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1

    1.1野生動物活動分布區逐漸減少

    由于人類經濟活動,保護區1982年時剛成立時總面積18000平方公里,2008年縮減至14235.58平方公里。隨著今后經濟開發的需要,該面積有可能會進一步縮小。卡山保護區面積的不斷縮小,會使該保護區野生動物原有的棲息地面積減少,保護區內煤碳、石油等礦產開發和道路建設的規模逐步擴大,嚴重影響了野生動物正常分布和繁殖。地處保護區南部的準東石油和天然氣開發、五彩灣特大型露天煤礦(號稱世界第一大露天煤礦)和以煤炭為原料的煤電、煤化工建設,中部的喀姆斯特煤礦(探明儲量460億噸)的開采,這些正在建設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項目將占用部分野生動物棲息地,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打破了該區域野生動物原有的數量平衡。

    1.2公路、鐵路和圍欄阻礙和分隔了有蹄類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遷徙的路線

    卡山保護區境內國道216線,在保護區內約164千米,由南至北縱貫保護區。省道228線:經將軍廟、紅柳溝、野馬泉到二臺,是保護區的東部界限。準東公路:從保護區南部的五彩灣向東到將軍戈壁將國道216線和省道228連接。在保護區約100公里。新疆石油管理局準東勘探開發公司修建一條火燒山-彩南油田公路,其中在保護區境內約40公里。大黃山-將軍廟鐵路由南部的水源地進入保護區向東到將軍戈壁。保護區內有124公里。縱橫交錯的公路、鐵路和阿勒泰地區與昌吉州分界鐵絲圍欄將整個保護區分隔成多段,使野生動物分布形成“島嶼化”。

    1.3林牧矛盾使本來相對平衡的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更加脆弱

    保護區所在地是一個以農牧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這里歷來就是當地牧民的冬季放牧草場,過去因人少,牲畜也少,區域生態基本處于平衡和諧狀態。但近二十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家畜數量成倍增長,導致草畜失衡、草場退化,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荒漠植被難以承載。此外,牧民樵采灌木用于做飯取暖,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植被。

    1.4夏季干旱缺水成為保護區野生動物生存的重要制約因素

    卡山保護區屬干旱內陸荒漠區,水資源短缺,夏季保護區北部、中部野生動物主要飲水的積水洼地和泉眼大都干枯,保護區南部自流井出水量也大量下降,其中部分自流井已干枯,給野生動物夏季飲水造成困難。

    1.5野生動物監測工作滯后

    目前卡山保護區除了使用人力和車輛對普氏野馬進行了跟蹤和定期觀察外,其他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均無建立常效生態監測機制。缺乏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每年度季節性分布、活動、群體數量變化、變動情況的準確資料和數據,無法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2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對策

    2.1規范保護區征、占用林地的審核審批管理

    通過嚴格執法,嚴厲打擊在保護區非法占用林地進行礦產開發的活動,防止一切形式的林地流失。加大對保護區現已劃定區域面積的保護,要嚴格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法規對保護區核心區、實驗區、緩沖區的有關規定進行嚴格管理,確因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不得不調整保護區核心區以外面積的,保護區管理機構必須組織有關環保、林業、國土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林業技術勘察設計部門進行實地調研和論證,認為切實可行后再按規定的程序逐級上報審核批準,盡量減少對保護區面積的調整,防止野生動物因棲息地面積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

    2.2加強公路、鐵路管理,拆除相關圍欄,確保野生動物遷徙路線通暢

    要進一步加強對道路兩側野生動物的監測和公路、鐵路人員車輛活動情況的巡查,在野生動物季節性遷徙和晝夜規律性往返過程中,進行有效地疏通。禁止保護區內高速行車,禁止車輛、人員擅自下公路,防止車輛對野生動物發生碰撞和人員活動可能給野生動物帶來的傷害。加強昌吉、阿勒泰兩地州各有關部門的合作和協調,建立兩地州聯合保護委員會。召集各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和部署卡山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拆除保護區內不利于野生動物遷徙活動的圍欄,減少因圍欄設施建設給野生動物遷徙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2.3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保護區駐地牧民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有關法律的認識

    利用保護區試驗區供水站附近的閑散地,積極幫助當地牧民發展標準化種植和養殖小區。積極幫助牧民進行優良牧草的選育、栽培、種植和牲畜人工改良、牲畜圈養等扶貧項目。鼓勵牧民在保護區南部和西部沙區開展梭梭種植和藥用植物肉蓯蓉人工繁殖等植被恢復和生產經營活動。這樣既可以為保護區野生動物補飼提供牧草來源,改善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還可以提高當地牧民的經濟收入,減輕保護區內畜牧業散放經營活動對野生動物產生的影響。

    2.4充分利用好現有水資源

    加強對野生動物原有水源的巡護和修復,禁止非法占用和破壞野生動物水源地;開展野生動物飲水工程建設,根據野生動物分布和季節性遷徙活動規律,采取設置供水點、修建飲水池等措施,解決野生動物夏季干旱缺水的突出問題。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2

【關鍵詞】濕地保護區;科研;監測

1.濕地資源保護

黑龍江是濕地資源大省,具有大界江、大湖泊、大沼澤和大人工濕地的多樣性,是黑龍江省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基因庫,承擔著黑龍江省的國土安全、糧食安全及生態安全的重任。但黑龍江省濕地資源幾經大規模的開發利用,2009年濕地面積僅有557萬公頃,占黑龍江省國土資源面積的12.1%。目前黑龍江省的濕地資源及其生態系統,在經濟高速發展和氣候多變的環境下,正面臨著面積萎縮、生態功能下降的威脅。對黑龍江省的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應該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將黑龍江省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到戰略高度進行思考。對于濕地的保護與利用,應遵循原則是依法保護,科學規劃,合理利用。

2.保護區科研任務與目標

保護區的科研工作是對自然資源與環境進行科學的保護管理、正確利用自然條件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基礎。自然保護區珍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具有典型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是開展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水文學及其他分支學科研究的良好基礎。尤其是該保護區位于長白山系和三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其北面有三江和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面有鳳凰山和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該保護區還與俄羅斯毗鄰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研究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等珍稀水禽遷徙通道和東北虎、紫貂等野生動植物種群活動區域及開展其生物學、生態學研究的最佳場所。保護區科研的任務首先加強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建設,改善現有科研基礎設施落后狀況,提高科研水平,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體制;根據保護區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常規和專題性的科研監測活動,充分發揮保護區作為科學研究基礎的巨大潛力,為保護區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促進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科研的目標是要通過在保護區建立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東北虎等珍稀動物研究中心,把保護區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以研究濕地和珍稀物種和遷徙、棲息生態環境為主的科研教學實習基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珍稀水禽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研究,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建立保護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為開展國內外科研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3.存在主要問題

