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平移教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平移教案范文1
平移和旋轉
教學內容:教材第
30頁例2、第31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直觀區分這兩種簡單的圖形變換,會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2.經歷觀察、操作等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平移或旋轉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平移或旋轉的特征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小房子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28頁主題圖。
師:游樂場里除了有漂亮的風箏、蝴蝶外,還有很多運動項目。它們的運動方式相同嗎?(不同)
師: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方式分分類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一)平移。
1.認識平移現象。
(1)像纜車、觀光梯、推拉門這些物體的運動,無論是水平方向的,還是豎直方向的,物體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發生變化,我們把這種運動現象稱為平移。
(2)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學生自由回答)
(3)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特點?(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運動的,物體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發生變化)
2.判斷平移后的圖形。
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例2。
(1)分析題意。
要知道哪幾座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據平移的特征去判斷。平移時,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兩次平移。
(2)動手操作,用小房子學具移動。
(3)匯報,評價。
說說它們經過怎樣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師小結。
判斷哪些圖形通過平移可以相互重合,關鍵是要根據平移的特征來判斷。
(5)完成教材第30頁
“做一做”。
學生自己完成后匯報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旋轉。
課件出示第31頁例3。
1.請大家認真觀察這些物體,你發現它們是怎樣運動的?(這些物體都是繞著某一個點或一個軸做圓周運動的)
2.認識旋轉。師:
這些物體都是繞著某一個點或一個軸做圓周運動的,我們把這種運動現象稱為旋轉。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轉現象。
4.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特點?(旋轉時,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不改變;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發生了改變)
5.親身體驗旋轉現象。
學生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
6.學生用教材第121頁的學具照樣子做陀螺。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七第4題。
學生獨立觀察、判斷,全班交流評價。
2.完成教材練習七第6題。
學生獨立觀察、判斷,
全班交流,說明判斷的理由。
3.完成教材練習七第8題,綜合運用旋轉和時間的知識解決問題。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運動方式是平移的畫“√”,是旋轉的畫“”。
1.水龍頭的水往下滴。
(
√
)
2.擰開水龍頭開關。
(
)
3.升降機上升。
(
√
)
4.風扇轉動。
(
)
5.推木箱。
(
√
)
六、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七、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七第5、7題。
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思考,回答問題,引出新課。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觀察匯報總結:什么是平移。
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利用小房子學具動手平移。
自主發言,在生活中發現旋轉。
總結旋轉的特點。
鞏固提高。
板書設計:
平移和旋轉
平移:沿直線運動,形狀、大小、方向不發生改變,只有位置發生改變。
旋轉:繞一個點或軸做圓周運動,形狀、大小不發生改變,方向和位置發生了改變。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注重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究的機會,感受平移和旋轉的不同,體會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平移教案范文2
H2Br2HBr
已知120a
(1)240
平移教案范文3
一、課堂教學與評價的聯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良好的學業評價不僅能準確地反映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還要反映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便讓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來調整學習行為、情感和策略的參與水平,從而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學習。良好的學業評價反饋給教師的不僅是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結果狀況,還包含過程狀況,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和情感,了解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了解學習的水平和形成數學自信心的過程,從而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讓教學趨于完善。科學有效的評價應當成為教師手握的又一把利劍。
我們大膽提出:在教學實踐中,只有讓“課堂教學”與“有效評價”雙劍合璧,才能舞出別樣的精彩。
2010年我校在確定省廳重點課題時把教學評價當做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在確定“自主探索”研究課題的同時也確定了“評價推進”研究小組。在一年多的實驗中,“評價推進組”和“自主探索”課題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課題組在臺前展示體現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滲透的課程新理念的有效教學,評價推進組在幕后支持。評價推進組主要通過設計一些創新試題,分別組織普通班和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并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反饋給“自主探索”研究小組,“自主探索”小組根據測試所反饋的信息對他們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開展一課多輪和同課異構的研究活動,針對測試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改善教學方式,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后測,檢驗教學效果,同時也檢驗試題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二、雙劍合璧的田野實踐歷程
雙劍合璧不是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落實在實踐上,體現為案例研究中通過評價對教學質量的改良與完善上。從“雙基”到“四基”,從關注結果到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數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的數學素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數學“自主探索”研究小組,關注結合數學的課堂教學滲透數學的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在低、中、高三個年級中都嘗試開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案例研究,同時用評價進行反思,督促,改進。陳凱平老師執教的《簡單的搭配組合》、朱順進老師執教《植樹問題》、林碧珍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等研究課例,都充分體現數學思想在課堂中的滲透,而這些課例之后,無一例外的是評價組的研討介入。模型思想的建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數學模型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的研究從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入手。
下面就以朱順進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為例向大家展示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以評價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做法。
(一)第一輪案例研討
1.片段描述
①問題情境,引發思考
師出示例題:現在準備在一條全長24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種?先引導學生得出:三種不同的植樹方法。接著讓學生猜一猜:需要準備幾棵樹?
