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1
>> 淺談物流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策略 物流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前景 物流行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新疆鐵路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 物流信息網絡平臺構建對物流行業影響分析 物流行業“物聯網”信息化應用的業務研究 淺析蘇州市物流行業信息化現狀及對策 淺談通信運營商在物流行業信息化領域的發展機遇 2008年中國物流行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 新時期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 鋼鐵企業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應用 淺議物流信息化建設 新時期鋁行業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 船舶行業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的研究與建設 淺談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 物流行業SWOT分析 構建物流企業信息化平臺 新百電器 信息化物流平臺全景解析 物流信息化: 連鎖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饒國政,馮志勇,張麗,聶旭飛.基于本體的物流行業知識庫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25(9):2734-2737,2740.
[3]田青,白衛東.物流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物流科技,2010(1):96-98.
[4]曾玉霞.國內物流行業信息化建設情況初探[J].學科探索,2007(3):48-49.
[5]賽迪集團.2008年中國物流行業信息化發展的五大趨勢[J].信息與電腦,2008(1):37-38.
[6]林軟耘,黃晨,顧建王.物流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前景[J].產業經濟,2013(2):299.
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2
關鍵詞: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現狀與發展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Bin Hou, Xiao Jun, Zhang Wei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unan Indu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hinese logistic enterprise. Most of them haven’t been provided with the ability of manag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enterprises that hold information systems require the bottom informatization demand. The primary content of pres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build the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 After describing the actuality of medium-minor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 few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restrict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evolution. Ultimately it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volution.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我國物流信息化尚處在起步階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國具有巨大挖掘潛力和長期的發展前景。但“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意識淡薄,物流信息化標準缺乏,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流信息系統以及物流信息技術人才嚴重缺乏”仍是制約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如何突破這些瓶頸,是目前急需IT廠商和中小物流企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現狀
據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的中小物流企業數量將以每年16%~25%的速度發展。中國物流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同行小、亂、雜的競爭環境,同時又要面對國外巨頭大、精、專的競爭。這時候,利用信息化實現差異化的服務競爭已經成為面對挑戰、提升實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盡管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較快,但是不得不承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整體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很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1000萬家中小企業中,實現信息化的比例還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不少貨運企業經營者都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物流管理軟件真正適用于中小企業的產品太少。
1、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較少,應用范圍有限
調查顯示,在國外物流企業得到普遍采用的條碼技術、RFID、GPS/GIS和EDI技術在中國物流企業的應用不夠理想。同時,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的倉庫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自動導向車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在中國的眾多中小物流企業中卻應用不多。
2、信息化對企業運營生產環節的滲入層次較低
經過調查發現,在信息化水平較高的物流企業,其企業網站的功能仍然以企業形象宣傳等基礎應用為主,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的比例相對較少。同時,已建信息系統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倉儲管理、財務管理、運輸管理和訂單管理,而關系到物流企業生存發展的有關客戶關系管理的應用所占比例卻很小。
3、中小物流企業的實力較弱、技術有限,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流信息管理軟件,信息化程度很低
物流信息軟件是管理軟件,需求的個性化和生產的批量化是難以統一的,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標準,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軟件開發成本極高。而中小物流企業的起點很低,資金相對缺乏,業務范圍僅限于運輸管理、倉儲管理方面,市場上缺少適合中小物流企業起步的信息系統[1]。
事實上,目前較低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物流業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制約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幾大瓶頸問題
由于中小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還沒有定型,不同模式的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大不相同,信息化需求的模糊與混亂,成了物流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障礙。我國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尚處在起步階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國具有巨大挖掘潛力和長期的發展前景。經調查分析,目前制約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意識淡薄
