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1
【關鍵詞】 基層醫院;產科病房;護理安全隱患;對策;護理滿意度
在基層醫院產科,因條件有限多實施母嬰同室,因此在護理工作中的諸多環節均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對護理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基層醫院產科病房常見護理安全隱患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實施前后護理質量和產婦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分娩產婦,共抽取其中的98名作為研究對象,在將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成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前組和實施后組,每組49例。實施前組產婦年齡20-42歲,平均(28.7±12.4)歲,經產婦12名,初產婦37名,孕周38-41周,平均(39.1±4.3)周;實施后組中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27.3±13.4)歲,經產婦11名,初產婦38名,孕周37-40周,平均(38.8±3.2)周。另外抽取我院產科護士5名,護士年齡分別為23歲、26歲、27歲、31歲、37歲,平均(29.1±14.1)歲。以上統計實施前組產婦和實施后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由產科護理部護士長帶領全體護士對本科室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總結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將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前后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危險事件發生率以及護士綜合護理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1.2.2 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 ①對產科環境進行改善,并增設相應的基礎設施。聯合后勤人員將病區的環境進行大改造,將產科與婦科分開,對病房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善,病床加固,地面防滑,走廊通暢,熱水設施齊全。②對護理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應定期展開護理安全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安全和法律意識,并注重護理人才的培養,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進行合理的配置,使人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對護士的排班制度進行改進,增加早晨和夜間的護理人力資源,以使母嬰安全得到保證[2]。③增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做好護理安全宣傳。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同產婦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對其需求進行了解并給予盡量解決。耐心傾聽產婦的苦訴,了解其內心世界,對其給予適當的關心照顧和鼓勵,緩解其因角色轉換而產生的抑郁和恐懼心理。積極將護理安全等相關防范措施向其進行介紹,增強產婦和家屬的安全意識,實現產婦自我防護的效果。④加強護理安全質量控制。建立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有護士長任組長,對護理工作質量進行監督,并定期檢查,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護理操作予以及時指出,并指導其改進,使護理質量得到持續改進[3]。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χ±s)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在P
2 結 果
2.1 產婦護理滿意度 經統計發現,實施后組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實施前組發生顯著升高(P
2.2 護士綜合質量評分 經統計,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前產科護士的綜合護理質量評分為(81.4±12.3)分,實施后為(94.7±14.2)分。顯然實施后護理質量較實施前得到明顯改善(P
3 討 論
經分析發現,目前基層醫院產科存在的護理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①醫院條件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②護理隊伍不穩定、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專業技術不熟練、安全意識低、健康教育工作不徹底、工作壓力大、缺乏護患溝通;③產婦與家庭因素等[4]。
針對上述安全隱患提出了1.2.2的改進措施,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改進措施后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實施前發生明顯升高,且護理危險事件發生率得以顯著降低,減少了護理糾紛的發生,并且實施后護士的綜合護理質量評分也較實施前發生明顯升高。這一結果充分證實了護理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將會對護理質量產生直接影響,以產科存在的安全隱患為依據實施有針對性的安全管理,并加強質量控制,可使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臨床應給予注意[5]。
參考文獻
[1] 雷美娥.基層醫院產科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與防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4(01):111-112.
[2] 胡霞.產科護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臨床護理,2012,23(01):432-434.