3.1濕地島嶼化和生境破碎

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使得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的破壞,濕地內拉溝排水,道路的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了分割,大片耕地阻隔了濕地之間的聯通,使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向島嶼化方向發展,島嶼化的部分又經分割,造成了濕地生境的破碎,降低了濕地生態效益的發揮,干擾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改變了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以至于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經幾十年的開發利用,三江平原變成了糧食生產基地,松嫩平原變成了人類繁衍生存的樂土。只在沿較大河流的沿岸以及低洼處,還零星分布著較原始狀態的濕地。

3.2濕地水源補給不足

濕地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與其生態系統相輔相承。由于多年的開發利用,支流沿岸森林的砍伐、濕地的破壞和消失,使得其下游的濕地水源補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濕地缺水將導致濕地功能退化,濕地效益下降和礦物質大量積累――鹽堿化。也為濕地的墾荒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3.3水質污染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以及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廣泛使用,這些物質的殘留物經大氣水循環或不達標的直接排放,進入了濕地水環境中,對水質產生了污染。

3.4濕地權屬

全省的濕地最初由林業部門主管,但在市縣級行政區域內,對濕地進行管理的有縣、鄉級,畜牧局、草原、水利、漁業、林業和環保等單位和部門,使對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沒有統一規劃和監管,調查區域內濕地的土地權屬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部分濕地權屬不清以及濕地權屬分散式管理的格局。

4.濕地資源保護建議

4.1成立濕地管理機構

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濕地保護管理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濕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各級政府成立專門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設立專項保護和發展基金,實現對濕地的統籌管理、開發、科研等有關事宜,同時各級政府應把濕地保護管理資金列入年度和長遠財政計劃和預算,以改變目前 多頭管理的混亂局面。做到具體業務有專門機構管理,保護資金統籌使用,使濕地保護工作逐步納入正常軌道。解決濕地保護區主管單位部門行業分散,政出多門,對保護區建設與管理不利。

4.2加強濕地恢復工程和退耕還濕工程建設

濕地嚴重缺水是濕地生態功能退化面積減少最大威脅因素。因此,濕地水補給和退耕還濕過程建設是任重道遠。把一些圍墾的耕地退下來,特別濕地保護區內的耕地堅決還濕。

4.3加強濕地保護區管理

加強保護區建設。建立濕地保護區和濕地監測站,是有效保護濕地的重要措施和途徑。目前,黑龍江省已建各種類型的國家級、省級及市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共45處,總面積為185.68萬公頃,為保護濕地資源,拯救珍稀瀕危生物物種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還有2103019公頃濕地尚未納入濕地保護范圍,應依據其生態區位、類型及生物物種的保護價值,建議建立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25處,以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

4.4加強濕地資源調查和濕地監測

實時掌握濕地資源動現狀及動態變化,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和監測是必要手段,為開展濕地科學研究,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穩定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諸多方面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4.5濕地防洪蓄水利用

全省修建水庫1033座,蓄水面積123614公頃,作為生活飲用水的有蓮花湖、 磨盤山、西泉眼、龍頭橋、桃山、二龍山、山口、象山、臥牛河等水庫。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沼澤濕地,在蓄水、調節徑流、防旱等方面作用巨大。

4.6調節氣候、保障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功能,在557萬公頃濕地資源中,有350多萬公頃的濕地,為保障糧食豐收創造了先決條件。

4.7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用

濕地是野生動物棲息地又是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區,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繁殖、棲息、遷徙和越冬場所,珍貴瀕危的野生植物在濕地中得到遺存。真正起到了物種基因庫的作用。

4.8濕地動、植物資源利用

黑龍江省的江河、水庫,湖泊、泡沼水質良好,夏季水溫低,適合于養殖冷水性魚類,已成為我國北方的淡水漁業基地之一。魚類種類豐富,共有21科,73屬,105種,占全國淡水魚類的15%左右。名貴魚種繁多,是我國著名的大馬哈、鱘、鰉商品魚產地,尚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羅”等珍貴魚種。全省共有可利用養殖水面60萬公頃,具有養殖、繁育水生物的巨大潛力。 濕地野生果品利用,形成特色產品在市場也在逐漸被人們所賞識。利用篤斯越桔、越桔加工成料和食品添加劑,用其越桔的嫩莖和葉子加工成茶,形成了綠色食品系列,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3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以保護國家二級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生態系統為宗旨。集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馴養繁殖等為一體的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保護區的規劃、建設、保護以及相關的管理活動。凡在本保護區內從事活動的單位和個人。

第四條保護區位于市區鎮。由六部分組成,地理坐標在東經105°47′57″至105°56′44″、北緯34°07′58″至34°19′45″之間。總面積2350公頃。

第五條區政府按照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加強對保護區工作的領導。采取有利于發展保護區的政策和措施,將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六條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具體負責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機構職責:

㈠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和水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㈡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

㈢調查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并建立檔案。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㈣組織或協助有關部門開展科學研究;

㈤進行自然保護區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㈥組織開展經過批準的旅游、參觀、考察活動;

㈦接受、搶救和處置傷病、擱淺或誤捕的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㈧負責自然保護區界標的豎立和管理。

第七條環保、國土、林業、農業、畜牧、水務、旅游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對涉及保護區內居民搬遷、土地使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等重大事項的由區政府組織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關鄉鎮及相關單位共同解決。

第八條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實行全面規劃、依法保護、分區控制、統一管理、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

第九條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資金來源包括:

㈠各級財政預算撥款;

㈡國內外組織、企業和個人的捐贈;

㈢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依法組織開展參觀旅游等活動的收益;

㈣依法收取的保護管理費;

㈤其他依法收入。

第十條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下列活動:

㈠未經批準擅自進入保護區;

㈡移動、搬遷或損壞保護區界樁、界碑等標志物和保護設施;

㈢設立排污口。傾倒廢棄物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

㈣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取土、鉆探、爆破等活動;

㈤攔河筑壩、新建或改、擴建河道;

㈥其他嚴重損害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的活動;

㈦未經批準。對保護區范圍、功能區進行調整。

必須對保護區范圍或功能區劃進行調整的由保護區管理局向區政府提出申請,確因保護和管理工作及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經區政府同意后向市政府提出申請,經市政府同意后,上報并經省政府批準后方可實施。

第十一條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㈠核心區:未經批準。禁止任何人進入保護區的核心區和從事一切可能對保護區造成破壞的活動。確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保護區管理局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并經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㈡緩沖區:禁止在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經保護區管理局批準后可以進入緩沖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活動。