物流信息化已成為美國工商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改進客戶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基本手段,更成為企業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前提條件。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更是將為客戶提供的信息服務內容作為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依據。而在湖南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現狀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中小企業都沒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戰略高度來認識,往往是以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為出發點建設物流信息系統,忽視對客戶物流信息服務的建設,這種觀念上的差距嚴重影響了物流信息系統的投入力度和實施效果。因此,必須將服務作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圍繞提供客戶服務水平來改造物流管理模式與運作流程,并以此為業務需求來建設合格的物流信息系統。
2、業務尚未定型,信息化標準缺乏
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都是在自己傳統優勢業務的基礎上開展信息化建設,缺乏規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標準。物流信息系統的標準較為混亂,不成體系,難以互聯互通,難以實現信息共享。這也就形成了中小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投入的資源浪費情況嚴重,由此產生信息交換斷層,從而制約了整個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鑒于此,眾多物流企業,均呼吁國家出臺規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標準,以降低企業開發軟件的投入成本。
3、信息技術應用和物流設備落后
信息技術應用的落后,嚴重制約了中國物流行業的發展,使得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物流信息交流活動難以順暢進行,削弱了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力。目前,信息技術在中小物流企業方面的應用不僅比較少,而且應用層次較低,計算機應用多局限在辦公自動化和日常事務處理方面。根據中國倉儲協會調查,絕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擁有信息系統的中小物流企業中,其信息系統的業務功能和系統功能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訂單管理、貨物跟蹤、倉庫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服務系統,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國外物流企業得到廣泛應用的條碼技術、RFID、GPS/GIS和EDI技術在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的應用也很不理想。另外,多數國內中小企業物流設備也都比較陳舊,應用不多,包括立體倉庫、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導向車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在內的物流自動化設施基本沒有得到應用。與國外以機電一體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動化相比,差距很大[2]。
4、復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由于物流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專業人才奇缺,尤其是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人才十分匱乏,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當前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我國中小物流企業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化技術。人才是實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關鍵,目前中小物流企業普遍缺乏復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這直接導致物流信息化的實施與推進困難。
三、我國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1、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
通過采用先進的信息與網絡技術,促進政府的職能轉變,大大加強政府監管水平與監管能力,極大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政府應制定法律法規,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做好物流信息化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是物流業健康發展和規范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做好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形成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和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物流整體效益最優化[3]。
2、加快物流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中小物流企業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現代物流管理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目前國內物流人才匱乏、尤其缺乏具備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技能的物流人才。隨著信息技術、自動倉儲技術、包裝技術、裝卸搬運技術及相應設備大量在物流活動中的應用,物流企業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也要求進一步提高。所以,大量的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備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技能的復合型物流人才已成為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3、推進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
積極推進中小物流企業管理信息化,采用最新的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和物流活動相結合,促進條形碼技術、RFID技術、“3S”技術、ERP技術等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加快構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臺,大力推進物流電子數據交換(EDI)的普及和應用,制定物流信息的標準和網絡接口規范,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機制,提高物流領域的信息化水平[4]。
4、尋求政府的金融支持
客觀地講,我國的大部分中小物流企業是在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三缺政府扶持的困境中發展起來的。政府采取相應的扶持措施對于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政府對于中小物流企業的金融扶持也是其他部門無法替代的[5]。就政府而言,①提供財政援助。國家應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行,適當增加對中小物流企業的財政支持。②向中小物流企業發放優惠貸款。國家各金融機構在不突破信貸總體規模的前提下,應適當提供一部分資金,用以支持中小物流企業,尤其是對那些講信用,效益好的中小物流企業可以采取傾斜政策,為中小物流企業的融資提供便利,不斷刺激中小物流企業的迅速發展。
四、結語
我國有遠見的中小物流企業都在積極關注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積極開發或引進基于互聯網的物流信息平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如EDI、GIS/GPS、ERP、EC等),建立物流信息系統,以求把本企業的業務活動提高到新的水平,并且盡快地融入一體化的全球物流網絡。未來,隨著物流國際化、物流高級化的發展以及現代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物流系統各個環節的作業將會出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為主的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系
參考文獻:
[1]黃立君,陳立.中國現代物流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 物流科技,2006.5:57-58.
[2]張鐸,柯新生.現代物流信息系統建設[M].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8-10.
[3]王三武,騰靖.淺析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ERP之路[J].物流科技,2006.6:56-57.