②探究規律,驗證猜想
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怎樣驗證?并通過討論得出可以先舉些簡單的例子來驗證的方法。
③填表找規律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表格,請你們畫一畫、填一填,看看能不能通過簡單的例子找到棵樹和段數之間的規律,來解決240米能種樹多少棵的問題。
生:舉簡單的數據畫圖、填表、匯報規律
師引導總結:兩端都栽時,比較段數與棵數,你得出什么規律?
師引導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段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
④嘗試應用
師:現在你們能解決240米長的路上的植樹問題了嗎?
學生列式。
⑤課堂總結、滲透思想
師引導學生回顧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滲透(從簡單的例子入手,通過畫圖、找到規律,再用規律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建模思想。
⑤拓展提高
……
2.評價跟進
第一輪的案例研究課得到大部分聽課教師的好評,他們認為朱順進老師在設計中巧妙地滲透了數形結合、化繁為簡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這樣的課堂對于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但課題研究組的幾個教師,在觀課后,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總覺得課堂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到底我們在課堂中滲透的思想方法能否深入學生的內心,我們的教學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為此評價推進小組設計了一些能體現學生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試題對學生進行了測試。
(1)測試的問題
①觀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規律,橫線上應該填什么?
1+2+1=(1+1)+2=____________
1+2+3+2+1=(1+2)+(2+1)+3=____________
1+2+3+4+3+2+1=(1+3)+(2+2)+(3+1)+4=____________
1+2+3+4+5+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上面的規律,請你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
1+2+3+……+9+10+9……+3+2+1=____________
1+2+3+……+19+20+19……+3+2+1=____________
1+2+3+……+29+30+29……+3+2+1=____________
③ ……
A根據上面的圓片層數與總個數之間的關系,填寫下表:
B按照這樣的規律放圓片,如果擺10層,一共需要( )個圓片;如果用了240個圓片,那就剛好擺了( )層。
(2)測試的對象
測試的對象選擇了小學四年級一個班的學生(朱順進老師同時教兩個班,我們任意選擇其中一個班,在按照《植樹問題》第一輪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后進行測試,而另外一個班則留在《植樹問題》第二輪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后進行測試)。
(3)測試的過程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由班主任組織進行測試。在測試前,沒有給學生任何解題提示,學生均獨立解答,整個測試過程基本反映了學生獨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問題的水平。測試后,對學生的試卷進行批改,并對解題情況進行初步統計和整理。
(4)測試結果分析
①第1題正確率不高,但失分情況卻呈現多樣化
對學生的試卷進行批改和統計后,我們發現:四年級學生能找到規律,正確解答第1大題只占22%;從解題過程上看,有60%的學生,因為未完全發現數與式中的規律,所以對半題,錯半題,其中模仿意味很濃;只有6%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手,交白卷。從試卷分析中我們看到第一小題學生僅僅靠機械模仿和計算就能完成,因此學生完成情況較好。
②第2題學生沒有深入理解每個數字的含義,一味地依葫蘆畫瓢
第二題中前面有算式樣例示范,94%的學生完成第一小題,可是最后兩空失分的學生比重高達64%。試卷批改結束后,我們對學生展開了一次“訪談”,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解題時的想法和錯誤的原因。當問表格中的數據你是根據什么填寫時,學生們想法如下:將算式與圖形對應觀察,他們發現算式的積是圓片的個數,而且算式都是1×2、2×3、3×( )兩個連續自然數相乘,而對于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是什么?他們沒想太多。可見,我們的學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規律,并不具有從算式中抽取數學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通過測試和研討我們發現,課堂中雖然我們有意識地在為學生滲透建模的思想,但學生實際的建模能力還是不容樂觀,我們在觀察中發現學生在數學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臨兩大難關:A.通過觀察實際情景,從中發現問題,探索出事物內在規律的能力。B.通過抽象,將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利用數學符號表達成模型關系式的能力。圍繞如何突破這兩個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評價組參與討論,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商議,開展了第二輪的嘗試性探索研究。
3.對第一輪案例的反思
在第一輪教學中,我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讓學生經歷“現實題材——探究規律——建立數學模型——拓展應用”的過程,但回頭反思我們的教學,不難看出:我們的“經歷”實際只能稱為“經過”,化繁為簡、數形結合的方法是教師提示的。圖表是教師提供的,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偽經過”了一次所謂發現“段數+1=棵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建構、只有機械的模仿。在整個建模過程中學生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經驗的反思,更談不上活動經驗的積累,這樣的“偽探索”學生的建模能力怎么能夠得以提高呢?看來測試中所折射出的問題,正是我們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盲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讓學生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真正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建模的能力呢?我們進行了第二輪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二)第二輪案例研究
1.片段描述
①問題情境,引發思考
A.師出示例題:現在準備在一條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怎么種?