㈢實驗區:可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標本采集、考察等活動;經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以開展馴化、繁殖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等活動;由保護區管理局提出方案,經保護區管理局批準。報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可以進行參觀旅游活動;經保護區管理局審核,報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國內外團體、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可以在保護區實驗區內進行與保護環境資源有關的投資建設;禁止開展影響保護區環境和破壞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

第十二條保護區內進行科學研究、科學試驗、教學實習、標本采集、考察等活動的應當事先向保護區管理局提交書面申請和活動計劃。書面申請和活動計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㈠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㈡預定活動的路線、時間、期限、范圍、內容、人數、方式、次數以及使用的設備等;

㈢計劃捕捉或者采集的動植物名稱、數量。需要捕捉或者采集國家保護的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還應當提供由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相關許可證。

并將審批結果和理由書面通知申請人。其中對需要進入核心區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的必須事先向保護區管理局提出申請,保護區管理局在收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批決定。保護區管理局在收到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并報經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保護區管理局在接到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意見后方可書面通知申請人結果和理由。

應當將取得的成果(包括圖表、照片、錄像、資料、論文等)副本或影印件交保護區管理局存檔。保護區從事科學考察、科學研究、科學試驗、教學實習等科研活動的單位和個人。

第十三條保護區實驗區內開展國家、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植物馴化與繁殖、參觀旅游以及與保護區環境保護有關的投資建設活動的應當事先向保護區管理局提交書面申請。書面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㈠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㈡開發利用活動的名稱、內容、規模、期限、方式、選址的詳細理由以及使用的設備等;

㈢開發利用活動對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評價。

報請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當保護區管理局接到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方案后方可書面通知申請人結果和理由。保護區管理局在收到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方案。

第十四條經批準進入保護區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保護區管理人員的統一管理。

第十五條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從事開發建設活動的應當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原則。

第十六條㈠禁止在保護區及其鄰近區域新建大型的排污設施和設置廢棄物傾倒區。

㈡保護區內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的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㈢保護區管理局與有關環保部門應當定期對保護區環境進行監測。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

㈣確因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需要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開展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與保護區管理局協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依法履行報批手續,開發建設單位必須落實環境恢復治理和補償措施。

㈤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排放標準。

第十七條㈠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確需實施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環保部門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時應當征求保護區管理局的意見,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不得批準建設。

㈡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或搬遷;造成損害的必須落實環境恢復治理和補償措施,并接受保護區及環境主管部門的調查處理。

㈢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及保護區周邊經批準在建或已經建成的設施。對保護區環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的應當立即采取相關補救措施,消除污染或者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并及時向保護區管理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十八條保護區內嚴格禁止引進外來物種、轉基因物種和雜交種;保護區內開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要嚴格按照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進行。

第十九條保護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損害或者為了保護珍稀動植物的需要。保護區管理局可以對保護區內部分區域采取封區措施。對封區的區域,除科研人員和必須進入的相關管理人員外,禁止任何其他人員進入。第二十條因防汛救災、防火等原因進入保護區的應當遵守保護區的各項規定。立即退出保護區。

第二十一條外國人進入保護區進行考察、拍攝資料以及采集標本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須事先報省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任何部門、單位、團體與國外簽署涉及保護區的協議。

第二十二條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區政府或保護區管理局給予表彰或獎勵:

㈠在資源調查、保護管理、宣傳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

㈡嚴格執行保護區法律法規和本辦法。

㈢拯救、保護和馴養繁殖國家和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取得顯著成效的

㈣在國家和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在應用推廣有關的科研成果中取得顯著效益的

㈤發現違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行為。

㈥在查處破壞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案件中做出重要貢獻的

㈦在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工作中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表彰或獎勵包括表彰、記功、頒發榮譽證書、獎金。

第二十三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由保護區管理局責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㈠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㈡未經批準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保護區內不服從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的

㈢經批準在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或者提交活動成果副本不全的

㈣未經批準進入保護區核心區或者二次以上實施違法行為的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辦法規定。進入保護區砍伐、放牧、狩獵、采藥、開墾、燒荒等活動的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對保護區造成破壞的處3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辦法規定。進入保護區開礦、采石、挖沙、取土、鉆探、爆破等活動的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對保護區造成破壞的處300元以上8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由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而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的相關情形消除后。不立即退出保護區的由保護區管理局責令其改正,造成損失的責令其賠償損失。

第二十八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沒收考察、拍攝的資料以及所獲標本。并處3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破壞保護區內主要生息繁衍場所的由保護區管理局責令其停止破壞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4

關鍵詞: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

一、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稟賦分析

1. 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調查

洞庭湖濕地生態資源豐富。洞庭湖濕地共計有281個濕地斑塊,總面積252873.4公頃,其中永久性河流濕地19個濕地斑塊,面積12269.7公頃;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1個斑塊,面積16.6公頃;洪泛平原1個斑塊,面積50.7公頃;永久性淡水湖濕地131個濕地斑塊,面積229618.7公頃;草本沼澤濕地51個濕地斑塊,面積5153.8公頃;運河、輸水河濕地38個濕地斑塊,面積2574.8公頃;水產養殖場濕地40個濕地斑塊,面積3189.1公頃。洞庭湖濕地共計有43科100屬124種植物;有濕地動物43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43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57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家貿易公約》附錄的有56種。洞庭湖區共計有三個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

2. 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2.1 優勢

(1)區位優勢

洞庭湖濕地位于長株潭3+5城市群核心,同時又地處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之間,具有四通八達的水陸空立體交通優勢,國家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重要交通樞紐均圍繞洞庭湖區布置。環洞庭湖區還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資源豐富,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精工、紡織、能源等行業均可以實現全方位提升,風能發電、抽水蓄能點建設在全省都走在前列。

(2)生態環境優勢

洞庭湖濕地水域面積廣、水資源豐富。岳陽城陵磯水位為33.50m時,湖長143.00km,最大湖寬30.00km,平均湖寬17.01km,天然湖泊面積2691km2,最大水深23.50m,平均水深6.39m,湖泊總容積為174億m3。湖泊總面積18780km2,其中天然湖泊面積2625km2,洪道面積1418km2,受堤防保護面積14641km2。[1]洞庭湖濕地優良的資源稟賦使得洞庭湖濕地可以通過氣溫調節,增加區域空氣濕度,蒸發吸熱降低環洞庭湖區城市“熱島”效應等途徑來調節區域小氣候,與此同時,水資源儲量豐富的洞庭湖濕地還具有良好的營養元素的積累與歸還服務功能,可加速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流動,降低生態環境污染。

