

[4]黃雪梅,李軍,李晉文,吳啟松,陳日遠.學院級實驗中心的建設與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5):669-671

[5]凌亞文,華中文,張愛萍,王惠.開放實驗室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5):672-6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色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欧美在线亚洲 | 久久成人毛片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欧美伊人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综合网 | 日韩欧美综合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1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98 | 久久精品国产三级不卡 | 国产123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 91区国产 |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小说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全免费一级午夜毛片 | 天天色图|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 | 日韩有码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一区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韩日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视频播放 | 国产免费自拍 | 欧美高清不卡 | 久久er99| 日韩影片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亚洲欧美综合图区官网 | 国产欧美va欧美vahd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视频 |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