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3
一、會計信息化發展原因分析
(一)知識經濟是會計信息化產生的外部條件
知識經濟最早于1992年由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的。知識經濟作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就是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高新技術的迅速產業化。它不僅僅對社會、經濟以及個人帶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而且必將對提供企業管理信息、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服務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處于企業管理核心地位的會計管理也產生諸多影響。從會計界的反思來看,知識經濟是挑戰也是機遇,是會計獲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機會。
知識經濟的產生,使原來的會計電算化已不再適應時代潮流,新的會計信息化理論脫穎而出。主要表現在:第一,知識經濟以信息傳遞的快捷、開放為特殊條件,因而在加工與輸出財務信息方面,對會計電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識經濟中的新產業將蓬勃發展,它們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生產要素,是知識信息依賴型的、明顯區別于傳統的經營模式,這對于現行的傳統企業管理模式,尤其對現行會計工作是一個很大挑戰,隨著新會計模式的出現及運用的普及,會計電算化便獲得了新的內容,并在新的業務處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是通過會計電算化這一企業財務信息加工系統,向企業內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財務信息,這就必然要求實現財務信息網絡化。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預測,知識經濟將是會計電算化極其普及與繁榮的時代,企業的會計只有實現高質量的財務信息處理與輸出,才能滿足知識經濟下對財務信息的高要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是提供高質量財務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來企業會計輸入、加工以及輸出其財務信息的主要作業形式,企業的內部業務處理和外部信息輸出都將全面采用網絡處理。因為每個公司都有網址,企業對外公布的財務信息都可以被投資者上網瀏覽到。絕大多數公司都是通過網上的在線服務方式對外提供財務信息,財務信息不上網的公司會處于籌資劣勢,必將缺乏競爭力。知識經濟的到來,將是人力資源會計等新的會計模式流行和發揮作用的時候,新的會計模式必將要求新型的電算化軟件來完成新的業務處理方法。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統的產生及流行,也會推動以其為平臺的會計軟件的發展。
總之,知識經濟的產生,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會計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進而引起現在的會計電算化的革新,逐步朝著網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這正是新興的會計信息化理論產生的外部條件。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會計模型之間的矛盾,是會計信息化理論產生的內在因素
人類正在步出工業社會,而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無疑對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當然包括會計在內,必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并對傳統會計模型提出新的挑戰。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會計模型的沖擊,主要表現在會計的存在和發展方面,除了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還受信息技術的制約。從理論上講,會計模型中的所有規則都應當與其所存在的客觀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然而所有這些規則的建立,卻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術上實現的可能性。手工會計技術在傳統會計模型中的地位,僅僅是記賬、算賬的工具,如果把現代會計信息技術,僅當作自動化,而不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建,那就如同當企業面臨困難時,只要花錢添購一些電子計算機,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樣。
會計模型是會計實踐的反映,是按照會計實踐的一定特征對會計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種社會經濟環境的會計實踐是豐富多彩的,雖然豐富多彩的會計實踐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會計模型,但是目前的各種會計模型,拋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實質來說都是建立在亞當。斯密傳統分工論基礎上的會計模型(傳統會計模型)。由于信息社會的到來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巨大變化,當然要求會計對此做出相應的反應,否則將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傳統會計模型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是與工業社會的經濟環境和手工的信息處理技術相適應的,它與信息社會對會計核算、管理、決策的要求當然相差甚遠,因而傳統會計模型在處理信息社會的經濟事項時,所表現的困惑必將在所難免,傳統會計模型無法適應現實需要,無法提供恰當充分的信息,勢必會使投資者轉而尋求其它信息來源。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電子記憶、數據處理、通訊傳輸等功能,它一開始進入會計領域,便展現出一種廣闊的前景。由于現有的電算化會計系統是基于傳統的手工操作模式,雖然在處理手段上有了明顯變化,可是其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規程并未因為計算機技術而有所改變。由此可見,當前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僅僅是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適應傳統會計模型,而傳統會計信息處理的程序和規則并不是因為有了計算機以后才出現的。所以筆者認為,這些傳統的會計處理程序和規則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具有適應性和協調性。為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建立信息時代的會計模型,這是會計信息化理論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企業信息化對會計信息化的影響有了外部的和內部的原因,這一部分就沒有提出的必要了,可以和前兩部分合并或者去掉.
國家信息化,企業是基礎。所以企業信息化是當前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企業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實現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即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對生產過程的設計、制造、測量和控制實現自動化。企業信息化的另一目標是實現計劃、財務、人事、物資、辦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動化,并通過網絡使企業內部信息交流暢通,監控物流的整個過程。所以,企業還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統(MIS),力圖實現從生產到管理的全面自動化。會計信息系統(AIM)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該系統產生了企業70%以上的信息,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實現會計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談不上企業管理的信息化。