(3)景觀資源豐富

洞庭湖濕地景觀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原生態自然景點,蘊藏著豐富的水生資源,被譽為生物基因庫。以西洞庭湖濕地為例,該區域就生長著濕地植物865種、鳥類207種、魚類11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鶴、白頭鶴、中華秋沙鴨等10多種。湖洲蘆葦面積達5.4萬多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葦荻群落之一。除自然景觀之外,洞庭湖濕地還和多樣化的歷史文化遺跡、地文景觀、農家樂等完美結合,為豐富旅游產品、商品、開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基礎。

(4)歷史文化悠久

獨特的湖泊濕地環境、典型的傳統農業底蘊,構成了得天獨厚、文化底蘊深厚的湖湘農耕文化。遠古時期,屈原、李白、杜甫、劉禹錫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許多歌詠西洞庭湖的不朽詩篇;近代以來,郁達夫、易君左、孫軼青等曾在此書寫吟唱西洞庭湖的傳世佳作。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東洞庭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區的建設,維系了洞庭湖濕地生態平衡,有效的保護洞庭湖濕地獨特的生物資源,為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資源基礎。

2.2 劣勢

(1)旅游季節限制

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氣候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溫潤氣候型,四季分明。據沿湖17個氣象站的多年資料統計,年均氣溫16.6-17.0℃,1月平均氣溫4.1-4.5℃,極端最低氣溫-14.7℃,7月平均氣溫28.7-29.2℃,極端最高氣溫43.6℃。4-9月約占年降水量的64.9%-69.7%。由此可見,洞庭湖濕地的最佳旅游季節較旅游季節相對較短。

(2)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矛盾

洞庭湖濕地生態資源是環洞庭湖區發展旅游經濟最有價值的資源依托,現在的問題是,由于洞庭湖濕地有部分區域位于國家自然保護區范圍,必須科學、合理的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關系。洞庭湖濕地區域的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著尖銳矛盾:第一,保護區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和區域內社區民眾的安置之間存在沖突;第二,洞庭湖濕地水域集中,因此濕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既要營造濕地公園的景觀美感和環境背景,又要采用諸如建設生物棲息場所和環境等濕地生態修復手段來保護濕地,這里面還是存在沖突的;第三,如何準確劃分洞庭湖濕地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過渡區和開發區,如何準確把握自然保護區科學開發利用與絕對保護之間的“度”。

2.3 機遇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5

一、劉家峽水庫自然環境概況

劉家峽水庫位于臨夏永靖縣城西南,北緯35°45′、東經103°3′,自西南走向東北,最大長度為60公里,最寬處為6公里。庫區東連臨洮縣,東南鄰東鄉族自治縣,南接臨夏縣,西北靠永靖縣。(圖1)。水庫四周環山,海拔1900米~2300米,溝壑縱橫,植被稀少,呈荒山禿嶺狀。水庫庫岸線發育差,多平直,庫灣、庫叉較少。底質以黃泥為主,在水庫下游、洮河口處多為細砂。劉家峽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3萬平方公里,養魚面積為1.07萬公頃,水庫湖面遼闊,水質好,無污染。其所在地區屬溫帶半干旱氣候,氣溫較高,少雨雪,年平均水溫為11.5℃,5月~9月平均氣溫大于15℃,冬季除個別庫灣淺水區及沿岸發現有少許結冰外,庫區一般不封冰。經多年監測,劉家峽水庫庫水年水溫變化曲線見圖2。無霜期191天,年平均日照2602小時,日照率58%。

二、庫水理化特性檢測結果與分析

㈠庫水的物化特性

此次劉家峽水庫監測點選擇了上游(S)、中游(Z)、下游(X)、劉家峽水庫漁場網箱場(W)、大夏河口(J)、洮河口(C),在采樣時將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斷面每個斷面設3個采樣點,其余3個監測點均設1個采樣點,共計12個采樣點(圖1.1)。按照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標準(NY5051-2001)要求進行檢測。劉家峽水庫漁業資源調查庫水物化特性各指標檢測結果統計如表1。

㈡物化特性分析

1.物理特性分析。用Secchi盤測定透明度,全庫12個監測點平均值為182厘米,變幅為40厘米~312厘米。水平變化總的情況是淌水區自上游至下游隨著泥沙的沉淀,透明度逐漸增大,最大值出現在下游X2點。

2.化學特性分析。

⑴溶解氧(毫克∕升)。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與水溫、水循環或流動、有機物的分解以及生物呼吸有密切的關系。劉家峽水庫水生植物貧乏,其溶解氧含量主要由水溫、水流動來決定,含量平均值在10.82毫克∕升。一般飼養魚類溶解氧需要大于3毫克∕升,由此看來,劉家峽水庫溶解氧條件對養殖比較理想。⑵總硬度(毫克∕升)。劉家峽水庫總硬度在6.25毫克∕升~7.23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6.42毫克∕升,符合水產養殖用水正常范圍。⑶主要離子(毫克∕升)。①每升重碳酸鹽在1.89mEq~2.63mEq,水庫中游略高于上游和下游,順序為中游每升重碳酸鹽2.40mEq>下游每升重碳酸鹽2.20mEq>上游每升重碳酸鹽1.92mEq。碳酸鹽在水庫各監測點均未檢出。②硫酸鹽。庫區硫酸鹽含量每升重碳酸鹽在8.44mEq~9.09mEq,平均值每升重碳酸鹽為8.83mEq,硫酸鹽在庫區各監測點含量差別不大,分布均勻。③氯化物。含量在0.47毫克∕升~0.63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0.53毫克∕升。自上游至下游,氯化物含量逐漸略微增大,劉家峽水庫漁場網箱場處含量最高,含量為0.63毫克∕升。④鈣和鎂。鈣和鎂是初級生產力不可缺少的因子。調查發現,劉家峽水庫這兩種陽離子均不缺乏,且鈣含量高于鎂。鈣平均含量為33.29毫克∕升,鎂平均含量為7.71毫克∕升。⑷生物營養鹽類。水中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①三態氮。從測定結果來看,劉家峽水庫硝態氮含量最豐富,在0.564毫克∕升~0.722毫克∕升,平均值為0.691毫克∕升。氨氮在0.13毫克∕升~0.33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0.19毫克∕升;亞硝酸鹽氮含量在0.011毫克∕升~0.017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0.016毫克∕升。②總氮。含量平均值為0.278毫克∕升。③總磷。磷是一切藻類必需的營養元素。劉家峽水庫總磷含量在0.026毫克∕升~0.222毫克∕升,平均值為0.137毫克∕升。④總鐵。含量在0.003毫克∕升~0.101毫克∕升,平均值為0.043毫克∕升,含量很充足。

