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初中思政教學設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初中思政教學設計范文1
【關鍵詞】:以人為本 人性化 教學設計
有關文件指出:“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本質就是人性化的設計。那么,人性化的設計應從哪些方面開展呢?
一 、人性化教學目標
在我們這個倡導素質教育為主的時代,政治教學不應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應是將知識化為素養。中學政治課教學貫徹人性化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優勢:思想道德素質在人文素質培養中具有前提性的地位,它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政治課學科理論本身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可以通過明“理”,動“情”,導“行”,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政治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進人的思想發展,提高人的素質;政治教學的價值就在于造就勇于進取,善于創造,人格健全,個性鮮明的一代新人。這不僅是政治教學人性化的價值,也是政治教學人性化的目標。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把學好知識,發展能力,轉化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實行“教育——教學”一體化。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教育。《課程標準》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在人性化的旗幟下,我們還必須特別關注這些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對于個性人格健康的決定性意義。
二、人性化教學過程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人性化教學過程設計的主題要關注人,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關愛弱者,引導消費,主導產品發展的方向,內容緊貼時展脈搏。用設計的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要處處體現人性特點。 轉貼于
強調優化課堂氛圍,形成師生互動,體現人性的平等。要讓學生獨立地表達見解,學會和他人的良性溝通,正是政治教學人性化的良好體現,也是政治課培養學生人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是要積極挖掘教材,尋找人性化的切入點。比如,在講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一課內容時,從人性化教育角度看,人類的經濟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人性化活動。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誠實信用等原則,實際上屬于倫理道德的范圍。怎樣處理好經濟發展中的誠實與信用原則,體現了一種極具人文價值的社會思潮,這種人文價值只有成為人性化的自覺才能體現社會的進步。這樣理解與實踐不僅達到了對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現實,培養解決,正視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基本達到了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二是寓人性化教育于重大時事教育之中。例如,通過從申辦成功到辦好奧運會,在這期間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做好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要盡自己所能,為辦好奧運會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從而引出“人,自然,社會和諧”,“增強社會責任感”等人性化的內容,達到人性化教育的目的。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善于提供問題鏈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互聯網的有關教育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問題情境。我們要積極倡導學生提問,誘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哪怕是有點“標新立異”或“脫離實際”,都應給予充分肯定。此時,我們就能幫助學生發現矛盾,找到解決矛盾的突破口,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索精神,從而培養質疑解疑,積極開拓人性力量。
初中思政教學設計范文2
【關鍵詞】 通識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改革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課堂、主渠道,同時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識教育是許多國家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中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兩者目標結合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來源于自由教育并且帶有自由精神,但通識教育又不同于自由教育,他是在專業教育基礎上不斷拓寬專業教育的領域,旨在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其他成為完整的人的綜合能力。西方國家把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僅要進行專業教育,同時也要進行非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專業領域內的專業技能、創造力,而非專業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得大學生能夠擁有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就現階段而言,教育界對于通識教育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界定,教育專家只是對通識教育教育目標的描述去理解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從出現到發展一直在不斷的改革和完善,但通識教育的教育宗旨、本質和根本目標是不會發生改變的,其教育宗旨就是把人培養成擁有健全人格獨立發展的社會人。
二、通識目標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身心健康的社會人。然而當前許多高校對學生的教育目標都表現出來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其教育目標更偏向于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畢業能夠學有所成,順利走向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在這樣功利的教育理念驅使下,各個高校不斷以就業率作為攀比標準,而忽視了對學生完善人格的培養,其實對于學生本身來說,能夠擁有一個完善的人格遠比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有價值的多,但是在當前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學生自身也忽視了內在價值培養,選擇專業不再立足于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而是趨向于哪個專業將來更有利于就業。這樣的教育現狀,明顯的與我們通識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2、教育內容相對單一
首先,單一的教學內容表現在偏重于政治教育。在當前通識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標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堅持以人為本,更多的關注于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以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更多的是要注重這些理論為載體影響下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是更重要的。然而當前教育的現狀是部分教育者仍然將教育重點放在課本上,就課本的理論和內容去讓學生理解深究,這樣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對思政課純理論的教學感到枯燥乏味,畢竟很多理論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在學習重復的東西,這些重復的知識對于他們早已厭倦。
其次,教育內容多數偏離學生實際生活。當前思政教育內容根據理論來理解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生感覺理論與自己的需要和生活完全兩張皮,不能從心底對思政課產生認同感,更不用說對他們自身發展產生多大影響。學生在成長不同階段的特點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調整教育內容。在大學階段的教育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正確價值觀的養成,這樣才能體現現代社會教育的與時俱進。
3、教育形式不夠豐富
通識教育目標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傳統觀念立足于知識本身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理論知識的灌輸上,而應該更多的去關注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這些實際能力僅僅依靠理論灌輸是很難實現的,需要在實踐中去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只有真正在實踐中面對一些問題才會有意識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種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高校教育者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課堂純理論式的教學在一般情況下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如此,純理論式的教學也很難給學生帶來實際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國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者教育觀念僵硬缺乏創新理念,直接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教育方式長久下來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不利的,只有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對待知識,主動思考才能達到高校思政課的真正價值。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偏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而客觀上忽視了學生內心情感世界的關注。因此,有效的思政教育應該加強道德與情感雙向關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識目標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選擇
1、以通識教育為導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是大學生的精神支持,決定著大學生的行為取向,對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方向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在大學生價值取向中起價值導向作用。現在高校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通識能力,而大學生將來能順利適應社會最重要的是具備健康完善的人格,這恰恰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只有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加強大學生通識教育,雙管齊下,才能發展中國高校教育,大學生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
2、豐富教育內容,多層次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學生實際能力結合當前教育現狀,有意識的去打開傳統教育思路,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例如研討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或者實踐教學,將這些教學方式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參與度,同時也讓學生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例如實踐教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設計不同主題的思政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提高各種通識能力,同時在展示項目的過程中提高自信和各種表達能力。
3、豐富校園文化,多樣化教育載體
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應該重視這一問題,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兼顧文化軟實力,重視校紀校規的過程性監督,尤其對于新生,強化新生入學校紀校規教育,讓學生懂得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每個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遵守校園規章制度是高校大學生應該遵守的最基本內容原則之一。同時,輔導員工作應該加強人文關懷,營造堅持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能夠在充滿人文關懷的小社會中度過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 洪藝敏.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的再思考.現代教育科學,2010.5.
[2] 牛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關系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9.