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1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fā)展。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又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注意其側重點,做到方法論與世界觀的統(tǒng)一)
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1)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
(2)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注意其側重點在“決定”上)
2、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又包括兩個方面的原理):
A.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它不僅能正確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注:作為分析大問題時不常用)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2
1、光線:表示光傳播路線的直線;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從一介質進入另一介質時,傳播路線要發(fā)生改變,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時,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圖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質:折射率大的介質;
5、光疏質:折射率較大的介質;
二、全反射:光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時,當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時,只有反射光線沒有折射光線的現象;
1、發(fā)生全反射的條件:(1)光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2)入射角大于臨界角;
2、臨界角:當折射角等于90°時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樓、光導纖維;
三、光的色散:當白光經過三棱鏡后能形成彩色個光帶,這個現象叫色散;
1、發(fā)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從上至下,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2、從紅到紫光的頻率由小到大;波長由大到??;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3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會考 課堂復習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3
Abstract High schoo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of history 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academic ability, literac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and important assess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from the clear and implement the goal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construct thematic knowledge framework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begin, and point out th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xamination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ctual lesson analysis shows the specific 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view class.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examination; classroom review; effectiveness
“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文化課畢業(yè)水平考試。它是檢查、評價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學生文化課學習是否達到必修課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
高中歷史會考面向全體學生,有力推動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如何提升歷史會考合格率、優(yōu)秀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歷史教師的重要課題。在此,筆者結合會考教學實踐,談談高中歷史會考課堂復習提升實效性的幾點體會。
1 明確課堂學習目標,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敲門磚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的會考學習缺乏明確的方向,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書讀得昏天黑地,也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學習成效卻很不理想。學生也常常抱怨:那么多內容,怎么讀得完!真的不知道該讀些什么……這些現象表明學生的學習失去了方向。
其實《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yè)基礎會考歷史學科考試大綱》對歷史會考有明確規(guī)定。(1)明確了考試目標要求: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2)明確了考試范圍及考試內容與要求。歷史會考復習一定要依據會考考綱要求展開,要讓考綱成為教與學的指南針,讓會考復習有的放矢。
在會考復習時,一些老師一直強調會考考綱的重要性,但也只是籠統(tǒng)的讓學生依據考綱學習,對學生如何使用好考綱缺乏必要的指導??季V的內容要求是粗放式的,如果教師沒有進行必要指導,學生抱著考綱,卻仍然對學習目標不甚明了,對每個知識點具體應掌握到何種程度沒有把握。
