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放射醫學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放射醫學論文范文1
即1.8~2.0Gy/次、5次/周的照射方法。它是基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放射腫(RadiationTherapyOncologyGroup,RTOG)所開展的73-01臨床試驗而確定的國際標準。通過實驗數據,研究者確定60Gy/30次的治療數據是最有效的,因此這種治療方法也成為當時以及其后近20年的金標準。但是,當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CT作為肺癌放療療效評價的手段后,研究者發現經標準的常規放療治療后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僅有10%~20%,常規分割放射治療雖然已沿用了很多年,但是放療效果并不十分滿意。所以合理調整放射治療的時間-劑量-分割等因素,提高腫瘤的放射生物效應,增強晚反應組織的耐受量,是放射治療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大分割放療(hypofractionatedradiotherapy)
即指每次放療的劑量超過常規放療所用的2Gy。因為隨著每次放療劑量的遞增,正常組織的損傷也隨之增加。所以過去大分割放療常常與分段放療聯用或用于姑息性治療中。大分割放療與總劑量的高低有關,Onishi等[5]報道了日本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對于245例期NSCLC采用高劑量大分割三維立體放療,方案為18~75Gy,分1~22次,中位BED108Gy,中位隨訪24個月,2級以上放射損傷2.4%,局部進展率14.5%,BED>100Gy、BED<100Gy的3年生存率分別為88.4%、69.4%,局部復發率分別為26.4%、8.1%。大分割放療可分為常規分次大分割放療和非常規分次大分割放療。在常規分次大分割放療大量回顧性研究表明,放療療效與劑量分割模式不同程度地相關,Slotman等[6]通過大分割放療Ⅰ期NSCLC用48Gy。12min/次,5次/w,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中位生存期33個月,腫瘤特異生存率為54.1%2,年生存率為46.0%,大分割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急性放射性皮炎和皮下纖維化或晚期皮膚纖維化。非常規分次方法各單位不一,每周1次至每周4次不等,。2006年Nyman等[7]報道Ⅰ期45例NSCLC立體定向放療的結果,總劑量45Gy,分3次,療程1周,中位BED112.5Gy,T1N018例,T2N027例,中位隨訪39個月,急性反應較輕。1、2、3、5年生存率分別為80%、71%、55%、30%,Song等[10]研究17例(25個腫瘤)NSCLC大分割立體放療,9~15Gy/次,共3次,3天完成,中位隨訪14個月,23個腫瘤得到局部控制,2例發生晚期損傷,無3、4級放射性肺炎。有作者采用連續大分割放療,72Gy分24次,24天完成,共25例患者(Ⅰ/Ⅱ9例、Ⅲa/b16例),22例患者中位隨訪9.7個月,無4級急性放射損傷,2例病人因3級急性食管炎治療被中斷,遠期毒性有4級肺損傷和2級食管損傷。1年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68%和72%。應用大分割加速放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增加局部控制率,縮短治療時間,降低遠處轉移率,副作用小,延長生存期。對于肺癌有并發癥不適合手術或拒絕手術的Ⅰ期NSCLC患者,采用大分割三維適形放療是有良好治療效果,與此同時能夠大大地減少患者的住院及治療時間。Ⅱ期往往采用結合化療且大分割放療方案較保守。
3超分割放療(hyperfractionatedradiotherapy)
即指每次的治療劑量1.2~1.4Gy,但總的治療時間和常規分割放療時間大致相同。超分割放療的生物學基礎是利用腫瘤細胞與正常的晚反應組織對放射線所引起的亞致死性損傷的修復能力不同。通過降低放療的單次劑量也許能減低對晚反應組織的損傷,以期提高治療效果[10]。RTOG83-11臨床試驗是肺癌超分割放療的劑量遞增試驗。結果表明總劑量小于69.6Gy的區間范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放療療效也隨之增加,當超出這個區間后,效果不再有明顯提高,甚至會下降。研究者推測,這結果可能與總劑量的提高引起治療毒性的增加有關。接著RTOG與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以此為依據進行了RTOG88-08/ECOG4588的Ⅱ期臨床試驗[11]。試驗分三個治療組:①常規放療實驗組:放療總劑量為60Gy;②誘導化療實驗組:先以順鉑(DDP)加長春堿(VLB)的配比誘導化療,然后再進行行常規放療(總劑量為60Gy);③超分割放療實驗組:1.2Gy/次、2次/d、5d/周、總劑量69.6Gy。2年和4年生存率在①②③組分別為20%和4%;31%和11%及24%和9%。②組的治療效果最好。③組治療效果雖比①組好,但統計學差異卻沒有顯著性。RTOG94-10臨床試驗顯示同期放化療的總生存期明顯優于誘導化療。超分割放療聯合同期化療組的局控率要優于另外兩組,但是這并沒有帶來其比同期化療加常規放療組的生存率增加,而毒性反應明顯要高。綜上所述,降低超分割放療聯合同期化療的毒性將使其在局控上的優勢轉化為患者生存上的獲益的研究方向有待進一步探索。
4三維適形放療