[3] 何利琴.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06):55-56.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2
【關鍵詞】品管圈;基礎護理服務;持續改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39—02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對醫療保健服務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基礎護理已成為提高護理質量和醫院管理的一個重要指標。基礎護理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安全、康復和醫院優質護理的質量[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動是指由同一工作場所的人員,為了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自動自發組成一個小團體。選定質量改善的主題,圈員利用頭腦風暴法,發揮團隊合作,并運用各種數據統計及品管工具,進行持續性的品質管理,對自己工作現場不斷地進行維持與改善,個人在工作中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2]。為了進一步改進五官病區基礎護理服務質量管理方法,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患者康復,2013年4月至9月,五官病區開展了以”夯實基礎護理,提高五官病區基礎護理服務合格率”為活動主題的品管圈活動,成效顯著,報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組 由五官病區7名護士自愿組成品管圈小組成員,選出圈長一名,召集并開展圈員活動,負責活動的推進。圈員共同討論設定了活動主題,確立“平果圈”圈名和相應的圈徽,制定了活動計劃。
1.2 主題選定 通過圈員討論,根據主題內容的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分別評分,總分排序首位的“提高五官病區基礎護理服務合格率”被確定為品管圈活動主題。
1.3 調查對象 分別對品管圈實施前后五官病區基礎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實施前后患者基本資料(年齡、性別和診斷等)和護士基本情況(年齡、工齡和職稱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4 現況調查及原因分析
1.4.1經圈員共同討論,根據衛生部印發的《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制定出《五官科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質量評分標準》,包含晨間護理、晚間護理、飲食護理、臥位護理、排泄護理、皮膚護理、其他護理和安全管理8項內容,18個條目,采用百分制評分,90分以上為符合標準。2013年6月-2013年7月,應用評分標準檢查五官病區自理能力在A級或B級的患者的基礎護理服務情況,共檢查83名患者,33例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9.75%。
1.4.2對收集回來的數據進行歸納和統計,依照基礎護理服務不合格次數、原因、百分比繪制柏拉圖,依據柏拉圖分析得出71.4%為改善重點,主要問題是晚間護理和安全管理見表1。圈員針對科室基礎護理服務現狀進行分析討論,從“護士”、“病人”、“管理”和“其他”四個方面的因素,采用“魚骨圖”解析晚間護理和
安全管理不合格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為:(1)護士因素:對基礎護理責任心不強,意識淡漠;基礎護理服務工作不規范,業務不扎實;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2)管理因素:基礎護理服務規范的培訓與教育未落實到位,未與績效分配掛鉤;基礎護理服務質量監控不到位。(3)其他因素:基礎設施較差,基礎護理服務物品不全,物品放置不規范等。見表2。
1.5 對策實施與檢查 組織圈員對以上要因進行分析,應用可行性策略與實施,建立護士責任心不強、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及技能、基礎護理服務技術不規范、監管力度不夠和病房物資及設施不到位5個對策組群,每一對策由專人負責,針對不同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1)采取目視管理法,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畫激勵或提醒大家關注基礎護理服務。(2)加強基礎護理服務相關教育和培訓,規范基礎護理服務內容,使全科護士認識到基礎護理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在原有基礎上修定了五官科績效考核方案,把基礎護理服務工作量和質量納入到績效考核的同時,還加大基礎護理服務考核所占權重。(4)實施基礎護理服務流程化管理,制定出《晨、晚間護理流程》和《預防患者跌倒墜床流程》,減少和杜絕基礎護理服務中的疏忽與遺漏,保證晨晚間護理和安全護理的各項措施落實。(5)根據五官科專科特點,設計出的《五官科患者跌倒墜床評分表》和防跌倒墜床“四部曲”,制作出卡片,人手一份;對全科護士進行培訓,熟悉并正確使用該表,人人掌握防跌倒墜床“四部曲”。(6)制定出《預防跌倒/墜床告知書》, 對存在跌倒/墜床風險的患者和陪護發放告知書,提高患者和陪護的安全參與意識。(7)加大基礎護理服務的監管力度:落實護士長“四查房”制和夜督導制,即護士長在早上上班前、上午下班前、下午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前及夜督導護士晚上,查看全科患者基礎護理服務的完成和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糾正,必要時床邊示范指導;責任護士每周二衛生日落實分管患者的“三短七潔”工作,“值日生”(值班護士)當天下午進行全面巡查,檢查患者“三短七潔”落實情況,把存在問題及時反饋給各組責任護士。(8)備好基礎護理服務所需的物資和設施。
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檢查、評價、反饋、提出整改措施,以達到基礎護理服務合格率持續不斷提高。
2 結果
2.1有形成果 提高基礎護理服務合格率
通過品管圈的活動提高護士責任心及基礎護理服務技能,在93名患者中,基礎護理服務合格率由品管圈活動前的 60.25 % 提升至品管圈活動后83.87 %。目標達成率為104.05 %,目標進步率為39.2%,超過預期目標,見表3。
2.2 無形成果
通過這次QCC活動,圈員綜合素質得到培養,掌握了QCC手法和技能,提高了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發揮了管理潛能,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激發,見表4。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強調讓員工自動自發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3]。品管圈開展前,大部分護士基礎護理工作只是應付,工作目標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基礎護理服務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推行品管圈活動后,圈員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責任,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自覺參與科室管理,主動進行自查自糾。把基礎護理服務由負擔和應付轉變為責任和習慣,養成一種良好慎獨精神和嚴謹工作態度。同時品管圈活動使圈員充實了QCC知識,包括資料采集與分析技能、實施步驟和方法、電腦操作技能、QCC手法等[4]。改進成功后圈員們都有參與感,成就感,自我價值得以體現。因此,品管圈活動在基礎護理服務質量持續改進中起到積極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翟凡寧. 淺論加強基礎護理提高服務質量研究[J]. 健康必讀(下月旬),2012,9:189.