現行的大多數AIM已本能地成為企業MIS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與生產、設備、采購、銷售、庫存、運輸、人事等子系統脫節的弊端,而且會計內部各子系統之間是以轉賬憑證的方式聯系,造成數據與內外子系統之間均不能共享,信息不暢通,影響了財務管理功能的發展。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會計軟件與其它軟件相融合,達到內外數據共享,這是對未來會計信息系統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業信息化還要求未來的會計信息系統應具有開放性,能利用網絡技術對信息發送與接收,為其它相關的部門、行業提供綜合信息服務,這也是會計信息化必須解決的問題。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引發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會信息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然而企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基礎,會計信息化又是企業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必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一般是指在會計領域中使用電子計算機的通俗說法。主要包括電算化會計制度的確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運用、電算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都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處理會計業務,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但兩者的內涵決不相同,其
主要區別如下:
(一)歷史背景不同
會計電算化是產生于工業社會,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會計業務的處理量日劇增大,會計工作的處理方法日漸落后,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加強信息處理力度,所以采用電子計算機對會計業務進行處理。會計信息化則產生于信息社會,在信息社會中,企業的財富=經營+信息,可見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識經濟的產生,使企業由原來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向著知識密集型發展,誰擁有高新科學技術誰就擁有財富。總之,信息社會要求社會信息化,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信息化必然要求企業信息化,會計占有企業70%以上的信息量,企業信息化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化。
(二)目標不同
現行的會計電算化的信息系統是基于手工會計系統的基礎發展而來,其業務流程與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為了減輕手工操作系統的重復性勞動,提高了效率;而會計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統,是從管理者的角度進行設計的,能實現會計業務的信息化管理,充分發揮會計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術手段不同
現行的會計電算化系統由于開始所產生的環境束縛,主要是對單功能的計算機設立的,后來的會計電算化軟件也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和改善;而會計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統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設計的,其實現的主要手段是計算機網絡及現代通訊等新的信息技術。
(四)功能范圍和會計程序不同
會計電算化是對手工會計系統的改進,是在手工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會計程序是模仿手工會計程序而進行,也就是以記賬憑證為開始的,最后實現用計算機對經濟業務進行記賬、轉賬、提供報表等功能;而會計信息化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根據現代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實時性的特點而產生的,它是從管理的角度進行設計,具有業務核算、會計信息管理、決策分析等功能,其會計程序是根據會計目標,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術重整會計流程。
(五)信息輸入、輸出的對象不同
會計電算化的信息系統主要是為財務部門設立的,設計時只考慮了財務部門的需要,由財務部門輸入會計信息,輸出時也只能由財務部門打印后報送其他機構;而會計信息化是企業業務處理及管理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其大量數據從企業內外其他系統直接獲取。輸出也是依靠網絡,由企業內外的各機構、部門根據授權直接在系統中獲取。
(六)系統的層次不同
會計電算化以事務處理層為主,會計信息化包括事務處理層、信息管理層、決策支持和決策層。
(七)理論基礎不同
會計電算化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環境,是與手工信息處理技術相適應的,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原材料,產品、廠房、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的管理,企業組織機構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縱向多層次的等級管理機構,是在亞當。斯密的傳統分工論基礎上的工業社會理論的會計模型。而會計信息化是在信息社會中產生的,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它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對會計信息處理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對象的方法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其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會計信息,進而實現會計信息的成本最低、質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務最優的要求。
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雖有上述區別和差異,但兩者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企業在實現會計核算的計算機處理之后,必然要求對會計業務進行系統化的計算機管理。由此可見,電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礎階段,信息化是電算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為加快會計信息化發展,必須首先全面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使企業信息系統各部分之間協調發展,為會計信息化培育良好的發展和運用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對會計信息化的
研究工作,研究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原理、會計業務流程、現有的會計制度、財稅管理制度的影響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規劃和發展21世紀的會計信息系統。
三、會計信息化的特征。
知識經濟的產生,給會計帶來巨大影響,影響到了會計系統的硬件(信息處理的工具)、會計系統的軟件(信息處理的程序)和會計信息的內容(技術資產)三個方面。現代計算機技術正在改寫紙張、筆墨、算盤等傳統信息技術的歷史;現代會計電算化軟件正在改寫建立在只讀寄存基礎上的傳統會計循環;現代網絡通訊技術正在改寫以會計報表為基礎的傳統會計信息的交換方式。而現代新技術革命的高速發展,則正在改寫以有限資源確認為基礎的傳統會計信息的涵義。由此看來,未來的財務報告將會有以下幾方面的改變和特點:
(一)從單一報表體系向多元報表體系轉變
會計報表是會計系統的主要產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與傳統會計的系統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在傳統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手工會計系統,具有只讀寄存的技術特性,從而決定其生成信息屬性的單一性。在過去的近百年中,財務報表體系雖幾經變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礎上的完善和改進。如果我們根據電子計算機具有隨機寄存的特性來重新設計和構造一個新的會計系統,那么這個系統將能夠完成多重信息處理的功能,從而使會計報表體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屬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們能夠允許用戶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種類、數量和質量,如同他們選擇電視節目一樣方便,那么未來的會計系統就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系統,用戶可以直接從系統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會計師來決定,會計的生存空間將自然得到拓寬。
(二)主體與關聯方信息并重
傳統會計系統是基于會計信息、財富分配用途,會計主體的確立是系統建立的前提。與此同時,工業時代的企業組織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為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須的外部環境。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組織的垂直機構正在發生網絡化的改變,這使會計主體假設開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時代如何恰當地提供主體及關聯方信息,從重視主體信息到主體與關聯方信息并重,代表著未來會計的一個發展方向。
(三)資源與技術資源并重