3.與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

水標準(NY5051-2001)比較經調查分析,劉家峽水庫水質與相關水產養殖用水水質標準比較,劉家峽水庫庫水完全符合要求,水質沒有異色、異味、異臭,水面沒有明顯的油膜或浮沫;溶解氧含量平均值在10.82毫克∕升,水產養殖溶解氧需要大于3毫克;主要的離子和營養鹽含量均符合標準要求,由此看來,劉家峽水庫溶解氧水質條件對養殖比較理想。

4.與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比較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飲用水應該無異味、異臭,肉眼可見物無。耗氧量(3毫克∕升)>庫水耗氧量(2.02毫克∕升);庫區總鐵含量在0.003毫克∕升~0.101毫克∕升,平均值為0.043毫克∕升,遠遠小于飲用水標準鐵含量(0.3毫克∕升);水庫氯化物含量在0.47毫克∕升~0.63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0.53毫克∕升,比飲用水標準氯化物含量(250毫克∕升)小;庫區硫酸鹽每升重碳酸鹽含量在8.44mEq~9.09mEq,平均值每升重碳酸鹽為8.83mEq,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庫區總硬度在6.25毫克∕升~7.23毫克∕升之間,平均值為6.42毫克∕升,遠遠低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總硬度(450毫克∕升)要求。可見,劉家峽水庫水質就此次調查指標完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綜上所述,劉家峽水庫,水質良好,溶解氧含量高,營養元素豐富,年平均徑流量和交換量大,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適合水產養殖,具有巨大的漁業發展潛力。

三、劉家峽水庫浮游生物現狀及漁業利用分析

幾乎所有魚類的育苗都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鳙魚終生都攝食浮游生物,而且在現代漁業生產中還采用人工培育浮游生物來喂養一些名特優水產魚苗,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樣來說,浮游生物對漁業生產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次浮游生物調查的結果,對劉家峽水庫魚產量和漁業利用問題做些分析。

㈠浮游生物調查結果

1.浮游植物調查結果。劉家峽水庫十二個采樣點,測定時將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斷面的3個監測點分別混合后測定的,共發現出浮游植物8門52種。劉家峽水庫浮游植物種類、分布情況匯總見表2,其數量和生物量見表3。

2.浮游動物調查結果。劉家峽水庫十二個采樣點,測定時將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斷面的3個監測點分別混合后測定的,共發現出浮游動物3門16種,其中以原生動物和輪蟲門的種類數占優勢。劉家峽水庫浮游動物種類、分布情況匯總見表4,其數量和生物量見表5。

㈡劉家峽水庫漁業利用分析———濾食性漁產潛力估算

根據調查結果,劉家峽水庫浮游植物在數量上優勢種類為硅藻和綠藻,分別占到總量的32.78%和52.01%,在生物量上優勢種類為硅藻和甲藻,分別占到總生物量的52.46%和38.45%。劉家峽水庫浮游植物總量為1.49毫克/升,根據相關資料,水體的營養類型主要取決于初級生產力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因此,該水庫為中營養類型。

以浮游動植物為食的鰱鳙魚在其生長期內可以利用的浮游動植物量可粗略按下式計算如下:每公頃水體浮游植物現存量B1=1.49毫克∕升×667×1/15(1畝=667平方米=1∕15公頃)×20(平均水深,米)×1000(1米=1000升)÷1000(1克=1000毫克)÷1000克=1.33千克。同樣的,每公頃水體浮游動物現存量B2=0.7356×667×1/15×20×1000÷1000÷1000=0.654千克。根據浮游生物重量法,鰱魚年生產力=浮游動物生產量×可利用率÷餌料利用率=浮游植物現存量×P/B×可利用率÷餌料利用率=19.87千克×50×25%÷30=124.05千克/公頃。(其中P/B系數一般取50,假設鰱魚對浮游動物的利用率為25%,餌料利用率一般為30)。

鳙魚年生產力=浮游動物生產量×可利用率÷餌料利用率=浮游動物現存量×P′/B×可利用率÷餌料利用率=9.81千克×20×30%÷20=44.145千克/公頃。(其中P/B系數一般取20,假設鳙魚對浮游動物的利用率為30%,餌料利用率一般取20),其中P為浮游植物生產量;P′為浮游動物生產量;B為浮游植物現存量。因此,劉家峽水庫1.066萬公頃水體面,根據上面得出的初步結論可以得出劉家峽水庫理論年鰱魚生產力=124.05千克/公頃×10666公頃=1.32×106千克,劉家峽水庫理論年鳙魚生產力=44.145千克/公頃×10666公頃=4.71×105千克。然而由于養殖規模、魚苗投放、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劉家峽水庫年產濾食性魚類量遠不及理論數據,還有著很大的開發空間。若能有效合理利用這一天然資源,在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還可增加附近居民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一定價值。

四、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調查與分析

底棲動物是湖泊、水庫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魚類重要的天然餌料,弄清水庫本身的生物資源基本情況,有助于在保護其生態系統免遭破壞的同時,更加合理地開發利用水體資源,提高水體的生物生產力,為實際生產提供理論根據。為了掌握劉家峽水庫漁業資源狀況,建立比較完善的水庫漁業資源數據庫,為生產實踐和水庫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

㈠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種類組成與分布統計

本次采集的12個點的樣中,采用1/16平方米彼得遜采泥器采集,共觀察到底棲動物8種屬,其中S3,Z1,Z2,X1,X3等五個點未觀察到任何底棲動物,其種類及分布見表6。

㈡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密度和生物量(見表7)

從表7看,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是寡毛類,其密度達到7273.1個/平方米,占到底棲動物總數的97.84%,生物量達到16.43克/平方米,所占比例達到80.22%。

㈢結果分析與討論

1.底棲動物分布特點。水生寡毛類(水絲蚓)占絕對優勢,該水庫中水絲蚓的密度和生物量占所有底棲動物的80%以上,調查時所采的底泥樣中沒發現大型軟體動物。該水庫底棲動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勻,其中位于上游的采樣點S3,中游的采樣點Z1,Z2以及下游的采樣點X1,X3均未檢測到任何底棲動物。究其原因,大夏河、洮河入庫處由于河流帶入的營養物質較多,有利于底棲動物生長,網箱處由于營養比較豐富,同樣底棲動物相對較多。