[2] 鄢雨英,林莉莉,鄭佳音. 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護理病歷書寫完整性的效果觀察[J]. 護理與康復,2010,9(7):624-626.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3
關鍵詞 持續改進 護理 質量
資料與方法
我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急救于一體的二級綜合性基層醫院。共設病床200張,護理單元10個。護理人員86人,全為女性,20~30歲36人,31~40歲23人,40歲以上27人;學歷:中專45人,大專39人,本科2人。
建立護理質量管理體系:根據醫院質量管理目標,成立了分管護理副院長-護理部及各科護士長-科室護士長及科室質控小組,三級質量控制網絡。
制定護理質量標準:護理部依據二級醫院等級評審中對護理質量、技術水平的要求,制定護理質量標準及考核方法。2005年我院制定了護士長管理、搶救室管理、治療室管理、病區管理、基礎護理、特一級護理、護理文件、健康教育、消毒隔離、護理技術操作等質量管理標準共20余項,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修訂、完善。
全員質量教育、培訓:由護理部組織全院護士學習以上各項標準內容及考核辦法,舉辦了全體護士參加的《如何全方位提升我院護理質量》演講活動,牢固樹立“缺陷管理”意識,使護理質量標準滲透、貫穿落實到每個護士全程工作中。保證了其標準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性和約束性。
全面質量檢查,找出存在問題。科內質控小組每周對照考核標準檢查1次;各班護士日常工作中自查自糾;護理部不定期深入病房了解察看,每月組織護士長分組、分項、交叉檢查。通過平時抽查、定期檢查、護士長夜查房記錄、滿意度調查等收集的資料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如基礎護理落實不到位、健康教育覆蓋率低、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等。
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預期目標,從管理、人員、物資等方面分析。①護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②對基礎護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③治療性工作多而忙,疏于與病人溝通交流;④檢查監督力度不夠。通過質量改進,達到基礎護理合格率100%,健康教育覆蓋率100%,技術操作合格率100%的目標。
整改措施:①加強護士思想教育,倡導以患者需要為中心的服務意識;②強化三基訓練與考核,人人達標;③調整安排業務能力強的人員擔任責任護士;④給各病區聘請護理員,夯實基礎護理;⑤組織召開健康教育知識、溝通技巧講座,創辦健康宣教板報、圖冊、健康教育處方;⑥落實醫院考核獎懲制度等。護理部追蹤驗收其改進效果。
效果評價:護理部每月匯總討論質量考核結果,肯定改進后的成績,并以書面形式通報全院。每季度進行全面質量動態評價分析,找出下一步需改進的問題,及時修正目標措施,保證護理質量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
討論
質量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它強調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更注重過程管理和環節管理的控制[1]。持續質量改進在我院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中2年來的運用,促使全體護理人員服務意識、質量意識顯著增強,整體護理質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確保了醫療護理工作的安全。基礎護理合格率由88.6%上升到100%,健康教育覆蓋率由85.8%上升到100%,技術操作合格率由80%上升到100%;強化了護患溝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由87.5%上升到98.6%。同時,護理質量的提高帶動了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長[2],2005年、2006年、2007年住院患者人數逐年增長,分別增長12.5%、13.7%和17.8%。2005年在全省醫院管理年活動檢查評比中,我院取得了陜南排名第一的好成績,2006年、2007年,在市衛生局先后2次組織的全市醫療質量大檢查中,再次受到檢查組的高度贊揚。
參考文獻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4
醫院科室護理質控工作計劃一加強護理質量管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持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根據醫院及護理部20xx年工作計劃及目標,制定20xx年內科護理質控工作計劃如下:
一、護理質量的質控原則:護士長——科室護理質控員--全體護士參與的質量管理監控,落實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全面落實質控工作。
二、成立質控小組:
組長:張麗華
組員:張桂珍、尤從香、陳芳
三、質量控制檢查分工:
1、基礎護理、特一級護理質量管理及考核:尤從香
2、急救藥品和器材、護理文件書寫質量控制、三基三嚴培訓及考核:張桂珍
3、護理規章制度落實、院感質量控制、清潔工、護工管理考核:張麗華
4、病員意見調查、出院隨訪、常用藥品和物質管理:陳芳
二、護理質量管理實施方案:
(一)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標準與工作流程。
1、結合臨床實踐,不斷完善質控制度,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如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特、一級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件的書寫、急救物品管理、護理安全管理等,每月進行護理質量考核并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
2、護士長、科室護理質控員隨時進行監督及時糾正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問題突出的在晨會上進行通告,讓護士知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3、每月定期對各種物品及藥品,急救車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過期物品及藥品。以保證醫療護理安全。
