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分析范文1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人生學習語文長河中的一個時段。它既要為升學的學生奠定語文素養,又要為進入社會的學生提供語文準備。初中語文教學的藝術屬性表現得更加明顯,其特征有:
一是語文源于生活,服務生活,指導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關,具有養成性特征。學生學習語文,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又至死方休的學習行為。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接受、積累語文,并用語文知識與社會交流。學校教育在人生學語文的過程中,僅是一個重要階段,而非唯一階段。
二是價值觀是初中語文教學濃墨重彩的一筆。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積累,另一方面是表達,但它們都以價值觀為前提。積累是用聽和讀的方式接受古今中外的語文信息,教材有價值觀傾向、教師有價值觀傾向,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慢慢地接受這種價值觀。表達是用說和寫的方式向外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在表達什么、怎么表達上,學生都自覺地將自己的價值觀蘊含其中。積累與表達又是互通的。相同價值觀的信息,學生容易吸納;不同價值觀的信息,學生就會排斥。
三是非智力因素影響大。就教學質量分析看,非智力因素對語文的影響比其他學科大。一般說來,初中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好的學生較穩定,語文則表現為跳躍性較大,或者說偶然性較強。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好的興趣、愛好、習慣,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問題的學生,語文信息量較大,語文成績一般較好。這表明語文成績不單純反映智力因素,同時,意志品質也起重要作用。
四是具有個性化色彩,有意與無意并行。如果說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積淀,那么語言就是與時俱進的工具,需要常常更新。一代人與一代人不同,這個人與那個人不同,語言的這種個性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師都致力于讓學生敢說、會說、想說自己的話,這是十分必要的。個性化還來源于情感差異,這反映在學生表達上,產生千差萬別。教學中的有意與無意有時效果與期望并非一致。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真實寫照。
二、初中語文教學藝術的幾點啟示
初中語文教學應成為學生的“信息庫”,提供“菜單式”的教學服務;當好“藝術家”,且能將自己的“藝術”才能在學生當中展示出來。初中學生已有小學語文積累,轉向涉獵古今中外各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并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寫作)訓練。在此情況下,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有豐富的信息資源,不是一桶水而是幾桶水。要像飯店老板那樣,能提供適合各種顧客口味的菜單。唯有如此,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分析范文2
[關鍵詞]記敘性文章;閱讀教學;“語用”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0402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較大影響。它占課時最多,花費教師精力最大,承擔的任務最重,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閱讀教學是決定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從近些年泉州市中考語文質量分析來看,學生的閱讀能力很不理想,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學生。在五項基本閱讀能力層級表現中,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強,檢索散點信息并進行整合的能力較弱,理解運用能力表現一般,評價鑒賞、質疑創新的能力普遍偏低。可見,一些學生雖然到了初中,閱讀能力仍停留在低階水平,并未獲得相應的發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跟教師的閱讀教學學段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寬泛散亂,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足有關系的。筆者擬從追求“語用”品質的角度,談談記敘性文章閱讀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重視識字教學的拓展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石。但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特別是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師,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他們認為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所以對這方面的教學相當懈怠,對學生的識字、寫字放任不管,遇到學生不認識、不甚理解的生字詞,一般以“你們自己去查字典吧”帶過。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語文課程標準不論是新版還是舊版,均對第四學段的識字與寫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其實,這一學段的識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會寫生字,更要讓學生把生字當成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
修訂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附錄二是關于“漢字的形體”的相關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附錄二的內容,了解形聲、會意和記號字等構字的規律,然后借助這些規律掌握科學識字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即使碰到生字詞,也能夠大致了解它的讀音和字義了。
例如,第二單元《臺階》一課中,有“尷尬”一詞,《說文》作“嫁巍薄!端滴摹罰骸跡不正也,從布嬪。尬,嫁我玻從步檣。”也就是說,“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病薄!病保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病,通作‘怠。”而“尢”字《說文》解釋為:“跛,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察其篆體,“尢”確實像“曲脛之人”。由此可見,“尷尬”的本義應該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穩的樣子,后引申為“處于兩難境地無法擺脫,難堪”或“行為、態度不正常的”。在閱讀教學中,若教會學生識別形聲字,下次他們在《老王》中碰到“骷髏”一類生詞的時候,就能夠大致了解它們的讀音和意思了,同時還能讓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使其形象思維得到發展。