如必修一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歷史會考考綱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與要求是:(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分析《權利法案》與英國君主立憲制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作用。(2)了解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分析1787年美國憲法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作用。
依據考綱的要求,結合這幾年的會考情況,將本專題的學習目標細化如下: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①了解英國光榮革命(時間、特點、地位)。②了解《權利法案》(時間、目的、內容、意義)。③了解責任內閣制的形成(概念、時間、第一任首相)。④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美國1787年憲法。①1787年憲法的制定(背景、內容、影響)。②了解聯邦制的權力結構。③美國總統(tǒng)制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細化后的學習目標,學生對本專題的每個會考知識點需要掌握到何種程度了然于胸。這樣,會考考綱才真正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讓學生明確每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提高歷史會考課堂實效性的第一道門檻。如果目標籠統(tǒng)、不明確,學習過程將事倍功半。
2 落實課堂學習目標,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關鍵一環(huán)
歷史會考成績不理想的又一攔路虎是教師對學生掌握學習目標的情況落實不足。在明確學習目標后,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實行放養(yǎng)式管理,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導致學生或因學習內容有偏差、缺漏,或因學習自覺性不足而導致會考失利。栽下秧苗,缺乏管理,談何豐收。
韓愈《馬說》中寫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雖是千里馬,但是方法如果不得當,教師面對會考敗績同樣會發(fā)出稀里糊涂的哀嘆。
了解學生對學習目標掌握情況的方法多樣且簡單。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課堂復習中先后采用了以下三種方式落實學習目標:一是對照學習目標直接提問;二是預先精選以往會考真題進行課堂復習檢測;三是預先整理好本專題的易錯易混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糾錯競賽,看看哪個小組拔得頭籌。在采用這三種方法后,能夠完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課堂氣氛很活躍。
3 提高學習主動性,是提高課堂實效性有效保證
在會考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盡人意:學習被動,緊催慢走,不促不走;但求死記,不求理解等等,這些都會導致課堂實效性大打折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興趣,學習被當作一種負擔,難度不大的會考一樣會成為難以跨越的鴻溝。為了提升學習興趣,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課堂復習中采用以下幾個方法來提升學生學習熱情:
方法一:課堂小老師。在介紹英、美政府權力結構圖示時,預先讓兩位學習狀態(tài)不佳的學生在課前先行熟悉圖示,并指導學生準備好解說詞。課堂上讓這兩位學生上臺介紹,結果使這兩位已準備充分的學生精彩的當了一回老師。在后來的歷史學習過程中,這兩位學生變得越來越有自信,學習成績真是節(jié)節(jié)高。
方法二:在課堂導入方面下工夫?!督鞣矫裰髡蔚拇_立和發(fā)展》的課堂導入設計如下:
課程伊始,多媒體展示兩幅人物圖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和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學生對前者熟悉,后者陌生。
導入詞如下:這位是誰?(學生答出:奧巴馬)那另一位是誰?(學生困惑地搖搖頭,睜大了眼看著我)他是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不久前這兩位人物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事:颶風“桑迪”于10月29日在美國人口稠密的東海岸地區(qū)登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情發(fā)生后總統(tǒng)奧巴馬原本打算首先到紐約視察災情,不料竟被市長布隆伯格婉言拒絕。布隆伯格在新聞會上說:“我今天和總統(tǒng)談論了關于他到紐約視察災情的事。我對他說,我們非常樂意他來紐約,但是我們手頭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視察新澤西州的災情就足夠了?!保▽W生聽到這兒都露出驚訝的神情,議論紛紛,甚至有學生說布隆伯格“真酷”)紐約市長婉拒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視察災情,這種情形與我們所熟知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真是大不同。(學生頻頻點頭,同時開始交流起來)美國形成現在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我們可以從美國《1787年憲法》中找到蛛絲馬跡。好,現在讓我們進入課程尋找答案吧?。ㄖ链藢雽F實與歷史掛鉤,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
此外,為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還在課堂上展開了“美國總統(tǒng)制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異同的合作探究競賽”以及課程結束前安排了“三言兩語學后感”環(huán)節(jié),這兩種形式同樣很受學生喜歡。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在課堂上充分體現。
4 構建專題知識框架,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點睛之筆
會考課堂復習中,要強調的最后一點是:構建專題知識框架。零散的知識點不僅不利于記憶,更不利于遷移運用。在專題學習結束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在體系領銜下的歷史知識才不會游離、混淆,學生也才有清晰的頭腦進行思考。所以,知識體系的構建就像穿針引線一樣,將一粒粒珍珠聚成一串奪目的項鏈,更加耀眼。
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的課堂小結時,師生結合會考考綱合作構建了如下的知識框架(圖1)。