(二)建立有效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組建了一組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參與護理質控,以保障護理工作質量。
1、實行以護士長、科室質控員的質控網絡,逐步落實人人參與質量管理,實現全員質控的目標。
2、發揮護理質量監控小組的作用,注重環節質控和重點問題的整改效果追蹤。實行平時檢查與每月檢查相結合,重點與全面檢查相結合的原則。
4、加大落實、督促、檢查力度,注意對護士操作流程質量的督查。抓好質控管理,做到人人參與,共同把關,確保質量,充分發揮護理質控員的工作,全員參與護理管理,有檢查記錄、分析、評價及改進措施。
5、完善護理質控管理制度,職責,對護理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強對護理缺陷、護理糾紛的管理工作,堅持嚴格督查各工作質量環節,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措施,使護理差錯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7、加強醫療護理法律法規的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依法從護,保護病人及護士的自身合法權力。
8、加強護理人員正規操作,并進行考核。及時發現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
9、各班護士每班對醫囑進行查對,護士長每周進行大查對,以保證正確執行醫囑。
10、每日對護理文件書寫進行檢查,出院病歷由主班護士初審,護士長最后復審后交病案室。
11、建立護理安全管理,每月進行護理安全知識培訓,講解院內院外護理問題,以強化
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并健全安全預警工作,及時查找護理安全隱患,實行每周重點查找安全問題,并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
醫院科室護理質控工作計劃二1、成立科室護理質控小組,質控人員對基礎護理、專科護 理、消毒隔離、急救藥品等定時進行檢查和分析
2、每周進行護理行政查房,尤其對重點病人管理、分級護 理、精神病行為的安全管理等進行重點檢查,發現問題及時 分析原因、整改后進行評價。
3、責任護士及護士長每周跟科主任或主診醫生至少查房一 次,以及時發現護理隱患。
4、每月召開科室質控小組會議和護士會議,對科室自查和 護理部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整改
5、組織科內護士進行應急模擬演練與考核,使護士提高應 急能力,提高搶救質量
6、加強對低年資護士、輪轉護士的帶教與考核,按時完成 培訓計劃,以提高護士的專業水平
7、不斷督促保潔工搞好病人衛生,加強對護工、保潔工精 神科知識的教育,提供他們對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認識。
8、不斷了解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出院后進行 電話回訪。每月召開工休座談會,收集病人的意見和建議, 及時反饋討論整改。
精神科
20**年1月10日
年護理質控計劃
護理工作的服務最終體現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據醫院質量管理年“質量、安全、服務、費用”的要求,質量管理必須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始終,因此必須緊緊圍繞質量這條主線,根據醫院及護理部工作計劃,制定護理質控計劃以保證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一、護理質量的質控原則:
實行院長領導下的護士長-全體護士的二級質量管理監控,落實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全面落實質控前移,加強專項質控,落實糾紛缺陷管理,實施
安全預警管理。
二、護理質量管理實施方案:
(一)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標準與工作流程。
1、結合臨床實踐,不斷完善質控制度,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如病房管理、基礎護理、重病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件的書寫等。
(二)建立有效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培養一支良好的護理質量管理隊伍 、繼續實行以護士長---科室質控員的二級質控網絡,逐步落實人人參與質量管理,實現全員質控的目標。
2、發揮護理質量監控小組的作用,注重環節質控和重點問題的。整改效果追蹤
3、成立危重病護理搶救小組。
4、加大落實、督促、檢查力度,注意對護士操作流程質量的督查。
5、完善護理質控制度、職責,每季度召開會議,對護理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強對護理缺陷、護理糾紛的管理工作,堅持嚴格督查各工作質量環節,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措施,使護理差錯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8、建立并健全安全預警工作,及時查找工作中的隱患,并提出改進措施。
目的
目標
成立質控小組
工作職責
健全規章制度1、核心制度2、重點
全面質量管理人員準入崗前培訓,三基培訓 質量控制雙向反饋評價
績效考核
一完善質控體系
二、修訂質量標準及持續改進記錄表
三、制定質控目標:
1、基礎護理合格率90%
2、差錯事故0
3、壓瘡發生率0
4、滿意度80%
四、規范護理質量控制,做到有計劃、有分析、有總結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5
馬文萃:女,本科,護師
馬文萃