二、重視文體知識的理解
作為語文教師,筆者常常為學生閱讀理解答題中語言匱乏或者詞不達意而煩惱,也常常見到許多同行為此而煞費苦心地組織學生采用抄寫的方式進行文體知識的積累,期望通過示范幫助學生實現答題的準確與全面,然而多數情況是投入高回報低。怎樣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語言,運用語言呢?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不是摘抄一些語句就能幫助所有學生一蹴而就實現語言表達的準確的。
修訂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仍舊是以文體來編訂單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課文知識點的講解,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有沒有在語言運用上學會了新的技能。“教語文”還是“教課文”的爭論曾一度成為我們教研的焦點。其實教師們都清楚,我們是用“教課文”來“教語文”。學生經過一堂語文課的學習,如果僅了解了故事情節,感受了人物形象,明確了中心思想,而沒有在語言文字運用上學會了一些技能,這樣的課是“教課文”,反之,則是“教語文”。
例如《老王》一課中,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特別是肖像描寫就是本課一大重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找出最有感觸的第八自然段,“直僵僵地鑲嵌”“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教師應當適時地把人物描寫方法及其作用進行滲透,這里運用了肖像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王臨終前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身體狀態,體現了他對“我們一家”如親人般的情感。這篇文章的語言比較平實質樸,但學生對此處的語言運用會印象深刻,因為實在是太形象了。所以接下來如果安排學生仿寫的環節,實現語言運用的目標就水到渠成了。在實際教學中,這一課的課后小練筆是學生寫得最生動的,“你能試著模仿楊絳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人做某一方面的描述嗎?”有的學生在本子里寫道:“她低著頭,兩眼死死地盯住自己那失而復得的手機。我看到她眼里放出異樣的光芒來,好像全世界的寶物都不能與它相提并論。然而她一抬頭,那眼睛上結了一層薄薄的霧氣,而后化作雨點打下來。謝謝你,真的太……她哽咽了。我從來不曾見過一個人,如此感恩于自己的小幸運。”諸如此類細膩而又生動的描述,也感動到了筆者,這才是閱讀教學最終應該起到的作用,那就是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三、重視思辨能力的提高
國際上對閱讀素養的定義是“學生為了達到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展潛能以及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運用和反思書面材料的能力”。這其實就是評價鑒賞、質疑創新的能力。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這也是我們在教書育人中不懈追求的目標。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評價鑒賞、質疑創新的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要從改變教師的提問開始。
在語文課堂上提問的問題大體上可以分成四大類。第一類問題是提取文本信息的題目,大多是以“是什么”“怎么樣”為問題主干,如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等。第二問題常出現于品析句子環節,如“你喜歡哪一句或哪一段,為什么”“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類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思考量了,如“為什么說作者是幸運的,而老王卻是如此的不幸呢”“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結尾妙在哪里”等。第四類問題則是一些根本無需思考的偽問題,如“你能把它讀出來嗎”“好不好”“對不對”。第四類問題實在不應該出現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第一類問題應當少出現,第二類問題應該要改進,而第三類問題要多增加于課堂中。
例如筆者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設計了如下問題:
1.文中的“我”對童年的百草園印象深刻,它給“我”留下了什么印象?(舍去了低階思維的明了提問“我”在百草園發生了哪些事,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加工整合,形成新的結論,特別是“美女蛇”一事,學生可能談出不同感受,而不僅僅是樂趣)
2.這篇文章謀篇布局上有什么特色?(比提問“文章承上啟下的是哪一個段落”更能引發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思考)
3.你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嗎?(引導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經典的描寫進行有效鑒賞,并且對描寫這種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感悟,比直接問“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什么表達方式,有何好處”來得好)
4.文中的“我”后來進入三味書屋過起了書塾生活,如果是你,愿意回到那個年代去接受當時的教育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答題可能,有的學生回答愿意,“因為他們能夠系統地學習經典的古典文學作品,并且不用像我們一樣需要背那么多政治歷史知識點”。課堂上學生甚至開展了小型的辯論,其口語表達得到鍛煉,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也能夠由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而順利完成)
總之,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要落實課標精神,光有“語用”意識當然是不夠的,還應當有明確的學段目標、高質量的問題導向、有效的學習活動,等等。相信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會達到不錯的效果,讓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成為高效的語文課堂。
[ 參 考 文 獻 ]
[1]金永.理性追求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J].福建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