構建知識體系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既不能畫蛇添足,增加負擔也不能無實效,流于形式。所以這里需要注意的三點是:(1)主題突出。如《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fā)展》的知識框架主題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代議制。主題突出了,學生腦海中零散的知識點才有了家。(2)關系明確。教材關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以大篇幅介紹了諸多知識。構建的知識體系在繁雜的知識中抽絲撥繭,從“政治前提、法律基礎、最終確立”三個方面進行提煉概括,使得教材會考知識點的關系一目了然,實現了復雜問題簡單化。(3)盡量使用簡潔的學科用語。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努力探索提高高中歷史會考課堂復習實效性的方法,不僅會帶來會考的豐年,也推動著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和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4
一、引導學生端正復習態(tài)度,做好充分準備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并不受到理科班學生的重視。在他們看來會考只要過了就行,不追求優(yōu)良率。比如有一次在上歷史課時,一位理科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在做物理習題被發(fā)現后,筆者對他說:“要會考了,平常要抓緊點,不能顧此失彼?!蹦睦镏溃谷幻俺鲆痪洌骸袄蠋?,我那剛考進大學的表哥已傳授經驗給我了,會考會考就是大家都會考,只要及格就萬歲了。會考前兩周再突擊復習一下就行了。全省只有5%不過關,我不會這么悲慘的?!惫P者一時無語,但也意識到在復習迎考階段,能否端正態(tài)度和扎實準備是會考成敗的關健。
師生是會考的主角,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復習主動性,筆者專門制作了課件,花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學生灌輸會考很重要的信息。并針對學校歷次考試的成績,結合2010年的會考等級標準,鼓勵每個學生寫下一個目標第,要求目標明確,要“高能可攀”,而不是高不可攀。這是一個總的目標驅動,這樣學生對每次測驗考后分析很重視、很警覺,復習課堂能產生一種張力,營造了良好的復習氛圍。
二、依據會考綱要,整合教學內容
在會考前,高二歷史備課組三位教師都熟讀會考綱要,把《會考標準》中的內容作為復習的重點,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重視條目解析,條目解析對于程度差的學生尤其重要,因為這部分人往往上課不動筆的,所以會考條目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2011學年歷史會考取得突出成績的一點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會考條目解析都是三位教師自己編的,并且拿到備課組會上互相交流、研討,不斷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編訂會考條目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整整三本必修課的條目解析的編訂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像筆者所負責的必修三條目解析,先后六次易稿,整整用了兩周的時間。
此前,筆者通過泉州市會考交流得知有些中學的做法是拋開教材,僅用條目解析,教師上課的時候通過板書把知識點重新整理,讓學生把整理出來的東西就記在條目解析里面。但是,筆者在反復琢磨之后,還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自身的教學特點,選擇了在復習階段仍然使用教材上課,但不再把知識點通過板書梳理一遍,而是只寫梗概。因為會考條目解析本身就是自己編的,要整理的知識點都在條目當中顯示了。上課的時候做的是跨專題的整合,特別是到后期,把認為重要的熱點知識通過專題串聯的形式跟學生講解。因為從歷年的會考非選擇題來看,都有跨專題整合的題目,而且考得基本上是重點知識。所以在復習課的時候如何把分散在各個專題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整合是必要的。
三、巧設情境,提高學生對復習課的興趣
會考復習課的好壞決定了成敗的關鍵。但是復習階段又是學生最不愿意學的階段,因為經過此前的反反復復之后,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教師講的東西在考試之前的默寫中都有,特別是程度比較好的同學。所以,如果復習課是對知識點的簡單提煉,是對新課知識梗概的重復的話,那么這樣的復習課在學生中的“市場”就非常小。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我的復習課不是簡單的重復,不是知識點的炒冷飯,而是有新的內容的,筆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備會考條目,二備會考題目?;诮陙頃荚絹碓节呄蚯榫郴?、越來越靈活的情況,筆者充分了挖掘了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材料,把教材當成一本史料,通過閱讀和講解教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和材料解題能力。
有些時候上課一開始就把材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依據原有的知識解決。比如,在復習《百家爭鳴》一課的時候就直接把各個思想家的原話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辨是哪一位思想家講的,這些話體現了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分析題目的時候筆者也會針對具體題目穿插相關的在新課過程中沒有講過的歷史小故事,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覺到歷史復習課也是很有味道的。
四、講練考結合,提高復習效率
會考要出好成績靠默寫是不行的,必須得有一定量的練習,而且要精選、精練、精講,通過講解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在復習階段選擇有典型性的材料講解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5
現行教學大綱規(guī)定:歷史教學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向學生進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可見,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集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能力培養(yǎng)于一體的系統(tǒng)過程。然而事實上,目前基礎年級的歷史教學沒有很好地兼顧三大功能。學生忽視知識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作簡要評價,只會識記現成的結論。知識不扎實,方法很機械。