對有形資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業社會環境中企業得以持續經營的重要條件,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傳統會計系統也必須圍繞企業有形資源的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來展開。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得以持續經營的條件開始轉向技術的開發、利用和爭奪,有形資源在企業持續經營的地位日趨下降。在這種趨勢下,促使新的會計系統的建立必須從重視有形資源,轉向有形資源與技術資源并重。
(四)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會計信息都能夠數字化,且具有能夠匯總的經濟意義,即會計信息貨幣化的要求。但實際上,會計信息的計量并非只能具有單一屬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報表的方式。這種變化,將導致會計計量向非貨幣延伸,從貨幣計量轉向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重。
(五)從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與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歷來是會計慣有的傳統。隨著會計信息決策用途的不斷增強,一個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與投資決策對信息的及時性要求發生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頻率。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隨機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會計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謂的會計循環,進而使會計信息的日常揭示成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將被年度與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綜上所述,未來的財務會計必將朝著會計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而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為
我國會計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為實現會計信息化奠定了基礎。
四、企業的應對措施
(一)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是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前提。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各種信息傳輸網絡建設、信息傳輸設備研制、信息技術開發等設施建設。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一個寬帶、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國家信息主干網,逐步消除部門間、地區間的網絡分割壁壘、資源壟斷和體制。
(二)加強和完善安全認證體系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解決網上購物、交易和結算中的安全問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開展電子商務的關鍵。制定和完善安全認證體系,以確保網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統故障、計算機病毒和"黑客"攻擊,確保交易內容、交易雙方賬號及密碼的安全。
完備的法律法規是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運行的保證。政府應制定和頒布的內容包括:電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電子文件的規范、電子簽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認程序、知識產權的保護、商標權、企業和個人隱私的保護等法律法規,以保證電子交易雙方能按照共同的規則進行交易。
(三)做好并建立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連續不斷改進的過程,因此應建立一個由管理專家、規劃專家、系統分析員、運籌專家、計算機專家等成員組成的決策管理機構。在項目決策時,由該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調研、論證,分析需求,明確目標,細心聽取多方意見,從而增加決策透明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四)做好信息化建設準備工作,落實企業信息化建設資金
80%的企業認為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企業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業信息化是一項投資很大的綜合性工程,因此,在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時,必須對其進行包括技術、經濟、財務等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詳細的投資預算,設立企業信息化建設基金,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資,使資金落實到位,這樣才能保證企業信息化的順利實施。
(五)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質的信息技術隊伍
人才是關鍵,企業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知識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的"復合型"信息技術人才隊伍,這就要求企業通過加強人才培訓,技術交流與合作等方式來造就一大批精通專業知識,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專門人才,來推動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
(六)面對新形勢,從實際出發,采用新技術和新服務。
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借鑒發達國家大量出現的基于共享成本與優勢互補的虛擬企業、商業孵化器和戰略聯盟的網絡組織的經驗的同時,要發揮企業信息化的獨特優勢,以成本的相對收縮為基礎形成企業無邊界的擴張,而擴張的趨勢應以知識和市場為指引,通過技術、知識或組織的變革,有效處理市場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場知識,從而不斷創新強化基于競爭的知識優勢,最終企業的市場規模優勢的體現就是國家知識優勢的實現。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成長到一定規模實現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對于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會在解決具體難題的過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給企業帶來的改變,漸漸領悟到信息化可以幫助企業突破發展的瓶頸。但是無論是中小企業領導信息化意識的提高,IT人才的充實,還是信息系統帶來的企業效益的顯露,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因為企業信息化是一項長期的、綜合的系統工程,所以在制定企業信息化規劃時,就要從實際出發,既要全面系統,又要有所側重,在加速推進企業信息化的同時,積極穩妥地引導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對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質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業間信息交流的網絡平臺,再逐步建立起以行業為基礎,以典型企業為示范,匯集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最終達到實施電子商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涂建明。知識經濟下的會計電算化問題[J].會計電算化,1999,(2)。
[2]劉忠玉。我國會計電算化現狀及對策探討[J].財經問題研究,1999,(6)。
[3]張瑞君。計算機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張廣。會計信息體系結構的發展[J].會計研究,*,(10)
[5]臧慧萍。網絡經濟對傳統會計的影響[J].中國會計電算化,*,(11)。
[6]胡冬鳴。構建多元性會計信息網絡系統的理論與技術設想[J].中國會計電算化,*,(8)。
[7]葛家澍。當代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2)。
[8]鄺才忠。當代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國際化現狀比較分析[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4.(3)。
[9]張玉華。21世紀我國會計軟件的六大發展趨勢[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4)。
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4
關鍵詞 沃爾瑪 連鎖企業 物流信息
中圖分類號:F721 文獻標識碼:A