三維適形放療的原理是通過對腫瘤靶區(PTV)的適形度來增加照射劑量,精確對腫瘤部的放療劑量,從而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放療副作用。以達到提高腫瘤控制率,同時減少正常組織毒性。這是常規二維放療不能達到的效果。因為二維放療的弊端是不能有效地將劑量集中到靶區內,同時周圍正常器官吸收劑量增多。受正常器官組織的限制,放療的總劑量不能提高,60Gy左右的劑量中等敏感的NSCLC放療效果不好。因此三維適形放療比常規放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在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逐步成熟的今天,三維適形放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已經發展為新的醫學領域。它通過實現正常解剖結構部位和腫瘤部位的三維圖像重建,使放療過程更有針對性。現在的三維適形放療技術系統能夠精確的對腫瘤進行定位,將患者病歷資料輸入后,通過計算機系統計算,可以給出三維放療的計劃方案和適宜劑量計算。該系統由患者照射固定裝置和計算機控制的直線加速器構成,通過計算機監督放療方案使放療方案能夠正確執行。孫建湘等將68例Ⅱ~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先予NP方案化療(蓋諾40mg,靜脈注入,d1、d8;DDP40mg,靜脈滴入,d1~d3)。鱗癌化療1個周期,其他類型肺癌化療2個周期。放射治療的前半程為常規分割2Gy/次,劑量40Gy/20次后改用三維適形加量放療5Gy/次,每次間隔1~2d,劑量30Gy/6次。鎖骨上有淋巴結轉移者采用6MVX線加電子線常規分割放療至總量DT60Gy。放射治療結束后根據患者情況再追加化療2~4個周期。結果68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療計劃,其中肺原發灶完全緩解(CR)12例,部分緩解(PR)49例,穩定無進展(NR)7例,總有效率為84.7%。Ⅰ~Ⅱs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64%,Ⅲ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5%,急性放射性氣管炎、肺炎35%,急性胃腸道反應64%,治療期間白細胞下降的發生率100%,升白治療有效。后期毒副反應主要是放射性肺纖維化38%。1、2年生存率分別為71.2%和52%,1、2年局控率為85%和71%,認為在常規分割放療基礎上行三維適形加量放療并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較好的近期療效,毒副反應可耐受,值得進一步觀察和推廣。
5適形放療結合體部γ刀照射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雖有較好的療效,但總的劑量難以提高,肺功能損傷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如何提高局部控制率,又使正常組織受量較少成為研究重點,邵秋菊等[14]對21例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適形放療結合體部γ刀照射,其中適形照射:1.8-2.0Gy/,f5f/W,DT40-54Gy/20-30f/4-6W;17例患者同期行體部γ刀照射,50%劑量曲線DT1.0-1.5Gy/,f3f/W,總DT10-15Gy/10;f4例患者完成適形放療后貫續行體部γ刀照射,50%劑量曲線DT2.5-3.0Gy/,f總量10-15Gy/4-6,f3f/W。結果顯示:21例患者隨訪3-10月,中位隨訪7個月;臨床癥狀改善19例,無變化2例。影像學評價CR1例、PR16例、NC4例,無病灶進展者,總有效率80.95%(17/21)。放療期間未出現明顯的呼吸系統及消化道反應,未見明顯骨髓抑制。此研究應用適形放療結合體部γ刀照射治療中心型非小細胞肺癌,近期療效好,總有效率80.95%,治療后患者咳嗽、胸痛、氣短和咯血等癥狀得到迅速改善,KPS評分增加,并且急性不良反應輕微,因此適形放療結合體部γ刀照射體現了治療NSCLC的優越性,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6質子技術放療
質子技術的逐漸成熟成為現階段世界上腫瘤放射線治療領域中最先進技術,質子技術對人體正常細胞的損害小,有明顯的治療優勢。與傳統的X射線放療相比質子技術有速度快以及穿透力強的特點,其能量釋放有一個布拉格峰,這使它在穿越途徑上只會釋放出很少的能量,在到達癌腫病灶時才會釋放出大量能量,對人體正常組織的影響小,同時可用自動化技術人為控制其能量釋放的方向、部位和射程,是當前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放射療法質子治療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超大型醫療設備。目前,全球只有幾個國家擁有質子治療設備。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癌癥治療中心投資1.25億美元成立的質子治療中心每年可治療3500名肺癌、前列腺癌、頭頸部癌癥及眼癌患者。
放射醫學論文范文2
藝術設計類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他們既有當代普通大學生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又有其比較鮮明的特殊性。藝術設計類學生大多是以美術高考的形式進入大學,入學的成績由專業課測試成績和普通文化課成績兩部分構成,他們入學時的文化課平均成績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要低,入學前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都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
美術生的考前學習過程往往比較辛苦,繪畫基礎要經過系統的高強度訓練,在通過所報考的高校的美術專業考試后,還要在高考中達到所報考高校的文化課分數要求,這樣方能被錄取。進入大學后,美術生的專業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為純美術類專業和設計類專業兩類。純美術類又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專業。設計類專業分為藝術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多媒體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動畫等專業。本文中提到的藝術設計類學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設計類專業的學生群體。
二、藝術設計類學生的特點分析
(一)專業課程學習興趣濃,文化理論課程學習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對的只是文化課的學習,因此所有的壓力基本上都來源于高考。而藝術生要同時學習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由于從小就進行專業課程的訓練,許多藝術設計類學生忽視了文化課程的學習,導致文化基礎薄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類的考生,高考成績錄取分數線比普通考生低很多,這使很多藝術生對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個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約束。