摘要目的:探討PDCA循環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應用效果。方法:將2011年7月~2012年10月我院614例住院產婦設為觀察組,實施PDCA循環模式的優質護理服務;將我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587例住院產婦設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醫患滿意度和基礎護理合格率。結果:將PDCA循環應用于產科優質護理后,產婦滿意度由84.16%上升至95.43%,醫師滿意度由85.44%上升至97.08%,基礎護理合格率則由69.23%上升至96.1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循環運用于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效果良好,提高了醫患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PDCA循環;優質護理服務;滿意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22
Application of PDCA i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of obstetrics department
MA Wen-cui(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opting PDCA circling management in high quality care of clinical care. Methods:614 parturients hospitalized from July 2011 to October 2012 were enroll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587 parturients hospitalized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1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 group.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and doctors,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primary care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used the PDCA circling to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in obstetrics departmen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rose from 84.16% to 95.43%,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doctors rose from 85.44% to 97.08%, and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primary care rose from 69.23% to 96.15%,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Using the PDCA circling to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can benefit for promotion of clinical car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and doctors,and should be extend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PDCA circling;High-quality nursing service;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PDCA循環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是一種標準化、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廣泛應用于質量管理中,是質量持續改進、螺旋式上升的有力保障工具[1]。為響應衛生部號召,夯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服務、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我院產科作為國家衛生部定點的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從2011年7月起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并將PDCA循環模式應用于其中,提高了產婦及醫師的滿意程度,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住院產婦1201例,產婦平均年齡(27.3±2.4)歲。孕周(40.1±1.2)周。分娩方式:462例陰道分娩,739例剖官產。將2010年2月~2011年6月587例住院產婦設為對照組,將2011年7月~2012年10月我院614例住院產婦設為觀察組,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為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前常規護理,觀察組將PDCA模式應用于優質護理服務中,具體如下:
1.2.1計劃(P)(1)分析現狀。2011年6月我院進行的基礎護理合格率及醫患滿意度調查度調查顯示,對照組住院產婦滿意度84.16%,醫師滿意度85.00%,基礎護理合格率69.23%。護理問題主要表現在:①服務態度。護士表情冷淡、口氣生硬甚至輕蔑,缺乏耐心和責任心。②護理措施及護理操作技術。很多操作由實習生在沒有帶教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獨自完成;護理工作由家屬代做,如術后協助孕產婦翻身等;部分護士專業素質較低、操作不熟練不規范;病情觀察不細心、呼叫不及時到等。③產婦隱私保護方面。(2)設立目標。住院產婦滿意度95%,醫師滿意度98%,基礎護理合格率95%。(3)分析原因。由于各種原因,護士編制不足,醫院護理工作繁忙、工作量大,護理人員容易厭煩、身心疲憊等。護士素質參差不齊,科室護士技術骨干有的外出培訓,有的因工作壓力大調離產科,而年輕護士護理經驗有限,加上對護理技術認識不足,對產程、新生兒病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病情變化未能及時察覺,對病情未能及時判斷處理。管理體制不健全,造成護士無競爭意識,不求上進,對現有崗位不珍惜。(4)采取措施。①加強護理培訓,提高業務能力。新護士入科后加強三基培訓,對年資高的護師則強化專科培訓,科內組織豐富經驗的產科護理人員授課及小組討論,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使其護理水平不斷提高。護士每月寫讀書筆記2~4篇,講課1次。②開展優質服務活動。建立優質護理服務理念,提出換位思考,開展“如果我是患者”的換位體驗活動,要求在對患者護理前進行換位思考,體會患者的困處,轉變護士的服務態度和行為,實施人性化護理。注意護理服務中禮貌用語,制定行為規范,嚴禁與患者發生爭吵,強調服務熱情周到。尊重患者隱私,對其個人資料嚴格保密,充分理解部分患者的隱情,不嘲諷、輕蔑。建立家庭病房,創造溫馨環境,實施家屬陪待產制度,最大程度減輕產婦的恐懼感。③護理病歷書寫合理簡化,減輕護士書寫病歷的負擔,把更多的時間及精力投入到優質護理服務上來,把時間還給患者,各項臨床護理措施確保做得準確到位。④護理排班合理化。實施彈性排班制度,按照工作量大小及產科工作性質,將能力強、高年資的護士與能力弱、年輕護士合理搭配,充分調配技術骨干,確保夜間、節假日工作質量。