學生生動手利用桌面上的學具進行操作后得出三種植樹的方法。
B.師出示例題:現在如果要在全長24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4米種一棵樹(兩端都要種),請學生猜一猜需要準備幾棵樹?
②探究規律,驗證猜想
A.師引導學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
B.師通過在黑板上示范畫圖讓學生感受,如果畫出240米種幾棵很麻煩,費時間。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舉些簡單的數據,畫圖找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得出可以先思考12米、16米、20米分別可以種多少棵?
C.師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出在12米、16米、20米的路上所種的棵數?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生:都是把總長除以4再加1。)
D.師引導學生說說12÷4、16÷4、20÷4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并進行小結:大家在求棵數前,都先求了段數。明明題目讓我們求棵數,為什么你們都先求段數呢?看來棵樹與段數之間是有關系的?那到底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E.師生共同探討研究的方法,共同討論表格中體現的內容。
F.師:出示植樹問題(兩端都種)規律探究表
③填表找規律
師出示活動要求:討論、畫圖、觀察、思考、總結規律。
生:列表、畫圖、找規律,發現棵樹比段數多1。
師:為什么棵數會比段數多1了?
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展示數形結合展示一一對應的過程。
……
④反思過程,提煉方法
師:大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道新的問題解決,那在學習的時候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小結:當我們遇到一個難題時,可以從簡單的例子入手,來發現規律,回頭再來解決。我們可以根據已有知識先對問題進行猜想,然后來驗證,驗證的過程中,可以用到畫圖列表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和好策略。
⑤體會并初步運用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師:那大家能用剛才所學的這些方法,來畫一畫,找一找植樹問題其它兩種情況種的規律嗎?
⑥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存在著的類似植樹現象。并選擇其中的幾組嘗試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們是怎樣解決植樹中的問題的?上了這節課對你今后的學習有什么幫助?
⑦課后延伸,自覺運用思想方法
出示在圓形的溜冰場一周植樹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2.第二輪教學反思
雙劍合璧的“教”“研”一體化的嘗試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同行都感到受益匪淺。每個人在全過程中擔任的角色不同,收獲感受也不一樣,但從案例中汲取的成長的力量都是一樣的。
(1)大膽猜想,促進思考。與第一輪的教學設計相比較,這次設計中最突出的變化是從“牽著走,要我怎么做”變為“自主學,我要這么做”。教師先設置了“在240米的路一邊種樹(兩端都要種),需要幾棵樹?”這樣一個大數據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猜測易,驗證難。畫圖顯然只能限于小數據由于路太長,無法使用。教師把學生逼到矛盾的尖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自然地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化繁為簡”——“用些簡單的數,先畫20米或40米試試看。”就在一逼一引的過程中,學生經歷并感悟了“化繁為簡”的思想方法,為數學建模奠定了基礎。
(2)真探究與“偽探究”。“填表找規律”是很多教師在《植樹問題》一課中采用的方法,意在讓學生通過表格,找尋棵樹與段數之間的規律。可表格中要放那些內容?教師定,學生只要照要求做就行,學生心中難免犯嘀咕:為什么要求段數?我要的是棵樹呀?教師看似合理的安排,其實給學生的自主探索加上無形的枷鎖,探索變成既定計劃的走過程,探究變成“偽探究”。這樣的探索活動怎么能讓學生有所體悟。因此在我們的測試中就反映出學生的簡單模仿,缺乏深度的思考與探索。在第二輪的教學中,教師就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為什么求棵樹必須先看段數,這樣的引導給學生自主的空間,為今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如何學會思考積累了經驗。
(3)“回頭看”與“煉真金”。通過探索一種情況下的數量關系和規律,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化難為易、數形結合、觀察歸納……,接著讓學生“回頭看”,總結探索的一般方法,看似簡單的回頭看,實際卻是把“經歷”提升為“經驗”的經典之處,有了“回頭看”學生在反思中學會了思考,積累了思維的經驗。有了經驗之后教師又讓學生用所學的方法試著去探索另外兩種情況下植樹的規律,在應用中提高了建模的能力。從“形”中學習知識,適時適當地逐步歸納上升,在掌握數量關系后,再遷移出“數”后面“型”的模型。“形數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數學建模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對比測試、檢驗成效