1沃爾瑪物流信息化應用現狀分析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連鎖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尤其是在經歷了信息革命以后,商業連鎖企業之間的競爭的關鍵已經逐漸從戰略管理能力轉移到了信息應用能力。如何溝通交流,如何實現信息在企業內部之間的快速傳遞,實現連鎖企業物流信息化運作,這些都是商業連鎖企業在運營管理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沃爾瑪在美國已有4000多家商店,而在全球已開店超過8400家,擁有員工210多萬,是全球第一大零售業巨頭。沃爾瑪作為世界連鎖零售行業的領頭羊,其物流信息化的發展一直走在行業的最前端。
沃爾瑪建有世界一流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一種多功能、集約化的物流節點。現代專業化的配送中心,能夠把收貨驗貨、儲存保管、裝卸搬運、分揀、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多功能、集約化和全方位服務的供貨樞紐。沃爾瑪擁有龐大的物流網絡,沃爾瑪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連鎖店鋪與之相關聯的配送中心構成了沃爾瑪的連鎖物流網絡,為了讓連鎖物流網絡發揮最大的作用,使各個連鎖店鋪與配送中心信息交換與商品運輸變得方便快捷,沃爾瑪采用各種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及強大的通信監控系統。沃爾瑪花費大量資金購買了一顆專用衛星,用來傳送公司的數據及其信息。這種利用以衛星技術為基礎的數據交換系統,使配送中心與各個店面實現了有效連接利用。在完成連鎖店鋪與配送中心的信息傳遞之后,配送中心對連鎖店鋪進行商品的配送。沃爾瑪擁有世界一流的衛星定位系統和電視調度系統,可以快速實現物流的配送。
2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現狀分析
我國零售企業的物流信息化建設較晚,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零售業的效率因為條碼技術的引進而大大提高。90年代中期以后,超級市場獲得了較快發展,這種新的業態的發展對連鎖零售企業信息化的程度要求也更高了。2001年始,為了抵御外資的進入,我國零售企業進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初期資金不足、規模較小、技術和管理都非常落后,于是選擇了重組和兼并,試圖通過擴大規模來抵御國外零售業的競爭。但是,連鎖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信息技術,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在短短的20年里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得不令人贊嘆。但是我們也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取得成績的畢竟只是少數幾家企業,大多數的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都還不盡如人意。總體來說,我國零售業物流信息化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尚存在不少問題:
我國連鎖零售企業對物流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足,資金投入不夠。我國零售行業的信息技術總體投資占零售總額的比例還不到0.2%,而國際零售巨頭基本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占其零售總額的2%以上。我國一些大型的零售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但整體水平比較低,對物流配送中心的實質并不了解。我國的配送中心規模較小,設施普遍落后,很多配送中心流程作業活動還處于人工操作狀況,既影響了配送速度,又影響了配送質量。我國零售企業由于缺乏資金造成現代化的物流信息技術應用程度較低,這樣很難實現物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這使得我國零售業在銷售成本上明顯高于國外大的零售商。我國零售業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物流信息化目標會是連鎖零售業各部門之間難以實現深入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缺少適應本企業發展的的信息化目標。
3沃爾瑪物流信息化給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的啟示
面對國外零售巨頭的入侵,我國連鎖零售企業實施物流信息化戰略已迫在眉睫,我國零售業的信息化現狀正面臨著信息化水平低、投入小以及缺乏統一的信息化標準和規范等主要問題, 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零售業的物流信息化意識薄弱、缺乏內在動力以及資金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參照沃爾瑪通過物流信息化推進沃爾瑪零售帝國不斷壯大的經驗, 我國的零售業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示:
加強對物流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連鎖企業要實現物流信息化就要不斷加大對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投入力度,包括物流的基礎設施以及原有設施的改造等;國家要鼓勵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推廣,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建立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物流配送中心。連鎖企業的物流活動是建立在配送中心的基礎之上的,建立現代化、適應信息化應用的配送中心才能使連鎖企業的物流活動更加順暢。現代化的配送中心要求企業在配送中心的建設時要充分考慮連鎖零售物流活動的要求以及為滿足其物流要求而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配送中心內部物流信息化體系。
采用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物流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技術的應用,我國連鎖零售企業要與時俱進,采用和探索與自己本企業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現代物流信息技術。企業在采用物流先進技術時,應注意按國際慣例和國家通行標準制定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規范物流設施和有關技術,進行物流標準化改造,對每個環節都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技術管理標準,并規范物流用語。物流標準化包括商品包裝的系列化、規格化,物流信息的條碼化,運輸、裝卸、儲存作業的集裝單元化,托盤、卡車車廂、集裝箱尺寸的標準化等。
制定科學合理,適應本企業發展的信息化的方針與目標。每一個企業同時也要根據本企業的資源現狀、行業現狀、地域特點等建立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不同,信息化的對策與方法也不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與企業自身相適應的物流信息化方略。企業的物流信息化要以物流業務需求為前提,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的物流體系,還要考慮與上下游之間的銜接,要改變“大而全”的傳統思想。不少企業一進行信息化建設就什么都想上,既不切合企業實際情況,也不符合市場需求,往往引發一系列問題,看似非常強大的物流信息系統無法正常運轉,不僅浪費了大量資金,而且建設物流信息化的初衷也難以實現。判斷物流信息系統的好壞,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應用效果。有的系統可能非常適合這個企業,但放在另一個企業身上卻完全行不通。只有企業采用符合自身物流業務流程的信息化系統,才能真正實現物流信息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此基礎上,還應根據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對物流信息化系統進行改進,物流信息化才能完全發揮作用,更好地為企業物流活動服務。
參考文獻
[1] 黃小青.零售業物流信息化新思路[J].中外物流,2006(03).
[2] 李國娟,陳曄樺,佟歡.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的物流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商貿,2002(5).
[3] 田原,柳炳祥.提升零售企業信息技術競爭力[J].商業研究,2008(07).
[4] 朱鼎勛,沐林英,張麗輝.連鎖企業物流信息化研究[J].物流科技,2008(05).
[5] 任美蓮.淺談物流信息化發展趨勢[J].科技資訊,2008(27).
[6] 趙崎.連鎖零售企業的供應鏈策略[J].中外物流,2007(01).
[7] 劉志海,萬麗榮,宋作玲.無線射頻識別(RFID)與條碼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8] 董素芹.加快我國零售業的物流信息化建設――沃爾瑪全球采購中的信息化管理給我國零售業的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會計版),2006(01).
[9]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41-50.
[10] 石軍剛.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及途徑分析[J].中國商貿,2010(20).