1.2.2組織實施(D)(1)成立質量管理(QC)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成員均為主管護師職稱,小組每周進行2次活動,每月初對上月進行階段總結,討論產科護理中存在質量問題及管理措施。(2)及時反饋質量檢查的結果及理論、技能考核成績等并督促改進。(3)積極采納群眾提出的合理修改建議,及時完善修改計劃中的不合理條款,以確保計劃的實用性及科學性。
1.2.3檢查階段(C)(1)制定質量評價標準及具體方法。基礎護理合格率有QC小組按照護理部下發的基礎護理評價標準進行測評。設計醫患滿意度調查表,主要包括護士業務水平、服務態度等。(2)實施上下級相互監督、同級人員相互監督、自我監督及外部監督等,有利于從不同側面、多視角來監督評價科室護理工作,包括環節質量及終末質量監督、理論考試、技能考核成績等。
1.2.4處理階段(A)PDCA循環管理在我科優質護理服務實施過程中,根據檢查結果,尋找PDCA循環中不足之處,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接著轉入新的循環,在不斷循環反復中逐步修正完善管理措施。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產婦及醫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對兩組產婦均發放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每月均發放15份醫師滿意調查表,兩組均共發放240份,回收率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或χ2c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表2)
2.2實施PDCA前后護士基礎護理合格率比較共有26名護士參加基礎護理合格測評,實施PDCA前,基礎護理合格率為69.23%(18/26),實施PDCA后,基礎護理合格率為96.15%(25/26),實施PDCA后,基礎護理合格率顯著升高,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c2=6.5840,P=0.0103)。
3討論
PDCA循環法是美國治療管理專家戴明基于信息反饋原理而提出的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工作方法,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質量管理中[2]。其中P是整個實施過程的行動指南,因此科學、準確的計劃對工作實施至關重要。D是循環的中心環節,是計劃的具體實施過程。C是督促計劃順利進行的有效手段,對計劃的實施可直觀地反應。A是對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優化措施,保障計劃順利完整實施[3]。
PDCA已廣泛應用于醫院各項管理中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王麗華等[4]研究發現,運用PDCA模式管理病區環境,可顯著提高病區環境的綜合及單項評分,保障了醫療護理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和醫師的滿意度。張瀛等[5]通過將PDCA全程質量改進手段引入患者滿意度調查時發現:PDCA循環在滿意度調查中的應用是有效的,特別是在醫院的臨床醫療及醫技部門效果顯著。楊俊華等[6]對婦科患者出院流程實施PDCA循環管理后,護士專科知識內涵得到加強,也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識,改善了護患關系。
我科在2011年7月起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為保障優質護理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引入了PDCA循環法進行管理及強化。通過PDCA循環、環環相扣,在不斷地循環反復中,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進入新的循環,并賦予新的內容,明顯提高了護理質量,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本質要求。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我科的優質護理服務中,通過PDCA循環模式,患者及醫師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顯著提高,護士的基礎護理合格率也有明顯進步,表明PDCA循環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是卓有成效的。
PDCA是一個循環而非終結,它引領護理工作者找出問題、糾正偏差并及時總結經驗,實現了既往的“檢查結果”的護理管理模式向“產生結果的過程和原因”的轉變,體現了前瞻性原則,突出了護理質控的前移[7]。PDCA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適合在其他科室的優質護理服務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Russell CL. A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led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medication adherence using the plan-do-check-act cycle for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J].Clin Nurse Spec,2010,24(2):69-75.