課后我們馬上對朱順進老師所執教的班級實施了測試。以下是兩道測試題的兩次教學后測試情況對比統計結果。
第1題學生解題情況表
第2題學生解題情況表
三、實驗的階段總結
(一)實驗的收獲
1、評價為教學指明方向
從測試結果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通過第二輪的教學,學生感悟和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他們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進行大膽的猜想、小心驗證,并通過畫圖等策略幫助自己發現并總結規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數量之間的模型關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得益于第一次教學后測試結果為我們教學提供的資源,因為學生的評價結果,我們看到了教學設計的不足,評價的結果為我們的第二輪教學設計指明的方向,我們的課堂因為評價的反饋作用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更加合理有效。
2.長期堅持教學與評價結合的探索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逐步滲透和引導,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思想方法、進行數學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數學活動、師生互動交流中積累思維的經驗形成正確的數學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通過這一輪的研究,我們也看到:以有效的“評價”推進“課堂教學”,雙劍合璧,這樣的課題研究方式讓我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在評價中及時得到反饋,而我們的評價通過課堂教學的檢驗,更加全面合理。以評促教、雙劍合璧的研究方式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
平移教案范文4
這些規定考慮到了法定結婚年齡、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等因素,試圖能滿足子孫三代人的需要。如果以后能實現婚姻檔案全國聯網,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重婚,還可以為百姓提供便利。譬如現在趕上一些“好日子”,新人們結婚辦證要排隊,而聯網后市民則可以在網上先輸入自己的資料,到婚姻登記處后,工作人員不用重新輸入,只需核對材料即可,工作效率可以明顯提高。與此同時,筆者禁不住又聯想到另外兩件事,一件是2004年年初,外交部檔案館向社會開放1949~1955年形成的一萬余件檔案,此事被譽為保證公民知情權的一個重要表征。另一件是國家檔案局對檔案館四位一體功能的定位,由此透出的是檔案工作的平民意識和檔案為民所存、為民所用的新理念。
不可否認,檔案館作為我國國定檔案事業的主體,肩負著“為子孫后代保存社會史實、為人類文明留存社會記憶”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們為社會精心保存的作為“社會記憶”的檔案,卻很少引起廣大民眾的興趣,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檔案”究竟是什么,檔案館在何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清楚,即檔案館中缺少反映民眾生活的檔案和面向民眾的檔案服務。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設施中,鮮見檔案館的蹤影的原因也在于此。
為此,檔案部門跳出傳統思維,引進新的管理模式的時代已經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可以想見的是,今后新建的檔案館“半官半民”的色彩將更顯而易見,在館舍功能建設上也將更多體現平民意識。建設人性化的檔案館庫,即提供舒適環境和工作的便利條件,設置不傷害人格的監控設施,根據不同人群的要求,分別設有公眾閱覽大廳、專家閱覽室,配備不同的設備、用具,專門開辟休閑區,把檔案館和展覽館有機結合,為殘疾人設置輪椅車通道、標記及專用借閱窗口、專用廁位等等;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已成為檔案工作平民意識的最好注腳,在寸土寸金的地方,上海市民擁有了一個全新的文化空間,可以享受到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檔案文化和檔案信息服務。
所以,檔案館要更多地接收與公眾息息相關,公眾喜聞樂見的檔案資料,比如:婚姻登記檔案、學籍檔案、出生證明檔案、工商登記檔案、勞模登記檔案、職稱檔案、知青檔案、知識產權檔案、人才登記檔案、家譜族譜檔案、社會保險檔案、訴訟、仲裁檔案等等。具有明顯時代烙印的招貼畫、廣告、票證、紀念物品等等也應在接收之列。
平移教案范文5
一、我校教研活動存在的問題
1.教研活動流于形式
表現在搞教研活動對教師來說是走形式、完任務,沒有實際意義和價值。就拿講公開課活動來說,開學之初雖然各教研組都制訂了公開課活動計劃,但公開課活動只有講課、聽課環節,沒有說課、評課環節,教師的講課和聽課只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而已。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的狀況可見一斑。
2.教研活動形式比較陳舊、單一