2.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漁產潛力估計。劉家峽水庫常見底層主要魚類為鯉魚和鯽魚,根據調查結果,對該水庫底棲動物的魚產力做一簡單估算。根據劉陽光主編的《甘肅漁業資源與區劃》一書中的相關資料,1981年~1982年對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與鯉鯽魚產量關系的調查結果,全庫每年可產鯉鯽魚等底層魚類89.5噸,其中考慮到了鯉鯽魚不只單一地攝食底棲動物,而且吞食細菌、浮游生物及大型浮游動物,將腐屑提供的魚產力的一半作為底層魚類的魚產力。由于水生寡毛類較多,該水庫底棲動物生物量較大,根據能量估算法估算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的魚產潛力。F=0.032BM+0.183BI+0.235BO式中F為底棲動物提供的漁產潛力,BM為軟體動物的生物量,BI為水生昆蟲的生物量,BO為寡毛類的生物量。因此,根據表2測定的劉家峽水庫各種底棲動物的生物量,可以計算出該水庫底棲動物的漁產潛力F=4.05克/平方米,即40.5千克/公頃。根據F=40.5千克/公頃,劉家峽水庫水域面積1.0666萬公頃,因此可粗略計算出該水庫底棲動物漁產潛力為431973千克,假設魚類對底棲動物的利用率為25%,餌料系數為5,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年漁產力約為21598千克。

五、劉家峽水庫魚類資源調查

㈠引進水生動物,見表8

㈡土著水生動物,見表9

六、劉家峽水庫漁業資源利用情況和可開發潛力分析

㈠魚類資源利用情況

1.土著經濟魚類開況。近年來,加強了對劉家峽土著經濟魚類的開發,無論在科研、繁育方面,還是保種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只有少數土著經濟魚類被開發,如黃河鯉魚、厚唇重唇魚、極邊扁咽齒魚、蘭州鯰、似鯰高原鰍、甘肅金鱒等。⑴土著經濟魚類的研究和繁育。

近年來,我站已經開展了對劉家峽水庫的甘肅金鱒、蘭州鯰、黃河鯉魚、厚唇重唇魚、極邊扁咽齒魚、似鯰高原鰍等多種土著經濟魚的人工馴化、養殖、繁育工作,并深入地研究、了解它們基本的生物學特性,使這些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能夠存活,部分種類能夠人工繁殖,建立起了穩定的種群。這項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正在擴大馴養范圍,使更多的土著經濟魚類種群得到較快恢復。⑵土著經濟魚類的保種。在農業部、甘肅省農牧廳的支持下,2007年11月,《黃河劉家峽土著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通過評審,是甘肅省成立的首個國家級土著魚類保護區。該保護區重點以蘭州鯰、黃河鯉魚、似鯰高原鰍等土著魚類為保護對象。

目前,在該保護區已設立了甘肅劉家峽(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管理局,其主要職能是加強對劉家峽水庫重要漁業資源保護、漁業資源增殖和負責捕撈管理,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和瀕危野生動物救護,進行水生動物飼養、馴化,加強水庫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區的建立,使劉家峽水庫稀、特有土著魚類的主要產卵場、索餌場和棲息地的原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群體數量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可為中國在研究瀕危、珍稀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繁殖生理學、生態學、行為學等許多研究領域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奠定基礎,從而達到保護甘肅土著魚類的目的。

2.魚類產品初加工。調查發現,在劉家峽水庫周邊,出現對水庫魚類初加工的場地,基本以做成速凍制品、油炸制品、干片魚等,向省內外各地銷售。比如池沼公魚制成干魚,大規格虹鱒制成速凍三文魚等,大力發展了綠色食品,打造了綠色品牌。

㈡水域資源利用情況

1.利用低水溫發展冷水性魚類生產。由于劉家峽水庫年平均水溫為11.5℃,5月~9月平均氣溫大于15℃,但能保證冷水性魚類生長,并且冬季不結冰,水溫也適合冷水性魚類生長,這樣可以保證冷水性魚類一年四季均可進食,加快了生長速度,增加了經濟效益。

2.高溶解氧適合魚類生長。調查顯示劉家峽水庫年平均徑流量為263億方,平均年交換量8次。溶解氧含量平均值在10.82毫克∕升。一般飼養魚類溶解氧需要大于3毫克∕升,由此看來,劉家峽水庫溶解氧條件對養殖比較理想。在水庫內進行了漁業生產,發展了放牧式養殖、網箱養殖,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在還帶動了很多農戶和個體在水庫開發網箱養殖技術。

3.好水質發展水庫孵化技術。由于劉家峽水庫,水質良好,溶解氧含量高,營養元素豐富,年平均徑流量和交換量大,水溫條件符合魚苗的孵化。近年來,我站在劉家峽水庫漁場網箱場進行了虹鱒魚的孵化,已取得成功,孵化效果較好,孵化率達到了70%以上。由于溶解氧含量高,水溫基本恒定,采取網箱孵化,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減少了虹鱒魚的生產成本,經濟效益很客觀。

4.旅游帶動了休閑漁業的發展。由于劉家峽水庫的自然風光和炳靈寺的旅游,帶動了劉家峽水庫的休閑漁業發展,各種游覽船、快艇,餐飲在短短幾年數量大增,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㈢劉家峽水庫漁業資源可開發潛力分析

1.劉家峽水庫,水質良好,溶解氧含量高,營養元素豐富,年平均徑流量和交換量大,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適合水產養殖,具有發展漁業巨大的潛力。

2.以浮游動植物為食的鰱鳙魚在其生長期內可以利用的浮游動植物量可粗略劉家峽水庫1.0666萬公頃水體面,初步結論可以得出劉家峽水庫理論年鰱魚生產力為1.32×106千克,年鳙魚生產力為4.71×105千克。然而由于養殖規模、魚苗投放、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劉家峽水庫年產濾食性魚類量遠不及理論數據,還有著很大的開發潛力。

3.劉家峽水庫常見底層主要魚類為鯉魚和鯽魚,根據底棲動物生物量調查結果,對該水庫底棲動物的魚產力做一簡單估算。劉家峽水庫水域面積1.0666萬公頃,粗略計算出該水庫底棲動物漁產潛力為4.32×105千克,假設魚類對底棲動物的利用率為25%,餌料系數為5,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年漁產力約為2.2×104千克。由此可見,劉家峽水庫底棲動物漁產潛力還是很大,具有可開發的價值。

4.經調查發現,劉家峽水庫存在引進魚類8種,土著水生動物23種,是一個蘊藏豐富魚類的種質資源庫。但是,目前已開發的土著魚類只有2種~3種,且經濟效益很顯著。根據現有開發土著魚類的技術力量,對劉家峽水庫土著魚類的開發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5.水中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而劉家峽水庫生物營養鹽類含量:硝態氮含量最豐富,均值為0.691毫克∕升;氨氮均值為0.19毫克∕升;亞硝酸鹽氮值為0.016毫克∕升;總氮均值為0.278毫克∕升;總磷均值為0.137毫克∕升;總鐵均值為0.043毫克∕升。由此見,劉家峽水庫生物營養鹽類并不是非常豐富,不可能促進浮游植物等大量繁殖生長,就不可能為濾食性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對放牧式養魚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更適合發展設施養殖,首選網箱養魚。而劉家峽水庫面積1.0666萬公頃,水質條件又好,發展網箱養殖的潛力很大。