[11] 謝繁.沃爾瑪連鎖超市配送系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企業信息化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5
關鍵詞:知識經濟 物流管理 網絡化 模式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社會已經步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世界各個國家更加重視物流發展對于本國經濟發展、國民生活素質和軍事實力增強的影響。同時,物流量與服務的變化、物流與商流的一體化、物流的事業化、競爭的變化以及第三方物流(綜合物流業)的登場等因素也對物流管理的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隨著大企業組織結構形態網絡化發展,物流不但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也是企業集團增強競爭優勢的有效渠道。在產業制造模式變革的形勢下,隨著物流組織與實施形式的變化,企業集團需要建立物流網絡,實施網絡化物流運作模式,使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實現有效共享。
我國物流管理網絡化現狀
綜觀我國當前的物流管理現狀,可以發現隨著全球化市場的逐漸形成,物流企業圍繞客戶個性化需求展開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并逐步引入了網絡化物流模式。我國大型企業如聯想、海爾等, 近幾年在信息技術與物流的結合上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調查顯示,我國大中型企業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網絡化意識普遍提高,信息化、網絡化進程也在加快。
我國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物流網絡化水平普遍偏低。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多數中小企業決策者、系統開發商尚缺乏一種戰略眼光,只是根據現狀爭奪市場,沒有看到我國物流網絡化長期的戰略任務以及網絡化市場具有的較大潛力和長遠發展前景。網絡化水平偏低的具體表現為物流活動各環節的協同性差、市場適應能力低、信息缺乏有效集成等方面,從而造成了交貨期長、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這一現狀雖然有所改善,但還不能適應知識經濟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物流網絡化程度確實亟待提高發展。
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內涵
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是指對各成員企業的物流職能進行集中運作,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及關系網絡等互聯網形式,整合各個成員企業之間的物流組織和設施等資源,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物流運作實體,從而使得各個成員企業能夠通過共享物流技術,使資源獲得規模化的成本優勢以及高度專業化的物流效率,有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物流管理中使用網絡使得企業能夠以低廉的成本即時即地傳遞物流信息,物流過程也可以通過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即時予以安排,促使物流行業的管理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促使物流行業的管理的升級和進一步現代化。由于物流管理信息能夠即時甚至是提前于物流過程在相關環節中傳遞,物流管理系統可以搜集到充足的信息,從而提前測算并且模擬出最佳物流線路,以指導實際的物流管理過程,使得實際輸送貨物的過程變得相對自動化,也更加精確。這樣物流管理過程就消除了無效物流和冗余物流,有效縮短等待的時間,加上即時的響應速度和自動化的操作,使得“按需生產、短在途時間、無間隙傳送、零庫存”成為物流管理網絡化的理想狀態。可以將物流管理系統比喻成一條簡單的生產線,其中每個物流運輸的過程就像一道工序,在網絡化的基礎上,在軟件系統的控制下高效率地運作。
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的本質是一個動態運營與靜態運營相結合的復合運營系統,它利用集成思想、分工經濟和共同經濟等不斷開創集團產業與物流網絡的協同機會。物流網絡化管理要求對企業集團范圍內的物流活動進行全方位設計與全過程規劃,通過共享的物流網絡對不同企業的物流活動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實現物流功能的服務導向,為集團企業提供“第三利潤源”,有力地推進企業集團的物流網絡對產業環境的變化的“協調與最優化”。
物流管理網絡化呈現出諸多傳統物流所沒有的特征。第一,物流節點普遍實行信息化管理。物流傳輸過程中的終端都以點的形式存在,比較分散。實行信息網絡化管理后,可以即時即地了解物流動態,有效安排物流流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第二,信息流在物流過程中起導引和整合作用。信息貫穿于物流管理過程的始終,引導并監控著物流過程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具體來說,信息在物流管理過程中起到了事前測算流通路徑、即時監控輸送過程、事后反饋分析的作用,這與控制在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基本類似,實質就是即時反饋各階段的進展情況。第三,網絡化物流管理系統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互聯網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節點聯接起來形成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從而能在廣泛的區域發揮作用。大規模的聯合作業可以有效降低系統整體的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系統依賴性,增強抗風險能力。第四,整個系統具有無限的開放性。網絡是沒有邊界的,網絡帶來的便利性也是無法衡量的。它允許企業同時處理大量信息而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節點,無限量地協同處理業務。基于網絡的開放性,整個物流管理系統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和拓展的能力。這些是傳統物流管理無法企及的。
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研究現狀及構建
(一)研究現狀
當前,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的研究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領域,研究較少。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諸如網絡組織或企業集群、企業網絡等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則包括物流管理網絡化的形成動因、實施意義、運作特征等方面。