我校教研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公開課、優質課比賽、集體備課、備課本展評等常見的老形式,而更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新的教研形式,如新課標新教材的研討、說課比賽、優質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等活動較少。教研活動的形式創新不夠,教研水平停留在較低水平,這給教學工作肯定不會帶來積極影響。
3.教研活動缺乏實效,難以保證質量
據我所知,我校很多教師,業余時間常常被工作所累,很少有時間和心情去閱讀教育教學研究類書籍。缺少教育教學理論指導的教研活動只能流于形式,是低水平的。教研活動流于形式,形式陳舊、單一,缺乏創新,教研范圍狹小,缺少有效交流,教研停留在較低水平。
學校教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不逐一而論。
二、采取的應對策略
1.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學生數量和學校教學的需要按比例合理配備教師資源,減輕教師教學工作量,保證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教研活動,進行教學研究,從而推動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健全完善評價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
目前我校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工作評價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職稱評聘中論資排輩的現象還非常突出,這恰恰是教研流于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校應該按照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學校的長遠發展的要求制訂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3.健全機制,加強組織,明確責任,確保教研活動扎實有效
今年開學之初,學校為了加強對教研活動的組織,領導設立了教研處,這對確保開展扎實有效的教研活動具有積極意義。只有選用合格稱職的有責任心的教研處成員和教研組長,培養教研骨干,充分發揮學校教研機構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才能確保教研活動扎實有效的開展。
平移教案范文6
一、 古老的故事在述說――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片斷一:創設情境
觀看動畫片“龜兔賽跑”,解決下面的問題.
問題:l1和l2分別是表示烏龜和兔子的行程圖,s為路程,t為時間,則下列圖像中與故事情節相吻合的是 .
此環節以《龜兔賽跑》為教學情境,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通過故事情節和對應圖像的分析,讓學生學會通過整理、加工等手段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地提取所呈現的信息.也教育學生,一個人不能驕傲自滿,做任何事都應該認認真真,踏踏實實.
二、古老的故事新演繹――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
片斷二:新編《龜兔賽跑》故事
將全班分為八個學習小組.給出下面A、B兩個函數圖像,其中l1、l2分別是表示烏龜和兔子賽跑中路程與時間之間的函數圖像.請根據圖像A或B敘述一則龜兔賽跑的故事.
本節課的:有的小組說:兔子改正了缺點――贏得了比賽;有的小組說:兔子發揚風格讓烏龜先跑――同時到達了終點,他們成了好朋友等等,還有學生提出:烏龜可以采用現代化交通工具等設想,可以說五花八門,精彩紛呈.
此環節要求根據所給的A、B兩個函數圖像,以原有《龜兔賽跑》為故事線索,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故事改編.這環節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好奇性、挑戰性和發散性,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通過識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增進了情感體驗.滲透思想教育:成長過程中有錯就改,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三、古老的故事新發展――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片斷三:與圖像對話
星期天,龜、兔兩人從A地出發到B地旅游.龜騎摩托車,兔騎自行車.右圖是表示龜、兔兩人離開A地的路程和時間的函數圖像.根據圖像請回答:
1.A與B地相距多少千米?誰先出發?早多少時間?
2.龜經過多少小時追上兔?
3.龜、兔兩人行駛路程分別用y龜、y兔表示,求出y龜、y兔(km)與時間x(h)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此環節以故事的發展,較自然地引入新問題,使前后問題密切聯系起來,學生很自然地沿著故事的深入展開思考.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鞏固和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強化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起到了查漏補缺的作用.
四、古老的故事新結局――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
片斷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