[2]袁志敏.應用PDCA循環模式進行護理質量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75-77.
[3]岳利群,徐蕊,高永芳,等.PDCA循環在護理關鍵指標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9):1064-1065.
[4]王麗華,繆滔,朱玲鳳,等.運用PDCA模式管理病區環境[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893-895.
[5]張瀛,張云婷,田丹,等.PDCA在提高醫院滿意度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12):1128-1130.
[6]楊俊華,溫賢秀,關晉英,等.PDCA循環在婦科患者出院流程改進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6):1099-1100.
[7]Hall LW, Moore SM, Barnsteiner JH.Quality and nursing: moving from a concept to a core competency[J].Urol Nurs, 2008, 28(6):417-425.
基礎護理改進措施范文6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優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97-02
1 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90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家庭背景、疾病嚴重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
1.1方法:持續優質護理質量改進是為滿足病人需求而建立的, 病人是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核心。方法是以病人為中心, 滿足病人的需求或期望,改進我們所要做的。首先對我科護理服務過程進行診斷和分析: 從病人的入院接待服務到住院病人的管理, 進行病人需求分析,找出現存的問題和影響護理服務質量的因素, 從而確定我們的護理目標,按標準要求對各個護理服務過程規定服務標準、服務程序和服務方法。
1.2 持續質量改進模式 持續質量改進模式: 根據我科優質護理重點和專科特色,制定護理服務、病人、病人的期望; 描述當前過程; 測評和分析; 確定根本原因; 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監控改進措施的執行; 評價效果、得出結論; 修訂標準, 鞏固改進結果等系列活動,通過實踐和總結,推行持續質量改進的全過程。
2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的具體實施
2.1 成立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和督察小組長, 由責任組長負責 。根據專科特色, 我們共成立6個護理質量督導小組, 成員全部具有主管護師以上職稱, 在負責病房和科室管理的基礎上兼職擔任。護理督導組每日隨機對護理單元進行督察和指導, 督察病房的管理情況、整體護理的實施情況、護理程序的執行情況和護士的實際操作情況。每周小結,對于薄弱環節進行指導,每月總結。促進科室成員間的學習和質量改進, 保證各環節的質量。
2.2 制定流程 根據專科特色,列出的10 項重要護理方面均有相關的測量指標, 其一級基礎護理、皮膚護理、護理記錄、護理表格、毒麻藥品管理、急救管理、病人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技術等均按三甲醫院要求和本院具體情況制定; 而病人的滿意度調查, 則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 經過反復測試和修訂。根據上述各項內容, 評價護理現狀與預定標準之間的差距, 確定不達標項目。
2.3 質量控制方法培訓 護士長對護理督察和質控人員進行質量控制方法培訓, 包括督察內容、督察方法、結果統計等, 在提高督察者自身素質的基礎上使質量控制更加合理, 科學評價, 保證結果真實科學, 更好地指導臨床。將各類護理督察結果以百分制進行統計, 用平均分和合格率同時評價( 合格率計算方法: 合格率=抽查合格數/ 抽查總數100%) 。再進行分析和討論, 提出整改措施, 定期專項督察和復查, 并且與個人績效相掛鉤, 以調動其質量改進的積極性。6 名護理質控人員每日按照預定的標準, 檢查、監督各項護理工作的實施情況, 定期評價護理質量, 分析原因,采取改進措施, 最終將測評結果以書面形式呈報護士長。
3 建立各項質量管理標準, 制定改進措施
3.1 制定規章制度和護理技術操作規程 根據醫院護理部質量管理標準, 制定實施護理各項規章制度,統一培訓,加強學習。每天利用晨會學習各種規章制度、法律知識、操作規程等, 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及安全意識, 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護理人員。