6.劉家峽水庫所在地區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水溫為11.5℃,經多年監測,劉家峽水庫庫水年水溫變化在4℃~25℃。如此好的低水溫條件,對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具有很大潛力。

7.劉家峽水庫冬季除個別庫灣淺水區及沿岸發現有少許結冰外,庫區一般不封冰。無霜期191天,年平均日照2602小時,日照率58%。采用網箱養魚增長了魚類的進食期,縮短生長周期,增加了經濟效益。因此,發展網箱養魚開發潛力可觀。

8.劉家峽水庫旅游業正在逐步發展,游客每年都在增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休閑漁業的開發空間很大,特別是開展特色休閑漁業潛力很大。

七、對劉家峽水庫漁業資源利用和開發的建議

㈠強化管理,提高土著魚類資源的保護意識土著魚類資源枯竭,水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間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質量。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環保部門要做好對劉家峽水庫強化管理,對發電站進行環評監督,檢查各項環評指標的落實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補償措施。同時,還要大力宣傳保護魚類資源的重要意義和重要性,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廣大群眾保護魚類資源意識,使保護魚類資源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同時,要加大漁政執法力度,嚴格按照法律規章管理魚類資源。

㈡合理放養苗種,做好水庫漁業可持續發展由于自然產卵孵出的魚苗數量理論上達不到該水庫能夠提供的魚產力水平,因此,可以適當人工投放能夠適應該水庫自然條件的各種適宜苗種,根據國內相關資料,在魚種規格13.2厘米,放養魚種回捕率約40%,商品魚的起捕率達到70%左右。苗種投放比例一般為鰱鳙等濾食性魚類占65%~70%,其他經濟魚類占30%~35%,其中鰱鳙比例一般維持在1∶2.5為宜。

㈢加強庫區漁業資源調查,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加強對劉家峽漁業資源調查工作,掌握魚類資源變化情況,及時提出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方案。定期調查監測水庫水質及浮游動植物和底棲動物量,為漁業生產提供適時理論參考數據。做好資源調查、評估魚類資源可捕撈量,定期提出庫區主要種類捕撈限額建議,以此來保護土著魚類的繁衍和生息。合理捕撈達到規格的商品魚,做到“捕大留小,適時投放”。

㈣建設自然保護區,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黃河劉家峽土著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要做好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保護工作,使魚類主要產卵場和棲息地的原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不受影響;庫區中有多種經濟土著魚類,做好它們的增殖養殖,就能夠顯著提高該水庫漁業資源利用率,同時可以達到保護特有土著經濟魚類的目的。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6

1生態旅游本土化

1.1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紀60年代,生態旅游一詞于1983年由美國學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啟發下提出,同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獻中使用“生態旅游”一詞并將其定義為“前往相對沒有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游”,并強調生態旅游的區域是自然區域[6].Roberto指出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同時對生態旅游系統保護有積極價值和貢獻,也 為 當 地 居 民 創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組 織(WTO)特別推崇“綠色環球21”(GreenGlobe21)之《國際生態旅游標準》成為全球旅游業的核心規范體系,并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實現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聯合國曾將2002年命名為國際生態旅游年,同年生態旅游專業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創建,生態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態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學界的重視,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對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關生態旅游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態旅游研究的重點是市場細分,野生動物觀賞的生態影響,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但對一些重要領域,如旅游質量控制,旅游外部環境、旅游組織和生態旅游整合的研究匱乏,生態旅游研究目前仍處于發展期[8],并從供給、市場需求、旅游組織、旅游影響、外部環境等角度綜合闡述生態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認為需要規劃一個全球性的生態旅游保護地網絡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當地社區積極變化,維持和提高保護地的生態健康,關鍵主題是通過學術研究和教育,生態健康,社區參與和發展,構建合作關系來使生態旅游的觀念深入人心[9].我國旅游學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生態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等.在生態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國的生態旅游當前仍處在市場培養階段,只有依靠嚴格自律的真正生態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惡化[10].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學者從生態旅游主體、屬性、生態旅游與社區關系等方面發表對生態旅游發展的質疑并提出新的見解,劉德謙曾指出,由于“大眾旅游不利于生態保護,大眾旅游承擔不了生態旅游的責任,生態旅游的消費標準與我國大眾游客的消費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國尚不具備大面積開展 生 態 旅 游 的 條 件[11].葉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觀點,認為大眾旅游由于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實際上比小規模旅游更能保證資源循環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實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續性的,大眾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只要滿足了生態旅游的衡量標準,某些生態旅游活動也可以歸于大眾或者大規模旅游之列[12].葉文等對比中西方生態旅游發展,提出生態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態旅游市場呈現出一元特征,而中國則必須同時考慮市場的消費和培育雙重功能,構造高端和大眾二元結構的市場.大眾生態旅游是現階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嚴 格 生 態 旅 游 的 一 個 有 益 過渡[13].1.2生態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將某一事物轉換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過程.生態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國社會、經濟、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是一種能夠較好地滿足當前國內多元化市場對生態旅游產品需求,使大眾旅游者能夠獲得自然體驗、接受環境教育、認識和體驗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生態旅游者,同時也能夠為高端生態旅游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和服務的本土化旅游發展方式.由于我國生態旅游資源富集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本土化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替代產業,在升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社區受益及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補償的重要渠道.文中將以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陜西南部(陜南)為例,辨析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基礎及可行性,探討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途徑和策略.

2實證研究

2.1陜南生態旅游資源特征陜南面積69950km2,占陜西省土地面積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漢中、安康和商洛3市31個區(縣),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陜西生態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單元,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點富集,高質量生態旅游資源區域集中連片[14],陜南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珙桐、紅豆杉、銀杏、水杉等,既是全國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敏感地區.陜南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也集中在這一區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關注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發展機會,使當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對自然環境和生態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因而可成為陜南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2.2陜南生態旅游市場特征通過考察陜南生態旅游者的收入、年齡、教育背景、產品偏好、市場行為特征、環境保護意識與支付意愿、及其對環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場規模等指標,并將其與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者進行對比,可發現兩類生態旅游市場的顯著差異(表略)2.3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可行性陜西南部擁有雄奇壯麗的秦巴山地和漢江流域自然風光,因為受人為干預較少、保存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所以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和潛力.但受地理環境、交通以及產業分布等因素制約,陜南經濟社會發展與關中、陜北差距顯著,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為加快陜南的經濟社會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關于陜南突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陜南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突破發展”、“旅游產業是陜南最有條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發展的產業之一”,并進行配套政策扶持.隨著西漢、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繼開通,川陜、西武等高速公路、農村公路基本建設的加快發展,漢中、安康機場的改遷建工程動工,陜南結構合理、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格局逐步形成,并實現與關中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和武漢經濟區的通暢連接,陜南區位條件和可進入性進一步提升.同時,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長,居民消費理念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呈穩步增長態勢,為陜南突破發展和生態旅游發展帶來契機,生態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資源優勢、市場條件、潛力和發展前景.