顯然,這樣的基礎無法適應高三的學習。而目前的高考則屬于選拔性考試,對學生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基礎年級的學習沒有打下相當堅實的基礎,使兩個階段明顯斷層,造成基礎年級歷史教學精力和時間的巨大浪費,而高三學習則特別緊張。筆者認為,造成這種脫節(jié)的原因有:
1.能力培養(yǎng)目標缺乏層次要求。目前,初高中歷史教學采用一個大綱。它沒有對不同年級的教學提出能力的分級培養(yǎng)目標,而只有籠統(tǒng)的要求,教師有綱可依,但無章可循。
2.會考的導向有違大綱的目標。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無法擺脫會考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目前會考有兩點處理不當。一是能力要求沒有體現,且框得過死(如初中會考)。二是高二會考雖有能力要求,但與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遠。事實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縮短這段差距,使能力培養(yǎng)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觀念左右學生思想。在基礎年級各階段,歷史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時考試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記零散知識點的學生照樣取得好成績。于是“歷史容易學,此無他,唯背熟爾”的觀念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教師的講解成為徒勞。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一年級連續(xù)講授世界史,沒有新鮮感,也淡化了學生的興趣。毫無疑問,令人擔憂的基礎年級歷史學習現狀留給高三年級的是一個“爛攤子”。選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讓高三這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忙于“收拾”前一階段,沖刺后一階段。負擔之重,可以想見。也造成高三教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教學。
二、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的階段銜接
為縮短高三歷史教學與高考的距離,扭轉兩段脫節(jié)現象,筆者認為在階段教學中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毫無疑問,知識體系為能力的載體。無論是歷史觀點的形成,歷史結論的認定還是階段特點的歸納,都必須依賴豐富的史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而后得出。怎樣才能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呢?
首先,擺脫會考的束縛,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構筑知識體系。由于會考是屬于評估性的考試,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選拔性考試。故整個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不能受制于會考這一階段性目標,要提高起點,瞄準高考組織教學。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以適應能力培養(yǎng)目標與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導學生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形成基本歷史知識的“經緯網”?;A年級學生有一個通病,知識點掌握的較零散,在記憶方法上多采用機械記憶,弄不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而識記效果很差。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講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學生看目錄,勾勒內容框架,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主要講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以此為主線,以下并列運行三條線:①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為起點,發(fā)動一系列,中國日益遭到破壞。②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中國社會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新的階級力量和經濟因素產生。③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并探求救國救民的方案和途徑。以及在中國近代政治和經濟急劇變更情況下而產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個方面構成該冊教材內容主骨架。起初讓學生了解綱目,教學中聯系綱目教學,結束后再用綱目統(tǒng)領教材內容,讓學生明白內容的前后聯系。
另一方面,提醒學生注意內容的橫向聯系。在教學中可切取某一歷史發(fā)展階段,分析、比較不同區(qū)域的發(fā)展特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經濟發(fā)展狀況,19世紀上半期中西方政治發(fā)展的特點等。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落實到縱橫聯系的“經緯網”上。
其三,教育學生注意知識的分類和分層。學生頭腦中掌握大量的史實后,要進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歸類,按級分層。在歸類的過程中,體現某一歷史發(fā)展階段各個方面的聯系(如各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另外,要告訴學生注意區(qū)分哪些屬現象,哪些屬本質,哪些是表現,哪些是結論。只有這樣,才能在答題時,找準關鍵詞,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養(yǎng)的連貫性。能力的培養(yǎng)要與年齡發(fā)展相適應,與教學階段相銜接,逐步提高。
①在課堂教學中,訓練概括表達能力。學生閱讀教材后,要求其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課文的內容要點。經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強,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反應較快,答題精當,切中題意。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基本功訓練。