3.2 建立績效考核制度: 運行護理薪酬的等級分配,將每個護士完成的護理工作數量、質量、值夜班數及患者滿意度等與績效工資掛鉤。
3.3 監控改進措施的執行 提出的改進措施能否按計劃執行, 還需要有力的監督控制手段, 因為人的行為是有慣性的,要改變過去的工作習慣會有一定的難度。質控人員將對相關問題的措施執行情況進一步檢查督導, 協助糾正不足,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3.4 評價效果, 得出結論 采取改進方案后的效果如何, 由護理部、科護士長抽查, 質控人員跟蹤檢查改進結果, 再次對質量進行評價。每半年對各科進行質量評估1 次, 并通報科護士長, 年終將計算出全院各護理單元的質量總評分, 上報護理部, 作為評優獎懲的參考依據之一。
3.5 修訂標準, 鞏固改進結果 不斷修訂標準、完善決策和運作程序以適應改進的過程。同時需要連續的有規律的測評和過程控制計劃來確保已改進的質量是穩固的, 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更高的新標準, 以進入下一個新的改進循環。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數據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4 結果
2012年1月――2013年3月 持續質量改進成效及患者滿意率等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持續護理改進成效總結
組別 n 書寫規范 檢查規范 記錄規范 護理規范 隨訪規范 患者滿意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觀察組 450 435 96.7 439 97.6 442 98.2 440 97.8 436 96.9 435 96.7
對照組 450 420 93.3 425 95.6 415 92.2 425 94.4 421 93.4 421 93.6
注:χ21=4.585,χ22= 4.890,χ23=16.51,χ24=5.827,χ25=4.787,χ26=4.038
P1=0.032, P2=0.027, P3=0.000,P4=0.016, P5=0.029, P6=0.044
Pn
5 討論
質量是護理工作的生命線,我科通過質量控制- 質量保證- 持續質量改進的演變過程,不斷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服務態度大有改善,護理質量明顯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達到較高水平,無任何差錯和糾紛出現。護理隊伍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 有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達到護理安全的目的。持續質量改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得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時將個人績效工資與承包的患者數、護理的難易程度、工作質量、患者的滿意度等結合起來,真正體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從而提升了護士的職業價值感、自豪感、榮譽感和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我們認為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是對護理質量有影響的人,健全和完善護理質量控制體系 在試行中, 我們采用了三級五方和五常法的系統的、實用的護理質量評價和實施方法[1]。三級即自我指控-科室間質控-護理部質控,五方即護士本人評價、患者評價、本科評價、科間和護理部評價。五常法即常組織; 常整頓; 常清潔; 常規范; 常自律。對這五常法作為護理質量考核內容, 實行后, 護士能把這一行為規范落實到護理實踐中去, 使服務更加人性化, 得到患者的好評。這種全方位、系統化的質量管理控制體系, 保證了持續質量改進工作的順利實施。護理質量與環節質量的控制, 執行三級五防護理質量評價方法, 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 層層負責, 形成全方位、全定額、全過程有效控制。持續質量改進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沒有終點。只有不斷進取、不斷創新, 提高學習積極性, 才能保證質量改進的順利實施。其最終目的在于增強患者與其他方面的滿意度, 是一種更加科學的質量促進手段, 是確保護理質量保持高水準的先進方法, 不失為質量管理的一個永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