3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策略

3.1建設陜南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秦巴山地和漢水、丹江、嘉陵江獨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陜南獨特的亞熱帶生態景觀,秦、隴、荊、楚、巴等文化形態在此融匯并形成濃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風情,近年來陜南開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為陜南生態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以西安為代表的關中城市群、成都、重慶、武漢、天水、蘭州、鄭州等周邊城市的風光風土人情迥異的陜北地區、滬、京、粵等經濟發達地區,則為陜南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客源市場或潛在客源市場.陜南三市應通過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態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和分區開發詳細規劃,打造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建設和提升精品生態旅游景區.根據陜南生態旅游資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開發價值,對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及紅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生活地實行核心區嚴格保護措施,嚴禁旅游開發和其他商業活動.針對不同旅游市場開發多層級旅游產品,在秦嶺南坡留壩、佛坪、寧陜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質遺跡帶等,限制性開發珍稀動植物觀賞、生態環境認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營、觀鳥等低容量、小規模的生態旅游活動;在秦巴山地和漢江谷底盆地以金絲峽、南宮山、長青-華陽、天華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見長的自然景觀帶,開發適合大眾旅游市場的自然觀光體驗、休閑度假、探險健身、娛樂、會議等旅游產品;依托陜南獨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園風光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利用陜南高速公路網,建設一批具有陜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鎮,如寧陜、嵐皋、洋縣、佛坪、留壩、柞水、商南、鎮安、紫陽、石泉等,發展縣域經濟,使之成為陜南突破發展重要的增長極.通過“綠色陜南,生態家園”樹立陜南統一的旅游形象和營銷品牌,使陜南成為具有集自然風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探險獵奇等為一體的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形成一個國內有影響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陜南國家級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可得到國家優惠政策及資金的扶持,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和建設.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資金等方面也可獲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進一步將陜南打造成為在城鄉統籌、融資、土地管理、資源要素市場化、生態補償等綜合改革示范區,加快實現陜南經濟社會的突破發展.3.2依照產業生態化和循環經濟目標構建陜南旅游產業生態集群產業集群使得旅游供應鏈組織起來開展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實現旅游目的地所有單位協同作用,從而提高目的地的競爭力[15],并通過產業集聚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旅游集群也會因為在有限的空間內,因旅游企業如飯店、餐廳、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環境污染、資源和生態破壞、旅游服務質量降低等問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為目標,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陜南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目標實現和布置旅游產業,如餐飲、住宿、娛樂、旅游設施和裝備制造、交通企業的生態集群,加快企業環保設施建設和改造,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通過旅游產業生態集群,使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動產生的不良影響.旅游企業及所有旅游生產、服務活動的參與者要按照產業生態化目標來優化能源結構,盡可能使用清潔能源,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資和能源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創造條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生態旅游真正成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最佳旅游方式.3.3構建本土化生態解說系統旅游解說系統是由導游講解、解說牌及標識、游客中心、旅游手冊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說要素組成的一個有機系統.生態旅游區環境解說系統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向旅游者傳播環境知識、傳授環保技能,幫助旅游者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和價值觀,從而實現環境教育的目的[16].國外生態旅游解說系統的設計注重體現環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審美觀念的差異,國內生態旅游解說系統多注重向旅游者傳遞旅游區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傳說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對旅游者進行地理成因、環境保護等科普教育.陜南生態旅游改革示范區應建立本土化生態旅游解說系統,將陜南生態系統類型、成因、結構和分布規律、生態演替規律、珍稀動植物保護、陜南歷史人文地理、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等科學知識,與中國傳統審美習慣結合起來,通過生態旅游導游員生動的專業講解,以及清晰、簡潔、準確的文字、標識、圖件、電子讀物等,使旅游者樂于接受生態教育,樹立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培養真正的生態旅游者.3.4加強環境監測和生態管理陜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極高,生態環境復雜而脆弱,同時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發展的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建立和完善環境監測系統,加強旅游對環境影響和變化的監控,尤其要加強對瀕危動植物生活影響的研究.可利用現代化的研究設備如用無線電通訊、高空成像、衛星、遙感紅外線、帶環無線電跟蹤等先進技術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準確掌握動植物的數量分布消長和活動規律[17],為陜南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數據和方案.要加強生態管理,根據功能分區合理測算陜南生態旅游承載力,加強對旅游企業、游客、當地居民等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陜南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培養旅游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針對迅速增長的陜南自駕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務系統、游客救助系統,并加強游客生態倫理教育,提供環境友好型的服務、設施設備和商品,改善他們的環境態度.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參與陜南生態旅游管理和經營的機會,使他們真正受益于生態旅游發展,從而增強他們的社區責任并自覺保護環境.3.5開展基于產品差異化的區域旅游合作陜南三市在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和文化傳承的統一性,西漢、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繼開通使得三地連接西安、重慶、成都、武漢、蘭州、鄭州等重點客源市場的旅游環線逐步形成,成為建設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的重要基礎,三市還需根據市場需要,比較各自資源優勢,進行旅游產品及服務特色化、差異化設計開發,形成完整的旅游環線和差異化產品,降低產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質低價競爭,并通過差異化價格滿足細分市場需求,以差異化產品和優質服務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增強市場競爭力.隨著陜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異化產品設計也利于培育區內客源市場,實現區域內客源互送.在區域總體旅游形象下,根據地域資源特色和文脈差異塑造不同的次級旅游形象,賦予旅游目的地產品豐富完整、體驗多樣、服務規范、旅游無障礙的區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聯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產品,創造為游客所感知的陜南旅游獨特價值和難以為對手模仿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旅游市場的認同和忠誠,占據區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 国产欧美另类第一页 | 又黄又爽的视频 |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a国产片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在线日韩欧美 | 国模双双大尺度炮交g0go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1 |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视 | 亚洲综合日韩在线亚洲欧美专区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伊人精品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a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乱色 | 日韩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国产视频不卡 | 国产一级特黄a大片99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a毛片 | 精品视频网站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欧美熟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国产成人a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日韩 国产 在线 | 日韩欧美在线电影 |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二区三区 | 毛片免费观看成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永久牛牛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