②在單元教學中,訓練比較分析能力。每結束一個歷史階段的教學,讓學生在感知大量史實的基礎上,得出一定的結論。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學生提供兩個相似點較多的階段進行書面比較。這類訓練有前一階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礎,也容易找到比較點,學生能夠接受。如“秦與隋的比較”、“五代十國與南北朝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方面的異同”等。
③進行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訓練。這種訓練不再提供兩個可比對象,而只提供一個歷史區(qū)段,最好是階段特點較明顯的歷史階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特點。如“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關系及政治發(fā)展特點”等。這類訓練比較接近《考試說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認再現歷史的階段性特征及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題,它要求學生具有宏觀駕御教材的能力,綜合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提煉觀點,得出結論。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范文6
我認為: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 。其衡量標準應該是 “學生成長”, 即促進學生的當下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這種成長不能單單用成績高低來衡量。過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績論英雄會導致忽略學生未來發(fā)展,嚴重扼殺了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有效教學模式,針對我校歷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用歷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鉆研歷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歷史的組合,正確的方法是研究影響全歐洲的歷史運動。研究世界史同樣如此,不過其舞臺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區(qū),因此其研究重點是影響整個世界的歷史力量和歷史運動。實際上,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人類歷史發(fā)展具有統(tǒng)一性,各民族和社會都是循著演進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F代化發(fā)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國與世界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事物聯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認為歷史教師應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用歷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高視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課堂中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貫徹全球史觀。
二、政史地結合,從多角度幫助學生組織答題思路
針對高考文科綜合的特點,我在教課的同時,注意政史地結合,從多角度幫助學生組織答題思路。這樣,我們的學生不僅豐富了知識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從多角度發(fā)散式思維。例如,在講述鄭和下西洋時,我引導學生注意聯系明朝經濟外交狀況,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科技和西方國家科技水平的差異。通過聯系地理洋流知識,使學生理解鄭和船隊出發(fā)時間和行進路線。通過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換,使學生明白全球國家聯系的必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世界文明的整體發(fā)展。再如,講述爆發(fā)的原因時,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特點,不了解日本擁有資源的狀況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必要性。政史地結合,從多角度幫助學生思考組織答題思路,與大文綜走向趨同,對學生長遠發(fā)展很有裨益。
三、學案教學法,注意選擇細化知識點,構建知識結構
歷史課時間有限,知識點紛繁復雜,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課下我們全組老師通力合作,通過課下教研,明確重難點,注意選擇細化知識點,引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這樣連續(xù)一個月后,逐漸放手由學生整理歸納,老師做指導,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整理歸納能力,以線帶點,構建知識結構。同時也通過比較相似知識點的異同點,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總體把握歷史時間的內在聯系,樹立歷史思維,真可謂一舉多得。
四、精化講課內容,提高課堂效率,落實“三講,三不講”
我校每周歷史課兩課時,每節(jié)40分鐘。時間少,任務重,提高課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課堂效率,要做好“三講”,“三不講”?!叭v”指:重點講,難點講,易混易錯的講?!叭恢v”指:已會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也不會的不講。深入研究歷史教材,精化講課內容,嚴格把握授課難易度,是我們每周教學工作研究的重點。我們高一歷史教研組在著眼會考的基礎上,適當兼顧三年備考,針對個別章節(jié)適當加深拓寬,比如講授近代史上各個階級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的異同點,聯系時政熱點“三農問題”進行拓展引申,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層次讓學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學生自己能懂的不講”“講了也不懂的不講”。而對于重難點,學生不好懂地反復講,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學生聽懂學會。
五、練習考試化,月考模擬化,大考練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