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點要求具備一定的個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藝術設計類學生以專業要求為借口,夸大個性特征,自我意識較強,不愿受約束和控制,忽視對自身道德素質與修養的培養與提高,對學校一些規章制度或約束產生抵觸等情緒,使高校在對其管理時比較困難。
(三)經濟條件好,依賴性強。
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習成本較高,無論是普通學習用具的成本還是學費,都比普通大學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這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溺愛,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導致獨立自主能力較弱。
(四)積極要求上進,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較差。
藝術設計類學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負、有理想,積極要求上進。學校大小活動積極參加、熱情參與,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學生經受不住失敗的考驗,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試成績不合格,就會自暴自棄,產生厭學情緒,出現曠課、遲到、早退、逃學等頹廢現象。
(五)思維活躍,較感性,重感情。
藝術設計類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感官敏銳,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平時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鮮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進行學習和創作,普遍比較重感情,喜歡結交朋友。
三、針對藝術設計類學生特點的教育對策
針對藝術設計類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我有如下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藝術設計類學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對藝術設計類學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當與不完善之處。一些高校老師對藝術類學生存在偏見,認為他們都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難以管教,因此對他們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們。其實恰恰相反,對于藝術設計類學生,只要我們努力付出,掌握他們的思維和學習規律,就能夠教育好他們,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其的思想與素質教育。
(二)調整教育模式,加強文化課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藝術院校過于強調學生專業課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論課程的投入,過于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缺少對學生文化修養和藝術理論修養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師認為,設計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學習理論沒有用處。其實不然,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環境,摒棄歧視觀念。
藝術類學生和普通學生一樣,都需要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環境往往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轉變,不可否認,現如今許多高校對藝術生都抱著一種嫌棄與鄙視的態度,因此各高校應該從學校大環境抓起,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對藝術設計類學生持有一個理解與支持的態度,摒棄以前的陳舊觀念。
(四)科學配備專職學生管理教師隊伍,考慮專業對口。
目前很多從事藝術設計類學生專職管理工作的教師(如:輔導員、班主任等)不是藝術類專業出身。學校應該在專職學生管理教師隊伍的配置上適當考慮專業的對口性。盡量挑選思想覺悟較高,政治素質過硬,并有著相同專業背景的教師來擔任學生管理工作,這樣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導學生。
(五)投入真情實感,走進學生內心,進行情感性引導與教育。
藝術設計類學生普遍比較感性,重情重義,以此將其作為藝術設計類學生管理的切入點,進行培養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獲,這一點我有深刻的體會。
四、結語
以上是我在藝術設計類學生管理工作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總結,雖然工作還有待于繼續探索和創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個客觀求實的角度,對藝術生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苛求;多一點支持,少一點輕視,那么藝術設計類學生的明天一定會變得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張麗芳.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狀況及教育管理對策[j].華章,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