概括來講,物流管理網絡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分別是從關系觀視角研究企業網絡、企業生態系統戰略網絡、區域創新網絡、企業聯盟網絡和從組織理論角度研究企業網絡等。物流管理網絡化研究的視角主要包括基于經濟社會學的視角、產業價值鏈的視角、產業聚集的視角、產業創新的視角、產業生態的視角、產業聯盟的視角和基于供應鏈的視角等。相關學者們的研究大多從鏈條式的視角進行分析,比較單一地看待物流管理問題,并以資產整合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物流管理的各個元素間呈網絡化聯系的特點和知識經濟環境下知識信息資源在產業整合中的強大作用。此外,學者的研究大多以靜態研究居多,缺乏動態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定量研究,且其研究也缺乏系統性。
(二)模式構建
基于物流管理網絡化研究現狀,本文采取一個相對較新的視角來構建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即從物流需求方入手來展開研究。
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物流管理的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研究可以從點、鏈、群幾個角度來說明物流需求的結構及其層次性。點是指整個用戶網絡的末端節點,亦即終端。首先,將單獨的中小企業和消費者作為末端節點加以考慮。顯然,這些終端節點通常處于游離的狀態,其相應的物流服務需求呈現出離散性、隨意性和無規律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鏈是指整個用戶網絡中的鏈條,能夠起到物流運輸的中轉作用。其次,可把供應鏈中,所有與物流相關的如網絡型企業的各生產環節等子環節、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等子對象以及網絡型企業予以整體化,作為整個用戶服務網絡中的對象鏈加以考慮。群落是指某個特定的規劃區域。再次,可把產業集群中的各個相關企業,以及某些物流園區、工業帶、工業區、產業集群等特定規劃區域內的物流需求作為群落加以考慮,如美的工業園區、海爾工業園等。這些點、鏈、群落構成了知識經濟環境下的物流服務需求結構和層次,企業可據此提供集約化、快捷化、一體化和專業化的高效服務。
在認識到物流服務需求對象的結構和層次的基礎上,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構建的原則。總體上講,其構建原則有六點。首先,肯定和堅持物流的服務性屬性的原則,要謹記物流是服務于客戶的,它依賴于客戶而存在;第二,摒棄“重供給、輕需求”的觀念,物流是商流的延續,其中供給和需求應處于對等地位,有需求才能有供給,在物流管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平衡供給和需求,使物流管理協調發展;第三,堅持物流供給與需求相關的原則,有需才有供;第四,堅持全面掌握物流供給與需求的原則,強調全面性和整體性,用整體的戰略性眼光看待物流過程,統籌把握全程;第五,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分析供給與需求的原則,構建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必須對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有透徹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最后,堅持理性地認識物流服務需求的原則,這樣可以使人們面對問題時冷靜地審視環境局勢,以服務為宗旨,秉承客戶至上原則。
構建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旨在構建這樣一個物流服務模式,即借助于互聯網的網絡化鏈接獲得空間集聚效應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物流平臺,保障各個企業的物流服務的配套性和連貫性,同時通過不同物流專門化網絡的分立和整合來減少管理的復雜度,以期提高物流管理的專業化、集約化水平,這樣就可以按不同邏輯在統一物流平臺的基礎上進行虛擬分組,產生多功能的組合。
在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構建中,需要用到共同經濟和分工經濟的思想。其中,共同經濟與統一物流服務平臺相對應,分工經濟與專門化網絡相對應。共同經濟是指將具有內在聯系的要素使用、功能及組織等緊密相連,形成空間集聚,有助于實現企業規模經濟,從而獲得集聚拓展價值和協作改善效率。分工經濟是指依靠物流中心節點的選擇來建立網絡聯系,形成虛擬專網,適應企業集團的多產品線的復雜網絡結構,使管理復雜度簡化,獲得最大程度的整體效益,從而獲得專業結構優化和專業分工效率的優勢。
根據共同經濟和分工經濟的思想構建的物流管理網絡化模式的結構可細分為以下三種,從而支撐其整個模式的有效運行。首先是“核心――”的空間結構。它圍繞企業集團“核心――”的生產空間的布局,從而形成基于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的物流設施網絡拓撲結構。其次是“等級模塊性”的信息結構。信息網絡拓撲結構要求企業集團從樹形的縱向結構生產體系轉向平面和高連通的網絡結構,使企業集團產生以虛就實、最佳投入產出比的運作效率。最后是“非冗余聯系”的組織結構。這是一種以網絡拓撲結構促使交易關系結構化和組織關系非正式化、扁平化,提高資源傳輸效率,一點對多點的軸輻式的網絡結構。
物流管理網絡化前景展望
首先,物流管理網絡化尚處于成長期,其本身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合理的產出機制,而且對相關產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第二,發展物流管理網絡化可以明確改善投資環境。實踐證明,網絡化物流管理產業發展得越快的地區,吸收的人、財、物等生產要素就越多。第三,發展物流管理網絡化有利于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網絡化物流是以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整合并集成各種物流資源為手段,以降低物流總體成本為總目標,以生產流通以及消費為服務對象,符合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戰略性要求,并正逐步發展成為適應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最新發展趨勢的重要基礎產業。最后,發展物流管理網絡化是促進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舉措,可以增加城鄉就業崗位,擴大社會就業,實現社會的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軍,鞠頌東.企業集團網絡化物流模式及其系統性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9(12)
2.李秀梅,王振環.基于信息化的物流發展[J].中國市場,2008(2)
3.陳勇,鮮繼清,劉飛.面向供需鏈的網絡化物流配送系統[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4(1)
4.陳永平,楊晨.物流企業組織網絡化發展及其服務價值的創造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8(8)
5.王濤,劉.河北省鋼鐵物流業網絡化模式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